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一直特别想找人聊的话题,虽然它好像不太应该被放在这个节目里,但不管了。 主播:本立,2012年开始喜欢张国荣。 翼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初中开始张国荣。 00:00 片头 00:31 一直很聊张国荣,终于抓到了一个哲学的荣迷来聊哥哥 03:12 从专辑《salute》开始的喜欢 15:30 《红》的故事 25:08 在不同时代,他身上吸引人的点好像在发生变化,我当时是因为喜欢他才接受他身上的酷儿特征,但在你的时代好像又很不一样? 35:57 哥哥在热情演唱会上自称“artist”,但明星本身是一种产业结果,他身上有什么超越当时产业结构的地方? 48:10 从审美意义上,我们好像期待演员或者歌手有沉浸感,而不仅仅是技术好,比如很多人认为张国荣就是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春光乍泄里的何宝荣,艺术要求的真好像要求演员的自我献祭。 59:45 为什么我们会在他去世之后才开始喜欢他?他的自杀构成了他的一部分。 1:15:27 “荣初症”体验,有没有因为喜欢哥哥有特别的感受或特别的经历吗,比如时常的孤独感? 1:31:28 哥哥与我们的生命经验交织在一起 1:35:26 本来是想以一首歌结束,最后以三首歌结束《但愿人长久》、《这么近那么远》、《侯斯顿之恋》 感谢大家收听,可以加我微信:seinende与我交流。
第一次听说哲学咨询的时候,感觉看到了某种路径,可以用哲学来做一点实际的事情。但认识空空两年多,一直没搞明白到底什么是哲学咨询。出于朋友关系,又很难认真的请教,这次终于有机会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跟空空聊聊哲学咨询,顺便给他打个广告,想要体验哲学咨询的朋友可以加他微信:reciprocity97 主播:本立,正在践行“邀请100个朋友推荐我读100本书,且录100期播客”,我愿简称为“300计划”,如果你也有想推荐我读的书,请在评论区留下联系方式和书目。 嘉宾:空空,真诚的、包容的、比较理想主义的、沉思的。 00:00 片头 00:31 用非标签化的方式介绍自己 01:40 太真诚有时候会是一种困扰吗? 06:08 原初问题:怎么从行政管理进入哲学? 07:16 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过程与背景 10:20 从儿童哲学进入哲学对话 13:16 我们的的“佛系”哲学导师 16:40 虽然哲学论文很难写,但毕业的确很容易 21:08 不想展开的论文论题“人要为自己相信的东西负责任吗?” 24:46 儿童哲学能找到人聊天了,且是切身经验的去聊 26:30 到底什么是哲学咨询:把哲学家的思想与来访者的困惑联系起来 30:22 哲学咨询如何起作用:模拟哲学咨询实验 41:14 实验由于时长不够而失败 41:33 哲学咨询的目标之一是明确你想要的是什么 44:11 哲学咨询师会挑客吗? 44:27 什么样的困扰需要做哲学咨询? 45:28 哲学咨询行业有什么伦理? 47:35 哲学咨询跟心里咨询相比优势是什么? 52:32 相比于大人,中学生的困惑更好处理吗? 55:25 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比较 1:00:07 应该抱着怎样的预期去做咨询 1:02:41 为自己的信念提出辩护 1:08:24 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做哲学咨询? 1:14:55 如何顺畅的进入或不进入严肃对话? 1:20:33 哲学咨询对你自己的帮助是什么? 1:25:32 反思是过度的吗? 感谢大家收听,可以加我微信:seinende与我交流。
本期shownotes来自Jun,所以就偷懒不改了,整期都感觉挺好的,只有一个小问题:Jun在片头和提问的时候反复提及“哲学家”这个称呼,我理解为是一种调侃的称呼,期望大家也不严肃的对待它。 这期播客录制在来到这个浙江丽水数字游民共创社区的第四天。彼时因为过于幸福,我已经感受到自己处于分离焦虑之中。社区活动过于丰富,我总在见缝插针剪辑这期节目。刚刚终剪完,和室友去天台看了很久的星星,看到的瞬间,在这里的快乐与感慨又浮上心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敲下这段文字时,距离发布节目还有三个小时。封面图是第一天傍晚在田野打鸟拍下的第一张照片。