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 3.8节你花钱了吗?金钱、人情与难以逃离的消费主义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国际劳动妇女节", 这一为纪念各国妇女权利运动、庆祝妇女贡献而设立的节日,近年来却悄悄变了味,被改名换姓包装成为以女性群体为潜在消费群体的购物节。在这种节日氛围下,商家不断暗示女性通过消费来“对自己好一点”,同时“善意”提醒男性要通过支持女性的消费来维持关系。 然而事实上,女性在消费中,尤其是在为家人采购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认知和情感劳动,可是“消费”却被建构成是一种娱乐、消遣和享受。女性的消费行为真的是冲动的、无节制的、虚荣的吗?男性的消费行为就是理性的、必需的、高效的?消费市场是如何形塑女性以及男性的身份、关系、价值和意义的?金钱表面看似代表物质,但其实背后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姚泽麟副教授带着他的近期译作《金钱的社会意义》,与三位主播共同探讨消费主义的相关议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17期节目《3.8节你花钱了吗?金钱、人情与难以逃离的消费主义》。 【本期主播】 古铜 米粒 Rosa 【特邀嘉宾】 姚泽麟,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医学社会学——各种关涉疾病、医疗与健康的议题,以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职业社会学——各种职业/专业;以及文化社会学——主要是伦理道德,尤其是职业伦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等。在学术成果方面,姚老师著有个人专著《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当代中国城市医生职业自主性的社会学研究》,以及译著《活化“社会嵌入性”的内容:一项关于中国人寿保险交易的民族志》、《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的发展》、《金钱的社会意义》等。(更多嘉宾信息:https://faculty.ecnu.edu.cn/_s6/yzl/main.psp) 【收听指南】 01:15:赚钱、管钱、花钱:家庭经济的性别分工 12:02:商品多样化带来的内卷:花钱也是个“累活”? 28:42:看似轻松的“管家”,女性真的有消费自由? 49:43:男性的“理性消费者“光环从何而来? 56:40:让人抓头的“送礼”秘诀 01:12:11:现金还是礼物?金钱在社会关系中的流动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肖邦练习曲》第25号作品的第4首《A小调练习曲》。

98分钟
99+
3年前

Vol.16 「读书会」全职妈妈的困境:不被承认的价值和难以重启的人生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2021已过,但李靓蕾与王力宏的离婚硝烟还在弥漫,两人婚后的家庭生活细节亦在一波三折的离婚过程中暴露在公众的审视之下,王力宏这位公众眼中的前优质偶像被拉下神坛,人设步步坍塌;我们同时也看到,李靓蕾婚后五年生仨娃,全身心投入带娃,并努力维持一个好妻子的形象,但仍免不了在提出离婚时被冷嘲热讽为贪财、物质。换句话说,即使在这样一个高收入、高曝光度的明星家庭里,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接受过一定的心理学训练,李靓蕾作为一名女性,仍然面临所有全职妈妈都在面临的压力、风险和困境。 做全职妈妈真的是基于个人偏好的自由选择吗?究竟是什么让那些本来已是职场精英的女性选择回归家庭?她们如何适应新的角色?她们如何看待自我与价值?当她们想重回职场的时候,是否可以重启这部分人生?本期节目中主播们将通过《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这本书,跟大家一起冷静地(不存在)交流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感想,欢迎收听!欢迎留言! 【本期主播】 古铜 Rosa CD 【收听指南】 01:13:【《回归家庭》一书的作者与研究背景】 06:15:【妈妈们去哪儿了?消失的职场与隐形的劳动】 15:06:【从职场精英到自我怀疑:都是谁在PUA?】 27:09:【劳动贬值与“剥削”:妈妈们为何被职场“劝退”?】 41:08:【谁在给全职妈妈们“画饼”?】 50:24:【直面现实,拒绝对女性经验的扭曲和美化】 【推荐阅读】 [英]沙尼 奥加德,《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M]. 刘昱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哥德堡变奏曲》中的第三变奏,是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

