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物理学

Album
主播:
修饼
出版方:
修饼
订阅数:
659
集数:
253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这是简短的物理科普,是碎片化的物理小知识点。 我的微信:xiubing234 公众号:修饼 抖音:修饼 b站:修饼 我的新书:《迷你物理学》(主流电商平台有售)
迷你物理学的创作者...
迷你物理学的节目...

253.量子纠缠是如何做实验的?

迷你物理学

像量子纠缠这种颠覆直觉的现象,是怎么在现实的实验中被发现的呢? 在这里,我讲一下如何做量子纠缠的实验,当你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就能明白量子纠缠不是什么玄幻,而是严谨的科学现实。 第一步,制备纠缠的光子。 怎么制作呢? 科学家会用一束高能激光照射一种晶体,激光是电磁波,它带有电场,它的电场会强烈地拉扯晶体里的电子,让电子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会让一部分高能量的激光光子分裂为两颗低能量的光子,这两颗光子是从一个母体中生出来的,就像是一对双胞胎,所以它们要同时满足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 [Image] 也就是说,它们的总能量、总动量、总角动量这些物理量,加起来都要跟原来的一样,那么这两个小的光子就应该是完美互补的。 那具体是怎么互补的呢?我可以举个例子。 光在传播的时候是携带着电场的,电场的振动方向叫作偏振,如果电场总是沿直线振动,这就是线偏振,线偏振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两种旋转状态的叠加,一个在顺时针旋转,一个在逆时针旋转,这两种状态叠加起来净旋转为 0,看起来就像是在直线运动。 [Image] [Image] 当原来的大光子分裂成两个小光子时,如果我们测量它们的偏振方向,就会发现:如果一个是顺时针旋转,另一个必然是逆时针旋转,它们的旋转必须完美互补,净旋转也要为0,才能保证角动量守恒。 但最关键的地方是,在测量之前,我们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是哪一个光子是顺时针旋转的,哪一个是逆时针的,并不是因为测量技术有限,而是这一对光子处于整体纠缠的叠加态,它们既在顺时针旋转又在逆时针旋转。 第二步:把纠缠的光子分开。 光子诞生以后,就不会再停下来,而是会往不同的角度飞,它们的飞行方向也是互补的,如果一个往右飞,另一个就会往左飞,看起来就像两条对称的光带,光带上承载着无数对纠缠的光子。 科学家会计算好光子的飞行路径,然后在对称的光路上,分别放置探测器来进行探测。 如果是特别远的距离,比如中国的“墨子号”卫星做过这个实验,它把距离扩大到了1200公里。 卫星先在太空中生成纠缠光子对,然后用两个独立的光路把它们分别发射给地球上两个城市的接收站:一个光子飞往丽江,另一个飞往德令哈。 [Image] 每个光子都沿着预设的轨迹在空中飞行,这样它们虽然飞了很遥远的距离,仍然被准确地接收到。 第三步:对光子分别进行测量。 探测器开始接受光子信号,并且对纠缠的光子进行测量。你可能会想:两地相隔上千公里,科学家怎么知道两边探测到的是同一对光子?答案是靠时间同步。 每一对纠缠光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的飞行路径和速度都是可计算的。科学家可以精确预测光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时间精度高到纳秒,甚至皮秒级别,然后再通过电脑的比对,就能准确地匹配出真正纠缠的光子。 除了匹配光子,还要对它们进行测量。科学家会在探测器前面放一块可以旋转的偏振片,偏振片有点像一扇百叶窗,只允许特定方向振动的光通过。 如果光子的偏振方向恰好对齐,它就能穿过;如果倾斜 45 度,通过率变成 50%,倾斜 90 度,通过率变成 0。 [Image] 测量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光子的偏振方向,从叠加的状态,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结果。 两地的科学家会分别随机地、不停地切换偏振片的角度,去观察这两颗光子的测量结果,看看在不同的角度下,它们还能不能保持某种关联。 第四步:比对光子的关联度。 怎么判断光子之间有纠缠般的关联呢? 单独看每一个光子,它的结果都是随机的,就像一次次投硬币,有时通过,有时被挡,毫无规律。 但当你把成千上万对光子的结果叠加起来比对时,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统计规律:这两边的随机性居然有强烈的关联。 如果一边的光子选择“通过”,另一边的光子也会给出对应的结果,这种关联随着测量角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精确的数学曲线,而且它们不仅有关联,关联程度还超过了经典物理所允许的上限,也就是贝尔不等式给出的上限。 贝尔不等式是我上期详细讲过的内容,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两个粒子的关联是靠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或者什么隐藏的信息在维系,那么在如此严苛的随机测验下,它们的关联强度不会太高,贝尔不等式给的这个关联数值的上限是 2。 [Image] 但实际的结果明显高于这个上限,甚至可以达到 2.7 以上。这意味着,这两颗光子的关联,不是靠提前预设好的规则和因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局域的纠缠关系,哪怕相隔上千公里,它们仍像同一个整体的两端,共享着同一个量子态。 这就是量子纠缠的实验过程。 在 2017 年,中国“墨子号”的实验,实现了迄今为止最远距离的量子纠缠的实验,横跨 1200 公里。 你看,只要你了解了它的底层逻辑,量子纠缠就不再是玄学,而是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5分钟
9
2周前

