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济袭来,从“痛金”说起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痛”经济袭来,从“痛金”说起 近日,全球政经局势风云再起: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发出的最新政策信号,让华尔街瞬间燃起希望。而中东等地局势持续动荡,对黄金等避险资产无疑是利好。 近一个月以来,现货黄金经历了回调,叠加鲍威尔的最新言论,一下站稳3400美元大关,并没有之前一些声音预言的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可见作为核心资产,黄金依然有很强的保值属性!提出,黄金2026年9月底目标价为3700美元/盎司。 黄金,也会“痛”? 黄金市场的火热,带动的是整个上下游的产业。例如,截至8月22日早间,现在的周大福足金价格已达1006元/g,站稳千元大关,和一年前的700~800元/g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投资黄金价格也有所上涨。“买黄金保值”的声音,更是不时冲上热搜!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近日来,一种黄金周边的全新产品正在年轻消费者间流行。而且有个让人半懂不懂的名词——“痛金”(不是那个“痛经”)! 今年以来,多款相关“痛金”产品单价被炒至当日金价的近3倍,依旧供不应求。甚至于,据北京商报等报道,品牌金足金价格大多在1000元/克,而这些“痛金”产品单价往往要卖到2000元/克至3000元/克,有着好几倍的溢价! 说实话,刚刚看到这两个字,笔者也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但本着“活到老学到老”“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形势”的精神,笔者认真地向AI大模型进行了求教,得到以下结论: “痛金”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种融合二次元文化IP(如动漫、游戏角色)的黄金饰品或收藏品,是“痛文化”(源自日本御宅族,指公开表达对特定作品或角色喜爱的个性化装饰)在黄金领域的延伸。说白了,不用故弄玄虚,就是把二次元文化IP和黄金结合起来的纪念品! 相关资料显示,“痛文化”源于日本御宅族文化,这里的“痛”并非生理疼痛,而是形容旁观者看到过度装饰物品时产生的“替人尴尬”心理。理解为“心理疼痛”也未尝不可,但之后演变为对热爱的自豪宣言,本质上是经由物品的个性化改造,公开表达对特定动漫、游戏角色的喜爱 如果还是理解不过来,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为一个黄金做的Labubu——既有黄金价值,又取决于有多少人喜欢背后的IP!现实表明,目前市场上的“痛金”产品,受到热捧的产品确实有很多! 有网友表示“当时关注到喜欢的一款IP推出了金钞,我就在北京、上海一家家线下门店去找,很多店都没货售罄了,最后跑了很多家才买到这些”。而该款克重为1g、原价899元一张的金钞,目前在二手平台上已被炒至近1600元,相比原价几乎翻倍,仍有上百名用户标记“想要”——与“谷子经济”如出一辙,只是这里的“谷子”是金子打造而成! 既然是“谷子”经济,那么就不止“痛金”一种玩法。实际上,现在万物皆可“痛”:任何东西只要和“谷子”沾边结合,立马就可以跨入“痛”的行列! 比如最常见的“痛包”,将喜爱的动漫角色的徽章、贴纸、挂件等“谷子”,密集地装饰在背包、手提包上,让原本普通的包瞬间成为个性十足的专属物品。全红婵就曾在2024巴黎奥运会期间,展示过她的挂满玩偶的可爱“痛包”。 “痛车”也是“痛文化”在交通工具上的大胆呈现。车主将动漫角色的大幅海报、立绘贴满车身,或者以彩绘、喷漆等方式,将车辆打造成移动的二次元世界。更不用说还有我们经常看到的“痛手机”:二次元爱好者用动漫角色的手机壳、贴纸等“谷子”装饰手机,或者在手机背面粘贴徽章、挂件。 不管是哪种“痛”,主打一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今年8月上海的漫展上,一位二次元游戏爱好者携带着身价上万的“金钞痛包”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社交平台上,多条相关帖子获得超7万点赞。 多家老牌金企积极拥抱二次元文化,通过与热门动漫、游戏IP联名,杀入“痛金”赛道,保留了黄金的保值属性,又融入了IP的收藏价值和情感共鸣,力图给已经点燃的年轻人黄金“执念”再添上一把火! 有了关注度,正如前文所言,溢价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即使是二手的“痛金”,有了“谷子”概念加持,价格可能贵过普通的全新黄金饰品套装! 据媒体报道,一款金饰套装在二手平台被炒至1.66万元,吸引上万人浏览及点击想要。据卖家,全套产品克重约11克。以此计算,单价也达到1509元/克,比黄金饰品高出50%! 而某黄金饰品品牌发布单价高达8万的一款纯黄金系列藏品,迅速售罄;一款联名的转运珠也在上市两周内售罄。抢“痛金”的节奏,恐怕不亚于抢Labubu最疯狂的时候! “痛金”,如何保值增值? 二次元“潮人”们之所以将眼光瞄准了“痛金”,实在是因为——它真能保值升值!随着金价迅速飙升,“痛金”产品身价也水涨船高。 一位收藏者表示,2024年7月老凤祥推出的1000克黄金高达藏品,原价88万元,按现在的金饰均价,其价格已经超过100万元,升值收益超12万。加上它“全球限量10件”的收藏价值,实际升值得可能要更多,包含黄金本身涨价,以及稀缺性带来的溢价。 说到这里,“痛金”保值增值的链条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克重与当日金价精准挂钩。二手市场上,即便遇上金价小幅波动,回收价格也鲜有断崖式下跌,如果是稀缺的标的,甚至价格还会异常坚挺。 即便某天不再热衷某个IP,黄金材质依然保有原始价值,如果金价涨了,兴许还能小赚一笔,最不济,还可以按照黄金回收的价格出手,小赚一笔! 而且市场上很多“痛金”产品主打“小而美”标签,重量1g到几g不等,对年轻人的钱包非常友好!例如,据北京商报28岁投资者表示“1克金钞总价低,流动性好,去年买的‘火影忍者’20周年款现在转手赚了300多元,比存银行利息高”。 反观普通“谷子”潮办,比如一些热门动画的限量款“谷子”,风口来时被粉丝们疯抢,一旦热度转移,价格就会大打折扣。若是脱离二次元圈层,更是无人问津,最为惨烈的,甚至最后一文不值——相较于那些“被炒到2000多元又回落到30元”的一个“吧唧(指徽章)”,黄金至少还有保值性! 不光年轻人需要“痛金”提供情绪价值,现在的黄金市场,也同样需要新鲜的血液! 世界黄金协会在《2024中国金饰零售市场洞察》中提到,18至34岁的年轻人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黄金首饰销售额。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中国黄金首饰市场报告2024》指出,年轻人更敢消费,在经济继续稳固回升的形势下,年轻一代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黄金首饰消费的持续增长。 不同于购买市场上的成品,现在已经有消费者自发“开团”和“拼团”定制“痛金”,本质是通过足够多的人数“稀释”定制过程中的各项费用。 据中青报冰点周刊,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会先找到“中间人”,或是直接联系厂家沟通。双方初步达成共识后,再去寻找更多愿意拼团的人。人数达标,中间人或商家就会向开团者收取部分定金,开始正式做货。但是这样的拼团,往往面临着著作权风险,同时整个交易环节中,也难以杜绝“跑路”的情况! 据消费日报,大量商家打着“同款”“粉丝定制”的名号,销售“痛金”类产品,但实际产品未获得正版授权。一些商家为规避监管往往更改名称上架,甚至将用户定制的原创设计稿私下出售给他人,严重侵害原作者的权益。真要较起真来,不管是商家还是买家,恐怕全部难辞其咎。 更重要的是,“痛金”本质上也只是饰品,并不能脱离“谷子经济”高波动的本质属性,其溢价本质上依赖于市场热度而非内在价值,因而投资者如果盲目追高,可能在潮水退去时损失不小。据媒体报道,有商家表示“有几款被抢购的联名“痛金”在热度过去后又回归了原价,消费者在二手市场高价收购时,还需谨慎”。 最后顺便提一下,与“痛金”依靠IP的火爆形成对比,近年来冉冉升起的“黄金爱马仕”老铺黄金,走的则是另外一条道路——文化道路! 据相关资料,老铺黄金的溢价源于“工艺与文化稀缺性”。采用宫廷古法工艺(花丝、錾刻等),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佛教、民俗),通过“一口价”模式(1100-1500元/克)塑造高端定位。消费者支付的是对非遗技艺和文化符号的认同,而非IP热度。痛金卖的是“角色信仰”,老铺卖的是“文化信仰”。 尾声 “痛金”的兴起,意味着黄金不再只是传统的保值工具,更成为年轻人表达热爱、追逐潮流的情感载体。这是黄金市场与年轻消费力的一次“双向奔赴”。未来的金饰世界还会玩出什么新花样?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10分钟
99+
2个月前

