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转载自【如此城市CityTells】 春日里,漫步上海瑞金医院,随处可见艺术雕塑、装置甚至小小画廊,十余件雕塑、油画作品矗立于草坪上、花丛中、大厅里,这是正在展览中的“共生之诗·雕塑季”。展览以“共生”为核,以艺术之名,见证生命与人文的共鸣,打破了学科边界,重构医院美学,传递善爱的温度,将艺术疗愈理念付诸实践,同时为医护人员营造疗愈场域。本期如此城市特别邀请到策展人祝羽捷与艺术家陆平原以及媒体人孟常,谈谈在医院里的策展与作品创作,艺术如何与医院在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融合?艺术又何以疗愈? “共生之诗·雕塑季”的艺术展览现场 瑞金医院,2025 摄影:陈钧 本期嘉宾:
收听提示 1. 为什么“女性艺术家”有问题? 2.《聊斋》里面为什么那么多女鬼? 3. 水墨画一定是古典的吗? 4. 千禧年的地下艺术是什么样? 本集相关 彭薇 彭薇,南开大学哲学硕士,现居北京。她的作品结合了中国文人画的经典美学与当代生活形态的表现方式。彭薇的作品一举逸出传统的物质范式,在三度空间的装置游戏中,「国画」在异质化、陌生化的过程中,被彻底篡改,而国画的神韵竟不曾丝毫丧失。她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精华,也将水墨画形式带出平面,由纸上进入多维的空间,同时完整保留老祖宗的绝活,从水墨走出,最终回归水墨。 《故事新编》2019 《我就在这》2018 《七个夜晚》2017-2019 《梦中人》2020 波伏娃 西蒙·露西·埃内斯蒂娜·玛丽·贝特朗·德·波伏娃(法语: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她是个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知识分子、社会运动行动主义分子、女权主义者及社会理论家。她于1970年代成为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始创人。尽管她不认为自己是个哲学家,但她对女权主义的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薇薇安·迈尔 薇薇安·迈尔(英语:Vivian Maier,1926年2月1日-2009年4月21日),美国业余街头摄影师,她的主业是保姆。薇薇安是法国人后裔,出生在纽约,但在法国长大,后回到美国先后生活在纽约和芝加哥,她一生拍摄了超过10万张照片。2007年,当地历史学家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发现了她的大量底片并开始整理。2010年,薇薇安的作品开始在芝加哥进行展出,成为摄影圈中热议的人物,并被认可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曹斐 曹斐(1978年生于广州)是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最具创新性的中国艺术家之一。目前居住在北京,她在她的电影和装置作品中混合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对超现实主义的引用以及纪录片的惯例。她的作品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快速而混乱的变化。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英语: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美国艺术家、印刷家、电影摄影师,是视觉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安迪·沃霍尔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出生,在他的家乡匹兹堡,有安迪·沃霍尔博物馆纪念他的作品及一生。在他成为商业插画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沃霍尔曾经从事画家、前卫电影制作人、档案家、作家等工作。他亦发明了广为流传的“成名十五分钟”理论。 那不勒斯四部曲 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们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
本期嘉宾: 钟刚,打边炉创办人、主编 收听提示: 00:00:46打边炉的创立初心与媒体定位;拒绝机构媒体范式,强调在地性(“打边炉”即粤语“火锅”); 00:06:03打边炉的跨领域联结(艺术/建筑/设计) ; 00:08:15自媒体的文献功能——“读者检索资料时与打边炉的邂逅”是相比于流量数据更让人想追求的; 00:09:34对于“剥离时效性”的实践:访谈五年后仍可阅读(例:庄辉病后首篇打边炉采访后被选为展览文献); 00:10:25打边炉的年度目录归档:系统性整理内容,构建媒体自身历史维度; 00:11:26 2024年打边炉的行业观察:美术馆影响力衰退(上海某美术馆停运)、艺博会与画廊收缩、自媒体生命周期缩短、“艺术批评已死?”……; 00:14:15 毒舌锐评流量化,严肃批评被算法挤压……钟刚如何看待自媒体乱象下的“独立批评”? 00:17:06 对于自媒体时代AI替代艺术批评的看法:生成“锐评”本质是数据重组,缺乏问题意识与作者性;“抖机灵”的背后则缺乏系统性知识网络支撑; 00:22:57 对于“个人IP vs机构媒体表达”的讨论; 00:25:52 如何在平台“流量强权”的缝隙中找到持续自由表达的空间; 00:28:12 为什么我们没有真实的艺术批评?“忍不住的评论”与艺术媒体缺乏公共价值的现实; 00:31:00 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下如何在坚持艺术批评的理想下生存?打边炉如何运用“编辑意识”而非“媒体的方法”?; 00:32:52 钟刚推荐谢晋《芙蓉镇》(80年代电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00:33:45 个人表达、写作的信念
