从不敢争取合理薪资,到害怕讨价还价;从面对同事聚餐邀约的压力,到在友情中难以启齿的AA制……“谈钱伤感情”的观念似乎深植于我们心中。在本期「生生不息」中,木一和Zero勇敢地敞开心扉,聊了聊她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金钱羞耻”。从行为表现到深层原因,从个人配得感到社会评价体系,我们一起探寻为何会对这生活必需品感到难以启齿,并尝试找到与金钱和解、更自洽的生活方式。 本期内容简介 行为层面的羞耻:不敢争取合理薪资、不敢讨价还价、难以拒绝高消费社交 职场中的金钱困境:如何面对同事频繁的聚餐邀约与“请客文化”? 成长中的转变:我们如何在金钱问题上变得比过去更勇敢? 友谊与金钱的边界:当朋友误会“请客”时该如何处理? 我们各自的消费观:钱究竟应该花在哪儿? 深入剖析:为何会产生“金钱羞耻”?(个人配得感、社会评价、面子问题…) 如何破除金钱羞耻?承认钱很重要,坦然展示自己的消费观 Timeline 01:36 为自己的“金钱羞耻”程度打分 02:06 职场潜规则:为什么大家不愿谈论薪资? 04:52 行为上的羞耻:不敢争取合理薪资 06:32 对恶性竞争与“内卷”文化的反思 11:05 金钱羞耻与自我认知、配得感的关系 11:34 消费习惯:我们记账吗?如何规划开支? 16:33 现实困境:如何拒绝同事昂贵的聚餐邀约? 17:53 Zero的权衡:因经济考量放弃黄山之旅 21:30 我们会讨价还价吗?木一分享妈妈的“砍价哲学” 26:06 深层探讨:为什么会对金钱感到羞耻? 27:36 社会对钱的矛盾评价:既要大方,又不能贪财 29:19 金钱作为“成功”的象征与“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 30:57 花钱不砍价:一种维护自尊心的方式? 32:28 我们的成长:现在比过去更能坦然谈钱了吗? 33:43 Zero的尴尬经历:当朋友误会你要“请客”时 35:47 如何看待“抢着买单”的社交文化? 37:17 木一的应对策略:用请客回礼划清职场人情边界 40:01 核心观点:不要避讳展示自己的消费观 43:45 我们的消费偏好:钱愿意花在哪儿,不愿意花在哪儿? 49:52 木一的消费哲学:长期主义、体验与知识付费 51:46 Zero的消费观:物尽其用,为开心买单 52:57 总结:如何破除金钱羞耻?承认钱很重要,尊重不同的金钱观
本期节目,我们深入聊了聊那个无处不在又至关重要的词——「情绪价值」。它究竟是真诚的情感支持,还是一种高阶的社交技巧?当我们索取和给予时,又该如何避免陷入内耗?让我们从自己的故事出发,一起探寻情绪背后的能量交换。 话题亮点 勇气来源: 木一分享朋友如何用一句“想做就去做”,成为她突破自我的关键力量。 真诚 vs 技巧: 探讨情绪价值作为一种社交技巧的边界在哪里。 时代热点: 为何“情绪价值”在近几年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系维护: 在友情和职场中,如何有效地提供情绪支持? 自我保护: 讨论在给予情绪价值时,如何避免过度消耗自己。 Timeline 01:00我们对“情绪价值”的个人定义 05:30陌生人的夸奖算情绪价值吗?真诚与技巧的边界 11:00为什么“情绪价值”在近几年越来越被看重? 15:40 我们何时最需要情绪价值?木一分享“卖拍立得”的勇气故事 24:00 我们如何有效提供情绪价值?从职场安慰到日常夸奖 34:00【深度讨论】 情绪价值的陷阱:如何区分“支持”与“拯救”? 46:00【趣味场景】 妈妈做了难吃的饭,该给情绪价值吗?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木一和Zero聊了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误解”。我们常常误解他人,也常常被他人误解。当误解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是急于自证,还是坦然接受?在分享各自被误解与误解他人的故事的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刻板印象、人际边界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自处与前行。 本期内容简介 木一因转发播客内容被母亲误解的故事 关于纹身、染发、抽烟等行为的刻板印象与外界误解 反思自身的 “误解他人” 时刻:对艺术生、体育生的群体偏见,因固有印象误读同学的善意表达 如何破除误解?