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又跟晓萱老师对谈,聊一聊从孔院到私立学校、从课程被砍到项目重建,他们亲历了中美教育体系的文化偏见、职场博弈与生存策略。 我们还聊了: * 中文项目在美国学校的“被消失”:招生宣传里没了“Chinese”,开会时连语言部门都被排除在外。 * 当中美关系成为背景噪音,老师们发现——语言教学不再只是教学,而是政治与身份的延伸。 * 谈到了职场现实:被同事嘲笑、被偷拍、被定义为“那位Chinese teacher”; 也聊到微妙的职场潜规则——送礼的艺术、社交的边界、以及那些“热情但不真诚”的关系。 * 但也有小小的温度:学生回到中文课堂,同事学着读汉字,一幅写着“春华秋实”的毛笔字成了校长桌上的镇纸。 “在政治正确的世界里,我们被看见,也被代表。 但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取悦,而是存在。” 🎧收听指南 01:35中文项目危机:招生宣传中被“消失”的语言。 04:09家长与市场选择:法语比中文“更时髦”? 05:28内部博弈与冷处理:谁决定中文项目被砍? 07:49被边缘的教师角色:会议里没有中文组。 08:57与法语部“同事”的冲突:从玩笑到冒犯。 13:15疫情初期的孤立:当戴口罩被误解为异类。 18:06被偷拍事件:同事“好奇”背后的不尊重。 20:49教师职场标准的荒谬:谁更受学生欢迎?谁被系统保护? 23:39种族、权力与“装出来的热情”:为什么坏人都有朋友? 27:33教育商品化:当私立学校按市场迎合家长。 30:56公立学校另一端:项目被砍、语言被政治化。 33:50中文教师的逆袭故事:学生“重返中文课”的意外转折。 38:00多元文化活动的隐形门槛:为什么Lunar Festival比Chinese New Year更安全? 42:00职场“边界感”与small talk焦虑:真诚总是最难的选项。 47:02结语:中美职场没有本质差别——只是话术不同。 51:19工会的真相:谁在代表老师?谁又在通风报信? 52:31文化姿态与“送礼艺术”:一幅毛笔字的故事。 56:36美国式情绪价值:他们不懂礼物,但懂表达。 58:44尾声:职场中的温柔共处与文化错位的幽默瞬间。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高考太卷,国际学校能躺平?高考,是独木桥,还是十字路口中的一个选择?这期节目,我们聊了很多人都纠结的选择题:如果不参加高考,能不能去国际学校?我们从国际学校的真实教学情况、资质区别,到学生适应力、特殊学生支持,逐一拆解“逃离高考”的迷思。 国际学校真能“轻松上藤校”吗?本期节目帮你拆掉滤镜,看清真相:国际教育不是捷径,更不是退路,而是一种对孩子教育的选择。 这一期,送给每一位正站在分叉路口、既想孩子有出路又怕走错路的你。 🎧收听指南 01:24 | 家长送孩子读国际学校,是为了“逃避高考”吗? 02:18 | 国际课程能不能“双轨”?能考国外也能考国内? 03:16 | 什么是“国际学校资质”?双语学校有用吗? 05:02 | 真正“双轨制”存在吗?学生可以中途切换赛道吗? 06:08 | 国外本科也不轻松:考牛津比考清北容易吗? 07:50 | “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的教育体系差异 08:37 | 去国际学校是“逃避”还是另一种“内卷”? 09:35 | 什么样的学生能上世界名校?学术能力仍是核心 10:36 | 国际教育适合什么样性格的孩子? 12:05 | 性格 vs 能力:哪种孩子更容易适应国际环境? 13:41 | 教师视角:如何陪伴一个沉默学生的成长? 15:09 | 成功适应的关键,不是分数,而是适应力和社交技能 17:00 | AP考试作用:省学分 ≠ 升学门票 18:18 | 国内高考 vs 国外SAT:一个是主线,一个是选项 20:04 | SAT一年能考几次?本地生和国际生有差吗? 21:23 | 为什么中国高考压力这么大? 22:46 | 个案讨论: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该走哪条路? 24:52 | 特殊儿童能去国际学校吗?关键是家庭是否能配合 26:44 | 高考失利还能转国际?也许你需要另一个 gap year 27:25 | 国际教育是一条出路,但不是一条捷径 29:00 | 家长焦虑下的“既要又要”心理 32:17 | 兴趣是发现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33:38 | 教育是一场统一战线:家长+老师的合力 34:49 | 家长的“反复横跳”,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36:25 | 一个讨好型学生的故事:我每天都想上学 37:56 | 老师要不要戳破家长教育中的认知偏差? 