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 年轻人,卜一卦吗?

有一个偏见

主播 / 谢博生、王广、张本立 嘉宾 / 张释霖 剪辑 / 王广 导读文字 / 张本立 (特别注明:嘉宾不接受卜卦申请)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喜大普奔,迎来了第一位女嘉宾,跟我们一起聊术数(俗称:算命)。 上学之前,高中同学就问我学不学《周易》,以后可以当算命先生糊口。配上之前的长发,真有几分大师(江湖骗子)的风范,我也有感于这个行当骗子居多,不妨滥竽充数一番。 不过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来是长发剪掉了,一来是做不到自己不相信之事。 那基于什么目的邀请释霖同学来跟我们对谈? 不管我信不信,反正她是真的信,绝不是招摇撞骗一类。这次对谈本身是真诚的,我们也在一个可对话的基础上,所以应保持开放态度。就如我们的slogan所说“不提供真理,可能是谬误,只有一个偏见可供分享”。 但我想这期内容还是可能受到“科学主义者”的攻击,倒不如先发制人,来拷问拷问科学。 在中国语境里聊科学,非常容易陷入科学哲学学者吴国盛老师提到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科学启蒙不够;一方面又要打破“科学信仰”。我肯定是做不到比吴老师更好,无法跳脱出这个困境,就只分辨几个概念:科学、不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反科学。 首先,科学不能简单跟不科学相对,如果把科学狭义的理解为自然科学的话,不科学的东西包含了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等等。所以简单判定一件事“不科学”,并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科学能包含的内容本身就不多。 与科学对应的,应该是伪科学,它不是科学但却试图用科学来包装自己,这才是我们可以用科学否定它的东西。基本上说一件事是伪科学,对其合法性是摧毁式的打击,比如:某些保健品、量子速读班、某些养生知识之类。 非科学大概等于不科学减去伪科学,其实生活绝大部分的东西都属于这个范畴,我们今天聊得术数也是。但是必须意识到市面上有太多人试图用科学来包装它,一不小心就滑入伪科学里面,所以这也是辨别骗子的一个手段。 还有一个类别是反科学,要么是哲学家,要么是邪教。有很多哲学家是反对科学技术的,庄子说“有机事则有机心”。过去不懂,现在每个人切身体会到技术对人的异化作用,可能比资本强。但这种反对并不是反对科学知识本身,而是提醒人们技术的滥用,技术并不是完全中立的,很多技术被发明出来就带有强烈目的性。 邪教当然更可怕,是从对科学技术的反叛进而推进到整个科学系统的否定,若只是他一个人否定也就无所谓,最多不过是去山里隐居罢了。但这样的人通常会到处宣扬,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慢慢就成为邪教组织。 聊这个话题,希望是能求取科学与非科学的中道。一味坚持科学,其实生活难以为继,有大量的事不在科学范围,比如:谈恋爱。完全忽视科学,那就是对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忽视,错过太多重要的理解世界的视角。我也并未找到中道何在,试过将刚买到的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扔进垃圾桶,也试过完全不使用手机生活一个多星期,中道是困难的。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58分钟
99+
4年前