B站业绩提升,UP主们赚到钱了吗?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1. 发改委就《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时表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规范价格行为。要求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严格遵守明码标价规定、提高价格规则透明度。 2. 中证报消息,消费贷贴息落地倒计时,部分银行开启预热营销找客户。具体操作中,客户授权后金融机构会自动识别消费信息,并进行定期自动贴息。业内认为,这既有利于简化流程,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用途和风险管控。 3. 据上证报报道,日本国债收益率自5月以来持续上行,近日创阶段新高。财政赤字风险与政策不确定性叠加,央行缩减购债引发“买方真空”的风险,寿险等传统买家需求减弱,日债短期内持续承压。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建厅表示,截至6月底,广西已收购存量商品房2万套,同时推行“房票”安置、“以购代建”等措施,消化存量商品房40万平方米,全区商品房库存同比下降21.1%。 5. 上交所、深交所通报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沪深两市ETF规模合计近4.6万亿元,环比稳步上升。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东方财富等传统优势券商的业务规模稳居第一梯队。 6. 澎湃新闻消息,新乡胖东来三胖店8月23日上午10点开启招聘,大量网友涌入投递简历导致页面崩溃。当日10点30分,部分岗位已报满。新乡胖东来三胖开业拟招聘900名新员工,仅限河南地区人员投递。 7. 据证券日报报道,上半年,伦敦现货黄金价格累计涨幅达25.84%。中长期来看,支撑金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坚实,市场预测,未来一年半内金价可能挑战3700美元/盎司甚至4000美元/盎司的关口。 8. 证券时报消息,全球首个以机器人为核心主题的消费盛会近日于北京亦庄收官。本届消费节,机器人相关产品及区内商圈总销售额突破3.3亿元,售出机器人及相关产品超19万台。 9. 据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算力平台正式完成山西、上海、青海、新疆等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我国“全局总览、分域协同”的算力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10. 杭州日报消息,9月的新学期里,杭州市将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

9分钟
99+
2个月前

牛市来了,您的基金赚到钱了吗?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昨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771.1,涨0.13%,依然站稳10年新高。市场上的“慢牛”“健康牛”行情舆论不绝于耳,不少基金投资者也兴奋起来。 本轮牛市的开启似乎并没有那么剧烈,而是以一种慢条斯理,稳步向前的节奏发展,并和以往的牛市显现出较大的区别:是以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半导体领域、创新药领域作为“旗手”,叠加各板块的钟摆轮动,稳步上涨。 以A股上市公司的行业区分,据万得,截至8月21日收盘,软件行业、互联网、通信设备三大行业的涨幅排在前三,分别上涨101.39%、98.58%、93.2%,“科技牛、技术牛”的标签感十足。 另一方面,市场的气氛好像已经烘托到位,各类资金正在蜂拥入市。据统计,7月居民存款减少1.19万亿元,相对应的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很多基金投资者来说,想必此刻也是心潮澎湃。 截至上周末,据Choice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6256只权益类基金(包含股票型、混合型)近一年平均收益为34.06%。其中,6193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99%;更有54只产品净值翻倍。 股市行情的盛宴必然带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的向好,许多老基民正是从这波行情中解套的,也有很多新增量资金随波而至。权益类基金的收益如此多娇,市场也在期待更多资金进入这部分基金。 只不过投资权益类基金的门道还是非常复杂的,如何评价基金经理的择股、择时能力,如何分析各类重仓股、重仓赛道的走势等都是普通人很难驾驭的技术活。 在坊间纷纷议论牛市、基民热情高涨的当下,有没有更加入门的基金选择方式呢? 从新基金发行看门道 据万得数据,7月新发基金数量共149只,环比增加25.21%,同比增加61.96%。从近三年的发行情况来看,7月新发数量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124只。 以新基金发行的分类看,7月新增发行的149只基金中,有超过50%属于权益类指数基金(包括股票型中的被动指数型和增强指数型,不包括QDII、混合型和另类投资中的指数型)。 基金管理人的新发偏好,往往是和市场行情绑定在一起的。以7月份看,在A股“慢牛”逐渐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权益类指数基金的行情正在走高。 从7月基金募集规模的结果来看,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统计,为1078.36亿元,其中权益类指数基金的募集规模达到305.65亿元,占比为28.3%。在指数基金内部的募集中,权益类和债权类的募集规模差距不大,前者比后者多了大约16亿元。 近一年来,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持续涌现,科技、创新药、新消费等赛道轮番起舞,权益类基金业绩也同步攀升。然而面对轮动的行情和择股以及择时的难题,即便是非常资深的基金经理,在牛市中也不是说那么稳赢的,投资者如果以指数基金作为切入口,其实是一种比较稳妥和成熟的考量。 上述数据其实也在提醒人们,基金投资者的成熟度在提升。 规避基金经理能力圈难题 指数基金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人们规避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基金经理的择股、择时等能力圈困境。 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而对于操盘主动管理型权益类的基金经理来说,即便是在牛市行情中,依然要无时无刻面对“择股”“择时”等问题,很难说就一定能一直稳操胜券。 以今年二季度的情况看,主动管理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的择股能力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的水准,但择时能力则并不显优秀。 据万得数据,今年二季度基金重仓股的平均收益率为8.94%,同期中证800成分股平均收益率为1.66%,重仓股表现优异,这可从侧面反映出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确实不错。一般认为,择股所获得的超额收益是判断这部分基金经理能力的核心标尺。 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的统计,二季度主动管理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股票仓位全部都环比下降,分别下调0.24个、1.21个百分点。然而在同期,整个大盘指数确实在上涨的。这或许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至少在今年二季度的整体择时做得并不好。 择时一点不比择股容易,要精准分析出市场以及各板块和赛道的走势,通过调整仓位和配置,创造超额收益。 相对而言,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就不需要基金经理过于关注择股和择时问题,而对投资者而言,也不需要去尝试分析具体个股或者行业的的走势或者基本面,而是只需选择具体指数便可。 如果再以市场上“大部分人”的选择作为参考依据,则宽基ETF是发展最迅猛的指数基金种类。 自2018年以来,指数基金规模的大幅增长可以说是源自ETF市场的快速发展的。截至今年年一季度末,国内指数基金数量达到2099只,规模合计51925.71亿元,其中ETF产品数量1095只,规模合计36633.92亿元(不含ETF联接基金),占全部指数基金总规模的70.55%。 其中,宽基ETF规模合计20412亿元,市场份额占比约为56%,排在第一;行业ETF规模合计5085亿元,占比14%,排在第二。 宽基ETF就像是一个“大型的股票篮子”,装了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优质公司的股票,可以充分分散风险、“复刻”市场整体走势水平,在牛市行情下具备一定的优势。 一是行业分散均匀,分散个股风险,板块/概念轮动风险,享受市场全面上涨的整体行情。比如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就能覆盖我国最优质的大盘股,行业多达20多个,风格均衡,蓝筹属性突出。 二是管理费用相较主动权益类较低,且交易量大,流动性好。比如科创50指数覆盖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可以覆盖半导体、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明星”赛道的优质企业。 写在最后 尽管指数基金、权益类ETF在牛市中确实有很多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就下定结论,被动投资一定比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好。 上文核心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降低基金投资门槛、帮助基金投资小白跟上潜在牛市的步伐。 倘若对基金已经有所了解,且确实认可某些基金经理的能力圈,那么经过科学的研究后,也是能从优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获得良好收益的。 举个例子,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在过去10年中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指数的收益率为46.94%,而同期中证全指全收益指数的收益率为-8.52%。 如果长期持有一只类似中国股基指数收益率的主动管理基金,那是真有机会赚到钱的。 但还是那句话,有些基民是拿不住、有些基民是等不起、有些基民是看不破,所以真正能赚钱的可能还是少数。 您的基金赚到钱了吗?欢迎留言分享。

