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8《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原生家庭不该是任何人的宿命

“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的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父亲所给予我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来构造我的思想。” 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和家庭,才会使一个人如此地想要去挣脱和逃离?而我们又要怎样才能和原生家庭达成和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许能给你答案。 没有任何前期的背景了解,没有任何偏见,用空白的心态打开了这本作者的自传记。 3大部分,记录的是童年、上学和读博3个时间发展,也是遵循父母眼中的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与融合后的自我,这是一本你将无法想象的成长蜕变记,也是教育启示录。 该用什么样的标签去讲述作者? 17岁之前,终日与废铜烂铁为伴,生病靠精油医治,偏执狂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远离一切现代化的“野人”,最终成为剑桥博士,将成长的故事披露到媒体的聚光灯下。 强大的反差和戏剧性,成为她被关注的焦点,挖掘她的故事,在猎奇背后,是更多的不可思议。 塔拉的父亲是一个偏执专横的摩门教徒,他认为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是魔鬼。 《圣经》上说牛奶是罪恶的,父亲便扔掉了家里所有的牛奶、酸奶和蜂蜜,只让孩子们用白水泡燕麦片。 父亲的温情只存在于结婚照里,照片上父亲-吉恩意气风发,与现实里的暴戾无常似乎隔了一整个世界。 对这个父亲的气愤之余,探求他究竟为何转变是我的疑问,是什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信仰,是生活压力的重创吗?我试图为他找开脱的理由,在为亲情这件事找蛛丝马迹。 因为父亲的爱应该是存在的吧,当塔拉拨通家里的电话,父亲那句,“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读书不能让你获得好运,但能让你慢慢成为自己。” ——黑塞 读书,让塔拉看到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小家庭的闭塞与可笑。 她跨越的不只是家庭的阻拦,更是自我的重新觉醒。 塔拉应该对家庭教育存有感激吗?或许是的 这本献给泰勒的自传书,是感恩教育,也感恩自己。 塔拉的学历不是她闪光点的唯一,教育的全部意义并非在学位以及成就上。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们在书中看到胆小怯懦的自己,也在童年的回忆里,找到屈服于强权的某些时刻。教育让我们看见不同的人,看见人类的完整性,看见历史与生命的长河,也看见自我的无限可能。 教育提供了读书的渠道,为读书建立庇护所,让我们看见未来的方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出自《圣经》,原句是“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Flee的翻译是“逃离”,意思是与过往的不堪告别,寻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山。 你属于山,山塑造了你, 你当像鸟,坚持飞向你的山。 希望你终将成为勇敢的飞鸟,飞向属于你的山峰。 ——收听时间线 01:57人生的困局 04:21 无法判定的对错 07:26塔拉的自我觉醒

10分钟
2k+
1年前

vol.027《秘密隐于深白色》爱情与婚姻的一点真相

不知道什么开始,在网上冲浪的这些年,搜索“爱情”,两个字,出现的都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事业狗只爱打工”…… 我曾经也口出狂语:“知道爱情是什么,我有可能遇到鬼都不一定能遇到爱情。”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谈“爱”变色,那这本《秘密隐于深白色》也许能给你些许慰藉。 这本书,从爱情的始末到婚姻的无奈,讲述的是兰芳与董友文的爱情故事,但背后,映射的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爱情宿命。 在学校的诗歌会,兰芳是被关丽娜硬拉着去的,但就是这一次,兰芳被董友文的才情吸引,董友文也为她的安静动心,那句承诺,催人泪下,却也好像在此埋下了伏笔。 “你好好上课,好好追求自己热爱的一切。等你毕业后,我们就结婚。我会养你,会让你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那时,你便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诗和远方。而我,则负责给你提供面包和爱情。”——《秘密隐于深白色》 纯洁的相遇,是爱情最美的模样,当然这是日后回忆时候赋予的特殊意义。在当下的荷尔蒙催动下,爱情就此展开了它的神奇力量。 走入婚姻,是爱情的发展进程,完美结局为爱情画上阶段性的句号。就像当初的承诺,男主-董友文逐步事业有成,女主-兰芳诗意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波澜不惊的书写着婚姻故事。 戏剧需要高潮迭起,婚姻的变奏出现,便迎来了本书的转折点。成功男性就会经不住社会的诱惑,悠闲主妇与年轻男性暧昧不清,伦理剧的戏码来了。 你的一句欲言又止,她的一次消失躲避,就造成了一次误会的加深。我想在此提出一种假设,假如他直接全盘托出,她直接追问,或许故事就不会产生误会,套用现在年轻人最喜欢的一句话:“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书中的结尾,四个字可以概括“皆大欢喜”。每个人的罪孽与结局,达到某种平衡。最受瞩目的男主角-董友文,回归婚姻,也成为了商战最后的牺牲者。 但理想文学里的结局,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爱情归于原点,独立自我的女主人格开始觉醒,事业与婚姻两手抓。可转眼现实,我们离完美人生的结局,还有多远? 想引用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中的一个经典片段: 尹天仇:我养你啊。 柳飘飘:你先养好你自己吧,傻瓜。 或许有一天,电影中会出现反转,是柳飘飘告诉尹天仇,“我养你啊”。 而他们之间将不会再有遗憾与错过。 ——收听时间线: 01:38 爱情的开始和递进 03:18婚姻的变奏 05:10 未知的结局

