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hAo mArket 创始人聊聊艺术、时尚和在百年老洋房里的零售新物种

城记播客

好“市”发生! 今年夏秋,hAo mArket 好市在陕西北路一栋尘封已久的老洋房启幕。从九月至今,这个曾被作为民航系统老干部活动室的地方,展览有之,市集有之,还有别具一格的时尚零售空间。本期节目,我们请到 hAo mArket 两位创始人来聊聊她们的故事,以及正在孕育中的零售新物种。 主播/王越洲 嘉宾/Alda,549花园住宅hAo mArket始作俑者,用爱发电的艺术爱好者,没有感情的ppt及excel生产机器 嘉宾/biobio,549花园住宅hAo mArket的始作俑者2号,时尚行业务工人员,热衷买汏烧的陆阿姨 剪辑/junno BGM/Float Feat. Mabanua 时间线 01:52 陕西北路549号洋房的前世今生 03:13 一种完全开放的打开 04:30 把最金贵的一楼区域作为公共展览和活动区 07:59 Alda:从统计学到艺术史,支持艺术家有很多方式 13:33 biobio:大三起就决定长期在时尚行业耕耘 19:03 时尚行业的买手是做什么的? 24:48 看重内容、接地气的市集 26:17 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把喜欢的东西维持下去 32:01 做零售就是上得秀场,下得厨卫间 35:29 计划做一些与在地社区对话的艺术项目和公共项目 陕西北路549花园住宅 hAo mArket 1F艺术花园实验室 《装置A》 生态艺术创作者黄硕 2F肌肤美学实验室 《HAve A Good Time好时好市》 艺术家 龙荻 近期新展《笑声让好“市”发生》 https://mp.weixin.qq.com/s/ACuGYWf2K6v5VDYJnttsLQ hAo mArket:https://mp.weixin.qq.com/s/hQNJFrbr1XgjCKb-itDciA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45分钟
99+
3年前

再谈新村:乡愁、社会雕塑和附近性 | SUSAS2021

城记播客

新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建筑师挑战自己的舞台。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至今还对新村抱有一份乡愁,历经职业转换和居住变迁后,新村又给身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她们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公共艺术怎么做才能真正融入社区?建筑师在社区规划中承担的到底又是什么角色?在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即将进入尾声之时,再谈新村。 时间线 03:24 张如怡和周渐佳的自我介绍 04:41 张如怡的居住变迁:法华镇路沿街居民楼-北新泾新公房-宝山的类新村 09:00 在住房相对匮乏的阶段,满足居住需求的优先级比空间权益和私密性高很多 11:49 周渐佳的居住变迁:从高校新村到高校新村 15:45 新村曾一度是大型企业的附属设施之一,从新村来到更多元的外部社会,对新村居民的身份冲击很大 19:08 同济大学为解决教职工住宿问题而兴建的同济新村 20:25 周渐佳的同济新村记忆:猫、树和白天的日常生活 22:08 浓缩在时间单元格里的新村乡愁 24:18 张如怡对自家小区的观察:晒被子、小区中央的椅子、被浸湿的大衣橱 32:57 张如怡的鱼缸和北京东路贵州西里的鱼缸 38:24 公共艺术大家谈 42:44 历史上“最小”的公共艺术 46:13 长期来看,要把找到更长效的方法来把公共艺术融入到社区和城市中 49:05 社区规划最重要的是和社区一起构想愿景,然后找到实现路径和优先级 55:09 社区项目的关键改变不是由建筑师来推动的 01:00:08 回到附近:宠物社交与橘子树社交 01:05:13 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理想居住地有何不同? 嘉宾简介 周渐佳,冶是建筑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那行空间创始合伙人。任教于香港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候选人,The Cooper Union Irwin S. Chan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建筑学硕士。 张如怡,198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201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从内在直觉出发,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展开。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将其重组、折叠、压缩,呈现日常状态瞬间“物化”的肌理。在近年的“装修”系列中,艺术家调度人、物、场所,试图展示自身与他者日趋交缠,彼此修饰的姿态。张如怡通过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的关系构筑“话语装置”,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主播/制作:王越洲 BGM:小田和正 - 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 KAN - 爱は胜つ 参考图文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网 https://www.susas.com.cn/ 冶是建筑的同济新村研究系列 https://mp.weixin.qq.com/s/-QVCRgaFz0YWQ1K9KF2Z1A 晒被子 小区中心的椅子 历史上最小的公共艺术 张如怡工作室附近的居民楼,有着弧形线条的窗型 贵州西居民区的鱼缸(前景应是UNO团队在社区策划组织的摄影展)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73分钟
99+
3年前

