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代祭司巫术与低成本管理

公元前16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覆盖浓密的森林,长江中上游遍布沼泽。从商代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文物和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从殷商遗址废墟发现,商人进入基础建设的城邦形态,从城市形态来说,城邦优于部落的形式是在于,城邦拥有城墙防御体系。坚固的防御是反攻的必备条件。因城墙的建筑形式,商人有了城内和城外的概念,商的管理手段也采取内外分别对待。 随后,古人发现在龟腹甲上凿出小孔,并用火灼烧,会呈现出纹路图案。这些纹路其实就是乌龟的神经网络和骨松质的排布。乌龟的祖先先由肋骨进化出腹部的甲壳,过程中 充血、神经元的发育、供给营养都要经过这里,再到背部甲壳的发育。这些纹路最初的时候没有现在意义上文字表达的意思。只是依靠观察自然规律,在人群中形成记录和有所依据的工具。从猜忌的主观到有据可依的来做判断和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祭祀阶级为了解决族群内部分配冲突,开始赋予这些纹路意义,演变成了后来的甲骨文。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便开始有了合理性。当解决了内部冲突引发的血亲复仇,合理化祭牲又使得族群人口数量和质量稳步发展,对组织力和生产技术跃迁提供保障。此时,甲骨文的解释权归祭祀阶级。而商王则垄断祭祀的权力,形成了政教一体的城邦式国家。

5分钟
2k+
1年前

5.气候影响下的夏商组织演替

回到公元前20世纪前后,此时全球气候开始转寒。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带着自己的部族离开与他信仰矛盾的大城邦-乌尔前往迦南美-地巴勒斯坦地区;此时,古埃及进入第一中间期,政教一体的控制权减弱;阿摩利部族因生存环境压力从叙利亚草原进入两河流域,之后灭掉了苏美尔人,建立巴比伦帝国。 在我们的黄河长江流域,受气候影响最大的就是农耕畜牧的混合地带。农耕区居民面临作物减产和被游牧民抢夺的双重危险。久居此地的夏部族面临生存危机时,之前构建包容的手段已不再适用。约公元前1600年,夏部族被迫迁往南方。商部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我们的历史叙事中,三皇五帝被描述为高尚的代表,对于残暴君主的描述则从夏最后的一个王,桀开始。这种后来人带有道德预判的描述是有失偏颇的,对于学习者从历史中获得深刻的思考是没有益处的,并且容易被后世的立场观所利用。因为道德和伦理的边界是在周王朝时期形成的。 排除当时还未形成的道德观念,是什么因素导致夏被商取代的呢?我通过对比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发现,公元前19、18世纪,人类陆续进入使用青铜制品的时代。夏部族在扩大地理边界和构建部落联盟共同体的过程中,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夏部族需要砍伐更多的树木进行农耕操作和建造房屋。部族的生产时间和生产资料只能满足生存,无法引起技术的升级。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夏只能主动或者被动的通过优化人口数量来应对自然危机。夏末时期,商部落掌握了初级青铜器的制作,这对于夏部落来说是降维打击。我期待学界,能发现夏末时期的青铜制品,这样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会有新的理解和反思。

3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