8分钟
99+
2个月前

《黑神话:钟馗》官宣,冯骥一心赚慢钱?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已经无需多言,但主创团队近日的决定,却多少出乎外界预料。 8月20日凌晨,游戏科学在2025年科隆游戏展开幕之夜压轴公布《黑神话:钟馗》首支CG先导预告片。 游戏创始人、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发文解释为何先推出新作时,谈及《黑神话:悟空》DLC。他表示,《黑神话:悟空》发售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过得云里雾里。DLC当然是个不坏的选择,但此时此刻,他们更想先做一款黑神话的新作——新的英雄,新的玩法,新的视觉,新的技术,新的故事。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拘定法,从零开始。 新作与DLC,慢钱与快钱 不熟悉游戏的财友,或许对游戏开发缺乏概念,无法理解游科主创团队做出的决定意味着什么。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工厂生产,如果只是在已有产品基础上做一些改进,那么生产线基本可以复用,工人也不需要做大范围的培训,而如果是凭空开发新品,那就需要对生产工艺、供应管理和人员技能做全方位调整,成本自然就高。 DLC(Downloadable Content,游戏的后续可下载内容)就是那个已有产品的追加/改进,而开发新作也就是开发新品。 以3A大作中最负盛名的《赛博朋克2077》为例,《赛博朋克 2077:往日之影》DLC总成本在8460万美元左右,作为对比,2021年CDPR 透露,《赛博朋克 2077》本体开发预算为3.16亿美元。 而《赛博朋克2077》的DLC,公认"把本体再拉升了一个高度",拯救了《赛博朋克2077》的口碑,属于DLC开发中少有的大工程了,即使如此,DLC开发成本也不过本体开发的四分之一。 而《赛博朋克 2077:往日之影》定价在30美元左右。据CDPR披露,截至5月28日,《赛博朋克 2077:往日之影》游戏资料片销量突破1000万份,即使考虑打折等因素,该DLC产生的实际收益应该也不会少于2亿美元。 投身新作,一条更难的路 所以说回《黑神话:悟空》与冯骥。 通过前述介绍,能够清楚地看到相比开发新作,开发DLC在成本方面的优势。 除了成本外,DLC相比新作更具优势的一点在于用户基数,因为DLC是本体追加的内容,一般来讲,必须先购买本体,才能购买DLC,反过来说,那些认可本体的玩家,都是DLC的潜在用户。 《黑神话:悟空》2024年的销量高达2800万份,销售额达9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买断制游戏历史销量第一,全球年度销量第一。 目前尚未有官方消息确认销量突破3000万份,即使以2800万份计,当前本体定价268元,假设DLC定价100元,五分之一的本体玩家转化为DLC玩家,那就是560万份,综合考虑打折促销等因素,按7折计算,销售额也有3.92亿。 《黑神话:悟空》本体开发成本在3亿左右,项目管理合理的情况下,DLC开发成本不太可能超过8000万,同时《黑神话:悟空》本体开发了六年半,而新的DLC开发时间不会超过2年,甚至可能压缩到1年。 所以摆在冯骥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路,躺在《黑神话:悟空》的功劳簿上,做DLC开发,有差不多80%的概率带着团队两年赚3亿,另一条路则是开发新作,前途未卜。 目前看,冯骥选择了后者。 当然,从其发声来看,团队当然不是放弃了开发DLC,而是“先做”一款黑神话的新作。不过考虑到游戏科学当前约140人的团队规模,应该支撑不了“双线作战”,所以投身新作,意味着《黑神话:悟空》DLC的面市必将大大延迟。 一如冯骥所言,“悟空的传说在未来会以更完整更扎实的方式,准备妥当后,再正式回来”。 游戏产业爆发 除了《黑神话:悟空》,今年的游戏板块表现也是相当亮眼,仅以东方财富游戏板块指数为例,截至8月21日收盘,年内涨幅已超50%。 其中ST华通、巨人网络等,年内涨幅均超100%。 游戏股高涨背后,除了牛市资金驱动外,也有基本面的因素。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5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680.00亿元,同比增长14.08%,再创新高。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亦为历史新高点。自研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7%。 结语 《黑神话:悟空》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如今团队毅然选择投身新作《黑神话:钟馗》的开发。从商业角度看,放弃短期内开发 DLC 获取稳定收益的 “快钱”,转而迈向充满未知的新作开发之路,蕴含着对游戏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岩田先生》一书中,任天堂的老社长说:“在既有的延长线上,是没有未来的。” 游戏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玩家群体不断增长,构成了如今游戏股爆发的基本因素。 期待中国的游戏开发团队,创造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卓越品质的佳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

6分钟
99+
2个月前

“农产品电商第一股”上市,叮咚、美团不用怕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虽然2015年那轮资本市场热之中,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是主角,但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互联网的内涵还在不断被放大。 各种各样的新电商还在孜孜不倦地卷进卖货领域,直到如今,电商巨头们依然对老百姓买菜的生意很感兴趣,只不过很多是围绕TO C端在做生意。 日前,一家来自中国的农业互联网企业(TO B业务)一亩田登陆纳斯达克。 作为“农产品电商第一股”,在本次IPO进程中,一亩田发行452.2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发行价为每股4.1美元。与此同时,承销商有48.8万股的超额配售权,若该权利被全额行使,一亩田此次IPO的募资总额将达到约2200万美元。 明星机构接连押注 如果一亩田没上市,它在媒体上的关注度可能还要更低。但在资本眼中,可是另一种光景。 上市之前,一亩田经历了差不多6轮的融资,投资方都是业内有头有脸的机构,比如红杉中国、云锋、真格等。 2013年12月,一亩田获得红杉中国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在当时的融资中,红杉中国看重的是一亩田在农业互联网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数字化转型空间广阔,一亩田经营的这种信息服务模式,有望破解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2014年B轮融资额达2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与光信资本。彼时一亩田用户数快速增长,2014年注册用户突破800万,初步验证“信息撮合+会员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2015年,一亩田经历了一次危机。“刷单风波”,数据造假等问题导致它的估值骤然缩水。 据相关报道,一亩田平台出现了“9小时前李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的洋葱”等离奇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因远超实际合理范围,很快便引来媒体质疑。 这次事件后,公司被爆大量裁员,但据悉一亩田方面称是由于员工违反了相关规定所以才被裁掉,而非经营问题。具体孰是孰非就不得而知了。舆论的风波导致当年一亩田没有拿到新的融资。 经过一轮调整,直到2016年,其用户数恢复至370万,尤其是农产品经纪人资源比较丰富,围绕农产品经纪人开展的信息发布、认证推广等服务已产生稳定现金流,让投资方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顺势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这次C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真格基金等机构。 随后几年里,一亩田推出“豆牛代卖”平台,切入线下批发市场代卖服务。与此同时,它还启动了“沃来采”线下经纪网络试点,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几年间相继又获得了几轮融资。 在一亩田的发展过程中,红杉中国从A轮持续加码到C+轮,据招股书,红杉中国以15.90%的持股比例是公司最大的机构股东。云锋基金也参与了3轮融资,深度绑定公司的发展。 这两家机构,不仅投钱,其背后的资源也对一亩田或多或少有所助力。 红杉在农业科技领域布局广泛。而云锋基金与阿里多少有些“交情”,说不定可以帮助一亩田接入淘宝、天猫等电商渠道,打通农产品上行链路。 不卖菜 我们知道,在中国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中,分销体系路径很长:产地→一级批发市场→二级及三级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此体系下,大家各司其职,通常仅有一级批发市场的批发商,会直接前往农产品产地,与当地的农产品经纪人对接并完成采购。 一亩田的业务则聚焦农产品的原货市场,搭建了农产品B2B撮合交易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善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2014年一亩田手机版(APP)上线,开启农产品线上交易新时代。换句话说,一亩田主要是解决农民“卖货”问题,并且为农产品经纪人及城市端的批发商提供交易撮合服务。到今天,一亩田已经服务超过5600万农业生意人,覆盖农业生产和流通全产业链。 农产品经纪人是一亩田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它开展这个模式,主要还是考虑到中国农业的特点:当前还是以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导,这就导致生产分散、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问题。再加上卖家、农户之间撮合业务存在空白地带,经纪人的作用不可小觑。一亩田的这种模式类似于房产中介。 关键是,农产品经纪领域从业人员数目比房产经纪领域更大,经手交易的农产品价值达数万亿级,与房地产交易产业价值相当。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一亩田已覆盖中国大陆340多个城市和2800多个县,占中国大陆一级和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超65%。 根据招股书,2024年,一亩田平台的采供B端用户超过5600万,农产品品类超1.5万种,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2800多个县市。 数量上对比,据证券日报,链家目前有约5万家门店,中国农产品经纪人活跃的田头市场,有20万-30万家左右。 盈利模式上,房产中介主要是通过撮合交易收取佣金。但一亩田的收入来自于两方面:一种是撮合交易佣金,另一种是为农产品经纪人提供广告推广、认证等服务。 这种经营模式如何? 根据一亩田业绩,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4年,一亩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6亿元、1.88亿元、1.6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6亿人民币、-1.06亿人民币、-3494.10万人民币。但毛利率很可观,2024年,公司毛利为1.31亿元,毛利率高达81%。 结语 当前,按2024年收入和月活跃商家数量计算,一亩田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农业B2B平台。以市场预估的2028年中国农业采购与交易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元计算,若一亩田能占据2%的市场成交规模,体量将达600亿。 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表示:“中国最好的创业机会在广大乡村”!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但对于一亩田这家如今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它又多了一个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重任。

