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2 阻碍越大,我的生命力越蓬勃

浪费时间

「我在北京认识的100个人之——@老柴」 一点不夸张地说,老柴的文字常常是我的精神食粮。虽然她笑称自己的创作是「马桶文学」,但她的灵光乍现就像散落在头顶的星光一样,总是关照到生活的细微处,并给人带来慰藉和滋养。 和老柴从微博网友发展到线下友谊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我们聊到为什么写作对她来说特别重要、她如何理解「生命力」的获取和维持、她面临重大决定时的底层逻辑;聊到在目前经济回落的大环境下,为什么个人独立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反而可以获得生机;聊到如何看待「走出舒适区」,聊到为什么充分流动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聊到生育对她的深刻改变和影响…… 在录音结束的傍晚,我带着满身能量走出老柴的家门,三环边的车水马龙也变得温柔起来。感谢世界上一直有这样的人,更感谢命运让我们相识。希望大家在遇到欣赏的人时都能主动出击!收获的反馈总比预想中富裕太多~ 04:07 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08:06 文字里的积极性,是你进行筛选的结果吗? 10:47 生命力是先天产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15:00 当正反馈已经很久都没出现过,我们还能怎么过好生活? 21:39 当外部已经没有缺乏“带我们飞”的机会,或许才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开始 31:30 直觉是更高级的逻辑算法 35:16 老柴做决定的底层逻辑 40:07 「走出舒适区」要付出的代价,你认不认? 44:57 「考公」可能面临的风险 47:24 为什么决定生孩子?生育带来了什么改变和影响? 60:13 人是在互相麻烦中变得更亲密 开场音乐: Try try try - Jason Mraz 结尾音乐; Prettiest Friend (Demo) - Jason Mraz

69分钟
4k+
1年前

Vol.40 卡住了!我们该如何求助?

浪费时间

生活的难,从日常琐事到人生困扰,有时候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硬扛过去的。当被卡在原地时,是否要求助、向谁求助以及如何求助,是我和第四次做客节目的吕帆师兄在这期探讨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求助不是向他人和世界发出求救信号的独立事件,而是主动让真实的人际关系流动起来和保持延续的一项技能。它是我们向外界暴露脆弱的勇敢,是我们向他人释放信任的表现,是我们和周遭环境建立联结的通道,也是我们不断完善人格的努力。 人生之苦,常常让我们误以为一切都只能停在此刻了。但无论如何请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当下的困境只是暂时,前方永远还有路。所以,在洞察自我的基础上,大胆地向他人寻求帮助吧!至少我们还能彼此关心,抱团取暖,然后一起到达某个「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刻。 01:32 为什么求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04:08 虽然每两年就遭遇一次困境,但“老子原本是个从不低头的人” 08:45 当身边的人比自己强太多的时候,我终于感受到了协作的力量 16:06 当自己硬扛的时候,会出现哪些后果? 17:39 人其实是天然需要帮助的动物 21:37 被人求助时,其实「拒绝」的心理负担也很重 24:18 良好的关系是「交情」,不是交易 25:33 当无法获取原本想要的帮助时,说不定能打开别的可能性 28:16 如何挑选寻求帮助的对象? 31:37 当被学生指着鼻子骂的时候,我获得了怎样的帮助? 36:02 当老师,「你就是至善本身」 40:55 成为可以让别人求助的人 41:52 「我眼中的你才是我自己」 45:37 我不愿意去回答那些「假问题」 47:30 向别人求助时的「要」和「不要」 54:29 「自我障碍」有时是更大的障碍 56:15 人生是流动,再往未来看看 59:44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让我们抱团取暖 开场音乐: Chantal Chamberland - J'ai deux amours

64分钟
2k+
1年前

Vol.38 别用概念和标签来定义生活,你本该拥抱真实

浪费时间

和太浪聊起,现在频繁听到的各种理论名词和把人群进行分类的大标签已经有些令人生厌了。这些宏大的概念本没有错,它们原本只是为人所用的思维工具,却因为常常被人拿来套用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而变了味道。 有人用它们分辨敌我,攻击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有人用它们定义自己,在对自身尚未进行明确观察时就放弃探索。然而生活从来都不由概念构成——它存在于我们每一次难以描述的情绪变化,存在于我们和伴侣、朋友、家人的亲密互动,存在于我们面对问题时的纠结与困惑,存在于我们困难中的煎熬、欣喜时的泪光、愤怒时的冲动、愉悦时的满足。这是不能被贴上标签的真实,更是不能被任何理论所概括的活生生的自己。 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寻找同类,也不要用别人口中的论调帮自己思考。充满细节的生活永远鲜活于旗帜鲜明的口号,请试着感受你的独一无二吧。 01:45 每次讨论问题时,太浪总会提醒我们:不要急于把性别差异放在首位 04:49 把很多问题直接归于男女,也许是更简单或更偷懒的作法 06:33 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后,讨论就变成了敌我之争 07:51 没有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完美地嵌入一个理论里,真实的人不等于理论本身 08:39 为什么人们如此需要一个大概念来解读自己? 12:46 此处会高度引起荞麦粉丝的心理不适 13:44 她好像在创立某种新的流派 18:50 还是聊一下消费主义 25:45 在消费主义的框架下,推动每个人消费行为的微妙心理也许也被掩盖了 27:32 分析行为之前,让概念先行,这本末倒置了 29:38 给自己贴标签,或许是为了归属感安全感 34:13 贴上标签之后,原来还能体会到阶级差异的优越感 35:40 虽然非常老土,但终于聊到mbti了 44:50 当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人会走向玄学 47:13 我又是i人又是e人,那这个定义还有啥意义 开场音乐: Jim Reeves - Just Walking In The Rain

