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届柏林影展刚刚闭幕,中国影人的身影再次回归了国际舞台。本期节目我们与国际电影人谢萌聊了聊过去一年的静止与行动。国际电影节都有哪些功能?跨国排片如何在疫情阻碍下开展?国际交流对中国电影意味着什么?电影会成为一种过时的媒介吗? “如果权力想要摧毁一个地方,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电影,因为电影离公众很近,和观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你想要自由,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持电影。” “我要看电影”的呐喊言犹在耳,方知眼前的自由来之不易。推开世界的门吧,在我忘记你之前。 【嘉宾】 谢萌 赤角创始人、策展人、出品人 【你可能会听到】 05:30 国际电影人的行程:柏林、戛纳、多伦多 13:30 一百人的线上party怎么开 31:30 神经紧绷之后的欧洲电影之旅 40:40 疫情三年深刻改变了电影制作过程 50:40 卡塞尔文献展一瞥 57:32 当去影院看电影不再日常 73:20 束缚之下,国际交流的意义 82:50 电影会成为一种过时的媒介吗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杨乃文-推开世界的门 & 寸铁 - 我正在忘了你
在一个不确定性骤增的时代,关于“认识你自己”这件事变得更加紧要,性格测试、命理占卜大行其道,趣味与生意并存,痴迷与质疑齐飞。本期讨论延伸自vol.33 论算命:信了可能有好处,不信一点好处也没有 & vol.96 mbti翻红的社会心理观察,三位嘉宾也都是节目的老朋友了,他们将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答疑解惑,激浊扬清。在将你的无意识意识化之前,我们称之为命运。 【嘉宾】 杜世超 社会学博士、青年文化研究者 陶大宝 文化创业者、占卜爱好者 bilibili: 陶大宝宝宝 狐狸刷刷 冲突调解硕士、mbti认证分析师、MBTI/16人格类型主播 bilibili: 狐狸刷刷的类型学 【你可能会听到】 09:15 动荡年代的人们渴求“确认” 15:10 性格测试填补了自我认知的空白 22:08 意识到了“命运”这回事 27:05 什么样的人在迷恋占卜 34:12 人本能认可取悦自己的结论 43:40 当害怕价值评判成为一种价值评判 48:50 占卜密集区:渴望又害怕的爱情 57:40 追问停止处带来了确定性 63:45 玄学分古今中外吗 72:30 怎么识别不靠谱的算命的 80:00 那心理咨询与艺术疗愈靠谱吗 90:20 性格特征都是双刃剑,不能只看正面 112:10 认识自己的助力:帮、教、骗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郭顶 - 幸运大门
乍暖还寒,疫情仿佛如过眼云烟,一切正常得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即将更新的三期节目都录制于去年,那时的诸位还活在被疫情支配的焦虑中。聊天的人里有人茫然,有人远走,有人改变了人生方向。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些牢骚话显得不合时宜。但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有某些最真切的感受,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我很感念,他们当时来找我唠嗑,录成节目,留下一份随微不足道,但又独一无二的见证,实乃一些“忍不住的关怀”。 入山浮海均非计,悔恨平生识一丁。本期嘉宾龚泽恩曾做客58期节目,如今他已从北大毕业,远赴斯坦福进修,临行之前,我们相互诊脉,愿在低潮期多问几句“何以至此”。 【嘉宾】 龚泽恩 斯坦福大学东亚系研究生 Vol.58|论资本:金钱是通向价值的桥梁,但人不能栖居在桥梁之上 【你可能会听到】 4:50 压抑的大环境下放弃了学术道路 12:05 学文科还有什么出路吗 20:20 当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改变不了大环境 26:05 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做风险投资 45:05 大概率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54:45 大起大落成就时代的心灵 58:30 李敖谈年前人面对强权的四种态度 62:04 多问几句“何以至此” 71:19 真正走出困境需要重新找点精神力量 80:37 成熟的社会不应该有太多人关心政治 参考资料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8辑) 马克斯·韦伯的“资本论”——《交易所》中的个体韦伯、资本市场与现代国家/龚泽恩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李宗盛-最近比较烦 & 张悬-如何
