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成式AI敲开实验室的门,我们该惊呼‘时代变了’,还是重新定义‘科研人’?”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与其说AI在替代我们,不如说,它在逼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人类在科研中不可取代的部分“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1:00 初识AI:从猎奇到沉迷的第一步 08:10 AI帮助非母语科研人降低语言焦虑 10:00 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们能分辨吗? 13:15 AI飞奔,隐私滞后:信息安全谁来兜底? 14:20 当科研沦为“AI执行器”,原创与操控之间的界线在哪? 16:00 谁将被淘汰?AI时代下的“结构性失业”隐忧 19:30 思考力在退化?是“效率提升”还是“主动思维”崩塌? 24:30 审稿机器人:客观、公正,还是冷漠与算法偏见? 26:40 GenAI时代,我们还能保有“独立科研人”的自我吗? 28:22 AI无善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感谢收听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我们今天聊的,不是“导师怎么做才是好导师”,也不是“学生该怎么做才合格”,而是想一起去拆解一个更普遍的感受——当关系开始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成长不是不断证明“我没问题”,而是敢于承认“我确实在经历一些困难”,然后慢慢找出出口。“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2:30 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是合格的 03:00 识别“问题导师”的典型信号,该躲还是该沟通? 09:00 当冲突不是底线问题,怎么尝试理性对话? 09:30 “边界感”的建立,抵御我们脑中的最坏预设 13:20 我们到底在对抗“导师”,还是对抗“项目本身”? 17:20 “不要过度神话师生关系” 18:30 面对问题导师,学生能做什么? 19:27 生活的多重支点:导师不是你唯一的锚点 20:40 相处之道:我们总结了几条关键原则 23:06 预期管理:初期沟通明确彼此期待与边界 24:00 主动汇报:定期更新,展示进展和思考 26:28 稿件与署名沟通:早沟通、讲逻辑、重尊重 28:00 六种界限感:身体|性|智力|情绪|物质|时间 感谢收听 🎧 本期提到的书籍: 《Set boundaries, find peace》:作者:Nedra Glover Tawwab|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 这本畅销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边界感”在日常关系中的重要性。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教我们如何在家庭、职场、友情甚至爱情中,设定健康的心理界限,摆脱内耗与压抑情绪,建立更平衡的人际关系。 💡 关键词:情绪负担、过度付出、自我肯定、健康沟通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最近‘学二代’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热搜?教授的子女、学者的下一代,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隐形人’,而成了大众眼中‘稳稳的人生赢家’。但我们真的在羡慕学历本身吗?还是在对一种隐秘的特权体系感到无力?”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所谓学二代,不过是旧秩序在新语境下的延续。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更努力的个体,而是更透明的系统、更公平的机会。“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1:48 “学二代”为什么越来越吃香? 03:00 从“学阀”新闻说起,学术圈的权力结构 07:18 当“学二代"的具体好处:人脉、资源与预期优势 10:00 教师岗、编制、学术系统:未来真的“香”?| 人口高峰已过,教育红利消退,连学二代也在逐渐失去确定的未来! 12:46 对“二代”的吹捧,其实是对不公的愤慨 17:39 “二代逻辑”不止学术圈 19:30 脱离父辈荫蔽,也是普通人 21:28 学术圈需要怎样的监督与透明机制? 24:00 学术评判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当“发文章”变成目的本身,学术的意义早已被稀释。 37:00 所谓“成功”,从来离不开时代的托举。 没有纯粹的“二代”,也没有完全公平的起点——我们都在时代的洪流里摸索方向 感谢收听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博士与佛陀的距离“番外篇|科研、信仰与内在的修行之路: 全职博士在做实验之余坚持每周去寺院做义工。