收听提示 1、什么是真正的太空艺术? 2、艺术存在成功或失败吗? 3、艺术家的核心是什么? 4、艺术有评判标准吗? 本集相关 徐冰 徐冰(1955- )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99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5年被美国国务院授予“AIE艺术勋章”。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并被广泛收藏。 《天书》1987-1991 这件作品从动工到完成共四年多时间。徐冰创作出四千多个“伪汉字”,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版,印制出一套四册的《天书》。该作品的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卷轴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艺术家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既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 《地书》2003年至今 《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他以搜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一本书,不管读者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卷入当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释读。它在视觉表意上的共通性,使它成为了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 《背后的故事 1》2004 《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 《日出轨道》1965 1965年3月18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Voskhod 2)宇宙飞船前往太空,在舱内完成了这幅表现日出的彩铅素描。“想像一下他穿着厚重的宇航服,呆在一个高速运行的飞船中,并且得克服零重力状态……这过程无疑是个噩梦,但他想向人们分享那一刻”策展人 Natalia Sidlina 评价“这幅画象征着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联。” 《倒下的宇航员》1971 《倒下的宇航员》(英语:Fallen Astronaut)是由比利时艺术家保罗·范霍伊东克创作,表现一位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以纪念在探索太空旅程中牺牲的宇航员。它是月球上的唯一一件艺术品,由阿波罗15号的成员放在哈德利山上。 《#Laugh》 以色列艺术家Eyal Gever提出构想,与Made In Space合作推出了一个全球性的众包艺术项目“#Laugh”。鼓励全球的用户使用#Laugh APP来记录他们的笑声,随后这些笑声会被生成一个3D模型或者“笑星”。最终被选中的笑声将会使用在国际空间站(ISS)著名的零重力3D打印机上完成,并放置到太空中。 万户 万户,一作万虎,是传说中中国明朝的一个官吏,根据作品描述“是历史上首位尝试用火箭升空的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将月球表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万户。 《徐冰:思想与方法》 这本书是以时间线索为主轴,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40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60余件作品,以勾勒出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展示艺术家的思想与方法。 晁楣 晁楣 1931年生于山东菏泽。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组织者代表人物。1949年在南京读书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并开始从事艺术活动。1952年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1958年转业参加北大荒军垦,并致力于艺术创作。1962年调至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任专业画家至今。其间的1977至1979年被借调至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当你像火箭科学家那样处理日常问题,你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质疑各种假设和陈规旧习,并树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当别人看到重重困难时,你看到的却是各种机遇,并且使现实服从你的意愿。