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8 | 亲历北京城市变迁70年:说不尽的规划,绕不开的政治

【导语】 阿城有个说法,北京是个大兵营。这话的意思是,北京其实不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它不是一个“市”发展出的“城”。这些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北京的不宜居似乎成为了既成事实,愈加明显地出现在公共讨论话语中,但过分的揶揄和莫名的优越都意义不大,并不能帮我们理解北京何以是今天的北京。所以在品读城市的系列伊始,我请来了一位老先生,一位城市变迁史的见证者。今天北京的故事,还得从梁思成先生说起…… 本期嘉宾罗健敏,1955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学习建筑学6年,1961毕业。曾在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参加了北京市总体规划及多项详细规划,主持设计北京和平宾馆、凯旋大厦(现国家造币总公司)、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等多项工程。本地人讲情怀,规划师讲专业,而罗老的讲述则两者兼有,令人信服。谈起北京的过去与现在,他条分缕析;谈起那代建筑人的理想,他慷慨激昂;忆及恩师与故乡,他又数度哽咽。耄耋之年,赤子之心,当如是。 【嘉宾】 罗健敏 国家⼀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 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你可能会听到】 0:03:4270年前原汁原味的北京城什么样 0:05:56刀下留城,傅作义的选择 0:09:16结缘清华建筑系 0:16:46梁思成的建筑教育事业 0:22:06佛光寺的发现与文化抗战 0:28:30“可以不追究责任,但要吸取教训” 0:29:58梁陈方案的历史遭遇 0:33:59北京的不宜居祸从何起? 0:39:05环球影城令人伤心之处 0:43:24城市规划需要怎样的理念 0:44:42“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0:47:38从己做起,以哈尔滨为例 【BGM】 宇文硕刘韬 - 所谓大学者 - 无问西东(片尾音乐)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51分钟
7k+
3年前

vol.87 | 昨日的世界与战争中的普通人

【导语】 年初,我终于读完了茨威格那令人心碎的巨著《昨日的世界》,也终于意识到残暴和荒谬的战争对于一个体面的欧洲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转眼间,普京发动了对乌克兰的入侵,社交网络上亦然炮火连天。时代局势的急剧变化让我们对茨威格这段话有了更多理解:“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令人惊诧的紧张而又富有戏剧性的生活作见证,是我应尽的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对我们那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先辈那样置身于局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可以用钱买得到的安宁。命运之手会随时随地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本期嘉宾邓涵之留学英国五年,旅行足迹遍布欧洲,我们借着文艺作品中那些令人深刻的战争叙事,讨论战争如何摧毁了我们的世界,而战争中的普通人又如何艰难自处。 【嘉宾】 邓涵之 青年学者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 博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你可能会听到】 0:02:15舒昌善译本《昨日的世界》太强了 0:06:13中国人的欧洲观 0:08:44伦敦人多元杂糅的世界观 0:12:18抵制俄罗斯,关陀斯妥耶夫斯基什么事 0:15:53特殊的十九世纪与波兰尼《大转型》 0:17:45欧洲人面对一战和二战的不同心态 0:19:34战争的副作用:女性地位崛起 0:23:41战争一开打,真相就消失 0:25:08“别想了,你不是普京” 0:26:29电影中的战争叙事更加重视普通人 0:36:45后极权时代东欧的非虚构写作 0:40:59战争不是真人秀,普通人不必站队 【提到的书】 《昨日的世界》 《大转型》 《梦游者: 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 《我们的父辈》 《乔乔的异想世界》 《毒太阳》 《敦刻尔克》 《弗兰兹》 《1917》 《布达佩斯大饭店》 《法兰西特派》 《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二手时间》 《无权者的力量》 《天鹅绒监狱》 【BGM】 Qingyuanの鋼琴小屋 - 看淡(电视剧「一把青」片头曲)(翻自 田馥甄)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44分钟
7k+
3年前