vol.04 我干了,你随意

有一个偏见

主播 / 谢博生、王广、张本立 嘉宾 / 赵梓铭 剪辑 / 王广 导读文字 / 张本立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这一期终于有嘉宾了,并且和嘉宾一起喝了些酒。 上周末,深大国学院承办了第六届青年诠释学论坛,中国哲学的老师几乎都出动了。我原本对于中国哲学的学术活动毫无兴趣,但会议中有几项西方诠释学的内容,于是也去凑一下热闹。 十几场演讲听下来,西哲听不懂,中哲没兴趣,而且前一晚没有休息好,本就精神涣散,参加这样的学术论坛本该以无聊收场。没想到周六晚上的聚餐,中哲老师们有喝酒的传统,而且是白酒。 我对酒桌“文化”抱有一丝警惕,而且作为学生在老师面前明显有等级从属关系。所谓酒桌“文化”,大多时候不过是权力关系的再次确认,对不会品酒的人来说喝酒又毫无乐趣可言。但那晚的情况与我预期并不一致,没人劝酒,相反在老师们热烈的氛围中,忍不住想加入进去。大家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喝了一些,但都停留在理性还能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于是,就有了这一期节目,邀请赵梓铭做我们嘉宾,继续交流酒桌上未尽的话题。 都写了导读文字,不能就停留在交代背景的层次上,还是要输出点所谓“干货”。 从标题开始,“我干了,你随意”。这句话面对不同的对象,大概有三重意思:面对领导,是表达对其的尊重;面对男性朋友,大概有种挑衅意味;面对女性朋友,是一种保护心理。 维特根斯坦认为自然语言是一种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语言是拿来用的,在不同场景有不同意思。基本上计算机要想学会自然语言,就需要拥有人类相当的智能,试图通过程序或命题的形式不可能成功。(这里提一下维特根斯坦,虽然本来毫无必要。) 今天不聊哲学,主要从信息论的角度来阐发酒桌“文化”。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所有行为和语言都简化为信息,信息传达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如果信息实现了目的,信息即是有效的,信息没有实现目的,就是无效信息。为了使得信息有效,信息的内容很重要,但同样,信息的发射的功率也很重要。 “我干了,你随意”在以上三个场景中,如何有效呢? 喝酒基本上是一个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我干了”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值得我愿意伤害我的身体”,所以酒桌上常说“感情深,一口闷”。同样一句话,发微信、打电话、见面说三种方式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但是释放信息的功率完全不同。 从信息功率的角度很多事能得到很好的理解,比如表白要写情书、情诗,甚至还要公众表白找人来围观,这样信息功率大,而表白被拒的羞愧感更强,增加表白这件事的代价。 很多节日和礼节也是如此,过去请客人吃饭一定要大鱼大肉,经济拮据的主人这样才呈现出对客人的重视。每人家里都有一些平时不来往,只有过年才来的亲戚。在农业社会,拜一次年要走很远的路,送的礼也会显得相对贵重,一年一次的关系确认足够了。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显然使得发射这个信号的成本降低太多,于是拜年的习俗流于形式化。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任何一种单一维度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是偏颇,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有解释力。我去年因为信息发射低效而不想拜年,现在想来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我应该做的不是放弃,可能应该是加强信号功率。 最后的最后,这期博客我们聊了酒神的迷狂经验、聊失恋、聊浅薄与深刻······是目前笑声最多的一期,也是时长的新高,一起听起来吧!