你将理性地处理问题,制订创新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现状。你将开辟新的道路,找到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玄学和神秘学的不同世界观,可以丰富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提供未来行动的可能性。展望未来,我们该如何对玄学和神秘主义进行常识化和理性化的理解?本期播客邀请了艺术家/策展人邓婷与祁涛教授,共同探讨了神秘主义在人类世界种种的流变。 本期嘉宾: 邓婷(Deng Ting)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现任RET艺术执行董事。其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并进修于苏富比艺术学院策展项目。自2022年担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青年赞助人委员与当代艺术实践小组组长,持续发挥年轻先锋力量。2013年至今,已在北京、上海、洛杉矶、伦敦、慕尼黑等地持续呈现先锋艺术项目。近期策展项目:“杨伯都-献给鹰:记忆宫殿”,颂艺术中心,2024;“乌麦灵媒艺术节”,油罐艺术中心,2023;"世人何以唤醒我:萨满、 仪式、与艺术灵媒“,798 Cube, 2023;“玄牝之门-对59届威尼斯双年展梦想之乳的回应”,无空间,2022;“安仁双年展-赛博乡愁单元”,安仁,2022; “爱丽莎的预示-IN/OUT”,嘉德艺术中心 祁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导师 收听提示: 00:00:57 邓婷策划“乌麦灵媒艺术节”的缘由和脉络; 00:06:12 神秘主义与寺庙经济回归的关联; 00:11:28 萨满与道教玄学的世界观; 00:14:11 萨满艺术家的神秘主义实践与神秘世界; 00:16:08 AI会不会成为一种新型的萨满; 00:17:54 郭凤仪的气功绘画理念与方法与神秘主义的联系; 00:19:20 艺术家能尖日的“能量肖像”与“通灵”体验; 00:20:08 邓婷分享自己的职业道路被某位神秘艺术家道士“精准预测”的经历; 00:21:23 神秘学从业者们的“术业有专攻”;百分之七十的艺术家与萨满相关的创作都集中于草药与疗愈方面; 00:22:19 祁涛教授解释如何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去理解具有“通灵功能”的艺术家们的工作方法与成果; 00:25:28 预测未来的深度思考与技术应用; 00:30:45 艺术策展与神秘主义的关联; 00:35:02 渡劫的惊雷 神秘主义元素在美术馆的神奇瞬间; 00:38:51 羽捷分享自己与阿布拉莫维奇一起工作时的场景; 00:39:54 探索生命能量与神秘主义的关系; 00:43:07 为什么许多人宁愿选择玄学如塔罗牌,也不愿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00:45:43 邓婷预计今年10月左右在798重启「世人何以唤醒我」 关注声音与萨满能量; 内容相关: 三影堂炼金术展览 邓婷作品《我的葬礼》 1965年11月26日,博伊于斯在杜塞尔多夫的斯默拉画廊进行了他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行为”,《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 他头上涂满蜂蜜,盖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左脚则是毛毡板。 他怀抱一只死兔子,轻轻抚摸,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 随后,又在椅子上坐下来,继续跟死兔子交谈。 如此延续了三个小时。 郭凤怡展览:宇宙经络 长征空间 阿布拉莫维奇展览:能量转换 上海艺仓美术馆
收听提示 1、巫鸿先生谈新书《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的研究缘起。 2、如何看待绘画中性别空间问题? 3、如何在古今东西交融中理解当代艺术? 4、学习艺术史对理解当代艺术有什么帮助? 本集嘉宾 巫鸿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本集相关 《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 本书出版于2021年,是美术史家巫鸿先生的最新著作。书中贯通古今东西,讲述了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品、绘画和摄影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中国传统屏风集合了准建筑形式、绘画媒材和绘画图像的多样角色与模糊身份,它的样式、形状、规格和材质的演变,饱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屏风不仅仅是挡风或障蔽的用具,更是身份、政治地位和社会阶层的象征。本书独辟蹊径,以屏风上的传统绘画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屏风”看作一种实物,一个绘画母题,或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绘画媒材,抑或是绘画中图画的再现,其研究视角打破了实物和图像之间的界限。书中从屏风中解读中国绘画史中的视觉叙事、感知、性别和空间问题,试图回答“什么是中国传统绘画”这个关键问题。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收听提示 1、我为什么不内卷? 2、像领导的艺术家有多难搞? 