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油FM

Album
主播:
荔枝姐Jin
出版方:
荔枝姐
订阅数:
1,690
集数:
56
最近更新:
9个月前
播客简介...
练习“把自己作为方法”, 真人讲述35岁+「由外向内」的成长之旅。
不加油FM的创作者...
不加油FM的节目...

Vol.43:聊聊C.S路易斯,他的著作不只有《纳尼亚传奇》

不加油FM

本期节目, 真的让我超级激动的! 激动的原因有2个:1、今天的分享嘉宾是《返璞归真》电台的主播,偶然地听到她在节目中的分享,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些我无法表达的话,她在节目里表述得一针见血,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在她节目底下留言,邀请她做客《不加油电台》,没想到很快得到她的回复,更没想到她base在伦敦。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是越洋线上录制。 嘉宾:阿璞 阿璞和我,虽然此前不认识,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打开话匣子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2、今天要推荐的2本书,是来自CS Lewis的《返璞归真》和《魔鬼家书》。最早我的信仰启蒙读物来自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的著作,也是在他的分享里总是听到他引用C.S的名人名言,开始对这个名字产生兴趣,也因此读了C.S的书——《返璞归真》,读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他的超级小粉丝。 上图:C.S Lewis与2本书 如果我提到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相信地球上不少人都知道并且看过:《纳尼亚传奇》。 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作者之一。他毕生研究文学、哲学、神学,尤其对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造诣尤深,堪称为英国文学的巨擘。他也是基督神学家和宣教家。 《返璞归真》+《魔鬼家书》 关于上帝、爱、生命成长, 这2本书是理论+案例的组合。 《返璞归真》 是一个理论指导,说明了比较核心的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价值;着重于以平实的语言来说理。 《魔鬼家书》 就像是case study,有具体情景,生动幽默;着重于细致的对于人心的捕捉与描述,可以更具体理解“道理”是如何反映在生活中的。 我读到这两本书里的一些句子时,经常会有想要捶胸顿足,恨自己没有早点知道,对命运的安排无能为力的无奈。同时又有一种,自己走运了,总算在此刻与这闪着金光的文字相遇,为开启了几个成长道路上的台阶而沾沾自喜又垂头丧气。 从最早看懂了书上的字,到逐渐看懂了字背后的意思,它因着我们个人的成长而被丰富,被赋予画面和感知。 今天我们将会在节目里,围绕CS Lewis的两本书展开3个话题: 1、服侍背后动机的迷思 2、医治这回事怎么看待? 3、属灵成长是可以加油的吗? 虽然话题比较少,但本期节目超时已经是肯定的,光内容我们就准备了20多页,也感谢阿璞和我一起来完成了这个准备,说实话,要来讨论C.S的书,如果不是阿璞在,我肯定不敢自己一个人来说,怕说不对,说不深,说不准。也因此我真的很兴奋可以有这样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是一次彼此分享在信仰的探寻过程中,种种的自省发现和总结,毫无保留的,愿听见的人也能被启发,甚至愿意真的去读一读这两本书。 有些相遇,早点或晚点,有些道理能明白,早点或晚点,有些成长,早点或晚点。比起早点和晚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定睛,以及我们倚靠的力量是什么。放开捏紧的拳头,你得到的是整个天空。 不加油的人生,I am fine. 话题概要 本期节目有2个探讨 1、聊聊C.S Lewis是谁 2、信仰路上的3个话题服侍,医治,属灵成长 片尾曲:埃及王子主题曲《when you believe》 感谢你的收听与关注! ——阿璞 & 荔枝姐 收听引导 05:33 阿璞的自我介绍 07:08 《返璞归真》的简介 08:38 推荐2本书一起推荐的原因 11:27 C.S Lewis 的生平经历 20:10 3个角度的探讨 20:59 关于服侍的定义 28:12 C.S拓宽了服侍的范围 33:08 服侍上的加油 40:35 加油造成的一些伤害 46:56 专注对方的需要 51:45 如果不接纳对方,先回转 52:47 对于医治的探讨 53:00 乱象下的“医治” 56:00 缺乏常识是危险的 59:29 医治时常太抽象 70:20 信仰的成长是多维度的成长 73:52 信仰中的成长不是自我实现 84:00 人生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

