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改不了教育内卷,除了认命还可以做些什么?

迷雾研究所

十三邀采访林小英教授的节目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国,没有任何话题比教育更能激起普通人关注与讨论。它的背后,既有中国人根深蒂固读书改变命运的执念,有阶层跨越的期盼,也有阶层掉落的恐慌。 当我推荐这个访谈节目给我的朋友,她说,我承认林小英很勇敢 ,说得很好,他们是专家,有资源,也是既得利益者,说的都对,但对我的孩子没有任何帮助。比起提出问题,我更关心怎么解决问题;大环境大体系我改变不了,我的孩子还在受苦,我可以怎么帮助我的孩子脱嵌?松绑?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林小英教授提出个体解决的办法“脱嵌”,究竟如何应用在普通人的身上?普通家长可以怎么做? 📌 时间戳 00:50 从广州女中学生的遗书说起,那些身边休学、抑郁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06:09 许知远和林小英的对谈为什么引起巨大反响? 07:55 访谈印象最深刻之一:我们都是在单一标准要求下长大。 10:02 林小英的访谈触及更深的底层逻辑 17:20 “脱嵌”是跳脱现有环境的影响,不被焊在整个运转链条里面无法动弹 19:13 普通家庭的外部选择:脱离原有教育体系、参加社会性实践活动以及社区养育 30:44 从脱口秀金句“舔狗的世界里舔狗才是主角”说起,跳出单一视角独立思考,不被单一评价体系定义; 35:07 教育要回归常识:爱是教育的基础、真正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的、教育没有“万能钥匙”、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需要时间和过程。 41:57 家长要给孩子创建一个被允许被相信可以自由舒展的空间。 51:10 培养孩子的感受力和连接,那些微小又美好的瞬间也许能让孩子发现生活的意义。 59:32 我们分享的初衷:从普通人的视角分享,也许教育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 提到的节目 | 书籍 | 名人 十三邀第八季第六集:《对话林小英|灌木也能成乔木》 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社会思想家之一,主要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 🎵 背景音乐 片头音乐:《暖光》 片尾音乐:《blowing in the wind》

64分钟
99+
1年前

Vol.12|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打动人?

迷雾研究所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71岁的方励第一次听说里斯本丸的故事是2014年。当时,他和导演韩寒正在舟山东极岛海域为电影《后会无期》勘景,无意中从渔民口中得知这艘船的故事——1942年9月底,载有1800多名盟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客货船在日本军队押运下,从香港前往日本。其间,货船途经东极岛被美军击沉,828名战俘随船沉入海底,还有384人被东极岛的渔民救起。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耗时十年,变卖所有房产,背负数千万债务,打捞出一段沉没在海底的历史。2024年9月6日,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国内上映,豆瓣影评分数升至9.3分 这期,我们聊一下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打动人? 📌 时间戳 02:20 《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背景 05:39 历史中的数字遥远而冰冷,但电影把数字变成具体、真实有温度的个体; 11:10 克制主观情感,反而让艺术作品充满感染力; 15:09 人类的情感如此相通,超越人种、肤色、语言、国籍、文化与身份; 19:19 艺术创作不评判,只呈现事态本身、罪恶、情欲、神性与人性; 20:29 电影的批评声音之一:既然导演这么有能力,为什么不把沉船打捞上来? 25:29 电影的批评声音之二:关于导演的表演欲; 32:52 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为什么导演方励要自费60万让遇难战俘直系后代前往东极岛进行告别仪式? 39:06 艺术创作者经由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创作并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也许是他的人生使命; 41:35 艺术创作的高峰体验:燃烧生命去创造 49:53 电影的另一个意义:领略讲故事的魅力; 55:37 电影的片尾曲与诗歌同样动人 📌 提到的书籍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 音乐 片头:《后会无期》 演唱者:邓紫棋 片尾:《Long Way From Home》 演唱者:爱尔兰歌手Elly O’Keeffe 作曲: Nicolas Errera

57分钟
83
1年前

Vol.10|现在才重新开始,会不会太晚了?

