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2020年最后一期节目,也是自活字电波诞生以来最轻松、含“哈”量最高的一次。 编辑们设想了看电影跨年的方式,那么该选哪部电影呢?什么样的电影符合跨年时或伤感或蠢蠢欲动或沉思或欢欣鼓舞的状态呢?做好了这些情绪准备又如何找到电影资源呢?又如何面对人生中充满无厘头的荒诞遭遇呢?一切我们都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来面对。 祝2021年大家笑口常开。 本期时间轴: [05:06] 第一次哈哈哈哈哈哈哈(《横道世之介》) [13:52] 第二次哈哈哈哈哈哈哈(《地球最后的夜晚》) [15:18] 第三次哈哈哈哈哈哈哈(黄觉出现了!) [19:20] 第四次哈哈哈哈哈哈哈 (跨年的行为艺术) [41:30] 第五、六次哈哈哈哈哈哈哈(神奇的香港译名) [59:16] 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次哈哈哈哈哈哈哈(无厘头问答环节) 【编辑推荐片单】 小杨: 1 看过绝不后悔系列:《灿烂人生》 2 欢快轻盈系列:《生命是个奇迹》《乐士浮生录》《谈谈情跳跳舞》 3 甜甜的爱情系列:《命运的捉弄》《街角的商店》《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还有看到流泪的《寂静人生》 碧村: 《顽主》 《有话好好说》 《让子弹飞》 《有顶天酒店》 《桃色公寓》 《你逃我也逃》 《怪宴》 《阿玛柯德》 《邻居》 《孝子贤孙伺候着》 《地球之夜》 《怪兽电力公司》 阿豪: 《单身男子》(详述见于播客内容) 《卡比利亚之夜》 卡比利亚是一个魔鬼也不忍伤害,但在生活中却遭受到太多磨难的女人,电影里她向上流社会,向圣母玛利亚、慈善家、爱情各个方面寻求生活的希望,但全都失败了,这可能是更多的人在面对2020这个特殊年份时的感觉,相应的,卡比利亚在结尾那个堪称伟大的笑容也会给很多人带去希望,那种乐观不是未经历练的幼稚,也不是成功学式的油滑,而是一种纯粹生命力的象征。卡比利亚是永恒的。 盟赟: 《幻爱》 《一页台北》 阿廖: 《绝美之城》 绝不要看《地球最后的夜晚》 小雪: 想嗨《海盗电台》《东成西就》《虎口脱险》《雨中曲》 想静《饮食男女》《开罗紫玫瑰》《邮差》(同名甚多,是1994年讲聂鲁达那一部) 欢迎加入听友群。新年快乐!
我们从自己的记忆里抓到“糟糕”“工作难找”“活着就好”“闲大半年”等感受或经历形容2020年,但是请试想:如果2020年是今后的日子里最“好”的一年,你能接受吗?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我们不光想总结过去的日子,本期节目是系列选题“千禧一代走向了哪个E世界”的最后一个话题,是时候开始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了。 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数字媒介批评家——胡泳,作客活字电波。胡泳老师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他在1996年的译作《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关于千禧年以来的科技巨变,胡泳老师如何总结、描述它们?如何看待关于未来想象的各种极端言论?如何评价互联网兴趣部落化、观念意见日渐分裂的现状?如何应对缠绕的平台系统?如何面对数字鸿沟,教养人工智能教养大的孩子? 如果你感觉到人类面临着生存风险,那么本期是你不得不认真听听的节目。 本期时间轴: [04:16] 从技术角度回望二十年,21世纪是人类最重要的世纪的三个理据 [14:45] 人工智能会让几十亿人沦为“无用阶级”吗?危机时刻,人类的劳动力还有价值吗? [24:00] 数字时代真正的核心冲突是有可能人类会被废除,人类文明彻底终结 [30:15] 后人类境况中人的主体性所在 [34:50] 08年互联网是未完成的公共领域,现在互联网是未未未未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40:50]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想去大厂了,他们想要—— [45:40] 作为父亲对孩子们如何进入数字世界的困惑 [53:20] 人的天性沉迷于操控不能自拔,宿命会带我们走向何方? [56:10]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其应该设定为前提思考的问题 [01:04:00]父母能为下一代真正做的支持(也许也应该是我们培养自己的方向) 本期提及的书籍: 《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蒂 作,胡泳 译 《数字位移:重新思考数字化》胡泳 《人类简史三部曲》[以]尤瓦尔·赫拉利 《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 《书写的屏幕》[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欢迎加入听友群,另外想了解胡泳老师更多的思考内容,可关注他的个人公众号beingdigital。