曹杨新村70年:一个工人社区的理想空间样本 | SUSAS2021

城记播客

今年是曹杨新村建村70周年,从作为标杆的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到几代人无奈“蜗居”其间的老破小。在工人的历史荣耀和特殊身份逐渐消失之后,曾经世外桃源一般的曹杨新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模范社区又如何反哺这些居民?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一书作者杨辰老师,2009-2010年他曾亲自租住到曹杨新村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口述史料。他将和我们聊聊关于曹杨新村空间、社区和居民身份的变迁史。 嘉宾/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嘉宾主持/王璎珞,城市设计师,Jane's Walk 上海发起人 主播/王越洲 制作/王越洲 BGM/《今天我休息》插曲 时间线 03:28 从空间到人的工人新村研究 07:27 “新村”思想传播的初步线索 13:43 中西合璧的曹杨新村设计规划团队 17:46 选址首先考虑“为工业生产服务” 20:11 公共空间、集体生活和计划经济下的户型设计 27:45 如何塑造新村居民的身份:居民层层选拔、大量社会宣传、独特的新村物质空间 34:12 90年代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新村社区网络给予居民的帮助和力量 41:47 扔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牌:保护和改善的两难境地 46:39 成套改造的突破:扩大居住面积、便于住房流动 49:55 村史馆等新的新村身份认同方式 52:03 老旧小区改造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一村一策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曹杨展区活动信息可关注美好曹杨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0分钟
1k+
3年前

美术学校与现代艺术教育的诞生 | 记忆市场

城记播客

本期顺昌路·记忆市场节目关注艺术教育。从土山湾画馆、背景画传习所到上海美专,再到后来的华山美校、上大美院附中和工艺美校,摩登上海孕育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小龙花和黄松,他们都出自上海著名的艺术院校上大美院,现在也分别身兼创作者、教育者、媒体人等多重身份,他们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聊起,漫谈艺术教育的流变。 嘉宾/小龙花,艺术家、插画师、漫画家 嘉宾/黄松,现供职于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大美院水墨缘工作室成员 主播/王越洲 logo设计/王璎珞 节目时间线 03:44 小龙花和黄松的艺术教育经历 06:00 传统中国绘画的教学模式是在家族、师徒等封闭体系内 09:28 土山湾带来了西方课程式的教育理念,也培养了上海早期商业美术人才 11:54 随着五四运动兴起的美术革命 17:20 1921年的上海,就有杂志介绍后印象派 18:25 同时期德国与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 24:22 留欧与留日回国后不同的艺术转向:以朱屺瞻为例 31:34 艺术的奇葩张光宇 35:47 城市化和消费场景的增多也促使艺术不断发展 36:29 作为应试的素描和色彩 44:13 在全国往“苏派”走的大环境下,上海还是有部分艺术家坚持欧洲传统 51:27 学艺术生还需要学文化课吗? 01:00:40 美院校园生活 节目中提及的部分书籍 《上海漫画》(上下册) 《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张光宇小集》 粟上海·记忆市场微信:粟上海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77分钟
99+
3年前