58分钟
99+
3年前

Vol.15 “双减”之后:社会的流动与教育的反思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文件,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双减”一词成为了年度十大热词之一。其实,这些“新政策”的背后藏着的是教育领域的“老烦恼”——减负。早在1995年教育部就曾出台过相关文件,要求减轻学业负担保障学生睡眠。自此开始,陆续有超过十个官方文件持续在减负一事上发力。然而,就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的程度来说,此次减负则首屈一指。 这一次,来势汹汹的“双减”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大地震”。教培行业偃旗息鼓,好未来、精锐教育等行业龙头关闭了多家门店,并通过转做家庭教育、直播等多种方式谋求转型。学校内也纷纷开设了课后延时等服务。然而,这些表面的剧变并未打消家庭的教育焦虑;相反,“50%的中考淘汰率”、“寒门再难出贵子”、“小镇做题家再难进名校”的恐惧让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不降反增。教育公平、教育功能等话题也迎来了新的全民热议。 “双减”的到来让谁欢喜让谁忧?几年一轮回的“减负运动”能真正起到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吗?家长们焦虑的根源是什么?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走向的有效渠道吗?教育是社会问题的“调节器”还是社会问题的“照妖镜”?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谢爱磊副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双减”后的“变”与“不变”,以及相关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与结构关系。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十五期节目《“双减”之后: 社会的流动与教育的反思》。 【本期主播】 古铜 米粒 CD 【特邀嘉宾】 谢爱磊,教育社会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现任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研究兴趣包括社会转型时期精英高等教育的入学与平等;城市中产阶层的教育的策略与焦虑;家长参与和教育公平等。 欢迎关注谢爱磊老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 【收听指南】 01:11:“双减”之后:教培萧条转行,家长喜忧参半 09:48:忧从何来:教育投资无门,阶层流动受限 17:23:教育流动:外观世界经验,内思教育结构 38:11:职业教育:为何背负了如此多的“污名”? 54:12:教育内卷:教育功能的“异化” 01:09:52:养育观念:多种可能与充分想象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79分钟
2k+
3年前

Vol.14 为人父母需“持证上岗”吗?杂谈《家庭教育促进法》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每当一起儿童家庭虐待事件通过大众媒体进入公众视野,这句话都会被重新翻出来并冲上网络热点。在知乎、豆瓣等网络社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问题也一直是热门话题,在这些讨论贴中经常可以见到网友们半开玩笑半带严肃地呼吁生孩子之前应该让家长考个证,并且吐槽不合格父母的危险程度不亚于无证驾驶的司机。 与此同时,“父母持证上岗”似乎正在悄悄成为社会现实。2017年5月,杭州市上城区推出“星级家长执照”工程;2020年8月,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推出了“4C”家长培训制度,在该制度的试点学校,孩子入学报到时家长也要出具学习结业证书;广东省中山市也在几年前探索过“孩子要上学,家长先上课”的模式,该市部分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新生家长需要在网络学习平台累计一定的积分才能登录新生报名系统。最近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也从法律层面合理化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科学”话语和公共领域自上而下的双重审视。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将人类养育幼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变化与差异比喻成一个由世界上不同人群开展并进行了几千年的实验(转引自LeVine, 2007)。像育儿这样复杂多变、高度情境依赖的实践是否适合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谁有权力、该以何种标准界定什么是好的父母?我们该如何看待公共权力对育儿这项家庭内部事务的监督和干预?《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公共权力的介入会来带哪些变化?有哪些是我们期待的,有哪些是需要警惕的?本期节目中,几位主播将基于这一热点事件,为大家带来不同视角的解读。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十四期节目《为人父母需“持证上岗”吗?杂谈<家庭教育促进法>》。 【本期主播】 古铜 CD Rosa 米粒 【收听指南】 01:42:各地政策纷纷落地,细节定义依然模糊 10:56:从“照猪养”到“照书养”:科学育儿观念的强势崛起 22:08:科学育儿真的“科学”吗? 35:25:祖辈经验VS.科学话语 41:17: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可能的挑战和我们的希望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51分钟
99+
3年前