技术尽头是在弥平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突破两者给人类带来的束缚吗?近十年,技术平台致力于解决我们衣食住行中的无序、随机和消耗,美食排名点评、外卖、打车软件提供数据帮我们做决定,给我们定位来实时确认信息等等,似乎在提供安排和节省时间的方案,不断填喂我们的及时满足感。 仅就租房举例,如果体验过仅需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通过房源照片或者VR看房技术来筛选房源,然后有针对性地查看几套挑选好的房源,与专人对接,有专人打扫,不再需要与房东、中介斗智斗勇之后,谁也不想退回数字时代之前——四处查询浏览信息、走街串巷跑到实地查看、甄别真伪房东的疲惫日子。平台系统给了用户方便,尤其是圈地时期平台烧钱的补贴更是让普通人扛不住潮流的诱惑。可是,算法时代的便利是以交换隐私为代价的,更不消说长租公寓在还未充分市场化的时候,就先被过度金融化,暴雷的风险基本只能由租户承担。 房,从掏空六个钱包努力挣扎,到感到几乎对此无能为力,被平台系统围绕的千禧一代,如何突破系统,又何以为家?本期蛋壳租户小天将分享蛋壳公寓爆雷之后她的遭遇以及对平台资本主义和系统问题的诘问与思考。 本期时间轴: [05:00] 租房、中介、无良房东,每个北漂青年都能吐槽上万字 [08:40] 北大周边群租房里寄托着的考研梦以及冬日里被驱逐的经历 [18:20] 蛋壳爆雷之后小天感觉到人性的多面和复杂 [23:25] 长租公寓模式失败的原因 [34:12] 租房模式的市场化不代表其“正规化” [43:35] 未被媒体关注到的蛋壳公寓保洁、维修等服务人员的生存境况 [48:42] 平台资本主义和数字剥削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55:45] 平台的另一重属性,它屏蔽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往与联系,把人变成符码,变成剥削链条上的一环 [01:00:00] 当代青年有丧的道理但是不能放弃反思和追问 欢迎加入听友群~
千禧年,百兆光纤和宽带还是网吧赢利的卖点,上网要靠拨号上网,一根纤细的电话线连着整个世界。一代人怀着好奇和冒险精神接触网站、甚至建设网站。彼时的聊天工具是不能发表情的QICQ,无法保存聊天记录且聊着聊着就页面崩溃的即时聊天室。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各大BBS的蓬勃发展,使得当时的人们认为网络的实质是开放,推进的是开放思想和共享精神,网络的出现就是大幅度地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让世界成为“地球村”。 这二十年间我们见识了网络的力量,网民们一边吸收内容一边创造丰富的网络世界,我们也看到盛极一时的网站从急速膨胀到悄然消失。一个网站的消失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商业模式不明晰,可能是资本游戏的放弃,可能是某个行业走向穷途末路,可能是网友对新鲜的追逐和善变,更是从PC端到手机端的技术迭代。很多网站就没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续到手机APP上,在你印象中有哪些你特别惋惜的网站吗?在其中你有过什么样的感叹、惊喜、惋惜或者想尽力守护的东西? 本期是盘点21世纪第一个20年的系列节目“千禧一代走向了哪个e世界“的第二期节目,小雪邀请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大帅,一起聊聊千禧年的上网初体验,和那些存在过但已消失的网站。 本期时间轴: [03:00] 微机课和上个世纪的“少儿编程” [06:10] 网吧包机房长大的一代孩子 [08:00] 在没有表情包的时代,QQ的进阶在于能发送图片 [12:30] 初代网恋的发生 [22:57] 那些年上的天涯、西祠、猫扑,加入字幕组的背景 [30:10] 网络游戏公司工作经历 [38:15] 济南、成都家长抵制游戏公司,山东省“网瘾”少年和“戒网中心”同时存在的魔幻 [46:30] 那些让人惋惜的、消失的网站,在心里为它们献花 [55:20] 厦门——“域名之城”往事 [59:50] 互联网从业者关于人和科技共生关系的思考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思考和经历,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听友群~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二十年即将收尾。1980年出生的人有几分幸运,他们在二十岁时经历弥漫着朝气的千禧年,他们也有几分不适,在2020年体会四十不惑。谁能料想,第一代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从吸引六双目光,成长到掏空六个钱包;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代,上天的少,匍匐在地表的多。 在2020年这个年底,活字电波将推出个系列选题“千禧一代走向了哪个E世界”,从审美趣味转变、各大网站崛起和衰落、网生代原住民的遭逢、E世界的未来等几个方面,盘点我们所经历过的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本期节目将从个体经验出发,回望80后经历的二十年,这里涉及一代人关于“世纪末地球毁灭”和“2012世界末日”谣言的记忆,一类人追求文艺生活的趣味转变,一个“文艺青年在40岁时成了什么样子”的样本。 