本期播客我们采访了Olivia师姐 — 一位资深的生化环材科研人,她读博期间几乎每周都去寺院服务两天,即使现在搬去别的城市生活,也会在大型法会期间,坐飞机甚至再转火车回来服务。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特邀嘉宾】Olivia 👩🎓 全职博士后,每周坚持前往寺院做义工,用修行滋养科研的日常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寺庙」——无论是心灵的栖息地,还是一段自我守护的时间——是每一个科研人、每一个奋斗者都值得去认真探索的课题。“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2:28 什么因缘开始去寺院 06:30 师父第一次见我,竟让在我开始做义工前先坚持拜佛一个月:calm & clarity 09:00 在海外,寺院成了我情感的避风港:熟悉的语言环境,思乡情、以及身份认同 13:00 导师与亲友如何看待我做每周都去义工? 14:00 那些温暖的寺院记忆 16:45 有想过出家吗?师父甚至也曾问我是否愿意出家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18:20 在做义工期间也是有不顺利的时候 23:00 每个人各有因缘,不必执念 24:30 水到渠成的皈依 24:47 做义工时的“灰心时刻” 28:00 冥想带来的专注与定力 33:30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科研与生活的受益 36:00 “因缘果报”如何鼓励我们努力生活 38:30用闯过去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感谢收听 🎧 本期提到: * Mindful Check-In Meditation App 由南天大学人间佛教中心开发的冥想应用,帮助你在生活与科研之中重建呼吸与觉察 👉 https://apps.apple.com/au/app/mindful-check-in/id1090321458 https://www.nantien.edu.au/about-us/check-in/ * 《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行记录,是中国佛教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禅学的伟大著作。《坛经》以“无念、无相、无住”为修行法门,旨在使人人都能“明心见性”。 * 《佛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意指专注一念,心不散乱。出自《佛遗教经》:遗教,又称遗法、遗诫、遗训、遗告、遗化,是指佛陀临近涅槃时所宣说的教法。本经是佛陀即将入涅槃时,为后世佛弟子所宣说的最后教诫,因此特别称为《佛遗教经》。与《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拒稿“诊疗室”:我们聊了“拒稿的第一次”、那些情绪起伏、同行评议的局限与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与认知层面,我们如何让每一次拒稿都变成进阶的阶梯。”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拒稿不是对你个人的否定,而是对一份作品在此刻、在这个期刊场域里的不匹配,希望大家都能把拒稿信当作“免费同行评议+升级清单”,把遗憾转成下一篇论文的脚手。“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2:00 那些年,我们的拒稿“初体验” 06:30 投入心血的论文被拒:懊恼、委屈与自我怀疑 09:26 如何界定“好的科学”?同行评议真的是科学的审稿方式吗? 12:26 学生有资格成为审稿人吗? 14:00 ”我“的第一次审稿经历 16:00 单盲 vs 双盲:哪种更公平? 19:20 拒稿背后的多重原因 24:40 你有遇到过专业的审稿人吗? 30:45 尊重审稿人,他其实也是你的“科研老师” 37:00 拒稿≠否定你个人的价值 37:30 面对拒稿,我们能做什么? 44:00 科研写作为何变成“八股文”? 49:40 “唯文章论”的评价体系正在悄然转变 54:57科研人注定是一场与寂寞共舞的修行 感谢收听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全奖难拿、签证难办、海归贬值、国外安全吗?10年留学学姐全景揭秘海外博士申请内幕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特邀嘉宾】企鹅 👩🎓 数学专业在读女博士,拥有多年美国求学经历 👀“出国留学是一场“长期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你的规划提供一些实用建议与现实参考。祝你申请顺利!“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Part 1: 出国留学还香吗? 04:20 什么时候出国最合适?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 06:53 1-2年“水硕”,真的很水吗?值不值得去? 08:30“海归不值钱”?出国潮退后的职场新趋势 Part 2: 我应该去哪个国家读博? 14:20 特朗普时代对美国留学政策的影响 17:30 当TA(teaching assistant)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19:30 为什么美国的博士要读5-8年? 26:40 不同国家读博的差异与利弊对比:美国,澳洲,欧洲,亚洲 31:10 在美读书安全吗? 