vol.86 | 毛尖论毛姆:不要轻易揭开生活的面纱

【导语】 提起毛姆,许多初识外国文学的读者都爱恨交织,一方面,作为严肃读者和文艺青年的分水岭,毛姆作品被视作通俗、流行的符号,长期处在鄙视链下游,另一方面,作为史上最伟大的“二流作家”,毛姆其文其人都过于异彩纷呈,让人不得以流连忘返,致使扎根人间的冷眼旁观风靡百年。世人这样评价毛姆:“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著名作家毛尖和著名译者于是围绕《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人性的枷锁》和若干短篇,分析毛姆的写作和生活,破解毛姆长盛不衰、常读常新的秘密。 【嘉宾】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 于是 作家、文学译者 播客:跳岛FM、乒乓台 【你可能会听到】 0:04:07毛姆在中国的接受史 0:07:39毛姆的开挂人生,重新定义了二流作家 0:11:41越伟大的作品越难改编成影视 0:13:35成为好作家需要多重身份 0:15:17《月亮与六便士》:做减法的人生值得过吗? 0:19:44 毛姆“理想VS现实”的当代语境 0:24:04理想作家的两面性:极度自律与寻欢作乐 0:25:53毛姆的间谍生活,被忽视的高潮 0:32:37毛姆厌女吗?雌雄同体的敏锐洞察 0:40:14毛姆阅读入门指南 0:42:32同性恋人扩展了毛姆的生命体验 0:47:47从《刀锋》看晃膀子传统 0:48:49《人性的枷锁》主要用于自我治疗 0:52:02 人间观察员的冷眼旁观:“面纱”作为小说语法 0:57:16去读纸质书! 【BGM】 Zachary Bruno - Sonoran Sunset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63分钟
63k+
3年前

vol.85 | 我们的更年期妈妈

【导语】 年过完了,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们也离开了家。你的返乡之旅过得怎么样?久违的温馨,还是久违的无奈?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母子档张琳和张琳的妈妈,一起来聊聊代际间的生活价值观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想想我们怎么做得更好。熬夜、刷手机、吃外卖、喝冰水、生活不规律等父母眼中年轻人的“坏习惯”,我和张琳基本涵盖。而阿姨描述的中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很代表了60后70后家长的普遍困境。批评与自我批评后才恍然发觉,更年期就像是青春期的镜像:旧时光转瞬即逝,眼前路一片茫然。 在亲戚家耗时间的饭局上,我百无聊赖,只能写微博:]回家过年,审视自己的成长的环境,浓浓的外宾感难以消除。过去多少年,教育让我笃信人的可塑性,畅想未来的可能。年岁渐长,生活貌似步入正轨,却日益感到人的顽固,可能性被鸡毛蒜皮蚕食。回头想想,以自己成长的速率要求环境变化的速率本就是盲目乐观,是自我中心的狂妄。直视现实需要不懈的勇气,介入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能够暂时跳脱文化和家庭的设定,活出一段不失温情的自由时光,大概已是难得的福分。 我在家住了将近一个月,难得和父母朝夕相处,更难得的是,有机会近距离、全方位去观察父母的生活,并试图从这种差异中去理解自我的形成。而当你一旦试图理解,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和父母的共同点远超你的想象,而你也因此更加自由。 【嘉宾】 香香公主 张琳妈妈、养生达人、中学老师 张琳 巨有文化董事长、Z世代元气少女 曹柠 记者、狂热旅行者、嗜酒夜猫子 【你可能会听到】 0:07:42年轻人的佛系养生源于时间观的变化 0:16:44不规律的生活后果是什么 0:21:43【空降福利】营养剂总是放过期怎么破 0:28:10失眠、健忘:更年期的妈妈们在承受什么 0:34:32 子女希望的改变VS 父母需要的改变 0:39:10游山玩水的妈妈和养花种菜的爸爸 0:45:26直面老年生活的恐惧和悲凉 0:48:35人生是个循环,我们注定越来越理解父母 0:56:33《人世间》折射的代际观念变化 0:58:59 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很累很麻烦” 1:04:43“异地恋”是任何感情关系的致命伤 【BGM】 Yiruma -Small Steps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71分钟
5k+
3年前