情人节,你的感情是否动力充沛?还是熄火中等待重燃?本期节目和关雅荻、梵一如聊聊城市与爱情,学习下什么是“爱的三台发动机”理论。 【嘉宾】 关雅荻 征服海陆的交大男人 播客开放对话、关雅荻的大航海日记 梵一如 海派播客界瑰宝 播客井户端会议 【你可能会听到】 05:20 航海家关雅荻初来乍到上海 12:20 丰富、开放、冒险的中国青岛 21:00 保护大脑:睡眠、发呆、及时排空 29:15 多和生命体待在一起 41:00 40岁是第二个20岁的开始 44:00 你不介意年龄,年龄也不介意你 51:30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共同创造” 55:50 掌握反复爱上对方的能力 64:30 认准一个人,把对方夸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70:10 模块化的需求外包导致优先级无法排序 79:15 世纪之交的北京电影学院肆意妄为 88:30 边缘人精神病的创造力更持久 97:20 北京的江湖在搬迁 104:50 东北是北方衰落的缩影 108:20 通过谈恋爱认识城市 118:30 先把我当个人吧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ZaZaZsu - 我所有的夜有所梦里
新年第一期,请来老友高盛元返场,聊聊过去一年的沉潜与思索。从课堂聊到写作,从阅读聊到诵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东拉西扯,兴尽而归。谨以这期节目纪念他灿若流星的教师生涯。 【嘉宾】 高盛元 前深圳中学语文老师、b站知名up主 Vol.68|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老师? 【可能会听到】 09:25 重上语文课的冲动 13:50 线上与现场,笑果与单立人之别 21:44 “认识人不能只看X光片” 28:00 青春记忆应该马上书写吗 30:20 任何一种写作都是虚构 36:01 思想即生平,传记胜虚构 42:50 同质化的表达,廉价的认同 46:30 碎片未必不能承载深刻 51:06 学术民工为生存拆博论 54:20 生活与写作的张力:陈年喜与范雨素 58:14 写作的潜流,关于不朽的焦虑 61:50 完美的东西or有疤痕的东西 67:20 扎心感来自童年阴影的疗愈 70:05 中国人的饭局写出来都是巨著 77:36 怎么脱离了群众还好笑 84:50 《读者》与《故事会》哺育我们成长 88:20 看不上古文,因为读不懂所以看不上 92:50 归有光和汪曾祺的语感怎么来的 98:30 让古诗词重新发声 108:30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Carpenters - Yesterday Once More & 赵雷 - 我记得
《受命》是一部分量极重的小说,而且是那种时间拉开越远分量越重的作品,截至去年底已经加印了十次。以止庵老师之博闻幽微,耳顺之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值得我们刨根问底,一读再读。 《受命》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对日常生活钜细靡遗的素描勾勒出那个尚未命名的历史夹缝。两代人的恩怨纠葛中,冰峰与叶生相爱相杀,平实的叙事中饱含古典的悲剧感,我们读到伍子胥和哈姆雷特的影子。而在终局版中,转折之夜的谜底被揭开,两相对照,人物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前者余韵悠长,后者不忍卒读。孰轻孰重,诸公自鉴。 本期节目是我与止庵老师就他的小说《受命(终局版)》进行的对谈,止庵老师谦和随性,愿与晚辈畅所欲言,实在机会难得。作为读者,还有什么比向作者当面请教更幸福的事呢。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越过历史新旧之交的沟壑,见证者已然“受命”。两种眼光的切换之间,写作的意义不显自彰。 For last year’s words belong to last year’s language and next year’s words await another voice. 2022亦有某种新旧之交的错愕与肃杀,吾辈当以“朝受命夕饮冰”之自觉,念念不忘。 至此,播客阅读过大年的十期节目已经全部更新完毕,我也累个半死,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本系列咱们明年再见。评论区抽奖活动正月内有效,欢迎大家积极转发评论。 【嘉宾】 止庵 著名学者、作家 【你可能会听到】 06:23 伍子胥复仇有古希腊悲剧般的宿命感 11:05 1980年代的北京城区风貌 17:19 创作流连于幽微细处 34:24 今人是古人的投影 29:25 文学中的两种“巧合” 46:54 残忍的终局版与苍凉的留白版 59:44 推理小说对严肃文学的启发 68:19 不做一意孤行捉襟见肘之人 73:40 时代夹缝里的旧人和新人 85:39 过来人提供了关于过去的证词 88:50 记忆无从提倡,遗忘无法反抗 91:43 最古老的文字写着人心不古 93:42 苦难唯一的价值是为记录提供素材 105:53 命运的悲剧源于人对抗不了时间 107:20 张爱玲审视人生的两种眼光 114:29 文艺是很多人的一场高烧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Empyrium - Where at Night the Wood Grouse Plays & Leonard Cohen - Hallelujah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百零八个冯内古特。 