3、学历对艺术家重要吗? 4、艺术家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本集相关 葛宇路 葛宇路(1990年-),湖北武汉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硕士研究生。曾制造多起行为艺术,因“葛宇路”事件受到大众关注。 葛宇路事件 2013年,葛宇路利用自己的名字在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下于该路悬挂了葛宇路的路牌,作为一种艺术设计。此后该名称逐渐被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网络地图服务认可为路名,一些交警在此路段给违章停车的车辆开具罚单时也会将地点写为双井街道葛宇路,市政部门对此路段上的路灯也以葛宇路进行编号。2017年葛宇路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在毕业设计展上展示的“葛宇路”路牌在知乎蹿红,引发大量媒体报道,并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由于有关部门认为“葛宇路”名称违反地名管理有关法规,该段路牌于2017年7月13日被拆除,所有路灯的编号牌也被全部铲掉替换为百子湾南一路。评论认为此现象反映了地名管理部门的失职。 《假日时光》 《假日时光》是葛宇路近日于广州扉美术馆开幕的个展“搞搞震 冇帮衬”中展出的一件新作:在四个多月的展期内,艺术家每周会代替一名扉美术馆员工上班,同时记录自己工作的过程、感受以及接触到的文件,并陆续将其放入展厅呈现。葛宇路通过转变身份深入机构内部去追问其中的劳动关系、反思艺术家的特权,为近年来围绕艺术机构工作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葛宇路在此次访谈中分享了他得以实施这个方案的独特语境,以及他工作至今无法用所学的艺术语言去表达的“高光时刻”。展览持续到2021年1月18日。 《查账》 《查账》是一块悬挂在展厅墙面上的LED显示屏,题头为“本次展览花销明细”,下面滚动的红字分门别类地介绍着“本次展览”各个项目的花销:还原空间费用为4200、文件夹燕尾夹的费用为103…… 这种形式和我们在银行、医院、学校等地方常见的滚动LED屏幕并没有任何不同,但在艺术空间里似乎在被赋予更多意义。 黄小鹏 黄小鹏1960年出生于山西,1983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学英国,于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先行者和实验者,黄小鹏于2005至2012年间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第五工作室是国内最早以“当代艺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单位之一。此后,他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特聘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院士,他也是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2020年10月6日,艺术家黄小鹏在柏林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0岁。 宋冬 宋冬(1966年-),当代中国艺术家,活跃于雕塑,装置,行为艺术,摄影和视频。他在世界各地参予了许多个展和联展,涵盖了一系列主题和题目,包括与家人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例如一个他广泛展示的装置艺术主题:《物尽其用》)、中国城市环境的转变和变化的无常。 王广义 王广义(1957年-)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尽管王广义的作品一直被错误地和中国政治波普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的艺术中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和超验性有着其相关性。 方力钧 方力钧(1963年12月4日-),又名力均,河北邯郸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颇有影响,也是在国际艺术舞台中最具知名度的中国画家之一。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并被许多知名的画廊和收藏家收藏。他曾在2003年电影《绿茶》(Green Tea)中担任主演与姜文、赵薇等同台演出。 张培力 张培力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1957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与副教授,在录像领域里从事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是中国最早的的录像专家。 杨福东 杨福东 (1971年-)是一位中国影像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97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电影《陌生天堂》,2002年凭借此片进入卡塞尔文献展。2004年被授予古根海姆当代艺术奖,是继蔡国强、黄永砯之后第三位获奖华人艺术家。 