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4 一位民间入殓师眼中的生死观

在川上

【对谈嘉宾】韩云,民间入殓师。生于70年代,现居天津。 【主持】小熊 亚光 【音频剪辑】咏泉 在天津,有一种职业名叫大了(dà liǎo),从业者专门负责一场处理白事上的各种状况,让逝者可以体面走完这一期的生命旅程,让逝者家属也不至于太过慌张茫然。韩云便是大了中的一员,而且她的家族已有5代人从事这一行业。儿时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她曾感到孤单不快,还一度内心拒绝成为一名大了;然而随着日子的变迁,见证了许多的白事故事后,她发现这是一种难得的观察生命的视角,并重新审视了这一职业。在新书《花落了》中,她写下了九个自己经历过的和死亡相关的白事故事,本期节目邀请到了韩云分享她多年来的生死哲学。 韩云,笔名自然,写作者、民间入殓师。首部作品《白事会》于2016年出版。 【我们聊了这些内容】 01:33 “大了”是天津殡葬文化的一部分 03:55 曾经有30多年觉得做“大了”有点丢人 07:02 人去世以后就从动物变成植物了 09:33 现在的人感情淡了很多 13:22 生命像是果树,死亡只是果实成熟了 16:30 白事可以扒掉一些人的伪装 26:40 大多数女性一生都太苦了 31:20 人们在白事上特别清醒,但很快又回到生活的漩涡里 34:05 现在地铁里的人表情都像塑料模特 40:50 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多温暖的人 47:27 死亡是另一种的美 【相关内容延展】 电影《破·地狱》

52分钟
99+
1周前

Vol.13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消逝的故事,但照见了活着的意义

在川上

【对谈嘉宾】王乃功,摄影师,专注于生命、女性、家庭、个人身份与文化属性的关系。 【主持】亚光 小熊 【音频剪辑】咏泉 摄影师王乃功的作品《九儿》去到过世界的很多地方,不同种族、年龄、身份的观看者在这些黑白照片前驻足,许多人看得热泪盈眶。起初,这些场景让王乃功有些惊讶,后来明白了真诚的作品可以穿透外在的标签直抵人心。 九儿是王乃功的一位朋友,她的生命定格在了39岁那一年,在九儿生病后,王乃功用相机和文字将这段“向死而生”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记录,在创作的过程里,两个人共同思考着生死这个课题,一起成长一起改变一起思考什么才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在九儿辞世后,这些作品荣获了第6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亚洲区长期项目奖(荷赛奖),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等一系列大奖。本期节目,我们对话王乃功,听她讲述这段特别经历带给她的启示。 【我们聊了这些内容】 02:55 我想关切,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07:20 没有语言加持,但情感是共通的 09:20 用大画幅呈现死亡的勇气 10:50 人走为什么就不能提,有那么忌讳吗? 18:07 真正目睹一个生命的逝去,还是很震撼的 21:25 平遥影展的神奇的经历 26:07 年轻的男孩们在展览现场掉眼泪 30:55 用黑白灰体现禅意与神性 35:22 摆拍不代表不真实 44:08 她最疼的时候我下不去手拍 51:02 拍九儿给了我一次死亡的演练 54:37 九儿从不拿情绪绑架家人 1:00:43 这本书的意义是让活着的人思考如何“生”

68分钟
99+
3周前

Vol.12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生命中充满了疼痛?

在川上

【对谈嘉宾】 王一方,医学硕士,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 【主持】小熊 【音频剪辑】咏泉 疼痛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而且其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是如此地广泛,几乎伴随一个人生命的全程,同时也会在生理和心理不同的层面反复出现。在新书《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中,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就单辟一章节,用十篇文章专门探讨了他观察到的现代人和疼痛的关系。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王一方作为嘉宾,深入分析了疼痛给人们生命带来的困惑、价值和意义。 王一方,1958年生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医学与哲学》编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生死哲学、技术哲学,有《医学人文十五讲》、《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等书面世。 【我们聊了这些内容】 3:02 生命中无所不在的疼痛 7:02 怕死和怕老都是痛苦的体验 8:33 现代人对痛苦的敏感度变高了 10:30 今天的疼痛更多是关系性疼痛 26:01 成年人不能像婴儿一样 34:15 很多人没有消化痛苦的能力 37:17 痛苦是一个道德训练 42:25 人们缺乏文学生活 44:05 挫折训练的必要性 46:15 我们对苦难产生了过敏 54:45 失恋、生病、撤职、破产的四个人生拐点 57:40 生活中的光明和黑暗永远都在 【相关链接】 《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 表演者: Tizzy Bac 让·鲍德里亚 法国哲学家 《我的丁一之旅》 史铁生 著

