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不要抗拒衰老,不然你就死定了。”如果脱口秀要吐槽一下衰老,恐怕得来上这么一句。衰老不可避免,如何老去才是一个问题。有的人先白了头,有的人先长了斑,有的人先变了心。 而在诸多抗衰老的策略中,饮食常被提及。北京时间10月24日晚11点,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通过追踪小鼠“一生饮食日记”以及人类饮食调研,揭开了蛋白质摄入与衰老潜在的秘密——限制蛋白质摄入可能具有延缓衰老的潜力,并根据相关的小鼠实验推测,中年或是最佳窗口期。 新观点的背后,是郭天南团队长期从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蛋白质组学提供了研究复杂生命活动的新视角。 本期嘉宾 郭天南 西湖大学医学院蛋白质组复杂科学实验室 教授、特聘研究员 本期主持 沈是 时间轴 02:00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比基因更具动态性。 蛋白质组学通过质谱仪测量蛋白质片段的质量,结合算法推测其结构和种类。 比喻:蛋白质识别就像通过体重识别人,精度需达到小数点后30位。 08:00 质谱仪将蛋白质打碎成多肽,测量其质量,通过算法还原蛋白质组成。 蛋白质组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涉及生物、化学、计算等。 12:00 实验设计:小鼠分为高蛋白、中蛋白、低蛋白饮食组,观察41个器官的蛋白质变化。 发现:中年雄性小鼠在低蛋白饮食下,延缓衰老效果最显著。 提示:中年人(尤其男性)可能需要减少蛋白质摄入。 17:00 低蛋白饮食的小鼠体重下降,棕色脂肪活性增强,肾脏组织更年轻。 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1)在低蛋白饮食中显著增加,可能与癌症相关。磷酸化修饰在肿瘤和衰老中起关键作用,低蛋白饮食影响其水平。 25:00 血液样本分析显示,小鼠的蛋白质变化与人类高度相关。 提示:小鼠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人类参考价值。 27:00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是临床难题。 蛋白质组学结合AI算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已有试剂盒和临床研究在进行中。 35:00 蛋白质组学数据量大,需AI识别复杂模式。通过AI模型整合多组学数据(基因、蛋白质、影像等)提升诊断和预测能力。强调数据质量和多维度融合的重要性。 45:00 目标:构建AI驱动的“虚拟细胞”模型,用于预测生命活动、药物反应等。 类比ChatGPT,但专注于生命科学问题。实验室已开展细胞级蛋白质组采样,向单细胞、亚细胞级别发展。 50:00 生命系统复杂,可能无法完全解释机制,但AI仍可提供有效预测。 引用《大数据时代》观点: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可容忍噪音并涌现规律性。科学目标分为两类:解决实际问题 vs 探索机制原理。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热闹的时代,这是孤独的时代。海子说,孤独不可言说。或者就像沉默,当我们讨论沉默时,沉默已经被打破。人,生而孤独吗? 本期嘉宾 刘鼎 刘鼎,河南郑州人,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期间探究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编码的神经机制。随后赴哈佛大学Catherine Dulac和Nao Uchida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训练,长期聚焦于解析“社交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曾获得吴瑞奖学金、中科院院长特别奖、HHMI Jane Coffin Child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等荣誉。2025年8月,刘鼎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社交神经网络”实验室。 主持 | 沈是 封面 | 电影《一一》海报 音乐 | 柴可夫斯基《十月·秋之歌》、巴赫《咏叹调BMV156》 -时间轴- 开场与基础话题引入 * 00:00-00:10 现代人困境:长期作为 “人” 生活,反而逐渐丧失了部分动物本能。 * 01:18 嘉宾刘鼎老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我介绍。 * 02:06-03:53 讨论线上与线下聊天的差异,核心是现有技术下线上无法实现真正的眼神交流,同时提到人与人之间对眼神交流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孤独的本质与跨物种属性 * 03:53-06:26 引入刘鼎老师发表在《Nature》上的孤独研究,结合哲学家观点(马克思、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06:26-08:49 阐述社交是跨物种的基本需求:社交剥夺会导致人类和动物出现精神、躯体问题,甚至增加提前死亡风险,其危害等同于每天抽 15 根烟;短期社交隔离是危险报警信号,长期则会引发健康问题,这可能成为未来公共健康新课题。 孤独的神经机制与研究技术 * 08:49-09:36 提及人类对孤独的排斥文化(儒家文化倾向集体,“孤寡” 等词带有负面含义),以及网友对孤独的 10 级评级。 * 10:27-13:24 介绍 “社交反弹” 现象(类似睡眠反弹),说明大脑中存在 “社交时钟”;研究发现下丘脑两类功能互补的神经元,分别驱动社交和抑制社交,且该脑区在脊椎动物中结构保守。 * 14:08-17:24 科普两项核心研究技术:微型显微镜钙成像技术(实时观测小鼠大脑电活动)、光遗传学技术(直接操控神经元以验证因果关系),并强调光遗传学是近 20 年神经生物学最重要进展之一。 小鼠实验设计与物种共性 * 17:44-18:54 说明实验采用 “社交剥夺” 范式:将小鼠单独关在笼子里 3-5 天(饮食作息正常),观察其社交反弹行为。 * 18:54-20:55 发现社交隔离时小鼠会通过多进食(尤其高糖高脂食物)代偿社交需求,推测本能需求间可能存在互补关系。 * 20:55-21:58 解释人与小鼠的演化关联性:同为哺乳动物,因哺乳和养育后代的需求,幼年与亲代的联系导致社交成为本能。 社交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全脑参与 * 24:59-26:27 讨论原子化社会中虚拟社交的局限性:社交媒体使用越久可能越焦虑,无法提供高质量社交,聊到 “社交图灵测试” 概念。 * 27:02-30:53 强调触觉对社交的重要性:触觉是社交环境评估的关键,虚拟社交缺失触觉会造成问题;早期婴儿触觉发育对全脑发育至关重要,触觉在亲密关系、生命两端(出生与临终)都能提供情绪价值。 * 32:23-33:31 指出孤独是全脑参与的状态:除下丘脑外,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触觉皮层等均会被激活;社交时则会释放多巴胺,激活正面情绪相关脑区。 孤独的多元视角(哲学、美学、文化) * 33:31-36:18 结合《孤独六讲》,探讨语言与孤独的关系(语言造成隔阂),以及尼采、叔本华的观点(独处和孤独是人成为人的本质活动),提及孤独的美学价值。 * 36:18-42:19 分享书中案例:语言不通的夫妻关系更亲密、《史记》中孤独失败者的美学象征、哪吒的伦理孤独、汪精卫的命运转折。 * 42:19-43:48 提出匮乏感(包括社交匮乏)是人类奋斗和生存的重要动力,其驱动力强于奖赏。 研究难点与极端孤独案例 * 43:48-47:28 说明孤独研究的难点:无法直接与动物交流,只能通过间接指标推测其主观状态;人类研究受限于侵入性技术和基因改造的伦理问题,动物模型与人类结论的对齐是神经科学的重大课题。 * 48:18-50:57 讨论现代社会的独处匮乏问题,提及深度无聊与创造力的关联,很多创作者会通过独处激发灵感。 * 51:28-56:37 举例说明极端孤独的影响:作家在孤独痛苦中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监狱中的社交隔离会导致犯人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问题;古代流放作为刑罚,利用孤独带来的痛苦惩罚犯人,同时很多诗人在流放中创作出不朽诗篇。 现代社交困境与文化差异 * 57:52-58:31 指出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会稀释线下真人社交,新型社交模式虽易获得但质量存疑。 * 58:31-01:03:24 探讨 AI 与孤独:AI 可能 “学会” 孤独,但人类孤独是与生俱来的;科学革命后人类精神世界 “去魅”,个人主义崛起加剧孤独感;死亡是最极致的孤独,不同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与对孤独的认知相关。 * 01:04:31-01:05:47 对比独居动物(如考拉、独角仙幼虫)与人类的孤独差异,推测孤独可能是人类衣食无忧后产生的高级精神需求。 研究展望与推荐 * 01:06:27-01:09:41 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揭示孤独的产生机制、社交平衡点的大脑编码、遗传因素对社交需求的影响;探讨未来可能开发调控孤独的药物,以应对特殊场景(如星际旅行)的社交不足。 * 01:10:25-01:16:42 推荐内容:书籍《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赞赏苏轼的才华、科学精神与生命状态;电影《十二宫杀手》《一一》,前者探讨漫长探索中的坚持,后者揭示现代人忽略内心真实需求的困境。 * 01:16:42-01:17:06 结尾总结,聊天是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__________ 《嗑嗑科学》是一档由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出品的科普播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如果你喜欢这一期节目,欢迎推荐给更多朋友。