肖鲁 肖鲁(1962年-)是一位从事装置艺术和录像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她在1989年成名,当时她以作品《对话》参加了1989年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就在展览开幕两小时后,她突然用枪射击自己的作品,导致展览立即停办。 《六论自发性》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本期嘉宾: 倪有鱼,1984 年出生,是一位常居上海的艺术家,2014年 CCAA 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获得者。从 2005 年起,倪有鱼曾在上海开始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和艺术个案的批评写作。自 2007 年起,他开始成为独立艺术家。他曾受邀在上海美术馆、台北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加州橘郡美术馆、德国 Kunstverein Konstanz、和美术馆以及贝浩登、CFA 柏林和 Galerie Obadia巴黎举办个展,并被布鲁克林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 M+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和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首尔阿拉里奥美术馆、柏林 Me 美术馆、希克收藏、皮诺收藏、DSL 收藏及瑞士齐斯拉艺术基金会、SCoP、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祝羽捷和倪有鱼在愚舍 收听提示: 01:20 “手卷”——宝⻰美术馆建馆7年以来最大的展览; 01:54 展览名称的由来; 03:30 倪有⻥对于过去几年个展的说明、规划和考量; 05:42 作为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兼策展人,倪有⻥是如何将他三四百件大体量的艺术作品汇集成为展览空间里的“点、线、面”; 08:30 倪有⻥跨越几十年时间维度的独特的创作思路:“艺术对我来说无比重要,但又不那么急切。”; 11:09 倪有⻥被称为艺术届的“劳模”; 11:43 虽然多线创作,但绘画除外:“我必须专注在一副画面上,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同时画过两张画。”; 13:40 倪有鱼:“艺术家是一个导游、一个禅师、一个价值观的布道者。”; 17:20 倪有鱼: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领悟和想象随时随地都会被自己的“天线”接收; 19:45 倪有鱼对展览中较有挑战性的作品“一年”的阐述,对个人创作思路与方式的剖析; 29:09 作品“ART023”的筹划历经3年,创作初衷其实是一种“对如今艺术社交媒体化的嘲讽”; 32:20 “想法过剩、爱幻想、拥有长线思维”的倪有鱼; 34:47 倪有鱼:“我是一个从学习怎样制作油画框、买什么牌子的底料开始的、起点为零的艺术家。” 36:08 倪有鱼评论在当今中国艺术生态中,对于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刻板印象:“一切都是在一种傲慢与偏见与误读误解中混乱地存在着。”; 37:41 “如何要看起来不像一个艺术家”是近十年来排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40:42 倪有鱼:“杜尚对我的影响,是打破对艺术固有的观看模式,用一种哲学的思维去做创作。” 44:05倪有鱼描述在成立两年的个人空间愚舍“出钱、出人、出时间”做“义工”、做一个 “逆行者”的初衷和工作状态; 49:25倪有鱼: “在愚舍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把我从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带入到和其他艺术家发生深度沟通的状态。” 50:42 在愚舍策划的每一次展览都很神圣,而且都主题明确;策划展览也是一种“修炼”; 55:33 在艺术生涯初期过了三年年收入低于五千元的“拾荒老人”式的穷苦日子,一千天才遇到一个藏家; 59:02 倪有鱼对于艺术家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01:01:17 倪有鱼:“把当下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当做一种对自己的修炼去应对。” 01:03:20 倪有鱼对于艺术“品位”的看法:每个人的品位都是“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
【本期介绍】 10月,著名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中国的首个大展《能量转换》在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这也是她在36年后重返中国。 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和她的艺术家伴侣乌雷徒步长城,两人分别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出发,在历时三个月的徒步后交汇,拥抱,分别,完成了《情人·长城》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普遍被认为是二人的分手之作。但事实上,他们早在1980年就向中国政府提交了在长城上表演行为艺术的申请,等待批准的时间长达八年。