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6 | 舞蹈中的中国故事,Z世代的国风“爷青回”

【导语】 由B站、河南卫视联合出品的综艺节目《舞千年》最近火出了圈,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8分,B站评分更是到了天花板级的9.9分。很多人和我一样,本打算抱着好奇瞅一瞅,结果追起来真上头。我不仅感受到一种创造性传承的匠心,更感受到一种文化复兴的野心。 得益于B站对于时下审美偏好的洞悉和河南卫视在国风内容上的探索,《舞千年》走出了传统舞蹈综艺舒适区,致力于找国内顶级舞团,做中国题材的舞蹈,将很多舞蹈的圈外观众成功圈粉。 对国风舞蹈执着挖掘的背后想表达什么?舞蹈艺术如何借助影视媒介传播?传统美学如何击中现代观众的内心?在屏幕前欣赏中国古典舞时有需要具备什么背景知识?“综艺+”有哪些特长和局限?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的三位教授,从专业角度出发聊聊《舞千年》带来的启发,这是一次古典舞审美小课堂,更是横跨研究者、传播者 、制作者关于创作理念的对话。 *本次录制在腾讯会议进行,收音声音较大,请调小音量收听哦~ 【嘉宾】 张延杰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 武艳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 闫桢桢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曾任专业舞蹈演员 小旭 文化记者 【您可能会听到】 #12:38 《舞千年》:舞蹈勾连起的中国文化故事 #17:29 Z世代国风迷对内容创作者的启示 #23:37 综艺镜头语言和传统舞蹈美学的贴合与冲突 #25:16 现代人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舞? #35:57 《踏歌》的朴拙之美难以复刻 #44:24 舞蹈艺术的审美理想不是拟真和叙事,而是内在精神的复杂性 #52:14 为何看舞蹈会嗨?通感系舞蹈的内模仿 #57:06 “壁垒”的存在成就了剧场的独特魅力 #65:09 舞蹈是时空的艺术,也是我们的文化宝藏 【BGM】 程池-一个人的龟兹

79分钟
2k+
3年前

vol.75 | 悬浮在数据时代的年轻人

【导语】 这个月初,当我漫步在上海K11购物中心,一个特别的展览吸引了我的兴趣。这场名为“浪潮与浪潮”的展览以数字时代分流下的反身性探索为宗旨,汇集了六位青年艺术家的装置作品。 无疑,现代都市生活已经建立在数据海洋之上,大多数人悬浮其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在往常的语境中,艺术创作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地”,某种程度是拒斥数据和算法“入侵”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此次展览反其道而行之,正是海量的行为数据启发了艺术家的创作。 “当采样分析已无法兼顾宏观领域与细节观察,大数据和数据挖掘便为身处浪潮中的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画像与预测。”在这些年轻的创作者眼中,数据浪潮下的生存境况是暧昧的、辩证的、多义的,甚至是积极、富有启发的,而位于购物中心地标“地下”的展览本身就构成了对消费主义的隐喻。 本期节目中,非常有幸邀请到这次“浪潮与浪潮”展览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一起解读作品寓意和策展思路,回应诸多问题:青年与时代的关系、创作与消费的关系、艺术与数据的关系。令我倍感兴奋的是,能够在参与了一场当代艺术展览的“正面”之后,再和主创一起剖析它的“背面”。 感谢Yiyouth、UCCA lab对本节目的支持。特别提醒,本次播客宜配合“边缘人小曹”最新探展vlog视频食用。 【嘉宾】 何非亚 Yiyouth旗下有数青年观察局主理人 唐誉祯 UCCA lab策展人 周子正 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 参展作品《陨石水面与绳结》 【您可能会听到】 #12:14信息浪潮生活图景:数字山水画 #14:38策展思路:把时代拷问甩给艺术家 #17:18消费主义符号拓扑 #19:35大数据如何助力装置艺术创作? #23:13被场景定义的年轻人 #28:31冲浪泳池、盲盒、小确幸:可控的刺激 #30:46大数据捕捉情绪,小数据描摹单体 #36:54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生活? #41:10美术馆的边界在哪里? #42:37小红书上的“艺术解读” #47:58当代艺术如何处理信息传导的折损 #49:40不确定世界里的玄学安慰剂 #51:10后浪的另一面:喝酒、摸鱼、算命 #54:18悬浮时代生存法则:扎根与抱团 #58:16数据挖掘和文化生产的关联 #62:27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 #64:00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要做 #65:47博伊斯、沃霍尔活在今天就是新媒体网红 【BGM】 Antonio Carlos Jobim-Wave

