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过得好吗?”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66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简宁、苑伶,我们还邀请到了返场嘉宾佳倢,一起来聊一聊蔡崇达在今年5月出版的新书《草民》。 蔡崇达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了,我们曾在第22期聊过他的《命运》。蔡崇达于1982年出生在福建泉州,曾担任《中国新闻周刊》、《GQ》、《周末画报》等媒体的执行主编、总监。他在2014年发表的首部非虚构作品《皮囊》,被译成多语种在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发行,累计销量逾600万册;2022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命运》,也颇受好评,豆瓣评分8.9分。 今年出版的新书《草民》,是一本短篇合集,故事依然围绕着他的家乡东石镇展开。它和《皮囊》、《命运》一起,构成了蔡崇达的“故乡三部曲”,也是这一系列故乡主题的收官之作。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35 本书最治愈的一句话:“你今天过得好吗?” 15:39 命运慢跑团里的中年人们 22:27 “每一根香都是某个老人拼了命的一次挣扎” 49:03 过度编辑的对话,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是蔡崇达? 54:18 脸谱化的女性形象:是写实,还是作者态度? 01:02:24 面对父母,真的能做到课题分离吗 01:10:35 写故乡人的故事,也是探寻自己的过程 01:19:14 怎么理解全书的主题 01:26:52 一致四星推荐
“身体保持着松弛,眼睛就有时间来观察。一个奔跑的人是没办法进行观察的。”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65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苑伶、村长。 本期我们一起聊的书是奥地利作家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隐墙》。这本书讲述了当世界突然出现一座无形的墙壁,似乎只剩下主人公一个幸存者时,她是如何重新认识自我、重建生活的秩序的。 这本书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评价这本书是“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主义科幻杰作。”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01 这本书在写什么:种田文?末日寓言? 06:11 假如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一面隐墙,你会如何应对? 14:20 与世隔绝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20:18 如果没有猞猁和贝拉,女主的选择会有变化吗? 24:03 作者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36:40 小说结尾的设计是什么用意?(提示:有剧透) 45:55 一个很好的日记范本 54:32 打3星还是4.5星,取决于阅读状态
“庄子有教诲,先是一事无成,方有无用之用啊。”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 64 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村长、简宁。 本期我们要一起聊的是马伯庸最新的长篇历史小说《食南之徒》。马伯庸曾介绍,本书他参考了《史记》里一个真实的记载,曾经有一位汉朝使者前往南越国,在那里无意中接触到一味美食,他不断地寻找这味美食的来源,最终帮助大汉朝完成了统一岭南的进程。因为一个食物而影响了国家的命运,这样戏剧性的历史并不多见,因此他决定以此为原型写一个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伯庸笔下的这位大汉使者,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是怎么卷入到南北对峙、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的大历史里的,也聊聊这本《食南之徒》,和我们曾经聊过的《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有什么异同。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16 猜猜胥余果、五敛子是什么水果? 04:10 与《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相比,打工人视角削弱,更像宫斗爽文 12:23 从美食看唐蒙的人生哲学 22:45 人生不满百,莫怀千岁忧 24:19 剧情有逻辑漏洞?问题不大,但没那么丝滑 33:20 你会怎么写这个故事? 38:49 在古代,一张地图的重要性 49:09 四星以上推荐
“每一种都是极好的,包括怨恨,包括羡慕、嫉妒、残酷。我们为体验这些可怜的、美妙的、灿烂的感觉而活,每一种被我们排斥的感情,都是一颗被我们熄灭的星星。”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63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村长、简宁。 本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黑塞的作品,《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相信黑塞大家已经都不陌生了,我们曾经在第30期节目讨论过他更知名的一本书《悉达多》。《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最早出版于1920年,要早于《悉达多》两年,这本书里已经可以看到黑塞未来创作《悉达多》时的一些影子。 