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364. 从 GPT-4.5 到 Agent 原生:2025 上半年大事记 AI 关键突破与 25 大变革方向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 年上半年,人工智能行业以 “颠覆” 为关键词,在技术突破、商业布局与全球竞争中上演了一场加速度的进化。从 DeepSeek 以 560 万美元训练成本掀起 “平价大模型” 浪潮,到 OpenAI 联合巨头启动 5000 亿美元超算项目;从 GPT-4.5 宣告 “非链式思考” 时代终结,到 Tesla 人形机器人逼近商用 —— 每一个事件都在改写 AI 的边际成本、能力边界与应用场景。与此同时,全球巨头加速构建封闭生态,各国竞逐 AI 基建与治理规则,Agent 原生应用从概念走向落地。这场席卷技术、商业、社会的变革,不仅勾勒出 2025 年的行业轮廓,更埋下了 2025-2026 年重塑全球商业与社会的 25 大趋势伏笔。 01|2025 上半年 AI 大事记 & KEY PLAYERS ⏳ 1 月 * DeepSeek 推出开源低成本模型 R1,训练只花 $560 万,掀起“平价大模型”浪潮;随即 Nvidia 在几天后市值蒸发 5890 亿美元,显示市场对模型边际成本新范式的敏感。 * OpenAI 携 SoftBank、Oracle、MGX、美国能源部推出 5000 亿美元级超算与电力项目 Stargate,推动全球 AI 能源竞赛。 ⏳ 2 月 * OpenAI 官宣 GPT-4.5(Orion)为最后一代“不带链式思考”模型,GPT-5 将全面引入 chain-of-thought reasoning。 * 与 Broadcom 合作自研芯片,2026 年投产。 * Paris AI Action Summit:60+国政企共议全球 AI,欧盟拟投 2000 亿欧元,法国单国就 1100 亿欧元。AI 地缘政治全面开打。 * Anthropic Claude 开启 Opus 4 安全闭环实验,首批 agent 模式长时推理。 ⏳ 3 月 * Google I/O 前哨:DeepMind 率先公布 AlphaEvolve,用进化算法自动“发现”算法,AI 能造 AI。 * Nvidia GTC 发布 Blackwell Ultra,预告 Vera Rubin 超级芯片,宣布全球定制推理平台 Dynamo。 * Tesla 旗下 Optimus(人形机器人)完成仓库级分拣全流程 Demo,马斯克称“年内小批量商用”。 ⏳ 4 月 * OpenAI 完成 400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 3000 亿美元。并购 Apple 前设计总监 Jony Ive 团队 io,耗资 65 亿美元打造“AI 新硬件”。 * Meta 宣布 LLaMA 4 路线,转向更强 video multimodal。 * Microsoft Build 预热,公开 Office 全域多模态智能体,宣布 Word+PowerPoint 将支持原生 agent 协作。 ⏳ 5 月 * Google I/O 推出 Gemini 2.5(Flash/Pro)+ Imagen 4(图像生成)+ Veo 3(视频+原生音频),带入 Deep Think 模式。 * 推出 Agent Mode,可帮用户预约房看车订票,进入真实商业流程。 * OpenAI 收购 AI 代码生成工具 Codeium (Windsurf)。 * Anthropic 发布 Claude 4 全系,Sonnet/Opus 可长时间链式任务。 * YC Demo Day 超 40% 项目为“Agent Native”,从智能合同到视频生产线。 ⏳ 6 月 * Mary Meeker AI 报告:用 50 多次 “AI” 高频词揭示基础设施 CapEx 爆炸性攀升。 * Stanford AI Index:报告显示企业采纳率翻番,多国高校联合形成 AI 安全数据共享联盟。 * Meta 内测 Project Genoma,预研全息交互与记忆生成式 agent,面向下一代 XR。 * 全球广告集团 Publicis 宣布设立 AI x 品牌创新 20 亿美元专项基金。 2025-2026 将塑造未来商业与社会的 25 大趋势 🚀 技术与应用 Agent 原生化:产品、服务、网站全面“agent化”,主动向用户推送并替你决策。 多模态成标配:所有大厂将同时提供图、文、音、视频、动作生成。 视频+音频原生 AI:从 Veo 3 到 Meta Genoma,视频生成将直接生成配音与环境声。 自研芯片与封闭生态:OpenAI/Broadcom、Anthropic/TSMC、Meta/AMD,硬件封闭战升温。 边缘 AI:从特斯拉 Optimus 到 Meta Rayban Genoma,推理在本地设备完成。 AI 工程师变为“调度管家”,非再是模型堆叠者。 💰 商业与资本 AI 基础设施成主战场:电网、数据中心、GPU 比客户 Acquisition 更关键。 广告与营销被“智能代理”颠覆,广告组预算直接投放到 agent 调度。 AI 驱动的企业 M&A 创纪录,2025-2026 年预估出现 $1T 并购潮。 保险、法律、审计转向 AI 风控产品。 CAPEX 变为增长动力而非拖累,推动企业市值估值重塑。 🏢 组织与人才 AI 原生组织架构:COO/CIO 转型为 CAO (Chief AI Orchestrator)。 360°π 型人才模型进入主流,复合型+跨域型+AI 增强。 业务部门自主定制 AI Agent,跳过传统 IT 交付。 组织将有“AI 模型花名册”,像 HR 花名册一样管理 AI 员工。 专业导向的 agent 团队(财务 agent, 法务 agent, 采购 agent)成为主力。 🌐 社会与文化 全球治理出现 AI 阵营分裂:美欧以治理为先,中东东盟以基建优先。 AI 能耗反向驱动新能源投资。 XR+Agent 成为零售与文旅爆发点。 AI 教师与生命教练崛起,个体学习从课程转为陪伴式 agent。 AI 个人云管家代替“谷歌搜索”,主流用户只看摘要不再原始检索。 🔬 伦理与哲学 数据可控性成为人权议题。 AI 叙事重塑社会情绪,娱乐产业全面融入“自我感知”剧情。 Agent 问责制度初步成型,企业需对 Agent 产出的伦理后果负责。 人类在“链式思考”面前自我定义将面临巨大挑战。 2025 上半年的 AI 行业,是技术突破与商业野心碰撞的半年,也是全球格局与社会规则重塑的起点。从平价模型打破算力垄断,到 Agent 从概念走向商业闭环;从巨头构建硬件生态,到各国竞逐治理话语权 —— 每一步都在为 2025-2026 年的 “AI 原生时代” 铺路。未来两年,AI 将不再是 “工具”,而是渗透进商业流程、组织架构、社会治理的 “基础设施”,其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价值判断与全球秩序的深层重构。在这场变革中,能否抓住 Agent 原生、基建竞赛、伦理合规的核心脉络,将决定企业、国家乃至个体的未来位置。