7分钟
99+
2个月前

人工智能,正让“一人创业公司”大崛起?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因为受不了异地工作和“周末夫妻”的生活方式,最近我一朋友从原来基金公司研究部门岗位离职,回到上海的家中待业。 前几天和他聊天才知道,居然准备要尝试创业,而且还是一家仅有他自己的“一人公司”。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随着这些年来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崛起,以及各大社交平台逐步渗透进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做个视频号博主或者自媒体写手,可能是这些所谓“一人公司”的最好方式。 然而,这位朋友告诉我,当前国内外大媒体正在讨论的所谓“一人公司”是基于人工智能(AI)的新型创业模式,是正儿八经的公司,而且目标是奔着做大做强去的。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到底如何解读? 2025:智能体创业元年 如果以往人们还是利用AI应用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为了提高效率。而到了2025年这个AI大爆发的时代,在以智能体(AI Agent)技术为驱动的风口下,质变正在到来。 智能体的本质是面向特定场景,以针对特定任务训练后的大模型为基础,补充了对物理世界的自主感悟,增加了思考任务、调用工具和行动闭环的过程,实现在限定数字环境下支持目标比较明确的任务。 让AI从“被动工具”变成“主动参与者”。它不用人手把手指示每一步,而是像一个“有目标、会思考、能行动”的智能数字伙伴,帮用户处理从日常琐事到复杂项目的各种任务。 有机构指出,智能体首当其冲会成为知识工作者的全新用户界面,代替当前部分大语言交互界面的使用。到2030年,软件市场中智能体所占份额可能超过60%。 几周前,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 (Dario Amodei) 预测,最早在2026年,以智能体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将催生“首家仅靠一名员工就能实现1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他还暗示,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取代一半的入门级工作,然而这一说法立即引发了科技行业一些人士的强烈反对。 Anthropic是当前媒体声量非常高的一家美国人工智能企业,旗下拥有使用量了得的Claude大语言模型,让这位CEO的预判有了一些理论背书。 事实上,他的这个预测也是基于Anthropic公司创业团队工作中实践得来的。 “当前在Anthropic,Claude最新模型90%的代码现在都是由Claude AI技术自己编写的,这彻底改变了构建产品的方式。比如,就在最近Claude帮我在25分钟内制作出了一个原本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代码原型,”迈克·克里格(Mike Krieger)在最近一则采访中说道:“我见过一些创始人尝试了Claude的最新智能体功能和服务,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他们的初创公司突然就成功了。” 迈克·克里格是Anthropic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曾经则是Instagram最初创业团队中的成员。以上的论述未免也有点宣传Claude的感觉。不过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词,也还是智能体。 克里格认为,智能体正在从根本上重新定义高科技领域的创业,因为创业者不再需要编写代码或筹集大量资金即可开始构建自己的产品或者项目。AI大模型和智能体现在可以像入门级员工一样工作,这将对劳动力构成产生重大影响。 据报道,Claude 4大模型在发布后的第一周就使Anthropic的用户数量增长了两倍,其专用AI编程智能体Claude Code的使用率飙升了近40%,吸引了开发者和非程序员背景编程人员的兴趣。克里格的上述观点正是基于用户对编程智能体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他补充道:“一些用户甚至开始不再将智能体视为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有能力的创业协作者。” 得益于智能体的发展,创业者可以更轻松地试验产品、写代码和制作商业策略,这些工作无需再由外聘的编程人员、产品经理和项目/营销经理完成了,AI技术都能搞定。 随着“智能体创业”的兴起,初创企业可以增强编程团队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那些拥有大胆创新想法但没有编程技术背景的个人,现在也可以自主地将创业愿景变为现实。 前景虽美,还有诸多障碍 基于AI技术做一家“一人独角兽企业”这个想法听上去有些荒诞,但却赢得了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的认可。 去年在接受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采访时,奥尔特曼表示,他经常猜测,何时出现首家能在不雇佣任何员工的情况下,一个创始人就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企业。 “在我和身边科技CEO朋友们的小群里,大家在打赌哪一年能出现第一家能估值10亿美元的“一人公司,”奥尔特曼说道:“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它将成为现实。” 可以说,人工智能赋能“一人独角兽企业”的想法是硅谷创业圈的最热话题之一,AI技术或能让高科技创业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年代,从以往的“车库创业”和“编程发烧友创业”模式中演化而来。 生成式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甚至有些“足智多谋”。随着各家大模型企业一代又一代升级旗下主流大模型,总有一天这些AI技术将足以代替初创企业所需要人力。 以开发新产品为例,人工智能将以自动化来完成从前的手动工作,能主观能动地提出创意、快速执行开发、更快地进行修改、更好地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并在实现产品/服务与市场契合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假设进行测试和验证。 从编写代码到分析合同文件,从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到处理报税和成本控制等各项财务事项,从撰写文案到制作销售海报和视频,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都可以覆盖,只不过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人来参与而已。 一旦智能体的发展顺利,上述所有环节中人的参与程度都可能被大大降低,而这也就是“一人创业独角兽企业”要出现的时候了。 然而,先别太兴奋要辞职去干“一人创业公司”了,创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以AI技术或者智能体驱动的一人创业,也会有三个障碍待解。 障碍一:AI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前智能体技术无法被完全信任。 以当前的AI技术水平,大多数创始人应该还不会把最关键的任务交给人工智能单独处理。比如开发最关键的一个程序代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来做审核和判断,一旦发生错误,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后续进展,让创业项目直接土崩瓦解。还比如,创业者也会很难相信由智能体单独审阅一份重要合同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风险遗漏,一旦草率签订合同,后续的风险可能是灾难性的。 虽然当前的智能体技术可以自动化许多工作流程,但它们目前的经验尚无法与资深的专业人士相提并论。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的现状是,它们仅在做出简单的决策时,才能得出可靠的答案。人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将大量数据输入智能体并信任其决策结果的程度。因为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统计概率性”的,大多数业务流程根本无法稳定依赖于这种不可预测性。 障碍二:不是所有行业的创业都行。 对待像社交媒体或者小电商这样的软件开发类的创业项目来说,AI真的可以帮助完成很多事,从协助写代码到营销策划,正如前文提及的那些个任务,基本都能用到AI。然而如果是在制造业创业,比如生产一个动力电池的零部件或者一种新型的环保塑料,那么AI能帮上的忙就少得多了。 软件开发类的创业项目在AI时代以前其实就不需要很多人力,比如历史上Instagram于2012年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Facebook时,仅有13名员工。这些员工大部分都是程序员,公司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研发出好用的应用程序,然后去找到用户和流量。 然而如果是一家实体经济的企业,比如说一家生产电瓶车的企业,除了研发和直接获客,还得从采购、生产、市场营销等等环节去展开,并要和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服务商等各类合作企业打交道,复杂程度直线上升,如何能完全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呢? 也许将来等智能体更加发达,具身智能机器人也能完全代替工人在工厂制造了,上述这些复杂的任务才有可能被AI技术大量代替,但这显然还需等更久。 障碍三:人真的能被完全取代吗?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最近发出警告,不要高估像谷歌Gemini大模型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即使是最好的模型也会犯一些基本错误。皮查伊最近于旧金山举行的一个科技峰会上说道:“我们目前是否已经完全走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我认为没有人能肯定地这么说。” 谈到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劳动力的前景,皮查伊保持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他说:“过去20年,我们一直将技术革新和自动化进步和减少人力的预测结合在一起,但事实上这些预测并未实现。” 高盛的一篇研报也认为,尽管历史上不断有人预测技术进步将带来持续性、结构性失业,但现实中,就业总量却持续增长。因为旧职业被技术革新摧毁的同时,新职业也会诞生。以创业来说,当智能体充分施展时候,AI技术的驾驭工作或者审查工作也可能会相对增长,调整的只是就业结构,而不是整体就业率。