69分钟
7k+
3年前

vol.74(下)| 学习如何学习的关键:培养可复制的内驱力

【导语】 作为返场呼声极高的嘉宾,温医生再次登上咸柠七,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不聊医生的事,而是来谈教育观的。临床医生、英语辅导老师、创业者,三个看起来割裂的身份背后竟是一套逻辑,令人惊讶的是,貌似完全不同的职业经历,却迂回婉转成就了一套整全的学习观念。我们从中学到应试教育经历谈起,一直聊到终生学习的原则。在这些人人都经历过的故事中,深藏着从成才到成人的关键差异。 【嘉宾】 温潇 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在读医学博士,曾供职于上海华山医院和静安分院感染科; 现从事在线教育创业,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创新。 【您可能会听到】 #03:50 改善学习能力的前提是调试心理状态 #09:34 可悲的是挫败感和恐惧感在驱使我们前进 #11:34 偏好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13:46 韩剧《天空之城》中看到中国教育内卷的未来 #17:54 因材施教,从成才的教育到成人的教育 #22:58 医学是对人完整的训练 #26:43 从做中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30:09 《聪明教学7原理 》讲透试错与反馈的关系 #34:11 学习的高效优化,降低纠错成本 #37:04 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46:38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习的真谛又杀死了愉悦感 【BGM】 Else – Ambre Haruka Nakamura - Every Day

56分钟
10k+
3年前

vol.73 | 电影无关对错,只是教人怀疑坚固的东西

【导语】 今年的生日,我再次回到海岛,在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福建平潭,录制了这期关于青春、关于电影、关于梦的节目。本期嘉宾,我们邀请了资深影评人徐元,共话中国电影创作的前世今生,以及一个世界电影史都绕不开的电影大师——侯孝贤。愿大家跟随本期节目体会大师的玄奥,关注青年电影人的探索,一起为中国电影鼓与呼。 IM两岸青年影展是一个以扶持高校青年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影展面向全球高校华人大学生导演,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第二届的IM影展拥有全球短片类影展的最高奖金共达3245000元,由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担任评委会主席,共收到了1376部报名作品,其中台湾地区投稿作品103部,港澳地区投稿作品36部,海外投稿作品73部,弥足珍贵。从去年的“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岛屿”到今年的“向着海风野蛮生长”,IM两岸青年影展用非凡的魄力和扎实的耕耘为中国年轻电影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嘉宾】 徐元 资深影评人,影评号“枪稿”主编,曾任《大众电影》副主编、《电影世界》主编 雅君 文化记者,雅君FM主播、公众号“雅君的好用分享” 【您可能会听到】 #03:11 和侯孝贤相比,李安都黯然失色了 #05:42 《童年往事》首登大陆银幕,爆哭 #07:45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在大银幕看? #12:31 艺术电影再好,上哪看去? #14:57 电影打开生活的可能性 #18:45 聚焦青年影展:选短片如淘金 #21:12 选题惰怠的“找爸爸”与神来之笔的“叫爸爸” #25:52 娱乐片的智商降维 #28:34 大师之作如“冰雕”,敲掉的部分更重要 #31:38 细聊《童年往事》的镜头语言 #35:54 电影无关是非对错,教人怀疑坚固的东西 #37:21 电影大师与大导演的区别 #42:39 人眼最难骗,实拍与物理特效 #45:58 电影发明与西方绘画传统 #48:47 鉴赏东方意趣需要的知识背景 #51:52 短视频时代,电影如何安身立命 #54:46 《导演请指教》烂导演是如何炼成的 #58:50 看不懂的电影是谁的问题 #63:43 好的艺术是“幸存者”的艺术 #68:13 平潭影展的珍贵价值 #75:51 赞美追求表达的类型片 #83:04 台湾电影的教训和法国电影的启示:生态建设,开枝散叶 【提到的电影】 侯孝贤《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悲情城市》《戏梦人生》《海上花》《南国再见,南国》 《刺客聂隐娘》《红气球之旅》《咖啡时光》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 蔡明亮《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 李安《卧虎藏龙》《饮食男女》 费穆《小城之春》 陈嘉上 《精武英雄》 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 费里尼《大路》 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 大卫·林奇《穆赫兰道》 朱利安·杜维威尔 等《翠堤春晓》 邱礼涛《拆弹专家2》 【提到的书】 白睿文《煮海时光 : 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朱天文《最好的时光 : 侯孝贤电影纪录》 徐皓峰《刀与星辰 : 徐皓峰影评集》

