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沙白赴瑞士"安乐死"为何引发争议?如何看待生命的尊严与质量?

看理想时刻

本期导引 近期,一位患红斑狼疮的女士(沙白)赴瑞士“安乐死”,在生命最后阶段发不了一系列视频,引发了网络上持续的争议。 我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认为许多人并没有足够尊重她人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的确不认可她展现出来的部分价值观,以及也的确担心很多人担心的、她的视频引起的负面影响。由此,我梳理了部分具有争议的部分,以及看理想的节目内容中可供参考理解的思路,并邀请了人类学者袁长庚老师,回答了那些许多人关切却难找到答案的问题。 但生命的问题从来复杂,这里也没有答案,只有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03:13 为什么我反对对沙白的批判 04:40 景军:什么是“相对剥夺”?“苦”为什么不可比较?(引自看理想《谈病说痛:当代医疗生态的反思与追问》) 10:15 为什么总有人“不遵医嘱”? 12:17 如何面对不同的观念?甚至是你认为“错误的观念”? 17:50 安乐死与“协助自杀”是怎么回事 20:00 袁长庚回答:沙白这种对生命态度的想法,会产生负面的连锁效应和模仿吗? 21:29 我们可以对生命做主流意义上的“消极选择”吗?如何才能让人看到“生”的价值? 22:40 妈妈曾说,她老了要安乐死,不要给人添麻烦,这是一种恐弱的心态吗?恐惧丑、恐惧老、恐惧失能,这些心态都很普遍,而且和面子、尊严非常相关,那什么是人的尊严呢?人的尊严建立在什么之上? 25:28 “活着就是要享受,不然不如不活”,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吗?问题在哪里? 29:16 和传统社会相比,我们现在很需要一些事情“感受到自己活着”,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焦虑吗? 31:12 在“痛苦的生”与“决绝的死”之间,我们可以期待更广阔的空间与选择 本期引用/推荐 景军《自杀是因为我们太软弱了吗?自杀问题与现代医学的社会学反思》 王兴《现代医学:看病,还是看人?》 成庆×袁长庚:我们为何无法好好谈死亡 袁长庚《倒霉人生生活指南》 引用音频(景军部分) 编辑 | 小蝉、LinQ 本期串讲、制作 | dy

35分钟
4k+
9个月前

7. 如何理解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对经济学有什么误解?

看理想时刻

本期导引 今天水一期,搬运梁捷老师对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解读。 从2019年起,无论当时是否有节目在更新,梁老师每年都会解读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算是一个“看理想时刻”了,现在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出来,就会有听众来留言,蹲梁捷老师的解读。 之所以分享这期,不仅是因为诺贝尔奖备受关注,也因为其实不少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吃瓜”或不解的状况,其实反映了经济学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影响。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的是对“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的研究,听起来也不是“那么经济学”。 但梁捷老师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与人有关,与人的终极福祉有关。从这个角度理解,每年的获奖者的研究,也就不奇怪了。 而从诺奖开始入门,真正认识经济学,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路径。 06:17 毁誉参半的经济学家,竟然还有表情包? 11:15 从历史与制度视角出发,认识贫富国家经济表现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19:03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与包容性增长、攫取性增长 25:54 综合归纳、评价阿西莫格鲁等人的研究风格和基本立场 本期主要材料 梁捷: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 本期推荐 梁捷主讲《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延伸 | 梁捷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解决贫困问题的实验性做法 2020年:拍卖理论 2021年:因果识别 2022年:对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研究 2023年: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夏夏

33分钟
3k+
9个月前

5. 如何面对年轻朋友的离去?我们对生命的交代是什么?| 提问成庆

看理想时刻

本期导引 本期是内容是提问看理想《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的主讲人成庆老师,关于我最近关于生命意义的困惑。 上个周末,我得知一名前同事编辑苏本因病去世的消息。没过几天,又看到成庆老师分享, “一个月内五名中青年学者因病逝世”的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被告知生命只剩很短的时间,那我会做些什么? 当然还有一连串的问题—— 如果发现,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是不是很可悲? 为什么人们常会用一个“职业”来定义一个人,或用ta的“成就”“成果”来记得、评价ta? 我们追求的意义,是不是一种自我安慰? 佛教常讲空,讲镜花水月,但每当这种时刻想起来,就觉得一切都没有必要了,很容易陷入虚无。 人是来这个世间受苦的吗? 喜、忧是我感觉自己活着的证明,但为什么佛学好像要总达到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味呢? 如何在接受无常的同时,同时保有对生命的热情呢? 佛学是让人追求一种平静、警惕所有“过量”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吗?还是说,把握一个度呢? 于是,我拨通了成庆老师的电话。 嘉宾介绍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及明清禅宗史。近年来较为关注佛教现代化转型问题以及佛学通识教育与禅宗艺术的公众普及与推广。 本期延伸 赵朴初八句偈语:“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魂兮无我,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苏本编辑、策划的图书(豆瓣列表) 本期推荐 成庆 主讲《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提问、制作 | dy

