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量子纠缠是如何做实验的?

迷你物理学

像量子纠缠这种颠覆直觉的现象,是怎么在现实的实验中被发现的呢? 在这里,我讲一下如何做量子纠缠的实验,当你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就能明白量子纠缠不是什么玄幻,而是严谨的科学现实。 第一步,制备纠缠的光子。 怎么制作呢? 科学家会用一束高能激光照射一种晶体,激光是电磁波,它带有电场,它的电场会强烈地拉扯晶体里的电子,让电子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会让一部分高能量的激光光子分裂为两颗低能量的光子,这两颗光子是从一个母体中生出来的,就像是一对双胞胎,所以它们要同时满足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 [Image] 也就是说,它们的总能量、总动量、总角动量这些物理量,加起来都要跟原来的一样,那么这两个小的光子就应该是完美互补的。 那具体是怎么互补的呢?我可以举个例子。 光在传播的时候是携带着电场的,电场的振动方向叫作偏振,如果电场总是沿直线振动,这就是线偏振,线偏振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两种旋转状态的叠加,一个在顺时针旋转,一个在逆时针旋转,这两种状态叠加起来净旋转为 0,看起来就像是在直线运动。 [Image] [Image] 当原来的大光子分裂成两个小光子时,如果我们测量它们的偏振方向,就会发现:如果一个是顺时针旋转,另一个必然是逆时针旋转,它们的旋转必须完美互补,净旋转也要为0,才能保证角动量守恒。 但最关键的地方是,在测量之前,我们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是哪一个光子是顺时针旋转的,哪一个是逆时针的,并不是因为测量技术有限,而是这一对光子处于整体纠缠的叠加态,它们既在顺时针旋转又在逆时针旋转。 第二步:把纠缠的光子分开。 光子诞生以后,就不会再停下来,而是会往不同的角度飞,它们的飞行方向也是互补的,如果一个往右飞,另一个就会往左飞,看起来就像两条对称的光带,光带上承载着无数对纠缠的光子。 科学家会计算好光子的飞行路径,然后在对称的光路上,分别放置探测器来进行探测。 如果是特别远的距离,比如中国的“墨子号”卫星做过这个实验,它把距离扩大到了1200公里。 卫星先在太空中生成纠缠光子对,然后用两个独立的光路把它们分别发射给地球上两个城市的接收站:一个光子飞往丽江,另一个飞往德令哈。 [Image] 每个光子都沿着预设的轨迹在空中飞行,这样它们虽然飞了很遥远的距离,仍然被准确地接收到。 第三步:对光子分别进行测量。 探测器开始接受光子信号,并且对纠缠的光子进行测量。你可能会想:两地相隔上千公里,科学家怎么知道两边探测到的是同一对光子?答案是靠时间同步。 每一对纠缠光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的飞行路径和速度都是可计算的。科学家可以精确预测光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时间精度高到纳秒,甚至皮秒级别,然后再通过电脑的比对,就能准确地匹配出真正纠缠的光子。 除了匹配光子,还要对它们进行测量。科学家会在探测器前面放一块可以旋转的偏振片,偏振片有点像一扇百叶窗,只允许特定方向振动的光通过。 如果光子的偏振方向恰好对齐,它就能穿过;如果倾斜 45 度,通过率变成 50%,倾斜 90 度,通过率变成 0。 [Image] 测量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光子的偏振方向,从叠加的状态,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结果。 两地的科学家会分别随机地、不停地切换偏振片的角度,去观察这两颗光子的测量结果,看看在不同的角度下,它们还能不能保持某种关联。 第四步:比对光子的关联度。 怎么判断光子之间有纠缠般的关联呢? 单独看每一个光子,它的结果都是随机的,就像一次次投硬币,有时通过,有时被挡,毫无规律。 但当你把成千上万对光子的结果叠加起来比对时,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统计规律:这两边的随机性居然有强烈的关联。 如果一边的光子选择“通过”,另一边的光子也会给出对应的结果,这种关联随着测量角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精确的数学曲线,而且它们不仅有关联,关联程度还超过了经典物理所允许的上限,也就是贝尔不等式给出的上限。 贝尔不等式是我上期详细讲过的内容,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两个粒子的关联是靠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或者什么隐藏的信息在维系,那么在如此严苛的随机测验下,它们的关联强度不会太高,贝尔不等式给的这个关联数值的上限是 2。 [Image] 但实际的结果明显高于这个上限,甚至可以达到 2.7 以上。这意味着,这两颗光子的关联,不是靠提前预设好的规则和因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局域的纠缠关系,哪怕相隔上千公里,它们仍像同一个整体的两端,共享着同一个量子态。 这就是量子纠缠的实验过程。 在 2017 年,中国“墨子号”的实验,实现了迄今为止最远距离的量子纠缠的实验,横跨 1200 公里。 你看,只要你了解了它的底层逻辑,量子纠缠就不再是玄学,而是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5分钟
9
2周前

252.贝尔不等式:量子纠缠该如何证明?