明天我就要离开社区,数字游民这一系列节目,不仅是各行各业伙伴来介绍自己的行业经验,也是我用来治愈戒断反应的一种方式。 下期嘉宾预告:娟子,初中英语老师,将心理学融入日常教学。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用温柔和坚定承托住自己和他人 【不期而至|脑波链接♾️】是一档以访谈为主,探寻每位嘉宾最独一无二故事,打开更大世界版图的都市播客。 主播Jun爱讲故事更爱听故事,拥抱人类更拥抱世界。 话题与成长密切相关,但不局限。追寻自由,突破零和,时而发散与深度的漫想,时而轻松又有趣的笑谈。 心之所向,脑波链接,世界之美,不期而至。 小红书:不期而至|脑波链接♾️,记录节目相关边角料 👩🎓 本期嘉宾 本立,“田野剧场”发起人 & 主理人,伦理学硕士。喜欢人,喜欢社区,喜欢聊哲学。《有一个偏见》主播,正在践行“邀请100个朋友推荐我读100本书,且录100期播客”计划。 Q&A伙伴:小鱼、潇潇 💡 本期亮点 00:48 嘉宾登场, “复杂又简单”的反差人设 03:06 一句话介绍:松阳共居共创社区到底干什么? 04:56 溯源 2014:第一次“把人聚在一起”的穷游西藏 06:14 从参与者→组织者→领队→幕后:社区基因萌芽 07:15 自动化出身,为何转向学习哲学? 11:30 第一次看见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15:00 哲学不是工具,是真理握住我们 16:20 快乐与浅薄:为何我很难共情别人的痛苦 17:50 座右铭:温良恭俭让 19:10 社区理念:把好的生活直观呈现 26:30 高频告别的日常:江湖再见还是继续链接? 29:30 回到日常:把高能量封存在身体里 30:20 现场 Q&A 🎵 本期BGM 《像你这样的朋友(粤语版)》- 王祖蓝 & 陆虎 💗 说在最后的话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或小红书同名“不期而至|脑波链接”来找我玩。 祝大家收听愉快👂,我们下期见!
王广(虽然我习惯叫继广)是“有一个偏见”的老主播,之前十期我们还有博生都在一起。毕业之际,我去开了酒馆,然后关门了;继广延毕了一年后,今年马上要去维也纳读二硕;博生还在继续当老师。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三位老主播很难聚齐,但还是要在有机会的时候一起留下记录。 主播:本立,正在践行“邀请100个朋友推荐我读100本书,且录100期播客”,我愿简称为“300计划”,如果你也有想推荐我读的书,请在评论区留下联系方式和书目。 嘉宾:王广,“有一个偏见”主播,即将出国留学。 00:00 片头 00:31 为什么要改名叫王广 02:25 家教经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快乐制度还在继续存在 14:36 不适应社会化的过程 15:38 社会化的我&低社会化的学校 21:10 疫情给了很多人机会去上学 24:44 学哲学是一场寻宝游戏 30:08 共同发现的宝藏 32:28 共同的友谊(又控制不住流眼泪) 37:24 对去奥地利留学的期待和规划 45:35 还在坚持正义吗? 46:35 没有出国的原因:对中文的依赖 53:12 为什么还想要做学术? 56:31 哲学依赖范式转移 1:01:26 作为中文的哲学的生存空间 1:09:24 个人兴趣上的追求重要,还是说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评价放在更靠前的位置 1:25:40 表达就像寻宝 1:32:04 哎,天呐 感谢大家收听,可以加我微信:seinende与我交流。
100本书是有一直在读,但一直很难出一个对谈,把俏也放在第一期,心理压力小很多。剪完发现我有很多影响音质的表达习惯,看能不能慢慢改掉。 主播:本立,正在践行“邀请100个朋友推荐我读100本书,且录100期播客”,我愿简称为“300计划”,如果你也有想推荐我读的书,请在评论区留下联系方式和书目。 嘉宾:俏也,混沌可爱流动敏感复杂浓烈的。自由而不安,叛逆而慈悲。生命如何可以不同?我不是答案,我是一个活着的提问。 00:00 片头 00:31 书名《unbound:a women‘s guide to power》 02:25 俏也的非标签化介绍 06:28 如果佛陀在我们面前,我们能不能认出来 10:50 买菜和看人都是经验的积累 16:48 俏也在做什么修行,这种修行对外对内的价值是什么 26:41 修行者是叛教者,尼采的“骆驼,狮子和孩子”的隐喻 28:53 我知道你经历过抑郁症,你能分享是如何走出来的吗 40:47 我的焦虑症、抑郁症病史 48:14 “人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因为侥幸” 51:38 从反思→改进→反思→改进的成长模型,转变成:感受→动机→感受→动机 1:03:57 下半场终于要聊这本书了 1:06:49 我们先分享一个失权瞬间&掌权时刻 1:17:17 对权力的认识发生过什么变化,在哪些人生时刻 1:27:10 “三种方式”实验:自然,强势,臣服 1:29:46 “坏女孩协议”:如果你是一个坏女孩,你会做什么 1:34:37 你觉得现在对权力的理解会怎么影响你的亲密关系 1:47:44 一起做个小练习,看看怎么用问题来获取话语的权力 1:52:40 片尾