95分钟
99+
4天前

Vol.44:没有网红地,没有打卡的旅行杂志——《LOST》

不加油FM

不加油的旅行杂志 专访《LOST》创刊人 本期《不加油电台》邀请到独立旅行杂志《LOST》的主编Nelson来谈谈旅行,也来谈谈他因为一场旅行而决定创办独立杂志的真实故事。 嘉宾:Nelson 《LOST》是一本Nelson在9年前创刊的旅行杂志,每年出版一本。 Nelson曾经也在知名的广告公司担任创意设计的工作,比如W+K,说不定不加油电台的听众当中就有不少认识他吧。 后来他在一次毫无日程计划的航海旅行中获得内心的启示,从“试一试吧”的心情开始逐渐越来越清晰热爱的方向,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考虑,最终决定辞职,开始了漫漫创业路。(当然故事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鸡飞狗跳的现实总要面对,详情请收听节目�) 往期杂志内容 Nelson除了做杂志以外,也会定期举办小型的工作坊,教人们如何用几周的时间来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书的艺术”工作坊照片 我们将会围绕以下几个话题进行分享: 1、正经事=赚钱的事? 2、创业VS生存的考验 3、对当下旅行文化的探讨 我很喜欢不期而遇这四个字,它带有着对前方未知的盼望,路途中保持开放和好奇,让每一个真实流动的当下与身心交汇,安然拥抱认知之外的新事物。 感谢你的收听,不加油的人生,I am fine。——Nelson & 荔枝姐 LOST杂志工作室 语录摘取 我记得当时工作了 4年后,我渐渐忘记了之前在纽约的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好奇心,忘记了对艺术和文化的渴望,忘记了去看书,忘记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东西。但当时我以为是自己“长大了”,没时间做“不重要”的事,还是把时间精力花在事业上、赚钱、做正经事。 我后来领悟到,原来旅行不是身体上的活动,而是内心的探索。因为游轮上没有任何活动,反而让我静下心来自我对话,也让海直接打动了我的内心。当风景、旅程、触动到你的内心,让你有新的启发,这才体现出旅行真正的价值。 那次的体验对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体会到旅行的价值。它可以让你重启,让你重新审视自我,重新感受到生命,思考活着的意义,从过程中成长。我当时心里带着很多疑问旅行,希望能从旅程中找到答案。 因为大部分的旅行杂志都是关于什么景点和攻略,能看到什么玩什么吃到什么。但是 LOST 专注的点是旅行者内心的心态。记得 LOST 刚出来的时候,在新加坡的一些书店都认为 LOST 不是本旅行杂志,因为它没有地图也没有景点,其实是非常奇怪的。但是我就想做这样的一本杂志,因为我觉得它比较有意义。 当时主要的考虑还是能不能够生存。但当时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答案,就比较傻比较冲动地离职了,只是先准备了一年的生活费,很乐观的想应该在一年内会知道怎么办吧,哈哈哈。后来一年后并没有找到答案,甚至生活也开始有了压力。实际情况并不会和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很多时候只有自己做了之后才会知道。 自己出来创业就会发现,其实每天有很多麻烦的事情需要处理。然后很多时候有可能都不是你犯的错误,是别人的失误,但是你照样要承担这个后果。当很多很多不顺利的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你会怀疑到底能不能做下去,或者你只是在跟命运对抗。 但是创业就是这样。当命运不想让你继续做下去,你就需要凭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去改变命运。即使多辛苦,多艰难,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回报,都不能放弃。就是要一直尝试,一直失败,再把自己捡起来,然后再尝试一遍,直到找到出路。一旦你放弃,不想玩了,那这一切就马上结束。所以出来创业的人,真的需要很坚强的心。我相信应该很多人不一定能承受这种压力。但如果你熬过去了,你会变得更强。 收听导览: 01:32 《LOST》杂志幕后主编介绍 02:54 本期会探讨的3个核心话题 03:41 来到上海的契机与感受 05:25 逐渐在工作中失去自己 07:00 稳定工作中辞职的勇气 07:29 怎样的契机开始做杂志 08:20 航海旅行中的启示 09:59 在陌生的地方又找回了好奇心 11:00 LOST诞生的价值与定位 12:31 专注旅行者的内心与心态 13:17 辞职去创业考虑了多久 14:26 主要的挣扎还是要考虑生存 15:33 遇到过最狗血低谷的事情 16:09 不好的事情常常会同时发生 17:13 要靠毅力坚持下去 18:50 读者的认可让一切变得值得 20:00 荔枝第一次看到LOST的感受 21:35 对当下旅行状态总结3个词 23:00 旅行网红化背后的原因 25:25 分享旅行中的故事 29:39 大城市中习惯了人的距离 31:10 没有控制的感觉 33:28 一年出一期杂志是否太佛系 34:40 数字媒体并不能给我带来成长 37:00 杂志的工作节奏和方法 38:33 变成广交朋友的途径 39:15 更新是次要的,质量是主要的 41:00 LOST更像是我自己的作品 42:53 让你的作品自然生长 45:07 杂志在未来是否乐观 46:35 LOST的购买渠道 47:57 让普通人也可以来做书 49:40 工作坊的授课方式 51:40 给年轻创作者想创业的建议 遵循内心的真实而做出的决定 不加油的人生,I am fine. 感谢你的收听与关注! ——Nelson & 荔枝姐 以上内容均为原创 侵权必究

