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将尽,为大家带来一点回归状态的小小邪修。 1、自创了一种疯疯的miniTodo法,真有点好用☺️ 反常识的超长待办清单,打起√来不要太爽了。 * 每打一个钩 = 胜任感积累 → 增强心理资源 * 完成小任务 → 产生闭合回路 → 回收能量 * 多巴胺奖励回路 → 让人更愿意持续执行 2、来自“5分钟可以干多少事” 的启发 * 5分钟可以把电脑打开、文档打开——做好带动高效惯性的初始动作 * 5分钟就足够让我们大汗淋漓 * 5分钟可以短暂地进入冥想状态 * 5分钟可以感受生命生长的雀跃 * 5分钟也可以获得“美”的滋养 时间的质量从不由长短决定,而是看我们是否真的觉察、投入了进去。 也分享一句刚看到挺喜欢的话:Just rest in being,existence without interpretation. 祝大家都能丝滑找回节奏状态,继续秋天的硕果采集。 (APP推荐:潮汐、一个、每日壁纸杂志、Poem)
👩🔬9月来到,我和各大中小学生们一起开学了,也回到了正常工作的状态里,可谓是紧张而充实。 把自己投入生活实验是我非常爱干的事儿,这期展开说说两个技能的练习场景。 1、敢于为了自己提出要求 练习难度需要可进可退,被我找到天选场景:打车。(司机师傅多担待了) 第一次提要求其实是容易的,难的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对于我们这种人而言,练习这个技能真的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点点递进的阶梯练习场景,不断深化熟练使用。——没什么突然间的剧变,不过每进一寸,都在为下一次更容易地开口铺路。 2、面对纠结选择的破解大法 干脆一点儿,又能失去什么呢,具体方法敬请聆听🤣 祝愿大家秋日快乐,下期见🍁
⏱️如果把每天的时间看作水,水位比喻成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做点什么能让水位尽可能高? 反正对于最近的我来说,居家办公的水位趋近于零。 发现苗头不对,需要想点办法了。 初步研制了一个居家工作的“脚手架”,初见成效,赶紧来分享。 希望能帮到对于居家办公(自由职业)效率也有点困扰的朋友们啊。 you will get, * 从外部设定效率氛围:从早上开始,穿什么衣服、在哪里办公,已经是一天成败的基础 * if掉入时间的缝隙,then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 自我对话劫持大脑——信则有 * 妥善放置干扰源,事半功倍:不要让诱惑出现在视线范围——意志力不是压制冲动,而是让冲动压根不出现 * 不得已打开时间吸铁石时(社交、购物app),创造一个外部提醒谨防陷入
🔀如果主动给生活引入一些“不舒适感”,会发生什么? 本期聊一聊从一个非常随机的契机展开来的生活实验。 不管是刻意不带电脑回家还是在岩馆主动和别人聊天,都是在主动打破我一直以来的行为惯性,打破可能带来轻微恐慌和不舒适感,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体验。 让自己按头听完10小时的播客,给被短视频摧残的注意力做一场长途拉练,确实有点“自找罪受”,也有点好玩儿,像是逼着自己给自己证明——你的脑子还有坐得住的能力。 这些给生活增加随机扰动的方式,也让我联想到了AI算法里的随机梯度下降:通过随机抽取少量数据决定方向,引入 “噪音” 帮 AI 跳出局部最优解。——和打破生活的惯性也是有点异曲同工。 进而又想到了另一个优化结果的算法“模拟退火”,翻看历史记录想起来也是三四年前看过但被淡忘的概念了,知识连接起来的时刻,真是对学习者的最佳奖赏。 类比这些AI算法,给生活植入一些突破惯性的随机行为,也许真的能带我们偶尔跳出生活中的 “局部最优解”,展开新的人生支线剧情。 推荐内容: * 播客《面基》112期十小时投资对谈 * 得到 APP “长谈” 栏目(脱不花主持) ps. 附上手机秒变黑白模式教程 “背面敲两下快捷键”快速启动黑白模式