本期嘉宾:张骊駻 西湖大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 本期主持:沈 是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化学家,没有之一。人类的工作,无非是研究它,模仿它,也许,在某些方面,能偶尔超越它,谁知道呢? 这位38亿年的地球“老”化学家如同“魔法师”,她最重要的“魔杖”,无疑是——酶。“老”化学家有些歧义,显得化学好像已经陈旧,应该叫化学“老”家,亿万年来,大自然的化学既亘古不变,又常读常新。 要命的是,“魔杖”们在一起相互配合,宛若巨大化工厂——酶复合体。今天,我们要隆重介绍出其中一位明星——聚酮合酶。 这次,基于对聚酮合酶的长期研究,西湖大学张骊駻团队发展了装配线式聚酮合酶的理性重编技术。4月18日,张骊駻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两篇背靠背论文。 未来,我们可以让不同的酶来组合制造出人类需要的化学分子,一座由酶组成的“物质工厂”正在搭建中,不需要插电。 ——时间轴—— 00:00 节目精选 02:14 细菌:化学加工“超能力” 06:40 酶:大自然的化学“魔杖” 13:59 为什么要向细菌学习化学? 22:17 如何操控酶的基本原理? 27:07 为什么酶被改造后容易“失效”? 30:25 装配线式聚酮合酶的理性重编技术 37:46 技术展望 41:09 AI与酶的人工设计 44:51 芳香聚酮类化合物全景图 49:52 抗生素军备竞赛 52:21 嘉宾推荐:《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我们邀请了三位博士生,分别从遗传学、生物学机制和药物设计角度来聊聊AI对生命研究的影响。其中,宋立阳所在的实验室,利用空间转录组结合图神经网络等技术,定位了抑郁症相关脑区,找到了抑郁的藏身之所。 但这显然不是研究的终点。AI在生命研究中的应用,是过往知识的总结,还是不止于此,AI更将是一种新的科学探索工具?三位博士生展开了讨论。 本期嘉宾 张 鹏 张兵实验室(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博士生 战 睿 黄晶实验室(计算生物物理与药物设计实验室)博士生 宋立阳 杨剑实验室(统计遗传学实验室)博士生 本期主持 沈是 特别感谢西湖大学湖心讲堂,生命科学学院WeTalk对本期提供的支持。 时间码 04:49 AI在各自学科中的应用程度 14:59 既然遗传信息是一种编码,生命过程可以理解成计算过程吗? 24:03 用AI技术发现抑郁症藏身之处 44:53 “湿实验”可以被取代吗? 57:12 嘉宾推荐 :《银河系漫游指南》、轻音乐、《自私的基因》 杨剑课题组开发的gsMap新方法显示,小鼠胚胎切片中,与智商强关联的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与血红蛋白浓度相关的细胞,集中在肝脏;而与身高最相关的细胞,则分布在软骨中。这一结果符合生物学“常识”。 拓展阅读 Nature报道,他们定位了抑郁症的“藏身之处” 长期轻断食,小心发量|Cell报道西湖大学张兵团队最新研究
为了看清细胞内的物质,科学家们将目标分子标记上荧光分子。在特定激发光的照射下,这些分子发出荧光,从而“点亮”所要观察的对象。荧光蛋白(FP)的发现,因此荣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生命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即使拥有多种荧光颜色,仍难以同时追踪多个动态过程,而新颜色的开发又受限于可见光谱的物理边界。色彩已近极限,路在何方? 张鑫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荧光分子超越颜色的新维度:荧光寿命。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2日23时,张鑫团队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全新策略:不再局限于颜色,而是通过调控荧光蛋白的发光时间——即荧光寿命——创造出具有不同寿命的荧光蛋白变体。这一技术被称为时间分辨荧光蛋白(tr-FP),覆盖全可见光谱(383–627 nm),并实现1-5 ns的宽范围荧光寿命调控。 看似微小的一步,却为生命观测系统扩容数倍,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窥见生命运行的细节。 时间轴 00:55 1600度近视,但钟爱色彩 03:29 荧光蛋白技术的由来 13:10 关注荧光寿命 24:03 饱和突变:模拟生命自然的演化 27:27 机制探究 33:03 新体系的应用:同时实现更多靶标的探测 54:35 嘉宾推荐:鲍林《化学键的本质》