关于见证苦难的文本我们已经读过太多,但无论是海明威的冷峻,普里莫·莱维的深邃,还是索尔仁尼琴的凝重,都无法覆盖高度文明化的杀戮所预示的荒谬和可笑。 直到我读了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 作为一本以德累斯顿轰炸事件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五号屠场》以纪实开始,渐渐与虚构融合,最终现实世界在虚构层面结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部小说,电报式精神分裂症般断断续续,关于派出飞碟的特拉法玛多星球的故事。愿和平常驻。群牛哞哞叫,圣婴惊醒了。小主啊耶稣,不哭也不闹。” 冯内古特超越了历史,甚至也超越了文学,成为二十世纪人类心理伤痕累累的见证者,用他滑稽的忧伤、绝望的幽默调侃着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将你从一切失语症和狂飙突进中解救。 很沉痛,但很好笑。 本期节目请到三位极具黑色幽默气质的创作者徐磊、颜怡、颜悦来漫谈我们心中的地狱笑匠,揭秘在电影和脱口秀创作中黑色幽默的酝酿过程。录制过程也非常之黑色幽默,相当忠实地传递了文本的无厘头精神,在冯内古特(1922-2007)百年诞辰之际致敬了作者。 Ps.剪辑的时候发现怎么修音都修不掉的重低音底噪,还以为是《走近科学》般的神秘信号,忽然想起录制时房间不远处是一个后摇电音节。遥想当年德累斯顿大轰炸中那忽远忽近的滚滚闷雷,诸位就权当是有意为之的“地狱底噪”吧。 事情就是这样。 【嘉宾】 颜怡、颜悦 脱口秀演员、编剧 徐磊 导演、编剧,代表作《平原上的夏洛克》 【你可能会听到】 05:00 与冯内古特的初次邂逅 08:35 幽默来自于有分寸的冒犯 12:44 喜剧电影的编剧公式 17:00 史上最另类的“科幻作家” 20:30 《五号屠场》中毫无逻辑的残暴 27:19 啥是黑色幽默啊? 30:50 有些悲惨只能报以一笑 34:50 生活中俯仰皆是的黑色幽默 40:59 人生最好的事情就是终有一死 45:00 喜剧的本质是获得认同和联结 47:36 拍电影也是发现真实自己的过程 52:10 脱口秀没有底色,就是悲凉本身 60:50 连自杀都会失败实在是太失败了 63:30 《地球最后的导演》:假如电影不存在了 68:03 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反大师的大师 76:04 朋友与朋友一致是为了表示友谊,敌人与敌人不一致是为了表示敌意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德沃夏克-幽默曲 & Radiohead - You And Whose Army?
附近性是近几年来在城市知识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热词。在学者、都市白领、大学生对「附近的消失」的探讨中,还有太多需要厘清的问题: 「附近」真的消失了吗?如果答案为「是」,那么「附近的消失」是对谁而言的?是什么导致了「附近的消失」?或者是,在「附近的消失」之前,是否还有更多本质的状态在消失?「附近」能够解决「孤独症」「抑郁症」「无意义感」「无聊感」等层出不穷的「城市病」? 每一个问题都很大,而我们讨论的内容只有一点点。本期节目是与北海怪兽的串台,与肉饼、润润的长谈跳跃而零散,但确实是一次尽兴的聊天,也承载了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感受。 世界是他们,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我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嘉宾】 肉饼 北海怪兽主播、爱工作的城市漫游者 润润 北海怪兽主播、爱做饭的文学博士 【你可能会听到】 09:17 关怀底层的时空错位 12:30 好的理解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6:27 不是所有城市的便利都是理所应当的 21:00 溜街串巷带来底层的安全感 26:44 为什么要发现附近?发现什么样的附近? 33:10 在大城市生活有种无处排遣的苦闷 41:00 骑行通勤的复兴,自行车和小电驴之爱 50:27 社会隔离的两个文本:《寄生虫》和《燃烧》 55:15 白左幼稚病与气味的阶级性 60:05 城市漫游景观:菜场、超级市场 66:30 盒马鲜生所创造的生活方式 73:50 世博会回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了吗 80:30 “大自然”从休戚与共的环境变成待改造的空间 89:45 你看过城市的背面与暗面吗 95:30 从边缘看当代中国人的身份困境 100:30 意识是世界的,胃是当地的 105:45 小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 115:30 理想居住形态:从阿那亚到虎什哈 120:00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资料】 