12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63. Software 软件3.0 :人人都能用大白话编程的未来|Andrej Karpathy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未来软件开发、企业竞争与人类认知的根本性变革 Andrej Karpathy * 前 OpenAI 联合创始成员、特斯拉前 AI 总监 * 深耕深度学习与大模型领域 * 在 Y Combinator AI Startup School 上发表主题演讲,提出“Software 3.0”概念 01|从显式编程到自然语言:软件的三次范式跃迁 Andrej Karpathy 在其最新演讲中用极其简洁有力的框架,概括了软件发展的三次浪潮: * Software 1.0:以手写代码为核心的人机交互,人类使用编程语言向计算机传达意图。 * Software 2.0: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数据驱动范式,机器通过大量数据“学习”,替代部分显式逻辑。 * Software 3.0:以自然语言为接口,大语言模型(LLM)成为推理核心,人类用 prompt(提示)直接指挥机器执行复杂任务。 Karpathy 最著名的一句话已经被数万次引用: “The hottest new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English.” 在这个语境下,软件已从严密的语法编译,演化为用自然语言生成的即时逻辑。编程语言从人适应机器的语言,变为机器主动学习人类语言,这是从根本认知层面的一次历史性翻转。 02|LLM:从“工具”到“操作系统” ▍LLM 是新的数字操作系统 Karpathy 的最大洞察在于,他拒绝将 LLM 简单视为工具,而是把它视为 新的计算机原生操作系统(OS)。 * CPU → LLM 本体,执行推理与计算 * RAM → 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保存临时会话状态 * 软件多样性 → 不同云端模型(GPT、Claude、Gemini)就像不同操作系统平台 我们正处于类似 1960 年代“通过终端分时使用昂贵大型机”的阶段,真正的“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本地超级 LLM”还没有到来。 当这些云端模型出现服务中断时,Karpathy 甚至称之为一场 “智商停电”(IQ Blackout),凸显 LLM 已经从简单应用跃升为类似电力、网络的 数字基础设施。 03|数字灵魂:天才与缺陷共生的 AI Karpathy 在演讲中使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词: “people spirits(数字灵魂)” LLM 是在庞大的人类语料中长大,它们涌现出惊人的“心智”能力,却同样充满认知怪癖。 ▍它们的超凡能力 * 雨人式记忆:几乎无限的知识库,可回忆数百万行代码、冷僻论文细节。 * 复杂推理:在海量样本上展现超越常规程序的模式识别与链式推理。 ▍它们的先天缺陷 * 幻觉(Hallucination):自信地胡编乱造虚假信息。 * 锯齿状智能:能解高维物理,却可能在“9.11>9.9”这样的问题上犯错。 * 顺行性失忆:每次交互都像第一次见面,无法真正积累长期记忆。 * 轻信与可被攻击:容易被恶意 prompt 注入所欺骗。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盲目信任它们,需要为其构建持续监督与纠偏的协作机制。 04|从造“钢铁侠机器人”到造“钢铁侠战衣” ▍未来软件的正确范式 Karpathy 给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比喻: “不要幻想造一个能独立解决所有问题的钢铁侠机器人,而是应该打造增强人类能力的钢铁侠战衣。” 也就是说,成功的软件应用必须: * 提供一个 “自主性滑块”,让人随时决定 AI 执行的粒度。 * 一次只生成可以快速审查的小任务、小模块,降低幻觉风险。 * 把 prompt 设计为细化、可验证的工作指令。 像 Cursor 这样的编程助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它既可以只帮你补几行代码,也可以在需要时大胆重构一个文件,但遥控器始终握在人类手中。 05|Vibe Coding:人人都能用自然语言造软件 ▍门槛降到地板 Karpathy 所提出的 “Vibe Coding” 已经成为互联网热词。 意思是:用自然语言随性表达的方式完成编程,门槛低到任何非程序员、甚至儿童都可以上手。 这就像 软件开发的“入门毒品”,它会极大激发创造兴趣,打开数亿非技术背景人群的创新力。 从长远看,这意味着: * 软件开发的边界不再只属于工程师。 * 产品经理、营销人员、医生、教师,甚至学生都能用自然语言造出自己的数字工具。 * 组织中将出现更多跨界协作,“prompt literacy(提示素养)”成为白领新的基准技能。 06|AI-Native 互联网:未来为智能体而设计 ▍从 Human-Centric 到 AI-Centric Karpathy 指出,随着 LLM 成为主要信息消费者,未来的软件基础设施必须为 AI 智能体而生。 举个例子: * 过去网页用 点击此处 来指导人类操作。 * 未来会提供一个 lm.txt,用 Markdown 或 JSON 精确描述功能接口,方便 AI 直接读取。 互联网将不再只为人类浏览器优化,而会有一层专门面向智能体的语义层,让它们自己去抓取、调用、完成任务。 这是从人类中心(Human-Centric)彻底转向 AI 原生(AI-Native)的标志性演化。 07|组织与商业的新竞争力 ▍不是比谁写代码多,而是谁能写出更好的 Prompt 在 Software 3.0 的世界,竞争优势将从工程资源的堆砌,转向问题定义与 prompt 设计能力。 * 产品团队要能用最小成本,最快速度在市场验证多个想法。 * 高管要能在战略会议上,直接用自然语言推演可执行方案。 * 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谁的工程师多”,转向“谁能更好地用 prompt 调动 AI 智能”。 Prompt literacy 将像 Excel、PowerPoint 一样,成为下一代知识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08|宏观经济与社会影响:新的生产力基建 LLM 已不只是生产工具,而是全球经济的 认知基础设施,相当于数字版的电网。 会从产品创新周期看,认为这极大拉短从点子到市场的时间,让小型团队也能快速探索数十个方案。 这要求企业彻底重构人才与决策体系,重视从 prompt 试验到人机共创的全新工作流 09|最稀缺的能力:用语言精准封装复杂问题 Karpathy 的全部洞察,最终落在了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核心问题上: “未来最稀缺的能力,不是写多少行代码,而是能否用清晰、精准、具备启发性的问题告诉 AI:你究竟想要什么。” 因为 prompt 已成为新的“可执行指令”,它不仅承载了需求描述,也封装了隐含假设、验证条件与预期输出,是未来生产力的源头。 🚀 10 大 TAKEAWAY Software 3.0 本质是用自然语言 prompt 编程,彻底颠覆传统开发范式。 LLM 已从工具变为类似电力、网络的“数字基础设施”,未来等同操作系统。 企业竞争力正在从“谁的工程师多”,转向“谁能写出更聪明的 prompt”。 Prompt literacy(提示素养)将成为所有知识工作者的必备能力,就像 Excel 一样普及。 成功的软件不在于全自动,而在于为人机协作设计好“自主滑块”。 未来网站和 API 会为 AI 智能体优化,互联网将从 Human-Centric 走向 AI-Native。 LLM 是数字天才也是认知怪胎,必须通过小步试错与监督循环来控错。 Vibe Coding 让儿童和非技术人士也能用自然语言实现数字创造力。 宏观层面,LLM 是新的认知生产力基建,将重塑全球劳动分工与知识产权。 未来最稀缺的能力不是写多少行代码,而是能否用语言精准封装复杂问题。

14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62. 苏超的力量和精神:全民体育狂欢的商业价值

前瞻钱瞻

在2025年的中国体育商业版图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无疑是最耀眼的黑马。 这场由13个地级市组队的业余赛事,从最初仅有6家赞助商的区域活动,短短几轮内便吸引了京东、伊利、小米、肯德基等21家知名品牌争相入局,官方赞助席位价格飙升至300万元仍"一席难求"。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场票价仅5-20元的草根赛事,预计将为江苏创造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座参赛城市增收超2000万元。苏超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体育IP打造、城市营销与商业价值挖掘的深刻创新逻辑。 300万赞助费背后的商业逻辑: 品牌为何争抢苏超入场券? 苏超的商业价值最直观体现在其飙升的赞助费用上。根据公开数据,苏超赞助费用经历了"本土托底—全国升温—溢价竞争"三个阶段。 赛事筹备期,早期公布的商务合作方案显示,除了总冠名赞助金额为800万元外,其余赞助商赞助金额仅为20万-150万元不等。而随着赛事热度攀升,目前官方赞助单席位价格已飙升至300万元人民币,但仍"一席难求"。这种赞助费的三级跳,反映了品牌方对苏超商业价值的重新评估与激烈争夺。 深入分析苏超赞助商名单,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域覆盖全国化、合作层级精细化。 截至6月中旬,苏超官方赞助商已达21家(含各赛区合作伙伴),包括总冠名江苏银行;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国缘V3、龙蟠科技、理想、海澜之家、京东、肯德基、安井食品;官方合作伙伴吾器酷体育和花红药业;官方赞助商康师傅、中兴、途虎养车、伊利和宇视;官方供应商紫金保险、佳得乐、喜力啤酒、小米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牌已从最初的江苏本土企业为主,扩展至全国性乃至国际品牌,如喜力啤酒以往主要赞助世界杯、欧冠等顶级赛事,此次入局苏超令不少球迷感到"震惊"。青岛啤酒虽未出现在总赛事合作名单中,但已深度参与徐州、连云港等赛区的本地化营销。 品牌争相入局苏超的背后,是三大核心商业逻辑的驱动: >>流量红利的高转化率是吸引品牌的首要因素 苏超前三轮18场比赛现场观众达19.57万人次,最高单场22613人,逼近中超联赛前13轮场均人数(24371人);第四轮徐州队主场对阵镇江队的比赛,现场观众更创下30823人的新纪录。这种量级的线下曝光,结合社交媒体上50亿的话题播放量,为品牌提供了稀缺的高浓度流量池。 更关键的是,苏超观众与消费人群高度重合——球迷跨城观赛带动"提前1-2天入住"的深度游模式,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数据,"苏超"带动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对品牌而言,这意味着赞助投入能够直接转化为可观的销售增量。 >>场景营销的强关联性构成了第二重吸引力 不同于传统体育赞助的logo露出模式,苏超允许品牌深度融入赛事场景,创造与消费者情感共鸣的营销触点。途虎养车推出"这一轮为你加油"主题活动,用户购买轮胎等产品即有机会获赠观赛门票,并推出城市热梗版车贴;肯德基宣布全渠道推出"周末苏超13拼",全国4300多家门店点餐屏实时直播比赛;布蕾克咖啡作为苏州赛区合作伙伴,以"好球看苏超,好咖喝布蕾克"为主题,策划咖啡与足球的沉浸式体验。 这种将品牌服务与球迷生活场景自然衔接的营销方式,大幅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感与记忆度,实现了从"被动曝光"到"主动互动"的质变。 >>区域市场的精准渗透则是全国性品牌尤为看重的价值点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消费潜力巨大但市场差异性显著。苏超以13个地级市为参赛单元的结构,恰好为品牌提供了分区渗透的绝佳渠道。京东在签约时明确表示,合作将"帮助江苏特产热销全国"——其创始人刘强东的宿迁人身份,更强化了这一本土化叙事的可信度。 伊利、小米等全国品牌则通过苏超实现了在江苏各城市的深度下沉,而喜力、佳得乐等国际品牌则借助赛事影响力加速本土化进程。这种"全国品牌+区域IP"的合作模式,创造了双赢的商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苏超赞助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化与本地化两大趋势。分层化体现在赞助商被细分为总冠名、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等多个层级,各层级权益与价格梯度明显;本地化则表现为各赛区积极开展自主招商,如常州赛区招募球服赞助商、赛区支持商等,布蕾克咖啡成为苏州赛区官方合作伙伴。 这种灵活的多层次赞助体系,既满足了头部品牌的独家性需求,又为中小企业和地方品牌提供了参与机会,最大化释放了赛事的商业潜力。 从赞助效果评估角度看,苏超为品牌提供的价值已远超传统业余赛事,甚至逼近职业联赛水平。这种价值的跃升,本质上源于苏超成功打破了"体育赞助=赛场曝光"的线性思维,构建了"赛事参与-文化共鸣-消费转化"的立体价值网络。当一场足球赛能够同时带动品牌认知、情感连接和实际销售时,300万元的赞助费便不再是高昂成本,而成为撬动更大市场的战略投资。