10分钟
99+
2个月前

2025这轮行情中,AI长得好像当年的互联网和新能源?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无论是从资金面,还是情绪面上来看,A股指数点位已经接连几日不断走高。 截至8月18日,近6个交易日净买入925.63亿元。8月18日当天融资净买入额达393.24亿元,为历史第三高峰值纪录。 外资的热情也是很高,据高盛集团Prime Brokerage数据,全球对冲基金正以6月底以来的最快速度买入中国股票。 两融余额时隔十年再度站上两万亿,一度引发市场对于本轮行情是否阶段性到了顶部的讨论。但根据国金证券牟一凌的观点,他认为当下融资交易额的活跃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盈利修复前期估值驱动行情下资金合力的特征之一。 每一轮市场繁荣期,似乎都会走出一个大的行业主线。在这个行业里,也会诞生几个引领未来发展的龙头公司。这一轮会是谁呢? 2015:互联网+开路 每一次技术变革的开始与演变,都能催生一批新兴力量的崛起。 比如,在那个遥远的2015年。关注市场的人,想必都不陌生。2015年前后的那段A股市场中,互联网+的表现成了市场关注的大焦点。那一拨,以电子和通信为代表的上游板块依然有不容忽视的绝对收益。 事实上,互联网+并非2015年前后突然爆发的,而是早在2010年iPhone4问世之时,就埋下了伏笔。 不过,彼时iPhone4刚出来时,大家的注意力还是放在移动互联网的上游,即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上。这是第一阶段比较确定性的发展方向。 iPhone4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和渗透率快速提升。据兴业证券,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电子、通信设备为代表的上游行业于2010-2012年显著跑赢中下游应用板块。 别说当时,即使到现在,虽说市场偶尔会对苹果的新机吐槽,说它每次发布会都像挤牙膏。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全球智能手机领域的先驱股价不断攀升。日前,苹果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成了首家市值突破“三万亿美元”大关的上市公司。 十几年过去了,除了苹果,围绕智能手机产业的公司发展的都还不错。小米,这个靠性价比弯道超车的玩家,今年6月市值飙升至1.54万亿港元。 随着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上游智能手机产业链大大发展之后,移动应用领域的迎来了大发展前景。 兴业证券研究发现,谷歌、脸书等企业的移动广告收入于2012年显著提升,叠加苹果iPhone销量不及预期,不论是美股还是A股,“互联网+”行情里市场转为交易盈利弹性更大的中下游应用板块。 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叠加智能手机渗透率放缓,海量C端用户得以沉淀。在此背景下,手游、微信支付、今日头条、滴滴打车等各类APP相继涌现,这一现象也正式宣告移动互联网内容领域进入爆发期。 此外,移动互联网中下游的商业模式与商业逻辑,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与验证,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也随之调整,从原本聚焦的上游智能手机产业链,转向并加大了对中下游软件应用企业的布局力度。 APP的应用边界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更迭和推陈出新。比如,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以美团为代表的外卖平台的内涵和成长性还大有可为。 以美团为例,它目前的收入结构,正在从以低毛利的外卖业务为主,向更高毛利的零售业务倾斜,未来估值估计还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除了技术的普及之外,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彼时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21:新能源当道 2021年往后的几年里,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车发展迅速,成就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产业链上的公司股价。 严格来说,A股这一轮行情从2020年一直持续到2022年。这期间,新能源行业景气持续上行,光伏和新能源车等细分行业表现突出。机构也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持续加仓新能源。 这轮行情主要逻辑在于全球对能源安全关注,造就了全球市场对光伏与新能源车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由此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入全方位发展的阶段。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步入高增元年。据中汽协统计,2021年1-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 到了2022年7月,比亚迪发布上半年销售快报,新能源车销量达64.14万辆,同比增长315%,高于特斯拉56.5万辆的销量,成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 光伏领域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近年来持续攀升,全球占比始终稳定在30%这一高位水平。 政策支持叠加海外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基本面的回暖。据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业绩从2019年的负增长状态,迅速回升至13.7%的正增长区间,其ROE(净资产收益率)相较于全A非金融板块展现出显著优势。 这一轮中,比亚迪、宁德时代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龙头,直到今天发展态势依然不错。 2025年:AI时代? 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定好了方向,AI(人工智能)叙事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在本轮AI浪潮的风暴中心美股,科技7巨头成了直接受益者。 AI热潮下,这些科技巨头们大力加码资本支出。据国金证券,2021至2024年,科技股的平均资本支出增速达到18%,这一水平已超过90年代11%的均值。在ChatGPT的影响下,很多大厂开始做大模型。 AI时代,算力既是底座,也是根基。因此,全球算力需求高增逻辑下,以光模块、AI芯片为代表的上游算力作为“卖铲人”显著受益,英伟达,这两年不管业务还是股价都相当强势,股价更是不断创历史新高。 这一时期,大家集中堆算力,搞大模型的第一阶段。而到了2024年下半年以来,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促使行业开始探索构建能够主动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的智能实体(Agent)。 到了今年,Agent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全球科技巨头推出多款商业化产品,例如百度心响(通用场景)等,实现从“问答式交互”向“任务执行”的跃迁。因此,随着Agent及多模态加速发展,中游软件服务和下游应用领域开始多点开花。 AI的终极目标是落地到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中,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它永远只是一个概念,对工业无法赋能。企业借助AI在物流、机器人、医疗、电力等领域开始密集探索应用。中央企业加力推进AI+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毕竟,这可是个大工程。 AI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提供算力与数据支撑;中游进行技术创新;下游实现应用落地。三者相互依存,中游赋能下游,下游需求反向驱动技术迭代与上游升级。 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兴业证券统计了一个AI细分领域的产业链涨跌幅(2023年-今年2月份)可以参考下图。 机器人应用领域,宇数科技等多家机器人企业开始实现商业化。软件领域,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全球语音识别市场份额第一。其星火大模型在医疗、教育领域广泛落地,日均调用量超50亿次。此外,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细分领域的公司,有望成为日后的龙头企业。 根据华泰证券的预测,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000亿美元。 毕竟,AI能赋能的领域太多太多了。就看看,哪些企业能够成为这一轮的龙头。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大叙事。每个时代,都会给你选择的机会!

9分钟
99+
2个月前

快手一哥辛巴又双叒叕”退网“了?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退役"“退网”“金盆洗手”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有一次,但对有些人来说则是一次又一次。 8月18日晚,快手主播辛巴在直播中表示,“跟大家做个告别,从今天开始辛巴再无能力承载直播这份工作,今天正式宣布退出直播行业。” 肺龄95,合理吗? 直播中,辛巴向粉丝解释称,在自己24岁时有检查出支气管炎。在过去的直播中,为了让自己坚持直播,甚至注射过肾上腺素。 “在检查肺部后,医生说我的肺部像95岁的人,如果不治疗,未来会越来越严重。”辛巴在直播中坦言道,在家人的眼中,自己一直是一个强者,无论如何都不会倒下,“但直播时实在扛不住了,我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住这份责任”。辛巴表示,辛巴的账号从今天开始,就是一个老朋友。“做这个决定确实很不舍,与大家有很深的情谊。” 直播中,辛巴安排了公司后续运营,不仅不再出镜直播,他也不再参与公司管理,“我就不再参与工作了,因为参与工作我就会操心,就会去惦记,我就会去做,我就会着急。”辛巴宣布将公司交由妻子初瑞雪负责,1亿粉丝账号移交公司。 针对辛巴肺龄95的说法,笔者做了一点考证。 肺龄属于估算指标,目前似乎没有统一的计算公式。 参考中国医大一院官微提供的男性肺年龄计算公式: 肺年龄(年)=【0.036✖️身高(cm)➖1.178➖FEV1(L)】➗0.028 FEV1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可倒算出35岁肺龄FEV1为4.322L,95岁肺龄FEV1为2.642L。 又问了豆包,年龄35岁,肺龄95岁是否可能。豆包说这属于极端异常情况,并给出了可能的原因: 不过,早在去年底,辛巴就自曝21岁时患上肺结核,24岁得支气管炎。 或许辛巴真的多年如一日为了“服务粉丝,牺牲自己”。 还会回来吗? 不过,这不是辛巴第一次说要“退网”了。 此前辛巴已有四次“退网”相关言论:2020年4月,与主播散打哥发生冲突后,两人同时发文“无限期退网”;2021年4月,在直播中称“被资本、流量打败了”“臣退了”;2023年11月前后,称“打算逐步退居幕后”;2024年4月,因被数次封号,对外称“将退役”。 除了多次“自愿退网”,辛巴也多次“被迫退网”。 辛巴的快手账号曾因“不符合社区规范”、与平台或其他主播发生冲突等原因,在2023年和2024年多次遭到短期或不定期的直播功能封禁。 2024年9月,因陷入和小杨哥的争议,辛巴快手个人账号直播功能已被永久封禁。10月10日,辛巴主页的“直播封禁”标志消失,之后重启直播。 辛巴最知名的翻车事件,还是糖水燕窝。 2020年,其旗下主播销售的“茗挚碗装风味即食燕窝”被曝主要成分为糖水,辛巴公开道歉并承诺赔付6198万元。 今年3月15日,“辛巴带货牛排被指质量问题”登上微博热搜。有消费者投诉,辛巴推广的“仓野农夫牛排”疑似为合成肉,部分产品含未标识食品添加剂,而且维权困难。 “棉密码”爆雷避风头? 尽管辛巴自述为身体原因退网,但仍有大量网友认为,辛巴是在避风头。 近日,辛巴旗下卫生巾品牌“棉密码”陷致癌风波。 “棉密码”是辛巴(辛有志)在2017年自创的品牌,号称“辛巴亲自参与研发的第一款产品”,也是辛选集团旗下自营品牌,辛巴曾在直播中自称有一千万用户。 此前,有多位辛巴直播间的“铁粉”称购买并使用“棉密码”卫生巾后,确诊癌症。 7月24日,据新京报报道,今年5月,王先生在自媒体上曝光“棉密码”卫生巾添加硫脲,并组织消费者集体送检。上海复达检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检测结果显示,10份样品中有7份检出硫脲。 硫脲,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中,因其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较高的生物健康风险,被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列为3类致癌物。 7月24日,棉密码官微发布一份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估结论称,当卫生巾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纺织品中的硫脲残留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此后,陆续有曝出相关消费者的癌症检测报告。 对此,辛选集团、辛巴、主播蛋蛋,三个多月来无任何正面回应。唯一的公开表态是7月24日“棉密码”官微的声明,强调产品“评估无风险”且“抽检合格”。 即使在8月18日的退网直播中,对“棉密码致癌风波”辛巴也未置一词。 结语 辛巴此番退网,不禁联想到黄子韬。 黄子韬和辛巴的相同点在于,都在做“自营卫生巾”。黄子韬“赌上了所有去做卫生巾”,目前除了6月疑似黑点引发一波关注外,没有大的负面舆情。黄子韬的朵薇会成为下一个“棉密码”,还是成功存活下来成为真正的国民品牌,犹未可知。 辛巴的 “退出”,也折射出直播电商行业部分从业者的困境:一边是 “流量至上” 下对高强度直播的依赖,一边是自营品牌品控与责任担当的缺失。他留下的 1 亿粉丝账号与交由妻子管理的公司,能否摆脱过往的争议惯性?“棉密码” 的致癌风波又何时能等来明确回应? 不仅如此,假如辛巴真的退网了,那快手怎么办,谁能承接辛巴的流量?作为快手平台上最具号召力的带货主播,许多粉丝使用快手的唯一原因就是看辛巴,海量高黏性粉丝,也是辛巴和快手平台博弈的底气。许多粉丝表示,“没了辛巴,都不想打开快手了”。 这些未解的疑问,远比 “退网” 本身更值得关注。