41:16 | 选择学校前,要先选择观念 42:35 | 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不应被一棒打死 43:13 | 节目结语:教育无标准答案,但家长必须先想清楚 📌 重要资讯:我们的新服务即将上线! 2025 年暑期我们将推出【中国国际学校 & 海外教师求职咨询服务】: * 简历修改 & Demo Lesson 指导 * 面试模拟与系统分析 * 求职路径1v1建议(支持中英)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账号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 互动方式 欢迎你在评论区投票、留言,说说你的观点。 我们也欢迎加入听友群,一起聊聊你所看到的教育世界。 更多幕后故事、第一手嘉宾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育聊聊吧】。 📡 收听平台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Spotify | YouTube(同步上线)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别忘了转发分享!
升学指导不只是改文书、找夏校?其实,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学生的迷茫、家长的焦虑,还有藏在“录取秘籍”背后的信息差。本期我们请来一位牛津毕业、在广州做升学指导的老师,聊聊她怎么在不焦虑的前提下,陪学生一起找到方向。 当学生/家长说: 📌 “我专业不重要,我就是要进牛津剑桥。” 📌 “老师,我90分是不是还不够?同学们都有十门AP…” 📌 “我爸妈想让我学生物,但我一点都不想学…” 📌 “孩子都学到崩溃了,还能再挤出时间参加科研吗?” 📌 “怎么让孩子未来能‘不后悔’?老师你说说看?” 我们该怎么办? 👩🏻🏫本期嘉宾: Clementine 老师: 本科牛津生物专业毕业、现任广州某国际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兼生物老师。她既见过“申请界内卷天花板”的鸡娃家庭,也陪伴过迷茫又抗拒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她自己并不焦虑,还总能让人冷静下来。 🎤我们聊了: 🔸 升学指导 VS 留学中介:谁才是真正陪学生走一程的人? 🔸 面对焦虑的家长和学生,老师该“推一把”还是“放一放”? 🔸 所谓“录取秘籍”到底是真货还是营销? 🔸 转行做升学指导需要什么背景和能力? 🔸 高考成绩能不能申请剑桥?为什么有些学生宁愿不读喜欢的专业? 🎧 本期特别适合: * 国际学校老师/升学指导从业者 * 升学阶段焦虑的家长 * 想从教学转型的教育工作者 * 关注教育公平与信息差议题的你 “我不会拉着学生焦虑,但我可以一直陪着他走下去。” “你以为你在金字塔顶端,其实90%的人连门口都没到。” “大学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小段,不是全部。” 🎧收听指南 03:20 升学指导工作内容详解(三大模块:课程、一对一、活动对接) 05:35 学校升学指导 vs 留学中介:服务角色、责任边界与学生自主性 11:22 美国大学申请系统复杂性:如何造成信息不对称 13:57 “专业无所谓,我只想进牛津”:录取概率 vs 真实兴趣的冲突 15:24 三种典型学生心理状态:主动内卷、被动卷入、完全放弃 16:42 高分学生也焦虑?一个全A学生的申请焦虑 18:05 与焦虑学生沟通方式:焦虑值打分法 & 及时调节节奏 19:29 与焦虑家长沟通:名校神话 vs 现实生活落差 22:06 “鸡头凤尾”的硕士申请逻辑:如何理解名校的门槛与策略 24:02 “学生不想学怎么办?”教师如何匹配支持 vs 主动推动 26:46 教课 vs 升学指导:哪个更有成就感?Clement 老师的双重身份感受 28:08 “是不是被压榨?”:双岗安排的透明与主动权 29:07 升学指导职业发展路径 & 广州地区工资参考范围 30:38 想转行做升学指导?必备技能与面试常见考察点 33:13 升学指导有寒暑假吗? 34:12 小学家长的“超前焦虑”:明明全优还要跳级? 35:24 如何帮家长冷静下来:反向规划 & 实际时间评估表法 37:13 高考 vs 国际教育:双轨尝试是否可行?高考成绩也能申请国外大学? 38:59 “录取秘籍”是伪命题?