7分钟
99+
1年前

vol.026《东言西语》你的故乡讲什么方言?

“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把方言说得比古代汉语还高级,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是整本书的基本定义,在这一定义之下,还可附加一句:这是一本关于语言的故事集。 自从进入学校开始,甚至有些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里人和身边人就会有意识地教他们讲普通话,长此以往,家乡话就越来越陌生。但等到之后,天南地北的新朋友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固定的环节——交流家乡话。大家会互相教学对方怎么说某一句话,然后发现同一个意思不同家乡话的语序表达和发音里的异同。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所以还算是会说一些家乡话,但身边不乏有些同学从小就讲普通话,家乡话只会听不会说,每当这种时刻就有些抓耳挠腮,我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子的,而且更尴尬的是,有时候明明听出来对方的家乡口音,觉得亲切,想认识对方,但因为只会听不会说的缘故,很难去走到对方面前说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 《东言西语》这本书里对于很多地方的方言的论述,某种意义上像是把断裂的群体记忆以书本的形式,传达给更多地区的人。于是不止是特定区域的人会熟悉某一个词或者某一句的产生和意义,大家都能够获悉到关于某些言语的奥秘,尤其是发现方言的有趣之处。 语言既可以作为互相沟通的桥梁,也可以作为互相隔绝的篱笆。 01:30 开口说话的封面 04:00 语言的故事集 06:05捍卫说家乡话的权利

9分钟
99+
1年前

vol.025《时间之书》强烈建议24节气放假,遵从节气养生指南

“节气不仅跟农民、农业有关,不仅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二十四节气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24节气,能张口就来的是清明和立春,一个是放三天假期陪长辈扫墓,后者是与春饼挂钩。打工人的小心思是关心假期,具备放假属性的节气,属实让人铭记在心,但清明节气背后的寓意与由来,却未曾关注过,这本《时间之书》,它适时出现了。 [图片] 《时间之书》,关于24节气的全方位解读,绝对称得上的是恢弘制作。 历史、习俗、诗歌乃至农业,都成为这本书所涉猎的范围。 用15天读完1.3万字,是才懂皮毛的顿悟。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它是一本工具书,既帮助现代人重识节气的由来,也可重新理解自然的变化,但现在我觉得,它是一本哲学之书,其中所涉类的引用书籍之庞大,是适合一年时间来慢慢精读的好巨作。 在每个节气点翻开,触摸当下的时间,是学识的增长,也是思维的启发。 书中每个节气的六言小诗,诗意而具象,配合老树的插画,只会感叹中国人的智慧。 希望这本《时间之书》,能为你当下的焦虑寻求一个出路。 时间能解决一切,重点在于,你是否相信它。 ——收听时间线 01:52 中国人的时间简史 04:2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24节气 05:36 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 07:21 时代的裹挟与时间的敦促

9分钟
99+
1年前

vol.024 《世界:20世纪的道别》五一结束了,你真的懂旅行的意义吗?