59分钟
1k+
1个月前

Vol.11 我的妈妈退休了,她有点迷茫

在川上

【对谈嘉宾】 谢立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 【主持】亚光 小熊 【音频剪辑】咏泉 最近“在川上”的主播亚光遇见了一件事,让他生出了一些小烦恼。今年他的母亲刚刚退休,他发现母亲对自己的退休生活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产生了一种根本性意义感的缺失。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他觉得母亲的生命里突然出现了一大段空白时光,不知如何安排;在心理层面,他又觉得母亲这种生活状态的变化,暂时失去了工作时能带来的一部分自我满足感。退休生活带来的这种不适感是普遍存在的吗?我们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期节目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谢立黎,我们从退休生活入手,讨论了退休焦虑的缘起和解决办法,也延展到了如何看待老年人与老年生活等话题。 谢立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年龄友好环境,老年人生活质量 【我们聊了这些内容】 05:43 长寿时代,要如何度过退休人生 08:43 职位高的男性更不适应退休生活 14:33 职场和生活存在高度隔离 17:58 日本如何应对老龄社会 27:58 老年人需要保持社会网络规模 37:35 隔代照料应该是老年人的一种选择 46:01 每个人活着都需要有身份认同 47:33 家人需要提供充分理解 52:25 老年阶段就是一个正常的生命状态 1:00:20 宠物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66分钟
2k+
1个月前

Vol.10 帮子女带孩子的“老漂”们快乐吗?

在川上

【对谈嘉宾】 陈辉,社会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著有《银发摆渡人》。 【主持】小熊 亚光 【音频剪辑】咏泉 2017年9月,一篇名为《我的妈妈是老漂》的文章在媒体上刊发,这是社会学博士陈辉源于自身经验的观察与思考。母亲从老家进入城市,帮忙照顾第三代,料理家务的场面常常让他感到很温馨,这也为他研究老漂族奠定了基础。八年后,《银发摆渡人》一书出版,更多的老漂家庭故事聚集于此。陈辉也在书中感叹,“妈妈的衰老,伴随着我女儿的成长。每个老漂家庭,都演绎着成长与衰老的家庭脉动。”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陈辉,他口中对老漂家庭的观察,恰恰也是一幅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卷。 陈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转型与家庭发展”,在《中国农村观察》《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专著《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获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2016),近年来围绕老漂族现象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以老漂族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我们聊了这些内容】 04:06 老年人漂泊是为了什么? 08:44 中国父母无条件的爱 13:12 城市老漂和农村老漂的差异化 15:05 什么时候才是养老的开始 18:25 老漂家庭是理解现代生活的样本 20:13 很多当代年轻人没有家庭生活 28:01 男性的中年叛逆 32:55 现代人缺乏家族生活的体验 35:57 当代人总是从电影、视频中习得经验 39:35 职场逻辑和家庭逻辑不一样 44:09 争吵是需要练习的 50:00 中年人不能把所有心思都放孩子身上 52:20 每个人都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 陈辉与爷爷

54分钟
9k+
2个月前

Vol.09 我写下了一个可悲女人的忧伤故事

在川上

【对谈嘉宾】 林雪虹,马华作家,著有《林门郑氏》 【主持】亚光 小熊 【音频剪辑】咏泉 “你看你,多像她。你终究是,你母亲的孩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在新书《林门郑氏》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华作家林雪虹,虽然只有不足11万字,但这些文字的层次和维度都非常丰富。从最初想要冷静记录下母亲的疾病与死亡的过程,但写作过程里才发现这种距离感的保持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在探究的过程中,作家本人也借此思考起了自己的来时路。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作家林雪虹,一起探究疾病、死亡、母女关系、大家族内的张力等多领域的话题。 林雪虹,马来西亚人,现居天津。作品见于《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山花》《滇池》等。曾获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小说评审奖。当过家教、咖啡馆侍应生、翻译、中文教师。已出版《别处的月光》《林门郑氏》。 【我们聊了什么】 02:30 想做个医学人类学家记录下妈妈的疾病 05:55 我在看这个可悲的女人忧伤的故事 09:45 疾病可以揭露出一个家庭全部的阴暗面 14:55 本质上有些东西我和母亲是一样的 18:48 这就是苏大强的账本 26:49 我不愿意承认我爱母亲 30:07 不能死者为大就回避她的缺点 37:03 没有和解,也不需要和解 43:34 我是一个很在乎真相的人 46:55 葬礼是给活人看的 53:30 只能用上帝视角看父母 59:23 人和人的关系是互动出来的 1:04:04 自由是有代价的 雪虹幼时与母亲 郑锦女士的婚纱照 “你不要留下我未受哀悼和葬礼便离去, 启程返家园,免得因为我受谴于神明, 而要把我同我的铠甲一起焚化, 在灰暗的大海岸边为我堆一座墓丘, 让后代人把我这个不幸的人纪念。 你做完这些事,再把我的划桨插坟头, 那是我生前和同伴们一起使用的船桨。 ——《奥德赛》(王焕生译)”