迷你物理学

爱因斯坦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信仰,他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凡事皆有因果,每一个现象的背后都有确定的原因,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但是量子力学踩碎了他的信仰。 在量子世界里,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在多个位置,既在这里同时也在那里,这是叠加态;你无法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是不确定性;量子力学不会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告诉你“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自然界的底层运作方式从确定的因果,变成了统计的概率。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 测量本身会改变现实,你的测量方式影响了测量结果。 对爱因斯坦来说,这些都太荒谬了。 他拒绝接受一个靠概率运作的宇宙,所以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图片] 他坚信,量子的不确定性只是表象,一定存在某些隐变量决定了结果,这些隐变量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的真理。 为了反驳量子力学,他和两位同事提出了著名的 EPR 佯谬,也就是用量子纠缠的逻辑悖论来抨击量子力学。 他假设有两个粒子A 和 B,它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成后,立刻飞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量子纠缠成立的话,这两个粒子会形成一种纠缠关系,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就能瞬间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的距离再遥远,这种瞬间的关联都是存在的。 [图片] 爱因斯坦说,这绝对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它们在分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结果。 就像一对手套,你把它们装进盒子里,然后分隔到很远的地方,只要你打开其中一个发现是左手套,就能立马知道另一个是右手套。因为它们在分开之前,答案就是确定的,打开盒子只是揭晓一个早已确定的答案。 [图片] 但量子力学的描述不是这样的,它认为这两只手套在打开之前都是叠加态的,它们既是左手套同时又是右手套,只有在打开的那一刹那,才坍缩成某一个确定状态。 在 1964 年,有一个叫贝尔的科学家为了验证爱因斯坦的哲学是否是对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他认为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量子纠缠中的“隐变量”是否存在。 [图片] 那这个贝尔不等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你想象一下,现在你和你朋友被关在两个房间,没有办法通信,这时候有一个考官要问你们问题,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致。但是你们为了假装你们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所以在事先串通好了,商定了一套应对问题的策略。 [图片] 但不管你们多么聪明,你们的应对策略是固定的,这些策略不可能应付所有的问题,迟早会露馅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们的答案一定会出现不合拍的概率。 你想啊,如果你们两个真的有量子纠缠般的心灵感应,无论有多少问题,你们的答案一致的概率应该是 100%,压根不用事前商量,也不会露馅。 但如果你们的默契是假装的,是事先商量好的,那你们不可能做到 100% 同步。 所以,这个考官的问题设计非常关键,它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你们露馅。 比如我可以这么设计考题: 考官会每一轮随机问你们一个问题,问题只有两种类型。你这边会被问到A 类问题和A+ 类问题,而你朋友会被问到 B 类问题和 B+类问题。每次问完,你们都只能回答是或否。 [图片] 那么考官一共可以组合出四组问法: 第一组:考官问你 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第二组:考官问你 A 类问题,问你朋友B+类问题。 第三组:考官问你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第四组:考官问你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要求是前三种问法,你们的答案必须相同,但最后一组答案必须要相反。 [图片] 那如果你们事前商量好应对策略,比如,当你被问到 A 类问题时,你回答“是”,问到A+ 类问题时回答“是”,当你朋友被问到 B 类问题时,他回答“是”,被问到B+类问题时回答“否”。 你们会发现,按照这个策略,在第一、第三、第四组问题,你们都能答对,但在第二组问题时就会露馅。无论你们换任何答题的策略,同样会遇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可以试一下,在这个测验中,你们合拍的概率最高不会超过 75%。 [图片] 这就是贝尔不等式的逻辑,当你们合拍的概率小于等于 75% 时,就证明你们表现出来的默契只是串通好的。 [图片] 但是,当你们合拍的概率大于75%时,那就证明你俩的关系是超越理性逻辑的,除非你们有心灵感应或者别的超出常人经验的关系,不然没办法让这个合拍的概率超越极限值。 用同样的逻辑,贝尔设计了验证量子纠缠的方法。 现在有两个电子,它们是由同一个原子产生的,就像两个双胞胎,为了保证总角动量守恒,它们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如果一个电子自旋朝上,另一个就必定朝下。这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 接下来,让它们彼此相隔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开始测量这些粒子的自旋。 测量的时候随机改变测量角度,用很多对纠缠的粒子,反复测量很多次以后,来观察这些粒子的关联度。 贝尔不等式给它们的关联度计算出了一个数值: S=E(a,b)−E(a,b′)+E(a′,b)+E(a′,b′) |S| ≤2 如果这些粒子的关联程度≤ 2 时,就证明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正确,世界依然是确定性的。 但实验表明,它们的关联度可以达到 2.7,远远高于 2,贝尔不等式被证明不成立,爱因斯坦是错的。 这说明它俩之间的关系是超越了常规因果逻辑的,量子确实是叠加态的,也是不确定性的,它们无论相隔多远,仍然是同一个整体,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关联。 贝尔不等式被打破的那一刻,不只是一个公式被推翻,而是一个世界观的崩塌,世界并不完全由因果关系决定的,而是概率与关系构成的整体。 一个哲学辩论,在物理实验室里有了答案,所以学好哲学的前提,是需要学好物理的。 下一期我会讲量子纠缠如何在相隔很远的距离实验成功的。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6分钟
16
3周前

251.为什么星球是圆的,星系是扁的?