招生官来访的真正目的 42:08 第三方科研/竞赛服务的真相:花钱买资源 vs 自主探索路径 43:55 牛剑毕业回国也普通:诺奖得主也未必出自名校本科 44:49 老师如何避免“帮倒忙”?与家长达成良性支持共识 46:10 家长如何“挤时间”:任务时间表 vs 主观认知差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升学焦虑的看法! 📩 想加入我们的听友群,获取嘉宾信息或节目资料,请在评论区留言“加群”。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账号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 收听平台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Spotify | YouTube(同步上线)
牛津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现广州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和生物老师的Clementine 。 她的人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从差点在牛津挂科的学霸,到居酒屋的服务员,再到热爱Salsa的舞者 ! 🌟节目亮点 1. 凡尔赛式”入学牛津,却被现实“打脸”? 你以为牛津学霸都是一路开挂?Clementine当年竟然是“被迫”考上牛津的!。生物年级第一的她,本来只想去约克大学,结果被老师“忽悠”去试了试牛津,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考上了 。然而,这所顶尖学府的学习模式却让她瞬间“水土不服”,差点挂科 。 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让她直呼“听不懂,做不出,想哭”? 牛津的大课究竟有何“意义”?牛津学生是互卷还是互助?她又如何从困境中找到自我学习的秘诀? 节目中为你揭秘。 2. 情绪崩溃找妈妈:“社死”时刻与自我救赎 当学业压力大到一打开电脑就想哭,妈妈从国内飞到英国现场解决。没想到,妈妈竟然让她“读实验报告” ?这波操作是“亲妈”还是“坑妈”? 心理咨询师又如何用一句话让她醍醐灌顶,走出“我觉得我做不到”的死胡同? 听她亲身讲述在牛津求学期间的心理挣扎与疗愈过程,也许你能从中找到共鸣。 3. “不想上班”去居酒屋端盘子?牛津毕业生的人生“离轨”实验 厌倦了高强度低性价比的工作,Clementine竟然辞职去居酒屋当了四个月服务员 ,你敢相信吗? 她的学生竟然跑来居酒屋“探班” ...... 这段“不务正业”的经历,让她发现了什么人生真谛? 为什么她反而觉得这样“活得很高兴”? 听她分享这段“大开眼界”的经历,颠覆你对“成功人生”的定义! 4.神奇的女性体验课,牛津免费给学生提供?生物老师带你“涨知识”! 牛津大学免费提供有关于女性体验的课程,而且是免费的 !这门课是如何“科学探索”xx的原理? 还有线上模拟训练? Clementine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如何在课堂上教授“生殖系统”和“月经”的? 她又是为什么说“以后谈恋爱别被女朋友嫌弃”? 一起来听听她如何打破“月经羞耻”,让生理知识变得平常而有趣。 Sia和Amy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感受到的女性自由时刻又是哪些? 5. “我不是老师!”:打破刻板印象,活出真实的自己 Clementine不希望别人记住她是一位xxxxx的老师 。为什么? XX 课🔗:https://www.omgyes.com/join 📩 想加入我们的听友群,获取嘉宾信息或节目资料,请在评论区留言“加群”。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账号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 收听平台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Spotify | YouTube(同步上线)
