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 魔都奶爸生存图鉴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近些年来,《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多档亲子综艺节目将明星爸爸和子女的家庭生活放在聚光灯下,吸引了大批吃瓜群众,也让父亲的育儿参与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宁愿在家躺平刷手机也不参与带娃的男人们被誉为“丧偶式育儿”,而那些平日“十指不沾阳春水”却不时跳起对妈妈们“指点江山”的“诈尸式育儿”党更是让千万老母亲气到头秃。这些讨论表达了女性期望伴侣分担育儿劳动的强烈诉求,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父亲角色的新期待。 然而,与父亲养育相关的现有讨论和批判仍然多从母亲的视角出发,或以性别研究的审视为主,老父亲们本身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一个“丧偶式育儿”较为普遍的社会中,爸爸们可以选择不缺席孩子的成长吗?作为普通打工人,爸爸们能够在育儿中承担哪些任务?孩子出生后,爸爸们自己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而他们又是怎样应对这些挑战(或者干脆弃疗)的?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特地邀请了三位“爸龄”各异(9个月、2年、3年)的父亲,请他们聊聊自己带娃的那些事儿,倾听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父亲节特辑《魔都奶爸生存图鉴》。 【本期主播】 Rosa (发展心理学者) 【本期嘉宾】 朵爸(爸龄3年) 举爸(爸龄2年) 饼爸(爸龄9个月) 【收听指南】 03:06 生娃之后爸爸的生活变化和日常参与 09:17 得了个娃,却丢了娃妈?生娃后的夫妻关系变化 18:11 你是那个丧掉的偶吗?爸爸们对丧偶式育儿的理解 22:11 爸爸可以怎样支持妈妈? 27:44 夹缝中的苟延残喘:爸爸有可能平衡工作家庭吗? 41:31 遍地的妈妈群中,爸爸去哪儿找支持? 46:24 怎么带娃好到底谁说了算? 56:11 如何协调祖辈参与? 58:54 爸爸们的理想世界:对社会和政策的展望 【本期背景音乐】 Kenneth J. Alford: Colonel Bogey March, 中文常译为《波基上校进行曲》,是英国作曲家肯耐·约翰·奥尔福德1914年创作的一首铜管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 并作为插曲出现在影片《桂河大桥》里(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从而广为流传,该曲也是2010年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片中的插曲。本期节目中我们使用是钢琴演奏版本。

63分钟
99+
4年前

Vol.4 「儿童节特别策划」:孩子的世界我们大人真的懂吗?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了纪念1942年6月10日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捷克利迪策村的88名儿童,以及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 号召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至1950年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选择在6月1日这一天庆祝儿童节。 在当下中国社会,提到儿童节,人们往往不会再想到遥远的硝烟与战火,而是包装精美的礼物、玲琅满目的美食大餐、人声鼎沸的游乐场和盛装出席的庆祝活动。儿童节不再仅仅是儿童的节日,也是“买它!买它!买它!”的购物节,电商们往往从五月就开始安排各种产品的预售,为六一当天的活动造势。 小到购买玩具绘本,大到安排长短途出游,不管怎么捂紧钱包,老父老母们在六一前后往往避免不了出一笔血。在城市里,中产家庭在消费支出、情感投入与休闲娱乐活动的安排上都围着孩子转,反映了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倾向。但是被消费所主宰的儿童节,似乎与保障儿童权利、改善儿童福祉的初衷渐行渐远。“儿童喜欢什么”、“儿童需要什么”以及“童年应该如何度过”越来越多地被消费所导向的资本市场所定义,这是否限制了我们对于儿童和童年的理解与想象?“以儿童为中心”是不是唯一正确、科学的育儿方式?从1949年到现在,我们有更多地了解儿童吗? 本期节目中,三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者与一位教育人类学者追(暴)忆(露)童(年)年(龄),对比自己当年和眼下孩子们的过节方式,谈论不同的时代对儿童和童年的理解。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孩子的世界我们大人真的懂吗?》 【本期主播】 古铜(发展心理学者) 米粒(教育心理学者) CD(教育人类学者) Rosa(发展心理学者) 【收听指南】 01:40:儿童节:你也被“买买买”攻陷了吗? 04:25:儿童节:到底谁在过节? 10:15:我们的童年 vs. 我们孩子的童年 16:20:儿童真的是天真纯洁又脆弱吗? 26:10:商业社会对于儿童和儿童生活的贫瘠想象 31:31:被市场利用的“以儿童为中心” 36:15:被填满的童年还是童年吗? 41:27:重新发现“有能力的儿童” 【本期背景音乐】 Schumann Robert: Kinderszenen, Op. 15 德国作曲家舒曼1838年回忆童年情景而创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一首乐曲“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46分钟
99+
4年前