36:45 申请CSC和签证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细节 39:31 内幕揭秘:澳洲某校全奖名额仅5–6个,竞争激烈 43:37 华人社区多的国家会影响择校和生活体验吗? Part 3: 海外博士申请全攻略(纯干货!)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申请成功? 46:40 美国博士申请攻略(详情请见附录Ⅰ) 53:30 澳洲博士申请攻略(详情请见附录Ⅱ) 61:44 CSC资助博士申请攻略(详情请见附录Ⅲ) 70:30 除了CSC,还有哪些博士资助渠道? 📘 附录 I|美国博士申请攻略(PhD Application Guide – USA) * 流程概览:选定方向 → 背景提升 → 套磁联系 → 准备申请材料(SOP/CV/推荐信等)→ 在线系统提交 * 关键建议: 确保研究方向匹配、导师明确带学生意愿 文书突出研究潜力与项目契合度 报考多个项目、争取 RA/TA 或校内 fellowship * 时间点:申请集中于每年 9–12 月,次年春季出结果 * 补充提示:面试准备不能忽视,签证流程提前了解(F-1) 📘 附录 II|澳洲博士申请攻略(PhD Application Guide – Australia) * 申请机制:导师制申请为主,需提前联系导师并拿到确认后提交正式申请 * 奖学金趋势: RTP(学费和生活费都是政府出)竞争激烈,部分学校转向university scholarship(学费以及生活费都是学校出)/tuition fee scholarship(学费减免,生活费由导师补齐) CSC 联合奖学金是常见搭配路径(学校出学费,CSC出生活费) * 申请材料:CV、成绩单、雅思、研究计划、推荐信等 * 建议策略: 尽早沟通导师,了解本校全奖现状(因为每个学校全奖的标准不一样,每个院系分配到的名额每年都会有调整),确认其组是否有全奖名额 同步准备CSC或其他资助,确保奖学金组合完整 注意各校奖学金轮次,合理安排时间线 📘 附录 III|CSC 资助博士申请攻略(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 两种模式: * ①CSC-院校合作项目:先拿海外院校 Offer,再走校方 + CSC 联合流程 * ②自主申请:自行联系海外导师,获得邀请函后由国内推选单位提交 * 核心条件: 中国籍,年龄一般 ≤ 35 岁 具备良好本科/硕士成绩与科研基础 英语水平:雅思 ≥ 6.5 或托福 ≥ 95(或同等证明) 自主申请:自行联系海外导师,获得邀请函后由国内推选单位提交 * 材料清单:Offer/邀请信、研究计划(中英版)、推荐意见、成绩单/公证件、语言成绩等 * 时间线: 12–3月:联系导师、拿 Offer 3-4 月:向国内推选单位提交材料 4–6 月:CSC 统一评审并公布结果 7–9 月:办理签证与行前手续 * 奖学金构成:CSC 负担生活费、机票和签证费;如与部分澳校等合作,可由校方提供学费减免,实现“学费+生活费”双重保障 * 申请小贴士: 尽早与导师确认“CSC 配合意向”并商定研究计划书框架 严格按照推选单位与 CSC 的格式与字数要求准备中文申请书 关注回国服务义务,合理规划毕业后发展路径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女博士都太强势了吧”“你眼光太高了”“你再不结婚就老了”……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特邀嘉宾】王大可 👩🎓 生环女博士,即将回国投入体制内 👀“‘选择不婚’或‘选择婚姻’都不该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建立在自由、理解和尊重之上的决策。社会的进步不在于让每个人都结婚,而是让每个人都有不结也不被歧视的权利。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2:00 那些年我们被催婚的瞬间 04:36 “女博士婚恋难”是偏见,还是现实? 06:30 为什么“早点结婚生子”被当作成功人生的标准之一? 08:06 学术女性在求职时面临怎样的隐性门槛 10:50 女博士 = 婚恋困难户” 背后藏着什么逻辑 14:00 当好心的父母变成“婚姻中介”,我们该怎么沟通 15:40 社会标签 vs. 女博士的真实自我 17:00 高学历女性真的“眼光太高”吗?还是另有原因 20:30 “学历吓跑人”?我们在意的是学历,还是三观? 21:40 博士夫妻的难题-two body problem 26:30 年龄焦虑与生育窗口:科研女性的两难选择 31:30 读博时的不确定感,如何影响感情与未来计划 33:27 为了另一半换城市发展,你会吗? 41:08 博士不等于聪明 43:00 男博士也“婚恋难”?我们聊聊学术圈的性别议题 43:25 警惕“智性恋” 47:00 我们应该爱一个具体的人 而不是ta的标签 54:30 独立女性的选择与自由 感谢收听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这一期,我们聊聊高学历人群与佛教的交汇点,走进寺院、禅修、义工、出家生活背后的真实故事。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博士也好,佛陀也罢,都是人类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路径。一个用理性追求真理,一个用内观探寻心性。