八年间,爱人的关系慢慢滑向终点,于是一部原本关于爱情的作品,最终变成了一次分手之旅。 《情人·长城》的回响并未散去。徒步长城期间,阿布拉莫维奇踏足了许多的水晶矿,引发了她后来在创作中对于水晶的使用。她深信水晶具备某种「能量」,而作为「能量装置」的水晶,也密集地出现在了艺仓美术馆的展陈空间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因而《能量转换》也在社媒上引发了许多争议,比如有观者就认为这是玄学而非艺术。 以展览为契机,主播与嘉宾们聊了聊彼此的观展体验,并重点回顾了阿布拉莫维奇的以往作品。作为少有的「文化偶像」式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以直接、大胆和极具感染力的身体表演而闻名。她早年许多作品都有着对于女性身体遭受凝视与暴力的思考,在和乌雷的合作中又探讨了亲密关系中诸如伤害、碰撞等永恒的命题。而生于南斯拉夫,历经了故土的分崩离析,她也在像《巴尔干巴洛克》这样的作品中,用血与肉来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撕裂。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玄学与当代艺术的界限、行为艺术诞生的语境及其变迁,以及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进入一场艺术展,解释和感受,哪一个更为重要? 【本期参与】 祝羽捷,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 Nelly,「鼓腹而游」主播,资深文化记者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4:33 时隔36年,阿布拉莫维奇重返中国,惊讶地发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化之发达,人们几乎「黏」在了手机上,也刺激了她想要构建一个「无法使用手机」、「保持专注」的展厅。 08:26 如何看待这次展览在社媒上引发的争议?大量以水晶为主体的「能量装置」是出于什么考虑? 19:29 阿布拉莫维奇的很多早期作品,探讨了女性的身体如何承受社会性的凝视,并因此遭受身体上的暴力。比如《节奏 0》。 22:53 从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合作的《潜能》聊到综艺《再见爱人》。在亲密关系中,是否隐含着把「伤害彼此的权利」交给对方?并且女性在其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29:51 阿布拉莫维奇对身体的掌控力,一部分也来源于她从小接受的军事化训练与教育。 33:30 行为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崛起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艺术家们彼时纷纷将创作的媒介,从颜料转向为自己的身体? 40:47 在今天,哪些行为艺术是「过时」的?行为艺术家又该如何回应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48:26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估值,和她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是极度不成正比的。 54:14 如何看待玄学、神秘主义等元素在当代艺术里的回归? 01:01:54 一些艺术家越来越依赖理论和观念的阐释,忽略了塑型的能力,从而让艺术展变成了一个文献展。 01:05:51 进入一场展览,你是先看展签还是先看作品?普通观众可以拓展哪些新的进入展览的形式? 【本期音乐】 in A Notebook- Goldmund Resonance-小瀬村晶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政治文化中心到国际化繁荣的经济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文化版图,尤其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庄严雄伟的北京,还是灵动时尚的上海,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还蕴含着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无数文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源泉。 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之间,潜藏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空间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作为深谙城市脉络的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动荡,熟稔海派文化,是多才多艺的爷叔,对“旧”情有独钟。金宇澄在《繁花》里写道: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 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 成长于老北京山水之间的建筑师马岩松,天马行空,生猛积极,对“新”怀有无边想象。马岩松说: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 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当建筑师遇见作家,城市与建筑的脉搏便会以全新的节奏跳动。 