🪫 最近没来及更新的日子,是我确实没能量了。 导火索从几周前攀岩时脚滑摔了一下开始,时隔近20天才查出来导致了胸椎骨折——幸好是最轻微的一种。 从没受过这类伤的我,陷入了焦虑和对攀岩的复杂感受里。 任何事儿只要带上“被迫”的枷锁,都会让人百般难受,就连“躺着”这个动作也是。 念叨了一下这阵儿丧丧的体验,和几乎放任自流的自救过程——或者也许不救,就是我的自救。 23:41 也附带了几个攀岩带给我的思考“遗产”。 * 曾经成功过的事儿,下一次不一定成功,也是很正常的 * 人除了要学习面对挫折,更要学习如何在成功后驾驭心态 * “目的性颤抖”vs无杂念心流,运动永远是最直接的课堂 祝大家身体健康,也祝我身体健康。
🌁暑假时间又快到了,准备考研的人可能也走到了路途中“最艰难”的部分。 会摇摆,会焦虑,会丧气,会恐惧。 这都很正常——你不是一个人。 最近想起了去年备考时在笔记里记录的「关于考研的深度恐惧」,再次翻看,还能依稀回想起那段一点点往前蹭着爬行的日子。 总结来说大概三类:怕浪费机会成本、怕丢人、怕遗憾。 面对这些恐惧,我采用了批判性审视的方法,在和自己的对话中,能渐渐看到这些恐惧想象中站不住脚的部分,看见即接纳,也由此慢慢解放了那部分困顿的自己。 另,在想通了和想不通之间反复横跳,也很正常,有能力承受心态的波动,基本考研已经成功一半。 最后,还有两个肺腑之经验: 1、切忌完美主义的复习计划。 2、少看别人,少看别人,少看别人。 预祝备考的朋友们日日有进益,终能收获成长的自己。
🛝什么样的动力,能让人频频受挫后,还愿意尝试第10次? 对一个小朋友而言,对滑梯的向往就可以。😊 那这种渴望对应到成人,是什么呢? 借由这次和娃找滑梯的小型探索事件,我仿佛看到了关于成人世界的隐喻——面对目标,你在第几次失败时会放弃?你是否足够想要? 若不是因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渴望和热爱,谁能够一次次受阻后还不放弃,还有力量去尝试推开那扇频频“关上的门”?——社会规训下看似重要的面子、评价、金钱和光鲜给不了这样的动力。 唯有热爱,才能让人近乎偏执的相信,信他者之怀疑,信自身所未见。 马斯克人品不论,“百分之十目标定律”还是颇有些指导意义:想做任何事,先尝试十次,你几乎一定会成功。哪怕没有成功,你也会获得你从未想过会得到的东西。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和热爱相遇的好运气,早早相认是好的,晚些,亦是好的。 (陪娃找个滑梯,竟能refer到马斯克,咱也称得上是一位民间哲学家了吧。XD
🎭你是否也有过那种自相矛盾的感觉? 开心的同时略感悲伤,感到喜欢什么的同时也会挑剔——曾经差点怀疑是自己的问题———是我太拧巴了(? 幸好,科学研究让人松一口气:积极和消极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不是加总100%,也并不是互相抵消的关系。 我们完全可能同时拥有,方向不同的感受。 原来,那些复杂的感受,都是正常的。 在越来越“标签化”的世界里,时刻提醒自己别陷入对人和世界的片面理解。 实际生活中,每件事和每个人都是大于一万个标签总和的存在,不是单一的词汇和感受可以形容。 也许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矛盾复杂的感受: 06:16 看待自己 * 人设立了,可以破吗? * “佛”人还好意思努力吗?“卷”人好意思松懈吗? * 面对挑战又怂又想上的我,还能前进吗? 拳击手小笠原惠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强大和软弱、颤抖的脚和前进的脚。” 13:13 看待他人 * 对父母又感恩又埋怨,是可以的吗? * 优缺点都有的同事领导,如何面对? * 看不惯朋友的某个特点,友谊还能继续吗? 菲茨杰拉德:“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接受模棱两可的世界,接纳黑白交融部分灰色的自己,时刻了解自身感受的合理性,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什么是做事的最大阻碍?——瞎琢磨。 