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问题

Album
主播:
李松蔚123
出版方:
李松蔚123
订阅数:
2.19万
集数:
8
最近更新:
5个月前
播客简介...
不解决问题,不增加焦虑
不是你的问题的创作者...
不是你的问题的音频...

08丨对话Stephanie Foo:创伤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解决的

Stephanie Foo,美籍华裔作家,广播节目制作人,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患者。其记录自救过程的自传作品《我的骨头没有忘记》登上过包括「Goodreads年度最佳回忆录」「Amazon年度好书」「Apple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在内的各种重磅书单。去年出版了中文版。 C-PTSD是一种跟早期的持续创伤经验相关的疾病。跟普通的PTSD不一样,患者的应激反应并不指向某一具体的创伤事件,因为创伤在他们早期的生活经验里太寻常,太普遍了,很多患者甚至意识不到这就是「创伤」,还认为是生活常态。直到被确诊,他们才对自己有创伤反应这件事感到震惊,然后意识到早期经验中的诸多不寻常之处。 虽然意识不到创伤,但创伤带来的影响又是具体且强烈的,动不动就会让他们陷入应激。所以他们脾气古怪,情绪暴躁,容易有过激倾向,难以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并且,既然看不到创伤的存在,他们就倾向于把这一切都归因为「个性」问题,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麻烦的人」,这当然又让他们在跟身边人相处时更困难。 Stephanie在这本书里用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自己生病和自救的体验,这对很多人意义重大。事实上,有复杂创伤经历的人远比想象的更多,在我们熟悉的家庭文化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养育风格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造成创伤(Stephanie是华裔,她的家庭文化跟我们有一定相似性)。如果当事人有所觉知,理解那些应激反应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厌恶就会少一点。对生病的认知本身就是疗愈。 在《再见爱人》第四季,我跟其中一位嘉宾麦琳讨论到情绪闪回(emotional flashback),意思是在很多日常情境(常人眼中毫无风险的)中会因为触发创伤,产生脱离情境的情绪体验——例如因为伴侣的一句话就陷入「被抛弃」的恐惧,仿佛身处彼时彼地。这种情绪闪回的现象,在Stephanie这本书里也有详细介绍。如果不理解当事人内在的心理过程,很容易被解读成「作」「不讲理」。当时我还不了解麦琳经历了什么,但她确实有很多经历过复创伤的人常有的反应(后来麦琳告诉节目组,这种不时涌现的恐惧确实跟她小时候的处境有关)。 节目结束后,我也把这本书推荐给麦琳。本打算直接寄给她一本,她说刚好有朋友推荐她买了一本来看。确实看到了很多对应。 对于经历过创伤的人,仅仅只是知道「在我身上会发生什么」就已经是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所以我给这本书写了序,希望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读到。同时,C-PTSD的疗愈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正因为难,我希望他们能从那些正在康复的人身上得到一些鼓舞,积攒改变的勇气。在几位编辑老师的引荐下,我跟Stephanie有了一次对话,她也分享了在本书出版之后自己的最新进展:她已经建立了一段稳定的婚姻关系,并且刚刚成为了一个妈妈。创伤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婚姻和育儿也给她的康复增加很多压力,但她仍然走在越来越好的路上。 这段对话录制于去年11月,通过一个不太稳定的zoom会议室,参与的人除了Stephanie和我,还有翻译张含笑老师。因为网络连接等一系列问题,录制出了很多岔子,好在最终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剪成了这期播客。为了听上去更流畅,删掉了张含笑老师把我的中文翻成英文的部分,Stephanie的英文也用张含笑老师的译文做了一部分替代。 感谢Stephanie,感谢张含笑老师的翻译,也特别感谢果麦编辑团队的穿针引线。希望这个对话跟这本书一样,对经历过创伤的人有所帮助。哪怕不能摆脱那些骨髓深处的疼痛,至少让他们知道,那些「怪异」的情绪只是受伤之后的自然反应,你既不孤独,也不奇怪。 本期你将听到: 08:23 C-PTSD简介,有哪些症状时需要求助? 12:39 “症状”不只是问题,也是一种求生机制; 14:21 接受心理治疗的经验 23:00 身为C-PTSD幸存者的养育体验 29:57 躯体、认知、关系:疗愈最重要的三元素 34:33 承认“父母不爱我”,反倒是一种解脱 45:05 面对情绪闪回的自助建议 本期嘉宾: Stephanie Foo(作家,广播节目制作人,C-PTSD亲历者) 张含笑(资深广告人,自由撰稿人,专业译者) 鸣谢:果麦文化 视觉:路路