Vol.13 「读书会」才出职场,又入“战场”:职场女性的家庭性别革命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婚姻不仅是两个个体的结合,也是性别、公平和感激的观念进行交锋的舞台。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但却仍然未能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外努力工作一天之后,她们回到家还必须作为主力承担家务、照顾小孩和其他家人。然而,多数双职工家庭中的男性并没有分担起照顾子女和操持家务的任务,这使得女性不仅每年多付出了近一个月的额外劳动(Hochschild, 1989),也令她们生活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对于这样的困境,除了感叹唏嘘,作为职业女性的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对多个美国家庭进行参与式观察与访谈,完成了《The Second Shift》一书(中译本译名为《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这本书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和公共讨论中都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书中展现了不同的家庭生活样貌,也总结了大多数家庭生活的共性,其中提到的“第二轮班”、“感恩经济”等概念更是能够引发女性的强烈共鸣。自这本书1989年出版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书中描述的现象依旧是当代女性们挣扎着的日常,不禁让人感慨,这场“未完成的革命”何时能够成功结束。 主播们几年前曾阅读过《第二轮班》的英文版。走入婚姻、为人父母后重新阅读中文译本,不仅带来了新的思考,也唤醒了大家灵魂深处沉睡的段子手属性。因此,本播客决定推出一个新系列——“吐槽老公大会”(划掉)“读书会”,在该系列第一期中与广大听友分享重读这本书的感想与体会。欢迎收听! 【本期宠粉福利】 本期节目将从留言的听众粉中随机抽取2位赠书,欢迎留言交流! 【本期主播】 古铜 米粒 CD Rosa 【收听指南】 01:21:《职场妈妈不下班》:迟来的中译本,常谈常新的“第二轮班” 09:22:第二轮班背后的男人们:传统型、平等型、“又当又立”的过渡型? 15:31:感恩经济:高投入低回报的演技训练课 29:42:完美妈妈人设:双重标准下的假象 34:42:妈妈生存现状:职场生活不松绑,家庭生活打前锋 53:30:爸爸生存现状:口直体嫌&被迫营业 1:05:01:性别革命何去何从:高质量男性新标准 【推荐阅读】 [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M]. 肖索未, 刘令堃, 夏天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肖邦的《e小调圆舞曲》。

69分钟
99+
3年前

Vol.12 学外语到底有多重要?双语学习的迷思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对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城镇地区中产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外语几乎已经成为童年生活的“标配”。为了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外语学习已成为不少家长的重点教育投资方向,而家长们的热情也使市面上各种号称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外语的培训课程和电子产品供不应求。 有趣的是,推动儿童外语学习的社会话语往往会给自己画一圈“科学”的光环。许多关注外语学习的父母早已对“关键期”、“双语优势”等概念稔熟于心;“X岁再不开始就晚了”、“学得越早发音越正宗”等看似言之凿凿的说法更让不少家长觉得晚学半天就已经输了。然而,目前关于语言习得和双语儿童的研究发现其实并没有确凿统一的结论,而是充满争议和未知。 孩子学习多种语言究竟有哪些好处?孩子的外语学习应当在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学外语有何规律,朋友圈盛行的说法到底真假几分?希望从小培养孩子多语能力的父母,又该如何避免成为外语培训行业的韭菜?本期节目中,四位主播特地邀请了双语学习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丁婷博士,从发展心理学、人类学、语言习得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共同探讨外语学习的各种问题,帮自己和听众小伙伴们绕坑。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十二期节目《学外语到底有多重要?双语学习的迷思》。 【本期主播】 古铜 Rosa 米粒 CD 丁婷博士(特邀嘉宾) 【收听指南】 01:15:为啥学外语?双语优势的种种传说 10:30:多学一门语言就能获得多种思维方式吗? 15:35:啥时候开始学才算晚?外语学习大辟谣 18:26:怎样的学习才有意义?动画片 vs 外教 vs 人机点读 vs 亲子互动 29:55:母语+第二语言:互相干扰还是“一石二鸟”? 37:24:如何轻松愉快地用外语与娃“尬聊” 45:08:想解放双手的家长该如何外包? 55:30:放下焦虑:学外语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推荐阅读】 肯德尔·金, 艾莉森·麦基.《双语优势:为何、何时和如何教你的孩子第二语言》[M]. 丁婷, 译.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F小调。