252.贝尔不等式:量子纠缠该如何证明?

迷你物理学

爱因斯坦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信仰,他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凡事皆有因果,每一个现象的背后都有确定的原因,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但是量子力学踩碎了他的信仰。 在量子世界里,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在多个位置,既在这里同时也在那里,这是叠加态;你无法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是不确定性;量子力学不会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告诉你“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自然界的底层运作方式从确定的因果,变成了统计的概率。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 测量本身会改变现实,你的测量方式影响了测量结果。 对爱因斯坦来说,这些都太荒谬了。 他拒绝接受一个靠概率运作的宇宙,所以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图片] 他坚信,量子的不确定性只是表象,一定存在某些隐变量决定了结果,这些隐变量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的真理。 为了反驳量子力学,他和两位同事提出了著名的 EPR 佯谬,也就是用量子纠缠的逻辑悖论来抨击量子力学。 他假设有两个粒子A 和 B,它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成后,立刻飞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量子纠缠成立的话,这两个粒子会形成一种纠缠关系,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就能瞬间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的距离再遥远,这种瞬间的关联都是存在的。 [图片] 爱因斯坦说,这绝对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它们在分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结果。 就像一对手套,你把它们装进盒子里,然后分隔到很远的地方,只要你打开其中一个发现是左手套,就能立马知道另一个是右手套。因为它们在分开之前,答案就是确定的,打开盒子只是揭晓一个早已确定的答案。 [图片] 但量子力学的描述不是这样的,它认为这两只手套在打开之前都是叠加态的,它们既是左手套同时又是右手套,只有在打开的那一刹那,才坍缩成某一个确定状态。 在 1964 年,有一个叫贝尔的科学家为了验证爱因斯坦的哲学是否是对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他认为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量子纠缠中的“隐变量”是否存在。 [图片] 那这个贝尔不等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你想象一下,现在你和你朋友被关在两个房间,没有办法通信,这时候有一个考官要问你们问题,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致。但是你们为了假装你们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所以在事先串通好了,商定了一套应对问题的策略。 [图片] 但不管你们多么聪明,你们的应对策略是固定的,这些策略不可能应付所有的问题,迟早会露馅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们的答案一定会出现不合拍的概率。 你想啊,如果你们两个真的有量子纠缠般的心灵感应,无论有多少问题,你们的答案一致的概率应该是 100%,压根不用事前商量,也不会露馅。 但如果你们的默契是假装的,是事先商量好的,那你们不可能做到 100% 同步。 所以,这个考官的问题设计非常关键,它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你们露馅。 比如我可以这么设计考题: 考官会每一轮随机问你们一个问题,问题只有两种类型。你这边会被问到A 类问题和A+ 类问题,而你朋友会被问到 B 类问题和 B+类问题。每次问完,你们都只能回答是或否。 [图片] 那么考官一共可以组合出四组问法: 第一组:考官问你 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第二组:考官问你 A 类问题,问你朋友B+类问题。 第三组:考官问你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第四组:考官问你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要求是前三种问法,你们的答案必须相同,但最后一组答案必须要相反。 [图片] 那如果你们事前商量好应对策略,比如,当你被问到 A 类问题时,你回答“是”,问到A+ 类问题时回答“是”,当你朋友被问到 B 类问题时,他回答“是”,被问到B+类问题时回答“否”。 你们会发现,按照这个策略,在第一、第三、第四组问题,你们都能答对,但在第二组问题时就会露馅。无论你们换任何答题的策略,同样会遇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可以试一下,在这个测验中,你们合拍的概率最高不会超过 75%。 [图片] 这就是贝尔不等式的逻辑,当你们合拍的概率小于等于 75% 时,就证明你们表现出来的默契只是串通好的。 [图片] 但是,当你们合拍的概率大于75%时,那就证明你俩的关系是超越理性逻辑的,除非你们有心灵感应或者别的超出常人经验的关系,不然没办法让这个合拍的概率超越极限值。 用同样的逻辑,贝尔设计了验证量子纠缠的方法。 现在有两个电子,它们是由同一个原子产生的,就像两个双胞胎,为了保证总角动量守恒,它们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如果一个电子自旋朝上,另一个就必定朝下。这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 接下来,让它们彼此相隔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开始测量这些粒子的自旋。 测量的时候随机改变测量角度,用很多对纠缠的粒子,反复测量很多次以后,来观察这些粒子的关联度。 贝尔不等式给它们的关联度计算出了一个数值: S=E(a,b)−E(a,b′)+E(a′,b)+E(a′,b′) |S| ≤2 如果这些粒子的关联程度≤ 2 时,就证明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正确,世界依然是确定性的。 但实验表明,它们的关联度可以达到 2.7,远远高于 2,贝尔不等式被证明不成立,爱因斯坦是错的。 这说明它俩之间的关系是超越了常规因果逻辑的,量子确实是叠加态的,也是不确定性的,它们无论相隔多远,仍然是同一个整体,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关联。 贝尔不等式被打破的那一刻,不只是一个公式被推翻,而是一个世界观的崩塌,世界并不完全由因果关系决定的,而是概率与关系构成的整体。 一个哲学辩论,在物理实验室里有了答案,所以学好哲学的前提,是需要学好物理的。 下一期我会讲量子纠缠如何在相隔很远的距离实验成功的。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6分钟
16
3周前

251.为什么星球是圆的,星系是扁的?