因为去年读了彼得·辛格,对比与四年前,对功利主义有了新的理解,这次能抓到慎和我一起聊聊慈善,也算是一个本来应该开展的话题借由这次机会开展了。 主播:本立,正在践行“邀请100个朋友推荐我读100本书,且录100期播客”,我愿简称为“三百计划”,如果你也有想推荐我读的书,请在评论区留下联系方式和书目。 嘉宾:慎,拍一拍是“推开世界的门”,有生命力的人 时间轴: 00:00 片头 00:31 因为彼得·辛格,重新思考功利主义 02:25 慎的非标签化介绍 06:05 从一个私人问题开始,有做什么公益或者慈善吗,或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11:02 我的公益实践:从公益到公共性实践 20:23 慈善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你认为人是自私的吗 42:52 哪些理论和说法影响了我们对慈善公益的看法 57:35 怎么看待慈善与正义的关系,正义是慈善的终结解决方案吗 1:16:43 有效行善是一种怎样的理论和实践 1:27:00 我的一个长期的理论困扰:超义务问题,是否更有道德的人承担更大的痛苦 1:40:34 如果我们有1000亿,会用来做哪方面的慈善 1:43:01 慎想做政治可能性研究 1:44:54 我想整一个好人基金会,促进德福一致 感谢大家收听,可以加我微信:seinende与我交流。
还是一期存货,客厅哲学周同一个系列,显然音质也是有点问题,这期我自己听了两三遍。 嘉宾:徐弋茗,美学博士 时间轴: 00:00 片头 00:30 嘉宾介绍 07:32 《安提格涅》黑格尔认为是古希腊戏戏剧当中最完美的一个剧本 25:56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眼盲的人心也是盲的吗 36:21 《天使来到巴比伦》 56:27 中西对比下,道德与命运的关系 1:06:22 第一个现代人:哈姆雷特 1:11:34 痛苦问题的引出 1:17:24 深刻的痛苦与浅薄的快乐 1:29:23 自然与体制摆弄之间的区别 1:37:58 悲剧是危险的,它会使人陷入疯狂。 1:46:02 崇高里面有可怕,就是它有怕在里面,就是它让你怕,让你觉得它超越你之上 结尾有删减
这次是在酒馆关闭前的哲学系列活动,录音质量不太好,但内容还有点意思。 问题大纲: * 这三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 关于语言的几种理解,外语,文学,术语,以言行事? * 哲学为什么有语言转向? * 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学派 * 寓言表面上在讲一个故事,实际上在讲一个道理,为什么一个故事会包含道理? * 只讲道理行不行,为什么要以故事的形式展开? * 隐喻如何实现? * 预言,一般意义和严格意义。 * 严格意义的预言是什么意思? * 一般意义的预言为什么不是预言? * 人文学科的预言如何实现? * 人如何面对预言,比如死亡预言?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本期话题:花钱不能买什么? 1.电车难题你怎么选 2.哪些场景你只考虑是非,不计得失? 3.亲情、友情、爱情可以交易吗? 4.经济学家可能忽略了什么? 5.除了钱,理想、良心、兴趣可以被理解为利益吗? 6.有没有纯粹利他的行为? 7.如果人皆自私,该怎么理解父母的爱? 8.自私的人和无私的人谁更容易获得良好生活?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本期话题:快乐是什么? 1.最近快乐的一件事是什么? 2.你是一个快乐主义者吗?在何种维度上是快乐主义者? 3.你追求快乐做过最极端的事是什么? 4.快乐的活动和找乐子有什么不同? 5.看故事会的快乐和读莎士比亚的快乐是否相同?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快乐? 6.