《流动的丰盈: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徐前进 《驶于当下:技术理性的个体化阐释》,徐前进 《论家用电器》,汪民安 《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严飞 《白莲花度假村》,Netflix出品 《寄生虫》,导演奉俊昊 《寻找门卫 : 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彼得·比尔曼 《人行道王国》,米切尔·邓奈尔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 纽约清洁工纪实》,罗宾·内葛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盖伊·特立斯 《扫地出门》,马修·德斯蒙德 《劳动者的星辰 : 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范雨素等 《秋园》,杨本芬 《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 《碌碌有为 : 微观歷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衆》,王笛 《跨越边界的社区 :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飙 《家园何处是》(上卷),《心安即是家》(下卷),王赓武回忆录 《流俗地》,黎紫书 《自由国度》,奈保尔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李谷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还潮 - 春风不改月湖
新年买衣服了吗?看看你的衣柜,是过分臃肿还是过分单调?买过那么多衣服,是否知道什么是适合你的?穿什么衣服,穿成什么形象,既关乎我们的品味喜好,也关乎社交中的自我呈现,当然还有很多自我认知偏差。 本期嘉宾依霖是经验丰富的“衣品教练”,是从心入手的“形象顾问”,她将自己多年心得浓缩在《衣品修炼手册》这本小书中。而提升衣品,不仅需要量体裁衣,懂得搭配,还需要日积月累,训练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衣服无贵贱,衣品有高低。希望大家新年穿新衣,穿出你自己。 【嘉宾】 赵依霖 可颜国际美学教育品牌创始人、芭莎艺术生活美学项目总策划 著有《衣品修炼手册:穿出理想的自己》(中信出版社,2022) 【你可能会听到】 04:34 穿衣服也是一种自我表达 08:20 “美女”标签暗含不平等指涉 13:00 穿好衣服的第一步是自我认知 16:30 一个人是衣橱就是生活状态的象征 20:40 被价格绑架or被牌子绑架 27:20 表达自我的叛逆往往从穿衣开始 36:20 人生而不同,主控权要握在自己手中 44:00 OOTD是觉醒还是跟风 50:40 性别在审美感知中的差别 58:20 大都市dress code的南北差异 62:20 新中式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69:20 审美训练在日常无意识间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蔡依林 - 看我72变&姜昕 - 我不是随便的花朵
春节假期过完了,你和父母有深度交流吗?和老朋友们互诉衷肠了吗?还是百无聊赖玩了七天手机?在异乡打拼心中委屈不少,为何对父母报喜不报忧?明明一肚子话想说,为何在社交场合有口难言? 本期节目做客Steve说,敞开心扉聊媒介技术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上半段追溯移动互联网对这几代人社交方式的重塑,下半段不可避免滑向了对亲子间交流障碍的讨论。社交媒体让我们的交流变得便捷丝滑,但或许真情的交往遵从更原始的规律。 十天连更马拉松半途中断,矿工去滑了三天雪,现满血复活。 【嘉宾】 史秀雄Steve 心理咨询师、播客Steve说主播 【你可能会听到】 4:26 追溯播客起点:记者行业社恐率太高,满足不了表达欲 11:30 互联网曾经是秘密后院,现今成了生活的基础设施 20:50 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碰撞,是拿什么在碰撞? 29:30 海边长大的乐天派在都市小盒子里变抑郁了 42:04 你想表达的和别人解读到的,在网络世界被进一步拉远 53:20 为什么人们被迫交谈时反而容易看见彼此 62:26 社恐和社牛硬币的两面,共性是交流的丧失 74:50 同温层的观念共鸣真的是连结吗? 79:48 过年又想回家又觉得无聊,怎么破? 88:32 年轻一代的交友兴趣整体在下降吗? 93:40 爸妈没法像咨询师一样有耐心,但会因为你心软 101:22 父母离去,人生只剩归途 110:53 报喜不报忧阻碍了父母更多爱你的机会 117:38 人的真实情绪体验被BGM带节奏了 【参考资料】 书籍 安德斯·汉森《手机大脑》 罗利娜·科尔霍宁《芬兰人的噩梦》 电影 罗曼·波兰斯基《杀戮》 大鹏《吉祥如意》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陈婧霏 - 梦里水乡&陈鸿宇 - 人在旅途