102分钟
20k+
3年前

vol.72 | 95后谈八十年代:躁动的国度与祛魅的启蒙

【导语】 1784年9月30日,康德在哥尼斯堡给了启蒙运动一个清晰有力的描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过去的一个月,李泽厚先生和左方先生相继离世,一位曾是启蒙几代学人的哲学家,去国怀乡,甘作落基山下的寂寞先知;一位曾是颠扑不破的体制内报人,鼎故革新,塑造了中国媒体界的标杆《南方周末》。追悼文章中又见八十年代风采,在那个被赋予文化启蒙光环的时空里,大多故人往事已经淡出当今年轻人的视野。八十年代到如今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动因何在?曾经叛逆的思想如何成为一代人的主流?诗歌热、哲学热、国学热、寻根热之后为何是“一切向钱看”的文化真空?创作者在混乱中的沉默为什么也是重要的表达?互联网是如何“高开低走”,塑造了如今这个意识形态部落化的舆论场?断裂早已发生,但理解尚未完成,而八十年代的文化记忆已然谢幕。 本期嘉宾是青年历史研究者白清扬,他是书斋中的沉思者,也是互联网上的行动者。出于家庭的影响和感性的自觉,他炙热而纯真地在历史研究和公共写作间维持平衡。节目中谈起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我们终于意识到,众声喧嚣不仅要归咎于体验的分殊,还是和社交网络的媒介环境相互塑造的。我们也终于领悟,启蒙的奥义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体性觉醒后的自我探索。 如果说真实的历史是没有回归曲线的“星辰”,那重塑想象共同体叙事的努力如何不陷入虚无。这是我们的困惑,亦是我们的动力。行动的启蒙者,去寻找新的语言吧! 【嘉宾】 白清扬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学研究生 公众号“月亮纵队”主理人 【您可能会听到】 #05:31 月亮纵队:新时代写作共同体 #11:24 年轻人何时登场?何种方式登场? #11:55 面对现实是写作者的伦理 #12:12 八十年代到今天发生了什么 #16:47 表达的分化来自于体验的分殊 #20:18 对知识分子的厌倦:你们就别再装了 #21:08 寻找另一种语言的沉默也是表达 #24:51 初识朦胧诗,掺杂着恐惧的欣喜 #28:13 叛逆的思想如何成为一代人的主流 #31:29 李泽厚与左方谢世的震动 #31:55 告别启蒙,八十年代光彩不再 #32:34 这代人再也不能被一概而论 #33:07 算法投喂,对现实漠然视之 #37:41 想象共同体的瓦解与再部落化 #41:11 不同的叙事,相似的心理结构 #45:12 五四以来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46:34 互联网生态中的论辩、说理与言论自由 #54:22 消失的温和派和沉默的大多数 #55:34 宜粗不宜细的历史教育最终导致集体失忆 #57:36 丧失历史维度的讴歌是在谄媚年轻人 #64:56 全球化退潮与“好民族主义” #69:10 真实的历史是没有回归曲线的“星辰” #70:19 言说式启蒙无法改变一个人了 #71:36 互联网人类学寻找边缘的努力 #76:00 行动的启蒙者,去寻找新的语言吧! 【提到的书】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文安立《躁动的帝国》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甘阳《文明·国家·大学》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福柯《知识考古学》 项飙《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 【提到的诗人】 舒婷 北岛 顾城 杨炼 韩东 欧阳江河 于坚 雷平阳 【BGM】 Men I Trust -Lauren Reyko -Lose Myself