这个世界的空气中有某种发热的东西,像是即将高烧一场,我游历,并且写下了它。 从去年年末开始,“报复性旅游”的浪潮就一直持续,各种社交平台都能见到“出去玩”的旅行分享,聊天记录搜索框里输入“旅行”两个字,跳出来的记录也有上百条,虽然大多都是之前疫情封控时做的梦。 五一假期来临之前,“去哪玩”这三个字就在心里游荡了很久,小红书的旅行笔记翻了个遍,也没想明白去哪里,却看到了一本旅行文学的书——《世界:20世纪的告别》。 [图片] 《经济学人》将莫里斯誉为“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者”,他参加过二战,担任《泰晤士报》和《卫报》记者多年……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图片] 在她生命的前38年里,她一直以男人的身份生活,在那之后,“他”变成了“她”,开启了另一种性别的人生,并且开始专注旅行与写作。全书共50万字,在这五十万字里莫里斯游历在各种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游历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见证风云变幻,记录人间百态。 她介入了很多世界上非常重大的事情,比如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冷战期间她穿梭在“铁幕”两边、审判“纳粹” 战犯、目睹非洲各国的独立仪式,见证新的非洲大陆的诞生。 [图片] 同时也有很多她自己的个体的关于城市的印象与记忆,比如她写她去卡萨布兰卡做“变性”手术,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时间永恒的流动。 莫里斯说,“我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看他者,在他者的经验里看见自我,我去看世界,是为了让世界看我。” 我想最动人的就是这一点,她的旅程中总是有着深刻的自我觉察。读者看向书页,步入她的旅程,同时在她看向自我的目光里照见自身的存在。 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生命体验。 哲学家苏珊•奈曼在作品《为什么长大?》里谈到旅行。她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诠释旅行的意义。 “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而旅行使你睿智地保持了这一状态。我想可以理解为思考、寻找自我和旅行本就是同一条道路。 旅行中我们的问题是“决定去什么地方?”而人生过程中,我们的问题同样是,“去什么地方?”继续念书回到学校?留在本地城市还是去异地工作?三四线城市还是北上广? 自我形态的最开始,也往往来自于你把自己安放在世界的什么位置。 就像是莫里斯所说的“我去看世界,是为了让世界看我”,旅行最终的意义也是让我们确认自己的存在。 ——收听时间线: 00:53 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游历了整个世界 04:27 阅读旅行文学,究竟是在读什么? 07:44 我去看世界是为了让世界看我

11分钟
99+
1年前

vol.023 《堇荼如饴》故乡是生命力的根源,也是时代的烙印。

堇与荼,都是苦菜,苦菜也能吃出麦芽糖的甜。初听你一定觉得不可思议。 这本云南边地风情的散文集,就从这样匪夷所思的四个字开始。 故事的开头,苦涩参半,甘之如饴, 故事的中间,急转直下,猝不及防, 故事的结局,千帆驶过,生生不息。 生命的写照,堇荼如饴。 作者生长于农村,农村特有的晟敏力,是因地制宜、善于创造的勤劳基因。爱吃糖,但买不到昂贵糖的年代,那就去做糖。 收割完的玉米秆子,铡碎、舂汁、熬煮、过滤,红褐色的液体,带着丝丝淡甜味,就是当时最不易得的糖。哪个小孩子不爱吃糖呢?儿时对糖的渴望在长大后变成些许放纵,直至作者妈妈得了富贵病,才开始戒糖。 作者一生对糖的渴望、痴迷切换为抵制和幽怨,是追逐欲望后的怅然若失,糖因不易得而凸出珍贵,但糖只是生活的奖赏,并非是生活的终极目标。 生命是一首长诗,它从苦中来,也会迈向甘甜。接受堇荼,也终将获得甘饴。本书第一篇短散文,便点题了这本讲述自然、成长与时代在形而上的领悟。 45篇散文,18万字,故乡两个字就浓缩在这本厚重的散文集里。或许你不是云南人,但也会在书中认识了宣威火腿、宣威女人与四平村的种种风情风貌。 故事里的每个人物,是乡里乡亲的普通人,一草一木也是最佳配角,他们人物饱满,有血有肉,值得这次相识与相知。 ——收听时间线 01:08 生命的写照,堇荼如饴 03:11 母亲 05:11 大爹 07:06 父亲 09:15 云南美食篇-火腿 10:18 云南美食篇-土豆

12分钟
99+
1年前

vol.022 《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生活幸福感低,问题在哪里?