今年,恰好是这场观测的十周年,也是广义相对论创立的110周年。这中间相隔的100年,也是我们世界观突变的100年。今天,这将是嗑嗑科学天文系列的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刚从加州伯克利访学归来的博士生林春博,聊聊引力波研究背后的故事,尽管目前理论和观测依然矛盾重重,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宇宙的永恒之谜,在于其可理解性,而宇宙竟然能被理解,这本身就是奇迹。 本期嘉宾 林春博 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 博士生 本期主持 沈 是 时间轴 04:41 从理论预言到探测:引力波问题的百年经典 7:29 LIGO的探测原理:巨型激光干涉仪,探测质子的千分之一变化 13:28 加州伯克利访学经历:从不同角度探寻宇宙膨胀问题 27:42 宇宙正在超光速膨胀 30:10 如何用引力波去探测宇宙在膨胀 33:10 宇宙真的很坚硬吗? 40:00 宇宙作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49:13 嘉宾推荐:《宇宙极简史》 ———————————————— 相关知识准备 本期内容中涉及到的如何测算宇宙膨胀常数(即哈勃常数,H₀) 宇宙距离阶梯法(Cosmic Distance Ladder) * 核心工具:造父变星 + Ia型超新星(标准烛光) * 原理:通过造父变星定标近距离星系,再用Ia型超新星扩展到更远距离,建立距离-红移关系。 * 代表结果:SH0ES团队测得 H0=73.04±1.04km/s/Mpc CMB拟合法(Planck卫星) * 原理:通过精确测量CMB温度涨落,拟合ΛCDM模型,外推得到H₀。 * 代表结果:Planck 2018给出 H0=67.4±0.5km/s/Mpc 引力波 用引力波观测数据推测宇宙膨胀常数(哈勃常数 H₀)的核心思路,是把引力波源当作“标准汽笛”(standard siren): * 波本身给出光度距离 D_L; * 同源的电磁对应体(或透镜延迟、宿主星系光谱)给出红移 z; * 使用贝叶斯分析方法,独立得到的光度距离与红移带入标准模型拟合,即可解出 H₀。 [图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者彭齐亚斯、威尔逊和喇叭形天线。 LIGO检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图
本期嘉宾 严 正 西湖大学理学院 量子多体计算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 王 哲 严正团队博士后 丁一茗 严正团队博士生 本期主持 沈是 科学家也研究魔法吗?看你怎么定义魔法。如果说魔法是我们未曾了解透彻的奇异之事,也许是的。 近日,西湖大学严正团队在量子信息权威期刊PRX Quantum发文,公布了他们对量子魔法的最新模拟计算研究。对此,东京大学的 Masahiro Hoshino等学者也严格证明了严正团队在该研究中涉及到的一类问题。而在2021年,欧洲多国科学家联手提出了一种评估量子魔法的计算公式。各国团队都在聚焦量子魔法,并形成某种接力。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相当一部分量子计算机的能力依然可以被经典计算机高效模拟,而剩下那部分才是量子计算机独特的能力,你可以理解成——量子魔法。 [图片] 左起:丁一茗(博士生)、严正、王哲(博士后) 如果把量子魔法想象成游戏世界里的终极法力,在寻找它的路上,要穿越经典世界到量子世界到鸿沟。没有人知道,鸿沟是什么样子。 又如同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严正团队也出发了。在“取经”路上,他们凭借的是对量子体系的研究以及模拟计算的经验,也不知道在见证魔法的时刻,他们又会看见何等奇异? 或许,你也可以,一同前往。 ———————— 封面图片:位于摩洛哥的蒙特卡洛大赌场
生命产毒,也会耐毒,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西湖大学演化生态基因组实验室(甄莹实验室),毒的研究是一个方向。研究中的疑问接二连三,最终化作声声惊叹。 问世间,毒为何物?今天我们不谈情,只聊毒。本文主角是三种昆虫——帝王蝶、螽(zhong)斯、萤火虫,都是甄莹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它们都和一类强心甾类固醇的天然毒素有关。 只不过,温柔甜蜜常相似,毒魔狠怪各有方。 专业名词 强心甾类固醇(CTS)是一类具有甾体骨架(steroid core)的化合物,其基本结构为5β,14β-雄甾烷-3β,14-二醇(5β,14β-androstane-3β,14-diol)。这类化合物包括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和强心苷元(Cardiac Aglycones)(即不含糖基的强心苷)。 