81分钟
5k+
3年前

vol.71 | 探秘乌镇戏剧节:文青的白日梦与戏剧迷的乌托邦

【导语】 一个月前,我和一众好友来到乌镇戏剧节,度过了如梦似幻的一周。本期节目请来了凤凰读书频道的主编冰心和硬核读书会FM的主播郝汉聊聊今年备受瞩目的剧目,聊聊乌镇戏剧节这台大戏,也聊聊戏里戏外的期待和惊喜。 乌镇戏剧节的生活就像梦,尘世的喧嚣忘得一干二净,艺术、理想、美才是这里的正事。孟京辉的《红与黑》、李建军的《世界旦夕之间》、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的《战争之王》、周可的《邬达克》……灵魂的拷问接二连三。当然,还有《戏剧新生活》节目的主创如明星般的存在,和青年竞演团队们那冒着热乎气的创作活力。 白天或在咖啡馆聊戏,或在乌篷船里看书,或是在古镇随处驻足观看表演;夜晚或在剧场中赏戏,或去书店听朗诵会,或是和着晓风残月醉饮街头。在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中,片刻驻足的都市人也许会恍惚,生活这台大戏和戏剧节这场大梦,到底哪个才更真实。 【嘉宾】 魏冰心 凤凰读书频道主编、b站up主“冰心小姐姐的读书时间” 郝汉 新周刊编辑、硬核读书会FM主播 【您可能会听到】 #09:29 坊间风评最佳李建军《世界旦夕之间》,戏剧与哲学如何对话 #22:18 资深老文青or当代嬉皮士,来乌镇看戏的都是什么人? #23:31 孟京辉《红与黑》评价两极化的原因 #28:12 戏剧空间造梦,乌镇与阿那亚的质感有何不同 #35:01 我们需要足够的运气才有机会成为于连 #41:59 先锋戏剧的舞台感染力 #50:59 世界好戏放映: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的差距 #58:43 戏剧是把灵魂放在火上烤,乌镇只是暖暖手 #64:12 开启戏剧新生活,向乌镇致敬! 【BGM】 夜韻-Yoin-- 低体温傷 Everybody Loves an Outlaw - I See Red

65分钟
3k+
3年前

vol.70 | 不上班了,心情变好了吗?内容创作者的精神压力与自我调适

关于简单森林: 「简单森林·心理健康中心」是 简单心理旗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丽都区域和海淀区中关村。 在简单森林,你和你的家庭将获得由专业团队提供循证有效的、定制化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 简单森林北京中关村中心将于11月12日正式开业!上海永嘉路等区域也将陆续开设新的中心。欢迎有需要的听众朋友们关注和了解简单森林。 官方服务号:「简单森林心理健康中心」 简单森林预约链接:https://op.jiandanxinli.com/daily/adv_podcast_xnq/index.htm 更多心理健康服务:简单心理APP 优惠领取方法: 关注「简单森林心理健康中心」服务号,回复暗号:“咸柠七”,可领取到350元专属优惠券,用于简单森林心理评估服务。 (如果你不在北京,也可领取到简单心理线上评估的专属优惠~) 【导语】 辞职三个月了,兴奋和愉悦逐渐被隐隐的焦虑和茫然所取代,我开始思考内容创作者需要怎样的自我约束和心理调适。于是我决定向一位“先行者”取取经,本期节目迎来了一位老朋友,也是巨有文化矩阵中最emo的主播高嘉程。 听说高嘉程最近开始尝试去说脱口秀了,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感慨他精力过人,在写公众号、写书、上节目、做播客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战场,一问才知道其中曲折,原来他也曾面临一样的挣扎。那他究竟是如何熬过来的?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内容创作者缓释精神压力?让我们一起听小高娓娓道来吧。 【嘉宾】 高嘉程 作家/自媒体人 「送你一程」公众号号主 【您可能会听到】 #02:23 做自由职业者以来,心情变好了吗? #06:00 都不上班了,压力从何而来? #21:10 脱口秀不是你想讲就能讲 #45:56 小高做心理咨询的“受骗”经历 #51:43 重新审视心理健康,重新认知心理咨询 #74:59 让自己保持心情愉悦的小习惯 【BGM】 Craig Ruhnke - Ooh Baby Lyn Lapid - Producer Man