迷你物理学

为什么星球是圆的,而星系却像盘子一样是扁的呢?而且人类没有飞出过太阳系,又是怎么知道银河系的形状呢? 首先星球为什么大多是圆的,答案是引力。 当一个物体质量足够大的时候,引力就会占主导作用,它会克服物质内部的强度,把物体表面所有的凸起都往质量中心拉,最终形成一个球形,球形是引力势能最低、最稳定的形态。 [图片] 比如地球就是一个球形,但地球上还是会有凸起的山脉,这是因为在局部的尺度上,岩石是有硬度的,会对抗地心引力,而且板块碰撞会不断抬升新的山脉。即便这样,珠穆朗玛峰看似巨大,对比整个地球的大小,也只相当于一个篮球表面上不到0.2毫米的小凸点。 [图片] 那星系为什么又是扁的呢?因为另一个原因“角动量”。 在宇宙的早期,银河系还是一团巨大的气体云,这些气体云的质量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会向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地方靠拢,这些粒子在移动的时候,运动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它们彼此之间会有碰撞,以至于它们没办法笔直地朝中心靠拢,而是会产生路径的偏斜。它们既偏斜又同时往里坍缩,最终叠加成整体旋转的趋势,同时形成一个整体的角动量。 角动量是指物体绕某个点或某个轴旋转时的运动量,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角动量必须守恒。 [图片] 既然角动量守恒,引力又让气体云的体积越来越小,于是旋转速度就被不断放大,就像花样滑冰选手在收紧手臂时会转得越来越快。 随着旋转速度加快,引力和离心力开始形成博弈: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没有离心力,引力继续把物质压下去,于是厚度越来越薄。 而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旋转产生了很大的离心力,离心力与引力相互抗衡,当它们达到平衡时,物质不再向中心坍缩,半径趋于稳定,就形成了这个形状。 那为什么是圆盘,而不是方盘或三角盘呢? 因为引力是均匀的,对任何方向的拉力都一样,圆形又是最稳定的形状。就像大饼师傅甩面团,旋转让面团摊成薄薄的圆饼。 那为什么地球没有甩成圆盘呢? 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够快,赤道附近的离心力只占引力的0.3%,所以地球赤道是会鼓一些,但也不会变成盘子。 那人类是如何知道银河系是圆盘状呢? 古人观察夜空的时候,发现空中有一条乳白色的光带,如果银河系是球体,星星应该四面八方均匀分布,而不是集中成一条银河带上。 18世纪,科学家用望远镜数不同方向的恒星,发现沿银河带方向的恒星极其密集,而垂直方向稀疏。这也让人怀疑银河系是扁平的。 [图片] 后面有了射电望远镜和红外观测,科学家通过探测气体云中氢原子释放的电磁波,来追踪气体云和恒星的分布,然后把不同方向的数据拼在一起,发现银河系是一个大螺旋盘。 [图片] 再后来,通过观测恒星的运动速率,发现这些恒星并不是在乱飞,而是在整体绕着同一个中心旋转,这个中心的位置对应着大型黑洞人马座A星,也就是银河系中心。 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和理论计算,确定了银河系是棒旋星系。 [图片] 不过星系除了盘状,还可能是椭圆星系或者不规则星系,同样,当星球质量不够大时,也可能变成土豆形状或者不规则的形状。 所有的宇宙形状都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多个力量平衡下的结果。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3分钟
19
3周前

250.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何在“宏观”层面实现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