迷雾研究所

最近听到身边的朋友不约而同都在说一个话题,都中年了,现在突然想重新开始,寻找生命热爱,中年才重新追寻自我,是不是太晚了? 从电影《奈德》开始,我们聊追寻自我的故事。 02:14 没有坚定梦想的人生,是不是就没有追寻的价值和意义? 04:36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你打算怎么过?——奈德的故事。 09:17 唯成绩论的标准下,孩子的好奇心逐渐磨灭消失,失去了真正的内心目标。 13:21 有梦当然要追,可是人到中年,我们还有梦想吗? 17:20 没有找到自己梦想并不是失败的人生,体验寻找的过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20:09 中年面对人生改变,产生重新开始的念头也许还意味着对未知的恐惧和自我怀疑。 21:36 梅琳达·盖茨60岁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寓言故事以及三个建议。 29:02 全职妈妈提出的困惑:如何构建自己的内在力量,走出自我怀疑的困境? 32:44 人生故事:一个被家暴的全职妈妈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泥沼的? 38:32 从《黑神话:悟空》里弥勒佛立地成佛的启发与顿悟:此时此刻此身,原地就是答案,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做的改变。 53:29 认真生活,带着觉知去生活,比寻找和追问更有意义。 本期提到的电影 | 书籍 电影:《奈德》 《奈德》是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金国威执导的游泳题材传记片,由安妮特·贝宁、朱迪·福斯特、瑞斯·伊凡斯主演 。该片改编自戴安娜·奈德的自传《寻找道路》 讲述了2013年,64的岁的奈德横渡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110英里海域的故事。 书籍:《看不见的女性》 本期音乐:逃跑计划《海鸥》

57分钟
99+
1年前

Vol.09|为什么中年女性都要看这两部电影?

迷雾研究所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的人生:睡不着的夜晚,卷不动的白天,平衡不了的家庭与工作,挣脱不了的焦虑,以及主宰不了的余生。尤其是女性,即便脆弱、敏感,大多数女性都是默默忍受,那些被压抑,被消音的故事很难被看见。 本期播客推荐了两部电影。从电影又聊到女性主义话题。为什么我们推荐中年女性都要来看看这两部电影? 📌 时间戳 【麦子谈《巴黎夜旅人》】 01:30 法国女性身上有独特的气质美 02:30 80年代法国社会个性鲜明; 【叶子谈《巴黎夜旅人》】 04:30 女人总能通过努力工作起死回生; 06:10 儿女是母亲深深的情感慰藉与精神支柱; 08:05 来自父亲的经济支持是很重要的人生兜底; 08:20 当情绪糟糕的时候,书写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10:17 影片中的女主是幸运的,实际生活里的女性并不圆满; 【姜茶谈《巴黎夜旅人》】 14:59 法国女性不是第一眼美女,但气质迷人; 16:30 电影像一场柔美的法式美学展览,可以提升艺术审美; 21:14 放下焦虑,向法国妈妈学习松弛育儿; 24:40 我们在书写自己人生的历史,也在参与跟构建当下的历史; 27:16 了解历史,培养历史观,能帮助自己走出人生困境; 33:30 每一个女性的自我成长之路都是一部值得被吟诵的史诗 【从电影聊到女性主义】 35:32 弗吉尼亚·伍尔夫用自己的生命经历书写下对女性的提醒和忠告 【另一部电影《泳者之心》】 40:30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为什么会有另一个中文名《老娘与海》? 41:31 在20年代的西方社会,女性学习游泳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行为; 42:07 特鲁迪的成功离不开女性之间的互相支持; 43:14 Women can be anyone, and women can do anything. 46:16 女性的成长要对抗的是整个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偏见和枷锁; 📌 提到的影片 * 电影01《巴黎夜旅人》 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2022) 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2023) 最佳原创音乐(提名) * 电影02《泳者之心》 📌 提到的作家 | 书籍 | 名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 - 1941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入选世界英语小说百强的数量,与莎士比亚同居榜首。从最负盛名的《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再到「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英国小说」之一的《海浪》,她的作品犹如灯塔闪裂黑暗,与当下的争鸣如齿轮般契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名言 1、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2、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3、一笔固定收入竟能让人的脾性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真是值得说道的事,千真万确。世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从我这儿抢走那五百英镑。衣食寓所,永远都是属于我的。消失的不仅仅是辛苦与操劳,还有愤恨与怨怒。我不需要憎恨任何男人,男人伤害不到我。我不需要取悦任何男人,男人什么都给不了我。 加缪《鼠疫》 《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像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那样,通过一条大鲸鱼的凶恶,写出时代的灾难。

54分钟
99+
1年前

Vol.07|这个高考失利的孩子,凭什么能翻盘?