老师真的有“别人家的假期”那么爽吗?这期节目,我们围绕“教师的暑假”展开深度对谈,从脱口秀老师的争议出发,聊到朋友圈晒旅行的压力、教师职业形象的社会期待、产假制度的中美差异,还有私立学校对怀孕教师的微妙态度——这些话题,既现实又切身。 我们不想制造对立,只是想破除迷思。因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也只是普普通通想喘口气的人。 🧭 收听指南 01:00|久违更新:Amy回国度假,节目回归啦 02:00|“不准晒朋友圈”?老师假期到底惹到谁了? 04:05|“你们放假真好”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误解? 05:45|老师发个旅游照片也会被骂?职业形象的双标困境 07:33|脱口秀墩儿老师引发争议:老师不能喝奶茶? 09:50|老师讲段子为何被道德审判? 11:00|“反向跳槽”的老师:暑假集中也未必爽 12:25|职场怀孕女性的处境:假期福利 vs 微妙冷遇 14:00|中美教师产假制度差异详解 17:00|学生连老师名字都不知道?中美师生关系对比 18:40|私校老师怀孕:微妙的职场“氛围组” 20:00|怕被替代、怕被调岗:怀孕老师的现实担忧 21:56|美国老师的“灵魂休假”:Sabbatical制度揭秘 24:00|男性产假,竟然比孕妇还长? 25:28|瑞典产假制度:480天的共享假是什么意思? 26:46|美国学校如何招聘“代课老师”?临时岗位说明书 29:37|教师人手不足怎么办?超负荷但未必有补偿 31:58|想转行当老师只因为假期?请先去实习试试看 33:23|理性看待教师职业,不盲目羡慕,也不刻意贬低 📌 本期金句: “如果你只是为了假期来当老师,那你可能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选对了行业。” “老师发个旅游朋友圈都不行,是我们太玻璃心,还是社会对我们要求太高?” “在美国,有些科技爸爸的产假,比妈妈还长。” 📣 给听众的一封信: 每年暑假,我们总能听到“当老师真好啊”的声音。但假期从不是一种“福利”,而是一种缓冲与修复。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人,是情绪,是责任。 欢迎你留言分享你的假期故事、职场困境或对教师群体的看法。我们希望“教育聊聊吧”不仅是教师的对话空间,也是大众理解教育的一个窗口。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常被誉为“最国际化”的高挑战教育模式,甚至有老师坚定地“只想在IB学校任教”。但IB的光环背后,也有很多现实的挑战:没有教材、工作强度大、学生英文跟不上、老师多角色“白干”等等。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拥有多年IB教学经验 Susan 的老师,一起聊聊真实的IB教学生活,包括教学设计、本土化融合、师资培训、家长沟通、教师发展以及IB学校背后的生存逻辑。 👤 本期嘉宾:Susan老师 * 纽约大学TESOL专业 * 曾在北京、杭州国际学校任教 * 深耕IB教学体系,具备中外教融合课程开发经验 * 小红书:教育聊聊吧公众号内回复 037(分享教师求职经验与教学资源) 📝 收听指南: 02:00|IB课程到底难在哪?13门课门门重要 04:00|写论文、上街头、做产品:IB的跨学科评估方式 06:00|IB课程全称是什么?和AP、A-Level有何本质区别? 09:30|中国学校如何“本土化”IB?中外教联合授课实践 13:00|IB没有课本?校本课程如何打造? 14:30|IB没有统一考试,如何做标准化评估? 17:00|英文不行,IB就学不下去?语言支持和辅导机制剖析 20:00|没有差生?IB也有适应失败的案例 23:00|IB家长普遍“佛系”?其实是理念契合才会选择 26:00|IB学校如何支持学生抗压?老师的安慰与引导很关键 28:00|IB课程补不补得起来?核心还是英文能力 31:00|想学IB的家庭要具备什么条件?英文好、经济稳、心态平 32:00|IB老师备课累、活动多、工资却一般 35:00|IB老师需要哪些证书?培训体系与认证机制 37:00|建议新手老师选择“老牌学校”积累经验 38:00|北京 vs 杭州国际学校的对比:成熟度、活动量与支持力度 42:30|北京家长 vs 杭州家长:谁更配合学校教育? 46:00|当工作量太大时:校长们的“提拔”是双刃剑 48:00|感动时刻 & 崩溃瞬间:一线IB老师的真实心声 📌 金句摘录: “IB课程就像一片海,而英文不过关的孩子就是不会游泳的人。” “IB不是学不会,而是补不起来。” “IB老师要身兼多职,还不能有情绪。” “学生的‘谢谢老师’,是幸福感具象化的瞬间。” 🗣️ 听众互动: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 你是否也正在考虑IB/AP/A-Level课程的选择?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或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互动。 * 我们也欢迎家长和老师投稿你对国际课程的真实体验!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在香港当老师是什么体验?🤔这一期,我们请到 Emma 老师,聊聊她在香港公立小学两年的真实经历。我们聊到了: * 拿到身份 & 教师资格的曲折路径 * 投了上百份简历才拿到的面试机会 * 面试时“中文老师要穿这样、英文老师要穿那样”的奇妙规定 * 老师的一天:从 7点45 到校到晚上 7 点离开,为什么说“忙得有规则感” * 薪酬表里的升职路线:点数越跳越高,从合约老师到主任、副校长 * 香港 vs 内地学生:课堂表现、口语水平、家庭背景的巨大差异 * 为什么深圳家长愿意每天送孩子跨境上学? 如果你对“在香港当老师的真实职场体验”感兴趣,这期节目千万别错过! 本期嘉宾👩🏫:Emma 老师 小红书号:教育聊聊吧公众号回复 038 获取 🕒 收听指南 00:00 香港老师的身份门槛:为什么证书不是唯一的门槛? 03:49 招聘与投递:100 多份简历换来几个面试机会 08:00 入编 vs 合约老师:薪资与保障的区别 10:46 面试流程:一轮二轮三轮 + 试讲 & 面试着装潜规则 15:21 面试氛围与“西装革履”的港剧场景 19:20 香港教师的一天:从早会、上课到放学后的批改与会议 25:19 班主任日常:通告、家长沟通与电话制度 28:20 薪酬体系 & 晋升路径:从普通老师到主任、副校长 34:26 学校类型:官立、资助、直资、国际学校 37:49 招生竞争与“叩门文化” 42:00 升学选择:留港、内地还是出国? 44:15 港深跨境学童:每天通勤上学的真实情况 45:50 为什么深圳家长愿意送孩子去香港读书? 48:26 小班教学与丰富福利:香港教育的性价比 49:33 学生差异:内地学生 vs 香港学生的课堂特点 52:41 家庭背景与学生差异:教师在其中的挑战 53:32 给想去香港当老师的人:不要被“硬性条件”吓住 54:34 学校为什么更倾向招本地人?语言 & 文化的隐性门槛 58:16 总结 & Emma 的寄语: * 求职建议:不要因为缺少 PGDE 或师范背景就放弃机会,合约老师也能成为起点。 * 心态提醒:香港学校看重能力和经验,不必被“硬性条件”束缚。 * 现实考量:本地身份和粤语沟通能力依旧是优势,但有实力的人依然有机会。 * 鼓励话语:只要有热情和教学经验,就值得去尝试,哪怕被拒绝,也是在积累经验。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这一期,是我们在开学前的深夜“抱头取暖”实录。从“我不会讲课了”到“我要辞职算了”再到“算了先上班”,这是每一个老师都经历过却说不出口的开学前夜。开学将至,老师们的焦虑浓度直线上升:假期作息根本倒不回来?带新高一像从零开始驯龙?领导画的大饼,到底能不能兑付? 本期关键词:假期综合症|返校焦虑|领导嘴炮|听课压力|同行抱头痛哭 🍵 “假期最后一天,我哭了,真的哭了。” 🛏️ “躺在床上想第二天要讲什么……结果越想越慌。” 📎 “唯一一次画饼成真的领导,我至今记得你。” 📌 如果你也: * 假期最后一天失眠 * 上课前焦虑得想哭 * 被“你太玻璃心了”这句话伤过 * 但也遇到过像天使一样的领导 那这期节目,送给你 🎁 收听指南🎧 * 00:26 开学焦虑来袭:人在国内,心在返校 * 02:18 新学年带新高一的紧张 * 03:16 校长也会紧张:焦虑的共鸣 * 07:20 站上讲台,职业肌肉记忆就回来了 * 08:42 开学前夜失眠是老师的通病 * 09:58 共鸣 vs. 内耗:大家都很惨的双重感受 * 11:15 假期作息根本倒不回来 * 13:28 同事互助的高光记忆 * 15:15 唯一兑现的“画饼”与错过的机会 * 18:49 第一份工作的“职业顶点体验” * 20:16 新人接“难班”的背后考量 * 22:44 不到场的体贴:减少观察压力 * 25:41 “记性差型领导”的正确打开方式 * 27:58 领导的成长:从“挑毛病报告”到“刀子嘴豆腐心” * 30:50 别说“有啥好烦的”:情绪需要被承认 * 33:58 有人就有江湖:文化与人性 * 37:41 收尾:新学年,互相打气 相关往期: * SEN与班级支持: vol.05揭秘国际教育| 国际学校老师的心酸与倔强:职场崩溃瞬间自救指北 * “推门听课/Probation”:vol.04 揭秘国际教育 | 教师职业有多“卷”?中美升职之路对比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你也有过开学前失眠、焦虑、想逃避的瞬间吗? * 你遇到过让你感谢到现在的好领导或好同事吗?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AI+教育跨界嘉宾伊伊子。 