街道、花园、阿那亚,在哪里都可以和书相遇

城记播客

书展与城市和公共空间息息相关。今年,abC艺术书展不仅将北京场与上海场的主题分别定为“共同的街道”和“耕种我们的花园”,并在美术馆之外也尝试了一些新的阅读场景。本期节目,我邀请到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来聊聊出版与阅读、文献与社区。 时间线 03:21 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观展节奏——在书展中设置展览空间 14:03 关注附近、关注与所在城市的关系是创作者和艺术机构的自觉 18:45 策展可能和大众有点距离,但出版和阅读就非常民主了 21:17 独立出版物能锁住时间 24:37 用出版物把大家团结起来 28:03 做年刊和文献库也是反哺自己 30:22 abC第二期年刊会关注创作者社区如何形成、如何共同工作 34:56 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招人! 41:52 一些在新场景下办艺术书展的尝试 49:38 书除了能承载思想和知识,更是一种交流工具 嘉宾/赵梦莎,编辑,艺术写作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 嘉宾/西瓜,闲下来合作社社长 主播/王越洲 剪辑/王越洲 logo设计/王璎珞 BGM/Xavier Cugat - Viva Cugat 本期节目提及的部分书目 当代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中英双语年刊《te magazine》 多学科出版项目da-in-print与比利时建筑师、艺术家Olivier Goethals合作的《POEM!》 公园读物第二期《文艺复兴 2001-2021》 广州时代美术馆社区杂志《黄边有信》 探讨街头摊贩生态的《51摊》 深入观察与研究上海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的《客堂间》 上海新华社区在地刊物《新华录》 郑州在地刊物《壹页郑州》 abC年刊杂志《P_PAL 》 abC艺术书展官网:http://artbookinchina.com/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7分钟
99+
3年前

鞍山新村来了群年轻人:把问题街区变得活色生香的“好”实验 | SUSAS2021

城记播客

上海鞍山五村中曾经有一条200米长的“脏乱差”小路,饭馆、水果店、五金店和各类小店一起,气味呛鼻、无处下脚,居民们每次经过只想屏住呼吸,快步而行。 2018年起,同济大学副校长、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娄永琪和他的团队开始改造这个街区。疫情缓和后,他们更是将其中一栋红房子改造成NICE COMMUNE “好公社”,不仅把学校里的实验室一个个搬到这里,还开放给个人和企业入驻。每周,食物、声音、设计、材料等不同主题的活动都在这里发生。“好公社”也是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四平社区的重要点位之一。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社长陆洲以及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行动研究员鸡蛋一起来聊聊这个高校“外溢”出来的社区空间。 陆洲/从崇明仙桥村到四平鞍山五村的辍学博士,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社长 鸡蛋/一直在不务正业的在读博士,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行动研究员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时间线 01:43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何会被称为“嗲院”? 02:03 在鞍山新村里做NICE公社是想让有创意的事在社区发生 07:18 社区作为一个实验室容错率很高 08:27 曾深耕崇明的陆社长和曾研究社区花园的鸡蛋 12:14 给想尝试新东西的人陪伴和孵化,彼此成就 18:07 培训界的一股清流:小小唱享会 23:37 把社区作为自我社会化的窗口 25:39 被一条报道后,带火了意大利大师的业务,也带火了鞍山新村的租赁市场 30:58 更重要的是形成对话,社群信息公开,设计出一套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34:52 共创就像一把筛子,最后对的人会留下 38:03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四平社区“走走坐坐”亮点介绍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四平社区 https://mp.weixin.qq.com/s/m6LBLWQGhvolsvv0ZIoL5w NICE公社微信公众号:设计丰收DESIGNHarvests 微信/微信:城记播客

