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认识的100个人之——@老柴」 一点不夸张地说,老柴的文字常常是我的精神食粮。虽然她笑称自己的创作是「马桶文学」,但她的灵光乍现就像散落在头顶的星光一样,总是关照到生活的细微处,并给人带来慰藉和滋养。 和老柴从微博网友发展到线下友谊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我们聊到为什么写作对她来说特别重要、她如何理解「生命力」的获取和维持、她面临重大决定时的底层逻辑;聊到在目前经济回落的大环境下,为什么个人独立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反而可以获得生机;聊到如何看待「走出舒适区」,聊到为什么充分流动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聊到生育对她的深刻改变和影响…… 在录音结束的傍晚,我带着满身能量走出老柴的家门,三环边的车水马龙也变得温柔起来。感谢世界上一直有这样的人,更感谢命运让我们相识。希望大家在遇到欣赏的人时都能主动出击!收获的反馈总比预想中富裕太多~ 04:07 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08:06 文字里的积极性,是你进行筛选的结果吗? 10:47 生命力是先天产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15:00 当正反馈已经很久都没出现过,我们还能怎么过好生活? 21:39 当外部已经没有缺乏“带我们飞”的机会,或许才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开始 31:30 直觉是更高级的逻辑算法 35:16 老柴做决定的底层逻辑 40:07 「走出舒适区」要付出的代价,你认不认? 44:57 「考公」可能面临的风险 47:24 为什么决定生孩子?生育带来了什么改变和影响? 60:13 人是在互相麻烦中变得更亲密 开场音乐: Try try try - Jason Mraz 结尾音乐; Prettiest Friend (Demo) - Jason Mraz
在每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我们的耳机里都会循环着一些心爱的歌。它们中的一部分,因为和具体的故事相连而拥有特殊的意义;另一部分,则流淌成一段记忆的BGM,也成为我们生命中一位忠诚而温暖的老友。 我选择了六首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歌曲,分享了一些和它们有关的故事,也和过去的自己完成了一场重逢。 还是多听听歌吧。记忆也许会褪色,但熟悉的旋律会替我们记得所有的颤抖时刻。 02:25 这首歌,是平凡人在鼻青脸肿之后,依然不灭的旺盛生命力 07:23 这首歌,让我在无意识的拧巴中有意识地成长 13:28 这首歌,让我一边爆哭一边开飞机 25:48 这首歌,让我确信「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存在的 33:36 谁家好人会听着这首歌开始小鹿乱撞啊? 38:44 这首歌,就是那临门一脚 开场音乐: A Beautiful Mess - Jason Mark 结尾音乐: 祝福 - 叶倩文
生活的难,从日常琐事到人生困扰,有时候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硬扛过去的。当被卡在原地时,是否要求助、向谁求助以及如何求助,是我和第四次做客节目的吕帆师兄在这期探讨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求助不是向他人和世界发出求救信号的独立事件,而是主动让真实的人际关系流动起来和保持延续的一项技能。它是我们向外界暴露脆弱的勇敢,是我们向他人释放信任的表现,是我们和周遭环境建立联结的通道,也是我们不断完善人格的努力。 人生之苦,常常让我们误以为一切都只能停在此刻了。但无论如何请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当下的困境只是暂时,前方永远还有路。所以,在洞察自我的基础上,大胆地向他人寻求帮助吧!至少我们还能彼此关心,抱团取暖,然后一起到达某个「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刻。 01:32 为什么求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04:08 虽然每两年就遭遇一次困境,但“老子原本是个从不低头的人” 08:45 当身边的人比自己强太多的时候,我终于感受到了协作的力量 16:06 当自己硬扛的时候,会出现哪些后果? 17:39 人其实是天然需要帮助的动物 21:37 被人求助时,其实「拒绝」的心理负担也很重 24:18 良好的关系是「交情」,不是交易 25:33 当无法获取原本想要的帮助时,说不定能打开别的可能性 28:16 如何挑选寻求帮助的对象? 31:37 当被学生指着鼻子骂的时候,我获得了怎样的帮助? 