7分钟
99+
2个月前

方便面销量下滑,消费复苏加速了?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这两天,有一条消息在各大社媒平台刷屏——“方便面3年少卖40亿包”。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值得说道说道。 世界方便面协会官网披露了2020-2025年全球销量破亿份的国家和地区。 以总销量计,中国常年遥遥领先。 2020,方便面的“巅峰”时刻 70年代中国市面上出现了方便面。彼时,方便面还是凭票供应的稀罕食品。 80年代,伴随日本方便面产线的引入,方便面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1992年,台湾商人魏应州带着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登陆天津,开启了中国方便面行业的新阶段。 2020年,中国方便面销量创纪录地达到463.6亿包,人均消费量突破33包。不难想见,方便面消费量破纪录背后,无疑有着疫情居家的推动。 此后,中国方便面消费量再度进入下行区间,2021年消费439.9亿包,2022年消费450.7亿包,2023年消费422.1亿包,2024年消费438亿包。 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实现营收400.92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方便面营业额134.65亿元,同比下降2.5%。 当年借助方便面火遍全国的康师傅,这些年也悄无声息的变成了一家“饮料公司”。如今康师傅在饮品方面的营收差不多是方便面的2倍,上半年实现营收263.59亿元。 铁路太快,外卖太方便 康师傅的华丽转身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方便面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2011年之前,方便面销量在中国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2年,世界方便面协会会长安藤宏基曾表示,根据推测,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人,按照人口同比增幅估计,方便面可从现在全球年销量约近1000亿份达到1400亿份,但他认为应将部分低度开发的新兴地区经济成长计算进去,因此预估未来10年方便面年销量有机会达到2000亿份。 康师傅创始人魏应州则认为,方便面的年销量将随着GDP成长率的1到1.5倍增长。 此后的走势似乎印证了前述行业人士的乐观判断,2013年的中国方便面年销量更是创下新高达到462亿包。 就在全行业沉浸在增长的喜悦之中时,冲击悄然发生。 此后方便面销量连续3年下跌,2016年,中国方便面销量只剩380亿包。 2024年,全球方便面消费量为1230.7亿包,与当年的“乐观判断”相去甚远。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始料未及”的情况呢?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相关团队曾对方便面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营运里程每增加1%,方便面消费量平均减少0.3191%;O2O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消费量会减少0.0533%。 可见,从外部因素看,高铁和外卖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方便面市场。 “啤酒饮料方便面,花生瓜子八宝粥,前面的把脚让一让。“这个中国绿皮火车时代的吆喝,曾经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在当时漫长的火车旅程上,面对着火车昂贵且难吃的火车餐,便宜又美味的方便面成为了多少人出行的第一首选。 高铁,将过往需要半天或更久的行程压缩到几小时,许多旅客也就不需要用方便面代餐了。同时,为了营造舒适的乘车环境,许多车站和车厢也开始了“去泡面化”。 至于外卖的冲击,则更好理解一些。 1.外卖比方便面更方便,不用烧水不用洗碗不用提前囤储方便面,能适应各种环境 2.外卖营养更均衡,有肉有蛋有青菜有主食,而康师傅的牛这么多年就只破了一点皮 3.补贴使外卖更具性价比 4.外卖选择更多,而方便面口味相对单一 5.宿舍限电,获取开水相对麻烦,这让学生群体更加拥抱外卖 方便面与消费 曾几何时,有不少人认为,方便面销量与社会消费情况应当存在负相关,消费越景气,方便面,尤其是低价方便面的消费量会有所下降。 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7月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4%。可见内需仍呈现弱复苏态势。 某种程度上,低价外卖正在进一步蚕食方便面曾经的生态位。 抛开外卖大战不谈,以低价外卖中的代表,拼好饭为例,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超百万商家上线运营,拼好饭日订单量峰值超过3500万单。 除了外卖的冲击,国人饮食观念的变化,也在影响方便食品的生态。 很多预制菜、微波食品、自热食品销售额逐步攀升,说明不是消费者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变小了,而是大家追求吃的更丰富、更好了。 此外,方便面近年不断提价,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反感,很多消费者想不明白,多年如一日,无甚变化的红烧牛肉面等经典产品,为何价格不断上涨(或者减量)。厂家“人工、原料成本上升”的解释难以服众,毕竟“红烧牛肉面里没有牛肉”的梗早已家喻户晓。 更不用说各家厂商都在走品质升级的路子,推出十几元乃至几十元一包的中高端方便面产品。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吐槽方便面不好吃了,这一点,众口难调,不好做判断。 结语 方便面销量3 年少卖40 亿包,看似只是一个行业数据的波动,实则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消费变迁的缩影。 从绿皮火车时代的 “旅途标配”,到疫情期间的 “居家刚需”,方便面曾凭借便捷、平价的核心优势,深刻嵌入几代人的生活场景。但如今,高铁压缩了长途行程,让 “火车泡面” 的需求大幅减少;外卖以 “更方便、更营养、选择更多” 的特质,精准替代了方便面的日常消费场景;而消费者对饮食健康的追求,又让预制菜、自热食品等 “升级型便捷食品” 分流了需求,甚至连方便面自身的提价与 “同质化”,也在慢慢透支着消费者的接受度。 未来,方便面行业若想重拾增长,或许不再是依赖单一的 “便捷” 标签,而是需要在健康化、差异化、场景化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毕竟,一个行业的 “退潮”,往往伴随着另一个消费时代的 “涨潮”,而顺应变化者,才能在新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8分钟
99+
2个月前