87分钟
39
4年前

vol.03 我是如何成为我的

有一个偏见

主播 / 谢博生、王继广、张本立 嘉宾 / 空缺 剪辑 / 王继广 导读文字 / 张本立 你好,欢迎来到有一个偏见。 这一周真是心情跌宕起伏的一周,好在学习生活的稳固性足以平复一切波澜,就像带着指南针上路,即使偶尔遇到磁场混乱,也很快在迷途中找到方向。 当然,你可能遇到另一个带着指南针的人,幻想对方是否与你方向相同。可实际上你无法检测。你们一旦接近,指南针的信号就会相互干扰,只能走走看看,从身后的足迹来判断两条直线是相交还是平行。 以上,没有一点基础的物理学常识可能看不懂。为什么要用物理知识开始今天的话题呢? 今天,想聊一聊知识的反刍效应。 先普及一下“反刍”是什么意思吧?俗称倒嚼,牛在吃完草后,不能快速将其消化,一段时间后,会将半消化的草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希望你在看着一段的时候没有吃饭,不然联想的画面感会引起不适。 人吃饭显然没有这个过程,人类比较幸运吧,找到了高热量的食物来源,进食时间缩短,可以慢慢咀嚼再下咽。牛就没那么幸运,草蕴含的热量比较低,需要多吃一点存起来,等有空的时候慢慢嚼。 知识的反刍也是同样原理,大多数人在青少年阶段,学习了大量不能消化的知识。成年之后,发现这些知识无用,索性便不再消化,于是慢慢忘却了。刚上大学时,同学戏称自己“知识的最高峰阶段已经过去了”,倒也有几分道理,如果不进一步接受成规制的教育,戏称或许成真。 反刍在这个时候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反复咀嚼大学之前学过的知识,会成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想明白这件事是因为,我想古人书少,读书量未必有我们多,而他们就是反反复复读那几本书。所以,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不断回头背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尽量把自己学过的理科知识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种反刍可以理解为重新学习,它甚至比学习新东西更有乐趣,你学过的所有材料呈现在你面前,你的人生阅历也依次摆开。这时候,就像站在摆满工具的车库,你可以随意拿起一些东西进行组合,像拼乐高一样,好玩就行不用考虑其实用性。 我知道这样说来,知识的反刍似乎毫无吸引力,也跟我们这期播客没有关系。聊聊这期播客跟知识反刍的关系吧,这种反刍除了对知识有效之外,对反思自己的人生也有效果,算是认识你自己的一条路径。 这期原本准备的哲学家故事专题被聊废了,莫名其妙的成了对我的访谈,就像开头所说,感觉被架在刑讯台上严刑拷打一般。不过也算是找到一个机会,检顾既往人生,跟大家聊聊我是如何成为我的,一期关于我的人物小传。听起来吧!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63分钟
99+
4年前

vol.02 把哲学作为方法

有一个偏见

主播 / 谢博生、王继广、张本立 嘉宾 / 空缺 剪辑 / 谢博生、王继广 导听文字 / 张本立 先道歉,新媒体的工作经验总让我摆脱不了“标题党”的习惯。老子说: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可能老子低估了路径依赖对人的影响,在投递学校三助岗位的时候,选的都是新媒体岗位。并不是因为喜欢,恰恰相反,我厌恶不真诚的表达,但这件事对我来讲相对是容易的。 说说标题,这期话题跟方法关系不大,就蹭蹭项飙老师《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热点,虽然已经没那么热。“把XX当做方法”句式早已有之,“以中国作为方法”,马立安老师写的《向深圳学习》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这里,强调标题党的意思是,哲学某种程度上,不能作为方法,只能成为目的。 学习哲学之后,最常面对的问题是“学习哲学有什么用”,我第一回答肯定是“没用”。但为了不那么快打消对方兴趣,总要补充一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说实话,我真的觉得没用,起码为了有用学哲学,肯定会大失所望。 但身处一个实用至上的年代,总要开发出一些作用才好。比如为了表现幽默感,我会回答“当初学哲学,是为了抚平失恋的创伤”;或者,看到朋友们在可进不可退的职场环境里挣扎,我会告诉Ta“哲学有奠基和梳理两部分的作用,梳理让你少一些纠结和矛盾,奠基让你多一些坚定和从容”;又或者,遇到还在应试教育里徘徊的少年,为了激励他们继续把书读下去,“知识本身就是有乐趣的,哲学可能是所有知识里最有乐趣的一种,你只有继续读下去才能发现”··· 我为了各种目的把哲学当做方法,岂不是知行不一?好吧,被抓住了,我还不能完成真诚的做到知行合一,算是一个Nobel lie吧。 扯远了,回到正题,作为本期的导读文字,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本期内容。 吸取了第一期的教训之后,我们还是决定以问题作为线索。 主线问题/principal line 本科学什么专业? 在没有学习哲学之前,怎么认知哲学? 有印象的哲学启蒙读物是什么? 在里面读到什么? 什么原因驱使你来学哲学? 开学一个月,哲学研究生的生活,跟你想象中一样吗? 学哲学给你带来的变化? 哲学毕业将来就业有困难,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给其他人推荐一下学哲学的理由作为结束。 所以你在本期会听到,我们聊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上学期间的日常,当然还有哲学作为“方法”有什么用。 如果你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欢迎在后台发信息,或者在喜马拉雅、网易云、小宇宙留言给我们,下期见。

74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