36:02 当老师,「你就是至善本身」 40:55 成为可以让别人求助的人 41:52 「我眼中的你才是我自己」 45:37 我不愿意去回答那些「假问题」 47:30 向别人求助时的「要」和「不要」 54:29 「自我障碍」有时是更大的障碍 56:15 人生是流动,再往未来看看 59:44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让我们抱团取暖 开场音乐: Chantal Chamberland - J'ai deux amours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定,很多在当下看来都是独立而不足够显现明确效果的。只有当时间流去、每每回望时,才能觉察出它们的内在逻辑、互相关联和对自己产生的绵长影响。它们指向我们不同的自我认知、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活选择,并最终回答了「我为什么是我」的问题。 我在过去的10年中,选择了4个让我感到幸福和获益至今的微小决定进行分享。一段小小的独白,是我对自身的阶段性小结,也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宽慰。 祝假期愉快。 02:12 第一个决定,我选择了跟自己更喜欢的团队待在一起 10:03 第二个决定,我不要“钱多事少离家近”,我要跟真实人类对话 18:05 第三个决定,当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选择转变了思维方式 31:17 第四个决定,我为什么开始做播客 开场音乐: Gordon Webster - Kiss to Build a Dream On
和太浪聊起,现在频繁听到的各种理论名词和把人群进行分类的大标签已经有些令人生厌了。这些宏大的概念本没有错,它们原本只是为人所用的思维工具,却因为常常被人拿来套用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而变了味道。 有人用它们分辨敌我,攻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有人用它们定义自己,在对自身尚未进行明确观察时就放弃探索。然而生活从来都不由概念构成——它存在于我们每一次难以描述的情绪变化,存在于我们和伴侣、朋友、家人的亲密互动,存在于我们面对问题时的纠结与困惑,存在于我们困难中的煎熬、欣喜时的泪光、愤怒时的冲动、愉悦时的满足。这是不能被贴上标签的真实,更是不能被任何理论所概括的活生生的自己。 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寻找同类,也不要用别人口中的论调帮自己思考。充满细节的生活永远鲜活于旗帜鲜明的口号,请试着感受你的独一无二吧。 01:45 每次讨论问题时,太浪总会提醒我们:不要急于把性别差异放在首位 04:49 把很多问题直接归于男女,也许是更简单或更偷懒的作法 06:33 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后,讨论就变成了敌我之争 07:51 没有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完美地嵌入一个理论里,真实的人不等于理论本身 08:39 为什么人们如此需要一个大概念来解读自己? 12:46 此处会高度引起荞麦粉丝的心理不适 13:44 她好像在创立某种新的流派 18:50 还是聊一下消费主义 25:45 在消费主义的框架下,推动每个人消费行为的微妙心理也许也被掩盖了 27:32 分析行为之前,让概念先行,这本末倒置了 29:38 给自己贴标签,或许是为了归属感安全感 34:13 贴上标签之后,原来还能体会到阶级差异的优越感 35:40 虽然非常老土,但终于聊到mbti了 44:50 当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人会走向玄学 47:13 我又是i人又是e人,那这个定义还有啥意义 开场音乐: Jim Reeves - Just Walking In The Rain
作为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都高度相似的好朋友,我们在电影的偏好上却时常出现偏差。于是在聊了若干期严肃话题之后,我们从自己的观影体验出发,进行了一场相对轻松的谈话。 有的电影因为「很爽」而热度飙升、票房夸张,却被我骂了个狗血淋头;有的电影在影史上被奉为经典、持续高分,却让我不知所云、兴致寥寥。不过疑惑归疑惑,批评归批评,在极其主观的个人情绪之后,感谢两位朋友抽丝剥茧地为我拨开眼界,也帮我找到了不同的观影角度。而作为曾经学习电影专业的前从业者,太浪给出的细致解读与深度延展,也为我们拓宽了面对电影时的认知边界。 不过,电影作为目前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呈现形式,对它的要求高一点,总不是什么坏事。 01:30 竹子觉得《消失的她》看起来很爽,我憋了十分钟不敢骂 04:56 陈思诚这个家伙自诩自己很懂悬疑片? 