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上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三十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村长、苑伶。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悉达多》,德国作家、诗人、画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这本书有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主题——如何找到内心深处的“我”。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黑塞基于释迦摩尼的原型,创作了青年悉达多如何求道的故事。 书里的悉达多是高贵的婆罗门之子,他强壮俊美、善悟而渴慕知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贤士、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所有人都爱他。但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开心,于是他走上一条不一样的自我探寻之路。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6:20 悉达多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10:05 以纯净之心沉入阿特曼,天堂之乐将不可言传 13:03 以思想之网去捕捉自我,使得自我从未被真正发现 19:37 在世上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 22:58 驱使人前进、探索的动能是什么? 27:48 思想和体验,哪一个路径更能找到“自我” 29:54 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42:42 一致五星推荐 BGM:褚褚音乐《一切的开始》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九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简宁、苑伶。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美国南方作家蒂姆•高特罗的短篇小说集《信号》。高特罗于1947年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是法国人后裔,曾在大学英文系任教三十年。高特罗出身于蓝领劳工阶层家庭,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写这些人群。 《信号》这本书收录了作者21个短篇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他深爱的路易斯安那州,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故事中的男女是生活在小镇的底层人民,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陷入生活大小麻烦里,引人发笑,却在细微之间写出了现实。2017年,《信号》被《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评为年度好书。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31 在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不同的折射面 04:02 最喜欢的三篇提名:《偶像之殇》、《信号》、《翅膀》 04:36《偶像之殇》:地狱里的人非要吃草莓蛋糕,但是他们吃不到 10:13 孤独,如一声惊雷从天而降 15:38《信号》:当一台收音机坏掉之后,它的静默如同死亡一样可怕! 18:32 你们有没有过对物品的执念? 26:06《翅膀》:人与物品的关系背后,是女性帮助女性 33:07《书评的故事》:一个低级会计师,靠写小说获得解脱 45:22 观察细致入微,对话有趣精炼,四星以上推荐 BGM:褚褚音乐《一切的开始》
大家新年好~ 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八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简宁、村长。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美国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是丹尼尔.凯斯。这本小说曾荣获《星云奖》和《雨果奖》两项科幻大奖,但其内在又不那么科幻,反而是讲述了一个人性关怀的故事。 主人公查理.高登是一位智商只有68的智力障碍人士,尽管天生缺陷,他却极力学习,努力想要跻身正常人的行列,于是他大胆地接受了一次改造手术,尽管这项技术只在一只叫阿尔吉侬的老鼠身上获得过实验成功。本书讲述的就是查理.高登接受完手术,智商从68逐渐变为185的故事,他在恢复正常乃至超越常人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朋友,面临人情世故的挑战。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15 17篇进步报告:从白痴到天才的真实日记 04:36 你愿意接受书里的这个实验变聪明吗? 08:01 “没有人性与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毫无价值” 13:41 如果“变聪明”的技术能规模化,是幸运还是灾难? 19:55 查理的母亲亲手塑造了他的不幸 28:26 当进步报告最终又回归到稚拙的版本 30:53 四星以上推荐 BGM:褚褚音乐《一切的开始》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七期节目,也是我们2022年的特别篇——本年年终总结的录制~!本期主播是:苑伶、村长、简宁。 相信2022年对于大家而言都感触颇多。我们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好好分享一下我们对于2022年的体会,比如我们为什么开始做《书读完了》这个播客?在这一年的读书旅程里,我们收获了什么?哪一本书带给我们的感触最大?有没有治好自己的焦虑?是否拥有了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勇气? 2022年马上要过去,在这里也祝福我们的听众们,新的一年能拥有更快乐的生活,从阅读以及我们的播客陪伴里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祝大家新年快乐!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02 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做播客 04:35 播客定位:陪伴式阅读 13:26 录制以来最喜欢的三本书 18:55 发现了对方身上某些原本并不了解的特点 27:22 录播客对工作生活的影响 35:33 缓慢涨粉会焦虑吗? 38:30 明年希望有哪些改进? 50:13 灵魂发问:读书播客这件事计划坚持多久?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六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苑伶、村长。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作品《流俗地》。截至目前,豆瓣有超过8000人给出了评价,评分高达9.1。如书名,这本书着墨于流俗之地,把一群平凡的人放在一起,写一部“有很多人、有许多声音,如同大合唱一般的小说”。 黎紫书用“穿插藏闪”的叙事技巧,让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在我们面前逐渐延展开来。马来文学似乎很多叙述都和“雨”有关,人生不少重要的事都在雨中发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湿淋淋的、即使风干后也难以平复的时代记忆。 01:03 小人物命运,大时代主题 03:34 马来华人作家的使命:把所认知的家乡一笔一笔勾勒出来 07:22 从“乌鸦娶彩燕”说起,马来华人的女子众生相 15:52 生无可恋的人慕名而来的“打卡”景点 29:22 用轻快的语气讲生活的残忍 34:23 最温暖的“屎尿屁”描写 44:25 四星以上推荐:准确的文字写出了精彩的人物群像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五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简宁、苑伶。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智利80后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这是本哈明·拉巴图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首部被翻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集,广受好评。2021年,《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入围了国际布克奖的短名单,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而中文版是在今年9月最新出版的。 本书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包括“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史瓦西、量子力学领域大名鼎鼎的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这本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4:33 普鲁士蓝:致命毒物氰化物的美丽前身 10:50 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上逼近“奇点” 16:00 原子内部在发生什么?海森堡和薛定谔的两种解法 19:41 被摧毁的决心、分寸和责任感 25:22 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科学家的“恶”? 