75分钟
2k+
11个月前

4. 悟空是悲情英雄吗?游戏是对现实的补偿或逃避吗?| 专访刘梦霏(下)

看理想时刻

本期导引 本期是专访刘梦霏老师的下期。这一期和上一期相比,我们聊了更多游戏和人的关系。 非常开心,梦霏老师说,她很喜欢我的这几个问题。也太巧了,因为我也超级喜欢梦霏老师的回答。该怎么形容呢,犀利与温柔并存。 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完整听完这期。 03:51 中国式家长和游戏的关系是否有缓和 10:27马克思和席勒都赞美的“游戏”,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游戏有何不同 13:20好游戏坏游戏:快餐可以吃,但也多吃点好的 16:26 游戏是劳动,人是游戏的动物 24:40游戏的开发,忽视了女性和其他群体吗,现状有改善吗30:19 乙女游戏,是不是加深了对女性玩家的偏见 40:26 悟空、哪吒、杨戬:中国人是偏爱悲情英雄吗 46:44 游戏,是对现实的逃避或补偿吗 57:29 结尾絮叨 谢谢梦霏老师非常真挚的回答,我想,我们从她的身上也能感受到游戏带给人的正向的能量与行动。 我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由一款游戏爆火引发的问题,会引来这么多泪点。 现实生活其实也是一场大游戏,有规则、有剧情,有奖励,有惩罚。有时很努力也未必得到奖励,有时突然天降惊喜,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只不过,这场游戏里没有npc,我们也只有只此一遍的人生。 嘉宾介绍 刘梦霏,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硕士生导师,游戏档案馆馆长。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 本期延伸 《桂花落》海报 《桂花落》 中国独立游戏,听障和老年群体是游戏的两个主题。在游戏中你将扮演一名听障老人,在离开家乡之前和老朋友们一一告别。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游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听障人士以及老年群体。在当代互联网社会中,他们的话语权是缺失的。许多老年人不善于使用手机,无法在互联网上为自己发声,但他们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会是未来的我们。 乙女游戏 全称为“乙女向游戏”,是一种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的恋爱模拟游戏,主要特点是围绕女主角展开,设置了多个男主角的角色,玩家通过与这些角色的互动来推进剧情和建立关系。这类游戏的核心魅力在于提供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让玩家体验不同角色之间的深情告白和互动。乙游的玩法通常包括角色互动、剧情选择和角色养成等元素,玩家的选择会影响游戏的走向和结局。 在中国,乙游市场推出了如《恋与制作人》、《未定事件簿》、《时空中的绘旅人》、《光与夜之恋》等作品。 澎湃新闻:为乙游氪金70万的女孩,得到了什么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 任天堂企划制作本部开发并由任天堂发售的模拟经营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在系统随机给出的几个地图中选择一个做为自己的居住地。玩家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做任何想要做的事,例如种植花朵、挖掘化石、钓鱼、捉昆虫等。不同的是,游戏新引入了DIY系统,玩家可以用岛上的各种材料制造道具或家具。 《大航海时代》 是以 16 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为舞台的线上模拟海洋冒险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是在大航海时代生活的人们,驾船展开世界之旅。在世界中的海洋中航行,以世纪大发现为目标,赚取金钱。作出自信的作品,努力从事航海的事业、过著捕鱼的生活、然后享受着人与人的邂逅。一切都是玩家的自由。 ACG 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的首字母缩写。由于早期ACG作品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平面视觉,所以在汉语中,常常被动漫爱好者戏称作“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AVG 指冒险游戏(Adventure Game),是电子游戏中的一种,集中于探索未知、解决谜题等情节化和探索性的互动,强调故事线索的发掘,主要考验玩家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冒险游戏有时候很象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但与角色扮演游戏不同的是,冒险游戏的特色是故事情节往往是以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开某些迷题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刻意强调谜题的重要性。 IGN IGN(Imagine Games Network)是一家多媒体和评论网站,主要对象为电子游戏,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游戏娱乐媒体。母公司是 IGN Entertainment(GameSpy、Rotten Tomatoes、AskMen持有者)。 《战网魔》 新闻记者刘明银的报告文学及电视专题片,是CCTV网瘾专题纪录片。刘明银于2006年始,写作并出版了25万字的《战网魔》一书,拍摄并在央视第一线栏目播放了电视专题片5集《战网瘾》和7集《战网魔》。 由于其内容在对不良网络游戏的抨击时出现歪曲和污蔑,该节目不顾事实,如诬蔑《魔兽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偷盗, 甚至将一段《流星蝴蝶剑》的片段当做《魔兽世界》的视频,且多次深入采访杨永信,从而引发了相关的声讨和质疑。 其他提及游戏 《风之旅人》(制作人/Thatgamecompany 发行/索尼) 《脑白金》(开发、发行/任天堂) 《节奏天国》(开发、发行/任天堂) 《恋与制作人》(开发/芜湖叠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王者荣耀》(开发/天美工作室群 发行/腾讯游戏) 《文明》(制作人/ 席德·梅尔 发行/Microprose、2K Games) 本期推荐 刘梦霏 主讲《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 本期采访、制作|dy