52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61. 从《F1:狂飙飞车》看体育IP化电影趋势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F1:狂飙飞车》由约瑟夫·柯辛斯基(Joseph Kosinski)执导,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主演,是一部聚焦F1赛车世界的电影。自《Drive to Survive》将F1带入全球主流观众视野后,F1逐渐成为全球流行的文化符号。这部电影通过结合赛车运动的惊险与戏剧性的角色成长,呈现了一位退役车手如何重返赛场,与年轻车手并肩作战,寻找人生意义与救赎的故事。影片不仅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也深入探讨了人与科技、品牌之间的关系。 2. 拍摄时间 * 拍摄周期:从2023年初开始拍摄,至2024年年底完成。电影拍摄历时约两年,涵盖了多个真实赛季和赛道拍摄。 * 主要拍摄时段:2023年7月在英国银石赛道首次进行实拍,接着在欧洲和中东的多个F1赛道上进行了拍摄,包括匈牙利、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地。2024年,剧组还在拉斯维加斯和卡塔尔等地拍摄了夜间街道赛镜头。 3. 制作创新点 * 迷你IMAX摄像技术:为更好地捕捉极速赛车的视角,导演和摄制团队与Panavision合作研发了迷你IMAX摄影机。这款小型IMAX摄影机能够安装在赛车的各个角度——车头、尾翼、车舱等,极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模拟了车手在高速驾驶中的真实体验。 * 虚拟与现实结合:在拍摄过程中,电影结合了大量实际赛道拍摄与高科技CGI技术。赛车碰撞、极速转弯等高风险场面,大部分采用了真实拍摄,并通过CGI加强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能够体验到极限运动的震撼感。 * AI与数据分析:剧组通过实时跟踪F1赛车的速度、加速度等数据,确保拍摄的画面精准还原F1车手的真实驾驶体验。这种结合高科技的拍摄方式,是电影制作中的一大亮点。 4. 幕后故事 * 真实赛道拍摄:为了确保真实性,电影剧组获得了FIA(国际汽联)和F1的官方授权,能够在真实的F1赛道上拍摄。剧组不仅能够使用赛道,还能在实际赛季的空档期与车队合作,捕捉赛车的真实表现。 * 演员亲自驾驶:布拉德·皮特和Damson Idris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接受了F2赛车的专业训练,并且亲自体验了高速驾驶。皮特在拍摄过程中,驾驶的速度超过了180 km/h,这一过程中,车队工程师不断对演员进行指导,确保安全并提升驾驶技术。 * 明星车手的参与:F1车手Lewis Hamilton作为制片人之一,还亲自担任了车手顾问。在拍摄过程中,Hamilton为主演提供了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赛车的驾驶技巧和F1世界的复杂性。 5. 演员阵容 *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饰 Sonny Hayes:一位退役的F1车手,电影的主角,他面临着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重返赛道为自己寻找救赎。 * Damson Idris 饰 Joshua Pearce:一位年轻的F1赛车新秀,他的成长轨迹与Hayes形成对比,成为影片中的“新希望”。 * Kerry Condon、Tobias Menzies、Javier Bardem等也在电影中有精彩出演,分别扮演与主角角色产生交集的关键人物。 6. 商业合作与赞助 电影《F1:狂飙飞车》在拍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品牌赞助。影片的商业化合作涵盖了汽车行业、奢侈品牌、高端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主要的商业合作伙伴: * 梅赛德斯(Mercedes-Benz):提供赛车及技术支持,是电影拍摄期间的核心合作伙伴。 * Apple:电影使用了Apple的技术,包括迷你IMAX摄影机与AI处理设备,用于提升拍摄质量和观影体验。 * Omega:作为电影中的高级腕表赞助商,其品牌与F1的精准计时相契合。 * Hublot:与F1及电影的速度感和精准度完美契合,成为主要的时尚合作品牌。 此外,电影还与运动品牌、汽车零部件厂商等进行合作,进一步推动了电影的商业化。 7. 影响未来的10大趋势 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电影制作:电影将更加依赖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模糊电影制作与现实的界限。 AI在电影中的普遍应用:AI将成为电影制作的核心工具,从剧本编写到后期特效,甚至是个性化内容的生成,AI将在多个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 体育文化的电影化:更多体育项目将通过电影或剧集形式呈现,带动全球观众关注体育及其背后的故事。 沉浸式观影体验的兴起: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将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同身受。 品牌与电影深度合作:电影将成为品牌推广的关键渠道,品牌将在电影制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体育、科技等行业。 全球化内容传播:随着平台全球化,电影将更加注重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进行内容创作和推广。 电影中的社交互动:未来电影将引入更多社交互动元素,观众不仅仅是接受者,还能参与剧情发展或分享观影感受。 跨平台内容创作:电影内容将不再局限于影院或电视,而是跨多个平台(如YouTube、TikTok、Instagram等)进行创作和发布,推动内容消费的多样化。 数据驱动的内容定制:电影制作将越来越依赖于观众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生成定制化内容,以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影视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电影与体育的跨界合作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更多体育明星将成为电影中的主角,推动体育电影成为一个新的电影类型。

12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60. 未来职业进化的加速器,成为媒介360er!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X 媒介360,今天想跟你聊聊一个在AI席卷全球的时代,品牌增长、个人职业,乃至整个人类智慧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 我们,究竟要如何在这个高速叠代的世界,保持领先? 想想看: 每天上千亿条信息涌入你的屏幕,流量在割裂,注意力在稀缺,商业在变得越来越即时、越来越情绪化。 但是,真正的竞争从来都不只是短期的“抢眼球”,而是—— 谁能率先构建自己的系统认知。 就在2025年7月1日,媒介360会员全新升级了。 从全球视野重新定义三大核心: * 媒介复兴360°,不仅仅是媒体和广告的翻新,而是把媒介视作链接社会、科技、文化与商业的下一代操作系统。 * 品媒战略,从“品牌做内容”升级到“品牌就是内容、就是媒介”,自带流量自带信任。 * π型人才,既能在AI、品牌、增长、产品、媒介、体验某一领域扎到极深,也能横跨内容、科技、社会议题、全球文化。 而那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尾巴, 就是对未知的好奇、对长期的坚持、对超越当下的想象。 我们用20种未来人格,帮你扫描你的成长坐标: * 你是那个在AI洪流中依然保持人性温度的 HUMAN-CENTERED INNOVATOR? * 还是能指挥AI、做智能决策的 AI AUGMENTOR? * 或许你是可以重构用户心智的 BRAND TRANSFORMER, * 是能看见红海背后新大陆的 MARKET MAKER, * 是打造即时满足引擎的 INSTANT COMMERCE ARCHITECT, * 还是在数据浪潮里不断追问“为什么”的 BUSINESS PHILOSOPHER? 数字预言家、敏捷大师、故事教父、未来学家、可持续先锋…… 这些词听上去可能遥远, 但它们指向的,正是下一个增长周期真正需要的人。 为什么要加入媒介360会员? 因为: * 你需要的不只是零碎资讯,而是 360°的系统洞察。 * 你需要的不只是热点快餐,而是构建自己的 π型护城河。 * 你需要的不只是激情短跑,而是在每日更新中不断校准决策,形成 动态进化。 我们为此准备了很多: * 从深度智库到每日行业动态, * 从社群里的高手交锋到闭门会谈、线上创研和线下共创, * 从日课到年度训练营, * 从创+案例库、创新工具卡到专属增长礼包。 你不用再孤军奋战。 这里有一群志在未来的人,和你并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什么最重要? 是你的系统认知、你的资源网络、你的可迁移能力、你的独立判断。 所以,别再在混沌中独自摸索了。 加入媒介360会员, 用360°的视角重构你的商业未来,用AI做你的增强外脑, 用π型的思维,做一个既有深度、又拥抱多维世界的人。 让我们一起, 在AI浪潮里,成为真正360°有钱途的人!