被催婚,大概是你春节回家最头疼的问题,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所以,熬大夜也要把节目抢在你离家前发出来,毕竟父母生你养你不容易,还是买张机票赶紧走吧,留住这份亲情。(一个玩笑) 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困扰往往由过去导致,下游的问题往往要靠上游解决。我们还需要婚姻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婚姻?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判断?婚育经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婚难时代》是对日本婚育问题的一次全景扫描,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严峻又诙谐的社会速写。例如不同年龄层的婚恋观:“比起充满现实顾虑的年轻人,老年人更能以惊人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婚恋”“现今五六十岁的泡沫世代是恋爱至上主义”“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需要心动的感觉,觉得利害关系一致更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游识猷和Alex两位通透又个性的“过来人”,从《婚难时代》聊起,通过观察日本的婚育和人口问题,我们试图为当下求解,看清婚育难题中宏观经济、代际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因素,从容奔向自己想要的幸福。 【嘉宾】 游识猷 果壳网主笔、知名科普博主 Alex 媒体人、知名视频博主@Alex绝对是个妞儿 【你可能听到】 06:36 日本的“婚难”是他山之石 08:49 相亲角特别像售卖商品 13:23 寺庙相亲安全、低价又高效 19:15 父母代理相亲也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 24:27 婚恋观冲突背后是经济关系变迁 28:11 结婚是为了避免孤独,没想到婚后更孤独 33:00 不婚不育保平安为什么成为风潮 40:15 结婚已经从生活的目的成为自我发展的手段 51:00 中国的人口结构导致婚恋和生育问题恐比日本更严重 53:53 疫情对东亚婚育率的影响 57:03 婚姻的益处:经济、陪伴、认识自我 60:09 自我是一个碰撞之后产生的东西 65:54 杀死亲密关系的末日四骑士(John Gottman):批评、污蔑、防卫、沉默 70:50 “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源于生活方式的单一 72:47 【重点推荐内容】防催婚心法:跳出思维定势,温和而坚定 86:00 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亲密关系的影响 93:17 恋爱游戏&软色情娱乐会弱化爱的能力吗? 98:15 因为婚育回不到职场如何破局? 101:23 《始于极限》:认清主观能动性,避免无力感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Anthony Hamilton,Elayna Boynton - Freedom
格子是我读书时候的榜样,那时的他在锵锵谈笑风生,在新媒体战场倚马千言,在跑题大会指点江山。他自言在爱的包裹下听着鬼故事长大,才酿成如此博闻强识的古灵精怪。忙碌的日子里,磨砺促他沉潜,游走让他成熟。几年后,交出这本《人间一格》,我们一定不能小瞧。 我们都是山东人,我们都是媒体人,我们都是读书人,我们都是写作人。相似的经历可以让聊天迅速热络,但他文字的准确才是那久违了的亲切感的最大保障。 在冬日的暖阳中,翻看这本如冰川般纯净的小书,内心波澜不惊,安然陷落在一位创作者全部的真诚里。今天就是那久别重逢的日子,我们聊起出书的二三事,回望家乡的百十年。 【嘉宾】 格子 作家、媒体人、播客“跑题大会”主播 著有随笔集《人间一格》 【你可能会听到】 05:30 表白跑题大会:我会在有阳光的地方等你 10:30 一本“拖了十年”才写出的书 18:30 好多年没见过没有腰封的书了 24:30 新闻业不是写作者的殿堂,但养活了很多写作者 27:30 动笔时刻:人生再也没有练习课了 35:40 文字洁癖:一本每个字都是我写的书 45:09 《人间一格》读来如老乡般如沐春风 54:00 流量平台上卖书最需要好哭 60:00 齐白石开始做自己,像军人一样管理自己 72:20 做一个山东人意味着什么 82:56 理解不了过去就是断线风筝 88:20 经历同样的生活,为何作家写的是文学 95:20 “不咋爱说到装啊我” 97:37 雄壮而市井的武汉 100:40 农村给了我不可复制的人生 110:10 创作者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115:20 梅西KOL到底在为什么感动?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刘昊霖,kidult. - Landing Guy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