vol.84 | 数字鸿沟与科技向善:时间会筛选出真正珍贵的东西

本期节目由小雨伞保险经纪赞助播出,人吃五谷杂粮,都会面对生老病死,还可能要面对各种意外,所以和小雨伞的顾问聊一聊当下阶段所需的保障是不错的选择,帮你答疑解惑,匹配合适的保险方案,点击链接【https://s.xiehb.cn/YLBCtr2】限时1分钱预约原价68元的1对1咨询服务,或关注公众号【小雨伞】并回复【柠】预约咨询的同时还可领取疫情出行保障,保障责任非常实用,自费集中隔离且符合理赔条件下赔付150元/天,最高可赔14天!没有健康告知,没有等待期,领取第2天就能生效。 【导语】 这是一次标准的“咸柠七式”对话:从眼下的状态和困惑谈起,介绍钟情的事业,探求发展道路与经验、反思的关系。概括一下就是,你是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 本期嘉宾无双就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解放者”。作为一名优等生,她也曾很卷很迷茫,在经历了焦灼和幻灭之后,她选择慢下来,去体察本能的关切,唤醒自己的使命感。她珍视与家庭的连接,希望用技术造福被主流遗落的人群。如今,这条路她走得更自信也更从容了。在她即将赴斯坦福深造前,我们见了几面,频繁地讨论当代年轻人的境况,以及商业和科技变得更人性化的可能。在节目的上半部分,我们谈论了家庭关系、代际差异、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下半部分,我们分享了对科技向善、商业向善的理解和观察。 新年伊始,我们希望借助本期节目,团结起更多关心这一议题的朋友,试图理解边缘群体的处境,在对话中倡导和实践一种兼具德性和智性的生活。 【嘉宾】 沈无双 本科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为科技人类学 【你可能会听到】 0:06:34 被精英主义思潮裹挟的无所适从 0:13:47 在受挫中获得了最大的成长 0:14:46 慢下来才能找回自己 0:17:09 从生活细节中关注到科技适老 0:20:24 银发经济遗落的人群 0:24:00 养儿方知父母恩的共情难题 0:32:57 成长在逐渐寥落的老年社区 0:35:46 时间会筛选出值得珍重的东西 0:39:15 多晚也不算晚,陪多少也不算多 0:42:26 你被无私地爱过吗? 0:47:23 当你成为家里的客人 0:53:00 社交视频媒体给了我和爸妈交流的新内容 0:57:38 老人模式不应只是放大字体 0:59:39 商业向善的案例:苹果、谭木匠、阿甘锅盔 1:01:24 警惕悲情叙事和自我感动 1:04:49 机器学习的防自杀系统 1:07:50 美好的企业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需求 1:11:09 资本逻辑中思考善良的“闲暇” 1:15:10 系统人的一代取代社会人的一代 【BGM】 毛不易- 一荤一素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83分钟
6k+
3年前

vol.83 | 周恺:过早过上作家生活是灾难性的

周恺:过早过上作家生活是灾难性的 【导语】 很多人都有作家梦,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才情和定力过上写作生活。年底在成都,席间谈及喜爱的90后作家,周恺的名字屡屡被提起,原来他正是本届刀锋图书奖的年度新锐作家。读其书,想见其人,遂有了这期节目。相处下来,周恺为人低调谦和,为文则古灵精怪,是当代年轻写作者中极佳的观察样本。在本期节目中,周恺袒露了诸多对写作和作家生活真实的看法,对我们理解作家这一身份启发颇多,对很多有写作冲动的朋友亦有参考价值。 【嘉宾】 周恺 作家,1990年生于四川乐山 著有《苔》《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少年、胭脂与灵怪》 【你可能会听到】 0:03:54成名作《苔》书写的革命前夜 0:08:04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力道与读法 0:11:01资料型作家的日常工作 0:13:12袍哥文化的流变与江湖文化的想象 0:16:38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的启发 0:20:13不关心时代,关心时代里的人 0:21:56方言性、地域性、声音作为写作技巧 0:26:06理想的写作与生活是平行的 0:31:24作家是可以养成的吗? 0:32:51一个人过早过上作家生活是灾难性的 0:34:23受影响的作家:略萨、沈从文、李劼人 0:37:58当代作家的挑战:记述当下 0:41:04信息围困的一代人如何阅读 0:49:58作家审视性的体验生活都是虚假的 0:51:29乡土是晦暗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作者 0:54:22“我不希望自己过得太舒服” 0:55:41大艺术家就不能不是王八蛋吗? 0:58:14卡夫卡式写作,自己心灵的一扇窗 1:00:12写出来全凭压着一股气,至少有一面是藏着的 1:04:56回不去的过往与抽离后的错位 【提到的书】 周恺《苔》 李静睿《慎余堂》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李劼人《死水微澜》 罗伯特·麦基《故事》 略萨《城市与狗》《绿房子》 沈从文《边城》 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余华《第七天》《文城》 罗杰·夏蒂埃《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 葛亮《北鸢》 塞琳娜·黑斯廷斯《毛姆传》 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D·H·劳伦斯《虹》 阿乙《鸟,看见我了》《寡人》 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日记》 【BGM】 Joe Pass - My Romance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69分钟
4k+
3年前