62分钟
1k+
3年前

Vol.10 如何像专业人士一样挑选托育园:跳出以貌取园的坑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上期节目中我们提到,许多父母既不想成为“育儿啃老”族,也不放心将养娃重任外包给可能流动性极大的家政育儿行业。于是,送娃入托就成为一种刚需,既能保住父母们的打工饭碗,又能让孩子得到专业看护。但是,托育机构近些年来才渐具规模,那些五花八门的课程设计,花花绿绿的环境布置,以及“蒙氏双语”、“日式托育”、“美式托育”等各种抓眼球的宣传话术,常常让新手爸妈们陷入选择的迷宫。可以说,家长们“虽在此山中”,却是“云深不知处。” 面对这些选择,两眼一抹黑的家长们往往只能被托育机构牵着鼻子走,从价格、规模、教师学历、课程复杂程度等外在标准中“盲选”。然而,鉴别托育园好不好真正应该看的指标是什么?作为家长如何去观察这些指标?有什么窍门可以快速辨别机构质量的优劣?本期节目中,各位主播将搬出自己实地走访上海二十余家托育机构的丰富实战经验,多年来混迹于各大幼儿园的观察积累,并结合学界的相关研究,为大家梳理出挑选托育机构时的考察重点,供小伙伴们参考,免交智商税。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十期节目《如何像专业人士一样挑选托育园:跳出以貌取园的坑》。 【本期主播】 Rosa CD 米粒 古铜 【收听指南】 03:30:太早送托育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11:47:托育园质量:“软件”好才是硬道理 26:30:哪些才是评判优质托育园的核心指标? 35:21:托育师资水太深?三招拨开迷雾 46:12:需要关注的托育“硬件”有哪些? 54:03:托育模范:瑞吉欧模式的“慢”教育 1:00:05:老师的功夫深不深,关键要看和孩子的关系 【关键概念】 结构性质量:结构性质量评价构成主要包括幼儿园园舍条件、 设施设备、生均资源、班级规模、班额大小、师幼比、 教师队伍状况等。 过程性质量:过程性质量是指儿童在学前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中的日常经验,包括儿童活动中的社会、情感、物理、教学方面,以及儿童与老师、同伴、材料之间的互动。 瑞吉欧教育:瑞吉欧教育理念是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名叫瑞吉欧·艾米莉亚的小城市创立起的一套学前教育理念和实践。1945年,瑞吉欧·艾米莉亚的居民们在塞拉小镇(Villa Cella)一砖一瓦地建立起了第一所新型的幼儿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以创始人罗里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为代表的瑞吉欧人在借鉴、继承了教育学家布鲁纳、杜威以及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后,结合实践创立出了蜚声国际的瑞吉欧教育理念。当前,瑞吉欧·艾米莉亚市的所有服务于0-6岁幼儿的婴幼园和幼儿园都采用了这一教育理念。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哥德堡变奏曲》中的第三变奏,是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 【相关阅读】 1. Belsky, J. (2006). Early child care and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Major findings of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95–110. 2. Edwards, C., Gandini, L., & Forman, G. (Eds.). (2011).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The Reggio Emilia Experience in Transformation. ABC-CLIO. 3.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1997). The effects of infant child care on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security: Results of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Child Development, 68(5), 860–879. 4. Slot, P. L., Leseman, P. P., Verhagen, J., & Mulder, H.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structural quality aspects and process quality in Dutc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setting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33, 64–76. 5. Tobin, J. (1988).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multivocal ethnography: A dialogical approach to Japanese preschool class size.Dialectical Anthropology,13(2), 173–187. 6. Bryant, D. M., Burchinal, M., Lau, L. B., & Sparling, J. J. (1994). Family and classroom correlates of head start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outcome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9(3), 289–309. 7. McMullen, E., Perlman, M., Falenchuk, O., Kamkar, N., Fletcher, B., Brunsek, A., Nocita, G., & Shah, P. S. (2020). Is educators’ years of experie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settings associated with child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53, 171–184. 8. Whitaker, R. C., Dearth-Wesley, T., & Gooze, R. A. (2015). Workplace stress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er–children relationships in Head Start.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30, 57–69.