61分钟
1k+
11个月前

3. "黑悟空"爆火,中国游戏得到"正名"了吗?| 专访刘梦霏(上)

看理想时刻

本期导引 那今天这期节目也比较特殊,算是看理想时刻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的播客邀请主讲人来回应听众关心的话题,当然,也是我自己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国产游戏《黑悟空》的爆火。 无论围绕《黑悟空》的周边讨论有多少,我也依然觉得,它本质上还是一个游戏的火爆。 但4年的投入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也让我产生一个疑问——这个产品模式是可复制的吗?加上第一期看理想时刻更新后,出现了第一位点单的听众,点明刘梦霏老师来聊这个话题,于是我就整理了7个问题,从各个角度提问了刘梦霏老师。 03:14 什么是作品游戏和消费游戏 06:04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是特例吗 10:13 《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是因为情怀和民族感情吗 15:45 中国人游戏素养提高了吗,中国的玩家群体只占总人口的1%吗 21:41 《黑神话·悟空》的产业运作与行业贡献是什么 23:29 中国的作品游戏历史,从《神鹰突击队》开始 28:32 中国游戏的盈利数值高,但不够健康 31:41 为什么游戏是重要的价值观媒介 下半期,我们还将继续就一些争议话题,例如 中国家长与游戏的矛盾、女性玩家问题,还有好游戏、坏游戏的判断标准继续来聊。 嘉宾介绍 刘梦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游戏博士论文获奖者、优秀博士毕业生。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 本期推荐 刘梦霏 主讲《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 本期采访、制作|dy

39分钟
1k+
11个月前

2. 飞机上给女童"立规矩"事件,为什么让我们如此不适?

看理想时刻

本期导引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和探讨的内容,是关于最近吉祥航空上,两位女性把一位1岁多的女童带到卫生间“立规矩” 的事件,孩子不停止哭闹就不让她出来。 这次的事件,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愤怒,特别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但近年来,我们总是能看到关于熊孩子的讨论,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了吗?有的家长不负责,有的家长管不住,旁观者可以帮忙或代劳吗?在公共空间,我们到底该怎么对待孩子呢?以及,为什么我们比原来越来越不能忍受孩子的哭闹?我们,对别人的小孩也有忍受义务吗?当然,能忍不能忍的,对强者的忍受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本期“看理想时刻”,紧急找来了看理想儿童心理学节目的主讲人李萱老师,加更了一期番外。 节目里引用了部分番外内容,也分享了我个人从这次事件出发的反思,以及在其他节目中听到的内容启发与思考。 00:23 本期正文引言 02:40 李萱老师分享,儿童为什么这么容易哭闹 07:57 孩子闹腾,是因为家长不作为吗 10:47 当下的厌童情绪为什么越来越强 15:59 隔离是避免冲突的出路吗,儿童的权利如何维护 22:20 dy的延伸分享:公共空间、社会问题,不能推到个人身上解决 25:34 为什么我们的同理心越来越少,童年带给人什么 30:44 “我”的黑暗往事,如何对待弱者反映着我们的道德水准 威吓加限制自由,这和许多权力运作手段不无二致,但很多时候,只要是出于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比如为了更安静的公共空间,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施害者。 真正的人性善,只有在它的承受者毫无力量的情况下,才能纯粹而且自由地展现出来,人类的真正道德考验,就在你怎么对待这些命运完全由人类来摆布的生命——动物。(米兰·昆德拉) 我有时会想,一个厌童的世界,会不会是厌错了对象?童年很神奇,是一个你走过了,但却好像无法再理解、共情的时期。但我们作为成人,很多问题却都从童年而来。 我们是怎样的大人,我们如何对待儿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以拥有怎样的未来。 本期主要材料 《番外:公共空间里遇到儿童哭闹怎么办》 延伸推荐 李萱 主讲《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 杨照 主讲《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 钱永祥 主讲《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 景军 主讲《谈病说痛:当代医疗生态的反思与追问》 Vistopia 录音室《06. 与周雯静、景军:用300个节育环,记录下女性的血与泪》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夏夏