24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359. 社交媒体2025十大发展趋势 及品牌社交内容复利资产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下半年,中国社交媒体营销将从「平台争夺流量的战役」,转型为 「多平台交织的内容资本与关系资产管理」 的长期战争。真正领先的企业,会是那些把每条视频、每篇笔记、每场直播都视为可积累的“数字股权”,并能用AI+人机协作把它们不断优化再利用的玩家。 1️⃣ 短视频转向「内容资本化」:从流量博弈到内容资产沉淀 * 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逐步摆脱单一的“日活-ROI”粗放玩法。 * 越来越多品牌意识到:短视频是品牌数字资本的一部分,需要长期经营可复利的视频矩阵,而不是一波投放一波死。 * 形成【爆发视频】+【长尾视频】的组合投放与经营体系。 2️⃣ 社交媒体进入「全域信任经济」 * 用户已明显对“AI生成广告+网红式虚假滤镜”产生疲劳。 * 他们需要更多生活质感与人情味,KOC、素人、员工、客户共同出镜的真实场景成为营销信任基建。 * 「信任驱动购买」逐步取代纯“低价-冲动式”流量转化。 3️⃣ 从「种草」到「社交可视化认同」 * 小红书、抖音、B站越来越成为“社交标签的展演舞台”,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寻找不仅仅是信息,而是可以转发/收藏/发朋友圈表达“这就是我”的内容。 * 品牌需要提供更多可参与的共创模板、二次传播的社交道具,激发UGC。 4️⃣ 内容进入「多模态+AI化」再生期 * AIGC短视频生成、数字人解说、图文混剪、直播素材复用,逐渐成为新标配。 * 但2025下半年竞争从“是否用AI”,变成“AI如何服务品牌独特表达”,避免所有内容长一样。 * 企业营销需要建立AI+人协作的「内容中央工厂」体系。 5️⃣ 「视频原生企业」模式崛起 * 不再是“先有产品再来拍广告”,而是营销从Day 1就以视频为思维中心。 * 企业内部会出现越来越多 视频总监、视频官、首席故事官,甚至把视频脚本和直播脚本写入产品开发前期。 6️⃣ 社交媒体商业模式多样化 * 不只卖货,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开始试点:收会员费(会员俱乐部+专属产品线)卖内容(小红书付费专栏、B站知识付费)出版权(IP联名、二次创作授权) * 私域直播与小程序的GMV虽然依旧增长,但品牌内容资产反哺产品溢价成为新的业绩引擎。 7️⃣ 从单平台打爆到「多平台联动 × 投资组合式经营」 * 2023-2024的大量教训让企业明白,单靠抖音或小红书是不安全的。 * 越来越多企业采用:抖音抢销量小红书养质感快手深耕信任B站做长视频资产视频号做会员与复购微博做声量与公关 * 如同资本市场多元配置一样,社交也要形成平台组合抗风险。 8️⃣ 「老板+员工+客户」多节点IP联动 * 老板直播依旧火,但用户同样渴望看到品牌背后的真实人。 * 越来越多企业从单一CEO IP,扩展到设计师、产品经理、客服、用户故事系列。 * 形成 多视角品牌人格网络,提高企业在不同社交场景下的共情能力。 9️⃣ 社交媒体成为品牌的「内容型CRM」 * 企业逐步用视频号、小红书私信群、小程序社群把客户从公域拉到私域。 * 不再只记录购买行为,而是基于用户在不同内容触点的停留/点赞/收藏/评论,形成内容交互行为数据库。 * 内容也成为新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工具:让老客户通过内容“续命”,拉新客户通过内容“入坑”。 🔟 社交媒体监管趋严,内容伦理与AI透明度要求提升 * 国家层面2025加强对AI生成内容、虚假流量、明星带货不合规的治理。 * 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快手都自建溯源机制,更鼓励原创、打击搬运号。 * 企业需在 品牌安全(Brand Safety)、内容真实性、数据可追溯上投入更多。 🚀 抖音 DOUYIN 🎯 定位:全民娱乐即时决策引擎 & 爆发性电商火箭发射台 * 是感性驱动消费的主场,极快心智转化。 * 用户在此先被情绪刺激,再被产品种草。 🧭 系统打法 1️⃣ 战略层 * 不只追短期ROI,搭建账号“情绪频道”:让用户知道关注你会一直爽。 * 品牌需人格化、故事化、爽点化。 2️⃣ 内容资产 * 三类视频组合:爆款热点(打穿推荐)、产品卖点(理性)、场景共鸣(情绪)。 * 建日更模型保持算法占位。 3️⃣ IP定位 * 用鲜明角色或故事反复锤炼,如老板出镜、员工短剧、老客户花絮。 * 让账号成为“可追剧的品牌频道”。 4️⃣ 引流&变现 * 短视频—直播—橱窗链路打通。 * 小投DOU+做基础放大,爆量后再全盘投放ROI计划。 5️⃣ 算法与复利 * 完播率+互动是生命线,短前3秒强钩子、5-10秒快速带情绪点。