我们一起聊聊当教育学遇上计算机,两套体系怎么互相“鸡同鸭讲”?为什么真正有用的 AI 教育产品,不是 GPT 套壳,而是能帮老师省时间的 quiz、小测工具。 从她写给自己用的苏格拉底提问机器人、YouTube 学语言小工具,到美国 K12 爆火的 Magic School,我们拆开看老师最在意的痛点是什么。 💡 还聊到: * 先创新,还是先达成共识? * GPT-5 / Study Mode 的真实体验 * 小孩要不要学编程? * 老师可以立刻尝试的 AI 入门清单 👩🏻🏫本期嘉宾:伊伊子 * 嘉宾小红书:【教育聊聊吧】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 040 这是一期把“工具清单 + 产品思维 + 课堂现实”缝在一起的聊天。 🎧收听指南 00:00 认识伊伊子:程序员 + 教育学博士的跨界人生 02:38 教育 vs 计算机两种语义体系:为何容易错位? 04:34 什么才算“AI 原生教育产品” 07:36 伊伊子做了二十多个原型:给非技术人做“Web 编程入口”的思路 08:11 用 AI 做头脑风暴/项目管理→ 设计实验 → 记录对话 → 初步数据分析的闭环 12:15 小工具 1:苏格拉底式提问机器人(提问难于回答的提示词设计) 13:38 小工具 2:用 YouTube 学语言(双语字幕、语法拆解、术语场景化;学习留存观察) 20:08 从个人需求到产品化的矛盾 21:06 “边界每三个月被拓宽一次”:AI 提升个人创造力与迭代速度 30:00 教师端真实反馈:时间轴/可视化比“炫技功能”更受欢迎 44:06 Magic School 的爆火与老师的真实反馈 47:35 产品三角的错位:老师/产品/工程优先级不一致与采购“看得见的花哨” 56:02 “先创新,再共识”的思维方式 58:48 从抵触到真香:学校里的 GPT 转变 01:01:26 孩子要不要学 AI/编程?先练需求发现、专注与自主 01:08:39 GPT-5 使用体验与 Study Mode 观察:更像模型路由、引导有效但别神化 01:15:32 Gemini 教育动向(简述) 01:16:29 老师立刻可做的 AI 入门动作 本期关键词:#AI教育 #教师发展 #教育科技 #课堂效率 #MagicSchool #GPT5 #跨界人生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开学第一周,老师们不仅要适应新班级,还迎来了不少“新鲜事”。纽约中小学正式实施手机禁令,学生把手机锁进高科技信号屏蔽袋,课堂一下子变成了“眼神对视大会”。新生的小动作,看似无心,实则是在测试老师的底线。与此同时,中美两地学校在应对霸凌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而“霸凌”一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也有截然不同的重量,有时只是小朋友之间的抢橡皮,有时却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危机信号。 本期我们聊了: * 没有手机的课堂,到底是高效学习还是“尴尬对视”? * 新生和老师的“互相试探”,谁更快摸清彼此的底线? * 美国学校的 safety & safeguarding 系统,和中国学校的实际执行差别。 * 为什么“学生安全”被认为是教师的头号职责? 这一期是一次关于 手机禁令 × 开学心境 × 校园霸凌 的深度对谈。希望能让老师和家长都获得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所在学校的故事。 🕒 收听指南: 00:54 纽约学校手机禁令正式实施 02:31 “高科技手机袋”现场体验 04:52 没有手机的课堂,学生齐刷刷盯着老师 06:05 学生钻空子:有线耳机算不算违规? 07:59 新班级 vs 老班级,课堂管理差异 10:14 新生的“试探行为”与老师的应对 13:33 学生寻求存在感:课堂“哗众取宠”小动作 14:50 一年级“霸凌”四年级?案例分析 18:24 美国学校处理霸凌的完整流程 21:34 校园霸凌与教师性骚扰案例 23:07 中国私立学校在处理霸凌上的困境 24:38 学生自杀倾向案例:学校介入与家长沟通 26:12 从英美经验看“学生安全”是教师头号职责 28:49 英国校长的真实案例:零钱背后的性侵真相 31:23 中美校园霸凌的表现差异:打架 vs 精神伤害 34:35 “bullying”一词在学生中的滥用与误用 37:31 中国低年级学生滥用“霸凌”一词的案例 39:34 总结:手机禁令、新学期适应、校园安全与反霸凌教育 40:23 节目开通赞赏功能 & 听友互动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这一期我们从热播剧《欢乐家长群》聊起,说到每位老师都能感同身受的日常——学生吵架要不要“骂回去”、家长群变成“八卦现场”、选做作业到底该不该做,还有幼小衔接、双减政策带来的各种教育焦虑。