迷你物理学

为什么星球是圆的,而星系却像盘子一样是扁的呢?而且人类没有飞出过太阳系,又是怎么知道银河系的形状呢? 首先星球为什么大多是圆的,答案是引力。 当一个物体质量足够大的时候,引力就会占主导作用,它会克服物质内部的强度,把物体表面所有的凸起都往质量中心拉,最终形成一个球形,球形是引力势能最低、最稳定的形态。 [图片] 比如地球就是一个球形,但地球上还是会有凸起的山脉,这是因为在局部的尺度上,岩石是有硬度的,会对抗地心引力,而且板块碰撞会不断抬升新的山脉。即便这样,珠穆朗玛峰看似巨大,对比整个地球的大小,也只相当于一个篮球表面上不到0.2毫米的小凸点。 [图片] 那星系为什么又是扁的呢?因为另一个原因“角动量”。 在宇宙的早期,银河系还是一团巨大的气体云,这些气体云的质量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会向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地方靠拢,这些粒子在移动的时候,运动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它们彼此之间会有碰撞,以至于它们没办法笔直地朝中心靠拢,而是会产生路径的偏斜。它们既偏斜又同时往里坍缩,最终叠加成整体旋转的趋势,同时形成一个整体的角动量。 角动量是指物体绕某个点或某个轴旋转时的运动量,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角动量必须守恒。 [图片] 既然角动量守恒,引力又让气体云的体积越来越小,于是旋转速度就被不断放大,就像花样滑冰选手在收紧手臂时会转得越来越快。 随着旋转速度加快,引力和离心力开始形成博弈: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没有离心力,引力继续把物质压下去,于是厚度越来越薄。 而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旋转产生了很大的离心力,离心力与引力相互抗衡,当它们达到平衡时,物质不再向中心坍缩,半径趋于稳定,就形成了这个形状。 那为什么是圆盘,而不是方盘或三角盘呢? 因为引力是均匀的,对任何方向的拉力都一样,圆形又是最稳定的形状。就像大饼师傅甩面团,旋转让面团摊成薄薄的圆饼。 那为什么地球没有甩成圆盘呢? 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够快,赤道附近的离心力只占引力的0.3%,所以地球赤道是会鼓一些,但也不会变成盘子。 那人类是如何知道银河系是圆盘状呢? 古人观察夜空的时候,发现空中有一条乳白色的光带,如果银河系是球体,星星应该四面八方均匀分布,而不是集中成一条银河带上。 18世纪,科学家用望远镜数不同方向的恒星,发现沿银河带方向的恒星极其密集,而垂直方向稀疏。这也让人怀疑银河系是扁平的。 [图片] 后面有了射电望远镜和红外观测,科学家通过探测气体云中氢原子释放的电磁波,来追踪气体云和恒星的分布,然后把不同方向的数据拼在一起,发现银河系是一个大螺旋盘。 [图片] 再后来,通过观测恒星的运动速率,发现这些恒星并不是在乱飞,而是在整体绕着同一个中心旋转,这个中心的位置对应着大型黑洞人马座A星,也就是银河系中心。 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和理论计算,确定了银河系是棒旋星系。 [图片] 不过星系除了盘状,还可能是椭圆星系或者不规则星系,同样,当星球质量不够大时,也可能变成土豆形状或者不规则的形状。 所有的宇宙形状都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多个力量平衡下的结果。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3分钟
19
3周前

250.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何在“宏观”层面实现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