20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58. 2025年下半年,可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十大发展趋势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年,可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正从理念走向规模化实践,成为全球产业政策、资本投资与企业战略的重点方向之一。以下为系统性分析与十大趋势展望,适用于政策制定者、品牌方、创业者、投资机构与跨界创新者参考。 一、什么是“可循环经济” 可循环经济是一种相较传统“线性经济”(take-make-waste)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强调: * 设计即循环(Design for Circularity) * 资源最大化利用(Maximize Resource Value) * 废弃最小化/零浪费(Minimize Waste/Zero Waste) * 产品生命周期延展(Product Life Extension) * 再制造、再利用、再设计、再分配(Rethink, Reuse, Refurbish, Remanufacture, Recycle) 它不只是环保,更是一种 面向经济效率、社会价值与未来生存力的系统性经济模式。 二、2025年可循环经济十大趋势 1️⃣ 循环设计(Circular Design)成为产品新起点 * 全球设计行业推动“Cradle-to-Cradle(从摇篮到摇篮)”原则 * 可拆解、模块化、可维护性设计成为工业设计新标准 * 包括服饰、家具、家电、建筑材料等全行业普及 2️⃣ 再生材料成为供应链战略资产 * 生物基、海洋回收塑料、再生聚酯、可回收铝、木纤维复合材料成为主流原料 * 企业比拼的不是“是否环保”,而是“再生供应链成本与品质管理能力” 3️⃣ 数字技术×循环经济融合(Digital Circularity) * 区块链追溯、数字孪生、物联网感知用于材料流、生命周期监控 * AI优化再制造路径、精准废弃物拆解、动态库存配置等流程 * “循环云供应链”与“循环金融”平台正在成型 4️⃣ “产品即服务”模式加速落地(PaaS) * 家电、交通、服装、家居、工具等产品不再出售,而是租用、订阅、回收再用 * 平台公司主导使用权,持续负责维护、回收与循环再制造 5️⃣ 全球政策法规强化“强制循环” * 欧盟“绿色协议”(Green Deal)2025年后全面执行“循环优先”标准 * 中国“双碳目标”倒逼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循环体系 * 美国、日韩开始设立“循环经济绩效指标”用于监管与产业投资指导 6️⃣ 品牌循环价值成为“ESG+营销”双轮驱动 * 消费者不再只是购买环保,而是关注品牌是否真正闭环处理材料与产品 * ESG投资人要求提供产品“循环比率”“材料回收率”“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 * “再制造系列”“可回收标签”“循环会员制度”变成品牌资产 7️⃣ 循环经济+AI:智能回收系统崛起 * AI视觉识别+机械臂分类的“智能垃圾分拣站”量产 * 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副产物、电子废弃物实现“闭环智能解构” * 垃圾=资源成为AI辅助下的新现实 8️⃣ 城市循环系统(Circular City)开始试点成型 * 荷兰阿姆斯特丹、芬兰赫尔辛基、深圳、上海启动“零废城市”与“再生都市模块” * 强调“建筑再生材料+能源共享系统+绿色交通+社区再制造空间” 9️⃣ “循环产业联盟”与“跨品牌材料池”诞生 * 品牌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共建再生材料平台、标准与交易市场 * 如时尚行业的Global Fashion Agenda、电子行业的Loop Alliance 🔟 金融系统介入“循环评级”与“再生资产估值” * 循环资产证券化、再制造产品信用评级、再生材料碳积分交易兴起 * 绿色债券与“循环项目专项基金”成为2025年金融机构的创新方向 三、趋势背后的推动力量 推动力描述政策法规双碳目标、绿色标准、产品责任延伸(EPR)制度推动企业结构性调整投资者压力ESG资金增长快速,绿色评级成为融资必要项消费者意识Z世代、千禧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对环境影响技术创新AI、IoT、数字平台、再制造科技成为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品牌战略转型品牌为保持长期竞争力,主动推进循环转型,与文化价值绑定 四、代表性案例 * Patagonia:户外品牌领先推行服装回收、再制造与Repair Workshop门店系统 * IKEA:推进“循环家具回收试点”,材料标识、再组装指引成标配 * Apple:Liam机器人拆解系统+Trade-in机制;材料碳足迹披露 * P&G、Unilever:Loop项目合作推出可循环包装与补充装配送机制 👟 ANTA Zero 零碳使命店(上海 · 武康路) 🏢 企业介绍:安踏集团(ANTA Group) * 创始人:丁世忠 福建晋江人,1987年创立安踏,1991年正式注册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他以“科技驱动国货品牌”理念带领安踏成长为全球前三的体育品牌集团。 * 集团规模:旗下拥有 ANTA、FILA、Descente、Kolon Sport 等品牌,2024年营收超620亿元人民币,全球门店逾9,000家。 * 可持续战略:2022年起发布ESG战略,提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50年全产业链碳中和的目标。 🛍️ 零碳使命店信息 * 开店时间:2024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98号 * 面积:约450㎡,为品牌首家“碳中和认证”的线下零售空间 🌱 空间与理念亮点 * 低碳空间设计:旧建筑结构保留、二手材料再用、绿植覆盖、节能照明等,装修过程碳减排达30%以上; * 零碳产品展示:主打 Anta Air Mecha、Mach 4 等通过碳足迹核算的环保运动装备; * 体验模块:设有互动屏展示碳足迹算法、Remake再造体验台、植物装置艺术等; * 运营碳中和认证:由国际权威认证机构 Bureau Veritas 认证。 🔍 品牌愿景 ANTA Zero 是安踏将“体育精神 × 可持续使命”落地的先行试点,代表中国运动品牌在全球零碳零售体系中的创新探索,并计划将其模式复制至全国多个城市作为示范门店。 📚 多抓鱼循环商店(上海 · 安福路) 🏢 企业介绍:多抓鱼(Duozhuayu) * 创始人:李诞(同名非艺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在Google中国任职产品经理,2017年辞职创办“多抓鱼”,从“让书流动起来”起步构建二手消费平台,逐步拓展至服饰与3C数码。 * 公司愿景:构建“循环经济下的新消费体验”,让高质量二手成为主流生活方式选择。 * 业务模型:C2B2C 模式,用户卖给平台,平台鉴定、翻新、定价后再售出;注重算法定价与供应链效率。 🛍️ 安福路循环商店信息 * 开店时间:2021年12月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300号 * 面积结构:三层独栋洋房,改建自上世纪70年代住宅 🌀 空间与运营亮点 * 一楼:品牌理念展区 + 可持续文创周边(环保袋、循环笔记本等) * 二楼:二手书店,书籍经数字化建档、消毒、分级、重新陈列,环境温暖静谧 * 三楼:精选品牌二手衣物,附有品牌、原价、现价与可回收评级信息 * 氛围:工业感与怀旧风结合,窗框、绿皮灯、复古沙发构建“城市里的时间缓冲带” 🌍 生活方式倡议 * 定期举办换书节、衣物再生工作坊、环保主题沙龙等; * 店内强调“好东西值得被买两次”,主张“非新品主义”消费哲学; * 与年轻人文化、独立女性生活美学、二次价值创造深度绑定。 给企业与创业者的建议 方向建议行动产品开发采用可分解、可回收、模块化设计; 标注材料构成与循环路径供应链管理与再生材料平台、回收服务商、认证体系合作; 建立可视化监控系统品牌与内容表达强调真实循环路径、产品可持续证据; 打造“循环系列产品故事”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订阅、租赁、维修、以旧换新机制; 搭建闭环平台系统战略与资本配置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团队,配置绿色预算;申请绿色补贴、绿色投资基金 循环,不只是环保,而是新增长逻辑 2025的可循环经济,已经不再是“环保部门”的议题,而是关系品牌长期价值、供应链稳定、消费者信任、资本青睐与政策支持的核心战略路径。 真正的商业领袖将不只是减少破坏,而是以创造性方式引领下一轮“循环性增长”。

16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57. 你好!2025 下半年!成为 360°π创新增强型人类吧!

