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53分钟
播放:
128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对谈嘉宾】 牛瑞雪,创意人、公共文化研究与从业者、社区营造与街区更新专家。2013年创办“北京ONE艺术创意机构”;2016年启动“27院儿—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023年创立“可能有书综合阅读空间”。通过社会力量本地深耕的模式,实践“艺术社区”研究课题,从再造日常到文化动能,从关系美学到本地创生,并在过程中兼职“文化养老”,拥有大量基层一线一手资料。核心场景“27院儿”经过7年的打造,于2023年2月,获评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主持】小熊 松木
【音频剪辑】12gatesmusic
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的胡同里有一个特别的小院,名叫27院儿。这里的WIFI密码是20160910,是其作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正式开放的日子。在过去近九年的时光中,这个小院展现出了无穷的活力,也成为了联结当地居民的纽带,2023年2月12日,27院儿成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理由是“以社会化运营激发城市街区文化活力”。
但最初的最初,其创始人牛瑞雪从国外留学归来带着团队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没少碰壁,还几次被当地居民和社区书记“教育”,要“说人话”。在实践的过程里,牛瑞雪才发现,想要让年轻人回归社区,想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想要不同代际的人群之间互相打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牛瑞雪称自己的团队是“非典型养老”。在不断“耕耘”的过程里,她和团队的小伙伴和当地居民逐渐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感,甚至有小伙伴感叹,如果自己老了,生活的社区也能有这样的团队带着自己一起玩一起生活,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听牛牛聊了最初创办“27院儿”的过程,包括团队小伙伴们如何从“不会说人话”到被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接纳,成为接地气儿的新邻居;如何用创意项目吸引年轻人“回归”,连接两代人,如何尝试打破城市生活弱联结的状态……
本期,我们进一步探讨27院儿的日常运维,聊这家机构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又如何进一步开创书店+包子铺,努力搭建一个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参与的、大家心目中理想的社区生活?
“可能有书”书店是27院儿团队探索“艺术社区2.0”的尝试。这里本是一处腾空了但没人愿意用的胡同居所。
书店冲外的区域设计成了一间更接地气的包子铺。“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我们周围的退休居民。”
胡同里的居民对包子铺很上心,经常四点就来和面。
0:15 老人能给年轻生命提供什么珍贵经验?
08:50 让二中的天之骄子对胡同的老年人们产生兴趣。
12:00 别管什么代沟了,先把所有人当“人”看。
14:40 把老年人“去年龄化”。
16:10 “社区”和“附近”是一回事儿吗?
20:00 胡同里老人们更希望可以“居家养老”。
23:00 对“活力老人”们最重要的,是重回公共生活。
25:28 等我们自己老了,也希望有27院儿这样的归属之地。
28:30 “公共生活”的推广需要双向奔赴。
30:00 27院儿怎么才能做到自给自足?
40:00 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太难了。
42:15 发展公共文化,需要拿到财政上的话语权。
45:15 文化驱动如何结合社区消费?开书店吧!
47:00 “可能有书”的状态就是充满可能性
48:12 书店+包子铺,是我们理想中的北京社区生活
48:28 比起跳舞,胡同老人们可能更愿意来包子铺上岗
【相关阅读】
“活力老人”指的是生理功能相对健康、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并持续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 大概的年龄阶段为60-70岁。这个概念强调老年生活不仅仅是衰退和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可以充满活力、有意义且富有生产力的阶段。简而言之,“活力老人”是那些将晚年视为一个继续成长和贡献的阶段,而不是简单地等待终结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发布的《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献之一。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活跃老化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策略,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指导。
【主持】小熊 松木
【音频剪辑】12gatesmusic
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的胡同里有一个特别的小院,名叫27院儿。这里的WIFI密码是20160910,是其作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正式开放的日子。在过去近九年的时光中,这个小院展现出了无穷的活力,也成为了联结当地居民的纽带,2023年2月12日,27院儿成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理由是“以社会化运营激发城市街区文化活力”。
但最初的最初,其创始人牛瑞雪从国外留学归来带着团队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没少碰壁,还几次被当地居民和社区书记“教育”,要“说人话”。在实践的过程里,牛瑞雪才发现,想要让年轻人回归社区,想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想要不同代际的人群之间互相打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牛瑞雪称自己的团队是“非典型养老”。在不断“耕耘”的过程里,她和团队的小伙伴和当地居民逐渐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感,甚至有小伙伴感叹,如果自己老了,生活的社区也能有这样的团队带着自己一起玩一起生活,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听牛牛聊了最初创办“27院儿”的过程,包括团队小伙伴们如何从“不会说人话”到被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接纳,成为接地气儿的新邻居;如何用创意项目吸引年轻人“回归”,连接两代人,如何尝试打破城市生活弱联结的状态……
本期,我们进一步探讨27院儿的日常运维,聊这家机构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又如何进一步开创书店+包子铺,努力搭建一个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参与的、大家心目中理想的社区生活?
“可能有书”书店是27院儿团队探索“艺术社区2.0”的尝试。这里本是一处腾空了但没人愿意用的胡同居所。
书店冲外的区域设计成了一间更接地气的包子铺。“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我们周围的退休居民。”
胡同里的居民对包子铺很上心,经常四点就来和面。
0:15 老人能给年轻生命提供什么珍贵经验?
08:50 让二中的天之骄子对胡同的老年人们产生兴趣。
12:00 别管什么代沟了,先把所有人当“人”看。
14:40 把老年人“去年龄化”。
16:10 “社区”和“附近”是一回事儿吗?
20:00 胡同里老人们更希望可以“居家养老”。
23:00 对“活力老人”们最重要的,是重回公共生活。
25:28 等我们自己老了,也希望有27院儿这样的归属之地。
28:30 “公共生活”的推广需要双向奔赴。
30:00 27院儿怎么才能做到自给自足?
40:00 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太难了。
42:15 发展公共文化,需要拿到财政上的话语权。
45:15 文化驱动如何结合社区消费?开书店吧!
47:00 “可能有书”的状态就是充满可能性
48:12 书店+包子铺,是我们理想中的北京社区生活
48:28 比起跳舞,胡同老人们可能更愿意来包子铺上岗
【相关阅读】
“活力老人”指的是生理功能相对健康、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并持续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 大概的年龄阶段为60-70岁。这个概念强调老年生活不仅仅是衰退和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可以充满活力、有意义且富有生产力的阶段。简而言之,“活力老人”是那些将晚年视为一个继续成长和贡献的阶段,而不是简单地等待终结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发布的《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献之一。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活跃老化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策略,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指导。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