迷你物理学

我们都知道,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遵循着两套完全不同的运转逻辑。很多在微观尺度下发生的现象,一旦放到宏观层面会显得格外地反常。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就是把这种只能在微观世界中存在的现象,带到了宏观世界。 首先,什么是量子隧穿呢? 在我们的日常直觉里,当一颗小球撞上一堵墙时,它会被挡住,或者被弹回来。但是在微观的世界里,粒子在碰到墙的时候,是可能会穿墙而过的哦。 [图片] 为什么呢? 因为在微观世界里,粒子并不是一颗颗小球,而是一个概率波(波函数)。你没有办法确定它在某个时刻所处的位置,你只能计算它在某个时候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比如它可能在 A 点出现的概率是 30%,在 B点出现的概率是 10%,在c点出现的概率是 50%,而且这个概率还是随着时间波动的。 [图片] 当这团波在遇到一道势垒,也就是一堵墙或者一个能量障碍时,它不会像小球一样被挡住,而是会有一小部分波渗透进去,出现在另一侧,这就是量子隧穿。 [图片] 它并不是靠能量去“撞穿”这堵障碍,而是因为粒子的存在范围从来就不是局限在一个点上,它出现的概率在遇到墙的时候确实会衰减,但即便衰减到很弱了,仍然会有一些概率的尾巴出现在墙的另一侧,只要概率不为零,那粒子就有机会出现在墙的另一边。 这个现象在量子世界非常常见,但是在宏观世界里,这种穿墙术还从来没有被真正看到过。那如何把量子穿墙放大到宏观层面呢? 科学家发现,超导体是一种神奇的材料。这类材料在超低温的条件下,电阻会降为零。 [图片] 在普通的金属里,电子穿行的时候会不停地被原子撞击,就像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奔跑,不停被人撞到,电子的能量会被消耗,这就是电阻。 [图片] 但是超导体的温度很低,原子的热运动降到很低,电子不再被阻碍,更奇妙的是,电子会出现奇怪的行为,它们会成对结合,形成库珀对。 原本电子都带负电,本应该同性相斥,但一个电子经过时会轻微吸引金属里带正电的原子核,这种微弱的吸引会对后来的电子产生牵引,于是两个电子变得“间接吸引”,结成了一对。 [图片] 这些库珀对的运动是协同的。 在普通金属中,每个电子都有各自的运动状态,是杂乱的,但在超导体中,所有电子的波函数合并成了一个整体, 它们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拥有同一个节拍、同一个动作,整个系统变成了一个宏观量子态,所以,金属结构没有办法散射它们,电子的能量也不会被耗散,所以电阻为零。 这个时候,整个超导体的电子,就像一个庞大的“量子波”,于是,它也就具备了量子隧穿的可能。 [图片] 接下来,科学家要用它做实验了。 他们准备了两块超导体,然后在两块超导体中间放了一层极薄的绝缘层,这个绝缘层相当于一堵电子无法穿过的能量墙。 [图片] 此时,整个系统进入了量子相位耦合态。什么意思呢? 既然左右两边都是庞大的量子波,既然是波,就有波峰和波谷,也有波动的节奏,这个节奏叫作相位。 [图片] 如果两个波,波峰与波峰对齐,波谷与波谷对齐,它们的相位差就是0,如果一个波的波峰对上了另一个的波谷,它们的相位就是彼此抵消的。 在这个实验装置里,左右两边泛起的电子海洋,节奏是不一样的,有明显的相位差,虽然中间的绝缘层看起来阻隔了彼此,但波是可以穿墙的,两边的相位开始相互感应,产生一种“要让节奏对齐”的趋势。 于是,一部分相位信息就会从一边流向另一边,两边建立了绑定的关系,这就是量子隧穿的结果,也叫做约瑟夫森效应。 不过,这个时候,两边的相位虽然达到了协调,但是进入了一种静态的稳定结构,我们没办法直接观测到它内部发生的变化,所以科学家要想办法让这种隧穿的现象放大,让我们肉眼可以看到。 于是,他们给这个系统施加了一点点电压,这个电压非常非常弱,它只是起到一个触发的作用,就像一个八音盒的发条,它让八音盒启动,但八音盒要发出什么声音,不关它的事。 在这个电压的触发下,系统的相位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原本两片电子海洋的节奏一致,现在其中一片的波开始略微加速,比如左边的波开始比右边的快半拍,于是,两边的波峰开始不断错位——对齐——再错位。这种持续的节奏差,就像一种能量的脉动,会形成电流,这种电流,被科学家探测到了。 这股电流并不是外部电源“供给”的,而是系统自己产生的,并且这个信号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呈现周期性地振荡, 就像心脏一样跳动,这说明系统里的能量变化并非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方式发生的,这就是能量量子化的表现。一种原本只属于微观世界的特征,现在在宏观尺度上也可以看到了。 [图片] 其实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的理论早就存在的,而且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在 1962 年提出了:超导体之间隔着绝缘层,会出现量子隧穿的现象。 今年得奖的三位科学家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 和 约翰·M·马蒂尼斯用非常精妙的方法,在宏观层面上观测到了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的振荡信号。这项研究其实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基础,证实了宏观电路也可以存在量子行为。 [图片] 我们普通人懂得这些知识,并不是要去真的研究,而是理解一个个世界运转的逻辑,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图片]