27:55 天才与疯狂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31:50 虚构与非虚构结合的独特叙事,你怎么看?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四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苑伶、村长。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的作品《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通过本书,我们将回顾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和北美的消费主义历史,了解品牌如何为商品注入价值、百货商场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样的闹剧、公关和广告是如何完成符号工程的。 从更加个人的视角出发,或许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2:34 造词届第一名:“生活方式” 05:27 拜物教: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消费者远离生产的后果 09:09 品牌:为消除生产盲盒而生,却成为创造商品符号价值的手段 10:21 百货商店,革命性的消费体验 12:41 资产阶级的物质文化是消费社会的起源 15:17 图像技术发展促进消费主义下沉 18:58 怎么看待去品牌化的现象? 28:12 公关、广告如何完成符号工程 32:31 意识是可以被管理的吗? 42:31 4.5星以上推荐:一部清晰的消费主义全球史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三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简宁、村长。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万火归一》。科塔萨尔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被称为博尔赫斯的“精神之子”,这个时期还有一位我们熟知的作家,就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对科塔萨尔的写作风格有这样一种概括:“他的小说有一种魔力,把现实世界变形、拉伸,而后折叠,建造一个全新的意识世界。读者仿佛就在另一个世界里,任他拨弄思想,任凭他把那些现实素材尽情地拉伸、揉捏、捶打。” 那么,我们今天就从他的 8 个短篇小说中,体会一下他写作中现实与想象交织融合的风格。 01:05 有限空间里的无限想象 03:41 一次魔幻的高速堵车,一个小社会的缩影 10:48 从观众到主角:假如你被邀请参与一场即兴话剧表演 16:30 飞行员逃离到海岛——你有类似的精神坐标吗? 22:04 两个时空都在一场大火中落下帷幕 26:29 对比《海边的房间》、《夜晚的潜水艇》: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 30:09 拉美文学爆炸与魔幻现实主义: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为荒诞 34:16 四星推荐:构思精妙,但有一定的阅读门槛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二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简宁、苑伶。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蔡崇达在今年9月最新出版的小说《命运》。蔡崇达是一位80后作家,福建晋江人,他上一部作品《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出版后在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发行。 《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之后,时隔八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皮囊》里的那句“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正是出自《命运》的主人公,阿太之口。《命运》以九十九岁的她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0:58 在命运的无常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支点 03:33 履行写作者的责任:用8年时间调动内心的力量 06:02 地瓜爷爷与芋头奶奶的爱情 10:18 一个字7毛的电报,“这是你和杨万流的鹊桥” 19:06 神婆的启示:命运如果这样,那你就活下来,偏活下来,看他能拿你怎么样 26:44 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酿造了三代人的悲剧 32:01 死亡观察团:要善于观察平凡生活里的惊心动魄 41:14 “找不到自己前,千万不要找妻子” 44:09 五星推荐:戳进人心坎里的写作,收获温暖与启发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一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苑伶、村长。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长安的荔枝》,一本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大家对马伯庸应该不太陌生,他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等等。 《长安的荔枝》这本7万字的小说仅用了11天写就,看到这个书名就很容易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这篇小说呈现的恰恰是千里之外的鲜荔枝是如何从岭南运送至长安的。 这也是一个名为李善德的大唐打工人拼尽全力完成项目的故事,也就是马伯庸在后记中写到的,以基层办事员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事件。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10 古代基层办事员视角:一个老实的打工人 03:08 古今同款困惑:要不要在大城市买房? 08:20 老实人如何避免在职场被老板和同事坑? 13:14 对上管理和察言观色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努力培养的吗? 20:45 你有没有在绝境中爆发出能量的时刻? 35:26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大型命题作文,你会如何设定人物和剧情? 41:32 五星推荐:11天、7万字酣畅淋漓的创作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二十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苑伶、简宁。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一本瑞典小说《焦虑的人》,作者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一位年轻作家,1981年出生,以撰写博客和专栏起家。巴克曼写过几本小有名气的畅销书,包括《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等。 巴克曼的写作轻松幽默,温暖治愈。他的作品非常关注弱势人群,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有缺点、也会遭遇困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身边人甚至是自己。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0:56 有的人跑起来像猎手,而他跑得像猎物 07:51 我们没法改变世界,但一有机会就要尽力而为 13:13 成为胜利者:钱要花在和其他人保持距离上 22:44 孩子会吸走家里所有的氧气,挤占成年人情感交流的空间 29:42 同为银行劫匪故事,《白兔》的剧情更胜一筹 34:00 叽叽喳喳的人质,深刻展示“无效沟通”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十九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村长、简宁。 这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是一本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的对话实录,在跨越了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的对话中,项飙从个人经验切入,探讨了年轻人之丧,阶层流动,边缘与中心,大学与教育,共同理想,以及全球化等命题。 项飙分享的思考方法真诚且直接。他说:“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你构造它,它逼着你,刺激你去反思自己,批评自己,不断冲破原来的理解。”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11 一场漫谈:与年轻人的真诚对话 07:54 “在牛津大学,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事” 11:38 你是否有串联人生的清晰脉络? 14:58 散落在各行各业里的乡绅:什么都能讲,而且讲得很有趣 16:52 “个人的再生产”:让自己成为目标 20:26 当赚钱糊口不是主要目的,那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21:37 没有竞争压力了,大家最独特的才华才会体现出来 22:24 图景:把脑海里的意向具体、精准地描述出来 25:38 个人经验问题化:如果有机会,会研究哪些命题? 31:58 独立思考,不被轻易卷入别人的话语体系 36:07 四星以上推荐:可作为人类学与社会学启蒙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