66分钟
99+
3年前

Vol.9 开放三胎:阻碍生育意愿的大山在哪里?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今年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向公众公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5月31日,中共中央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这是中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第三次“放松”人口生育政策。 三胎政策一开放,社交网络上立即沸腾了,网友们编排了各种段子进行花式调侃:“民不聊生”被赋予了全新的释义——“指现代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没有生孩子的意愿,连聊一聊都不愿意”; “养儿防老” 被重新解释成“养儿是防止你活到老的”; 更有网友戏称今年国家准备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原来是给小朋友们发弟弟妹妹。当年二胎政策放开后,公众对于要不要再生一个似乎还有些摇摆;而三胎放开后,全网都在疯狂say no。这些段子虽然口吻戏谑,但却反映了普通打工人当前面临的生育和养育挑战有多么严峻。 日前,人民政协报刊评《优化生育政策,从推倒影响生育意愿的一座座大山出发》。阻碍生育意愿的大山究竟是什么?其他国家是如何推翻“大山”的,他们有哪些配套支持,又是如何落实的?当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者值得吸取的教训?传说中的美国模式是不是真的值得模仿?本期节目中,各位主播将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与硬核数据报告,聊一聊我们距离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九期节目《开放三胎:阻碍生育意愿的大山在哪里?》 【本期主播】 米粒 Rosa CD 古铜 【收听指南】 03:16: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08:44:育儿责任的转移:养孩子几乎全是家庭的“份内事” 12:24:友好的产假制度长什么样? 19:55:我国公共托育服务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 28:25:托育服务的质量把控是个难题 37:10:政府在托育服务上真的“下血本”了吗?国际数据大比拼 46:06:托育机构的质量与数量——政策的平衡 49:53:支持婴幼儿及其照料者的物理环境与设施配套 51:56:企业也是影响“打工人”生育意愿的重要一环 59:39:我们离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 【关键概念】 育儿假(parental leave):广义的育儿假,包含了产假、陪产假、父母育儿假等各种让父母可以暂停工作(而无需辞职或面临解雇)来照料孩子的假期;狭义的育儿假,主要指父母育儿假,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西欧和北欧的福利国家、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在产假、陪产假之外实行的一项福利政策,各国假期的总长度、灵活性和薪酬水平不等。父母育儿假不只是针对妈妈,通常也包括爸爸。例如,瑞典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到孩子八岁之前,共有480天的父母假,其中390天带77.6%薪水,其余90天享受每日180克朗的补贴;日本的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可以享受2个月的产假和10个月的育儿假,如父母共同休假,则可以享受总共14个月的育儿假,假期带2/3薪水。2021年,我国《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全面落实产假等生育类假期制度和哺乳时间相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育儿假试点。 普惠性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2020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普惠性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是指由国家机构举办,或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村集体利用财政性经费或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的定义,是指“通过教育部门认定、面向大众、质量合格、接受财政经费补助或政府其他方式的扶持、收费执行政府限价的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瑞吉欧教育:瑞吉欧教育理念是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名叫瑞吉欧·艾米莉亚的小城市创立起的一套学前教育理念和实践。1945年,瑞吉欧·艾米莉亚的居民们在塞拉小镇(Villa Cella)一砖一瓦地建立起了第一所新型的幼儿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以创始人罗里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为代表的瑞吉欧人在借鉴、继承了教育学家布鲁纳、杜威以及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后,结合实践创立出了蜚声国际的瑞吉欧教育理念。当前,瑞吉欧·艾米莉亚市的所有服务于0-6岁幼儿的婴幼园和幼儿园都采用了这一教育理念。 生育友好型社会:指创建有利于儿童和生育主体的个体发展,有利于生育主体生育需求满足的社会环境与公共服务。国家强调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在落实“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政策的制定为主体,推动构建“有利于激发生育主体的生育意愿、有利于满足生育主体的现实生育需要、有利于促进儿童和生育主体的未来发展”的整体性社会环境。 【相关阅读】 1. 李芳, 祝贺., & 姜勇. (2020).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特征与对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教育学报, 16(1), 43-54. 2.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1999). 中国人民共和国幼儿园教育重要文献汇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凯特琳·柯林斯. (2020).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上海人民出版社. 4. Koslowski, A., Blum, S., Dobrotić, I., Kaufman, G., & Moss, P. (2020)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eave Policie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20. DOI: 10.18445/20200915-131331-0. Available at: https://www.leavenetwork.org/annual-review-reports/review-2020/ 5. OECD. (2015). Starting strong IV: Monitor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OECD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787/9789264233515-en. 6. OECD. (2016).Starting strong IV: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data country no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ECECDCN-Chile.pdf 7. OECD. (2019).Public spending on child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els/soc/PF3_1_Public_spending_on_childcare_and_early_education.pdf 8. Zhou, Y. (2019). The dual demands: gender equity and fertility intentions after the one-child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8(117), 367-384.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西班牙作曲家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的代表作之一《十二首西班牙舞曲》中的07号舞曲《瓦伦西亚舞曲》。