Vol.3 鸡娃你鸡对了吗:课外兴趣班的“得”与“舍”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早教班、兴趣班、课外培训班——孩子生活中的标配,家长碎钞机中的战斗机。在教育培训机构的猛烈广告攻势下,以兴趣班为代表的教育培训已经演化为全民参与的“军备竞赛”。给孩子报班不仅是一项需要巨大人力、财力投入的“家务事”,也是一项关乎教育公平和儿童福祉的社会议题。 兴趣班为何在各个阶层都如此风靡?给孩子报班的家长,真的是为了鸡娃吗?辗转于多个兴趣班的童年,对于孩子的发展真的好吗?兴趣班的“鄙视链”,如何反映了教育投入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关系?在大人和孩子都被“卷”入忙碌文化的当下,我们该怎样寻找“躺平”的意义? 本期节目中,三位儿童发展学者向大家讲述兴趣班的“前世今生”,基于实证研究讨论兴趣班对孩子发展的好坏利弊,并站在社会的视角去探讨兴趣班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阶层问题和性别问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鸡娃你鸡对了吗:课外兴趣班的“得”与“舍”》。 【本期主播】:古铜、米粒、CD。 本期节目中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主播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和撰写的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务必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收听指南】 00:51:不上“早教”就意味着输在起跑线吗? 03:55:“兴趣班”是怎么兴起的?回溯兴趣班的前世今生 06:26:报班只是为了鸡娃吗?其实家长有多重诉求 12:17:兴趣班套餐里都有些啥?“素质教育”话语的影响 16:55:兴趣班与经济实力:跨越阶层蔓延的焦虑 22:05:报班太多,对孩子发展反而有害?——用数据说话 28:58:求智还是求体?运动类兴趣班的中美比较 36:20:作为家长“接锅侠”的兴趣班 40:50:“打工人”的养成:忙碌的童年与“躺平”的意义

51分钟
99+
4年前

Vol.2 儿童发展测评:戴着“科学”面具的焦虑制造机

非显著差异Nonsignificance

“宝宝六个月了,看看ta大运动发展达标了吗?”“XX月龄的孩子如果还不会XXX,父母千万要当心!”“您的孩子语言能力打败了全国99%的宝宝,棒棒哒!”如今,儿童发展测评成为育儿类公众号和APP吸引家长的重要推送内容之一。除了身高体重等基本生理指标外,孩子的认知、语言、社会性、动作发展等也逐渐成为测评的主流内容,而测评的结果自然也是让几家欢喜几家忧。 儿童发展测评到底在测什么?各项指数、曲线、百分位等看似科学的指标背后真的能准确反映孩子的发展吗?号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测评,给家长带来了哪些额外的焦虑与不安? 本期节目中,教育心理学者、教育人类学者、发展心理学者将在分享她们三人的亲身经历与观察的同时,从严谨的学术研究角度对满天飞的儿童测评给出批判性的解读。在肯定儿童发展测评作为重要的发展异常筛查工具的同时,她们指出,许多科学外衣下的“伪”测评,其实是催生家长焦虑、刺激家庭教育消费的营销工具;即使是经过学术考验的“真”测评,结果也需要谨慎解读。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儿童发展测评:戴着”科学“面具的焦虑制造机》。 【本期主播】 古铜(发展心理学者) 米粒(教育心理学者) CD(教育人类学者) 【收听指南】 03:40测评环境、工具、人员与儿童已有经验都会影响测试准不准 11:26 测评题目的隐藏假设 14:48 测的是儿童,评的是父母?测评题目背后的价值导向 16:59 中产育儿:市场牵引的结果? 21:51 孩子需要“备考”吗?提早训练的后果 25:00 是自然成熟还是训练有效?早教商家的套路 33:37 如何理解测评结果? 40:42 儿童测评的积极意义与实践困境

45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