这本书一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在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第二部分《漫游》,收录的则主要是黑塞的散文和诗歌。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小说根植于战后的背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混乱尚存,多年的僵化、严厉的管控限制,臣服的规训还没有褪去,所有人又突然回归了自由,这种自由既带来了无穷的喜悦,但也包裹着巨大的恐惧。 例如,有些人从年幼时期就开始经历战争,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在一个看似更美好,但完全没有经历过的世界。这篇小说是这两种情绪激烈对抗的记录,也被认为是黑塞自传式的一部小说。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43 《悉达多》前传?黑塞自传式小说,呈现了一场心灵危机 05:40 黑塞与李白、杜甫隔空碰了个杯 17:50 想象一场欧文·亚隆与黑塞的对话 26:30 克林索尔的“忧愁”从何而来 31:22 一种极致的创作状态:“夜以继日地站在火焰中” 36:00 你是否也想成为一名漫游者? 39:59 充满诗性的语言风格,用文字作画 35:03 四星推荐
读了100本书之后,忽然发现没读对?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62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村长、苑伶。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2024年读书日我们想要聊的话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个话题源自于一个念头:读完100本书之后,有没有可能忽然发现,其实一直没读对?正巧这个时候发现张一鸣和罗翔都推荐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且提到了一个概念叫 “主动阅读” ,也就是说,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将阅读效果最大化。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13 你通常怎么阅读,你“读错”了吗? 12:18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27:52 手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状态的切换 32:29 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 36:29 读小说:建议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 41:53 如果要去无人荒岛度过余生,你会带哪10本书?
“创新并不是我事业最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61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村长、苑伶。 本期我们继续讨论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上一期我们讨论了乔布斯的早年经历和性格特点,这一期接着聊聊乔布斯的现实扭曲立场,以及苹果公司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49 什么是“现实扭曲力场”? 10:50 如果一定要在马斯克和乔布斯中选一个当老板,你会选谁? 16:25 乔布斯的底层驱动力是什么? 29:21 决定不做什么和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 35:30 “一家经营完善的公司能催生和推动的创新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人” 43:18 4.5星以上推荐
“他的生活以及性格中,有一部分是非常糟糕的,这是事实,你不用为他掩饰。他很擅长讲故事,他的故事本身也非常精彩,我希望看到整个故事都能被如实地叙述。”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60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村长、苑伶。 本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乔布斯传》。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传记作家、杜兰大学历史学教授、《时代周刊》前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在第 50 期节目中,我们读过艾萨克森写的《埃隆马斯克传》,对书中详实、深入的信息量印象深刻。于是我们又回过头来,阅读这一本他更早一些时候写的《乔布斯传》。 同样地,为了写《乔布斯传》,艾萨克森与乔布斯进行了40多次面对面的交谈,并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进行了不受限的采访,详尽描写了乔布斯的成长经历,创业生涯和打造苹果公司及其产品的全过程。很难说《乔布斯传》和《埃隆·马斯克传》,何者更疯狂、更戏剧化。 由于篇幅原因,本次讨论分为上下两期。在这一期,我们主要讨论了乔布斯鲜明的性格特点,并结合他早年的个人经历探讨了可能的性格成因。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24 同为“疯王”:硬核的马斯克 VS “乔布斯怎么又哭了” 09:04 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完美主义者 14:51 PUA大师?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26:12 禅修没给乔布斯带来平和,但训练了强大的直觉 32:37 被父母遗弃对性格影响有多大?