67分钟
99+
4年前

Vol 8. 丧偶式育儿,这个锅到底谁来背?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几周前,我们借着父亲节的机会邀请了几位“入职不久”的爸爸来分享自己的育儿体验。爸爸们的“吐槽”激发了我们作为学者和女性的诸多思考(和反击的冲动)。在对“丧偶式育儿”进行猛烈抨击和对“别人家的爸爸”的羡慕嫉妒恨之间,男性的育儿参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真的是妈妈们的碎碎念和高标准挫伤了爸爸们参与育儿的积极性吗?爸爸们的“苦水”,是个别家庭内部的困扰还是社会结构化的产物?日常生活中,想和队友分工育儿,需要注意哪些隐形的坑,又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接着爸爸们留下的问题继续讨论,同时引入父职研究和性别研究中的理论和发现,深入讨论育儿中的性别分工。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八期节目《丧偶式育儿,这个锅到底谁来背?》 【收听指南】 05:02:游走于鄙视链低端与神坛之间的爸爸 08:23:“迟钝”的爸爸与“龟毛”的妈妈? 12:02:是妈妈“守门”太紧,还是爸爸“玻璃心”? 18:28:女性如何被建构成家庭中的“照料者(caregiver)” 25:29:谁在阻止男性参与育儿? 31:12:育儿中的性别分工:好玩的活儿分给爸爸,dirty work留给妈妈? 36:09:妈妈的“心机”: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吸引队友参与日常劳作 39:51:结构化的阻力:996/007的企业文化 43:32:爸爸来自火星,妈妈来自金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何不同? 51:23:不会当爸?不如向妈妈们看齐 【关键概念与推荐阅读】 母亲守门行为(maternal gatekeeping): 母亲因家务标准、身份认同、性别角色分工的刻板印象等约束、限制、控制和拒绝父亲参与家务劳动和育儿的行为表现。 “上世纪90年代末, 突出母亲在父母教养中地位的母亲守门行为(maternal gatekeeping behavior)研究逐渐兴起(邹盛奇, 伍新春, 刘畅, 2016)。最初, 母亲守门行为仅指母亲约束、限制、控制和拒绝父亲参与到家务劳动和教养孩子活动中去的行为(Allen & Hawkins, 1999), 即母亲关门行为(maternal closing behavior); 随着研究者将母亲守门行为纳入到父母协同教养(parent coparenting)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母亲开门行为(maternal opening behavior), 即母亲对于父亲教养活动的支持、鼓励和促进等方面的行为, 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Puhlman & Pasley, 2013; Fagan & Cherson, 2017)”(邹盛奇等,2019, p.816) 邹盛奇, 伍新春, 黄彬彬, 刘畅(2019). 母亲守门行为与母亲教养投入、母子依恋的关系及发展性差异. 心理学报, 2019, 51(7): 816-828. Allen, S. M., & Hawkins, A. J. (1999). 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1), 199–212. 玻璃直升梯(Glass Escalator): 指当男性(特别是性取向为异性恋的白人男性)进入传统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例如护理、初等教育)时,在职业发展上享受的特权和优待,比如更优厚的待遇、更好的升迁机会等等。 Williams, C. L. (1992). The Glass Escalator: Hidden advantages for men in the ‘female’ professions. Social Problems, 39(3), 253–267. 认知劳动(Cognitive Labor):指相对于明显可观察到的体力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购物)而言,家务劳动中往往被忽视的一部分隐形劳动,比如预估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例如孩子需要更换大一码的衣物),挑选、比对商品(例如每日食材)或服务(例如雇佣家政服务)并做出选择,管理监督家庭各项事务的完成进度(例如给家政工安排布置任务并跟进检查)。认知劳动虽然繁重但却因为其“隐蔽”的特性,常常被认知劳动者本人和其伴侣忽略。 Daminger, A. (2019).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household labo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4(4), 609–633. 关于“照料(caring) ”如何被社会建构成一种女性专属的劳动,请参考: DeVault, M. L. (1991). Feeding the famil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aring as gendered wor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而当男性对照料性的工作和职业表现出兴趣和志向时,往往会遭遇社会偏见和结构性的阻力,请参考: Murray, S. B. (1996). “We all love Charles”: Men in child car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Gender & Society, 10(4), 368–385. 播客里提到的女孩因符合传统性别期待的行为表现突出而导致其数学学习的困难被忽视的研究,请参考: Parks, A. N. (2020). Centeri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Classroom Research.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57(4), 1443–1484. 【本期音乐】 本期片头和片尾用到的音乐来自于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作于1819年夏天的A大调第13号钢琴奏鸣曲D664的第三乐章。

