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如何将工程学中的"平均故障时间"(MTTF)概念应用于金融市场的趋势分析。作者通过系统研究不同时间框架的趋势数据,发现成交量特征和时间周期是影响趋势持续概率的关键因素:确认趋势(伴随成交量支持)相较可疑趋势具有更低失败率。文中通过标准普尔ETF(SPY)的实际案例,展示了短期与中长期趋势的累积失败率差异——短期趋势在持续59根K线后失败概率达88%,而同期中长期趋势仅29%。研究强调,多时间框架的MTTF交叉验证能预判回调幅度(如当多个框架同步延展时失败风险骤增),并结合锚定点等技术工具动态调整头寸规模,从而提高交易决策的客观性,在趋势萌芽期加仓,在衰竭期减仓以优化风险收益比。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文章重点探讨了成交量分析在交易中的创新应用方法。作者指出,尽管成交量是交易者常用的工具,但传统方法(如平衡成交量指标OBV或移动平均线)存在局限性,难以提供差异化优势。为此,他提出“成交量峰值分析”方法,通过将当前成交量与历史特定周期(如200天)内的峰值对比,识别出显著放量信号。文章介绍了两种策略:一是结合成交量峰值与价格突破的“成交量水平策略”,用于判断高概率的买入或做空时机;二是利用成交量峰值捕捉趋势反转的“耗尽策略”,通过极端成交量识别市场转折点。此外,作者建议将成交量分析融入蜡烛图颜色变化等可视化工具,并与自动化交易系统结合,以提升风险收益比。全文强调通过独特的成交量分析视角和简单直观的方法,帮助交易者在不同时间框架中建立竞争优势。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分形时间框架和物理能量概念提升现代市场中的交易策略。传统振荡指标(如MACD、RSI)因市场波动性增强而失效,作者提出分形时间结构(月线、周线、日线、78分钟线以五倍速逐级细分)来识别不同层级的势能积累(盘整期)与动能释放(趋势期),并结合波动指数(Choppiness Index)量化市场状态:指数突破61.8预示趋势启动,低于38.2则趋势衰竭。通过多时间框架综合研判势能强弱和方向,交易者可更精准捕捉趋势转折,例如标普500案例中,大周期势能充足但小周期需回调蓄力,指引交易者需耐心等待再介入。该方法适用于期权卖方(偏好震荡)与趋势交易者(捕捉大级别突破)。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X-Trend的小样本学习模型,用于金融时间序列的趋势跟踪策略。传统动量策略(TSMOM)在市场剧烈变化时(如2020年新冠疫情)表现不佳,而X-Trend通过跨资产注意力机制(Cross-Attention)从历史数据中识别相似趋势模式,并快速适应新市场环境或从未见过的资产(零样本学习)。模型结合变点检测(CPD)分割市场状态,并联合优化夏普比率和收益率预测损失。实验表明,在2018-2023年的动荡市场中,X-Trend的夏普比率比传统TSMOM高10倍,且能从市场冲击中更快恢复。该模型兼具高性能和可解释性,为自适应交易提供了新思路。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论文研究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统计套利中的应用,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市场风险因子,并利用LSTM预测股票残差收益方向,构建市场中性交易策略。研究发现,LSTM模型在2001-2007和2015-2021两个测试期内均显著优于传统的相对价值(RV)模型,尤其在考虑交易成本后表现更优(如年化收益提升8.98%)。LSTM的优势在于交易频率更低,从而减少成本损耗,同时能捕捉更广泛的跨资产模式。尽管统计套利策略的整体盈利能力随时间下降(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有关),但LSTM的稳健性更强。该研究为深度学习在量化交易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时空动量(STMOM)策略,通过神经网络统一建模时间序列动量(基于单资产趋势)和横截面动量(基于资产间相对强弱),克服了传统方法忽略跨资产关联性的问题。研究发现,简单的单层感知机(SLP)结合L1正则化即可超越复杂模型和传统动量策略,在美股和期货数据上表现优异,尤其在考虑交易成本时仍保持稳健性。