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建立自我内核,减少他人评价的干扰 分析误解产生的核心原因:认知差异、刻板印象(外貌、地域、群体标签)、缺乏沟通 打破刻板印象,以更包容的视角看人看事 延伸思考:人际相处中的 “距离感”、自我保护与包容他人的平衡、真诚在化解误解中的作用 Timeline 00:31 话题引入:生活中的误解 00:37 木一的经历:朋友圈内容被母亲误解、因手毛被驾校教练贴上“凶”的标签 06:03 由外貌延伸的讨论:对纹身、染发、抽烟等行为的刻板印象 09:35 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艺术生与体育生 11:21 木一的经历:因自身偏见误解同学并将其拉黑 15:00 Zero的经历:因疏远一位朋友而被长期误解为“搞小团体” 30:20 如何面对与化解误解? 30:57 接受“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31:56 建立稳定的自我内核,减少内耗 37:26 打破刻板印象,放下有色眼镜(以对河南人、温州人的印象为例) 44:31 是否要解释误解?视人和情况而定 48:55 核心态度: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保持真诚、善良与包容 希望这期关于误解的讨论,能让你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时,多一份坦然,多一份理解,也多一份保护自我的力量。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在"爱自己"成为流行口号的今天,什么才是真正的主体性。从定义辨析到个人成长经历,从心理困境到实践方法,我们分享了关于建立有温度的主体性的真实感悟。通过坦诚的自我剖析与成长故事,我们想告诉你:真正的主体性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依然保有爱他人的能力。 本期内容简介 概念辨析:主体性 vs 内核稳定 vs 有主见 成长困境:从讨好型人格到建立自我的挣扎历程 心理突破:抑郁经历、敏感特质与情绪管理的真实分享 实践方法:课题分离、外在表达、边界建立的具体操作 深度价值: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维系有温度的亲密关系 真实案例:染发背后的心理动机、职场个性表达、朋友关系中的让渡与坚持 特别观点:为什么说"有温度的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Timeline 00:00 开场:“爱自己”怎么就流行起来了? 02:16 主体性到底是什么? 04:43 有主体性,不等于自私 11:12 抑郁那段时间,我是怎么重新找到自己的 17:42 从“围着别人转”到建立自我认知 24:01 性格敏感、太在意别人看法,怎么办? 31:04 实用的方法:课题分离 34:52 在家庭关系中,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 40:50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也是一种成长 45:10 一个改变:我为什么决定去染头发 51:22 感觉自己总在“重塑自我”,这正常吗? 56:45 共情能力强的人,如何平衡感受与边界? 1:05:52 深入聊聊:太强调自我,会不会变得冷漠? 1:12:11 关键问题:你付出,是希望对方开心,还是怕对方不开心? 1:15:01 真诚付出 vs 讨好,根本区别在哪? 1:16:30 最终目标:建立一种“有温度的主体性”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以自身教育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那些让人至今心怀感激的老师、带来挫败困惑的教育片段,探讨这些经历如何影响对学习、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也延伸至对教育本质、家庭影响及教师职业情怀的思考。 