55分钟
99+
4年前

Vol.7 男孩有没有穿裙子自由?当代育儿的性别迷思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最近, 网友“仰泳的海星”在知乎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儿子被同学掀裙子了,怎么办!?》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的孩子(男孩)某一天决定要买一条裙子的经历以及穿裙子去学校后的遭遇,文章一发出来就被迅速被转发到各大社交网络, 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各个社交平台上的评论区更是尤为精采。支持者们赞叹男孩与家长挑战传统的勇气,反对者们则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甚至批评家长这样“纵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性别差异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而非天然的存在”这一点早已是学界共识,但是主流的育儿话语仍然热衷于拿性别差异做文章,从受精卵着床开始,孕妇的各种表现都可以用胎儿的性别来“解读”,孩子出生以后,小到衣服的颜色,大到未来的专业,所有的选择不仅“男女有别”,并且似乎有理可依,提醒家长在养育过程中要处处谨慎,不可逾越性别红线。 然而,男孩和女孩真的不一样吗?所谓的天然差异有多少其实是被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脑补”?那些“养育男孩”、“养育女孩”的育儿宝典,到底有没有实证依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究竟是应该让孩子操演主流脚本中的性别角色(performing gender),还是可以任由孩子放飞自我、挑战既有的条条框框? 本期节目中,我们结合心理学中关于性别发展和社会化的经典实验与自身成长和育儿中的经历,为听众们戳破常见的关于“男女有别”看似有理的言论。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本期节目《男孩有没有穿裙子自由?当代育儿的性别迷思》。 【本期主播】 Rosa 古铜 CD 米粒 【收听指南】 03:54:性别:儿童养育中无所不在的标签 06:49:粉色并不一直都是“公主粉“ 09:45:男孩女孩大不同?“女孩玩具”VS “男孩玩具”的实验 12:05:被建构出来的性别差异:认知“偷懒”的天性?商品化社会衍生的消费需求?还是所谓的“个性化培养”? 24:20:是现在社会“阴盛阳衰”还是“男权至上”持续作祟? 29:41:耸人听闻的“男孩危机” 32:24:“调教”的过程:被性别刻板印象规训的孩子 45:06:男性气质可能“有毒” 【关键概念】 性别社会化 (gender socialization):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性别规范和象征意义,并促使其学习和使用它们的过程。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 性别角色标准(gender-role standard):被社会认可的、更典型的、适于某一性别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或动机。 有毒的男性气质(toxic masculinity):一套关于“男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男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社会刻板印象,例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好男人用拳头说话“等等,其“有毒”不仅对于社会而言,鼓励和宣扬了暴力行为,也对于男性自身而言,压抑了他们原本应该被视为正常的特性和行为(如细腻、脆弱、哭泣等)。 【推荐观看】 BBC试验—“试探人们对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的既定观念”: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E411L7wF/ 【推荐书单】 1. Bian, L., Leslie, S. J., & Cimpian, A. (2017).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 Science, 355(6323), 389–391. 2. Butler, J. (1988).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Theatre Journal, 40(4), 519–531. 3. Card, N. A., Stucky, B. D., Sawalani, G. M., & Little, T. D. (2008).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tercorrelations, and relations to mal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79(5), 1185–1229. 4.Frisch, H. L. (1977). Sex stereotypes in adult-infant play. Child Development, 48(4), 1671-1675. 5.Hyde, J. S., Fennema, E., & Lamon, S. J. (1990).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2), 139–155. 6.Lindberg, S. M., Hyde, J. S., Petersen, J. L., & Linn, M. C. (2010). New trends in gender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6), 1123–1135. 7.Lynn, R., & Mikk, J. (2009). Sex differences in reading achievement. TRAMES: A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13(1). 3–13. 8.Martin, E. (1991). 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eotypical male-female roles.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16(3), 485–501. 9.Paoletti, J. B. (2012). Pink and blue: Telling the boys from the girls in Ame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0.Powlishta, K. K. (2000). The effect of target age on the activ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Sex Roles, 42(3–4), 271–282. 11.Wallentin, M. (2009). Putative sex differences in verbal abilities and language cortex: A critical review. Brain and Language, 108(3), 175–183. 12.凤凰网读书. (2021). 粉色是女孩的颜色,蓝色是男孩的颜色?19世纪可不是这样.https://mp.weixin.qq.com/s/d0mkV_2l-K9Rrqk_T7iJOQ. 【本期音乐】 本期片头和片尾用到的音乐来自于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生前创作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之一,作品20号A大调D959 第三乐章“Scherzo: Allegro vivace”。