强心苷是强心甾类固醇与糖类(通常为1-4个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例如地高辛(digoxin)和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审核 西湖大学演化生态基因组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 甄莹 主持 沈是 音乐 Theodore Kuchar,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 - Gadfly, Suite Op.97a:Introduction Valeri Polyansky,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Alexander Ivashkin - Cello Concerto No.2 Op.126:Allegretto 原稿 https://mp.weixin.qq.com/s/T_EUcu8QMdGzOdYLi-Ux7Q 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 出品
本期嘉宾 郑钜圣 西湖大学精准营养与计算医学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 本期主持 沈是 听前必备: GI,全称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速度的指标。 PGI,个体化血糖敏感指数,由郑钜圣团队提出,表示从个体层面量化机体对不同食物的餐后血糖应答敏感度。 FB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指人体在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评估糖代谢状态和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OGTT,糖耐量试验,也称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静脉和口服两种,前者称IVGTT,后者称OGTT。 时间轴 04:14 吃复杂碳水! 09:04 糖尿病:失控的血糖在体内行凶 11:54 远古的节俭基因假说 16:55 对糖敏感的个体差异 29:22 低碳水真的好吗? 32:20 不要被“果糖”蒙蔽 33:50 代糖也无法救赎 38:53 血糖剧烈高峰的危害 40:42 理论的局限 47:08 80年代的中国人高碳水为何更低发病率? 嘉宾推荐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The China Study 作者: T. Colin Campbell,PhD / Thomas M. Campbell 研究致谢 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博士生张柯和副研究员付元庆为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郑钜圣与付元庆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感谢所有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 点击了解论文 —————————— 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出品 [email protected]
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但疼痛是这句话最好的反例。今天,我们聊疼痛,这个生命深处的话题,似乎难以触及。 本期嘉宾陈冲,一位决定从事科学研究的麻醉医生。他过往的代表性研究是发现安慰剂镇痛的相关机制。疼痛因生命而起,而生命本就有一套面对疼痛的法则,这或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 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荣格。 本期嘉宾 陈冲 西湖大学医学院 麻醉与疼痛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 本期主持 关关 / 沈是 时间轴 01:28 慢性疼痛 08:32 疼痛可以测量吗? 12:32 术中知晓 17:51 疼痛的机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 20:19 阿片类药物 25:32 为何转向研究? 30:00 安慰剂效应 36:10 疼痛和抑郁 41:10 和疼痛共处 47:37 嘉宾推荐 推荐 《伤痕之歌》海德·瓦莱奇 著 电影《夺命手术》Awake 导演:卓比·哈罗德 音乐 开场 《浪漫曲》柴可夫斯基 结尾 《夺命手术》片尾曲 嘉宾简介 陈冲博士于2014年至2018年在奥地利科学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德国科学院院士Peter Jonas教授。