痛苦是快乐的反面吗?有苦乐交织或以苦为乐的经验吗? 7.有人追寻痛苦吗?痛苦中会有什么感受?如何安慰自己的痛苦? 8.快乐与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 9.快乐的等级与马斯洛金字塔有什么关系? 10.如果选择一种快乐,你选择怎样的快乐?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vol.08 在喜马拉雅上由于未知原因被下线了,小宇宙因为技术原因没有上传成果,可能是真的技术原因,所以很抱歉,请大家小宇宙和喜马拉雅的用户改变一下用户习惯吧。)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不行了,上周无所事事过多,这周只能老老实实读书,更新时间推迟了,嘉宾没请,主题也有点水。不过对于我们来做一个“期中总结”来说,效果还挺好。 本期话题是: 最近读了哪些书? 最好读的是哪本? 最难读的是哪本? 读哲学书和其他书有什么区别? 聊聊近来读书的收获? 除了读书上课之外,有什么其他获取知识的方式? 除了输入,怎么输出? 接下来有什么读书计划? 这里顺便列一下提到的书目:《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存在与时间》《道德形而上学》《法哲学原理》《逃避自由》《爱的博弈》《存在与时间》《胡塞尔现象学》《局外人》《现象学导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我和你》《四书章句集注》《柏拉图全集》《鲁迅经典文集》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主播 / 谢博生、王广、张本立 嘉宾 / 何懿书 剪辑 / 王广 导读文字 / 张本立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这一期请到我们开学以来最好奇的女同学,她从小离开义务教育,去到了私塾读书,现在是一个两岁小男孩的妈妈,同时在读一个全日制的硕士。这么多标签在一个人身上,所以何懿书同学到底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一起听听吧。 我顺便简单聊聊教育吧。过去四年一直在创业,与其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创业者,不如说是教育者,也往往更愿参加教育或者社会创新的活动。 现在来做一个回顾的话,会惊奇的发现201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知道的许多青年组织都在这一年成立,比如:北辰青年、706、知北游、以及我工作的Newth。也许跟移动互联网元年有关,雷军大概想不到莫名其妙影响了这样一批人。 一开始,大家都怀抱某种教育理想,同样,这些理想也一步步在组织使命中退场。这些理想来源同样的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经受教育实在太糟糕,大学四年主要用两个字概括——迷茫。所以想做一些事改变它,自然而然想到的路径还是教育,用好的教育弥补或是代替糟糕的教育。不断实践过程中,慢慢意识到,想做的和能做的相差甚远,便也渐渐不再标榜自己在做教育这件事。 如果当时所做的事,有一点跟教育确定无疑是相关的话,应该是启蒙。囿于资源的限制,青年组织能做的事少之又少,把有限资源最有效发挥的方式,就是对着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的起点。作为新媒体运营,每天掉头发的原因,正是惆怅如何用有趣的包装把年轻人从学校里骗出来。只有走出校门,才可以接收多元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综观,新认知或者对新认知的渴望才会发生。 这件事还有许多人在做,只是他们不再强调自己是教育机构。 或许因为这段经历,逼着我不断反思教育本身。回想当初的视角,会觉得绝大部分问题都是教育问题。教育论坛的发言者大多在承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和自由,他就能办出好教育。我们一方面对教育寄予超乎寻常的期待,另一方面又以为教育不可思议的简单。 这一期,我们呈现了一段不一样的教育经历,最后也有关于教育的反思和辩争,希望能多提供一个偏见吧。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