38分钟
1k+
11个月前

1. 为什么谷爱凌的国籍如此重要?爱国情怀是"自古以来"的吗?

看理想时刻

Hi,你好呀。我是看理想的编辑dy,很高兴和你在“看理想时刻”相遇。 这档播客原本名为“与时代周旋的人”,是2023年,看理想app5周年的纪念播客,我们邀请了王缉思、杨照、成庆、段志强、阿詹阿庞等很多看理想app的主讲人,分享自己个人经历或是“至暗时刻”的理解。 这些年社会与环境的变动,大家有所共睹,也共同经历,于是,今天我来轻轻重启这样一个“5周年限定版”播客,带着一大帮后援团——也就是看理想的主讲人、编辑们,在这里,继续和大家用声音相见。 和以前不一样的是,之后我们会超出“至暗时刻”或者“与时代周旋”的话题,聚焦大家当下关注的问题或话题,分享看理想主讲人的观点,可能是来自看理想自有付费节目的内容摘编,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当下的情况,邀约老师来回答听众们感兴趣的话题。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点单”。 希望每期“看理想时刻”都可以是成为一扇任意门。或许推开了某扇门,那里刚好安放着你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本期导引 最近谷爱凌反击黑子的争议事件,又引起了一波很热烈的网络讨论与对抗,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关于——为什么有人这么在意谷爱凌的国籍问题,有人不在意,运动员和国家到底应该是个什么关系,还是有很多缠绕难理清的地方。 本期“看理想时刻”,分享张新刚老师的节目内容,提供一种思考视角。 00:17 《看理想时刻》,重启小说明 01:56 本期正文引言,“谷爱凌反击黑子”事件 03:35 张新刚老师谈谷爱凌国籍讨论 05:16 清朝人爱国吗 07:29 现代人的爱国情怀从何而来 10:11 现代人爱的国,是什么样的国 14:32 最后的絮叨与分享 本期主要材料 《9. 为什么谷爱凌的国籍如此重要?现代人爱国情怀的由来》| 《现代世界500年:第二季》 延伸推荐 《杨照 x jiarui x dy:从文艺、哲学、历史出发,理解巴黎奥运|番外4,看理想直播音频版》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hyl、李兔

18分钟
1k+
11个月前

你觉得人类还有救吗?|理想留声

看理想时刻

导语 今年10月,看理想在初秋的北京举办了第三场理想家年会。 在北京东直门的会场里,我们再次遇见熟悉又陌生的理想家们,一起听了三场沙龙,看了一部纪录片,逛了一个小展览,一起聊了天也一起串了珠子。 本期节目录音来自理想家年会的最后一个环节——「理想留声」,当天有15位理想家来到我们临时布置的小录音室,和我们分享了他们最想说的话题,有人聊了生活里的“至暗时刻”,有人聊了工作中的苦恼,有人分享了对于“亲密关系”的思考,有人开始回忆“家乡与故乡”,还有人表达了对“前路”的向往与期待。 除了这些,面对我们编辑部准备的“奇形怪状”的快问快答,大家也都给出了他们当下最心仪和最坚定的那个答案。 当这份答案变成节目上线,也就会让更多的正在收听节目的你听到,我们也很期待收到来自更多朋友们的分享,现在一起听听看吧! 年会「理想留声」活动现场,摄影:杨明 参与录制用户名单 七日|陈有话|满溪流水香|困困|宸馞馞|刘🐟小跟班|大灰熊|哲野|思南|大依仔|何小极|TianTian|Thomas 快问快答问题参考 1. 你希望什么时候退休? 2. 一点的约会你会几点到? 3. 你和父母能一起住多久? 4. 养宠物幸福多还是烦恼多? 5. 上班或开学前一晚你会做什么? 6. 你觉得一段爱情的保质期有多久? 7. 你对待朋友有优先级吗? 8. 你的手机密码有什么含义? 9. 你觉得人类还有救吗? 10. 对自己说一句话吧?