5分钟
29
4周前

249.牛顿的世界观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机械宇宙的辉煌与破绽

迷你物理学

我们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并不只是在学习解题方案,而是在习得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比如牛顿力学,表面上我们是在学习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但实际上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牛顿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那牛顿的思维特征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呢? [图片] 一、因果律 牛顿的第一个思维特征是因果律,他是第一个把因果关系写成数学公式的人。 在他之前,人类当然知道“有因才有果”,但都是定性的经验描述,缺乏精确计算。而在牛顿的世界里,因果关系不再是模糊的推理,而是一整套可以推演整个宇宙的数学体系。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它的意思是: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身上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在这里,外力是因,加速度是果,连接这个因果关系的桥梁是公式F=ma。 [图片] 从此以后,因果律有了精确的“语法”,这个世界不仅能被解释,还能被计算。 那如果因果可以计算,是否意味着一切结果都能被预言?牛顿的答案是肯定的。 二、决定论 阿波罗 8 号的绕月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飞船是如何操控的,他幽默地回答说:大部分时间都是牛顿在负责驾驶。 他说得没错,火箭的推力计算,宇宙飞行所需的速度、轨迹、返回的角度,全都可以在牛顿的力学体系里推算出来。 [图片] 人们发现,牛顿的这套逻辑不仅可以预测炮弹的轨迹,还可以预测天体的运动,包括工厂里的机械零件和蒸汽机的运转,全都能用力学定律计算。它太有用了,以至于让人们产生了“人类能掌控命运”的信念。 在 19 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想:如果有一个足够聪明的智慧体,它能在某一刻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么它就能预测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妖,也是典型的牛顿式的决定论。 [图片] 三、还原论 除此以外,牛顿还认为,宇宙再复杂,也只是无数粒子的组合,只要逐个算清楚它们的受力,再把结果加起来,就能得到整体行为,这就是还原论。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使用还原论,比如一座桥梁看起来庞大复杂,但工程师会把它拆成一个个梁柱、逐个计算受力点,再拼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又比如一辆车出问题,修理工会拆开发动机、电路、轮胎,找到具体损坏的零件,然后再组装在一起。 [图片] 还原论让我们相信:只要把复杂的问题拆开,就能逐个解决。这也是我们从小到达贯彻的学习方法。 四、绝对时空观 牛顿的世界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时间是匀速变化的,空间是一个无限大的容器,时间和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不依赖任何事物。 我们现在的很多直觉,其实都是受到绝对时空观影响的。比如我们觉得一秒就是一秒,到哪里都一样快,房间是静止的容器,物体只是在里面运动。 在这个稳定的时空前提下,牛顿写出了自然规律。他最厉害的地方,是用同一个公式把天上运动的天体和地面掉落的苹果统一了起来。 这让人类第一次相信:世界是有普遍规律可循的,科学不再是零碎的经验,而是寻找普遍规律的事业。只要找到规律,世界就像机器一样,可以被拆解、计算、操控。 工业社会本质上就是牛顿机械宇宙观的衍生物,像建筑工程、蒸汽机、火车、工厂流水线,全都依靠精确计算和标准化流程运行。 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型的机械工厂,讲究规律和效率,正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人类代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图片] 但在现代物理学发展以后,这套世界观受到了很多挑战。首先是因果律的动摇,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世界的因果关系不再是必然的,而是概率性的。 其次,决定论认为只要知道一件事的初始条件,就能推算未来。但后来复杂科学兴起,发现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即使计算方程是确定的,微小的误差会被无限放大,长期下来,结果变得不可预测,就像天气这么日常的事,都复杂到无法精准预测。 还原论这个方法也有局限性,它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但在生命科学、生态学里,出现了涌现现象,单个水分子明明不是湿的,但一群水分子就能涌现出“湿润”的性质,单个神经元本身不会思考,但数十亿神经元连接,就产生了“大脑意识”。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还原论无法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 [图片] 在相对论出来以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瓦解了,相对论证明时间会伸缩,空间会弯曲,时空不再是宇宙背景,而是会参与物质反应。 牛顿的世界观,通过工业化、通过一代代的教育,植入给了我们每个人,堪称思想的奇迹。但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复杂科学的兴起,我们才发现:世界并不是一台精密的钟表,而更像一个动态的网络,充满不确定与涌现。 科学的伟大,恰恰在于它敢于推翻旧框架,不断更新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图片]