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两者矛盾,其实它们也可能是互补的。"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1:19 寺院中高学历群体多吗? 03:17 什么契机让我开始在寺院做义工 09:58 从害怕到亲近,对寺院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15:00 现代出家人颠覆了哪些刻板印象? 17:20 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佛教文化影响 21:40 做义工 vs. 体验寺院生活:这两者有何不同? 29:00 禅修营真的靠谱吗? 32:00 信仰与迷信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 34:27 佛教给予我的力量👉 向观世音菩萨祈愿文:[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8wZZopOl7iBDJXcMIlBRcw) 35:45 进入寺院是一种逃避现实吗? 39:00 佛法要在生活中求 40:35 出家其实是非常严格的修行,并非避世之选 46:10 拜佛不如行佛 46:37 博士与佛陀的距离其实是0距离 佛教名相小词典(本期出现) 为方便收听理解,我们整理了本期播客中提到的佛教术语简释👇: * 法会:寺院中定期举行的集体修行仪式,如诵经、拜忏、祈福等 * 香灯:寺中供佛的香火与灯烛,亦指负责供香点灯的义工岗位 * 护坛:在法会期间守护道场、维持秩序、协助仪轨的义工 * 拜忏:通过礼拜与诵文,忏悔业障、净化身心的一种修行方式 * 大雄宝殿:寺院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大雄”意为“降伏烦恼的大丈夫” * 往生:指众生在死亡后投生净土世界,常用于指“往生西方极乐” *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空性智慧”的核心经典 * 贪嗔痴:佛教称为“三毒”,是导致众生烦恼与轮回的根本烦恼 * 文殊菩萨:智慧的象征,常与观音、普贤合称“三大士” * 观世音菩萨:慈悲的象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的应化菩萨 * 佛陀: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 * 法师:出家僧人中讲经弘法者的尊称 * 六道轮回:生死流转的六个存在状态: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 大寮:寺院中准备大众饮食的厨房 🎧 本期提到: 澳大利亚佛光山南天寺:佛光山澳洲南天寺是南半球最大的佛寺。1995年10月8日,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亲临南天寺主持开光典礼。南天寺秉持星云大师提出的“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在澳洲广泛传播佛法的种子。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访、旅游,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宗教朝圣圣地,并不断朝着佛教本土化的方向稳步推进。 播客:《feacher非老师》(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efe9eb0decaeb094ef8aba?s=eyJ1IjogIjY4MDk4MjlkZDFkMzUwNzI2OWIwNzhkOSJ9)。我们和该节目的创作者并无私交,但内容很有意思,欢迎大家感兴趣时去听听看~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特邀嘉宾】 王大可 👩🎓 生环女博士—在科研第十年,放下顶刊,回国投入体制内 👀“回国、留学、科研、家庭……这些词听起来都很理性,但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复杂又具体的人生故事。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选择”,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不断地为现实做“调和”。"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0:50 促使她走上博士之路的契机 06:00 为何远赴海外攻读博士 09:50 海外读博是否符合最初预期 11:15 决定回国、乃至暂别科研的原因 13:00 亲人骤然离世带来的生命提醒 17:57 不想再错过任何珍贵 moment 20:00 勇敢迈出舒适区的第一步 26:00 是否女性科研人员,会更多默认“我要回家照顾爸妈” 27:30 北美科研同行的选择与处境 34:00 和科研分手,患上“失恋综合症” 40:40 对回国后工作与生活的期待与忧虑 44:15 踏上归途前,与父母的深度对话 62:00 "我"不由任何人定义 64:20 不害怕让别人失望 70:00 重来一次,还会选择海外博士吗? 74:20 拒绝给人生设限 感谢收听 主播repo:亲爱的大可,善良一直是你最美的本色,孝顺是你心底最柔软的力量。感谢你用真诚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唯一的成功定义。离开不是失败,来时路的每一步,都铸就了你独一无二的光辉。