这家“撒钱”的公司,和大疆相互攻守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这个周末,一家科创板上市不到三个月的公司,因为“撒钱”而登上热搜! 具体而言,据多家媒体报道,8月15日,一段影石创新创始人、董事长刘靖康给员工撒钱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画面中,刘靖康站在高一层的楼上,向楼下的员工撒钱,员工伸手接钱。消息发出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老板给我来一打”,也有网友对公司的做法表示质疑。 面对舆论汹涌,公司方面第一时间回应称,影石创新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宣布产品开启公测,并发布相应宣传视频。该全景无人机产品计划于2026年1月正式发售,目前并未产生实际收入,预计不会对2025年度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至于撒钱的原因,当晚,该无人机项目团队的百余名员工(以研发人员为主)在公司深圳办公室内举行小规模团建活动。活动过程中,公司董事长以个人薪金通过现金红包派发的方式参与互动。与此同时,公司也“再次对造成的社会舆论影响表达歉意”。 不管吃瓜群众怎么评论,赚钱效应倒是实实在在的:被“红包”砸到的不但有场内的员工,更有场外的一众大小投资者:截至8月18日收盘,公司股票已经连续2个20cm涨停,总市值直接突破千亿元大关! 公开资料显示,影石创新是智能影像企业,成立于2015年,主要产品包括全景相机和运动相机,其品牌“Insta360影石”为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第一、运动相机市场第二。 公司的官宣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之所以“撒钱”,是因为公司的全景无人机产品开启了公测。而众所周知,目前的无人机产品,大疆已经做到了“独孤求败”的地位。因而影石此番进军无人机,等于是从大疆“虎口夺食”,也是对此前大疆进攻自身核心市场——全景相机领域的回应! 就在上个月底的7月28日,由影石与第三方共同孵化的消费级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及品牌标识官宣亮相,计划推出全新品类——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 两天之后的7月30日,大疆正式发布了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而在大疆官宣的一天之后,影石Insta 360推出“88促销”,把旗下最新款全景相机Insta360 X5的价格调低500元。而到了半个月后的8月14日,影石正式发布影翎的宣传视频,“针尖对麦芒”的意味昭然若揭! 但毫无疑问,一款新产品从立项、研发、公测再到最后正式上市,是需要时间的。因而我们可以肯定,早在大疆正式发布Osmo 360,对影石的腹地发起“总攻”之前,影石早已暗中“磨刀”,准备偷袭大疆的“前沿阵地”——据公开报道,影石进军无人机之路,可能五年前就已经正式决定了! 影石和大疆,一个做相机,一个做无人机,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却因一场“撒钱”双双被放到聚光灯下,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但细究起来,双方的“明争暗斗”其实早就开始了! 影石,全景相机No.1 无人机巨头大疆,想必各位财友相对比较熟悉。而影石创新,是全球做全景相机当之无愧的No.1。据华金证券研报,其品牌“Insta360影石”为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第一、运动相机市场第二。 在此不妨先科普一下两种相机的区别:全景相机以360°无死角拍摄,实现“先拍摄后取景”的自由创作,而运动相机专注固定视角的高质量动态捕捉与极端环境耐用性。而影石创新,已经将前者做到了极致。 今年刚刚登陆科创板的影石创新,上市首日股价即大涨285%,总市值突破700亿元,一跃成为2025年科创板募资额最高的企业,也成为上交所年内第三大IPO。而现年34岁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靖康,也成为科创板首位90后董事长。 2022至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从20.41亿元升至55.74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5.25%。其中,2024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29%。归母净利润由2022年的4.07亿元升至2024年的9.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6.27%。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的收入,有将近八成来自海外:根据此前招股书内容,2021年至今,影石有76%以上的营收来自海外,美、日、欧是三大核心市场,而美国是影石最大的海外市场,2022年以来,其有近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美国。 2016年,影石创新推出的首款产品Nano,以70g的重量重新定义行业标准。这款被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誉为“了不起的产品”,通过即拍即享、实时拼接等创新功能,让VR全景拍摄真正大众化。 两年后,影石创新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旗舰全景相机X系列,助力公司首夺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出货量冠军至今: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零售市场规模达50.3亿元,其中影石创新以67.2%的市场份额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份额预期则达到81.7%。 影石创新之所以能坐稳全景相机“一哥”,和其长期重仓研发是分不开的:从2018年开始,影石创新开始投入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研发,包括更智能的拍摄模式、AI自动剪辑、实时影像优化等,目前年均研发投入过亿元,员工超2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50%。 但再坚固的堡垒,都有可能被攻破,“居安思危”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大疆之前也推出过多款相机,但从没有像这次这样,对影石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如此挑战,逼得影石将大疆的竞品“官宣”! 影石VS大疆,互为攻守? 相机和无人机看起来是两个赛道,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无非就是飞行装置拆下来,就成了相机,装上去,就成了无人机!可以想见,大疆绝无可能放弃相机市场,之前在运动相机上的试水就是证明! 据华泰证券研报等,早在2019年,大疆就推出了其首款运动相机Osmo Action,凭借其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深厚影像技术和云台技术,DJI的Osmo Action系列以其前置彩屏、强大的RockSteady防抖、可靠的性能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为老牌巨头GoPro的强劲对手,并在此后推出了迭代版本Osmo Action 4和5,在运动相机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做运动相机做得好好的,怎么想起来做全景相机呢?原来两者其实没有决然的界限,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合二为一”也不是不可能! 例如,早年的全景相机防抖不如运动相机,影石的一些产品不断提升防抖、画质清晰度以及分辨率等性能,尤其影石的FlowState防抖技术已达到极高水准,机身也具备了出色的防水和耐用性,完全可以胜任各种运动场景。 虽然在全景相机方面属于“新玩家”,但也不能排除,大疆一出手就是“王炸”的可能性! 技术的底层,总是有相通的地方:大疆长期积累的飞控系统、图传技术、机械稳定系统、视觉避障和自主导航能力,在全景拍摄中同样适用。如果大疆未来的新产品在算法层面整合全景拼接、AI追踪、智能剪辑等技术,很可能再次搅动全景相机市场。 此外,大疆拥有稳定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尤其在光学模组、图像处理芯片上的深度定制能力,或能大幅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图像质量稳定性。因而让影石“坐不住”也是理所应当! 8月4日,据科技媒体鲸犀报道,大疆内部已经秘密孵化了全景无人机产品,工程机已经打磨好,目前还在进行各项软件系统调试,预计将于年底正式发布。如果这是真的,对影石更是一重挑战。 当然面对大疆的“降维打击”,影石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影翎Antigravity”的发布,证明其早有攻入大疆腹地的准备! 影石方面表示“无人机市场已有大疆这样的龙头企业,公司非常尊敬对手。影翎Antigravity A1是基于公司全景领域核心能力突出推出的产品,为填补市场的小空缺”。进一步表示,虽然还没有上市销售,但其研发费用会在报表中体现出来。 招股书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影石创新营收为13.55亿元,同比增加40.70%;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减少2.50%,主要系持续推进全新产品线开发、关键技术升级及技术版图拓展,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尾声 在官宣无人机后,影石创始人刘靖康表示“过去十年,感谢GoPro,感谢大疆,他们正如重力一样,是行业的开创者和行业存在的基础条件”。一次“撒钱”,竟然炸出来两家科技巨头这么多年的明争暗斗。那么这场“你来我往”的大戏,未来如何演绎更精彩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12分钟
99+
2个月前

零食巨头们,一个个还受宠吗?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AI搜索,正在“断人财路”?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大发展、大开源、大蔓延,传统搜索引擎的生态圈正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使用搜索工具的习惯,以及围绕搜索引擎所展开的优化(SEO)、竞价排名、广告收入等业务都在经历变革。 前不久,交银国际发布了一篇关于百度二季度业绩预测的研报,主题就是“AI搜索变现仍在探索中,拖累广告收入”。 文中提到,预计2025年百度核心收入基本持平,运营利润同比下降29%。主要原因是百度正持续提高AI搜索内容的占比,预计今年2季度将超50%,而这可能会影响其传统搜索业务的广告收入,因为AI搜索业务的商业模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当然也可以说,百度“押注”AI搜索是深谋远虑,短空长盈的战略转型。 百度并不是唯一受影响的传统搜索业务大厂,在中国市场占比同样较高的微软必应(Bing)也正受到AI搜索的冲击。 今年8月11日,微软正式关闭Bing Search API,这意味着第三方机构付费调用必应搜索引擎应用,或者各类舆情分析数据的直接通道被关闭了。 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AI搜索战火的延续,因为当前全世界很多知名的AI搜索初创企业正是依赖调用Bing Search API来实现搜索功能的。 这可能让正努力拓展AI搜索业务的微软,看到了某种“我的好东西被你拿去和我竞争”的问题,索性就切断了。 千万别小看了AI搜索,整个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后起之秀企业的竞争压力对老牌搜索企业来说同样不小。 根据国内AI搜索API重要供应商博查的官方统计,截至2025年3月,博查Search API日均调用量为3000万次。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Bing Search API——2024年Bing Search API全球日均调用量为1.1亿次。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博查承接着国内AI应用60%的联网搜索请求。 博查能够快速赶上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价格只有行业巨头Bing的三分之一; 二是被深度求索(DeepSeek)等国内AIGC巨头采纳为个人用户对话框中“网页搜索”功能的供应商,乘上了国内AI大爆发的快车; 三是作为国内“自主可控”的企业,其数据安全性和涉外敏感性等风险,相较外国企业更低。 无论如何,传统搜索引擎巨头确实要小心自己的“财路”了,如果转型AI搜索出现失败,则中长期的盈利能力势必受到考验。 使用逻辑变了吗? 人们使用传统搜索引擎工具时候,往往通过对话框输入问题,并得到以相关性或者竞价排名方式反馈出来的结果(一系列含关键词的网站链接),进而点击探索,并做出个人判断到底哪一个“信源网站”最符合自己的需求。 基于最新大模型和AIGC技术的AI搜索的界面对话框形式大差不差,但和传统搜索最大的区别是,其结果往往已经蕴含一定的AI分析和智能判断,可以帮助用户相对减少个人判断这个结果到底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或者是否是广告的烦恼。 简单理解就是,用户从输入问题到得到答案之间,可以借助AI的智能,减少被不符合需求信息或者广告信息“骚扰”的困扰。当然AI大模型也会出现“幻觉”和虚假回复的问题,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大概率会逐步减少。 比如,当我在DeepSeek问道:“请找出10个介绍上海个人旅游最好的网站。” 姑且不论最后的结果到底如何,其首先反馈给我的“思考过程”就看上去比较科学和严谨,并且我感觉是较少受到“广告”的侵扰。 用IBM一篇研究文章的观点来归纳,AI搜索引擎相对传统搜索引擎的优势在于: (1)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提供精准、个性化的结果,减少了查找相关信息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2)处理复杂查询:能够解读细微或多层查询,对于寻求详细答案的用户来说,这些不可或缺。 (3)处理大型数据集:擅长分析海量数据,这对于医疗保健、金融和零售等行业至关重要。 (4)提供实时洞察:通过实时数据处理,能够帮助用户更快地做出决策。 (5)支持自动化:支持工作流程中的自动化,例如植入智能体的搜索应用。 从技术模式上说,传统搜索引擎依靠基于关键词的索引来将用户查询与相关结果进行匹配。虽然这种方法可扩展且对于简单搜索来说非常有效,但它也存在局限性。结果通常千篇一律,个性化程度极低。此外,传统搜索引擎可能无法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或复杂的对话式查询。 相比之下,AI搜索引擎使用高级算法来分析上下文、意图和语义。它们能够通过使用向量嵌入(将文本或图像等数据转换为供机器学习使用的数字数组)等技术来提供高质量的结果。它们还使用语义搜索系统(能够理解含义,而不仅仅是关键词),该系统能使AI搜索引擎更适合处理细致入微的查询、后续问题和动态数据环境。 这里面对传统的搜索企业来说,又引申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竞价排名或者搜索露出优化”商业模式不变的前提下,传统搜索引擎如果充分转变成AI搜索,则几乎是要“自己革自己命”,后续如何赚到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传统搜索引擎正在大力整合AI的技术服务,比如在搜索结果的最前端提供人工智能驱动的关键结果摘要,或者另起炉灶直接做一个新的AI对话应用,并植入在传统主页显眼的位置,将部分传统搜索用户的流量导向自家的AI搜索。 此外,搜索引擎优化 (SEO) 的本质也正在发生变化。内容创作者现在必须考虑AI大模型是如何解读上下文、相关性和用户意图的,而不是仅仅关注关键词密度和反向链接等策略。 随之而来的是,Al搜索排名优化(GEO)业务正在兴起,传统SEO服务商或者从业者如果不及时转型,这部分“财路”也危了。 GEO成新赛道 GEO大致可以看作SEO的AI时代变体,就是一种利用AI搜索的内在规则,优化品牌(或者网站链接等)在AI搜索反馈结果中出现频率和重点提及的服务。 简单讲,比如当我在AI搜索上询问一些问题的时候,某些非常明确的网站或者APP可能被AI大模型基于算法和流程选中,出现在结果中。这就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些网站或者APP,从而起到类似“广告”的效应。 这听上去是比较玄乎的,如何去影响各个AI大模型的判断呢?但其实国内外开展这项业务的公司并不在少数,而且很多宣传案例其实都体现出成功率挺高的。 举例来说,中小型GEO企业,往往会研究各个AI搜索或者大语言模型的“习性”,比如不同品牌的大模型喜欢优先调用特定平台上的内容(如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等)中的内容,并以 #主题 作为标签来引用。那么这些GEO企业就重点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争取被大模型早日抓取。 还比如,某些大模型喜欢优先引用具备机构背书的权威性报告或者文件中的内容,那么GEO就会去找一些所谓的行研机构发布各类白皮书或者研究报告,寻求植入。 甚至有些GEO机构还会用AI生成很多并不准确的内容去试图影响AI搜索引擎的反馈结果,以AI内容影响AI大模型的判断,造成一些“虚假信息”的道德问题和潜在的法律风险。 实话讲,要知道成功的GEO企业到底如何操作的是非常难的,因为涉及核心商业机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GEO企业都在用最合乎道德以及毫无法律风险的策略,这点势必会引起监管部门以及各大AI龙头企业的警觉和后续举措。 尾声 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6月,AI搜索引擎、AI综合助手两个赛道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达到6.85亿、6.12亿,在AI所有应用市场中遥遥领先。 种种迹象都表明AI搜索将会在不远的未来替代传统搜索引擎的功能,那些无法及时转型,无法找到新商业模式的相关企业将面临重大风险。 就好比我作为财经专栏的作者,如果后续搞不清楚什么样的文章和视频内容会被AI搜索重点吸收、推荐和展示,无法及时做出变化,那么后续一旦微信搜搜全面实现AI化,我就要吃大亏了。

