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派
人文艺术领域跨学科碰撞

Album
主播:
江冉
出版方:
梓嘉
订阅数:
1.25万
集数:
115
最近更新:
1天前
播客简介...
这是由长三角之声出品的泛文化播客,我们的话题会涉及历史地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不求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希望让大家在跨学科、跨领域的观点碰撞中,“听见水自由流动的声音”。 表达,是现代社会普遍的权利;智识,是现代社会日渐稀缺的东西。智性寓于每个人的自有天性之中,有时候,花点时间一起聊聊看似遥远的事情,或许能把自己从当下抽离出来,明晰我们的价值坐标。期待您在评论区的真知灼见!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介绍 / 江冉(小红书/江染之)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长三角之声总监助理、文化垂类主理人。
江南派的创作者...
江南派的节目...

114-骆玉明谈朱东润先生|百年万从事,词气浩纵横

江南派

*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新安吏》) 朱东润(1896—1988),古典文学研究家、传记文学作家。原名世溱,江苏泰兴人。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作家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 (本期内容为线下对谈录音,稍有现场杂音,请见谅) * 本期嘉宾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有《徐文长评传》(合著)《南北朝文学》(合著)《纵放悲歌——明中叶江南才士诗》《老庄哲学随谈》《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世说新语精读》等;与章培恒教授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 * 收听指南 01:23 朱东润先生简要年表 07:20 骆玉明教授与朱东润先生相识、从学经历 14:51 朱东润先生的《诗经》研究 18:23 朱先生的英式幽默 26:55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37:32 “朱先生不是一个守旧的人” 42:10 给出版社建言:《杜甫叙论》不能改名《杜甫传》 43:28 抗战时期朱先生转向“传记文学” 50:12 朱先生的“史德”观 01:00:45 朱先生何以被称为“早起儒家” 01:05:33 朱先生何以要作“传记文学” 01:08:45 “传记文学”的史学工夫 01:14:18 《李方舟传》和先生晚年的“寂寞忧虑” * 推荐阅读 朱东润 著《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著《陈子龙及其时代》

83分钟
99+
1天前

113-先生离去,帛书归来 | 由子弹库、马王堆帛书看“烧脑”的古文字研究

江南派

*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尚书·周书)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3时55分,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终于回到祖国!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视的源头,价值巨大、无可替代。 * 子弹库楚帛书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 通过北京大学李零教授长达45年的研究,现在,已明确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分三卷,字数超过900字,第一卷为“四时令”,第二卷为“五行令”,第三卷为“攻守占”。第一卷相对完整,第二、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此次返还的两卷内容分别记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 * 子弹库楚帛书“四时令”摹本(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的文字刻在金石器、兽骨上,写在简牍上,造价昂贵的丝织品也是一种重要的书写载体,它们为我们共同留存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信息,而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古书,就被称为“帛书”或“缯书”。尽管大家都知道帛书的重要性,但在公众层面,帛书及其他古文字载体,相比铜兽首、佛造像、古书画,仍显得比较小众,这似乎是由它的文化特性决定的—— 古文字繁琐难辨,古文辞晦涩难懂,再加上丝帛易腐,保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往往要通过专业的古文字、古文献学者长时间研究,才能为公众解读出通俗易懂的文化信息,其过程可以用“烧脑”两个字来形容,又往往需要耗费数代学者的接续努力。 * 马王堆帛书 那么,仅就目前已知的出土帛书来说,我们该如何认识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古文字研究背后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 本期嘉宾 刘思亮/文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先秦史、《山海经》文献等。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山海经校理》《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神话资料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等多个国家级、上海市级社科研究专项。在《文史》《文献》《出土文献》《中国文字》《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央视纪录片《山海经奇》学术顾问。 陈文波/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2022—2023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访学于美国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现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古典语文学和中国艺术史。出版著作《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等;在《文艺研究》《新美术》《中国书法》等期刊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副所长等。 * 收听指南 05:34 子弹库帛书盗掘、流失的复杂过程 13:11 子弹库帛书对出土文献和古文字专业领域的价值 17:41 子弹库帛书对公众的魅力 25:46 子弹库帛书二、三卷碎片已经“脆得像饼干”,无法揭裱 28:29 “四时令”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大 30:33 “五行令”和“攻守占”碎片信息如何研究? 36:15 墓主人为什么要把帛书带去另一个世界 41:59 识别研究帛书上的古文字,需要漫长的过程 57:59 一名古文字学者是怎样炼成的 01:01:08 先秦语言文字系统杂谈及帛书书法艺术 01:17:46 裘锡圭先生离去,古文字研究的下一个世代..... * 推荐阅读 陈文波 著《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88分钟
1k+
3个月前