05:40 人物塑造得很差劲,太浪终于帮我说了! 09:05 制作精良?我tui! 12:54 一开始就看笑了,但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圆回来 15:02 什么元素都给你,就让它蹭到了! 17:57 就把导演当作产品经理,把这部片当作商品吧 18:32 烂片对电影行业的积极作用 23:44 竹子的朋友决定再也不在电影院看中国电影 25:02 要先生存,才能谈发展 28:55 有没有别人觉得很好,但你完全打不起兴趣的电影? 32:17 纯爱电影不是太浪的菜 34:01 我看不进去《教父》,救救我 40:37 看电影,也需要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44:04 治愈型的电影,我也看不下去怎么办…… 50:55 电影所折射的不同文化与价值观 52:14 不同的民族对于电影偏好的也大相径庭 62:58 太浪的童年阴影 开场音乐: Tom Misch - Movie
最近《装腔启示录》火了,我这个已经很久不打开爱情剧的人,竟然也看得有点心痒痒,忍不住和两位朋友就恋爱问题聊开去——踩过的雷、吃过的亏、付出过的努力、得到过的教训,我们在有限的恋爱经验里将它们铺展开来,慢慢在心里浇灌出一朵半生半熟的花。 一段成熟的爱情关系需要什么?是荷尔蒙上头时的相互吸引,是冲动减退时的真实袒露,是双方为了探索彼此的真诚付出,是面对狼狈不堪时的全然接受。最重要的,是两个人把「爱」视作一种不断修炼的能力,把「我们」视为共同进退整体,再将对彼此的深度了解写成最浪漫的诗句。 就像剧里最后所说:「爱上你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浪漫的不是相遇,浪漫的是我们」。 01:42 是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爱上了一个人? 11:00 对这个人的爱又是怎么消失的? 13:27 太浪外号「勉强哥」,太容易的不想要 19:39 发现前男友不断出轨,竹子太难了 24:24 看别人暧昧拉扯,竹子产生了一点改变 25:58 我对你有四次心动,告诉你也无所谓啊 26:55 把自己的情愫看得轻一些,让真实流动于双方之间 32:05 太浪为了维持异地恋,坚持了两年的事情 33:50 当两个人的根本价值观上有巨大差异,怎么破? 40:18 我愿意看看在你那些不合理的诉求背后,藏着什么 42:09 是我们在彼此身上花费的精力,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唯一 45:36 撩拨之外,你的真实在哪里
「松弛感」是一个最近已经听到生理性逆反的概念。这个词被频繁提及,或许是源于拼命奋斗的人想要停下来喘口气的诉求,也或许是在焦虑横行的大环境下,很多人觉得自己前行的状态已不够从容而进行的向内自观。之所以还是决定聊一聊它,是因为我们不希望人的复杂心理只被简单粗暴地放置在天平两端,而那些处在两极之间、大量的难以言说的摇摆不定,被隐身、被忽略;更不希望对松弛感的极力鼓吹,变成一种对人的新型规训。 对我们来说,松弛不是躺平,更不是摆烂,而是在忙碌的缝隙中不时问问自己:对外界压力的承受限度在哪里,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对自己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松弛与否并不重要,所有的定义或标签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有我们如何在生活的真实里,为所做的事情找到维持内心平衡的秩序—— 确认专属于你的规则,确认专属于你的意义,确认由自己定义的「你是谁」。 02:22 你如何理解「松弛感」 04:27 你最近的一次「不松弛」是怎样的? 09:12 松弛就等于完全放松吗? 11:07 一个人永远能在问题中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法,是天生的能力还是一种自我PUA? 15:46 当目标变得遥遥无期,对「松弛」的渴求是一种逃避吗? 16:35 「江浙沪独生女」怎么就变成了网络热词? 19:21 除了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24:48 当进入新的职场环境、面临新的问题,你如何保持松弛? 32:08 我当然可以为工作赋予意义,但如何摆脱「我就是一颗螺丝钉」的困扰? 36:40 人啊,只能吃自己能吃得进去的苦 42:32 你的目标到底意味着什么 46:23 「不松弛」时,可能面临的不是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处境 47:38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在逐渐消解我们形成「方法论」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块石头》这部于6月18日全网发布的短片,其实是由我们播客的老朋友——吕帆师兄担任编剧、导演及制片人的。