60分钟
99+
4天前

Vol.45:疫情按下暂停键,30岁裸辞的“得与失”

不加油FM

疫情按下暂停键 30岁裸辞半年的“得与失” 对于经历过2020年疫情失业的我来说,2022年疫情封控的2个多月能够照常拿到工资,真的是非常幸福的。和几位猎头老朋友交流时,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说大情况不好,特别是零售行业,我一姐妹儿本来已经定的工作突然黄了,彼此拍拍肩膀“今年稳一点,别乱动”,毕竟裁员的时候,首先选的还是试用期无赔偿的员工。 然而,我的一个朋友在今年4月裸辞了,本期不加油电台邀请分享嘉宾小兔,来和你聊聊职场Gap这件事。 嘉宾:小兔 小兔和我都是咨询行业的,就是传说中特别卷的那个行业(笑)。我俩是工作场合认识,当时只是加了个微信,萍水相逢之交。她在国内头部的咨询公司工作了4年多,实战经验丰富,服务的客户中不乏有中国知名的大企业。厚脸皮的我不时会向她请教一些工作上的经验,一来二去,她特别nice,就慢慢熟悉起来了。 在她裸辞后的几个月,我们也时不时会微信聊聊天,字里行间里她的状态很放松,每周3次瑜伽课程,其余时间读了37本书,开了视频号,做了几万字的听课笔记。(有的同学看到这里可能觉得,这也太卷了吧?!看那么多书?还不加油?我来给你打开思路哈,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喜欢跳舞,她就每天去上跳舞课一样,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读感兴趣的书是一种爱好的时候,能够每天读书就是很幸福的事情呢!我就是那种属于到哪里都要去逛图书馆的人。) 小兔Gap期间读完的37本书 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公众号:品牌兔子洞) 去厦门旅行的她 也因为她的这种笃定感引起我的好奇(毕竟我2020年失业的时候心态是崩掉的哈哈哈哈),对她这段心路历程产生兴趣,发出邀请后我们进行了前采的准备,聊了聊步入30岁的她,在主动选择裸辞后,面对职场空窗期,她是如何来应对的呢?在脱下社会身份后,她如何经历自我探寻之旅的启示呢? 今天我们会聊几个话题: 1、30岁之前对职场规划的考虑 2、空档期的心态转变以及应对 3、对“三十而立”、“社会时钟”和“外界标签”的反思 4、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断舍离 希望这期节目,可以给正在30岁左右,职场也遇到挑战的、有些迷失的朋友们,一些共鸣,一些理解,一些鼓励吧。在此,也感谢嘉宾小兔对不加油电台的全然敞开与分享。 找到自己的节奏,向内走的勇敢。 不加油的人生,I am fine。 感谢你的收听 ——小兔&荔枝姐 语录摘取 我当时对它的定义是“系统升级之旅”,它是“自我疗愈+自我沉淀”的组合。我需要用这段时间来重塑自我,一边清空杂芜、一边汲取养分。 “当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坐标系去丈量一件事物时,它的价值就会变得不同。假设我好命能活到80岁,那我还有50年的人生,0.5年不过是其中的1/100。虽然我也爱珠宝翡翠香奈儿,但其实粗茶淡饭路边摊我也一样可以吃得有滋有味。我始终不能也不愿放弃的是意义、智慧与自由。那就看看我的生命有什么可能,30岁我想给生命一场华丽的冒险。” 