68分钟
99+
3个月前

Vol.08 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的养老照护将何去何从

在川上

【对谈嘉宾】 林俊頴,1960年生于台湾省彰化县,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 【主持】松木 小熊 【音频剪辑】12gatesmusic 台湾作家林俊頴日常定居在台北,但近些年他需要越来越频繁地从台北往返老家台中市彰化县北斗镇,因为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不仅是他,他身边年龄相仿的朋友们都陆续进入了面对老年照护情景的现实问题,父母的老去带来的各种身体和心灵世界的痛苦,有的人还伴有失智以及其他情绪问题。老年照护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摆在了林俊頴和他的朋友们面前,可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摆在现实里绝大部分的人面前。本期节目,我们就和林俊頴一起从他自身故事出发,讨论了有关“照护”及其发散出来的相关的话题,完整节目欢迎搜索“在川上”进行收听。 林俊頴,著有小说集《镜花园》《善女人》《玫瑰阿修罗》《大暑》《是谁在唱歌》《焚烧创世纪》《夏夜微笑》等,散文集《日出在远方》《盛夏的事》,长篇小说《我不可告人的乡愁》《某某人的梦》《猛暑》等。 04:30 当人类生命变得越来越长 07:47 青银共居在台湾地区的推广 11:27 从中年开始学习老年 14:20 照料婴儿和照料老年人的心态完全不同 19:35 正念很重要 23:15 医生延长的到底是寿命还是痛苦 27:25 家庭里对死亡要建立共识 36:07 爱不可能克服一切 42:03 当家人开始失智 50:15 台湾地区开始流行的“天边孝子” 【相关阅读】 毕柳莺,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目前担任卫福部台中医院复健科资深教学医师。著有《断食善终》一书。

58分钟
99+
3个月前

Vol.07 当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相交织

在川上

【对谈嘉宾】 薛茗,人类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 【主持】小熊 亚光 【音频剪辑】咏泉 “我很小就开始画画,我这辈子注定就是个拉如。我天天地,月月地,年年地坐在画布前画佛像,为的是用自己的手艺帮别人积累功德……你要是真想学唐卡,那你就应该把笔记本放下。你就应该像我一样,坐在画布前面,三年、五年一直练下去,直到你的手艺可以画出真正的佛像,让施主他们家(朝佛像)跪拜的时候能够真正地积德。” 人类学家薛茗自2009年起,便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展开自己关于热贡艺术的田野考察,在2024年出版的《77街的神龛》一书同名章节中她用文字讲述了相关的故事。在和唐卡画师们的接触中,她一度对画唐卡产生了兴趣,曾经好几次向一位唐卡画师提过出想要跟其学习这门手艺。起初,这位画师未曾给予回应,后来,薛茗再一次诚恳提出请求时,这位画师才严肃地对她说道,“你应该好好做你的研究,不要去画画!”之后他放下画笔,对薛茗讲出了开头的这段话。 在热贡,薛茗见到了许多唐卡画师,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但在看似重复之中,也凝聚出了一种他者不易有的心力,从而让他们的作品和他们自己的生命交织出新的力量。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和薛茗,一起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交织来理解生死。 薛茗在798空间站艺术中心展览《灵性的指引》开幕式上(展期7月12日至8月10日) 03:42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热贡艺术 05:40 年轻画师面临的各种多元碰撞 10:47 在热贡被激发的90年代乡愁 11:51 每个时代都有特异性 14:18 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中定位自己 18:35 现代唐卡画师间的分歧 21:19 流浪的神明 25:40 物的生命性 30:37 科学里的“客观”并不存在 39:15 博物馆里根深蒂固的矛盾 44:00 理想博物馆的样貌 49:40 流量时代千篇一律的“独特性” 1:04:12 人类学曾经一点都不热 1:09:00 艺术上没有被“污染”的心性 1:13:30 去博物馆做个捣蛋鬼 798空间站艺术中心展览《灵性的指引》现场 哈佛大学Peabody Museum每年十一月亡灵节期间会向公众开放亡灵节祭坛的展览 202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博物馆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与AMNH策展团队一起在AMNH亚洲民族学展厅中呈现的伦措的作品《冥想观音》 AMNH中国民族学收藏展柜