8月24日,围绕马岩松新著《二十城记》,马岩松、金宇澄、祝羽捷跨界建筑设计与文学创作,对谈“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 本场对话中,三位嘉宾将分享漫游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创作灵感,以及他们眼中的北京与上海,城市生活中的人性与情感。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人、行走、空间与文化的深层次对话。 收听提示: 03:19 马岩松分享《二十城记》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写出来”的原因; 04:35 通过书籍的呈现参与城市、理解城市; 05:23 从书中可见文学与建筑密不可分的关系; 06:05 金宇澄评价《二十城记》书籍装帧设计; 08:52 马岩松:“我小时候觉得北京是一个大游乐园。”; 11:57 被现代城市所遗忘的院落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人更倾向于把精神性延展到自然中从而得到价值; 13:15 现代城市实际延续了西方城市规划思路; 14:28 马岩松:“我也不是那么喜欢上海那么city的感觉。”; 15:11 马岩松:“在很功能化的城市生活很容易越来越对自己不敏感。”; 16:03 金宇澄对北京的印象和看法; 17:00 在北外滩的房顶看上海,回忆上海城市变迁; 20:12 现代社会中还有设计师能设计出专门属于某个地方的民居吗?; 20:26 石库门所代表的乡绅阶级的“折中主义”; 22:35 金宇澄:“石库门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23:35 如何看待如今中西式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以及未来发展; 26:08 金宇澄眼中时过境迁的上海街景; 29:50 金宇澄回忆16岁时在东北劳改农场的经历; 30:46 金宇澄对外滩的期望:最好维持住过去的一些痕迹; 32:10 金宇澄讲述70年代靠近南京路的江堤“情人墙”; 34:06 怎样和谐处理建筑与人的情感和记忆之间的联系; 35:00 马岩松:“不论你怀不怀旧,最好都先保护它。”; 36:19 金宇澄分享马岩松书中描写的“倒挂巴黎”、“胡同泡泡”和“嘉兴火车站”等有趣的设计方案; 41:14 马岩松:“追寻大的尺度——这一点特别不人性。人容易在对伟大的敬仰感中迷失,找不到对自己的意识”; 43:28 从中国民居住宅出发讨论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和心理互相影响的问题:中国没有建筑师在设计住宅,但却形成了所有人的生活。
本期嘉宾: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导师 收听提示: 01:06 本雅明——电波中的思想家; 02:45 本雅明“难以定义”的身份; 03:11 本雅明儿时的生活回忆对他日后个人文学产出的影响; 06:55 本雅明对于保罗克利作品的特别关注; 09:28 本雅明在“颠沛流离”的个人生活下独特的收藏爱好; 12:34 对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的讨论; 13:11 本雅明提出的词语“灵韵aura”其使用在四十余年里经久不衰; 14:58 本雅明对可复制技术的批判和论述; 17:42 失去灵韵是否代表可以随意“使用”一件艺术作品; 18:43 灵韵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 19:50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一开始并不具有相应的展览价值,而与使用功能相关,被称为仪式价值; 22:24 本雅明在传统和当代之间走向当代艺术、民主化和大众; 23:48 本雅明如果遇到现代AI会作何评价?; 25:22 对本雅明拱廊街计划的看法;对拱廊现今状态的描述和发散性思考; 31:22 本雅明时代的城市改造和阶层区隔;本雅明对巴黎的理解; 33:08 向本雅明学习如何citywalk:做一个闲逛者; 34:13 嘉宾谈论本雅明的艺术品味:对19世纪古典艺术品的良好鉴赏和欣赏新事物的先锋性; 38:06 对如今影像时代和短视频的看法; 40:03 本雅明重视经验的连绵感,分享与讲述; 42:33 同质化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同质化与艺术的再形式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艺术生长周期的影响; 45:48 传统“fine art”在如今的重要性减弱; 48:41 “雕塑总是沉默,但装置是可以不沉默的”; 49:16 如今的传统“fine art”面临危机:当与资本绑得太近时,会机械复制自己; 50:13 艺术家的“本真”作品是否也会被复制;讨论人类自我复制的天性; 52:00 本雅明所提到的本真性和机械复制在如今的艺术市场中的解读和衍生讨论; 53:18 当代艺术和商业之间越来越小的差距威胁到了艺术作品; 55:00 讨论如今艺术家在当代的积极定位:“如果一个艺术家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时代并加以记录,是否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成就者?”; 57:13 嘉宾推荐本雅明相关书籍。