vol.82 | 《一江春水》:这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到底是什么?

《一江春水》:这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到底是什么? 【导语】 城市女性题材是近年来国产电影市场的一抹亮色,前有《浮城谜事》《万箭穿心》,后有《送我上青云》《春潮》,还有今年大热的《爱情神话》,但还有一部佳作《一江春水》却鲜有人知,豆瓣三千人看过,八千人想看,名副其实的小众。相比于郝蕾、姚晨这样的自带“女性觉醒”标签的主创,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可谓相当的默默无闻,能够四两拨千斤离不开导演的较真和演员的投入。2021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中,蓉姐的扮演者李妍锡凭借此片战胜一众著名演员获得最佳表演奖。 与靠着口碑逆袭的《爱情神话》一样,《一江春水》也有某种地域性特色,但与前者俏皮、小资的腔调不同,《一江春水》几乎是故意地抑制感情、逼近现实。固定的机位、收敛的配乐,一种压抑的悬疑感深水静流。随处可见小城生活对人精神上的消磨:一种无聊诱发的堕落。所有人都怀揣着秘密在生活,陷在困境中的人相互隐瞒,也相互舔舐。配角的刻画没有闲笔,有如冰山一角,一举一动都在暗示:我是个有故事的人。想来也是,生活的况味并不那么清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些观众用一种细读东野圭吾小说的较真劲儿推敲本片的情节,我想感性的导演定然不会用这么结构化的思维看待小人物的命运,他想拍的是生活,观众看到的也是生活,求仁得仁。人物把生活袒露在镜头前,但又不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高度自然主义的手法吊着观众的胃口,在我的再三试探下,导演也承认他乐见这种带有“捉弄感”的风格,现实主义的基调上,沉重得几乎要喘不过气的生活却有了几分诗意。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一江春水》心直口快的导演高启盛。女性电影未必只能女性来拍。福楼拜就说他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套用这个句式,高启盛也说自己就是容姐。导演自言,出发点都是人,没有男女,人的情感是共通的。蓉姐的命运死水微澜,却层层渲染让观众牵肠挂肚到最后一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哪有脱离了女性的男性,哪有脱离了鸡毛蒜皮的宏大叙事,哪有脱离生活情景的人。写下此句的李后主不也是一位男性吗? 【嘉宾】 高启盛 青年导演、编剧 代表作《一江春水》 叶倩雯 影评人、文化记者 【你可能会听到】 0:02:53《一江春水》的创作缘起 0:10:15低潮期患上抑郁症中断拍摄 0:18:4140岁拍处女座为证明自己 0:22:0390年代小镇文艺青年的生活 0:25:21“让我去学电影,不然死不瞑目” 0:30:55为了让观众更易接受从黑白调成了彩色 0:32:48是枝裕和的影响,直觉主义调教演员 0:37:19好片子需要每个环节的工种保持专业 0:43:57男导演如何借助女性视角表达内心 0:49:40坦诚面对男女之别,拒绝标签化 0:55:03几组人物间的镜像关系展现出的女性图谱 0:57:03让故事出其不意是编剧的基本职业道德 1:01:27武汉版《荒蛮故事》的市场冷遇 1:09:47彩蛋观众发言 【BGM】 李克勤- 二十四城记 出品:巨有文化 栏目主编:黄小妖 剪辑: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80分钟
4k+
3年前