前瞻钱瞻

在AI与算法加速重塑世界的此刻,我们该成为怎样的人? 当AI每天写出数亿条文案,自动化替代了曾经昂贵的操作, 当AI OS已经不再是插件,而成为可以独立提炼洞察、编写策划、生成增长飞轮的「数字同事」—— 人类的意义将依靠什么继续被证明? 在即时商业、流量焦虑、信息泡沫占据舞台中央的时代, 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在复杂系统中保持洞察、拥抱人性、推动长期主义的人。 只有成为这样的复合型、系统型、具有深度价值观的存在, 我们才能在这场巨变中不仅生存,更继续主导商业、社会与文化的方向。 这,便是 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 存在的理由。 I. 什么样的人? 🌌 未来画像(FUTURE PORTRAIT) 在被AI算法、即时商业与数字洪流统治的新世界, 一批全新的 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 正悄然浮出水面。 他们既不是单点专家,也不只是全能的斜杠玩家。 他们拥有一种新型的复杂气质: * 既能在数据里看见情绪,也能在用户情绪中发现商业潜能。 * 既能用AI工具迅速生成洞察,也能以人性为镜,审视算法的偏见。 * 既能用增长模型说服投资人,也能用故事点燃用户与社会的信任。 * 既能在品牌飞轮中设计即时购买,也能在文化脉络里播下长期价值观。 * 既追求增长,也会在深夜反问自己:「这样的增长值得吗?」 他们像 π: * 一竖,是专业纵深,扎根于AI、品牌、增长、产品、媒介、体验任一高维领域。 * 一横,是多界贯通,能同时理解内容、科技、社会议题、全球文化。 * 而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尾巴,则代表他们对未知永远保有开放、追问与想象。 II. 为什么商业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因为在今天: * 单一技能将被AI快速取代,多维系统思维与跨界能力才是抵御风险的护城河。 * 用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情绪价值、审美差异与意义共鸣。 * 品牌不只是产品与营销,更是认知与情感的操作系统,需要有人既懂数据又懂人心。 * ESG、可持续、社会责任已成为商业必答题,需要有人在利润之外看到长期价值。 * 内容是增长的长期引擎,AI与技术则是未来的新地基。唯有 360°π 人才 能在此两端来回穿梭。 1️⃣ 从岗位到系统:构建你的「复合系统角色」 2️⃣ 不只是用AI,而是成为「AI工作流与增长引擎的设计师」 3️⃣ 从单点内容到「品牌心智操作系统」的缔造者 4️⃣ 让领导力从管人变成「议题驱动的系统影响力」 5️⃣ 从短线执行到「趋势-原型-商业模式」三层并行设计 传统岗位只负责执行KPI;未来AI+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要同时具备: * 捕捉未来信号(Foresight)→ * 快速MVP原型(Prototype)→ * 推导成可扩张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 III. 他们有哪些精神底色? II. 精神纲领(SPIRITUAL DOCTRINE) 🌐 系统性洞察 相信世界是高度关联的复杂网络,不满足于单点最优解,总想理解更大的因果系统。 🧬 复合性成长 不被「一招鲜」所困,将多维能力织入统一方法论之网,让思维与创造力彼此强化。 🤖 与AI共生 不是被AI替换,而是以AI为副脑,把人类的好奇心、伦理、想象力作为超越机器的本钱。 ❤️ 以人为本 相信商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承诺。不让用户只是数据点,而始终看见他们的故事、情绪与身份。 🏗 长期主义 把品牌当作用户心智的操作系统,把增长看作长期信任与复利,而非短期收割。 🌍 社会共益 真正值得骄傲的ROI,不只是财务表的漂亮数字,还包括更少的浪费、更公平的机会、更有尊严的消费文化。 HUMAN-CENTERED INNOVATOR(以人为本的创新者) 在算法统治的时代,保留商业中的人性化“呼吸感” AI AUGMENTOR(AI 增强者) 不是被AI取代,而是成为“智能决策指挥官” BRAND TRANSFORMER(品牌变革者) 品牌升级不是换LOGO,而是重构用户的“认知操作系统” MARKET MAKER(市场创造者) 当红海厮杀激烈,新的“商业大陆”正在被定义 INSTANT COMMERCE ARCHITECT(即时商业架构师) 设计的不是购物流程,而是“欲望的即时满足引擎” BUSINESS PHILOSOPHER(商业哲学家) 在数据洪流中,坚持追问商业本质的“为什么” 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 增长策略不是魔法,而是精密计算的“商业动力学” DIGITAL PROPHET(数字预言家) 数字化浪潮中,提前编写“未来商业的源代码” SPEED RACER(速度竞赛者) 商业竞赛中,“决策时延”永远快人一步 AGILITY MASTER(敏捷大师) 敏捷不是方法论,而是组织的“神经系统” STORYTELLING GURU(故事大师) 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用户的“心之所向” FORESIGHT STRATEGIST(前瞻战略家) 在不确定性中,定位战略奇点的坐标 VIRTUAL REALITY STORYTELLER(虚拟现实叙事者) 构建的不只是VR场景,而是品牌“平行宇宙” IMPACT CREATOR(影响力创造者) 真正的KPI不是ROI,而是赢得了多少人心 TRENDSETTER(潮流引领者) 解码流行变迁,定义行业下一个增长周期 FUTURIST(未来学家) “未来已来”不是口号,而是待执行的下一张蓝图 MEDIA TRANSFORMER(媒介变革者) 行业惯例?那只是等待被破解的“旧代码” MARKETING PIONEER(新营销开拓者) 地图上未标注的路,终将以先锋之名被铭记 NEXT-GEN LEADER(次世代领袖) 定义“下一代”的不是时间,是超前的领导力基因 SUSTAINABILITY CHAMPION(可持续发展先锋) 社会责任不是成本,而是未来商业的“必备通行证” IV. AI+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的 25项核心立体能力画像 🧭 这是未来组织与市场的稀缺通行证 01. 创新系统性战略思维 🔑 以创新为导向,构建长期增长蓝图,主动在不确定与跨界融合中整合资源、流程、用户,将创新变为系统化的战略路径。 02. AI+科技创新力 🔑 不只是用AI工具,而是洞察底层逻辑与Agent生态,能设计人机协同流程、搭建企业AI能力栈、推动再造。 03. 领导力及社会影响力 🔑 用愿景、议题引领与心理安全机制构建方向与共识,让组织、行业、社会走向新共识。 04. π型跨界复合专长 🔑 至少掌握两条专业纵深,并在知识交汇点创造新价值,成为AI×品牌、数据×设计、增长×文化的桥梁。 05. 商业创新复利增长力 🔑 用系统增长逻辑从创意到用户触达再到商业闭环,构建乘数型增长飞轮。 06. 品牌认知与情感共鸣系统 🔑 超越Logo与广告,构建品牌信仰、人格与世界观,让品牌成为长期心智与文化锚点。 07. 媒介思维与多模态内容力 🔑 不只是生产内容,而是设计品牌媒体矩阵与沉浸式用户旅程。 08. 产品设计思维 🔑 以用户行为路径为核心,打造功能、内容、品牌整合的差异化场景体验。 09. 用户洞察与体验设计 🔑 从数据到情感,精准挖掘显性与非显性需求,设计高粘性旅程与共创机制。 10. 项目统筹与组织进攻力 🔑 在复杂多节点环境中统筹节奏与资源,从0到1再到规模化复制,推动战略落地。 11. 复杂问题解决力 🔑 用多维建模快速找到具现实约束下的最优解,平衡资源、突破冲突节点。 12. 批判性思维与分析力 🔑 拆解隐性假设,抵抗信息噪音,形成高质量的独立判断与洞察。 13. 社会创新与共益能力 🔑 把商业模式与ESG、可持续结合,推动双赢共益型增长。 14. 信念驱动力与价值感召力 🔑 用长期主义和清晰价值观驱动组织与社群信任,形成持久动能。 15. 国际表达与跨文化协作 🔑 中英双语、文化适配与谈判力,在多元背景下推进合作并塑造全球影响。 16. 终身学习与生命力管理 🔑 建立认知、情绪、身体、学习的可持续系统,在高速时代保持不枯竭的能量。 17. 前瞻性与未来设计力 🔑 用未来学、场景推演、战略原型提前布局3-10年,反向推导今天的行动。 18. 生态系统架构与协同力 🔑 打造品牌—平台—开发者—用户的开放共创生态,推动资源、能力、影响跨边界流动。 19. 叙事感与存在美学 🔑 在追求ROI的时代,保持故事感与诗性美学,让用户愿意为之停留、分享与讲述。 20. 意义驱动的长期精神续航 🔑 超越KPI,构建属于个人与组织的「意义闭环」,在AI剥夺意义的时代保持对人类长期价值的执念。 21. 人机共同体伦理 🔑 理解并推动AI伦理、算法治理与数据主权,创造更多可控、可尊重的边界。 22. 多文化与跨文明洞察 🔑 既理解英语世界,也能解码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文化,形成未来全球增长适配力。 23. 场景式思维与感官共鸣 🔑 不仅是线上或APP,还能设计线下空间、触觉、声场与味觉,打造「商业+文化+社交」三重剧场。 24. 心智资本累积与生命资产管理 🔑 将知识框架、模型、洞察沉淀为可交易、可传承、可衍生的长期生命资产。 25. 可持续的群体心流与集体智慧 🔑 设计心理安全+快速共创的群体心流场,推动用群体智慧解决复杂问题。 🚀 为此,媒介360 与前瞻钱瞻 联合推出 「媒介360 会员社群」 我们为 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 打造 360 度全方位支持: ✅ 前瞻商业与科技趋势 × 行业最新增长方法论 ✅ 品牌 × 媒介 × AI × ESG 的顶尖实战共创 ✅ 系统性个人IP与组织创新能力的训练 ✅ 多模态内容资产沉淀与分发支持 ✅ 共益生态项目的优先参与权 ✅ 与行业头部先锋共同思辨、协作、打磨长期价值 🎯 我们相信: 在这个充满AI和即时满足的世界, 真正能被未来选中的,不是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续进化、最懂人性、最敢于追问意义的人。 加入 媒介360会员系统, 在 媒介360 × 前瞻钱瞻 的体系中,成为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

22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56. 马斯克Neuralink发布会亮点:从“心灵感应”到全脑接口的技术突破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年6月26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在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总部举行了名为“Neuralink Update, Summer 2025”的发布会。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Neuralink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进展,还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宏大愿景。 🧠 发布会亮点:技术突破与未来蓝图 1. 临床试验规模扩大 截至发布会,Neuralink已成功为7名受试者植入脑机接口设备,涵盖脊髓损伤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这些设备已被深度融入受试者的日常生活,平均每周使用时间约50小时,峰值使用时长甚至超过100小时。此外,Neuralink获得了在加拿大、英国和阿联酋等国家开展临床试验的批准,显示出全球监管机构对该技术的认可。 2. “心灵感应”技术的商业化进展 Neuralink的“心灵感应”(Telepathy)技术已实现稳定的意念控制功能,用户能够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例如,首位受试者诺兰(Noland Arbaugh)能够通过意念畅玩《马里奥赛车》等游戏,并重新学习语言和数学。该技术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用户校准过程已从最初的数小时缩短至仅需15分钟即可实现流畅的光标控制。 3. 人机合一的首次技术验证 发布会上展示了脊髓损伤患者亚历克斯(Alex)通过实时神经信号控制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手的演示,标志着Neuralink技术从“控制光标”到“控制复杂机器人”的质变。这一突破预示着人类意识可以通过机器载体表达和延展,迈向人机融合的新时代。 4. “盲视”项目的感官修复进展 Neuralink公布了“盲视”(Blindsight)项目的最新进展,该项目旨在通过摄像头捕捉画面,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视觉皮层,帮助失明者重获光明。该项目已获得FDA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计划于2026年迎来首位参与者。 5. 技术路线图展现激进雄心 Neuralink公布的技术路线图显示,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进行言语皮层植入,目标是直接解码无声的“意图言语”。到2028年,单个设备的电极数量将超过2.5万个,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复杂病症。终极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实现生物大脑与外部机器高带宽连接的通用平台。 🔮 影响未来的十大趋势 1. 脑机接口技术迈入规模化应用新时代:Neuralink的临床试验规模扩大,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实际应用阶段。 “心灵感应”技术重塑人机交互范式:用户通过意念控制设备,改变了传统的输入方式,提升了交互效率。 人机合一愿景首次实现技术验证:通过神经信号控制机器人手,实现了人类意识与机器的深度融合。 “盲视”项目开启感官修复新纪元:为失明者提供新的视觉感知方式,拓展了人类感官的边界。 技术路线图展现激进雄心:明确的技术发展规划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进步。 神经医学迎来治疗革命:脑机接口技术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意识本质与人类增强的哲学思考:对意识的理解推动了人类能力的提升,引发了对人类身份的深刻思考。 高带宽接口重塑人机关系:提升的信息传输速率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增强了人类与机器的协同能力。 技术风险与伦理争议不容忽视: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人类文明站在进化临界点:脑机接口技术可能成为推动人类进化的关键力量,开启人机融合的新纪元。 Neuralink的最新进展不仅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即将迎来一个人机融合的新时代。