112-韩天衡谈艺术:篆刻,最古老的中国艺术,第二次高峰还没来到

江南派

* 只可有一,不可有二 一位篆刻圈的朋友发来消息说:韩(天衡)老要开八十年回顾展了,你有可能采访到他吗?我感到为难,并不是担心争取不到这个机会,只是自己对篆刻是门外汉,跟他聊什么呢?于是我再度拿起去年买的《印篆里的中国》,仔细研读他的艺术思想,觉得,或许请教请教纯艺术理论的问题比较说得上话。 韩天衡先生上世纪70年代即名声大噪,我们叫得出名的那些书画家如谢稚柳、李可染、陆俨少、唐云诸先生都喜欢他刻的印。半个世纪以来,韩先生又在书画、艺术理论等领域锐意发奋,卓然大家;但见面时,他是那样亲切、和蔼,口中不住地说着“谢谢”“谢谢”。 今年86岁,仍在艺术上锐意变法,韩先生将自己的回顾展取名为“长绳系日”,意在珍惜方寸光阴,继续在艺术上求得进步。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艺术风格的不断演进,是业内外乐于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美术史论家徐建融先生说:“近代以来,能真正体会欧阳修‘崇义抑文’用心而上接唐代之前风气的,当推吴昌硕、潘天寿......当代则以韩天衡先生奋起激昂,别张异军!”我深以为然。 我很想知道这几年,他在思考和实践的艺术理念是什么?幸运的是,先生答应了我们的采访邀约,他年事已高,语速不大快,但吐字清晰、言辞稳健,一口气谈了一个多小时,我想到虞世南的一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本期嘉宾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生、豆叟。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等。 * 收听指南 1:54 从“不逾矩不”到“长绳系日”,韩天衡先生近十年的创作心境有何变化 12:08 近十年韩天衡先生主要思考的艺术问题 20:48 为什么说篆刻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22:39 篆刻艺术的第二波高峰仍未来到 33:40 韩天衡的绘画创作 40:21 韩天衡先生画中的经典意象“鸟”,有什么特殊含义 45:15 学艺者“变法”成功与否该由谁判定 48:23 今人面对丰富的艺术材料,在学习时该如何取舍 * 韩天衡书画印 篆刻 愚公移山 2017年 篆刻 空 2025年 楷书 临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1963年 草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24年 纸本设色 和美图 2022年 纸本水墨 鸟 2025年 * 推荐阅读 韩天衡 著《印篆里的中国》

51分钟
99+
3个月前

111-访景宋山房 | 从《洛神赋图》聊起,漫谈中国传统绘画

江南派

*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汤哲明是我们节目的老朋友了,以前我和他都是在请教海派绘画或者近现代名家,却从未请他聊聊自己的艺术创作。前段时间,听说汤老师正在绘制《洛神赋图》长卷,所以我主动请求去到他的画室“景宋山房”,提前一睹《洛神赋图》的新貌。 从古至今流传的《洛神赋图》摹本有多种,据《洛神赋》创作的洛神形象也不胜枚举,每个画家笔下的洛神都各有所长,但重新创作一幅全本的《洛神赋图》却是屈指可数。汤哲明老师便是少数中的一位,从构思到落笔,耗时近一年,目前却只完成了半卷。他坦言,工笔长卷的创作就是“磨性子”“做苦力”。 中国绘画有名有姓有题创作自东晋以来,已有近两千年,何以史论家把晋唐宋元归为一脉,明清另作一传统?汤老师画室名曰“景宋山房”,为何对宋画顶礼膜拜?面对AI的冲击,有观点认为:职业画家终究会被替代,汤老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本期节目中,我和汤老师从《洛神赋图》聊起,漫谈中国传统绘画。 * 本期嘉宾 汤哲明/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 收听指南 3:59 中国画的题材界限该如何进行划分 8:39 宋元以前“勾填”是画坛的主流吗? 13:12 为何山水画会在宋朝突然成为主流 25:18 晋唐宋元的传统等于工笔画吗 29:35 汤哲明主要膜拜的画家是哪一派 30:48 为什么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 33:09 元人学习宋代绘画,较之宋画如何 36:52 作为职业画家,平时临摹的名画有多少幅 41:39 面对AI技术的冲击,职业画家该如何应对 46:18 逐渐消逝的文人画,还有恢复的可能吗 48:36“撕经骂佛,意在黄鹤苦瓜间” * 汤哲明绘画(来自画家朋友圈) 《洛神赋图》(未完成,局部) 《苏子美游山诗意》 《黄鹤传灯清湘遗韵》 《梵天净土奇峰幽寺》 * 推荐阅读 汤哲明 著《多元化的启导》 汤哲明 著《范山模水》

61分钟
1k+
4个月前
江南派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