78分钟
10k+
3年前

vol.69 | 《再见爱人》KK:不婚不恋的年轻人怎么就迷上了分手综艺

【导语】 在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中,嘉宾KK的风趣活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生活习惯的不同也遭遇了不少观众的非议。 在本期节目中,他讲述了录节目的感受,回应了网友的质疑,分享了自己在情感、成长、家庭、性格方面的看法。这档节目的了不起之处在于真实感,在公众面前袒露亲密关系中的问题需要莫大的勇气,KK用他表里如一的真诚让我相信,只要对你身边的人抱持善意,那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便是可能的。在一个爱无能弥漫的时代,无论缘深缘浅,都不要丧失爱的能力。 【嘉宾】 魏巍(KK) 演员、主持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芒果TV节目《再见爱人》嘉宾 曾主持湖南卫视《奇舞飞扬》、《越淘越开心》等多档节目,代表影视作品有电视剧《盗墓笔记》、《大明风华》、《武动乾坤》、《老男孩》等。 【您可能会听到】 #07:01 《再见爱人》的嘉宾在和观众一起成长 #11:06 年轻人怎么迷上了了分手综艺 #15:59 拒绝爹味,学会尊重人与人的差异 #19:04 所谓的换位思考往往是纸上谈兵 #24:57 男人成长的心态变化:弯路只能自己走 #27:32 无论缘深缘浅,都不要丧失爱的能力 #31:38 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就是接受自己的阴暗面 #34:23 要公平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39:17 如何始终保持待人的善意? #40:01 修炼玻璃心:做一个自己期望遇见的人 #42:59 保持期待,治愈自己的爱无能 #51:55 生命中的一切欢喜都不是理所应当 【BGM】 gnash,Olivia O'Brien - i hateu, i love u 陈慧琳 - Love Paradise

56分钟
13k+
3年前

vol.68 |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老师?

【导语】 《人物》杂志一篇关于郭初阳老师的特稿,唤醒了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热望。回望过去,得益于几位恩师,我们长成今日模样;环顾四周,昔日伙伴已经长大成人,开始在自己的场域中发光发热。 本期嘉宾高盛元是我多年的好友,我们相识于高中,那是个风华正茂的年代,谈天说地,目中无人。后来他辗转武汉、北京,少年的文学梦在现实中冲撞,收敛了锋芒,多了几分沧桑。北京的寒风中,我们互道珍重,看不清未来方向。 后来,他去了深圳最好的中学教书,南国的温暖湿润缓和了精神上的紧张。去年我专程去看他,听他讲自己的文学理想和教育理想,那些课堂实验听得我心潮澎湃,由衷为他的学生感到庆幸。 今年,他的课堂视频意外走红网络,不少网友惊呼:这正是我们期待中语文老师的样子!我戏称他为95后戴建业、深圳版郭初阳,但我知道,无论他能在讲台上站多久,文学和思想的种子一经散播,便春风化雨,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聚焦语文课堂,检视自身受到的教育,毕竟语文跟每个人相关,它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还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 【嘉宾】 高盛元 深圳某中学语文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B站:高盛元 公众号:一望书房 【您可能会听到】 #04:10语文教育是精神的底子 #12:10老师不能丧失学生的信任感 #13:34先解决应试:老师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 #18:31课堂经验:群文阅读与原型探寻 #19:55带着问题读小说,输出带动输入的效率 #25:37我们的学生匮乏感的缺失与丧文化的流行 #28:45 注意力稀缺年代,趣味演变为恶趣味 #30:22笑,消解了一切的意义 #36:34考察标准单一,审美成了概括能力 #38:28好的语文老师是“导游”和“销售” #40:22开卷有益,第一步是选择喜欢的读物 #45:20遇到的那些好老师们 #49:03自学是唯一重要的事 #51:07想一毕业就当诗人 #76:10教育发生在不经意间的人格影响 【BGM】 She Her HerHers - Day Tripper FLOWERFLOWER - 秋 日食なつこ - 夕立

81分钟
22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