“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的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但那个城市和那里的人们总是满怀着生命的激情和希望,这最终成为了我的写作主题。”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59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苑伶、简宁。 本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江城》。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何伟成长于美国哥伦比亚,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 何伟最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是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这是以美国人的视角书写中国的纪实作品,但无论美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都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何伟本人也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江城》是何伟书写中国的起点,写的是何伟到达中国所在的第一座城市四川涪陵,1996—1998年,他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在这里教书。这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小城涪陵虽地处边缘,但同样能感受到社会的变迁。何伟以《江城》一书,描绘了变迁中的中国画像。 《江城》2001年在美国出版,出版后稳居美国畅销书榜。中文版在2012年推出之后反响也很热烈,目前豆瓣评分9.1分。南方人物周刊评价,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2:05 这本书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11:15 一个外国人生活在1996年的中国会经历什么? 14:36 从 Peter 到何伟,逐渐融入中国小城 22:02 汉语学习很难,但这只是一个浅层的难题 41:48 超常的洞察力:既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01:03:10 如何耐心地叙述一座城市? 01:13:12 4星以上推荐,10年前可以给更高分
“现在流行说:先实现‘财务自由’,再去追求‘诗和远方’。但在实现财务自由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关心的都是成本收益计算、效率最大化这些问题。结果是,这个漫长的过程会反过来塑造我们自身,最后我们变得只会赚钱。”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58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简宁、村长。 本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书核心探讨的是“现代性”的危机,也就是我们个人的人生难题是如何与社会困境联系到一起的。刘擎教授引用来自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19位学者的思想,比如韦伯、尼采、弗洛伊德、萨特、鲍曼、阿伦特、桑德尔、马尔库塞等,试图为我们寻求精神坐标和解决方案提供一些启发。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这本“现代性”思想地图。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49 触动最大的思想家之一萨特:“存在即虚无”,如何推导出积极的自由? 12:58 萨特与波伏娃:存续了51年的开放式爱情契约 20:43 韦伯: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是“理性化” 25:31 “现代化的铁笼”:人被“非人化”,被看作“机器的零件” 35:16 劳动的异化:资本主义下的打工人变成工具人,如何解? 39:33 全5星推荐:学术新手友好,从现代性入手,帮我们理解时代的核心精神困境
新年快乐~! 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57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苑伶、村长、简宁。 本期是我们的新春特辑!我们会在这期节目中分享我们各自想要在接下来阅读的10本书,如果春节在家不知道读什么书,可以来听听这期~ 我们会简单分享一下为什么想要读这10本书,这很接近我们在录制每期播客前的一个选书环节。如果其中有特别感兴趣的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我们可能会加入播客的书单,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来聊一聊。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新年书单!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2:12 《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 07:41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10:52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 19:27 《Other Rivers》何伟 22:18 《青春》库切 25:21 《注定一战》格雷厄姆·艾利森 29:45 《后真相时代》赫克托·麦克唐纳 32:12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 38:42 《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 43:36 《简单的激情》安妮·埃尔诺
“讲得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56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村长、简宁。 本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近期非常火的《繁花》,由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年热播,这本小说也很快登上了各阅读平台的热榜。 《繁花》是金宇澄于2012年创作的一本极具地域特色的小说,故事立足于上海,讲述了一群沪上儿女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人生际遇。作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曾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金宇澄生于上海,祖籍苏州吴江,著有中短篇集《迷夜》、随笔集《洗牌年代》等。 本期我们非常开心邀请到了两位好朋友——许盈和佳倢。作为上海小囡,两位帮助我们很好地补充了一些本地人的视角。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27 对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细描摹,就像苏州河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06:01 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角,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沧海桑田 13:13 非上海的读者看这本书会有距离感吗? 21:24 问上海朋友们:书里的哪些情节触发了小时候的记忆? 28:51 电视剧把整个小说“揉碎了”,重新组织一个故事 40:45 小说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各有特色 58:43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01:07:16 金宇澄的文字特点:非常耐心的叙述,“宁繁毋略,宁下毋高” 01:15:54 4.5星以上推荐
“一走上这条路我就知道我没有太多天分,我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的勤杂工;但另一方面,我很自豪我没有像一个懒惰的奴隶那样埋没自然赋予我的东西,而是相反,让它增长了一百倍。” 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的第55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本期主播是简宁、苑伶、村长。 本期我们一起阅读的是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未完成的小说《涅朵奇卡》。184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作《涅朵奇卡》,1849年,他被流放西伯利亚,之后中断了创作,导致这部小说未完成。小说最初发表时曾有一个副标题:《一个女人的历史》。故事以女性第一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涅朵奇卡三段迥异的生活——分别是“童年”、“新生活”和“奥秘”。 作家王小波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称“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这本小说。 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01:06 天才和艺术的勤杂工,你怎么选? 18:48 一段明媚、热烈的同性感情 33:44 母女还是姐妹?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 49:48 畅想故事可能的结局 01:02:49 4.5星以上推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