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失败带来的经验教训都是最宝贵的。(我俩却没失败过?) 汉斯·季默与朋友们
自由的去看去听,而非考虑应该如何去看去听 过度自由和过度纪律如何正在让大学教育沦为笑话
三三读书会汇报篇。除了第一次共读体验,我们又谈了关于这本书的感受。 以下分享我们三期共读会的bullet points: * 制度中立:生/不生关键在“谁决定”,女性必须是生育的第一决策人 * 成熟度>年龄:早晚选择是感性理性融合后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年龄评判 * 婚姻三角形:性爱-生殖-抚育被制度绑在一起 * 双系抚育≈理想:目前仍是母系实操,父亲不参与=父亲缺失,也是他的损失 * 早恋爱/晚生育:给身体冲动留空间,给理性规划留时间 * 后悔当妈:“我还没准备好”,激素+社会压力≠个人失败 * 社会脚本在变:90后签“育儿协议”、80后丧偶式育儿、60后“生就是使命”—同一制度下的三代差异 * 个人解法:经济独立+情绪稳定+持续自我成长=无论婚育与否都能“核心稳定” * 家庭的核心功能:“把个人塑造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因此天然存在个体自由 vs 社会约束的冲突,亲子冲突只是这一根本冲突的集中表现; * 社会化抗争:个人自我意识觉醒后对社会规训的反抗; * “父母不是绝对权威,而是社会派来的代理人”—意识到这一点冲突会软化; * 打或不打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父母对社会化手段的个人理解; * 家庭应是与孩子并肩面对社会的“安全基地”; * 父母焦虑往往源自自身价值感不足:把孩子成就当成自己的“人生成绩单”; * 家长先解放自己、丰富人生,孩子才有真正的“解药”; * 持续自我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行使什么角色?”可减少养育撕裂感; *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每个人都有“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人始终在“诗与远方”和“柴米油盐”之间拉扯。人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中,行为常受未来预期影响。父母常将未实现的理想投射到子女身上,父母常将“理想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成为“再来一次”的工具 * 共生与契洽:共生:生物层面的互惠互利契洽:思想层面的共识与认同亲子冲突往往源于“共生”有余而“契洽”不足 * 亲子关系的分离与独立:尼采:“要飞的,终于飞了”。父母之爱是指向分离的:「一般的爱是为了占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远离」。父母的爱最终是为了让孩子独立,而非占有。亲子关系的本质是解决“生物断隔”与“社会绵延”的矛盾,社会性断乳是“不得不做却不愿做”的手术。 本期推荐 当然是:费孝通《生育制度》
讨论害怕的事,直到不再害怕。 本期推荐 冈仁波齐 提到的播客 孟岩对话阿娇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费孝通《乡土中国》 本期推荐 照片断舍离APP: Linger & Slidebox
作为北方人,不管30还是60岁,在聊钱这事儿上总有点心理别扭。但无论如何先拿出来聊聊看。 “聊困难的事,直到不再困难。” 本期推荐 明子:回顾自己的金钱观,想想自己和钱的关系。 YT:了解股票、基金市场之外的理财产品-保险。不买也不影响咱学。 播客: 面基 10小时的:求真之路 9月共读计划-《生育制度》 读书会大概会根据独树不成林小木墩老师在这期「如何共读一本书」讲的原则:积极阅读,平等交流。 共读请看节目公告!期待和大家一起聊天!
根据普鲁塔克的指引,我们本期论多管闲事。 本期推荐 参加/组织共读会,大家一起读一本书,积极阅读! (如果大家有想和我们共读的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策划组织共读!)
当我们讨论控制愤怒时,讨论的是什么?控制的是前额叶到达战场的速度 本期推荐 心理学中的 ABC理论 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核心框架。 A(Activating Event)—— 诱发事件,指外部发生的具体事件或情境,也可能是内在的想法或记忆。 B(Belief)—— 信念系统,个体对事件(A)的解读、评价和信念,包括理性信念(合理、客观)和非理性信念(绝对化、夸大、灾难化)。 C(Consequence)—— 情绪和行为后果,由信念(B)直接引发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例如: ABC理论的核心在于:情绪和行为(C)并非直接由事件(A)引起,而是由个体的信念(B)决定的。同一事件,不同信念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以上来自 deepseek)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 独树不成林
「人类的知识还不完善,因此信仰与科学的交叉地带——在那里事实与神话和想象的痕迹并存——才如此有吸引力。那些相信科学和自然规则的人,偶尔也愿意为神秘的东西打开一道小小的缝。」 《鳗鱼的旅行》 本期推荐 《了凡四训》 央视新闻 罗振宇对话赫拉利,AI时代,人类该如何保持独特性?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以上是爱因斯坦在1938年写给5000年后的信。 我们不追求正确答案,时间胶囊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此刻的困惑与思考。 本期推荐 灵感来源:Billie Elish的时间胶囊 歌:What Was I Made For 播客:贵州食liao
最近在烦恼什么?从微信读书打卡失败到体重管理失败,从情绪起伏到生死问题。每一天我们做无数个选择,但有多少结果是我们愿意承担的。 当我们在日常里练习观察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我们会慢慢变得敏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每个人都不过是活在某个苦与乐的切片里,今天欢乐,明日痛苦,人生之常态。」 一切都在变化,当我们放下执着,可能才能真的感受到当下。这可能是烦恼最好的解药。 本期推荐 《人生解忧》成庆 彩蛋 YT端午节去了雁荡山的真际寺,优雅又安静。大约步行 30分钟,进入大殿要脱鞋、存包,原本想带着手机相机进去拍照,大殿门口的师傅说:“来到这里,第一件要学会的事就是‘放下’”,我和朋友哈哈大笑。回来后,这两个字却常常跳进脑子里。 很漂亮的真际寺,推荐大家有空去看看。
“这很难,但仍值得全力以赴。” 本期推荐 《无条件养育》艾尔菲.科恩 《温妮科特写给家长的话》“60分妈妈”系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