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折叠
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

Album
主播:
祝羽捷
出版方:
祝羽捷
订阅数:
1.63万
集数:
38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艺术折叠》是一档全网发布的免费播客节目,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困惑和问题。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吧。
艺术折叠的创作者...
艺术折叠的节目...

龙游瀫畔第四期| 丁笑x马曦滢x莫茜尧:龙游奶奶们的非典型乡建档案

艺术折叠

本期简介: 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语境之下,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项目开创性地探索了一种城乡协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搭建代际跨地域的协作平台,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建筑师,创作者与在地的村民形成创作的共同体,系统性地去构建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当代艺术表达的可持续文化生产机制。在这里,一场以女性生产生活为核心的文化记录正在进行,这个项目聚焦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女性群体实际承担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维系工作,系统性的去记录她们的生产智慧与价值。而主要构建和从事这个项目的建筑小组3fa, 正以档案作为方法,通过记录村民的生活智慧,生产经验,地方记忆,构建一套既能扎根乡土,又能连接城乡的动态档案。他们探索这些资源转化为在地文化资本的可能性,为乡村女性去创造手工艺衍生就业的机会,并搭建返乡青年与老年女性的协作平台。 本期嘉宾: 丁笑 马曦滢 莫茜尧 收听提示: 00:00:34 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背景介绍、本期嘉宾介绍; 00:03:35 小组名"3FA"的多重含义:楼层隐喻、女性(Female)与艺术(Arts/Architecture); 00:05:31 项目缘起:为何构建乡村女性叙事的动态档案?; 00:07:47 属于当地乡村女性的互助关系网络拉开帷幕——名叫“电饭煲”的炸毛小狗、傍晚河边的女性散步联盟、竹编灯笼互助生产经济链; 00:12:04 70岁郑奶奶的竹编功夫:5点砍竹,1小时成帽; 00:16:19 奶奶们的社交结构:"用脚走出来的关系"; 00:17:12 小卖部、小吃店构成的村民信息交流中心; 00:20:28 乡村奶奶们从艺术项目的旁观者变成积极的共创参与者; 00:22:41 展览共创的低干涉原则:奶奶们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00:26:23 乡村留守女性的“刻板印象”、“悲情叙事”被打破,她们中的大多数将劳动视为乐趣而非负担,展现出强大的生活热情和生命力; 00:30:04 独居奶奶的隐形互助:劳动陪伴、姐妹互夸; 00:33:45 展览重点将放在“共创过程”上,避免城市视角的猎奇观察,让村民成为平等的共创者,通过真实互动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 00:36:20 对待手工艺“不刻意传承”的传承:白描记录和自然随性的态度比“非遗化”传承更有效; 00:38:18 乡村女性特有的劳动伦理:将优秀的能力内化为生活常态,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的价值; 00:39:13 探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意义与启示:反思文化设施的需求人群、批判脱离村民生活的符号化展示、应强调价值观输出而非宏大叙事、重构城乡文化互动模式; 00:43:55 “比起奶奶们需要我们,其实我们更需要奶奶们”; 00:44:58 “真的很治愈”的治愈时刻之一:良药苦口治感冒; 00:48:56 展览信息指引 策划:祝羽捷、徐悦 博客剪辑:Kavien 编辑:徐悦