节目里我们没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只有老师的真实故事:怎么在家长、学生、学校之间保持平衡,怎么在混乱中坚持一点公平与分寸。 🎧收听指南 02:07:「欢乐家长群」:电视剧中的家长群趣事揭秘! 04:09:真实的校园生活:矛盾、理解和解决——班主任的挑战 06:16:小学生纠纷处理:勇于维护每个孩子的权益 09:56 “别人骂你要不要骂回去?”——教育中的反击与保护 12:36:口水战与战斗:学校教育中的家长老师交流困境 15:34 校园冲突该不该划分“主责”“次责”? 18:56:学生皮肤颜色与老师沟通的挑战:处理种族主义言论的难题 28:27:学生作业选择与老师的角色:尊重学生意见的教育理念 31:43 幼儿园“不能教字”的真实现状与幼小衔接困境 34:44:国家政策与教材改版:如何应对幼小衔接的挑战? 🎧 一句话总结 教育不只是课堂的较量,更是价值观、制度与文化的交叉地带。 💬 欢迎留言区聊聊: * 你觉得“被骂要不要骂回去”? * 家长群该不该“退出老师视角”? * 幼小衔接该怎样做到“玩中学”?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 收听平台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给我们留言、转发或打赏,支持创作! 加入听友群,与我们一起聊教育、聊真实的老师生活。
本期,我们邀请到前深圳编制历史老师——江江。 她曾被《人物》杂志报道“高薪、有编制、体面,我还是离开了深圳教师岗”,是一位从免费师范生走入体制内、又勇敢走出来的老师。从被“稳定”“寒暑假”“铁饭碗”吸引,到在焦虑、抑郁中找到新的方向,江江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教师如何学会“先讨好自己”的故事。 🧠 她坦言: “如果我不够优秀,我就不配活着。” “辞职那一刻起,我决定不再讨好别人。” 节目中,我们聊了—— * 从“理想稳定”到“想离开的”八年教师生涯 * 深圳教师降薪后的真实处境与情绪崩塌 * 双减“减”的是老师的寿命? * 被学生、家长、领导和自我期待层层绑架的讨好循环 * 如何用心理咨询和艺术疗愈重新认识自己 * 教师技能如何迁移到心理疗愈与活动策划领域 🎧 收听指南 00:00 从历史教师到心理疗愈师的转型故事 08:25 辞掉编制:焦虑、父母与自我和解 12:21 “讨好型人格”的觉醒:从他人转向自己 22:10 深圳教师降薪后的现实与心态崩塌 35:56 OH卡心理疗愈:从教育走向疗愈的桥梁 49:01 给还在内耗的老师一句话:你们真的很好 💬 一句话总结 教育不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而是先学会温柔地照顾自己。 ❓什么是OH卡? OH卡,也被称为“潜意识图像卡”,由88张图像卡和88张文字卡组成,就像一面心灵的镜子。它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涉及专业心理诊断,而是通过自由联想与叙述,帮助人们触达内心真实的情緒、信念与盲点。 江江作为OH卡带领师,常在沙龙中见证:当人们借助卡牌说出故事,往往能跳出固有思维,重新看见困境背后的资源与选择。它适合用于自我觉察、情绪梳理、创造力启发及团队沟通等场景。 ☎️联系我们:如果你对教育、职业发展有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教育聊聊吧」或在主播小红书获取最新服务信息! * Sia微信:Xinyi10_ * Sia小红书:爱分享的希雅老师 * Amy微信:excelsior_amy * Amy小红书:Amy_ *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你的教育故事,或者推荐你认识的优秀的国际教育人) 欢迎加入【教育聊聊吧听友群】,一起聊聊教育话题的“台前幕后”,也能第一时间收到新节目预告与嘉宾资源。 如果你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投票或留言。 🎧 收听平台: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推荐节目请@你的朋友或在社交平台转发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