对于一个太会方方面面周全考虑的人,面对一些本不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也可能走入同样的循环。 作为一个处女座INFJ,最擅长瞎琢磨,越想细节越多,越想越麻烦,进而导致每每想到,只想拖着。 如果有人也常陷入上述情境,这可能正是实验好时机——试试跳过想,直接做,会发生什么。 多次事实证明,实际会发生的,就是这件事儿无论是否顺利,都会做完。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比想象中简单很多。 停止灾难化想象,拒绝夸大困难的脑补。 实践是获得真实答案的唯一途径,just do it! 从今天开始。
🧗🏻♀️攀岩告诉我,人生就是一次次循环。—— 一次次从“我打死也不信我爬的上去”,到“诶?我竟然上来了?!” 马哲也告诉我,“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Oh,循环中有上升,这才是标准答案该有的样子。 练习攀岩一个月来,无数次的尝试和快速挫败,让我经历很多次心情的波峰和波谷。 相当罕见的几次突破,竟获得了机会,得以窥见“觉得自己肯定不行”这种信念,也有被打破的可能性——虽然总以出其不意的方式。 绝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是真的。 后来真的做到了,也是真的。 every single time,奇异的循环就此开始。 每次开始,都是既熟悉又陌生。——这次会以什么方式打破眼前的绝境?不知道,但很好奇。 带着对自己并不相信的轻蔑,和仍然不死心的期待,在绝望和挫败中,继续扑腾,这大概是无能为力时唯一可执行的经验——去重复or扩大可接触信息量。 唯有不停步,才可能迎来转机啊。 是我接触攀岩短短的这些日子以来,悟出来最实用的道理了。 ⭐️⭐️⭐️ 附上我的攀岩log,仅供娱乐(😂)
🧰本期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用过于实用的AI小工具了。(对论文党尤为友好) 01:49 推荐1:豆包 * (电脑客户端)像一个浏览器,但嵌入了各种AI能力后平替很多收费工具。重点是它完全免费!!(so far) * 总结网页,脑图总结拎框架带给我极大舒适 * 近期浏览器助手叠加buff:用豆包打开chatgpt网页,右边用豆包小窗翻译日文,把日文给gpt返回给我日文网络来源(跨语言工作效率高了不是一点半点) * 豆包也能总结播客,和小宇宙的会员付费总结单集功能差不多 * 差异化亮点🌟:针对上传的文档解读,可以逐段逐句的再针对性追问,真的很方便(其他AI工具都暂时还没发现这个能力!) * 彩蛋(好玩儿):手机端可以录制自己的声音用作回答语音,奇妙的feel 11:21 推荐2:秘塔 * 秘塔最早它这个产品是以可以链接大量学术类资源,论文、深度研究等打出差异化的,而且很早就和播客有连接。 * 最近发现它更新了一个功能——讲解(讲论文)——绝了,真的绝了。 15:04 推荐3:通义(阿里) * 播客逐字稿转写,在小宇宙的单集下,点分享,点复制链接🔗即可获得播客url * 隐藏小惊喜:Lego风格可爱小头像(也不是没有雷😂,也得多试试) (这张好可爱↓)
🗣️学语言,除了交流本身,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一些有意思的衍生现象,未曾留意时不是问题,一留意不要紧,原来真的有底层的科学依据。 神奇的语言,无尽的探索,本期先来抛砖引玉一下。 you will get, 01:15 为什么有些话用外语很容易说出口,母语却很难?(比如“我爱你”) * 天生习得的母语和后天学习的外语,使用时的脑区差异 * 母语情感效应——第二语言有更强的情感隔离 * 用外语做决策时竟可能更理性 * 双语表征和加工的修正层级模型 11:41 中文学数学竟然有隐藏优势 * 问题的莫名开端:为什么我无法用英语脱口而出背出自己的手机号? * 多年后解惑:中文的编码,怎么可能用英文直接提取 * 《异类》:对比大部分西方语言,中文念数字,高效又简洁——这竟然可能是华人数学更好的原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