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2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60年只吵一次架的爱情,电视剧都不敢这么写。

看一部电视剧换一个老公,这是当代的爱情。 随处可见crush,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这是网络上的爱情。 当代年轻人其实是不敢谈爱情了,他们正在拒绝爱情、远离爱情。 而这本属于传统年代的爱情故事,让我再次热血上头,平如把爱情这件稀罕玩意儿,描述的极致平凡又极致浪漫,让我惊呼这才是人世间最美的爱情。 用两个词来概括当代人的感情状态,“水泥封心”和“无法脱单”,害怕被爱情伤害的心理,让恋爱变成了一道道精心计算的数学题和解谜题,稍有不慎,计算失误,便满盘皆输。 平如和美棠的爱情,踩中了所有的爱情雷区,却依旧拥有了爱的满分答卷,这种爱情解题思路,很想分享给每一位对爱情失去信心的你们。 ——收听时间线 01:48 一见钟情多bug?并不是 03:10 柴米油盐毁爱情?未必 05:57 异地恋没结果?还真不是 整本书里,平如从未用过“爱”这个字,可这份感情重到比海深。 在动荡年代,他们亲眼看见身边太多家庭妻离子散、反目成仇、家破人亡,却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25-99岁,平如用一生爱了美棠,美棠是拿了天赐女主角的剧本吧,实在让我羡慕到不已。 或许反面案例听的太多了,人人都懂得权衡利弊,认为“不去爱就不会输”,可大胆爱人,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

10分钟
99+
1年前

vol.051 《活过,爱过,写过》我想酷酷地老去,像李银河一样

王小波是李银河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与王小波的婚恋故事,和深入社会学的前因后果。借由李银河的回忆,了解中国三十年婚姻家庭,性别与性的观念是如何变化的,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领域的女学者,李银河的一生坦荡率真,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旋律。 文革、研究性领域、与跨性别群体同居17年,李银河走的每一步,都是极少数。很多人认识她,除却对王小波的爱屋及乌,更多是猎奇的心理,开始关注起国内谈之色变的“性”,竟然也是一门研究领域。李银河创造的了不起,不只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人”之一。以我这位普通人的成长,课本没教授的、社会没教训的,我可以堂而皇之在书店,买一本李银河公开发表的性领域书籍,她给了我了解性的平权,也给了我一击重拳,世界之大,不一样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 ——收听时间线 00:36 少年时,我们需要“无知”。 02:56 年轻时,我们需要意义。 06:03 年长后,我们需要快乐。 每个人都会很快死去,每一个人对于这件不可避免的事都无能为力。 活过,是精神与身体的舒适与愉悦,我体验了; 爱过,痛彻心扉与知己恩爱,我体验了; 写过,为社会学与性学书写中国人的自己书籍,我体验了。 李银河的活过,爱过,写过,遵从自己的内心和直觉,用生命寻求快乐,活的恣意、爱得疯狂、写的尽兴。 作为人,我想过一百种活法,可是我只想像李银河一样,酷酷地老去。

10分钟
1k+
1年前

vol.050 《百蝶图》说点“民间艺术家们”不普通的故事

提起汪曾祺,90后读者率先联想到当年语文书里的腌鸭蛋,汪曾祺与昆明的故事也颇有渊源。高邮是他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而昆明则是汪曾祺文学起步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昆明要感谢汪曾祺,他为昆明老城、老街所记录的春城故事,即便消失在街头的发展中,但那些关于昆明的文字,成为一份可触摸、可回忆的档案文库。 精选汪曾祺创作的二十八篇短篇小说,在色彩斑斓、富有情致的故乡风物中,展现健康活泼的人性之美和生命的活力。这本书对于不了解汪曾祺的人来说,最适合入门阅读,书中关于民间传说和人物的刻画,充满了趣味和真实感,足以感受到汪曾祺本人的生活态度。 ——收听时间线 01:25 小人物的命运-谁不是小人物呢? 03:16 百蝶图——爱情与亲情的天平 06:10 鉴赏家——知己与友情 08:19 七里茶坊——千万别忘记汪曾祺是美食家 这本独特而真实的小说集,短小精悍。充满生活气息的每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文学的亲切性。文学没什么深刻的,深刻的是生活,深刻的是生活里每一位普通人的闪光点。 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平静坦然的接受生活,享受生活给予的快乐与忧愁,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轨迹,但努力生活就已经是一名勇士了。