49分钟
99+
2周前

龙游瀫畔第三期|陈昊×胡琛琛:一座没有书的概念书店

艺术折叠

本期嘉宾 HCCH合尘建筑由陈昊和胡琛琛于2018年成立于上海。两位合伙人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哈佛设计学院。他们观察和理解周围,并尝试以大胆和想象力回应。作品呈现调和的实验性,试图迂回或篡改类型、尺度、材料、规范的既有范式,以此赋予每个项目具体而独特的气质。 合尘建筑在国内外获得诸多专业荣誉,如美国权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颁发的2025 年度全球十大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英国著名设计网站 Dezeen 设志大奖 2024 年度新锐建筑师以及第四届 FA 中国青年建筑师奖冠军等。作品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被世界各国媒体广泛传播。 摄影师:朱清言,田方方 收听提示 00:01:00 “建筑如何去激活沉默的乡村,是对书店功能的消解,还是对阅读本质的回归?”; 00:02:37 来自村民的认可:原垃圾站改造的概念书店被村民投票选为最受欢迎建筑; 00:03:52 来自国际的认可:概念书店所获得的奖项; 00:05:02 对比城市项目,概念书店在乡村建造的经历带来的思考; 00:08:14 从建造成本、施工思路和设计自由度讨论城市与乡村建筑项目的区别; 00:10:49 陈昊和胡琛琛分享建筑设计灵感来源——阳光和红土;建筑特色——红色砖体、半圆形壳体、猫眼孔洞;以及设计理念——带来庇护感; 00:14:30 反常规设计的“无书书店”; 00:16:18 从上海的城市作品到龙游的乡村实验,陈昊和胡琛琛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 00:21:29 概念书店为龙游乡村创造了一个让人停留的空间,以独特的设计,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00:25:55 考虑到乡村与城市的建筑需求,二位建筑师在龙游使用砖混结构、在临港采用钢膜结构——乡村项目倾向坚固材质,城市项目则追求效率与可迭代性; 00:29:09 在龙游的难忘时刻回忆; 00:31:43 龙游项目让建筑师们思考更多如何与使用者共情,并发现城乡建筑二者其实本质相通; 00:34:13 龙游项目结束后,建筑师们收到来自沙特与美国甲方的有趣提案邀请; 播客剪辑:Kavien 编辑:徐悦

34分钟
99+
1个月前

水手计划:当艺术家以“现场”为共同语言

艺术折叠

本期嘉宾 龙星如(1990),独立策展人、写作者、业余无线电操作员(BI1TYW)。她关注中国科技基础设施与技术的心理地理,研究发表于剑桥大学艺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Antikythera,马普所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瓦尔堡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研究院/外层空间中心等机构。她策划过数个与天文,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展览,并多次任ISEA与SIGGRAPH Asia艺术评审。2021年,她与贺子珂共同发起了「云下贵州」,这是一个关于数字/科学基础设施的走访及研究项目。个人网站:irislong.xyz 陈柏麒,广东澄海人,游荡于海岸之间的研究者和策动者。他本硕博分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借助经济学、历史学和人类学工具理解人群的历史流动和文化的生成机制。作为研究员和策展人曾供职于海内外多家艺术机构。 他于2015 年创立非营利文化事业“观潮KwanTeo”, 目前作为“观潮”和“家话电影”的内容负责人,从事电影节策划和电影制片工作,致力于推动世界潮汕和海洋亚洲的母语电影实践。 刘帅,艺术家、昆虫研究者。他常以迁徙中的生物视角,捕捉土地、气象、人类与非人生命之间易被忽略的微光与刺痛,将其编织为自然与人世交汇处的微观史诗。他长期关注外来物种入侵与动物贸易问题,近年来研究拓展至中东与中亚,通过田野实践深入探讨军事污染等战争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持续性创伤。刘帅曾获UCCA&新天地燃冉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锐意探索奖、荷兰生物艺术设计奖(Bio Art & Design Award)、克劳斯亲王种子奖(Prince Claus Seed Award),并获单向街基金会·水手计划及歌德学院"地方知识与多元化生态感知"项目支持。 个人网站:www.liushuaistudio.com 收听提示 00:00:56 介绍展览“走向现场”的命题以及参与者们与展览相关的背景叙事; 00:04:37 刘帅描述认知颠覆:现如今看来的的落后武器依然能带来致命伤害; 00:05:12 龙星如谈水手计划的独特性:一场基于“行走”共识的田野调查,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式回应着同一种认识世界的冲动; 00:07:08 龙星如谈艺术家在场性创作的重要性,唯有亲历现场才能让作品真正动人; 00:09:09 柏麒的创作哲学:在潮汕侨乡的家族记忆里,延续消弭'他者'的意识——真正的在场不是地理穿越,而是发现“暹罗与马来西亚的家人”这种血脉相连的世界主义的复归; 00:10:53 柏麒谈南方影像叙事:从非科班的自主生长到对“全球南方”想象的自觉建构; 00:13:04 刘帅分享叙利亚路线:因黎巴嫩爆炸改道约旦,边境检查等待45小时;在当地通过送中华烟打破与陌生人的隔阂; 00:16:28 龙星如:艺术家从现场带回的物件既是真实见证,又承载着个人感知与想象的维度,从而构成了艺术田野调查的独特价值; 00:22:41 刘帅通过复刻弹坑的装置作品,将华北坟头的记忆与叙利亚战场的创伤相连; 00:26:06 柏麒分享自己充满偶然与冒险的创作方式; 00:34:11 刘帅在叙利亚的冒险经历:夜间深入废墟考察时迷路、意外点燃子弹火药、被孩童扔下的水管砸伤,最惊险的是在看似安全的空地挖土种植时,铲子突然撞上隐藏的哑弹……; 00:37:19战乱中温暖的时刻,与开着中国产的吉利汽车的当地夫妇交流——“他们把我当作了解东方的窗口,而我也通过他们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00:43:02 水手计划构建了一个以行走为共同语言的创作者网络; 00:45:47 龙星如谈水手计划让她感受到的新鲜视角; 00:49:14 战争前后剧变带来的物是人非; 00:51:47 "好故事值得反复翻炒” 播客剪辑:Kavien 编辑:徐悦