模型分析显示其依赖跨资产MACD特征,并识别出动量与均值回归效应,同时与现有策略低相关性使其成为组合优化的有力工具。该研究为动量策略提供了更高效、可解释的数据驱动框架,展现了机器学习在量化投资中的实用价值。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挑战了波动率目标策略的传统认知,指出虽然该策略能稳定组合风险特征(降低波动率的波动性)并小幅提升收益,但其宣称的降低尾部风险效果并不成立;研究发现策略表现高度依赖波动率目标的准确设定,而现实中预测长期基准波动率存在困难,同时尾部风险的改善受限于杠杆效应与波动率预测模型的局限性,因此投资者需谨慎评估该策略的实际效用,避免过度依赖风险调整指标或理论假设。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下行风险平价(DRP)资产配置策略,通过要求组合中每类资产对下行风险(而非总风险)的贡献均等,优化长期投资表现。作者以半方差衡量下行风险,构建了边际风险贡献和总风险贡献的数学模型,并对比了直接计算法(DRP)和半协方差近似法(NCOV)的优劣。实证显示,DRP在多个资产组合中(如全球股票、债券、商品)显著优于传统风险平价、最小方差等策略,尤其在市场下跌时展现出更小的回撤和更高的夏普比率,验证了聚焦下行风险对分散风险和保护收益的有效性。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该研究报告探讨了在动量策略中应用波动性加权的效果,提出了两种主要方法:基于策略自身波动性的加权和基于底层资产波动性的加权(即标准化收益)。理论分析表明,两种方法均能通过稳定波动和择时机制提升夏普比率,降低收益分布的峰度及下行风险。实证部分使用美国行业组合数据测试了时间序列和跨部门动量策略,结果表明,波动性加权(尤其是标准化收益法)显著改善了风险调整后收益,分散加权(将跨部门收益离散度作为波动性)虽然效果较弱,但仍能提升夏普比率。研究强调波动率预测的重要性,并通过回归分析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验证了策略有效性,指出收益与波动率的负相关性及波动率预测精度是提升策略表现的关键。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文章探讨了在投资组合优化中,风险模型与收益(alpha)模型因子定义不一致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当风险模型未能准确捕捉alpha模型中的因子时(如动量因子定义的细微差异),优化器会过度放大未被风险覆盖的alpha暴露,同时规避未被alpha回报补偿的风险因子,导致组合承担非意图的偏差敞口(如过度押注滞后历史收益)。文章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指出,通过调整风险模型与alpha模型的因子一致性(即使牺牲部分风险预测精度),能够提升优化组合的信息比率。此外,提出了四种改进方法:构建新风险模型、剔除冲突因子、替换因子或模拟风险因子对齐,实证表明这些方法在多空策略中效果显著,但对受限于做空的组合影响较小。最终结论强调,因子模型的一致性能够更有效平衡风险与收益,提升投资组合质量。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名为"投影移动平均线"(PMA)的新技术指标,它通过消除传统简单移动平均线(SMA)的滞后效应来改善交易时机判断。PMA利用线性回归计算的斜率,将平均值向前投影半个窗口长度,从而将原本位于数据窗口中心的平均值移动到窗口右侧。这种方法不仅等同于线性回归的y截距,还能通过二阶预测(考虑斜率变化率)进一步减少滞后。文章提供了代码实现,并展示了PMA相比SMA能更紧密跟踪价格走势,其预测线与指标线的交叉可作为买卖信号。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文章围绕金融市场数据展开研究,引入 “醉汉行走” 模型,运用离散样本和 Z 变换简化问题,介绍了扩散方程和波动方程这两种解决随机变量问题的方程,指出市场数据是扩散模式和波动模式的混合,还引入自相关指标检验数据相关性,通过不同数据长度的正弦波周期图展示其原理,并给出其代码和终极平滑器函数代码。 欢迎对量化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索取原文或者交流:ctaxiaobai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