一个想要离职的朋友小A前段时间给我推了一本书,叫做《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说是看完以后,决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关于要不要离职,幸福感低是工作的锅吗? 关于要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 关于要怎样变得更快乐? 我想看完,或许会和朋友小A一样找到答案。 [图片] 这本书的作者是梁实秋先生,很多人关于他的记忆应该都来自于小学课本上那一篇《猫的故事》,或者是他和鲁迅先生长达8年的“骂战”。但说来惭愧,小学课堂里关于他的记忆我到现在只记得当初好像有一道写作者名字的填空题我写的是“梁秋实”,然后被扣了两分。所以这算是我第一次认真地去看他的文字。 腰封上有一段写到我和小A心里的话,说是“这年头儿,彼此知道都还活着,实在不易。” 这句话是摘自本书第三个篇章“他们”里的一句话,谈的是梁实秋先生在他的年代里那群朋友们。 但又奇妙地让今天的我们产生了共鸣,大概日子无论在什么年代里都是难过的 全书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处世”、“乐呵”、“他们”、“闲谈”、“食味”。每一个篇章都相当精彩,讲述了生活百味,读来感动又有趣~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迷茫,甚至说已经习惯了迷茫,只是想快乐一点,但是快乐也很难。 小A以为,辞职以后,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她就不用再被工作绊住追寻生活的脚步。但是工作其实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如果离开工作,生活也将无以为继。 梁实秋先生在书里写道 “多少人恓恓惶惶地寻找饭碗,多少人蝇营狗苟地谋求饭碗,又有多少人战战兢兢地唯恐打破饭碗。老年饱经世变,与人无争,只希望平平安安的有碗饭吃,就心满意足”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有深深的妥协感,但很真实,相信也确确实实地戳中了不少人的心,我们一生奔波劳碌,也无非就是为了求个安稳,平平安安度过余生。 幸福感弱的问题或许在于我们看生活的视角,在于我们有多大程度地投入生活,热爱生活。 希望在这本书之后,能够学习梁实秋先生面对生活的态度与视角,从诸如乘车之类的生活小事,身边的朋友,喜欢吃的食物开始,一点一点地重拾生活的幸福感,快乐一点,再快乐一点。 现在,翻开这本书,一起踏入生活本色~ ——收听时间线: 00:41 完全消失的“快乐时间” 03:25 于是生活如此 12:39 在生活本色里重拾快乐

15分钟
99+
2年前

vol.021 《山寨·中国式解构》请为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

作品的原创性该如何尊重?复制是一种玷污吗? 中国文化与山寨文化是否可以划上等号? 带着这些疑问,翻开这本《山寨·中国式解构》。 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德国新生代哲学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西班牙《国家报》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在这本书里,他从“权”、“真迹”、“闲章”、“复制”、“山寨”五个章节为大家展开“山寨”是中国式解构”的原因。 他肯定了山寨产品的创造性。 在优于原作的前提下,提供出其不意的组合和变化。山寨商标作为一种最为显著的出现,从阿迪达斯到阿迪多斯、阿达迪斯、达斯达、阿迪斯种种,在挑战资本主义的垄断上,山寨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彻底实现了颠覆与创造。 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欧洲的发展,都无法避开的临摹。 “复制”代替了真迹,艺术作品的连续性也将流转下去。 同时,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极其关键的。 山寨产品的到来刺激着服务和生产的全面升级,传统文化的大面积垄断亟需被突破,山寨的出现从体制上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山寨产品的销售良机也就促使了山寨文化的诞生。 本期12本之读书人电台,我们一起翻开《山寨·中国式解构》,去倾听山寨文化的意义。 ——收听时间线: 01:00,山寨的必然出现 03:18,真迹与复制品,谁更胜一筹? 06:09,中国摘下山寨的帽子