56分钟
2k+
1年前

Vol.37 你说的这电影很好,可我咋就不喜欢呢

浪费时间

作为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都高度相似的好朋友,我们在电影的偏好上却时常出现偏差。于是在聊了若干期严肃话题之后,我们从自己的观影体验出发,进行了一场相对轻松的谈话。 有的电影因为「很爽」而热度飙升、票房夸张,却被我骂了个狗血淋头;有的电影在影史上被奉为经典、持续高分,却让我不知所云、兴致寥寥。不过疑惑归疑惑,批评归批评,在极其主观的个人情绪之后,感谢两位朋友抽丝剥茧地为我拨开眼界,也帮我找到了不同的观影角度。而作为曾经学习电影专业的前从业者,太浪给出的细致解读与深度延展,也为我们拓宽了面对电影时的认知边界。 不过,电影作为目前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呈现形式,对它的要求高一点,总不是什么坏事。 01:30 竹子觉得《消失的她》看起来很爽,我憋了十分钟不敢骂 04:56 陈思诚这个家伙自诩自己很懂悬疑片? 05:40 人物塑造得很差劲,太浪终于帮我说了! 09:05 制作精良?我tui! 12:54 一开始就看笑了,但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圆回来 15:02 什么元素都给你,就让它蹭到了! 17:57 就把导演当作产品经理,把这部片当作商品吧 18:32 烂片对电影行业的积极作用 23:44 竹子的朋友决定再也不在电影院看中国电影 25:02 要先生存,才能谈发展 28:55 有没有别人觉得很好,但你完全打不起兴趣的电影? 32:17 纯爱电影不是太浪的菜 34:01 我看不进去《教父》,救救我 40:37 看电影,也需要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44:04 治愈型的电影,我也看不下去怎么办…… 50:55 电影所折射的不同文化与价值观 52:14 不同的民族对于电影偏好的也大相径庭 62:58 太浪的童年阴影 开场音乐: Tom Misch - Movie

72分钟
1k+
1年前

Vol.36 谈恋爱,我们到底在谈啥?

浪费时间

最近《装腔启示录》火了,我这个已经很久不打开爱情剧的人,竟然也看得有点心痒痒,忍不住和两位朋友就恋爱问题聊开去——踩过的雷、吃过的亏、付出过的努力、得到过的教训,我们在有限的恋爱经验里将它们铺展开来,慢慢在心里浇灌出一朵半生半熟的花。 一段成熟的爱情关系需要什么?是荷尔蒙上头时的相互吸引,是冲动减退时的真实袒露,是双方为了探索彼此的真诚付出,是面对狼狈不堪时的全然接受。最重要的,是两个人把「爱」视作一种不断修炼的能力,把「我们」视为共同进退整体,再将对彼此的深度了解写成最浪漫的诗句。 就像剧里最后所说:「爱上你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浪漫的不是相遇,浪漫的是我们」。 01:42 是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爱上了一个人? 11:00 对这个人的爱又是怎么消失的? 13:27 太浪外号「勉强哥」,太容易的不想要 19:39 发现前男友不断出轨,竹子太难了 24:24 看别人暧昧拉扯,竹子产生了一点改变 25:58 我对你有四次心动,告诉你也无所谓啊 26:55 把自己的情愫看得轻一些,让真实流动于双方之间 32:05 太浪为了维持异地恋,坚持了两年的事情 33:50 当两个人的根本价值观上有巨大差异,怎么破? 40:18 我愿意看看在你那些不合理的诉求背后,藏着什么 42:09 是我们在彼此身上花费的精力,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唯一 45:36 撩拨之外,你的真实在哪里

67分钟
4k+
1年前

Vol.35 拒绝被他人定义的「松弛」,找到自己的节奏感

浪费时间

「松弛感」是一个最近已经听到生理性逆反的概念。这个词被频繁提及,或许是源于拼命奋斗的人想要停下来喘口气的诉求,也或许是在焦虑横行的大环境下,很多人觉得自己前行的状态已不够从容而进行的向内自观。之所以还是决定聊一聊它,是因为我们不希望人的复杂心理只被简单粗暴地放置在天平两端,而那些处在两极之间、大量的难以言说的摇摆不定,被隐身、被忽略;更不希望对松弛感的极力鼓吹,变成一种对人的新型规训。 对我们来说,松弛不是躺平,更不是摆烂,而是在忙碌的缝隙中不时问问自己:对外界压力的承受限度在哪里,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对自己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松弛与否并不重要,所有的定义或标签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有我们如何在生活的真实里,为所做的事情找到维持内心平衡的秩序—— 确认专属于你的规则,确认专属于你的意义,确认由自己定义的「你是谁」。 02:22 你如何理解「松弛感」 04:27 你最近的一次「不松弛」是怎样的? 09:12 松弛就等于完全放松吗? 11:07 一个人永远能在问题中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法,是天生的能力还是一种自我PUA? 15:46 当目标变得遥遥无期,对「松弛」的渴求是一种逃避吗? 16:35 「江浙沪独生女」怎么就变成了网络热词? 19:21 除了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24:48 当进入新的职场环境、面临新的问题,你如何保持松弛? 32:08 我当然可以为工作赋予意义,但如何摆脱「我就是一颗螺丝钉」的困扰? 36:40 人啊,只能吃自己能吃得进去的苦 42:32 你的目标到底意味着什么 46:23 「不松弛」时,可能面临的不是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处境 47:38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在逐渐消解我们形成「方法论」的能力

71分钟
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