其实从小我是不太敢冒险的人,但我又觉得我骨子里是有冒险精神的,所以我会在相对安全的边界里去叛逆,而且我会天然很喜欢那种性格里有点反骨、有点叛逆的那种人,就可能因为对方身上有我向往的特质。所以裸辞这件事,可以算是我给自己安排的一场冒险。 这次gap我觉得对我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是对于亲密关系和内在小孩的疗愈。和父母真实接触的时间变多了、交流也比以前更多了一点,然后我觉得在家的互动父母的陪伴和真实的烟火气之中找到了很多力量。 以前我觉得我好像只在意我在乎的人怎么看我,但这个细节让我发现其实内心深处我在意职业身份、title带给我的光环。这也更加激发我去思考,撇开职业身份之后,我是谁? 所以当你没有“我现在多少岁”这个概念的时候,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都不存在了,本来每个人就有自己的生长节律,有些人很有少年感,40岁你依然觉得他像个20多岁的小伙子,有些人很少年老成,20多岁的时候他的心境可能已经进入40了。所以年龄这个东西,撇开前面说的生理上的一些局限以外,心理层面我真的觉得都是“社会时钟”强加给我们的观念。我发现,第一我需要身份标签,第二我希望它是一个代表强者的身份标签。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内观的过程。我对自己坦诚,既然我看重这个东西,那我就去争取。 现在距离裸辞过去差不多半年,回过头来看,我会觉得这段时间它不是为我的下一份工作服务的,它是为我的下一段人生服务的。当下我还没有找好我的下一份工作,哪怕我gap了半年,依然回去做战略咨询,但那一定和我无缝衔接去做不一样。这半年可能外界看起来我的变化不大,但我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 有时候我觉得中国人的苦在于前半生对自己太用力,后半生对下一代太用力。这个用力的背后就在于我们无形中被社会时钟所绑架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篇文章说东亚人很难有gap year,因为你停一年,很多HR就会觉得这个人不稳定不能要。所以你说理论上我一年不工作,我能不能活下去?我能,但我不敢,这就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平衡的问题。 收听导览: 05:05 嘉宾小兔的自我介绍 05:53 过往的职场经历 09:25 裸辞的原因 10:10 从广告到咨询转行的挑战 16:40 疫情对职场人的影响 17:10 裸辞决定背后的思考 19:30 一本书开启不同的看见 21:00 裸辞需要量力而行 23:15 裸辞是一场系统升级之旅 28:31 没有恐惧感的捆绑是自由 30:13 裸辞期间如何安排时间 36:03 6个月空窗期的心态阶段 42:00 忧虑时如何自我鼓励 48:30 社会身份下更需要认识自己 51:47 潜意识里需要一个职业身份 57:45 意料之内与意料之外的发现 1:00:04 宇宙会重现个人人生课题 1:04:27 Gap也可以是祝福 1:06:07 找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建议 1:10:40 对女性30岁的看法 1:14:09 社会对女性年龄并不宽容 1:16:10 每个转折期都是自我进阶