本期内容简介 印象深刻的「好老师」:平等对待学生、不唯成绩论、用个人特质传递正向影响 回忆带来挫败感的教师行为:按成绩划分座位、体罚学生、打击式教育、过度强调「整齐划一」 探讨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以成绩为核心的评判标准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反思教育的本质:狭义教育(知识传授)与广义教育(挫折、死亡、性教育等)的失衡 延伸话题:家庭经济条件对教育认知的影响、教师职业情怀的重要性、大班化教育的局限 Timeline 00:03|开场:教育经历如何塑造我们对学习、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00:54|Zero的高中技术老师:年轻平等,不因成绩区别对待 03:04|木一的高中地理老师:不记成绩、反对形式主义,重塑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08:01|共识:“好老师”的核心品质是“一视同仁” 08:31|体育老师的纯粹:中考训练中的平等主义 10:53|木一初中班主任的“势利眼”:按成绩排座、酒桌奉承领导 12:30|Zero的小学数学老师:情绪失控的体罚与公开羞辱 24:43|反思大班化教育的局限与私立学校“因材施教”的对比 25:41|教师形象的崩塌:宣讲“善良”的班主任出轨离婚 30:15|探讨教育目的: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失衡 32:49|家庭教育的阶层差异:开阔眼界 vs 提分焦虑 37:18|“读书改变命运”的再思考:平台与阶级固化的现实 39:20|性格溯源:求稳的家庭教育如何影响冒险精神 40:26|真正教育者的模样:以“为学生着想”为初心 40:40|教师朋友案例:能看到每个孩子闪光点的“土豆老师” 42:22|尾声:请带着情怀进入教育行业 如果你也曾被一位老师温暖或伤害,如果你的教育观也因此被塑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订阅我们,下一期再见! 在【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搜索「生生不息」即可订阅收听。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作为浙南小县城长大的女性,回溯了在传统社会环境中,女性主义思想从模糊感知到逐渐觉醒的过程。从成长中隐藏的性别不平等细节,到对抗惯性思维的挣扎,再到找到自我力量的路径,我们想和你聊聊:觉醒或许始于微小的 “不对劲”,但坚持思考的每一步,都在让我们更接近自由。 本期内容简介 浙南小县城的传统社会环境:重男轻女的隐形惯性与家庭模式 成长中那些 “后知后觉” 的性别不平等瞬间:家务分工、婚嫁规训与隐性偏爱 女性主义觉醒的契机:播客启蒙、书籍思考与社会观察的共振 与家庭的 “温和抗争”:如何在理解与坚持中传递平等观念 面对传统婚恋观的焦虑:反抗催婚、拒绝 “被驯化” 的自我坚守 觉醒后的行动与思考: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微小发声的力量与对未来的期许 Timeline 00:31|生长环境:浙南小县城的传统底色 —— 重男轻女的隐形惯性与家庭结构 01:50|成长中的 “不对劲”:那些长大后才看懂的性别不平等细节 03:14|家庭中的隐性规训:家务分工、婚嫁期待与 “女性必须怎样” 的枷锁 05:56|对 “女性教育为嫁人” 的质疑:反抗被定义的人生价值 07:01|家庭劳动的性别差异:爸爸 “不会做家务” 与妈妈的默默承担 10:30|婚嫁规训的荒诞:“婆婆会嫌弃” 背后的性别枷锁 11:00|地方传统的惯性:温州男性的 “大男子主义” 与代际传递的无奈 13:13|觉醒的焦虑:传统思想的恶性循环与 “清醒者” 的困境 14:04|发声的意义:从脱口秀舞台变化看女性表达的力量 15:39|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婚恋观对自我选择的隐性塑造 16:52|爱情中的性别平等:经济依附传统与现代平等观念的碰撞 19:42|家族婚恋观的冲击:庞大亲友团的相亲惯性与对 “自由恋爱” 的向往 21:48|对抗催婚:木一表姐的经历与 “拒绝被安排” 的抗争 25:05|小县城的 “熟人压力”:恋爱隐私被窥探的恐惧与传统陋习 27:03|觉醒的契机:播客《放学以后》的启蒙与思想冲击 28:50|书籍的力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与 “学会思考” 的蜕变 32:31|觉醒后的抗争:如何向家人传递平等观念、尝试与男性对话 