Keep shining, keep being true to yourself!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热门专业就有好前途?别被骗了!两个博士聊聊什么才是真正“不毁一生”的选择 (建议本期友友们戴耳机听,音质更好哦 *^_^*)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请各位考生先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被一时热门左右,长期发展才是关键。"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01:50 为什么甘愿跳进“天坑” 06:13 报志愿时最关心的维度:兴趣?就业?城市?学校? 07:37 昔日爆火专业的现状回顾 10:20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热度如何轮回 12:00 永恒资产:可迁移的 Skill Set 12:15 做自己不后悔的决定 15:20 PhD 是“天坑”专业的救生艇吗? 17:44 城市 vs. 学校 vs. 专业:高考志愿排序逻辑 19:20 AI 会抢走这份饭碗吗? 21:17 曾经后悔过自己的专业吗? 24:45 “T 型”与“π 型”人才:社会更青睐谁 23:20 本科学什么,工作做什么:错位与延伸 28:17 国内外选专业有什么不同 40:20 代际影响与自我选择 43:20 终点不是目的地,而是过程 感谢收听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特邀嘉宾】 肖恩 👨🎓生化环材海博+博后 👀“或许每一代科研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焦虑与牺牲,但也正是在这些思辨和坚持之间,我们慢慢靠近了“合格的科学家”这个模糊又真实的轮廓。" 生活愉快!(●'◡'●) 📜Show Notes: Part 1: 02:17 科研倦怠期——博士阶段的低谷与自我怀疑 06:30 破茧重生——在“struggling”中练就科研“内功” 08:25 博士筛选——为什么读博本质上是一场严苛的淘汰赛 11:05 痛并快乐——不经历科研之“痛”,难享科研之“乐” 14:40 意义判断——如何界定手上的课题是否“值得” 21:30 用心做科研——数据背后更需要情感与直觉 23:00 沉浸与心流——把实验室变成“时间消失”的空间 Part 2: 26:57 改变生活——科研视角如何重塑日常 33:30 向优秀者学习——从大牛身上汲取方法论与心态 36:00 兴趣驱动——“好奇心”才是最深层的发动机 39:00 转移热爱——从痴迷游戏到痴迷科研的心路 41:13 教育的筛选功能——学历只是开端,能力才是终点 46:30 专注的力量——深度思考让思维成为“一条线” Part 3: 49:40 科研如艺术——保持创作的心态,享受“做”本身 感谢收听 【肖恩严选】书籍:《我与地坛》、《西方艺术史》 电影:《无人岛》、《美丽心灵》、《霸王别姬》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本期主播】 Tina 转转 😘【特邀嘉宾】 米粒 👩🎓生化环材985女博士 海外博后三年+ 👀“每个⼈对科研的热爱程度都不⼀样,有的⼈选择留下,有的⼈选择远⾏,有的⼈选择暂停,但没有⼀种选择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如果你也正在这条路上,不妨问问⾃⼰:你愿意为了什么坚持,⼜愿意为了什么放弃。" 周末愉快!(●'◡'●) 📜Show Notes: 01:23 【开场】欢迎米粒师姐! 02:06 【初心】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科研? 06:40 【导师】“导师”不只是一段时间的老师 09:20 【选择】“再选一次,我仍会选择出国” 12:00 【回国】下一站,似乎得回国了 13:25 【压力】当代女性科研的育儿与婚姻压力 21:35 【国内】国内发展迅速,似乎得回国步入正轨 22:22 【蜕变】海外三年,“我”变了 24:50 【思念】面对家人,遥远的距离让缺位的内疚蔓延 30:00 【择业】回国选工作的首要考量 39:17 【工作观】可以“卷”可以“躺”,踏实工作是师姐的处事方式 41:13 【理想】你理想中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46:30 【愿景】十年之后,你希望别人怎么介绍你 56:19 【寄语】如果现在可以对当初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感谢收听 主播repo — 对米粒说:虽然我们平时已经很熟了,但是博客让我们更加理解你,也更钦佩你的教书育人的理想。感谢你来《实验之外》作客,也感谢十年前那个坚持科研的你,才让我们今天有机会在遥远的南半球认识这样坚强、善良、勤奋又可爱的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收听方式】 欢迎在各大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实验之外 · After Hours in the Lab》: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QQ 音乐 | 网易云音乐 📍 想获取最新动态,欢迎在 小红书 关注我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