10分钟
99+
1年前

vol.049 《乌有猫》重度猫瘾患者的吸猫读物

我是一个没有猫的人,但是我绝对不否认猫咪带来的超强治愈力。猫爪子上的肉垫,粉粉嫩嫩,猫流畅的身型,慵懒时尚,所以我开始云吸猫。吸互联网上的猫咪大号,隔空来上一口猫气,既不付出任何照顾猫咪的辛苦,也不承担任何养育过程的危险。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所以这本《乌有猫》,猫奴们的推荐,这绝对是一本颠覆你对猫咪认知的书籍,猫既是猫,也可以是任何,万物皆猫的世界,充满了童趣与欢乐。 ——收听时间线 01:24 猫与人类,谁驯服了谁? 02:48 脑洞大开,猫的流体力学研究开始。 05:17 有猫以后,猫很快化为乌有。 猫是作者的化身,也是自由的化身,在阅读时,我们好像都成为了猫咪,随心所欲的变换着。 具有九条命的神职猫,喜欢极限运动的跑酷猫,训练有素的按摩猫等等,在作者笔下,猫是横跨360行职业的神奇物种,看似每一篇章都天马行空,却都有合理出处,不脱离猫的天性特征。 每一篇不提及爱,却也句句都离不开对猫的喜爱之情。 我们喜欢猫咪的种种特质,心甘情愿成为铲屎官,看似猫离不开人类的供养,其实是人类更需要猫。 人类需要一些忘记自己是人类的时刻,放下理智与逻辑,回到童真与想象力的时刻, 猫从神坛走下,用跟太阳一样明亮的眼睛盯着芸芸众生,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蝼蚁啊人啊,猫一定在希望我们人类越来越好。

7分钟
99+
1年前

vol.047 《我想要两颗西柚》90后的恋爱观,真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喜欢就上,不喜欢就分。好像大多数年轻人的恋爱极容易开始,结束的理由也会匪夷所思。 90后的恋爱观,被扣上很多帽子,“快餐式爱情”“作精的聚会”……,身为一名90后,很难说我看到的恋爱观是某个词汇可以总结的,但是90后对于爱情的敞开式接受度是惊人的,爱情的各种形式与类型都被接纳着。 胡辛束可以说是90后女性自媒体的代表性kol,44天的恋爱,从爱的萌发到分道扬镳,她提供了一种了解90后恋爱观的新视角。 ——收听时间线 01:30 ·期待 渴望恋爱才不可耻!爱情是生活的甜味剂 03:06 ·相遇 你值得被爱,请你相信! 04:25 ·热恋 哇塞~恋爱也太美好了吧 05:29 ·分手 琐事会消耗殆尽好感,两个人好像并不合适。 其实如果你问我90后的恋爱观具体是什么,我想用疯狂来形容。 他们敢于挑战所谓传统,喜欢就要表达,从来不纠结与谁先表白的先后顺序。 他们疯狂的沉浸于爱情的交往期,疯狂的爱下去,不计较任何得失。 他们也敢于跟一段感情说再见,疯狂的痛苦,不隐藏哭泣与悲伤。 当一切结束,他们又开始疯狂的爱下一个人。 “疯狂”的背后是一次次蜕变成长,受过伤重新站起来,期待爱情的姿态更坚定。 如果你也有一个想要去表达你疯狂爱意的人,可以选择送这本书给他,毕竟我想见你,是爱情最纯真的模样。

8分钟
1k+
1年前

vol.046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诗歌无用的年代,为什么还要读诗歌?