10分钟
99+
2年前

vol.018在《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中,当世界不再贩卖焦虑的时候,就看网友在B站写的132首诗

“假期的朋友圈里/都是花花绿绿的/秀美食、秀红酒、秀朋友聚餐/那些用了美颜、加了滤镜的照片/我赞了却不羡慕/我羡慕那些和爱的人在一起幸福到无暇拍照的人/毕竟秀了过节也不是为了集赞/而是在等一个重要的人,问候一句节日快乐。” ——王菊在《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中的诗《节日》 突击检查!你一般在B站干什么? 做up主、追星、追剧、查资料、学技能……B站,这个年轻人聚集地可以做的事真的不要太多。 但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并非抱有快速获得些什么的心态来到B站,他们是来进行给予和自我给予的,所以他们在B站写诗。 这就是我能看到这本诗集《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的原因。 彼时放眼书店,匆匆路过一叠叠的人类文明产出,目光却被《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书封上一片醒目的水红色抓住。于是驻足,好奇地拿起这本薄薄的小书,看到著书书名——B站网友的那一刻,我瞬间被惊喜的电流打通全身:“太酷了!”(被小破站匠心之作所招徕的我像被闪电劈中的枯木,不剩几片言说感想的叶子。) 于是迫不及待地把它买回家,在此刻端详封面。那书封上隐去面目的画像好像是我,但也是你,也许还是另一个人——在我们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正在被迫成为的人。 《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是一场自发的、盛大的创作,是132位网友在B站的诗歌作品。除了奇怪网名背后可爱的创作者们,加入到这个互联网诗歌盛会的人还有:肝帝董佳宁、安州牧、姜思达、王菊、李玉刚、于贞……更有著名诗人余秀华和学者项飙为此诗集作序。 在书里,每个人都对自己“实话实说”,共同在B站的一枝旁逸的树杈上结下思考的果。每个人都能在繁杂的信息流中沉住一颗心,不慌不忙地挂起平铺直叙的另一种诗画,等候我的到访。 于是带着感动的心,怀着种种期待,我翻开了《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参观每位网友笔下的内心世界,透过句读指引,到达我们同在的时空。 ——收听时间线: 00:50,在节目开始前,与大家分享一首小诗的片段。 02:10,《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这本书的来源。 05:32,书中的诗歌传达出的生活态度,及诗歌节选。 07:45,书中诗歌的特征,及好玩小诗的节选。 12:07,什么样的人适合看这本书呢? 12:29,诗就是要被唱出来! 14:27,嘿!留言来抽奖喽~ 希望我,还有此刻正在收听的你,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此刻的你找到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节目的感想与建议,分享你在生活中找到的诗意~ 我们将根据留言热度抽取一位幸运听众,送出本期电台的讨论书籍《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哦,快来留言吧~

14分钟
1k+
2年前

vol.017《中国艺术史》真的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这本外国人写的中国艺术史书居然成了名校教材!

The Arts of China——这一定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书吧?不然,中国的艺术史深藏海尺华丽,又何须一行英文词饰? 但拿起书身端详起来,一下就能“捉住”《中国艺术史》书名下方不太常见的作者名:【英】迈克尔·苏立文。原来,这是一本英国作者书写的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广博繁杂,一位外国学者,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下笔,将中国5000年的艺术历史循循理出,并将之打包、叠藏在这本并不厚的书中,进行极具挑战性的创作行为呢?设想苏立文会在这段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挑战和考验,我对《中国艺术史》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外籍作者的旁观眼光,料想一定能以一种恒温的方法减少中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天然自豪感,从而使作者的视角会更加客观。 怀着种种期待和好奇,我翻开了《中国艺术史》,准备开始一场外籍作者第三视角下的中国艺术史的旅行。 ——收听时间线: 01:54,《中国艺术史》的艺术范围。 03:35,苏立文客观、宽阔的创作视野。 05:13,《中国艺术史》的著作地位。 05:53,这本书“娓娓道来”的书写风格。 09:20,书中对中西方绘画风格的概括。 12:00,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12:50,苏立文对自己研究的论断。 15:58,这本书令我想起的一些东西。

16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