5分钟
30
1个月前

248.对称性破缺让世界更有活力:宇称不守恒、自发性对称破缺

迷你物理学

为什么世界看起来充满秩序,但同时又很混乱?为什么人脸是对称的,但又对称得不那么完美?为什么斑马的花纹看起来很有规律,但又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条呢? [图片] 自然界中有很多这种看似对称,又带着不对称的特征,在物理学里面,这些矛盾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源头:对称与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 对称性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框架之一。因为有对称性的存在,世界才是有秩序的,规律才是普适的。但如果只有对称,这个世界又会变得空洞乏味,毫无生机。 我在之前的内容里详细讲过对称性在物理学上的含义,简单来说,对称性指的是自然规律在某种变化下,依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比如,你今天做实验和明天做实验,物理规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时间平移对称性。 无论你在地球上做实验,还是月球上做实验,物理规则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空间平移对称性。 你在做实验的时候,无论你把实验装置旋转任何角度,物理规则还是一样的,这就是旋转对称性。 你可能觉得这不是废话吗?规律不就是总结世界不变的道理吗?这还真不是废话,而是科学里的硬通货,这些对称性是能在数学上直接推导出守恒定律的。 时间平移对称性推导出能量守恒,空间平移对称性推导出动量守恒,旋转对称性推导出角动量守恒。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从对称性出发才建立起来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对称性就是物理学的最高美学,物理学家默认所有最底层的基本规律都应当尊重对称性。 直到 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才撼动了这个信念,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弱相互作用可能不遵守宇称守恒。 [图片] **宇称不守恒 什么是宇称守恒呢?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镜像对称,如果把整个物理过程的空间坐标翻转(x,y,z → -x,-y,-z),镜像里的过程应该和原来一样符合同样的物理规律。 [图片]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华人科学家吴健雄做了一个实验,她用了一种叫钴 60的原子,这种原子具有放射性,在弱相互作用下会发生衰变,同时向外释放出电子,这个过程叫作β衰变。 [图片] 每一个钴 60 的原子核都有自旋,你可以把这些原子想象成小磁针,平时这些小磁针的指针方向乱七八糟,吴健雄用极低的温度和强磁场,让这些小磁针的自旋方向对齐,然后观察这些原子在衰变时,放射出的电子传播方向。 [图片] 结果发现,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更偏向于沿着自旋的反方向发射。 然后,她再把磁场反过来,让钴 60 的自旋翻转,结果电子的传播方向也跟着调转了,它始终往自旋的反方向飞。也就是说,如果自旋向上,电子就喜欢往下飞,如果自旋朝下,电子就喜欢往上飞。 [图片] 如果宇宙真的是左右对称的,电子的分布应该是均匀的,一半往上飞,一半往下飞,没有哪边是特殊的,但这个实验里,电子却展现出了明确的偏好。 就算电子有明确的偏好,在镜像翻转后,结果也应该跟原来的结果一样,就像你放气球,气球在镜子里的左右虽然是反的,但气球同样都应该是向上飞的,总不能在镜子里气球往下跑吧,这就违反了物理原则了。 [图片] 这说明,β 衰变中的电子发射方向并不对称,宇宙在这件事情上是偏心的,有非常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宇称不守恒。这个实验让杨振宁和李政道拿到了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明明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下,宇称都是对称的,偏偏在弱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反常的情况,这就是对称性破缺。 **自发对称性破缺 其实对称性破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就像宇称不守恒这样的,规律本身就不满足对称性,叫作显式破缺。 还有一种破缺方式:底层规律是对称的,但系统却选择了一个不对称的状态,叫作自发性对称破缺。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铅笔竖直地放着,理论上它可能朝任何方向倒下,这是完美对称的,但现实里,它一定会朝某一个方向倒下去。这就是:规则对称,但结果不对称。 [图片] 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一块普通的铁,在高温下,它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磁性。可是当它冷却下来,铁就会带有磁性。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铁原子里的电子都有自旋,你可以把这些电子想象成一个小磁针,在高温的时候,热运动会让小磁针搅动起来,它们的小磁针乱七八糟指向不同的方向,结果就是相互抵消,整体上就没有磁性。这个时候,系统是完全对称的,无论你把它转向哪个方向,都一样,没有哪个方向是特殊的。 [图片] 可是一旦温度下降,热的干扰不够强了,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开始主导了,这种相互作用会让电子的自旋倾向于齐刷刷对齐。 理论上,这个方向可能是东、是西、是北,任何方向都行,但在现实中,它们必须选一个方向站队。结果就是:铁在宏观上获得磁性。 [图片] 这就是自发对称性破缺,规律是公平的,发生在任何方向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但在现实里必须选边站,于是对称性在“选择”的那一刻出现了破缺。 除了宇称不守恒和铁磁化,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对称性破缺的例子,如果世界永远保持完美的对称,它会是死寂而单调的;正因为对称不断被打破,新的活力和复杂性才涌现出来。 我的专栏: 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中科院物理所推荐),抖音、视频号、京东、淘宝均有售

6分钟
33
1个月前

247.时间晶体,时间也可以结晶?