52分钟
1k+
2个月前

龙游瀫畔第二期|芬雷×刘帅:在地艺术如何“让候鸟飞”?

艺术折叠

本期嘉宾 芬雷,艺术策划人。策划记述电影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4)、居伊·德波电影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2015);策展“高洁人民出版社:高洁个展”(上海,2018)、“在兹远游:方志小说驻地联展”(假杂志图书馆,2021)、“风物变:孔德林个展”(桂湖美术馆,2022),既见方物系列联展;联合策展“未竟之地”系列:塔可“诗山河”摄影展、高世强“云山截帧”帧画展;联合策划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2016)、致睡神:中法诗歌行为之夜(2019,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睡梦散页”戏剧之夜(2021、2022,乌镇)、南坡秋兴2024、风土之栖(澄迈,2024)等。 刘帅,艺术家、昆虫研究者。他常以迁徙中的生物视角,捕捉土地、气象、人类与非人生命之间易被忽略的微光与刺痛,将其编织为自然与人世交汇处的微观史诗。他长期关注外来物种入侵与动物贸易问题,近年来研究拓展至中东与中亚,通过田野实践深入探讨军事污染等战争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持续性创伤。刘帅曾获UCCA&新天地燃冉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锐意探索奖、荷兰生物艺术设计奖(Bio Art & Design Award)、克劳斯亲王种子奖(Prince Claus Seed Award),并获单向街基金会·水手计划及歌德学院"地方知识与多元化生态感知"项目支持。 个人网站:www.liushuaistudio.com 《鸟翼下的村子,是沙洲上的船》 《种子上的旧屋》 《鸟锄》《鸟翼下的村子,是沙洲上的船》 收听提示 00:00:15 项目缘起: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聚焦船厂村特殊地理环境; 00:01:47 沙洲村落与候鸟栖息地的奇妙共生关系; 00:04:37 艺术家刘帅初到沙洲的震撼与触动; 00:07:45 "让候鸟飞"命名的由来:从宣传标语到艺术空间; 00:10:54 村民“鸟叔”方大哥从鸟岛养殖产业到参与动物保护及影像艺术创作; 00:15:16 方大哥自费安装监控减少盗猎、倡导保留浅水区生态,并与艺术家合作整理观鸟指南,将个人行动转化为系统性保护实践; 00:18:06 "登陆鸟岛"活动设计:从专业观鸟到大众体验; 00:20:34 刘帅《鸟翼下的村子,是沙洲上的船》:羽毛+沙砾风力装置编织的生态模拟系统; 00:26:22 刘帅凿穿展厅构树种子计划:鸟粪、种子和泥土的重逢; 00:31:44 袁诗然"枯叶漫画"创作与儿童工作坊; 00:36:44 芬雷:“艺术家在地创作的最直接有用性在于,艺术家虽不了解地方,可能对其有误解,但能带给本地人不一样视角。”; 00:43:17 对艺术乡建的展望:不应止步于展览,而应发展为持续性的跨学科对话平台——真正的挑战在于突破时间与成本限制,让艺术成为连接城乡、激活在地生态保护的长期纽带。 00:45:44 刘帅:艺术驻留最珍贵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与村民建立的情谊、自然生长的作品与土地的连结; 00:47:57 驻地期间最感动的瞬间:刘帅秋天维护作品时,目睹候鸟群飞过转动的羽毛装置,感受作品"活"起来的震撼;芬雷分享村名“船厂村”的诗意由来; 播客剪辑:Kavien 编辑:徐悦

53分钟
99+
2个月前
艺术折叠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