35:28|播客的意义:用分享传递思考,做温和但坚定的发声者 38:23|微小的行动:用日常细节传递平等观念,积蓄改变的力量 39:30|觉醒后的生存法则:经济独立是话语权的根本 40:00|觉醒的感恩与期许:知识与互联网的力量,以及对自由的坚持 本期提到的内容: 播客:《放学以后》 书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希望本期内容能让你感受到:即使身处传统土壤,思考与抗争的每一步,都在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经历或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围绕 “运动” 展开了关于体能体力与运动的讨论。从第一次跑步的趣事聊起,分享了各自从小到大的运动经历、对运动的看法,探讨了体质差异的来源,并科普了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益处。特别邀请到杭州临安飞牛顿女子学院的女性私教小丸子姐姐,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关于健身和女性健康的独到见解。希望这期内容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运动的新启发,与自己和解。 本期内容简介 夜跑趣闻与体能差异的初体验:半小时4km VS 2km的冲击 木一和 zero 从小到大的运动经历与感悟 体质差异的三大来源:基因、成长环境与运动习惯 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具体益处:提升心肺、增强肌肉、改善代谢、缓解情绪等 女性运动的独特优势:缓解生理期不适、增强骨密度等 专业女性私教六问六答:破解女性健身误区 & 给运动小白的实用建议与心态引导 运动终极意义:不必绑定自律,服务自我才是核心 Timeline 00:03|介绍本期主题 “运动” 及嘉宾小丸子姐姐的投稿 00:37|回忆第一次一起跑步的趣事:体能差异引发的讨论 02:44|木一的运动伤痕史:跳远1.3米,胃病引发自身对健康的重视 05:14|木一佛系运动哲学:“想到了就动,心安比效果重要” 06:34|Zero的运动基因解码:小学体育委员的“两条杠”荣耀,初中集体跳绳的组织魔力 12:05|Zero初中体育老师对其积极影响,高中疫情期间的身材管理与运动认知的深化 14:45|讨论运动后肌肉酸痛的个体差异及原因 19:49|探讨体质差异的来源:基因、成长环境与运动习惯 20:29|分享成长环境中与运动相关的趣事(妈妈的单车操课、身边朋友的运动状态) 26:35|运动中的相互影响:朋友的带动如何促进运动习惯 29:18|讨论"运动是否必须与自律强绑定" 30:32|科普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具体益处 34:11|特邀嘉宾专业女性私教小丸子姐姐的专业分享 41:07|对女性私教小丸子姐姐分享的感悟:运动中的自我接纳与积极心态 43:33|运动是手段而非目的,终极意义是服务自己、接纳自己 本期提到的内容: 女性私教小丸子姐姐 抖音账号:是小丸子吖~(训练版)
在本期节目中,木一和Zero坦诚分享了21天短视频戒断挑战的失败与觉醒。从“报复性刷手机”的愧疚感,到注意力碎片化的焦虑,再到“掌控而非隔绝”的平衡哲学,我们探讨了短视频如何偷走时间、消磨意志,以及普通人如何在与算法的博弈中夺回生活主动权。即便挑战未完成,我们又从这段尝试中获得了哪些对生活的新思考?我们想和你分享:与其对抗,不如找到与小视频共存的平衡,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本期内容简介 为何发起挑战:被“奶头乐”绑架的窒息感 vs 报复性娱乐的恶性循环 短视频的三大罪状:注意力碎片化、意志力消磨、真实社交瓦解 如何与小视频达成和解:从被掌控到主动利用 21 天挑战模式的拓展:可应用于生活多方面的自我改变方法 戒断的本质:找到“利用工具而非被工具利用”的平衡点 Timeline 00:13| 戒断小视频,为何发起这场挑战 03:11| 短视频的毒性剖析:注意力碎片化/意志力消磨/深夜空虚感,明知不该却控制不住 04:41| 学生党上班族共鸣:水课刷手机后的荒废感 vs 通勤刷视频的疲惫感 06:06| 资本设计的 “奶头乐”:娱乐化背后的圈套 08:14| 信息茧房的困扰:被同质化内容包围的循环 09:24| 新传学子的困境:专业需要热点敏感 