41分钟
99+
3年前

在社区小店做展览:日常营生中的艺术 | SUSAS2021

城记播客

上海,新华街道。 10个社区在地居民组成的策展小组,策动8家包括水果铺、花店、书店、咖啡厅等在内的社区店铺,记录和探讨这些店铺“营生”背后的故事,并最终呈现出8个社区主题展,让这些日常的公共空间充满新的可能性。 10月10日,新华社区《营生记》展览项目举行了第一次“游园会”,各展览小组或店主为大家导览。本期节目就由那次导览的音频编辑制作而成。 时间线亦是导览路线 01:41-04:56 营生记项目简介 导览人:大鱼营造 金静 05:01-08:41 《今年你幸福了吗》 导览人:丁秋宇 地址:幸福集荟 番禺路381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10:00-22:00 08:47-14:43 《看见》 导览人:金静、江姐(M2F主理人) 地址:M2F Cafe 新华路165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8:30-19:30 14:51-16:07 一平米微公共艺术行动之艺术便民橱窗 提案者&艺术家:得译工作室(夏意兰、保罗·夏沃图) 落地点位:新华路369号、新华路607号、定西路600号、定西路710弄附近 16:07-20:56 《日日好食》 导览人:腰三 地址:万园鲜品 新华路400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7:00-22:00 21:13-25:47 《这位街坊》 导览人:马琳 地址:CROSSOVER 新华路404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8:30-23:30 25:48-26:49 《造贤运动》 导览人:麻进 地址:1900 Loft 定西路465弄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9:00-24:00 26:49-31:15 《老物新生》 导览人:Alan、薛姐(臻圆文化空间主理人) 地址:臻圆文化空间 新华路593号4号梅泉别墅内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请添加微信Alanyshen预约观展 31:22-33:24 《花漾新华》 导览人:Rita.CHEN 地址:蔯·花艺&设计 新华路664号1临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10:00-21:30 33:28-39:50 《斜杠,在发sheng》 导览人:Fang 地址:斜杠空间 新华路669弄12号院105院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10:00-18:00 40:08-44:48 胡燕子老师总结 营生记介绍 https://mp.weixin.qq.com/s/GsS8gkuh-16ahq8Rae9U4Q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美好新华 https://mp.weixin.qq.com/s/LtLaMK0cxAPW62NSkLlDqA 制作:王越洲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关资讯请关注同名官网或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46分钟
99+
3年前

不息的变动——一所上海私立艺术学校的四十年风云 | 记忆市场

城记播客

本期是顺昌路·记忆市场专题的第二期节目。 在1910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这么一所私立艺术学校。它创建于乍浦路7号的民居中,几经迁徙后来到菜市路(今顺昌路),后来甚至一度计划在江湾、漕河泾等地兴建校舍和美术馆。 虽为私立学校,但时人对其青睐有加,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到海上闻人都曾以各种方式帮助过它。 男女同校、人体模特、旅行写生、办展筹款,这所学校不仅最早引入了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还第一次将国画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 四十年来,程十发、万籁鸣、赵丹、朱屺瞻、李可染等大家,都毕业或曾求学于这所学校。 本期节目我们就将聚焦上海美专。这样一所私立学校是如何崛起的?它的初始资金从何而来?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如何互动?它又为上海留下了哪些遗产? 节目时间线 02:40 上海美专简介 04:09 报纸、杂志、月份牌等新兴媒介的诞生催生了商业美术人才的需求 06:55 从虹口民居到菜市路校舍,上海美专在迁徙中不断壮大 10:13 刘海粟家族给予美专早期办学财力上的支持 12:54 上海美专创设经济校董:吸纳上海各界社会名流支持学校发展 14:48 引入写生等课程进行教育改革,与蔡元培“美育”教育体系遥相呼应 21:23 展览作为一种社会美育,亦是筹款手段 23:26 将国画也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 26:41 上海音乐学院也出自上海美专 嘉宾/钟金,刘海粟美术馆典藏部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记忆市场——粟上海顺昌路艺术项目后续活动计划请关注微信:粟上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34分钟
99+
3年前

一位新闻少年和他未终结的冒险

城记播客

把新闻当做人类学的田野是一种什么体验?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刚从美国回到国内的朋友。因为疫情,刚读大三的他回到国内边上网课,边开始新闻业的冒险。一年间,他先后在三家媒体实习,辗转多地,他说他的选题“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比如给《野孩子》成员讲电子舞曲”,和偶像淡豹聊家乡菜,还有看演出时对视了一下b站里婊里婊气的连龙青老师。” 本期节目我会就中美新闻理念差异、媒体实习随感、对新闻业的看法展开聊天。没记错的话,王炫迪应该是城记截止目前最年轻的嘉宾。 时间线 01:50 选择读新闻的原因 05:11 美国的新闻教学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写作 06:43 普利策奖得主的调查新闻课 11:26 亚裔美国人群体的复杂性 14:10 黑人球鞋的选题——开始思考写作者和写作对象间的关系 23:33 如何去形成关于“我”的叙事 26:16 不能只关注下层发生了什么 29:34 关于大胃王与粮食浪费的报道 33:31 上海好精致 38:34 在外媒实习无法看到工作流的全貌 47:10 盘点这一年写过的报道 50:46 家乡并不是一个特别固定的身份 嘉宾/王炫迪 主播/后期/王越洲 王炫迪过去一年的作品: Shanghai’s Urban Scavengers Rescue Memories of a Vanishing City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6290/shanghais-urban-scavengers-rescue-memories-of-a-vanishing-city In China’s New Age Communes, Burned-Out Millennials Go Back to Nature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6694/in-chinas-new-age-communes%2C-burned-out-millennials-go-back-to-nature With Podcasts, a Generation of Young Chinese Find Their Voice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7626/with-podcasts%2C-a-generation-of-young-chinese-find-their-voice 到义乌去 https://mp.weixin.qq.com/s/cK_36v2qxpG-Tlfd0kWJZQ 我的2020,和四段未终结的冒险(节目标题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7mEUj3UD8oFG5neozFKxA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8分钟
99+
3年前