芙若弗·法罗赫扎德 Forough Farrokhzad被誉为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 如果她生活在现代,她一定是被称之为反骨的代言人。 1935年,她出生于马赞德兰,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职业军官,她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本来她该走典型伊朗上层中产阶级的女性生长路线,遵循父辈安排的人生,可她偏偏一身反骨,16岁,爱上了邻居兼远方亲戚帕尔维兹·沙普尔,一位年长她15岁的讽刺作家和漫画家。家长的反对只是耳旁风,她不顾一切的跟他结了婚,16岁生下儿子卡米亚尔,19岁,她离婚成为离异女性。 套用寻常人的轨迹,19岁,人生是充满烂漫与可能性的年龄,法罗赫扎德已经被迫远离儿子成为伊朗女性里的离异少数群体。因此,20岁,她住进了德黑兰的一家精神病治疗所。 天才总跟疯子一步之差,出院后,第一本市集《囚徒》便面世,也是此书的第一个篇章。 ——收听时间线 02:03 纯情的萌芽,是少女的模样。 03:35 何为女性最大的困境?墙 05:58 这是一本离不开女性主义的诗歌。 她写作生涯里,最后一部诗集「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她开始经历一场自然里的重生,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去看社会的困境。 让我们相信 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黎明 让我们相信这想象的花园的废墟 相信闲挂着的镰刀 相信被禁锢的种子 诗歌让我们相信这寒冷季节的温暖,诗歌给我们人生真正的诗意,透过她的诗歌,我们看见自由、平静,相信再生与重生。

10分钟
99+
1年前

vol.045 《大卫·鲍伊访谈录》如果大卫·鲍伊来参加乐夏,你会投票给他吗?

大卫·鲍伊究竟是谁? 大卫鲍伊出生在英国,作为20世纪70年代最为闪耀的明星,在流行界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70年代时将华丽摇滚推上主流舞台,也包括他那雌雄同体的装扮,其音乐作品总销售量为一亿三千六百万,曾入选摇滚名人堂。 坦白来讲,我对大卫·鲍伊不是很为熟悉,歌曲偶尔听过几句,看完这本砖头厚度的书,对他的形象才逐渐完整起来。 鲍伊非常健谈,32个采访里,始终能从一个话题快速跳转到另一话题,还能不停的插入新话题,就好像他有很多想法都必须要在一次交谈中说完一样。 ——收听时间线 00:39 大卫·鲍伊究竟是谁? 02:38 巨星,有迹可循。 04:47 带着面具成为巨星 06:48 我和巨星的差距 我以前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以他为偶像,现在我渐渐懂得他这个人的性格特性。 没有人可以定义大卫·鲍伊,就算他自己也不行,而假设对自己定义的过早或过于草率,总会阻拦你成为你该成为的模样。 大卫·鲍伊在音乐上的成就,并未得到圈内人过多的褒扬,即使在Ziggy时期,也被戏称为欺骗青春期孩子的把戏。但在成为巨星后,鲍伊将自己的彷徨与不安,上升到社会与政治的更高层级,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推动着历史发展,在电影界贡献的角色作品,在时尚领域传达的时尚态度,甚至他还是个画家,他充实且多变的一生,为世界持续输送着创意和生命力。

9分钟
99+
1年前

vol.044 《阿尔戈》“我爱你”只在“他”与“她”之间发生?