迷你物理学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一个物体最低能量的状态,一定是“静息”的。就像一个小球最终会落在碗的最底部,一个晃来晃去的秋千,最终也会停下来。 可是有一种物质在最低能量的状态下,依然可以像心脏那样,保持周期性跳动的节奏,并且不用消耗额外的能量,这种物质叫作“时间晶体”。 诶,奇怪了,这种不依靠外界能量还持续跳动的物质,不是永动机吗?这不是就违背了能量守恒的原则吗,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首先,什么是晶体呢? 食盐、钻石、雪花都是晶体,如果用显微镜去观察它们的原子结构,会发现它们的微观结构不是随意分布的,而是呈现一定的规律,周期性地排列在空间里。比如食盐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排列成立方体格子,钻石是碳原子排成坚固的四面体网络。 [图片] [图片] 而玻璃、橡胶这些东西是典型的非晶体,它们的原子结构的排列是无序的,在空间分布上,它们没有哪个点是特殊的,不同点位,比如 A 点和B 点都没有突出的典型差异,是一种近似的均匀,在统计学的平均意义下,它保持了空间上的连续对称性。 [图片] 相比起来,晶体却非常讲究秩序,它的原子在空间中的分布不再是处处一样,A 点和B 点对应着不同的原子排布,并不均匀,它打破了空间的连续对称,而是隔一段距离就重复一次。 [图片] 于是在 2012 年,有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威尔切克就想啊,既然空间能结晶,那时间可以结晶吗?这就是时间晶体的由来。 [图片] 这种构想这就很像一个小球,它第一秒在楼上,第二秒掉落在空中,第三秒掉落在地面,但第四秒又出现在空中,第五秒掉落在空中,第六秒掉落在地面,这样循环往复,像是时间在轮回。 [图片] 在 2016 年的时候,时间晶体还真在实验室里被找到了,当然不可能是小球这样的宏观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微观现象。是怎么发现的呢? 科学家把 10 个 镱离子困在真空里,让它们排成一条链子,这些离子都有自旋,自旋跟质量和电荷一样,是一个粒子的内在属性,你可以把这些小粒子想象成带有磁性的小陀螺,小陀螺指针的方向就是自旋,自旋的方向要么指向上方,要么指向下方。 [图片] 现在科学家用激光脉冲去照射这些离子,就像打节拍,每隔一段时间就照射一次,这些离子接受到脉冲的信号,然后它们的自旋会发生翻转,比如从上翻到下,或者从下翻到上。 [图片] 正常情况下,假设脉冲波1 秒钟敲打一次,粒子的自旋应该1 秒钟翻转一次,就像有小朋友坐在秋千上,大人在旁边推,大人推一次,秋千动一次。 [图片] 可奇怪的事情是,这些粒子拒绝跟着脉冲波的节拍,而是自己选了一个舒服的节奏,它们两秒钟或者更长时间才翻转一次, 而且,这个周期性的节奏具有一定的刚性,非常稳定,就算你稍微调快或调慢脉冲光,它们依旧坚持“两秒一翻”的模式。就好像有 10 个手拉手荡秋千的小朋友,它们不可能完全只听大人拍手的节奏,他们会自己在内部形成一种集体的步伐。 这说明,脉冲波对它们是一个外部驱动,而真正的节奏是这些离子自发演化出来的,它的这种隔两秒重复一次的节奏打破了时间平移对称性。 你可能发现了,这个实验跟弗兰克提出来的最低能量态的理想的时间晶体不一样,它依然依靠外部的能量驱动,脉冲光给离子注入能量,驱动离子发生了自旋翻转。 它之所以没有违背能量守恒,是因为它虽然是真空的,但是不能算绝对的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且在这个实验的设计中,故意让脉冲光向晶体注入的能量,和它们耗散的能量是平衡的, 就好像你给我一块钱,我再把这一块钱转移出去,你再给我一块钱,我再把这个钱转移出去,这个能量交换的过程驱动了自旋翻转,但这个过程是没有能量累积的,也没有新增的热量会破坏系统的平衡。 况且,这个时间晶体并没有对外做功,它的跳动也只是内部的量子行为,所以并不违背能量守恒,也不是永动机。威尔切克设想的完美版本,在现实层面也无法实现。 在 2025 年 9 月,也就是前不久,科学家宣布开发了一种可以被肉眼看到的时间晶体,它们把液晶溶液(也就是手机显示屏的常用材料),灌入涂有染料的玻璃片之间,然后用特定的光“照射”它们。 结果在显微镜下出现了一种条纹,这些条纹会随着时间以恒定节拍重复出现,持续很长时间。 也就是说,这不仅是空间里的晶格,而是 “时间里的晶格”,像是时间里长出的花纹。 [图片] 时间晶体在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应用,比如防伪,可以创造不同的时间晶体图案,然后用光照一下,就能看到独特的动态纹路,它也能在量子计算机里做超级稳定的存储器,也可以发展出非常精密的时间传感器等等。 其实你看,任何一个听起来非常玄乎的概念,只要你抽丝剥茧,都能理解它的内在逻辑。有一天这个抽象的概念也会从实验室走出来,面向实际的生活应用。

5分钟
19
1个月前

246.宇宙的秘密:完全不同的东西,竟然是同一回事?

