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7分钟
播放:
428
发布:
6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热闹的时代,这是孤独的时代。海子说,孤独不可言说。或者就像沉默,当我们讨论沉默时,沉默已经被打破。人,生而孤独吗?
本期嘉宾 刘鼎
刘鼎,河南郑州人,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期间探究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编码的神经机制。随后赴哈佛大学Catherine Dulac和Nao Uchida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训练,长期聚焦于解析“社交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曾获得吴瑞奖学金、中科院院长特别奖、HHMI Jane Coffin Child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等荣誉。2025年8月,刘鼎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社交神经网络”实验室。
主持 | 沈是
封面 | 电影《一一》海报
音乐 | 柴可夫斯基《十月·秋之歌》、巴赫《咏叹调BMV156》
-时间轴-
开场与基础话题引入
* 00:00-00:10 现代人困境:长期作为 “人” 生活,反而逐渐丧失了部分动物本能。
* 01:18 嘉宾刘鼎老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我介绍。
* 02:06-03:53 讨论线上与线下聊天的差异,核心是现有技术下线上无法实现真正的眼神交流,同时提到人与人之间对眼神交流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孤独的本质与跨物种属性
* 03:53-06:26 引入刘鼎老师发表在《Nature》上的孤独研究,结合哲学家观点(马克思、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06:26-08:49 阐述社交是跨物种的基本需求:社交剥夺会导致人类和动物出现精神、躯体问题,甚至增加提前死亡风险,其危害等同于每天抽 15 根烟;短期社交隔离是危险报警信号,长期则会引发健康问题,这可能成为未来公共健康新课题。
孤独的神经机制与研究技术
* 08:49-09:36 提及人类对孤独的排斥文化(儒家文化倾向集体,“孤寡” 等词带有负面含义),以及网友对孤独的 10 级评级。
* 10:27-13:24 介绍 “社交反弹” 现象(类似睡眠反弹),说明大脑中存在 “社交时钟”;研究发现下丘脑两类功能互补的神经元,分别驱动社交和抑制社交,且该脑区在脊椎动物中结构保守。
* 14:08-17:24 科普两项核心研究技术:微型显微镜钙成像技术(实时观测小鼠大脑电活动)、光遗传学技术(直接操控神经元以验证因果关系),并强调光遗传学是近 20 年神经生物学最重要进展之一。
小鼠实验设计与物种共性
* 17:44-18:54 说明实验采用 “社交剥夺” 范式:将小鼠单独关在笼子里 3-5 天(饮食作息正常),观察其社交反弹行为。
* 18:54-20:55 发现社交隔离时小鼠会通过多进食(尤其高糖高脂食物)代偿社交需求,推测本能需求间可能存在互补关系。
* 20:55-21:58 解释人与小鼠的演化关联性:同为哺乳动物,因哺乳和养育后代的需求,幼年与亲代的联系导致社交成为本能。
社交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全脑参与
* 24:59-26:27 讨论原子化社会中虚拟社交的局限性:社交媒体使用越久可能越焦虑,无法提供高质量社交,聊到 “社交图灵测试” 概念。
* 27:02-30:53 强调触觉对社交的重要性:触觉是社交环境评估的关键,虚拟社交缺失触觉会造成问题;早期婴儿触觉发育对全脑发育至关重要,触觉在亲密关系、生命两端(出生与临终)都能提供情绪价值。
* 32:23-33:31 指出孤独是全脑参与的状态:除下丘脑外,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触觉皮层等均会被激活;社交时则会释放多巴胺,激活正面情绪相关脑区。
孤独的多元视角(哲学、美学、文化)
* 33:31-36:18 结合《孤独六讲》,探讨语言与孤独的关系(语言造成隔阂),以及尼采、叔本华的观点(独处和孤独是人成为人的本质活动),提及孤独的美学价值。
* 36:18-42:19 分享书中案例:语言不通的夫妻关系更亲密、《史记》中孤独失败者的美学象征、哪吒的伦理孤独、汪精卫的命运转折。
* 42:19-43:48 提出匮乏感(包括社交匮乏)是人类奋斗和生存的重要动力,其驱动力强于奖赏。
研究难点与极端孤独案例
* 43:48-47:28 说明孤独研究的难点:无法直接与动物交流,只能通过间接指标推测其主观状态;人类研究受限于侵入性技术和基因改造的伦理问题,动物模型与人类结论的对齐是神经科学的重大课题。
* 48:18-50:57 讨论现代社会的独处匮乏问题,提及深度无聊与创造力的关联,很多创作者会通过独处激发灵感。
* 51:28-56:37 举例说明极端孤独的影响:作家在孤独痛苦中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监狱中的社交隔离会导致犯人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问题;古代流放作为刑罚,利用孤独带来的痛苦惩罚犯人,同时很多诗人在流放中创作出不朽诗篇。
现代社交困境与文化差异
* 57:52-58:31 指出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会稀释线下真人社交,新型社交模式虽易获得但质量存疑。
* 58:31-01:03:24 探讨 AI 与孤独:AI 可能 “学会” 孤独,但人类孤独是与生俱来的;科学革命后人类精神世界 “去魅”,个人主义崛起加剧孤独感;死亡是最极致的孤独,不同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与对孤独的认知相关。
* 01:04:31-01:05:47 对比独居动物(如考拉、独角仙幼虫)与人类的孤独差异,推测孤独可能是人类衣食无忧后产生的高级精神需求。
研究展望与推荐
* 01:06:27-01:09:41 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揭示孤独的产生机制、社交平衡点的大脑编码、遗传因素对社交需求的影响;探讨未来可能开发调控孤独的药物,以应对特殊场景(如星际旅行)的社交不足。
* 01:10:25-01:16:42 推荐内容:书籍《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赞赏苏轼的才华、科学精神与生命状态;电影《十二宫杀手》《一一》,前者探讨漫长探索中的坚持,后者揭示现代人忽略内心真实需求的困境。
* 01:16:42-01:17:06 结尾总结,聊天是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__________
《嗑嗑科学》是一档由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出品的科普播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如果你喜欢这一期节目,欢迎推荐给更多朋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