vs 算法茧房吞噬思考力 21:45| 小视频切断人际连接:线下陪伴的重要性 31:41| 意外治愈时刻:台球/撸狗/音乐会如何重塑多巴胺来源 38:06| 终极顿悟:戒断的本质是建立“利用工具而非被工具利用”的秩序感 38:51| 挑战中的自我探索:从刻意控制到寻找平衡 40:04|“高级快乐是克制,低级快乐是放纵” 40:33| 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克制与放纵的思考 41:59| 康德哲学落地:“真正的自由是自我主宰”的现实解法 43:54| 戒断小技巧:卸载软件、定时提醒、寻找替代品 44:40| 21天挑战模式的拓展:适用于多方面自我改变 本期提到的内容: “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输出型爱好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从定义到实践,从自我表达到社会思考,我们分享了对摄影、播客、运动、日记等输出形式的亲身感悟。通过真实的困惑与成长故事,我们想告诉你:输出不仅是创造,更是对自我的深度探索和对世界的清醒认知。 本期内容简介: * 输出型爱好的定义:表达自我 vs 信息输入的差异 * 输出形式的多样性:文字、影像、音频、创作类爱好全解析 * 表达的勇气与接纳:关于“作品不够完美”的心理突破 * 输出的深层价值:建立思考力、对抗信息洪流、避免盲目从众 * 真实案例剖析:毕业照中的生命力、网暴反思、电视剧《新闻女王》的媒体启示 * 实践指南:如何开始【写日记、做播客、坚持运动】 * 特别观点:运动为何是特殊的输出型爱好 Timeline 00:44|什么是输出型爱好?与输入型有何本质区别 02:09|表达自我的困境:害怕被误解与观点深度焦虑 04:03|文字输出的意义:写日记、影评、读书笔记的心理价值 06:05|社恐的表达悖论:为何更愿对陌生人输出? 08:58|论输出型爱好如何帮助个人建立自信和确信自己的想法。 11:29|接纳不完美,克服表达的恐惧,建立审美自信。 22:54|培养输出爱好的三大理由:建立自信、深化思考、拓展人生支点 24:48|警惕信息茧房:输出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力 27:04|识别外界声音,提升内在分辨力 33:26|运动也是输出?健身中的自我对话与掌控感 36:05|“只管出发”哲学:克服运动拖延的实操方法 本期提到的内容: 电视剧:《新闻女王》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回忆了那些“平凡但闪闪发光的日子”。正值毕业季的分水岭,我们聊起青春里那些看似普通却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硬座火车上的奇妙际遇、毫无计划的村落漫步、精心策划又笑料百出的生日惊喜、跨年夜街头对陌生人的祝福、千岛湖天屿山顶的即兴大合唱、以及特邀嘉宾分享一次说走就走的南京半日游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探讨了旅行的意义、惊喜的珍贵、友谊的支撑,以及如何在日常中发现和记录那些让生命熠熠生辉的“小星星”。 本期内容简介 毕业季的回望:青春是疯狂与生命活力的展现 慢旅行的魅力:绿皮火车、游轮与隔绝喧嚣的纯粹旅程 集体记忆的闪光点、跨年夜的魔力、生活中的小惊喜 小汪投稿:一场源于送别、说走就走的南京半日游,友谊的温度 那些“离谱”又搞笑的瞬间:SASA药店的集体“上头”购物 音乐与歌声的连接:天屿山顶的演唱会氛围大合唱、临安民宿烧烤夜的即兴KTV 珍贵的夜聊与疲惫的狂欢:从初次夜聊到千岛湖归来的七人麻将夜 友谊的渗透:一张来自汕头的意外明信片与关系建立的思考 珍惜平凡日子中那些自发、纯粹、充满联结的闪光时刻 Timeline 00:00:03|开场:毕业季回望平凡而闪光的日子 00:00:44|青春的定义:做疯狂彰显生命力之事 00:01:11|回忆硬座火车的苦与浪漫幻想,爱上绿皮火车的烟火气 00:08:09|难忘黟县古村旅行的闲适与奇遇 00:15:48|朋友生日偷偷潜入课堂&生日惊喜之突然现身于校门口 00:18:30|莫干山跨年的温馨活动与仪式感 00:25:47|“生日惊喜制造”之生日的手绘卷轴、音频祝福视频、精心策划的“间谍行动”、小型音乐会上的“匿名”献花与厨房端出的蛋糕、假扮“玲娜贝儿”玩偶 00:43:08|小汪投稿:南京半日游的疯狂友谊之旅 01:03:07|SASA药店集体购物的有趣经历 01:08:58|千岛湖山顶演唱会视频引发的大合唱、七人夜战麻将至凌晨三四点 01:13:59|初次夜聊到凌晨五点的畅快 01:21:20|收到明信片引发的友谊感悟 01:27:45|结尾点题:珍惜平凡日子的闪光时刻