迷雾研究所

作为高考失利去了二本甚至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大家都有一种说法,这样的孩子通常都与公众认定的成功无缘了。这个世界无数次教导他们,你们的人生只能这样了。 但是,还有像旋这样的孩子,她相信,自己不该被这样的标准定义,她还能够追逐自己的梦想,还可以通过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两年前的高考失利居然使她逆风飞扬,快速复盘从低谷中走出,听从内心的声音,努力朝自我选定的方向前进……仅仅用两年的时间成为学校专业排名第一的学生、最高奖学金获得者,通过雅思考试后快速变现,成为雅思小老师、加拿大高中学生的专英老师……恰恰因为她没有听从世界的教导,屏蔽了那些噪音,自始至终,帮助她的始终是她自己,以及她家庭给过的温暖,信任与支持。 很多高考失利的孩子最后颓丧躺平,是因为在这条成为自己的路上,最大的阻碍其实是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足够有能力,怀疑这条路是不是有出口。你会遇到很多困境,但你依然可以重新出发,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03:41 你如何定义高考失利? 06:48 高考失利的过程你经历了什么,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10:55 高考失利后复盘,找到失利的原因,同时去做规划,你是怎么用倒推的方法来做规划的? 17:08 换赛道是你自己的选择吗? 23:03 小康家庭选择了最费钱的一条途径,爸爸是反对的,你是怎么说服爸爸呢? 27:46 用PPT提案的方式去让爸爸看到自己的人生规划,积极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并不绑架父母,尊重父母的权利。 30:44 你的家庭给了你什么样的支持? 37:45 没有家庭托举选择更好平台的孩子,要相信每一条路都是命运指引你走的最好的道路。 39:03 作为妈妈,特意克制自己,不去干预孩子成长过程中磕磕碰碰的小事,学习独立面对人生。 46:13 你原来的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后来考到不错的雅思成绩,能分享一下经验吗? 50:04 你是怎么做到通过雅思考试后,就转化成赚钱的方式的?如何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的? 53:35 妈妈在背后隐形推动孩子观察、思考真实生活,培养商业思维方式 59:06 热爱与天赋是否也是助力? 1:03 如何在众多的爱好中找到自己的天赋热爱? 1:07 假如你去到二本学校,你会怎么规划你的大学生活呢?你会走进二本学校的学生一些什么建议? 1:10 你是怎么平衡学习和实习的呢? 1:13 给高考失利的学弟学妹们的话 1:16 采访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你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1:21 很多家长没有你这么厉害,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知道怎么放手,该怎么做才可以支持到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好呢? 1:22 孩子不是如你所愿,应该让孩子如其所是。 1:24 教育最终是他能够如何过好自己一生,教育结果的呈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期片尾音乐:《Everything Will Be OK》

86分钟
99+
1年前

Vol.06|老病死,离我们有多远?

迷雾研究所

凤凰网发表文章《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讲述了北京大学教授胡泳成为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母亲24小时照护者的故事。胡泳教授说:”能写出来的,都是包装过了的。残酷的东西不可言说。人到最后就是囚徒了,这个世界对他/她来讲越来越难以进入了,他/她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成为婴儿。会想到一个人越来越废物,什么也干不了,社会关系一点一点被斩断,就逐渐产生一种无力感。“ 窦文涛的《《圆桌派》节目也邀请了胡泳,并提到了“寿多则辱”。老去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我们怎样才能更相对从容的面对? 这一期,我们和大家聊聊人生最残酷又不得不面对的生命故事——衰老与死亡。 03:49 阿尔兹海默照护者的痛苦:肉体被束缚,精神上被时刻窥伺,被妄图控制 13:21 照护孩子即便筋疲力尽但也总是充满希望,长期照护老人目睹生命走向衰亡的悲怆与绝望 19:41 中国传统教育把精力更多地放到了生上,很少去直面老病死,没有任何准备,很多人都措手不及地被动接受老病死。 24:22 ICU的故事:老人的生死决定权究竟在谁手里? 33:01 每个生命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很难做好充沛的准备,人生永远在计划之外。 36:02 中国农村老人的高自杀率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老人照护关注缺乏; 37:51 瑞士“时间银行”引入国内,初老老人照顾年纪更大的老人,以此兑换自己年老被照护的时间; 38:58 养老体系不能过度商业化,动用社会力量投入,通过政府去推动建构养老体系,保证基本的社会管控,保证服务质量,否则很容易变形。 44:35 老人保持独立自理、学习新鲜事物能减少老年痴呆的可能,让自己更好面对生活。 50:35 承担照护老人责任的中年人要首先学会好好照顾自己。 53:42 从小给孩子做生命教育,直面生命与死亡,面对真实生活会有精神崩溃的时候,学会在崩溃后重新开启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人生功课。 本期涉及书单| 影片 |诗歌|歌曲: 1、《最好的告别》 作者: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大多数人对死亡缺少清晰的观念,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告诉读者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2、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奥利维娅·科尔曼 影片内容:安东尼是一个身患疾病的年迈父亲,他淘气而又高度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拒绝了女儿安妮的一切帮助。然而,在女儿安妮决定和她的伴侣搬去巴黎后,安东尼面临着一项艰难的人生选择,是搬到养老院还是接受女儿寻找的新护工。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安东尼开始怀疑他所爱的人、他自己的思想、甚至他的现实结构,他仿佛进入了一场奇怪的时空之旅,错乱的记忆和时间线交织出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故事,而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人也让他陷入迷茫。 3、诗歌《里尔克的安魂曲之《祭沃尔夫·卡尔克罗伊德伯爵》节选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victory. Holding on is everything. 4、片尾音乐:这条小鱼在乎 歌手&创作:王OK

59分钟
99+
1年前

Vol.05|不做医美的女人就没有容貌焦虑了吗?