vol.81 | 乔任梁爸妈的“网红”生活:爱是活下去的勇气

【导语】 乔任梁去世的时候,我还在上海念书,同学中有他的粉丝自发去龙华殡仪馆悼念了,我则是因为对抑郁症的关注颇为积极地追踪了一番,惋惜于一个天真的28岁男星死于冷酷无情的娱乐工业和网络暴民。 这个名字再次闯入视野,是乔爸乔妈遭遇的恶评:除了些毫无怜悯之心的风凉话,竟还有对于长相的冷嘲热讽。几乎是被一种本能的正义感支配,我转发并怒斥这些恶评没有人性。但转头想想,在匿名的互联网上不负责任得乱喷和恶作剧,本来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儿子离世五年后,乔任梁的爸妈凭借美食短视频走红网络,坐拥920万粉丝,还成了抖音的年度人物纪录片主人公。得知能和他们聊一聊现在的生活,我既兴奋又忐忑。采访时间安排在一个周日的夜晚,我急匆匆地从北京赶回上海。 来时的出租车里,看《和陌生人对话》中陈晓楠对老两口的采访,乔爸爸眼含热泪说:儿子,我们没有给你丢人。我还没意识到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和每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一样,我不敢想象失去父母后的生活。但现在却要去面对一对失去唯一孩子的父母。我默默告诫自己,他们不提儿子,我绝对不要提。 乔爸乔妈住在老小区的顶楼,这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两口而言多少有些不方便。一进门我就认出了这是他们拍摄的场景,这间房子远没有我想象得宽敞。厨房里堆满了带货直播要用的样品,中岛宛如老两口的游戏台,就是在这里为千万网友带去了一份温馨的欢乐。 转头是乔任梁的人生高光时刻:2007年《加油!好男儿》全国十强合影,站在C位的乔任梁风光无限。再旁边是一家三口亲密相拥的特写照,温馨得仿佛没有人先行离开一样。 乔爸爸热情健谈,做了三十几年海员,跑了几十个国家,看过上千部外国大片,有着中年男人高谈阔论的风范。常年在外漂泊换来了优渥的家境,呵护着乔任梁顺遂成长,养成了他乖巧、要强、报喜不报忧的性格,但缺乏陪伴和交流也成了父亲心头最大的遗憾,他们直到乔任梁去世都不知道他患有重度抑郁症。 乔妈妈常年身体不好,现在体内还装着一个人工髋关节。她坐在旁边静静听着我们交谈,偶尔的搭话却令我意外她听得这么认真。她带着那种妈妈辈的温柔,一种仅凭肢体语言就可以感受到的真实的亲切感,甚至不需要看多少报道,都会知道相依为命的母子关系有多好。 儿子离世后,乔妈妈的精神险些一蹶不振,沉溺在母子幸福的回忆里以泪洗面,用“这就是命”“世界哪有那么多的因果”来提振精神,说服自己接受残酷的现实。 正如当年饱受失眠和抑郁折磨的乔任梁无人问津,失独之后的乔爸乔妈如何熬过那些漫漫长夜一样无人知晓。这样的遭遇是赤裸裸的人间惨剧。他们需要有事做。拍视频成了生活的转机,或者说救命的绳索。 如果只看他们的短视频,我会忘记他们是乔任梁的父母,那股朴实的认真劲和你我的父母别无二致。他们的讲述中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具体的事和具体的人,他们感激操劳的侄女乔凌玲,感激儿子故友的问候关怀,感激素昧平生的观众给他们的加油打气。直到这时我才会想起,他们做这个号的缘起是为了纪念他们不幸离世的孩子。 在电视媒体时代成就又毁掉了儿子后,父母阴差阳错地卷入了社交媒体时代。而我关心的是,失去独生子的父母靠什么支撑着生活下去。这和儿子是不是一个明星,一点关系都没有。 可怜天下父母心,衷心希望乔爸乔妈健康舒心。 【嘉宾】 高采萍&乔康强 抖音视频博主:高彩萍和乔老爷 【你可能会听到】 0:06:03 从0学起做厨艺达人:找点乐子,不为赚钱 0:09:49 怎么看待社交媒体的人设? 0:12:08 外界恶评和不屑一顾激起了做好短视频的决心 0:17:23 年过半百,没有团队,千万粉丝,顺其自然 0:26:23 挖空心思找选题,几分钟的视频做好几天 0:33:37 近四十年海员生活什么苦都吃得起 0:40:39 最后一次跑船,父子最后一次深谈 0:44:07 演艺行业过于消耗人,一人扛起所有荣辱 0:55:48 正在适应意外走红:流量越大,越要保持清醒 1:00:09 失独家庭的能见度 1:06:22 面对恶意评论的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1:09:12 取悦爱我们的人,漠视无端怀恨的人 1:12:36 抖音建构了一种新型熟人关系 【BGM】 Kenny G - You Raise Me Up 出品:巨有文化 栏目主编:黄小妖 剪辑: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76分钟
8k+
3年前