8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55. 比敏捷更敏捷: 在2025下半年 如何用敏捷三角型打造超敏捷增长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在2025,仅仅“快”,已经不值钱。 新的竞争货币,是你如何实时重塑你的价值引擎。 过去十年,企业信奉敏捷(Agile)。Scrum看板、每日站会、迭代发布——是的,它们让软件交付更快。但很少有企业真正逃脱过组织惯性的引力场。 如今,当AI原生竞争者涌现,市场被算法驱动重排,用户需求按毫秒级演变,连传统的敏捷都开始显得笨拙。 企业必须超越“交付功能”,转向持续迭代价值创造本身。 这意味着,要把曾经静态的敏捷三角型,进化为一个数据驱动、自动循环的增长飞轮。 不仅仅是敏捷,而是超敏捷(Hyper-Agile)。 🏗️ 经典敏捷三角型 —— 以及它的边界 敏捷的原始三角模型 —— 价值(Value)、质量(Quality)、约束(Constraints) —— 在当年是革命性的。它让团队摆脱了“需求固定”的枷锁,把重心转向在既定时间与预算下交付最大用户价值。 但到了2025,这个三角模型遇到全新的挑战: * 📉 用户需求每天都在因全球化微趋势与社交病毒式传播而突变; * ⚙️ 技术栈可以被AI自动重构,24小时无人休眠; * 🧬 市场机会在几周内出现又消失,不再等一个季度的产品发布。 所以,单纯“加速交付”已无意义 —— 如果你仍在解决昨天的问题。 🔥 三角型的进化:2025的超敏捷增长蓝图 敏捷三角型,在这个时代如何升级? 1. 价值 → 活态价值(Living Value) * 不再只是Product Owner列的功能清单。 * 在2025,价值是一条实时的数据流:用户行为数据、情绪反馈、预测迁移趋势。 * AI与产品负责人共同动态调整什么在此刻最重要,而非在Sprint会议上讨论下个月。 2. 质量 → 自适应质量(Adaptive Quality) * 早已超越“少Bug”、“UI美观”。 * 质量意味着:能否在不可预期的冲击下自我调优?AI模型能否实时微调预测?界面是否根据不同用户画像自动生成最合适的体验? 3. 约束 → 弹性增长边界(Elastic Constraints) * 传统的时间/成本/范围,转化为动态的增长沙盒。 * 领先公司用“增长实验资金池”,在数百个微小实验之间分配预算。 * AI实时淘汰低ROI方案,迅速放大胜利者。 * 约束已不是静态的Deadline,而是学习速度的最大化。 🌀 从三角型到飞轮:用超敏捷驱动持续复利 敏捷三角型曾是项目管理的利器,如今,它在超敏捷场景下,转变为一台飞轮引擎。 这个飞轮这样运作: 1. 实时收集市场+用户数据 2. 持续动态重算价值优先级 3. 自动部署微实验 4. 每次用户交互都让产品更聪明 5. 把洞察再喂回下一轮决策 这已不再是以 Sprint 为单位的周期,而是一台自我强化的增长生态。 在这里,“学习速度”才是唯一真正的KPI。 五种领先企业如何比敏捷更敏捷 ✅ AI 共同制定产品策略:在用户还未表达前,就预判他们的下一个痛点。 ✅ 日更微实验:每天都有数百场AB测试在线进行,由智能代理自动分配资源。 ✅ 质量定义为“学习性”:产品能多快理解反馈、多快自我进化。 ✅ 动态约束市场:预算、团队时间、甚至品牌声誉都变成可实时竞价的资源池,流向最有潜力的增长选项。 ✅ 增长组合代替路线图:策略不再是一张固化蓝图,而是无数数据驱动的探索群。 🔮 新游戏规则:复利式适应性 2010年代,敏捷让软件交付变快。 2025,超敏捷让企业获得了复利式的适应能力。 在LLM可以几小时内复制你的功能的时代,这种适应性是最后的护城河。 因此,最聪明的企业并不是比别人“更快发布功能”。 他们是比别人“更快学习、迭代、进化”。 这使他们几乎无可替代。 Tesla:敏捷三角型变成OTA的增长操盘台 在Tesla,敏捷三角不只是产品研发会议室里的白板工具,而是写入了整个运营操作系统: * 价值:实时用户驾驶数据+路况反馈,持续重排Autopilot &娱乐系统功能开发优先级。 * 质量:用AI守护用户体验,自动发现小概率Bug,并推送个性化OTA。 * 约束:每次OTA上线都像一次微型敏捷项目,预算按微服务团队自管理,随市场反馈再拉动下一轮开发。 结果:他们在2025年上半年OTA共更新27次,超越所有传统车厂全年频率总和。 * 字节跳动(Bytedance):把敏捷三角型直接变为数据神经系统 字节跳动是敏捷三角型在中国最极致的体现者之一,但他们从不叫自己敏捷公司,而是算法驱动的敏捷生态。 * 价值:在字节,产品经理并不单纯用OKR和PRD排需求,而是大量实时用户行为数据、视频完播率、互动率直接重排迭代优先级。这比任何PO会议更快找到价值最大化点。 * 质量:每一个Feed流更新,不只是功能测试,而是AI算法线上实时自优化,让用户体验在上线第一小时就分层微调。 * 约束:他们通过“放权的增长中台”快速调动资源做微实验,低ROI即秒级停掉,高ROI就放大预算和团队。这比固定Sprint更像“资本市场”模式。 因此,字节可以在6小时内完成新功能灰度上线、24小时全面推送,而很多传统敏捷组织还在评审第2轮User Story。 ✍️ 10个尖锐结论 速度已死,学习速度才是王道。 Backlog 不再是列表,而是一个动态竞价的增长市场。 质量不是稳定性,而是自我进化能力。 价值不再是功能,而是行为驱动力。 AI 已是新的价值排序总指挥。 约束从固定变为流动,预算像代币流向高潜实验。 微实验胜于庞大发布。 用户数据不为报表服务,而是飞轮引擎的燃料。 战略必须预设可适应性,而不是等危机来临才改。 超敏捷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一种企业的新代谢系统。 当我们站在这个AI与用户共同协作实时塑造产品的时代边缘,敏捷三角型并未过时。 它只是超越了原本的形状,变得更像一台自我进化的机器。 在2025,真正的赢家不会只是更快。 而是会比你更聪明地适应、更快地学习,从而在生态演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14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54.Branding 品牌的10大增长引擎| 联合钱钱品牌局 100期特辑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在一个流量溢出而信任匮乏、ROI焦虑高涨的时代,一场关于“品牌作为增长引擎”的结构性革新正在悄然发生。在中国,一档名为《钱钱品牌局》的播客和内容IP,正在系统地重构品牌人的底层逻辑:品牌不是装饰,也不仅是传播,而是企业商业系统中最具复利价值的“强引擎”。 这不仅是一次内容的自我表达,更是一次价值链上的底层战略复兴。‘ 共谈嘉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 / 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Kant M360智库副总 1. 当品牌成为商业增长的“强引擎” 从“品牌是否还值得投?”到“品牌该如何成为业务增长的发动机?”,《钱钱品牌局》用极具穿透力的问题框架刺破行业迷雾。在它提出的核心主张中,品牌是连接消费者与企业资产之间的桥梁,也是穿越周期、超越广告即焚式浪费的长期投资选项。 在信息洪流中,品牌是信任的压舱石。 2. 一档播客为何成为品牌人的战略武器? 《钱钱品牌局》不是一个“资讯型”播客,而是一个“战略共创型”内容IP。它由中国市场两位联合主播共同主持:媒介360 ,MSAI & 创+平台创始人 钱峻、品牌实战派专家,前百胜餐饮集团 副总裁 杨志华 每,期内容都围绕一个重要命题展开深度交锋,穿透表层“品牌说辞”,锚定品牌作为“系统能力”的十大发动机。 播客已累计近百期,汇聚了从独立新锐品牌到中国一线大牌的主理人、CMO、策略总监、创意人等声音,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共创联盟。 3. “十大品牌增长引擎”:构建品牌底层逻辑系统 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提出的“品牌增长十大引擎模型”,堪称一张 中国品牌的新操作系统(Brand OS): 1. 品牌定位 × 信念系统 2. 产品体系 × 长线增长模型 3. 品牌内容 × 复利叙事 4. 品牌运营 × 组织进攻力 5. 品媒×媒介投资战略 6. 用户资产 × 深度连接 7. 品牌社会化 × 关系网络 8. 洞察与数据 × 决策智慧 9. 品牌化销售 × 商业转化 10. 创+创新 × 超越性价值 这不是理论化模型,而是来自上百个品牌实战项目的沉淀,它不仅适用于市场部、品牌部,也服务于CEO在商业增长中的顶层设计。 4. 品牌的“有钱没钱论”:真正的策略是用钱用对地方 节目反复回到一个有趣问题:**“品牌有钱怎么办?品牌没钱怎么办?”**这不仅是预算维度的考量,更是一种对抗“流量焦虑”的战略审视。 “投流只是第一步,真正需要的是:用钱建品牌,用品牌育生意。”——《钱钱品牌局》 这是对当前“只看投产比、不问品牌资产”的短期主义的反驳。无论是大钱还是小钱,只要用于构建品牌长期价值系统,都是值得的增长投资。 5. 媒介即品牌,品牌即媒介:内容就是资产 在《钱钱品牌局》的世界中,品牌不再仅仅是广告的发声者,而是内容的创造者、渠道的拥有者、关系的经营者。他们提出“品媒(Brand as Media)”的逻辑,认为每个品牌都必须有自己的内容操作系统和复利内容池。 因此,内容不再只是传播材料,而是沉淀品牌资产的资本。 6. 一套可商用的“品牌增长操作系统” 节目不仅输出理念,还搭建了线上共学 + 战略研讨 + 咨询陪跑 + 报告发布的复合型服务路径,为品牌方提供从思维模型到行动方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自2025年5月起,其团队已定期发布《品牌增长引擎月报》,面向媒介360会员企业开放,同时启动线上线下课程、战略作战坊、白皮书共创计划。 7. 为什么说它是“新时代品牌人的养成所”? 越来越多品牌从“爆红即焚”到“难以沉淀”的焦虑正在逼迫从业者重新定义自己的能力模型。《钱钱品牌局》已成为许多品牌新晋负责人、CMO、策略总监的专业陪跑与认知补课场。 正如节目中所言: “我们服务的是那些突然晋升、培训不足、又需要马上实战解决品牌问题的职场人。” 这个定位,让《钱钱品牌局》不仅是内容场,也是一个知识职业力的加油站。 8. 中国品牌正在全球化,而这正是转型的窗口期 中国品牌正集体步入“出海2.0”和“全球化战略设计期”。而品牌系统的构建,将决定谁能穿越周期,成为未来的国际性文化品牌。 《钱钱品牌局》明确表达其愿景:“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构建可持续、可转化、可共创的品牌生命系统。” 9. 从品牌人到品牌局:一场知识共创型网络的诞生 “局”不是一个播客,是一个共创型网络。围绕它的是服务品牌的专业人才圈、品牌主理人群、创意人和咨询顾问团队。它更像一个“品牌人联盟”,以播客为媒介,以报告为知识锚点,以培训和咨询为商业服务。 这可能是中国最接近“品牌领域LinkedIn + MasterClass”的内容产品雏形。 10. 从播客到产业系统:品牌知识商业化的中国样本 在全球品牌知识付费和咨询服务成为新赛道时,《钱钱品牌局》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式IP商业模型: * 内容媒体 × 咨询产品 * 训练营 × 组织内训 * 品牌增长报告 × 企业定制方案 * 社群共创 × 品牌传播扩散 它不仅定义了品牌增长的新范式,也探索了“内容即战略咨询”的中国本土化模式。 结语:如果说品牌是信仰的工程,那么《钱钱品牌局》就是品牌人的修行之路 在这个价值混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档播客如果能重新定义一个行业的核心话语体系,就不再是节目,而是一场运动。 《钱钱品牌局》以结构化内容和系统性思维,为中国品牌行业架起了一个增长与信任的桥梁。它不仅为品牌人提供方法论,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向上跃迁的思想梯子。 10大Takeaway:为什么这档播客值得品牌人全员听? 1. 系统性提出“品牌十大增长引擎”模型,填补市场空白。 2. 打通“内容 × 咨询 × 培训 × 战略”的闭环商业模式。 3. 明确提出“品媒”逻辑,重构品牌媒体化思维。 4. 真正服务品牌人的职业成长,而非泛泛而谈。 5. 汇聚一线实战专家与行业主理人,多维视角交锋。 6. 从有钱没钱出发,重估品牌投资的长期价值。 7. 强调“信念系统”与“产品体系”的战略协同。 8. 探索内容即资产的品牌建设路径。 9. 正面回应品牌出海、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挑战。 10. 成为中国品牌新一代知识平台与行业联盟。 钱钱品牌局,推动企业从流量依赖转向品牌资产建设,重新定义商业增长的底层逻辑,助力品牌在不同阶段实现可持续增长,重塑品牌价值。