44分钟
1k+
1年前

庞颖×詹青云:好奇地看时代的潮,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看理想时刻

讲者介绍 庞颖,耶鲁管理学院硕士,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前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教练,奇葩说选手。在看理想主讲《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 詹青云,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奇葩说第六季》BBking。在看理想主讲《正义与现实:像律师一样思考》。 内容提示 阿庞和阿詹对编辑来说,是有力量的人,是充满力量的人。当每次遇到一些问题/话题,总想听她俩聊一聊辩一辩,好像问题就有了一个出口,即便它本身无解,因为你能从她俩的对话中,感受到她俩对于世界的好奇、关注,还有期待。当然,在节目里还会收获不少的笑料(与笑声)。 这次的节目也同样,当面对周旋的一个个问题,她俩拆解、感受、辨析、分享,当每一个时代的大问题映照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正如阿庞讲到的“时代的一粒沙,放到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当山堆叠山,所幸的是,我们还能听到彼此喘息的声音。 当整期节目录完,阿詹觉得好像有些话未尽,就再录了一段内容放在了节目的最后,加起来整期节目稍微有点长,愿你慢慢听。听完节目的小编,还在怀念之前催稿的时候阿詹总会发来一个狗头,期待“狗头”表情包早日再现! 00:52 当“都想要”的欲望出现时,限制也就出现了 02:39 原来我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07:39 经历了一些风暴后,我找到了一种跟它相处的方法 08:33 我小时候是一个想要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人,但如今总被现实“打脸” 12:54 在有限缩的空间里尽可能选择束缚更少的道路,“我挺习惯和擅长面对失败” 20:04 在条条框框的规矩中长大 25:23 以宏大的尺度衡量生活,人生注定要失望 27:08 做了一个测试,挑出了“自由,舒服,刺激,还有意义或责任” 29:08 “集体所造就的问题最终只能由集体来解决” 32:44 快问快答 39:41 站在人群中终将以群体的力量去跟时代周旋,以女律师詹妮弗的故事引入 精彩摘录 一个人只有在追求可能性的时候才会感受到限制,如果你无欲无求,那当然就没有限制。 / 女性在职场的平等不光涉及到性别问题,还是整个系统转变的问题。因为如果在一个系统没有转变时,无非是选择女性被束缚于家庭或选择男性束缚于家庭,永远没办法两个人都自由。 传统的行业设计或者资本主义,把工作贪婪地设计成“需要一个人可以随叫随到”,或男或女,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现有的系统才能运行。 / 大时代的一粒沙,放到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个人能改变的其实非常少,只能好好活着,锻炼身体。 / 在经历了时代的转变,特别是经历了一些风暴之后,我找到了一种跟它相处的方法,就是变成一个旁观者。不再觉得自己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旁观者,很好奇地去看这时代的潮到底从何而来,又向哪里而去。甚至不只是一个旁观者,还成为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者。 / 现在的生活有点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到自由,做到不被他人和社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是我现在追求的东西。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上有非常多对人的限制和规整,但哪怕这种非常显性的条条框框,无论是约定俗成,还是所谓的亲戚长辈,现在如果可以有底气有觉醒地认知,然后去反抗,这就是一个相对的、近大程度上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活。我虽然不会去说我现在身体力行地、力所能及地对抗外界的限制,但我觉得我这么过被人看到,也许就能够影响第二个人,第三个人。 / 很多之前只是觉得有趣的理论,突然间他们映照进生活了。最近在读《房间里的大象》,这是一本总结这个现象的小书。