百年公交都会的最后13条无轨电车线

城记播客

上海拥有全世界连续运营时间最长的无轨电车系统。目前运营的13条无轨电车线路中,14路电车已近107年历史,被誉为上海公交的“移动博物馆”。 但随着7月底上海久事公交的一篇推文《上海无轨电车线路将调整保留至6条》,无轨电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人心。文章中给出了调整的原因和具体方案:因为无轨电车的架空线和配套设施有碍市容,加之部分线路途经地区旅游资源较少,所以会陆续拆除电车配套设施(触网线、电车杆等),为城市腾出新空间,电车车型也将陆续替换为新能源车型。 曾经伴随着一代代上海人成长的无轨电车系统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说有碍观瞻并不是拆除电车线网的理由?作为城市文化和记忆的一部分,公交史该如何保留和传承?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两位公交研究者,来聊聊上海公交史。 嘉宾 陈寒松/电车迷,城市考古联合创始人 Wing/本名宋文超,电车迷,微博@电粉wing 主播/剪辑 王越洲 音频来源 YouTube:Shanghai, China Trolleybus Scenes - 2005 & 2019 28路报站声 德彪西《月光》 时间线 00:02:17 节目缘起 00:03:14 嘉宾自我介绍 00:04:42 把20路称为铛铛车合理吗? 00:07:04 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之别 00:12:38 上海电车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息息相关 00:13:50 有轨电车式微有政治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00:16:51 无轨电车是如何运行的 00:22:51 电车架空线网是一种工业美学,并不有碍观瞻 00:26:40 作为公交遗产活化石的电车线杆和终点站小亭子 00:30:44 每条电车线路沿线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00:34:09 越是成规模化、系统化运营的电车成本 00:44:35 公交路线的设计与配置已经到了转折点 00:54:11 如何保留作为城市记忆一部分的上海公交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75分钟
4k+
4年前

南京纸上漫游记

城记播客

这是一期关于南京城的纸上漫游记,现在回听这期录制于7月初的节目也有点感慨。 十年前,一本以南京为背景的小说《朱雀》问世。南京作家葛亮带领读者游走于南京一个个文化地标,南京的繁荣浮沉也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紧紧相扣。 十年后,《朱雀》出版十周年纪念版,文本和记忆中的南京互相交错。本期节目,葛亮老师将与我就写作《朱雀》的契机、南京城的独特气韵、城市文学该如何回应历史和现实等话题展开对话。 时间线 00:04:31 写作《朱雀》的原因之一是来自夫子庙奇芳阁中金拱门的冲击 00:07:40 另外一个原因是感受到香港人对历史的珍惜 00:10:47 南京人非常安于家乡生活,在外地很难看到关于南京的印记 00:13:30 南京的包容感在语言/族群/街区中都有体现 00:16:15 家学对于少时审美趣味的培养 00:22:03 南京人从来没有因为自身历史的丰盛和奢华降低去降低自己作为守护者的警惕度 00:27:53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最有魅力的还是深重的民间感 00:32:00 城市文学如何对大历史/家族史,日常生活做出反应? 00:41:22 南京的大格局来自民间 00:45:32 《朱雀》十周年纪念版的小彩蛋 00:52:56 最近在读《伦敦六百年》 00:54:24 “端”来的盐水鸭——味觉也是城市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 嘉宾/葛亮,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配乐/钟山春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1分钟
1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