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的各自崛起主要发生在周襄王时期 大约是(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我在这里就不花费时间对五霸的故事做复述了,就专对霸业的过程 做结构性分析,梳理其崛起和失败的原因。 霸主分为三派,分别是:宗亲派;代理人派;和边缘派;其中, 齐、宋、晋是姬氏宗亲派;秦是天子代理人派;楚、吴、越是边缘派; 这当中,晋国比较特殊,虽然属于宗亲派······,但由于曲沃代晋的污点事件,政治行为上又瞻前顾后,一只脚踏入了代理人派。 此时,周王朝的制度工具除了 宗法制、分封制失效外,其他三种还是暂且有效,各路诸侯还是以周天子为名号的。
公元前770年,东周 周平王与西戎决裂被逐出渭水(失去关中平原),迁都洛阳,建设新都城和笼络民心都需要财力,本就缺乏实力的周天子只能寻找最低成本的策略。一方面他有意培植一西一东的新力量秦国和晋国。另一方面想尽办法制衡各诸侯的强弱关系,这部份我们稍后介绍。 到周恒王时期,诸侯内斗和礼崩乐坏的事件频频发生: 公元前722年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中用这句反讽化的文学描述表达 身为正统继承人的郑庄公无奈使用计策对付母亲和弟弟的荒诞,以体现宗法制、礼制全面的崩坏;这之后公元前706年 郑庄公又打败周天子;进一步坏了礼制。 公元前712年 鲁桓公杀兄自立; 公元前704 晋国 曲沃代翼,经过几十年的斗争 晋国 小宗取代了大宗; 西周时期楚国虽身处向心圆结构边缘,楚贵族心里一直不服周的分封,被封到了满是湖泊和沼泽的地方。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楚贵族一直觊觎ji yu中原肥沃的土地。公元前704年 楚贵族打破周礼的分封,熊通自立 楚武王,第一个打破了周制的分封制。正式开启了东周礼崩乐坏的时代。
推翻暴政需要更加猛烈的力量,周文王见证了如同洪水而至的人民群体推翻殷商的暴力过程,为了避免再出现此类结果。周人设计了一套制度性的纽带,以此实现周人理解的天下观。这套纽带的意义是:合理性。合理性一方面来源于对传统的认同,一方面取决于他人的接受程度。 周公旦如同精神领袖,制定了国家未来的道路规划 具体落地依靠五个工具: 天命观、宗法制、分封制、礼制、井田制、
公元前16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覆盖浓密的森林,长江中上游遍布沼泽。从商代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文物和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从殷商遗址废墟发现,商人进入基础建设的城邦形态,从城市形态来说,城邦优于部落的形式是在于,城邦拥有城墙防御体系。坚固的防御是反攻的必备条件。因城墙的建筑形式,商人有了城内和城外的概念,商的管理手段也采取内外分别对待。 随后,古人发现在龟腹甲上凿出小孔,并用火灼烧,会呈现出纹路图案。这些纹路其实就是乌龟的神经网络和骨松质的排布。乌龟的祖先先由肋骨进化出腹部的甲壳,过程中 充血、神经元的发育、供给营养都要经过这里,再到背部甲壳的发育。这些纹路最初的时候没有现在意义上文字表达的意思。只是依靠观察自然规律,在人群中形成记录和有所依据的工具。从猜忌的主观到有据可依的来做判断和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祭祀阶级为了解决族群内部分配冲突,开始赋予这些纹路意义,演变成了后来的甲骨文。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便开始有了合理性。当解决了内部冲突引发的血亲复仇,合理化祭牲又使得族群人口数量和质量稳步发展,对组织力和生产技术跃迁提供保障。此时,甲骨文的解释权归祭祀阶级。而商王则垄断祭祀的权力,形成了政教一体的城邦式国家。
回到公元前20世纪前后,此时全球气候开始转寒。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带着自己的部族离开与他信仰矛盾的大城邦-乌尔前往迦南美-地巴勒斯坦地区;此时,古埃及进入第一中间期,政教一体的控制权减弱;阿摩利部族因生存环境压力从叙利亚草原进入两河流域,之后灭掉了苏美尔人,建立巴比伦帝国。 在我们的黄河长江流域,受气候影响最大的就是农耕畜牧的混合地带。农耕区居民面临作物减产和被游牧民抢夺的双重危险。久居此地的夏部族面临生存危机时,之前构建包容的手段已不再适用。约公元前1600年,夏部族被迫迁往南方。商部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我们的历史叙事中,三皇五帝被描述为高尚的代表,对于残暴君主的描述则从夏最后的一个王,桀开始。这种后来人带有道德预判的描述是有失偏颇的,对于学习者从历史中获得深刻的思考是没有益处的,并且容易被后世的立场观所利用。因为道德和伦理的边界是在周王朝时期形成的。 