他讲为什么房间里有大象存在,是因为这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合谋的沉默,不是由单个的沉默,而是由众人的沉默所促成的。而“为什么那些想要去打破沉默的人会遭到厌恶?”。 / 从小在标准化环境中生活的小朋友,长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少受到外界的指指点点,要过多少年才能有这样的勇气和知觉?我想这个路程就觉得非常辛苦,还有一些跟别人更加不一样的人,他们其实经历了非常多才能到这样一种状态。 / 我非常赞同及时行乐和享受当下,这不是一种防御性的悲观,我恰恰觉得非常乐观的人才能真的不带着负罪和焦虑得享受当下。 当以长远作为尺度,以人生实现了什么价值,这种宏大的尺度去衡量生活,人生注定是要失望的。我觉得我小的时候,比如读古诗词,就觉得奇怪,“你是陆游欸,为和你要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你是辛弃疾,你是李白,你们怎么还过得这么苦啊?”。但我现在 30 多岁开始觉得好像有一点能理解了。 我回头看,以长远的尺度看,我对我的当下满意吗?我挺满意的,可人永远想回到更年轻的时候,因为未来是无限的可能,无论这些年有多努力,有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觉得距离那个可能性、那个无限的未来是会越来越感受到可能性在变小。无论取得了什么快乐的事情,它跟可能相比,永远是让人失望。 所以跟永远去面对失望的状态相比,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刚刚起步,还是非常艰难地前行,或是暂时性的成功,想要缓一口气享受当下都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因为人生匆匆而过,没有一个真的能让你停下来、毫无焦虑地去享受当下的时刻,它必须在每一个时刻被享受。 / 《房间里的大象》有很多理论分析,让我感到非常恐惧。比如“沉默会变成一种习惯”、“沉默会引发超沉默”,因为对自己的沉默感到羞耻,所以一开始是大象是不能讨论的,现在关于大象的沉默也不能讨论,然后为了掩藏沉默,就会用更多的沉默来掩藏它,或者是沉默带来了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沉默有一种叠加的效应。 当皇帝穿着新衣服在大街上走时,大家观察到的不仅是骗子的可怕诅咒。与此同时,大家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大家观察到了其他人的沉默,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在用更多的沉默掩饰这个沉默,以至于我们能聊的东西就越来越少。我已经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书的最后一章习惯性地提供一个对于光明未来的设想,它说“集体所造就的问题最终只能由集体来解决”。这是我这些年我们还参与的一些讨论里让我感到鼓舞的东西。比如“ me too” 运动,为何要叫 “me too” 嘛?是因为“我也是”,策略就是就是想要让保持沉默和保守秘密的人分而治之。 比如当早年的教会有非常严重性侵问题时,它去跟每一个受害者签订保密协议,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这些受害者站出来说,“如果我知道我当年签下的保密协议将使更多的人受到伤害,那么我当年一定会说出来”。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觉得“我是那个唯一的受害者,所以我出于羞耻和出于惯性,我保持了沉默”。而这种东西,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对沉默所引发的叠加效应的超沉默,它只能由集体的力量去打破——打破每一个人的孤独感与疏离感。 我们这些年关于家暴的讨论、关于月经羞耻的讨论,都是一种当一个集体出现在台前时,一个人去讨论这些问题所面临的恐惧或者是不适、尴尬就一定会消散。所以我觉得我们退回到这个人群当中的一部分,不要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但是不停地去参与到集体的打破当中去,这是我感受到的意义所在。 / 当我们阅读历史,看前人走过的路时,通常会关注那些他们战胜的东西、他们波澜壮阔向前进的过程,而很难设身处地带入他们,去体会、站在他们的时代里所面临限制的荒谬和无力感。 / 在许许多多的至暗、不快乐、失望、无力,或是来自个人的委屈伤心之后,我所看到的希望是一种群体性的希望,就好像我为什么突然想到《京华烟云》里的最后一句话,我小的时候一直很喜欢,一直引用,但我没有真的懂得。说,木兰走到了人群中该站的位置上,如果我感受到力量和希望,那是因为我觉得我站在人群之中,而我们终将以群体的力量去跟时代周旋。

62分钟
43k+
1年前

王磬:记录时代洪流中具体的人,"不要向绝望投降"