vol.80 | 纪念史景迁与威尔逊:知识分子的良知,永远站在人这一边

纪念史景迁与威尔逊:知识分子的良知,永远站在人这一边 【导语】 2021年12月26日,我从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中初愈,惊闻两位特别敬仰的学者和作者一同逝世了,顿觉寒意逼人。虽然学科不同,威尔逊和史景迁却有一个巨大的相同点:面向普通读者写作。这既是他们声名鹊起的关键,又是他们饱受非议(尤其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把柄”。 自1974年以来,史景迁完成了14部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余英时曾说史景迁的著作必须划入《史记》的范畴,是文学和史学的完美结合,而司马迁的传统也在这位20世纪的汉学家身上得到了呼应。史景迁自认为写得最好的片段是《王氏之死》前言部分的最后段落:“就我对王氏的认识而言,曾感到模糊不清和艰涩难解。对我而言,她就像人在退潮的海水看到的一块闪闪发光但又后悔捡起来的石头。因为随着石头在阳光下被晒干,石头的色彩很快就会消失。但是王氏故事的色彩和纹线并没有消退,它在我的手里变得越来越鲜明了。我不时地感到,这块石头正将热量传递到手握着它的生命之躯。” 威尔逊有个响亮的名号“当代的达尔文”,也是他勤勉的写作让“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深入人心。他的贡献不限于:跨越组织层次考察生物种群、拯救生物多样性、与麦克阿瑟合作研究岛屿生物地理学、沟通数理和还原论传统与博物学传统、将达尔文的演化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出社会生物学的设想、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 是什么成就了当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威尔逊?是好奇心,是对昆虫的无尽兴趣。看着他的传记,他写的每一部书,我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那个在海滩盯着水母的那个小男孩。他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中劝慰年轻的研究者:“在关键时刻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非系统知识,才是造就博物学家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最好先当个野人,什么学名、解剖学知识,都不知道也不要紧,最好能先花上大量时间去随意探索和做梦。”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节目的常驻嘉宾邓耿老师一起追忆这两位刚刚离我们而去的伟大的知识分子。我们既非史学研究者,离生物学更是相去甚远,但这不妨碍从一名普通读者的视角,谈论这两位学者带来的启发。 录制节目这天,我在房间来回踱步,在史景迁和威尔逊的著作之间随意切换,屡屡为两位智者的通达和深情而触动。脚下的北京城车水马龙,时间并不为谁停留,人世间最美妙的事,不过是在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读着令人着迷的书,浮想联翩。而后煮一壶沱茶,静候二三好友,共赴我们未知的命运。 【嘉宾】 邓耿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教师 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化学博士、文史作者 【你可能会听到】 05:17 研究者和学者的差别 09:41 史景迁文学化叙事的史学指向 12:34 外国人崇拜司马迁的现代性 15:46 学者质感的不同:热学术和冷学术 21:47 威尔逊复兴了式微的博物学传统 26:02 既要又要难,先专后博易 28:02 专业化训练之前要正心诚意 32:19 忍不住的关怀vs保守的革命者 35:34 面向智识分子的写作 45:44 学术四象限:飞鸟与青蛙,狐狸与刺猬 48:36 历史学的想象力 56:16 阅读中的读薄与读厚 01:02:17 从越读越狂妄到越读越谦卑 01:10:07 大部分晚年变法都是回归初心 01:11:30 世界的构成是10%事实与90%的感受 【提到的书】 [美]爱德华·O.威尔逊 《社会生物学》《大自然的猎人》《创造的本源》 《论人的本性》《生命的未来》《人类存在的意义》 《知识大融通: 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给年轻科学家的信》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 [美]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 1600-1949》《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王氏之死》《曹寅与康熙》《太平天国》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胡若望的疑问》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美日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中国史》 [日]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坂本龙马》《丰臣秀吉:日本战国一代枭雄》 [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文艺复兴的故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 [美]理查德·费曼《费曼物理学讲义》 [苏]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 金克木《书读完了》 【BGM】 逆时针向 - 晚星