迷你物理学

我们都知道,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遵循着两套完全不同的运转逻辑。很多在微观尺度下发生的现象,一旦放到宏观层面会显得格外地反常。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就是把这种只能在微观世界中存在的现象,带到了宏观世界。 首先,什么是量子隧穿呢? 在我们的日常直觉里,当一颗小球撞上一堵墙时,它会被挡住,或者被弹回来。但是在微观的世界里,粒子在碰到墙的时候,是可能会穿墙而过的哦。 [图片] 为什么呢? 因为在微观世界里,粒子并不是一颗颗小球,而是一个概率波(波函数)。你没有办法确定它在某个时刻所处的位置,你只能计算它在某个时候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比如它可能在 A 点出现的概率是 30%,在 B点出现的概率是 10%,在c点出现的概率是 50%,而且这个概率还是随着时间波动的。 [图片] 当这团波在遇到一道势垒,也就是一堵墙或者一个能量障碍时,它不会像小球一样被挡住,而是会有一小部分波渗透进去,出现在另一侧,这就是量子隧穿。 [图片] 它并不是靠能量去“撞穿”这堵障碍,而是因为粒子的存在范围从来就不是局限在一个点上,它出现的概率在遇到墙的时候确实会衰减,但即便衰减到很弱了,仍然会有一些概率的尾巴出现在墙的另一侧,只要概率不为零,那粒子就有机会出现在墙的另一边。 这个现象在量子世界非常常见,但是在宏观世界里,这种穿墙术还从来没有被真正看到过。那如何把量子穿墙放大到宏观层面呢? 科学家发现,超导体是一种神奇的材料。这类材料在超低温的条件下,电阻会降为零。 [图片] 在普通的金属里,电子穿行的时候会不停地被原子撞击,就像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奔跑,不停被人撞到,电子的能量会被消耗,这就是电阻。 [图片] 但是超导体的温度很低,原子的热运动降到很低,电子不再被阻碍,更奇妙的是,电子会出现奇怪的行为,它们会成对结合,形成库珀对。 原本电子都带负电,本应该同性相斥,但一个电子经过时会轻微吸引金属里带正电的原子核,这种微弱的吸引会对后来的电子产生牵引,于是两个电子变得“间接吸引”,结成了一对。 [图片] 这些库珀对的运动是协同的。 在普通金属中,每个电子都有各自的运动状态,是杂乱的,但在超导体中,所有电子的波函数合并成了一个整体, 它们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拥有同一个节拍、同一个动作,整个系统变成了一个宏观量子态,所以,金属结构没有办法散射它们,电子的能量也不会被耗散,所以电阻为零。 这个时候,整个超导体的电子,就像一个庞大的“量子波”,于是,它也就具备了量子隧穿的可能。 [图片] 接下来,科学家要用它做实验了。 他们准备了两块超导体,然后在两块超导体中间放了一层极薄的绝缘层,这个绝缘层相当于一堵电子无法穿过的能量墙。 [图片] 此时,整个系统进入了量子相位耦合态。什么意思呢? 既然左右两边都是庞大的量子波,既然是波,就有波峰和波谷,也有波动的节奏,这个节奏叫作相位。 [图片] 如果两个波,波峰与波峰对齐,波谷与波谷对齐,它们的相位差就是0,如果一个波的波峰对上了另一个的波谷,它们的相位就是彼此抵消的。 在这个实验装置里,左右两边泛起的电子海洋,节奏是不一样的,有明显的相位差,虽然中间的绝缘层看起来阻隔了彼此,但波是可以穿墙的,两边的相位开始相互感应,产生一种“要让节奏对齐”的趋势。 于是,一部分相位信息就会从一边流向另一边,两边建立了绑定的关系,这就是量子隧穿的结果,也叫做约瑟夫森效应。 不过,这个时候,两边的相位虽然达到了协调,但是进入了一种静态的稳定结构,我们没办法直接观测到它内部发生的变化,所以科学家要想办法让这种隧穿的现象放大,让我们肉眼可以看到。 于是,他们给这个系统施加了一点点电压,这个电压非常非常弱,它只是起到一个触发的作用,就像一个八音盒的发条,它让八音盒启动,但八音盒要发出什么声音,不关它的事。 在这个电压的触发下,系统的相位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原本两片电子海洋的节奏一致,现在其中一片的波开始略微加速,比如左边的波开始比右边的快半拍,于是,两边的波峰开始不断错位——对齐——再错位。这种持续的节奏差,就像一种能量的脉动,会形成电流,这种电流,被科学家探测到了。 这股电流并不是外部电源“供给”的,而是系统自己产生的,并且这个信号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呈现周期性地振荡, 就像心脏一样跳动,这说明系统里的能量变化并非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方式发生的,这就是能量量子化的表现。一种原本只属于微观世界的特征,现在在宏观尺度上也可以看到了。 [图片] 其实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的理论早就存在的,而且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在 1962 年提出了:超导体之间隔着绝缘层,会出现量子隧穿的现象。 今年得奖的三位科学家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 和 约翰·M·马蒂尼斯用非常精妙的方法,在宏观层面上观测到了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的振荡信号。这项研究其实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基础,证实了宏观电路也可以存在量子行为。 [图片] 我们普通人懂得这些知识,并不是要去真的研究,而是理解一个个世界运转的逻辑,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5分钟
29
4周前
迷你物理学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