9分钟
99+
2个月前

零食巨头们,一个个还受宠吗?

【财经早餐】每日财经专栏

零食巨头们,一个个还受宠吗? 初代的零售巨头们,不管是线上、线下哪个渠道起家的;还是卖全品类产品,或是靠大单品起家的品牌,似乎多多少少都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真的是消费者不爱吃零食了? 集体破防? 近两年,良品铺子业绩持续表现不佳,2024年其营收下降24%,归母净利润亏损4610万元。到了今年上半年,据公司预计亏损0.75亿元至1.05亿元。 良品铺子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的产品卖得贵,所以用降价策略,换取客流。但这并没有扭转其颓势,而且还进一步拖累了其毛利率,致使公司品牌高端形象受损,管理层也动荡不安,最近公司股权纷争不断。 良品铺子是线下零食品牌的一个缩影。作为线上渠道起家的三只松鼠,今年业绩也不怎么好看。 今年一季度,三只松鼠营收37.23亿元,同比只涨了2.13%,净利润却惨跌22.46%。产品平均售价集体走低,线下门店数量减少,销售毛利率下降。着急的三只松鼠,都开始转型卖宠物食品去了。 线上起家的品牌在大力布局线下,线下起家的品牌在努力拓展线上。尽管各自在新渠道都有好成绩,但整体表现还是大不如从前。 卖综合零食的品牌如此,靠大单品起家的似乎也这样。洽洽食品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约8000万元至9750万元,同比下降71.05%至76.25%。 由于受到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原因影响,洽洽食品对葵花子产品进行多次提价,这可能会抑制部分消费需求。 毕竟,如果只是单纯提价,而不是让消费者感受到物超所值,或者产品价值有提升。那么,单纯的涨价,就很难留住消费者。 问题出在哪里 零食行业的消费潜力,依然巨大。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为13440亿元。 分类别来看,坚果种子零食占比最大,零售额达到289亿元;其次是香脆休闲零食和饼干245.4亿元、糖巧零食180.1亿元、烘焙零食140.4亿元、肉制品零食106.2亿元、果类零食99.5亿元、调味面制品53.4亿元、婴幼儿零食31.9亿元。 据珠峰品牌营销测算,零食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1.8万亿元。 一直以来,零食消费被看作中国人的第四餐。 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吃零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而提及选择零食的原因,有71%的人选了“精神健康”,有70%的人选了“情感健康”;更有83%的人表示:在均衡饮食之外,也可以“包容一些放纵”。 整个零食行业由于高度分散,所以竞争也异常激烈。而且,消费赛道里,本来消费者们就容易“移情别恋”。因此,别小看小小的零食赛道,想要抓住用户的心,也得常常搞创新。 对于一批业绩受到挑战的零食品牌而言,通常面临成本上涨、渠道变革较慢、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比如,当代人比较注重健康叙事,魔芋产品凭借低热量、高纤维的健康标签成为零食界黑马,从素毛肚到奶茶小料不断破圈,成为休闲食品行业的黑马大爆品,卫龙凭借魔芋爽单品实现业绩逆势增长,而其原来的辣条业务却多少受到一些挑战。 渠道方面,量贩零食这种新渠道也对原有零食巨头们的自有渠道造分流。 竞争对手们是谁 过去,我们总以为,零食品牌的竞争对手,就是同类型的企业,或者是零食量贩。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思路再打开一点去分析。 事实上,山姆、盒马、奥乐齐,这种经营自有品牌的商超,也是零食品牌的强劲对手。 他们通过定制化的产品策略,据相关数据,盒马自有品牌占比在30%-40%左右,而且盒马在不断推进NB业态(盒马NB是盒马旗下的硬折扣店品牌),依托盒马供应链系统,主打高性价比商品,自有品牌零食也成为了推广核心。 山姆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年均上新产品数量超300款,其销售额在山姆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面对一个个的商超,这些独立的零食品牌,需要的是更加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亦或是把触角延伸到B端,与这些商超合力开发新产品。 奶茶店、咖啡店们,将来也可能成为零食品牌的潜在竞争对手。因为,奶茶店、咖啡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渠道。 而且,当下这些店铺为了增加产品种类和销售额,会销售一些零食产品,如茶颜悦色开启量贩零食业务,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茶饮品牌也都在展开零食生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传统零食品牌的消费者。 另外,传统零食品牌也不宜再按原有的产品体系来做生意。现在不是一个我有货,找个渠道销售出去就行。而是,需要研究消费者的喜好,怎么样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把东西销售出去。 比如,健康化的消费趋势。《2025中国休闲零食白皮书》数据显示,超过67%的消费者在购买零食时会优先查看热量表,消费者对于糖、盐、油的含量关注度较高,更倾向于选择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零食。 消费者不仅追求零食的美味,还希望通过零食获得额外的健康益处,如富含益生菌、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功能性零食成为市场的新宠。 再比如,有特色的地域小零食,能唤起消费者的新鲜感。如新疆的巴旦木奶枣(用本地优质巴旦木、灰枣)、浙江临安的山核桃(依托天目山生态)、云南的鲜花饼。 情绪型消费崛起的情况下,小零食也可以成为情绪的一种映射方式,联名款包装、人格测试主题礼盒等具有话题性的产品,有望激活消费潜力。 小零食,这个舌尖上的时代缩影,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的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和新颖。

7分钟
99+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