排除当时还未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什么因素导致夏被商取代的呢?我通过对比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发现,公元前19、18世纪,人类陆续进入使用青铜制品的时代。夏部族在扩大地理边界和构建部落联盟共同体的过程中,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夏部族需要砍伐更多的树木进行农耕操作和建造房屋。部族的生产时间和生产资料只能满足生存,无法引起技术的升级。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夏只能主动或者被动的通过优化人口数量来应对自然危机。夏末时期,商部落掌握了初级青铜器的制作,这对于夏部落来说是降维打击。我期待学界,能发现夏末时期的青铜制品,这样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会有新的理解和反思。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主要沿黄河、长江中游至下游分布。究其原始是:古河流从中游往下游开始稳定且有规律的泛滥。移居至此的祖先们开始了与自然互动和抗争的过程。随着聚落人口的增加,大规模的迁移的代价过高,当气候对人类友好的时候,聚落和聚落之间可以相对的相安无事。一旦气候变化时,聚落为争夺生存资源,要么选择战争,要么选择合作。因为合作,聚落共同体逐渐形成部落。于是,中华文明进入了传说时代,有了三皇五帝的传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成为 学界历史研究方向的新突破口。1974年,人类学家 唐纳德·约翰森 教授一行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320万年前 属阿法南方古猿骸骨,并起名“LUCY“。1992,学界在埃塞俄比亚 又发现距今440万年 地猿 的 骸骨,起名“阿尔迪“并视其为 始祖 种。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生活在距今20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的“南方古猿源泉种“被视为直立人和智人的共同祖先。 直立人生活在180万-20万年前,在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下,直立人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一部分直立人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并将遗传信息保留了下来。他们有非常明显的外貌变化,比如智人毛发覆盖减少,上肢可以360度转动。用现代技术分析是因为智人脑容量变大使得对能量摄取的需求增大,而毛发的减少适合长距离奔跑时散热,上肢的变化可将石器投掷更远的距离获取食物。在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定义了智人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5万-4万年前。学界共识的智人分类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现代人(晚期智人)。大约6万年前,踩着智人祖先开拓的道路,现代人的祖先在非洲大陆上演了一场史诗级别的《出非洲记》。
地理是历史的约束条件,气候变迁是历史的推手,而人类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记录者。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以“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地理教材”为主轴,串联起历史的时代背景和约束条件,以帮助大家知其所以然地学习高中历史和地理。 下面来说说这门课的适用性,也就是适用于谁?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认为学习历史和地理的必要性在于他们是人文学科的认知基础,而人文学科为理工科的发展指明方向,因为基于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创造力是我们未来立足的核心能力,包括为已到来的人工智能赋予意义。所以视频的内容均适用于高中阶段文理科同学和历史爱好者。 本篇最后,音频所涉及的内容并不一定同标化考试直接相关,但我相信与您一同学习互动的过程,我们彼此都会各有收获,一同成长。 下一节,我会对课程结构设置的意义和目的 做详细的讲解。 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