50分钟
99+
4年前

Vol.6 吐槽育儿大V们都在说的“安全感”:扒一扒“依恋理论”的前世今生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孩子这么粘妈妈,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孩子这么胆小,是不是没有安全感?”“产假结束要去上班了,孩子整天见不到妈妈是不是会错过形成亲子依恋的关键期?”“祖辈或者育儿嫂来照顾孩子,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吗?”“孩子这么小送去上托班,会不会让他没有安全感?”.......等类似困惑比比皆是。现在的年轻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早期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担忧。在一些早教培训机构里,“缺乏安全感”甚至被销售人员用来异化儿童原本正常的行为表现, 制造育儿焦虑,诱导家长消费。 然而,亲子安全依恋这个看似已经成为育儿常识的东西只是近几十年才被拥趸而起的一个假说,并且一经问世便遭到了诸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从文化、性别等视角出发的各种批判。有趣的是,这些槽点很少“出圈”,而关于安全依恋的话语却不断开疆拓土。关于“亲子依恋”的假设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被提出来并得到流行的,又受到了研究者们怎样的吐槽?它给家长们(尤其是老母亲们)带来了怎样的压力?世界各地的文化是怎么看待亲子依恋的? 本期节目中,主播们细数各个有关安全依恋的槽点,带领听众重新认识这个看似耳熟能详但又实则“只知冰山一角”的事物。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吐槽育儿大V们都在说的“安全感”:扒一扒“依恋理论”的前世今生》 【本期主播】 古铜 米粒 CD Rosa 【收听指南】 02:46 安全感:精准投放给老母亲的大杀器 06:43 依恋理论的诞生: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故事 11:26 动物习性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们关于“安全感”的爱恨情仇 26:47 依恋理论背后隐含的文化中心主义 35:37儿童早期有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本期背景音乐】 本期片头和片尾音乐来自于作曲家及钢琴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作于1783年的第13号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33)第一乐章,这段乐曲也曾经作为配乐被使用在电影《麦兜响当当的》里。

39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