81分钟
99+
3个月前

Vol.06 这个80后海归在北京胡同玩转“非典型养老”【下】

在川上

【对谈嘉宾】 牛瑞雪,创意人、公共文化研究与从业者、社区营造与街区更新专家。2013年创办“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2016年启动“27院儿—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023年创立“可能有书综合阅读空间”。通过社会力量本地深耕的模式,实践“艺术社区”研究课题,从再造日常到文化动能,从关系美学到本地创生,并在过程中兼职“文化养老”,拥有大量基层一线一手资料。核心场景“27院儿”经过7年的打造,于2023年2月,获评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主持】小熊 松木 【音频剪辑】12gatesmusic 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的胡同里有一个特别的小院,名叫27院儿。这里的WIFI密码是20160910,是其作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正式开放的日子。在过去近九年的时光中,这个小院展现出了无穷的活力,也成为了联结当地居民的纽带,2023年2月12日,27院儿成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理由是“以社会化运营激发城市街区文化活力”。 但最初的最初,其创始人牛瑞雪从国外留学归来带着团队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没少碰壁,还几次被当地居民和社区书记“教育”,要“说人话”。在实践的过程里,牛瑞雪才发现,想要让年轻人回归社区,想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想要不同代际的人群之间互相打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牛瑞雪称自己的团队是“非典型养老”。在不断“耕耘”的过程里,她和团队的小伙伴和当地居民逐渐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感,甚至有小伙伴感叹,如果自己老了,生活的社区也能有这样的团队带着自己一起玩一起生活,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听牛牛聊了最初创办“27院儿”的过程,包括团队小伙伴们如何从“不会说人话”到被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接纳,成为接地气儿的新邻居;如何用创意项目吸引年轻人“回归”,连接两代人,如何尝试打破城市生活弱联结的状态…… 本期,我们进一步探讨27院儿的日常运维,聊这家机构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又如何进一步开创书店+包子铺,努力搭建一个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参与的、大家心目中理想的社区生活? “可能有书”书店是27院儿团队探索“艺术社区2.0”的尝试。这里本是一处腾空了但没人愿意用的胡同居所。 书店冲外的区域设计成了一间更接地气的包子铺。“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我们周围的退休居民。” 胡同里的居民对包子铺很上心,经常四点就来和面。 0:15 老人能给年轻生命提供什么珍贵经验? 08:50 让二中的天之骄子对胡同的老年人们产生兴趣。 12:00 别管什么代沟了,先把所有人当“人”看。 14:40 把老年人“去年龄化”。 16:10 “社区”和“附近”是一回事儿吗? 20:00 胡同里老人们更希望可以“居家养老”。 23:00 对“活力老人”们最重要的,是重回公共生活。 25:28 等我们自己老了,也希望有27院儿这样的归属之地。 28:30 “公共生活”的推广需要双向奔赴。 30:00 27院儿怎么才能做到自给自足? 40:00 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太难了。 42:15 发展公共文化,需要拿到财政上的话语权。 45:15 文化驱动如何结合社区消费?开书店吧! 47:00 “可能有书”的状态就是充满可能性 48:12 书店+包子铺,是我们理想中的北京社区生活 48:28 比起跳舞,胡同老人们可能更愿意来包子铺上岗 【相关阅读】 “活力老人”指的是生理功能相对健康、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并持续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 大概的年龄阶段为60-70岁。这个概念强调老年生活不仅仅是衰退和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可以充满活力、有意义且富有生产力的阶段。简而言之,“活力老人”是那些将晚年视为一个继续成长和贡献的阶段,而不是简单地等待终结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发布的《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献之一。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活跃老化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策略,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指导。