2018年至2024年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疼痛及阿片类受体,相关研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院长奖学金,以及国际麻醉研究协会(IARS)职业发展奖(IARS Mentored Research Award)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Science、 Neuron、 Cell Reports等顶尖学术期刊;同时受邀担任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Cell Reports、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 ———————— 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 出品 [email protected]
本期嘉宾 周挺 西湖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 周挺 本期主持 沈是 《史记·游侠列传》里,司马迁写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树突状细胞,就是这样舍生取义的游侠。 如果说癌症是细胞战争,向前线输送抗肿瘤免疫细胞大军,尤为关键。担负训练新兵使命的是一群侠客,他们历经千难万险,把战场的讯息及时带回后方的兵营,训练出能浴血奋战的抗肿瘤战士。但是,烽火连三月,游侠罕至。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5年6月25日,西湖大学医学院周挺课题组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在组织间隙迁移过程中被肿瘤微环境抑制的全新机制,发现Pde5/cGMP作为一条重要信号轴调控树突状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提出利用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以恢复树突状细胞的自身迁移、以及激活T细胞的能力。这或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时间轴- 00:00 精选 00:55 周挺自我介绍 02:40 免疫系统的游侠:树突状细胞 09:48 研究缘起 15:22 全基因组CRISPR编辑 23:36 阿米巴迁移:蠕动的秘密 34:12 直觉之外:意外带来的惊喜 39:31 抑制剂:万艾可的老药新用 42:59 嘉宾推荐 -音乐- 开场:巴赫无伴奏-第一赋格 结尾: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 肿瘤前哨淋巴结的荧光成像,树突细胞和T/B细胞星罗交织,宛如梵高的星空。周挺团队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够重塑被肿瘤进展破坏的星空,让免疫细胞各司其职。 树突状细胞的工作模式——T细胞的“启蒙老师”。
这是一期迟到半年的节目。原本,学期开始就想录制的一期,因为大家太忙而耽误至今。 去年夏末,西湖大学首届本科生飞赴美国,开启一个学期的访学,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 他们和当地学生一样,进入选课系统,按照自己的学业规划去抢课;和美国同学一起课后讨论,一起组队做作业;租房子,想办法解决通勤和吃饭问题;参加同学派对,在狭小的客厅里热到冒汗。 但和当地学生不同的是,访学是另一种“探险”,周游世界,面对陌生。听说他们很多考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更关心他们经历了什么。 -本期嘉宾- 胡烁怡、陈嘉昊、毛昇 西湖大学首届本科生 Host 沈是 -时间轴- 00:00 开场介绍与嘉宾自我介绍 07:23 访学前准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3:52 选课经验及学习上的挑战 26:56 美国的相同与不同 34:52 与当地学生交流 40:46 反思过往的学习之路 48:04 嘉宾推荐 -推荐资源- 书籍: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书籍:《精英的傲慢》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电影: 《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导演:乔尔·科恩、伊桑·科恩兄弟 -音乐- 开场 超级玛丽 近藤浩治 作曲 结尾 《老无所依》片尾曲 Carter Burwell 作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