60分钟
6k+
5个月前

07丨对话朱萧木:人一长寿,情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发一期好玩的对话。嘉宾是我的好朋友朱萧木老师,「营养工厂」创始人,「交个朋友」首席主播,AKA古希腊掌管气泡音的神,罗永浩老师的左膀右臂。掌声欢迎朱萧木! 我跟朱萧木老师认识十年。他当时还是锤子科技001号员工,这十年间转战了好几个赛道,现在他的「营养工厂」主做营养补剂,身边的好多朋友都在吃,给到的是工厂价,便宜到让人不敢相信。——但好在朱萧木老师这人是值得信任的,听完这段对话你也会感受得到。 这是一期带广告的播客,但这期的广告跟内容非常相关。因为这期主题是现代人的情绪问题。朱萧木老师长年研究抗衰,我们就把情绪问题跟人对寿命的感知放在一起聊,发现了这么一件事:我们现在对年龄,对职业,对外部环境的很多认知,往往是在传统的对寿命的框架中建构起来的。说得直白点,就是已经远远落后于今天的形势了。 需要建立更符合当代现状的年龄认知。 今天很多人都是从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岁才开始参加工作的,而情绪健康的大量概念和方法始于“18岁开始工作”的年代,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人。今天的人平均寿命比过去增长了二十年,随着科技进步,每多活一年我们的预期平均寿命还会再增长一点,也就是说,活着本身就在延长你活着的可能性,现代人成熟得晚,走得也晚,五六十岁还正当盛年,不要想象自己那时候就老态龙钟的样子。这让今天的人完全可以采用一个更乐观的年龄框架。日子长得很,我们跟谁都耗得起。听到39岁的数字时,不要想当然地联想到中年危机、职业瓶颈,事实上,按照过去的算法,现在只能算他的成年早期,跟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差不多。那么再想想他现在的困境,是否就不那么让人焦虑了? 所以这期对话的关键词是长寿,好好活着:多想想自己是个长寿的人,照着你能活100岁那样去安排你的人生,就会更容易开心。 人要怎么长寿一点?朱萧木老师总结了抗衰的5个要素:饮食、睡眠、运动、情绪、补剂。你看这里藏着一个自证循环:长寿有助于心情变好,好情绪又有助于抗衰,总结起来就是,只要你相信自己会长寿,你感受到的麻烦就会变少,就会让你开开心心地长寿下去。 所以新的一年,咱们从情绪开始,长寿起来。新年快乐! 最后来看朱萧木老师安排的福利—— 营养工厂是国内专业营养补剂品牌,全球营养补剂工厂价的先驱,致力于为大家提供高品质、工厂价的营养补剂。绝大多数产品价格都在两位数(一个月的量),比如鱼油、辅酶 Q10,甚至连风靡欧美的“天价”抗衰成分 NMN ,都能打到一个月 75 元,让有需求的朋友轻松实现补剂自由。产品还有华测检测(国内前十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质量把控,让大家用得安心。 * 保存下方图片到微信扫码,进入营养工厂微信小程序,享受新人专属优惠 * 下单记得备注暗号“不是你的问题”,可获双倍积分,兑换更多健康实用产品 * 🎁听友专属福利:评论区发送你的订单号,抽取 2 名听友各免单一瓶 NMN! 时间轴: Part 1:职场焦虑 05:00 特别在乎领导和同事的评价,害怕犯错 07:09 真正的困扰不是人际关系,而是生存处境 09:15 表达不高兴,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抗争 15:14 迷茫的大厂打工人,感觉看不到未来 19:19 焦虑来源于年龄的陈旧认知 27:40 隐蔽的情绪问题:委屈 33:03 36 岁,工作不上不下,如何平衡 Part 2:嫉妒 37:32 一个“阴暗”的心态,有效化解「嫉妒心理」 Part 3:内耗 39:43 面对很多人的时候,不会表达自己 41:30 战略性蛰伏 Part 4:童年创伤 44:01 “东亚小孩像一个模版养育出来的” 47:55 痛苦不会是永恒的状态 50:25 重新定义「成年」的年龄界限 53:22 让孩子来承担婚姻问题的东亚父母 57:58 童年缺爱,导致极度没有安全感 59:06 被爱是一种经验,可以练习 01:01:38 当东亚小孩成为父母:拧巴的委屈感 Part 5:偏执的老年 01:06:41 很难和偏执的父母沟通 01:08:25 “用魔法打败魔法” Part6:愤怒 01:10:49我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对待 再次感谢朱萧木老师!新年咱们都对自己好一点!