迷雾研究所

从朋友圈发肖像照片引发的争论,我们似乎默认做医美的女人是有容貌焦虑的,那么不做医美的女性呢,她们有容貌焦虑吗?这一期,我们聚焦女性主要的焦虑之一容貌焦虑,聊聊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焦虑? 这一期,我们撕开“美”的糖衣: ▸ 为什么数学老师会说“女生要清爽才能学好数学”?(某重点小学真实课堂曝光) ▸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毒鸡汤,竟是1920年代广告的促销话术! ▸ 豆瓣9.1分神作《服美役》揭开真相:你买的每一支口红,都在为“美丽税”交智商税 📌 时间戳 02:55 不做医美的女人也有容貌焦虑 04:38 容貌焦虑程度取决于价值排序 07:35 容貌焦虑是不接纳自我的副产品 11:05 “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来源于广告促销 12:53 社会真实存在的规则:一个长得不好看的女孩,想要获得相对公平的对待,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18:08 只有提高自我认知,才能识破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不合理标签 21:22 消费主义推动了美的标准制定 24:15 容貌焦虑已经蔓延到更年轻的00后05后群体 32:28 女生要干净清爽才能学好数学?来自数学老师的刻板印象。 33:34 容貌焦虑深层的原因,还包括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以此长期形成的压力和束缚 42:34 自我认知能帮助不被别人定义自己,拿回对美的解释权。 43:17 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多元化的美的标准存在。 44:04 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你的人生里面有比追求美更重要的事情。 45:07 从自我做起的最小可行性行动:不评判别人的容貌。 本期推荐书目:《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豆瓣评分9.1、非虚构类热榜图书,一本书讲透男权社会、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如何将女性困于“美丽牢笼“ 。

47分钟
51
1年前

Vol.04|我们人生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吗?

迷雾研究所

很多人把自己人生的问题归结到原生家庭的错。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说过,“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很大,这一期,三个主播敞开心扉,聊聊各自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 📌 时间戳 01:34 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不是就非常有安全感,勇敢自信? 04:33 有爱家庭成长的孩子也有安全感缺失,跟原生家庭无关,跟社会塑造的标准有关 05:29 人生触底反弹的勇气和底气来自家庭 08:27 真正的成熟,是可以把对原生家庭的爱和认同分开 09:20 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16:03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和原生家庭的养育模式斗争、内耗 20:42 放下讨伐父母对与错的执念,更大的意义在于去觉察自己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疗愈自己。 24:09 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疗愈 31:59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孩子心里有自己渴求的原生家庭模式 35:30 李云迪和郎朗的原生家庭对钢琴事业的持续影响 39:37 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不止原生家庭,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学校、朋友圈、职业环境等也参与其中 40:33 过去怎么形成为今天的你,永远都没有此刻的你怎么认识自己重要。 42:41 有意识地与原生家庭切割,全然为自己负责

46分钟
99+
1年前

Vol.02|孩子提出不想上学,家长该答应吗?

迷雾研究所

国际学校的初一孩子、民办学校的中考学生、省重点高中俗称神学院的学霸孩子,他们都各自有什么烦恼和压力? 孩子面对压力提出不想上学,家长该答应吗? 孩子通过玩手机宣泄压力,家长要收手机吗? 第二期的迷雾研究所,三个「不靠谱」妈妈来聊聊中年女性最不能逃开的话题——孩子教育。不靠谱妈妈是如何面对孩子的压力,面对孩子提出的成长难题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三个不同类型的孩子在学校面对的压力: 1:07 刚进入国际学校初一的孩子面临的压力 2:10 民办学校中考生面临的压力 4:03 重点高中学霸面临的压力 压力形成的原因?-分析:制度/评判标准/社会/同龄人/家庭环境 12:19 国际学校孩子压力的来源 13:46 民办学校孩子的压力来源 15:16 重点高中孩子的压力来源 17:21 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给孩子造成的压力 23:59 老师和家长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和陈旧的认知方式去教育孩子也是压力来源 28:55 孩子是怎么应对压力的?作为家长可以给什么支持?我们是怎么做的? 34:45 当孩子提出压力太大不想上学,家长该同意吗? 39:15 帮助孩子感知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 43:29 接纳允许孩子的真实状态,给孩子创造心理空间 49:51 教育者的终极自我修炼:克制内心恐惧和焦虑

53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