79分钟
5k+
3年前

vol.79 | 作为精神空间的古建筑与城市更新的限度

【导语】 作为一名古建筑爱好者,我在过去几年里有幸涉足了不少国内遗迹现场,每次的探寻都令我警醒:栖居的方式不只一种,而粗暴的城市化已经将传统生活的的神韵碾压殆尽。古建筑、古城、古村落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遗存,更凝结着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智慧,从保护到再生,思路的转换也许昭示着现在回头还不晚。这期节目邀请了两位从事城市更新和古建保护的青年研究者,同我和肖水这种爱好者一起聊聊我们眼中的古建筑。 【嘉宾】 江攀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系博士 肖水 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古建筑发烧友 黄志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你可能会听到】 05:17 建筑师和规划师“吃饭的家伙”:历史、技术、管理 11:29 建筑系学生的发展路径:从增量开发到存量更新 15:09 古建发烧友漫步浙江缙云和永康的奇遇 21:55 修旧当如旧?山西大同的争议 31:00 同济大学与上海历史风貌保护 35:18 从保护到再生,关注人和生活场景 38:28 古镇保护的不同模式:丽江与乌镇的对比 41:50 新型乡绅,从家乡开始,上山下乡 48:11 如何看待城市空间士绅化(Gentrification) 49:27 下一步怎么走?增量开发、存量开发、流量开发 【BGM】 傅许—寂静之空

60分钟
4k+
3年前

vol.78 | 和佟晨洁聊独立女性的自我觉醒

【导语】 年底了,为大家带来一期治愈系节目,作别这男默女泪的2021年。我邀请了温柔智慧的佟晨洁登上咸柠七,讲述她成长经历中的那些“觉醒时刻”。佟姐的讲述细腻、直率、风趣令我印象深刻,我也从"过来人"的身上看到了生活带给人的勇气和洒脱。希望大家新的一年也能习得一份从容不迫,潇洒走一回。 【嘉宾】 佟晨洁 模特、主持人、演员 《再见爱人》节目嘉宾 播客:@佟晨洁的“正常生活” 【你可能会听到】 #01:08 “佟掌柜”这个昵称的由来 #05:01 参加校篮球队锻炼了独立性 #06:26 回家从不写作业的秘籍 #07:17 有一个“技术精英”的妈妈是怎样一种体验 #08:46 最喜欢的女歌手,林忆莲&叶倩文 #11:07 佟晨洁和妈妈的关系 #14:09 人生每个阶段都不相同,享受当下 #19:49 焦虑无法解决问题,面对改正就好 #21:53 给自己搭建一个人生体系,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3:10永远去探求真相 #25:47 安全感要自己给,傲娇真的没必要 #34:46 被“母性光辉”绑架的女性 #43:36 在理性的前提下释放感性 #52:19 一部好的电影是巧合 #01:05:56 《小敏家》,成功女性一定要平衡好工作与家庭吗? #01:07:53 去经营掌握一段关系,而不是依附一段关系 #01:10:00 “渣男渣女”?标签会把复杂的关系简单化,也不利于自己与世界的理解 【BGM】 叶倩文—情人知己

73分钟
7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