81分钟
99+
4天前

Vol.46:2023,以爱疗愈身边的小世界

不加油FM

写在2023的第一天 关于爱的关系的启示 在2022年的跨年晚上,我在娜娜的大房子参加音乐会,有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拿着粉色的气球来到我身边,她看起来大约只有4岁,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看着我,她主动对我说“我想把这个气球送给你”,我连忙收下说“谢谢”,接着问到“你为什么想送给我呢?”,小女孩低垂着双眼露出长长的睫毛,有些害羞地说“我就是想送给你”,我接着说“谢谢你,你能让我抱一下吗?”,她没有说话,直接走到了我的怀里,允许我拥抱她。 她走开后,我看着手中的气球,居然流泪了,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在2022年的嘈杂中我丢失了一些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在习惯了互惠关系后,对于突如其来的被给予不知所措。 后来我主动走到她妈妈身边,对她说“感谢你可爱的女儿给我带来的温暖。” 这个小女孩像一个小天使一样,像一束光打到了我的心里,融化了我内心并不曾意识到的一些在关系上的退缩和隔阂,这种真实而单纯的喜欢,勇敢与信任,打开了我的看见,也让我想要去提笔写下一些思考。 我想谈谈原子化社会的孤独感背后,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孤独。 疫情使人渴望连接 但却不知道如何连接 疫情的发生,长期的居家,让我们重新回到附近。长期的独处,我们开始承认渴望连接,但问题来了,习惯了互联网的交流后,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和他人连接。 可能是工作太忙所以无暇顾及,可能是想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解除压力,可能是心情低落没有兴致,可能是……。我常常挂在嘴上的一个字,就是忙,忙,忙。 时间久了,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感受上都变得越来越远。只是依靠朋友圈点赞可以维系关系吗?只是打字聊天可以感受连接吗? 我认为是不能的。 任何关系都是需要付出精力去维护的,朋友圈的点赞,微信里的问候也很好,但无法替代真实物理世界的相处。 我和我一个十多年的老朋友已经有4年没见了,平时也很少联系,在年底的时候,我发信息对她说,2023年,让我们把对彼此的想念化成行动吧。她说,好。 一顿饭,一个咖啡,一场卡啦ok或者电影,这些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我也在思考是什么让我在关系的投入上,越来越口头化,而不是行动化了。 原子化的社会关系 “自我”的理解偏差 原子化的社会关系,每个人被教育要be yourself,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方式里“以我为先”的法则逐渐模式化,,逐渐丧失了愿意去付出,对他人保持好奇心的能力,最终形成了个体原子化的极度孤独。被动地在原地等待,光说不练,不劳而获的心态。这是成年人编造出来的自洽。 再仔细思考一下:“自我”真的是这样被体现的吗?我时常听到有人说:我这个人挺自我的。我又想再问一个问题:一个有自我的人,不会一直在心里强调自我,真正的自我是内化的。只有缺乏自我的人,才会时时强调和计算自我的权利。那里面有一个隐藏的信息——“我需要被周围环境和人证明我很重要,因为我不相信我是重要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那虚假的“自我”会认为“我需要别人”,我的这种“需要”是代表了“我很软弱”,羞于承认自己的需要,就类似社会上说“谁认真谁就输了”“没了谁,不会活不下去”。人就是社群动物,我们就是需要彼此关爱,这是人类独有的情感。在《万神殿》这个动画片里,里面有个篇章很有意思,说主人公的大脑程序,只有在情感元素的激励下才能形成自我学习和突破的能力。 我也不是什么心理学专家,我浅浅的感觉是,过分强调自我是一种自我防御措施,防御的背后是恐惧,对亲密关系有恐惧,担心自己在关系中被“占了便宜”,这种“被占便宜”与“自我的重要性”挂钩。 我发现小孩子的爱是单纯且勇敢的,在付出的时候也不会去计算“我可以得到多少的回报”,“我是否会期待过高”,“我是否会受伤”,“谁先付出谁就输了”“我表达我的需要会不会显得很弱?”。这些思考,都是成年人长大后的“自我”的算计。 像小孩子一样去爱 在付出和爱里收获丰盛 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想“我不要”什么,而没有专注去为“我想要”什么去努力。 回到故事的开头,我感动于小女孩所表达出的“无顾虑的爱”,我也希望生命中有更多这样的关系的话,那我就需要打开自己,主动去连接,去行动。让自己回到小孩子的状态,就如同艾佛列德.德索萨说的: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在欣赏一样。其实付出又会怎样呢,主动一点又会怎样呢,被拒绝又怎样呢。这些问题,让我们勇敢一点去仔细想一想,去内心里看一看。 前几天,我写下一段话给自己: 去寻找真实的连接和关系, 我总认为人活着,生命的丰富, 是由周围的关系来建立的, 真实深入的关系本身是对人的一种滋养 放下自我为中心, 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结交善友,简单相信, 坏的让它离开,好的自然会留下。 2023, 愿每个人都有坦然无惧的心, 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与人连接,与天地连接。 享受神给予人最初建立的关系的美好, 彼此造就,彼此相爱。 感谢你的阅读。 荔枝姐。 今天的片尾音乐来自前阵子很红的日剧《初恋》的主题曲,宇多田光的first love。在旋律中,愿我们和女主角一样,想起那个曾经满是勇气,对每一天充满期待的自己。去滋养,去付出,去爱,与自己的附近重新连接。 我的猫咪:尤金Eugene Love is never wasted for its value dose not rest upon reciprocity ——C.S Lewis 爱永远不会被浪费,因为它的价值不取决于互惠 感谢你的收听

21分钟
99+
4天前
不加油FM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