迷你物理学

物理学最震撼我的地方,并不是它发现了一个什么前所未有的新现象,而是它能发现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竟然是同一回事。 比如质量和能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电场和磁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引力和加速度在局域范围内也是可以划等号的。 在物理学中,这种等价关系非常多,它告诉我们,宇宙看似充满差异,其实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关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完全不一样的现象,背后会指向同一个源头呢?这个源头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其实,等价关系之所以在物理学中频繁出现,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很重要的偏好,叫作对称性,不光我们人很喜欢对称的东西,宇宙也很喜欢。 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对称,是一种有秩序的形状,比如一只蝴蝶的翅膀是左右对称的,镜子里的人影和照镜子的你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是我们眼睛直观捕捉到的一种整齐的感觉。但其实对称最核心的要素是“不变”。 [图片] 我们直觉上认为的对称性,是一种形状上的不变,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在镜像、旋转、平移等几何操作下,它的外形或图案不变。 比如一张扑克牌,旋转 180 度,还是一样的,这个扑克牌就具有旋转对称性,一颗爱心左右翻转后,和原来的形状完全重合,它就具有左右镜像对称性。 [图片] 但在物理学里,对称性有更深入的含义。它不光是形状在某种变化下保持不变,而是物理规律在某种变化下保持不变。 比如你今天做一个实验,明天再做同一个实验,不会因为你做实验的时间变了,这个实验的物理规则就发生变化,物理规则不受时间影响,这就是时间平移对称性。 又比如你在北京做一个实验,你的朋友在成都做同一个实验,不会因为做实验的空间变了,物理规则就会发生任何变化,物理规则不受空间的影响,这就是空间平移对称性。 又比如你做实验时候把实验装置旋转 90°,物理规则不会因为你做实验的方向变了就发生任何变化,物理规则不受方向的影响,那么它就具有旋转对称性。 有一个很厉害的数学家叫做诺特,她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一个很惊人的定理“诺特定理”,她认为每一种连续的对称性,都会对应着一种守恒定律。 [图片] 比如时间的对称性就必然对应着能量守恒,为什么呢?你想象一下,现在有一个单摆,你今天把它拉到同样的高度放手,明天再做一次。如果能量不守恒,那今天它可能越摆越高,明天可能越摆越低。这意味着:明明是同样的起点,却因为时间不同,结果发生了变化。 一旦这样,你光凭今天和明天的时间差,就能分辨出物理规律不一样。那这就违背了时间对称性。所以要保证时间对称性,宇宙必须匹配一个硬性的约束条件,那就是总能量必须守恒,不能时间一变,就凭空多一些能量或少一些能量。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你坐公交车,你今天坐和明天坐,同一个线路的票价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公交公司一定有什么定价制度来保证这个价格不变。也就是说,这个不变的背后,一定会匹配一套规则的约束。 又比如空间平移对称性对应着动量守恒,为什么呢?你想一下,现在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火箭,一个在北京发射,一个在成都发射,除了地点不一样,其他条件全部相同,那么同样的燃料给它们产生的动量,也就是往前的冲劲应该是一样的。 [图片] 如果动量不守恒,会出现什么荒谬的情况呢?有可能在这里发射的时候,火箭嗖一下地飞起来了,换个地方发射,同样的发射条件,火箭就是慢吞吞地起不来,那么你就光凭“发射地点的位置不同”就能分辨出物理规律的不同,这就违背了空间对称性。所以,为了保证空间的对称性,宇宙必须匹配一个硬性的约束条件,那就是总动量守恒。 [图片] 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像你点外卖。无论你在北京还是在成都,只要你点同一家连锁品牌的汉堡,你就能吃到同样的味道,怎么做到的呢?如果要保持这个口味的不变,背后必须有一套统一的配方和供应链做支持。也就是说,这个不变的背后,必须匹配其他隐藏条件的约束。 同样,在物理学上,要保持连续的对称性,一定要匹配某一种对应的宇宙规则来兜底,这套规则就是守恒定律。 除了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还有很多别的对应关系,比如旋转对称性对应角动量守恒,电磁规范对称性对应电荷守恒,强相互作用的规范对称性对应色荷守恒等等。 那么这个对称性和守恒定律,和我开头讲的等价现象,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质量和能量,电场和磁场,重力和加速度这种等价关系之所以存在,都是对称性的必然产物。 比如有一种对称性叫做洛伦兹对称性,它指的是在不同的匀速参考系中,物理规则都必须保持不变,为了维系这个物理规则的不变,爱因斯坦在这个前提下,把时间和空间整合成了时空,并且推导出了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麦克斯韦的方程也天然满足洛伦兹对称性,在这个对称性的前提下电场和磁场的表现就是等价的。 还有很多不同的对称性,对应着不同的等价,换句话说,等价是一种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对称性,而守恒定律又是对称性伴随的结果。 讲到这里你有没有感觉到,宇宙看似纷繁复杂,其实是彼此勾连的,当你找到这些勾连的时候, 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舒畅,你会发现我们看见的差异只是因为视角的不同,世界的本质是同源的。 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家特别热衷于去研究统一场论,因为他们最大的野心就是试图找到一个最简单的统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万物的规则。 当然,不是所有的等价现象都跟对称性有关,也不是所有的对称性都那么完美,我之前也讲过对称性也会有破缺的时候,这使得我们的世界既有对称性带来的秩序,也有对称性破缺带来的意料之外的活力。

6分钟
23
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