而我有幸作为执行制片人,在全程参与了短片的策划、筹备、拍摄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工作后,决定和师兄一起从片子聊开去,谈谈我们对这个小故事的理解和沉淀。 但更重要的讨论其实并不在影片本身——它只是一个引子,勾起我们对「表达」的兴趣,对「教育」的反思,对「虚假」之于「真实」的唏嘘,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凝视,和当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时,用什么来安守本心的追问。 很喜欢师兄在后半段的一个表述:人永远不可能如AI一般准确而完美,但人却因脆弱而真实,也因真实而持久,这也是我们不会被工具所取代的关键原因。但前提是,我们得保持足够的警醒和自觉。 故事并不存在单一的解读,正如生活和思想也并无统一准则——哪怕经历痛苦,但只要还在思考,我们就仍然可以骄傲地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时隔许久,终于又和竹子、太浪一起聊天了。最近陀螺般的忙碌再加上诸事不顺,我们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筋疲力尽的疲惫感——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始终难以自得的紧绷,有身陷事业中段、没地儿使劲的无力感,也有对未来的惶恐与不安、但仍在尝试自救的坚持。 终于慢慢学会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终于渐渐放下戒备、在适当的时候向身边人「求救」,也终于愿意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能量的守恒,再等待下一个惊喜。 在这个大家都过得不太顺遂的世界里,感谢竹子那句「就当作是游戏闯关吧,至少你仍是剧情的主人公」,让我们得以喘一口气,也希望同样身陷焦虑的朋友,能够在节目中和我们一起沉淀、一起呼吸。 开场音乐: Nestor Tomassini - Palomita Blanca
「我在北京认识的100个人之——吴琦」 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作者,《单读》主编,《螺丝在拧紧》主播。 由于工作原因,前不久做了一次围绕“世界读书日”展开的选题策划,希望通过采访不同领域的图书编辑老师,来了解这个很少被人关注的行业及人群。吴琦是我接到任务后最想采访的对象。 见面前做了很多功课,但还是非常紧张。当对话真正展开,跟随吴琦的讲述一点点走近这群「匠人」之后,心里才逐渐平静下来,脑中勾勒出一张张平和但执拗的面孔,以及人和文字、思想相融的祥和画面。 他们与浮躁的环境如此格格不入,一边潜心于内心的相信,一边给这个世界敲响警钟。他们的存在,让仍在怀疑和坚守的人找到莫大的安慰。 不管经手多少作品,他们的名字都很难被人记住,吴琦似乎已经是其中比较出跳的个例。但他谦逊的讲述、真诚的期盼,不断向内探索的执着,让我深刻感知并再次确认了图书编辑工作和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正如他在对话中引用的一句话: 「一个有书的世界,和没有书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还想补充一句: 「有他们存在的世界,和没有他们存在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我在北京认识的100个人之——程璧】 一如既往的清澈眼神,不紧不慢的清楚表达,笃定而温柔的细腻唱腔,浪漫却踏实的生活态度——认识程璧这么长时间,她好像从未改变。从半路出家的吉他爱好者,到已坐拥九张专辑的专业人士,她在独立音乐人的道路上已走过十余年。 本以为人如果选择了一条相对小众的道路,那背后一定少不了拉扯与挣扎。但在程璧的淡然讲述中,一个将文艺与接地气完美相融的形象逐渐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没有偏要与世俗为敌的鲁莽,也没有只凭一场热血就冒然出发的旅程,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实在准备,然后等待命运必然又偶然地为你打开一扇门。 要不要走进去,到时候你一定会有答案。用程璧的话说,那不过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有太多遥不可及的、加了滤镜的幻想,而程璧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贴地飞行」的可爱形象。ta可以是程璧,可以是心中向往的某个理想对象,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 开场音乐: 《每天记下重要的几件小事》- 程璧 插曲: 《给少年的歌》- 程璧 《光芒》- 程璧 《久不唱歌忘了歌》- 程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