53分钟
99+
4个月前

Vol.05 这个80后海归在北京胡同玩转“非典型养老”【上】

在川上

【对谈嘉宾】 牛瑞雪,创意人、公共文化研究与从业者、社区营造与街区更新专家。2013年创办“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2016年启动“27院儿—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023年创立“可能有书综合阅读空间”。通过社会力量本地深耕的模式,实践“艺术社区”研究课题,从再造日常到文化动能,从关系美学到本地创生,并在过程中兼职“文化养老”,拥有大量基层一线一手资料。核心场景“27院儿”经过7年的打造,于2023年2月,获评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主持】小熊 松木 【音频剪辑】12gatesmusic 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的胡同里有一个特别的小院,名叫27院儿。这里的WIFI密码是20160910,是其作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正式开放的日子。在过去近九年的时光中,这个小院展现出了无穷的活力,也成为了联结当地居民的纽带,2023年2月12日,27院儿成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理由是“以社会化运营激发城市街区文化活力”。 但最初的最初,其创始人牛瑞雪从国外留学归来带着团队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没少碰壁,还几次被当地居民和社区书记“教育”,要“说人话”。在实践的过程里,牛瑞雪才发现,想要让年轻人回归社区,想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想要不同代际的人群之间互相打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牛瑞雪称自己的团队是“非典型养老”。在不断“耕耘”的过程里,她和团队的小伙伴和当地居民逐渐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感,甚至有小伙伴感叹,如果自己老了,生活的社区也能有这样的团队带着自己一起玩一起生活,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找到了牛牛,听她聊关于“27院儿”各种接地气的欢乐、困惑和感动,收获满满。我们决定将聊天分为上下两期放送。本期先来听听“27院儿”的小伙伴们是如何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从“不会说人话“到慢慢和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打成一片的?(图片由27院儿提供) 从“命运大配对”到“当我像你一样“,用行动和创意联结老人和年轻人。 27院儿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从传统的包粽子到洋气的煮咖啡,邀请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玩儿。 艺术家打造的“老好使”小卖部,项目虽已结束,成品一直在27院儿的角落里保留下来。 02:45 北京东城的一条街道+九个社区 06:37 第一次来这片儿,立刻被胡同吸引 10:30 我们做的是“非典型养老” 14:00 街道领导为啥希望年轻人回归? 15:50 大城市公共生活的“弱联结”状态 18:00 年轻人容易”回来“,老年人难调动 21:20 一个极其奇怪的KPI:在胡同里交朋友 26:10 第一批“罩着”我们的叔叔阿姨出现了 28:00 胡同居民的两种形态:“个体化”的和“组织化”的 31:09 2017年春天,局面打开了 36:00 得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一起玩儿 38:08 《当我像你一样》:忘年交“约会”和复古换装 49:00 《无废空间站》:不刻意制造沟通,消解代际情感负担 52:50 《老好使》:亚文化艺术家打造本地老人喜欢的小卖部 57:00 胡同里的老人们需要什么商品? 聊得火热,下期继续,敬请期待!

65分钟
99+
4个月前

Vol.04 医美能缓解人们对变老的焦虑吗?

在川上

【对谈嘉宾】 李一琳,2009-201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连读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国MD Anderson医院整形外科访问学者。《整形密码》医学插画作者。 【主持】小熊 松木 【音频剪辑】12gatesmusic 中国医美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它反映国人对美的追求日渐迫切和细致,同时似乎也折射出某种焦虑。在内卷的当下,我们做医美究竟是为了自我提升,还是出于对衰老的恐惧?本期节目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李一琳医生,聊聊一线专业领域中的有趣观察和发现。 01:35 骑摩托跑山的“六边形战士” 04:30 整形 V.S. 美容 06:22 做医疗美容必须得在医院 08:53 修复类整形获得的医疗资源在慢慢减少吗? 14:06 亚洲人的抗衰焦虑 16:44 大众媒介是否在打造一种完美主义幻觉? 18:50 衰老可以延缓但无法逆转 20:20 不同年龄的抗衰手法 23:25 医美的消费阶层差与信息差 28:40 一些有趣的全球数据 32:18 审美的单一和趋同 37:57 打掉又填起来的下颌角 39:32 “馒化”的诅咒 41:19 什么是私密整形 45:01 那里“不好看”的观念是被制造出来的吗? 46:00 私密整形的三个面向 48:28 中国女性都太能忍 49:15 私密整形有哪些真实需求 51:54 有时也需要“劝退”求美者 54:08 泄气时刻:遇到妈妈带着女儿来做修复手术 55:48 公开讨论与去耻化 【本期相关】 《整形密码》

60分钟
99+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