75分钟
7k+
6个月前

06丨对话Hero:看不到出口的路上,能做的只有先保全自己

※ 感谢「七幕人生」赞助本期播客,简介下方有《我,堂吉诃德》音乐剧门票的专属优惠 本期播客请到的嘉宾Hero,是一位MIT的在读博士生,他也有一个自己的播客《早日毕业》,这期的主题是博士生的心理健康。 从这个主题你大概可以想象,这次对话充满了各种负能量。对于从没有经历过读博这个过程的朋友,听完之后一定会庆幸你们的明智。如果对读博还怀有某种幻想,这期播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祛魅作用。而如果你已经不幸走在了这条路上,这些痛苦想必可以感同身受,那么希望这期节目多多少少给你带来一些“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的安慰。 我在谈话时也在想,有没有什么方法,转换一下思路或者应对技巧,就能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痛苦?后来我意识到,这个想法很可能本身就是痛苦的一部分。它把系统性的痛苦全推到个人的心理弹性上,事情不该是这样的。Hero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上进,有天赋也有热情的人,一旦进入这样的系统也无法幸免。一个人只要被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就很难不痛苦,这时候应该做的不是改变他本人,而是让他看到自己身边的哪些人和事联手导致了这一切。所以,我们并没有试图找到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仅仅指是列举痛苦背后的各种机制:制度、人(主要是导师)、文化、时代。虽然这些我们都没办法改变。 就一起来吐吐槽吧。这年头谁又不在经历类似的煎熬呢?既然选择继续走在这条路上,就只能在出口出现之前,让自己好过一点。 在国内的人,接下来就该享受长假了。虽然对博士生来说,假期未必比日常更让人放松,心里总绷着一根弦,生怕时间被自己荒废掉。但我的经验是,就算这么想,假期还是做不了什么。不如坦坦荡荡地浪费吧,对自己多说几句“我值得歇一歇”,吃点好的,怎么舒服怎么来。 祝假期(尽可能地)快乐!下期再见! 本期你将听到: 08:08 当代理工科博士生的科研日常; 15:11 系统性因素:读博让人绝望的背后; 25:29 为什么导师并没有改变的动力; 37:10 十多年前,读博还是一个舒适的乌托邦; 53:37 意义感的丧失; 59:52 我们已经失去了改变世界的想象; 1:12:56 看到一些自己被需要的瞬间; 1:16:26 善待你身边的博士生(至少不要雪上加霜); 1:21:06 在抵达最终的出口之前,先保全自己; 1:26:00 “我们会在地狱里获得减刑” ※ 感谢本期节目的赞助方「七幕人生」 ※ 具体购票细节 🐦 早鸟返场「专属」优惠: 💰 880 / 680 单张半价;💰 1080 / 980 第二张半价 🎁 购买1080、980票档,每张赠送本轮官摄纪念U盘、场刊、随机纪念品(徽章、主题书包、票根等,随机纪念品,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我,堂吉诃德》 购票链接🔗:https://ticket.antank.cn/ws/iGSkV5bzb4Ms 二维码: 10岁以下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更适合看《我,堂吉诃德》少年版,现在680/480票档也有专属半价优惠: 《我,堂吉诃德》少年版 购票链接🔗:https://ticket.antank.cn/ws/UQqUszXV7qUk 二维码: 本期嘉宾:Hero(MIT在读博士生,个人播客:早日毕业) 剪辑:康凯,Hero 视觉:路路

94分钟
10k+
9个月前

05丨自我对话:走出拖延,大不了就是挨一顿骂

停更五个月之后,这是复更的第一期。 这期没有嘉宾,我一个人自说自话。 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次打破拖延的尝试。事实上这一期的内容也是围绕拖延(我特意没用拖延「症」)展开的。有一些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用这些素材解释拖延的过程,也是在进行自我合理化。最后还给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多少还是管点用的,毕竟我实现了更新。 拖延,或者叫内耗,在上一个时代算是心理问题中的顶级流量,那时的人们对于「自律」「努力」有着天然的向往。在今天,大家普遍不再相信努力还有多少意义,对于拖延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焦虑了。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不妨就把这一期当做复更前的呓语吧,听不听都行。就质量而言,也确实有些乏善可陈。——在这期播客里我特意强调了,预设一个低水平的目标采取行动,这是走出拖延的第一步。 如果你有感兴趣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下期再见! 录制本期之前,我写了一个提纲,设置了6个讨论主题: 01:06 先聊一聊为什么会拖更; 03:01 用于理解拖延的常见理论; 13:33 时空黑洞理论; 17:02 拖延不需要合理化; 19:34 长期自我封闭的利与弊; 26:38 如何为走出拖延做好准备; 30:56 冲着搞砸的结果去做; 35:00 那些在头脑中拖住我们的声音; 36:53 哪些观念的普及会让拖延者好过一些; 41:32 他人如何提供帮助(附一个案例) 剪辑:康凯 视觉:路路

47分钟
14k+
9个月前
不是你的问题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