我们常常在想,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的个人价值,又该如何被定义? 我们始终相信,人活在这世上,不需要强迫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多么“有意义”,但也不应该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我们都在寻找那种——不为金钱和名利,只因为内心某种热爱或坚定,而想要坚持做好的事。 你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 mission? 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 有没有一件事,让你感到无比纯粹、坚定、值得?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关于自我价值、人生清单、未来愿景的思考,也分享了彼此心中的“理想人生”长什么样。 Timeline 00:59|了解世界可以帮助你做更清晰的选择 02:56|Zero:感到快乐且充满成就感的瞬间——运动,洗衣服,写日记 06:39|木一憧憬的人生状态:勇敢、内心有力量、有行动力 12:49|【饼干投稿】人生三要素:事业、爱情、亲情 17:43|自信与“配得感”的重要性 21:29|我们的人生清单都写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34:00|爱家人和爱自己之间,怎样找到平衡? 36:05|“敢想才敢做”——迈出第一步有多重要? 45:31|木一:五年后的自己——自洽、勇敢、坚定且坚强 51:03|Zero:五年后的自己——独立、幸福、真诚 59:01|【玉儿姐投稿】行你所爱,爱你所行 本期提到的内容 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 电视剧:《风吹半夏》
在这一期「生生不息」中,我们聊了聊婚姻与爱情。从「大郑薇和一天离婚」的热点事件出发,我们探讨了新鲜感在婚姻中的角色。当爱情归于平淡,离婚是唯一选择吗?婚姻的本质是责任还是幸福?现代人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空间?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婚姻中新鲜感、平淡期的平衡的看法,也讨论了现代婚姻观的变化,以及在婚姻中如何追求幸福。 本期内容简介 从热点事件看婚姻中的新鲜感:没有新鲜感就要离婚吗? 新鲜感的定义与必要性:如何在婚姻中保持吸引力? 婚姻中的独立空间:刺猬效应与亲密关系的平衡 现代婚姻观的变化:从「凑合过」到「幸福主义」 婚姻中的支撑与责任:如何定义「同甘共苦」? 相亲与自由恋爱的不同视角:目的性与自然发展的碰撞 女性在婚姻中的自我价值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取舍 我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幸福是目的,但经营是手段 Timeline 00:31|幸福主义宣言:介绍本期话题,从博主大郑薇和一天的离婚事件说起,引出婚姻中的新鲜感问题 01:22|时间魔法失效?五年婚姻消耗十年亲密感 02:48|婚姻新鲜感辩论: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04:21|伊能静的婚姻保鲜术:保持神秘感的艺术 05:18|当爱情失去调味剂:像吃无味面条的婚姻 07:43|及时止损论:心不在焉时的理性选择 16:10|分析现代婚姻观的变化,探讨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25:49|婚姻距离学:独立空间是充电宝还是隔离墙? 28:25|刺猬理论:找到婚姻中最舒适的取暖距离 30:58|女性觉醒潮:从70后到00后的离婚率革命 35:13|终极幸福观:结婚与否都只是人生插曲 42:58|事业与育儿:现代女性的平衡木挑战赛 48:26|中国式家庭,父母牺牲的微观写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