《阿尔戈》什么意思? 《罗兰·巴特自述》里说,一个主体在说出“我爱你”这句话就像是“阿尔戈英雄在航行中翻新了船只,却一直使用同一个船名”。 “阿尔戈号”的部件会逐步被替换,但这艘船一直都叫“阿尔戈号”。 主流,是那些绝大部分的定义。 酷儿,便是那些小众群体的定义 「酷儿」翻译自英文Queer一词,指古怪的、与众不同之意,亦统称为非异性恋的性向群体。在早期的时候,这个英文词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因此不被同性恋群体喜爱。然而中文翻译为「酷儿」,也仿佛让这个性小众群体变得酷和潇洒起来。 作者玛吉·尼尔森是酷儿,她爱上了哈里,外表男性化,生理女性。 玛吉·尼尔森选择成为一名母亲,或许也不能说是母亲,是一位孩子的生理性母亲。 在这个酷儿家庭,哈里的孩子会称玛吉·尼尔森为邦比(Bombi)——妈咪(Mommy)的新变体。 2008年11月3日的早上,玛吉·尼尔森和哈里在美国8号提案之前登记结婚了。 这些来自小众群体的每一个事件,对于主流的世界都是轰炸性的存在。 如果你想对他们中每个人下个定义,冷酷的批判和残酷的指摘,可能都会轻易摧毁他们的世界。 哈里的男性化特征很明显了,多年的络腮胡子,让人很难一眼分辨出她的生理性别,但哈里上半身的手术和睾酮的注射仍在推进。在外界的认同上,哈里没有停止过努力的脚步。 注射睾酮的威胁、手术的危险性,好像是只针对外部的改变,酷儿怎么好像不酷了? 三十年来的挣扎,迎来了哈里一定程度上的平和,她没有完全抛弃一种性别,也未曾变成一种所谓的性别。他开心的认同自己是一名依靠睾酮注射维持男性特征的T,成为自己想要的人,他求得了自我与外界的统一认同。 今天我们可能在指责酷儿,明天我们可能去排斥更多的差异。 如果我们想要的不仅仅是挤进压迫性的制度中,就仍有使命在身,不去鞭笞他人的选择,求无限的自由世界,存差异的合理性,才是求同存异真正的意义。 我们同作者经历了一次性别过渡,道奇注射睾酮、身体变得越来越“男性化”的时间段与尼尔森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开始孕育新生儿的时间段正好重叠,对于酷儿群体的更多感想,我个人尊重且接受,而在性别以外,非主流的思想与选择,会推动这个世界发生何种巨变,我更为期待。 “阿尔戈号”不会停止,而打破陈规更伟大的意义是, 根深蒂固的理念,开始被动摇了。 ——收听时间线 01:19 不“异”样便是异类? 03:33 求自由的新世界,存差异的合理性。 05:16 生活的可能性,不该是确定性。

7分钟
99+
1年前

vol.042 《即使不努力》即使不努力,也没关系的。

对于我们这一代90后,韩流文化的江湖地位绝对不容忽视,从青春期的追星到中年期的追偶像剧,韩流文化曾经启蒙过爱情的模样,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延伸到服饰打扮、网络游戏等等,这些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韩国生活方式,曾经是90后竞相模仿的“韩流”。如今,韩国的玛丽苏作品也逐步褪去青涩,《寄生虫》电影在戛纳电影节的亮相,不禁让人推翻对韩国影视作品的刻板印象,而关于韩国年轻人的思想,却知之甚少。 这是第一次有机会拿起韩国作家的书,书中没有霸总的爱情,没有悬疑的转折,平平淡淡的故事,串联起年轻人的生活点滴。崔恩荣被称为了解韩国年轻人一代的作家,女性作家的细腻笔触,可能对于我们重新了解韩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新的启发。 ——收听时间线 01:50 其实我一直嫉妒他的优秀。 04:00 接受被爱的事实,没那么简单。 05:40 谁没参与过一场歧视羞耻呢? 我们以为少年时候的困惑是可以随着时间消逝,小时候处理能力不够,长大自然可以轻松应对,但其实是,长大是一生的功课,我们年幼学习着成熟,学习克服孤独,学习模仿优秀,却常常忘记那个被迫长大、被迫成熟的疲惫灵魂,也是一身的伤疤。 韩国经济的不容乐观,令韩国年轻一代加剧了焦虑的滋生,某种程度上,和中国的年轻人一样的惆怅与迷茫,一样的焦躁与不安。 这些emo情绪不该被回避,我们允许emo发生,也允许短暂沉迷,毕竟,总有一天,我们会笑着长大,然后努力成为更多人的大耳朵,分享着倾听的力量。

8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