16分钟
99+
4个月前

前瞻钱瞻 353. LVMH "路易号”驶入上海太古汇,看奢侈品商业营销创新趋势

前瞻钱瞻

2025年6月,一艘形似游轮的巨型建筑在上海南京西路缓缓“驶入”公众视野。这并非一场航海仪式,而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全球唯一的“船型”文化地标——路易号(Louis Vuitton Voyager)的揭幕,象征着奢侈品牌在新时代的转向:从“产品中心”到“体验中心”,从“广告曝光”到“文化共鸣”,从“门店逻辑”到“地标战略”,从“奢华静态”到“跨模态叙事”,从“符号主义”到“系统性信心表达”。 这不仅是一次建筑形式上的惊艳,更是奢侈品营销哲学的一次深度重构。 一、“路易号”是信心的建筑,更是营销的变革装置 “这不是旗舰店,而是一艘可以航行的信心之船。”——吴越,LVMH大中华区总裁 在宏观经济复苏尚未稳定的2025年,一个1600平米、融合展览+精品+咖啡馆的文化航母,以“海纳百川”的港口意象泊岸上海,象征了LVMH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重仓——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信心,更是文化对话与城市共生的信心。 相比传统门店,“路易号”引发的不是单纯购买冲动,而是城市认同与情绪共鸣。这是营销哲学的一次根本转变:从占据货架,转向占据想象。 二、从“打卡经济”到“策展经济”:内容成为新场域引擎 这艘巨轮不是卖箱包,而是策展旅行、时间与诗意的空间:你可以在黎明练太极,在午夜看电影,在日间逛展览,晚上喝下LV精选的咖啡。这种跨时段、多模态的体验编排,正是奢侈品牌正在构建的**“沉浸式内容宇宙”**。 奢侈品正加速成为“文化IP运营商”,以文化叙事延长品牌生命周期,以场景转化构建体验闭环。《非凡之旅》展览并非单一主题展,而是品牌“旅行精神”的时空布道;“Le Café Louis Vuitton”也不只是喝咖啡,而是一种精神栖息场。 这种“策展+零售+文化”的组合拳,正成为LVMH全集团的重点战略,也将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奢侈品牌空间经济。 三、“超级门店”进化为“城市地标”:门店是内容,而非渠道 全球三座LV“箱型建筑”——巴黎、纽约、上海,正在从“零售终端”跃升为“文化终端”。 LV将“门店”进化为“地标”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城市外交:它不只占据商圈流量,更深度介入城市的精神地图。南京西路的“巨轮”,不再只是奢侈消费的场景,更是城市更新与文化品牌共建的象征装置(Symbolic Infrastructure)。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不是“我如何服务城市”,而是“我如何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四、奢侈品营销进入“叙事地理”时代:每一座空间都是品牌的一章 未来奢侈品牌将是空间叙事者(Narrative Spatialists)。”路易号正是这一趋势的现实范例: * 建筑本身讲故事:巨轮形态连接航海历史与城市未来; * 内容场景化讲故事:从硬箱文化展览,到晨间太极、午夜放映等活动设计,编排出完整时间流; * 品牌角色化讲故事:LV不再是卖箱包的品牌,而是旅行哲学与时间体验的讲述者。 这场空间叙事的革命,是品牌的再定义,也是一场奢侈品营销从“视觉符号”走向“空间语法”的变革。 五、从用户关系到“共建关系”:品牌是城市的创作者 吴越在采访中指出:“路易号不仅代表品牌信心,更是行业信心。” 这番话不只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赞歌,更揭示出一个关键趋势:奢侈品牌正在成为社会系统性参与者。它不再只是贩卖商品,而是推动一座城市的文旅、社交、生活方式、文化创意甚至建筑话语的共建者。 而政府审批协同仅耗时2.5个月的“奇迹速度”,更说明品牌与城市之间已进入“共创加速”的新周期。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全球消费格局中,这种共建型战略,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牌对抗不确定性的核心手段。 🔟 TAKEAWAY:从路易号出发,洞察奢侈品未来的10大趋势 门店即地标:从“门店逻辑”迈入“地标战略”。 品牌即城市共建者:奢侈品牌开始承担“软基础设施”的公共角色。 策展即营销:展览、餐饮、活动成为品牌叙事的主场。 内容即信任资产:不靠广告,而靠文化沉淀用户关系。 空间即体验剧场:建筑、动线、时间编排成为品牌体验的剧本。 从打卡到深玩:一小时消费转向一整天的多模态参与。 奢侈品牌平台化:从销售商品到运营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 中国速度,全球样板:上海成为奢侈品牌测试全球新模式的实验室。 文化资本回归:品牌溢价重回精神与文化构建。 奢侈即勇气:当市场充满不确定,信心本身成为最稀缺的“奢侈品”。 3个互动问题 · 1. 如果你是品牌方,你会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级体验地标”? 2. 你是否愿意为一个品牌的“文化体验”而非“商品本身”驻足甚至传播? 3.

15分钟
99+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