看理想时刻

讲者介绍 记者、旅欧媒体人,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十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曾供职于欧盟对外行动署、荷兰国际广播电台。现任界面新闻国际报道主笔、播客《不合时宜》主播。 在看理想主讲《欧洲折叠:无限人生书单第13季》。 内容提示 其实在一开始邀请王磬老师来做分享的时候,老师就提到,她即将动身去往乌克兰,可以在节目中聊聊在乌克兰的经历。 但我没想到的是,王磬老师带回来的,是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 在剪辑的过程中,好几次听到王磬老师停下来,声音里带着些许哽咽;我也好几次听哭。最初被王磬老师打动,就是在《欧洲折叠》书单节目中听她讲难民危机那一集,虽然是讲书,但能够感受到老师寄托在其中的真实情感。而这一次,是王磬老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她的讲述,也让我对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死亡有了全新的思考。 王磬老师在节目中说到,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去聊内卷、躺平、996这些话题,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仍然还有选择,我们可以去选择,可以去计划。但当我们面对那些真正的不确定性,作为普通人,其实是没办法真的去做什么准备的。 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里,我们该如何自处?我们真的就什么都做不了吗?在这期节目中,王磬老师也给出了她的答案。 01:24 原来,看理想只有五周年吗? 06:10 能够谈得上“与时代周旋”的人,其实是少之又少的 07:26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乌克兰 09:09 乌克兰青年Serhiy:离开校园,走上战场 13:20 他说,等到战火平息,一起在基辅街头喝啤酒 15:10 普通人是没有办法面对那些真正的不确定性的 17:56 Serhiy的死亡背后,是战争中“有计划的牺牲” 24:34 那些坟墓上飘扬的旗帜,像是在合奏一段悲怆的乐章 27:04 到底还要再死多少人,才能结束这场战争? 29:25 死亡,是我的朋友再也不会回复我的消息 31:03 阿列克谢耶维奇:不要向绝望投降,而是坐下来,写作 精彩摘录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并没有追逐时代的资本和与时代较量的砝码。我们往往是被时代所追逐、被时代所裹挟,在时代的洪流当中成为一粒沙。这样讲可能会显得有一些悲观,但我觉得,认清这一现实,也许也能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状况多一些清醒,对于那些不得不与时代共舞、甚至是被时代裹挟的人们多一些共情。 / 乌克兰的军队中存在着大量的像Serhiy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在打仗之前并不是专业的军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些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些人是律师,有些人是医生,有些人是老师,有些人是父亲,有些人是母亲,他们有自己作为老百姓的属性。但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所有其他的属性都失去了,只剩下“军人”这个属性。 但是,他们到了战场上之后,仍然还是拥有着非常多“人”的属性——喜欢猫咪的还是会喜欢猫咪,喜欢发 Instagram 的还是会在 Instagram 上非常地活跃。所以你会看到,在一个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普通人像是被卷入漩涡一样卷进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各个年龄层,来自各种背景、各种政治立场。 / 在前线的人有前线的烦恼,有前线的风险,在后方的人其实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状态就是,他们会感到自己其实没有办法为未来去做任何准备,因为不管我今天工作得再辛苦,我今天生活得再努力,我很有可能明天、下个月、再下一个月就要被征兵去到前线,我的生命可能也会在朝夕之间就消失。 / 不择手段地去耗尽对方,只要对方在我倒下之前倒下,那对我来说就是胜利……虽然我也理解这种牺牲它的集体逻辑,但我不禁想问,对于个人选择来说,它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我有时候会想到那个画面,就是Serhiy和他的队友都是那么年轻的乌克兰人,他们面临的选择是,虽然你可能正在参加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但你个人正在打的这场战役,你的牺牲很有可能是被计划的、是无谓的。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吗?人的生命真的是可以这样被计算的吗?我们到底该在什么样的层面,去缅怀他们和他们所共同做出的集体的选择?我们也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逼迫着他们去做出这样的选择? / 战争很抽象,世界很宏大,但是,是这些具体的细节、具体的人,组成了我们对于战争、对于世界的具体的看法和感受。是这些感受提醒着我们:战争中的伤亡不是数字,是人。 / 我想要做的记者大概是这样一种,那就是努力去抵达一个个的新闻现场和生活现场,去记录一个个的细节,记录一个个像Serhiy这样的人,把这些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星星点点的,都记录下来。 / “许多人都很迷茫;知识分子都很迷茫,普通人就更迷茫了,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去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具体来说就是,我写作;坐下来,然后写作。不要向绝望投降,而是坐下来,写作。”(阿列克谢耶维奇)

33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