收听提示: 01:19 庄彬最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艺术批评视频的缘由:处境触发契机、实践塑造媒体意识; 02:39 工作室画廊的空间装修经历带来的深刻思考;用做艺术创作的思维对待并推进画廊装修这件事; 05:13 从做艺术转到做画廊的原因; 06:28 “学到研究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到。”;“学雕塑的放弃的太多了,尤其是女生,你不放弃别人都劝你放弃。”; 07:40 一起从零开始,做什么,怎么做,这件事非常难; 08:42 “很幸运的是,我可能是最后一代人中能白手起家做画廊的。 ”; 09:53 “当时做画廊只是单纯觉得自己能卖作品。”;误打误撞进入艺术销售行业,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天分; 12:18 第一次卖掉价值一百万作品的经历; 13:50 作为“艺术使者”的信念:为艺术家发声,用ta们的视⻆向别人传达真实的艺术价值; 15:55 藏家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购买给了庄彬职业上的信念:“我这辈子就想卖艺术品!”; 16:28 突然发现自己身上的才华:个人的毕生所学与社会价值之间出现了自己能为之付出实践的切实可行的通道; 16:25 做画廊的动力:“我还年轻,想让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被看到”; 18:17 “工作室画廊”成立的故事; 19:40 画廊第一年“不亏”的原因与反思;跨过最难坚持的那一刻就是海阔天空; 23:01 画廊的名字“工作室”对庄彬来说意味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因为艺术在她眼中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 23:50 工作室画廊前期的发展路径和开放驻地的原因; 27:05 表演艺术家施金豆在工作室画廊的驻地经历; 30:09 艺术家分享会的大获成功对庄彬的启发:艺术是可以公共化的,关键是选择拿什么东西和大众交换; 32:19 挑选画廊空间地理位置的巧思:不好找,但找到了一定忘不掉; 33:36 挑选艺术家很重要的一点:是否充分燃烧你当下所有的感觉; 34:44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但凡你被上帝的灵光点过一下,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经验那样的东西。”; 35:32 三年半铺垫期过后的工作室画廊在如今经济低迷的市场下逆风而行,销售量上涨了四五倍; 37:40 从不同角度反思各类艺博会对于不同规模画廊发展的意义; 42:05 艺博会现状分析:中小型的画廊变成了内容提供方; 43:40 国内外藏家之间欣赏艺术有一定的文化屏障;中国藏家如果看不到时间成本的投入和有形的物质载体,则很难为观念艺术买单; 47:31 做画廊生意的很关键一处在于研究人性:人、钱、价值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49:31 在博览会上被很多小红书粉丝认出来的经历;在小红书博主身上看到的新鲜视角; 52:23 看好艺术批评越来越自媒体化的趋势;自媒体对画廊行业发展的促进; 53:35 对自我经历的叙述与分享能够促进自我想法的质变,激发新的可能; 56:00 对画廊未来在国际交流方面发展的热情和期盼:艺术文化的核心没有别的,只在于交流;在国际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如何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人交流?; 01:00 作为当代艺术文化使者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本期嘉宾:庄彬 简介: 庄彬(b.1986),工作室画廊 Studio Gallery创始人 (2016年创立于上海) , 工作室画廊国际艺术家驻地赞助人。拥有丰富实战的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工作经验,曾就职于欧洲资深老牌画廊Krinzinger Gallery亚洲总监,亚洲重要画廊Arario Gallery艺术顾问。同时具备十多年系统专业的纯艺专业训练,硕士(雕塑系)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上海工作室画廊(Studio Gallery)成立于2016年初,坐落于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888号。它不仅是上海最早支持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的商业画廊之一,而且经营着两处实体空间:画廊空间和工作室空间。画廊空间专注于艺术家作品的呈现与推广,而工作室空间则作为学术引擎,聚焦于非营利性的艺术项目与研究记录。 工作室画廊的定位不仅限于传统的画廊与工作室的结合,而是对艺术生产和消费机制进行了重构。画廊通过深入观察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探究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动机,并努力帮助艺术家将工作中产生的价值转化为共识。 此外,工作室画廊还积极发起并参与多个艺术项目,包括基于艺术家工作过程记录的《艺术家讨论》、基于艺术家驻留工作汇报的《OpenStudio》、以及促进艺术家创作交流和评论的《艺术现场》和《Critique Room》等。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艺术生态,也促进了艺术界内外的对话与交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