记得要配合几首歌体会:《那一年》许巍、《Happy 2000》黎明 本期时间轴: [04:34] 一个80后关于2000年跨年夜的班级联欢会记忆 [06:15] 关于“世纪末地球毁灭”和“2012世界末日”谣言的恐惧和记忆 [10:00] 95后对音乐的理解和乐器技术的纯熟让80后惊叹、害怕 [14:00] 一个拥有1万张电影DVD的迷影青年的前半生 [25:00] 院线蓬勃与电影工业20年发展脉络 [31:30] 以大象点映、平遥国际电影展和First青年电影展为参考的艺术电影状况 [45:10] 磁带、迷笛音乐节、live house,80后听摇滚乐的记忆 [49:50] 40岁看《乐队的夏天》、去live house什么感觉 [52:50] 八零一代中被时代撞倒的人、时代的“里子”和“零余者” [01:01:00] 文艺三和大神就不焦虑吗? [01:07:20] 老文艺青年在丧时代如何鼓励年轻人 你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听友群
现在都流行“斜杠青年”,而1938年生的香港作家西西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斜杠老太太”:她写小说、写散文、写诗,还给电影杂志写专栏影评,60年代,就把费里尼、戈尔达、黑泽明等先锋导演介绍给了香港民众。 她是作家里的“玩家”,连“西西”这个笔名都源自游戏——“西”字就像是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在玩跳房子。而她的作品,就像这个笔名一样,童真,轻盈,却又像百科全书一样包罗万象。 王安忆说她是“香港的说梦人”;余华说她极具独创性;梁文道则说,有段日子,每当有人问起,香港有文学吗?香港有了不起的小说家吗?他就回答:“有,西西。” 最近,西西的两部长篇小说《哨鹿》与《我的乔治亚》由活字文化和译林出版社首次推出了简体中文版,她的最新小说《钦天监》也即将由活字策划推出。 本期活字电波悦读联盟,我们请到了西西这三本小说的编辑,也是活字文化的编辑部主任刘盟赟老师,一起聊聊西西和她的作品,并以此一窥香港文坛。来认识一下这位堪称“香港最好(hǎo)玩、最好(hào)玩、玩得最好”的作家吧! 本期你将听到: [03:05] “第一次在中国文学里看到了(西方)小说传统里非常重要的‘姨妈’形象。” [07:50] 影评人西西:采访邵氏电影公司的女明星,写影评专栏 [10:50] 祖籍广东、生在上海、迁去香港,如何理解西西多元的身份认同? [13:22] 《哨鹿》与《我的乔治亚》是两本什么样的书? [18:18] 包罗万象的《钦天监》 :一本“天工开物”式的小说 [20:14] “斜杠老太太”西西:越来越难以被归类的作家 [24:43] 为什么说《哨鹿》和《我的乔治亚》是“西西手上的两只风筝”? [26:53] 西西的诗也很好玩,该怎么理解这种特别的表现形式? [32:59] “很多文学作品相对西西更有厚度、更有历史感,但是呢,他们不好玩儿。” [34:17] 西西的作品曾在香港长时间受冷遇?香港就是“文化沙漠”吗? [37:42] 做西西的书、与西西接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欢迎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与主播互动~
从今年年初,疫情还在无情肆虐之时就已经战火纷飞的肖战粉丝跟同人文创作平台AO3的互撕,到前不久所谓“人间富贵花”实际上是老赖之子的一夜塌房,关于饭圈的话题层出不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娴熟地使用着“打call”“白嫖”“爬墙”“C位”“又当又立”等等饭圈话语。 究竟为什么饭圈文化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门不容忽视的显学呢?饭圈大行其道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敌我政治逻辑为什么会这么普遍?并且似乎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很多人认为是追星导致的这届年轻人这么狂躁,那么事实是否就是如此呢? 本期节目小天请来了对饭圈文化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的一位青年学者,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王玉玊,想就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深入深刻的讨论与剖析。 本期时间轴: [04:00] 大陆“爱豆”的词源不来自idol而是日本アイドル(aidoru),日本爱豆大量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12:50] 日韩爱豆具有全民性,大陆爱豆是分众化娱乐方式,出圈很难 [15:20] 爱豆和演员、歌手等传统艺人的重要区别点:人设 [24:00] 爱豆这种职业跟养成系这个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 [30:20] 粉丝赋权是谎言和虚妄吗? [34:00] 爱豆与粉丝的关系,粉丝脑补人设叙事形成跟爱豆复杂多变的关系 [38:00] 谭嗣同、大熊猫也有粉丝,万物皆可粉 [40:00] 饭圈文化是如何出圈的 [49:30] 饭圈逻辑到底是什么?典型特征是什么? [55:10] 最有力的“格叙事”就是二元对立,比如亲女儿和洗脚婢 [01:06:10] 当代人的特殊能力“精神分裂”,真情追逐而又从虚幻中抽离 [01:09:10] 肖战事件生动体现出“故事社会”种种对立面背后的流动本质 欢迎评论节目和加入我们的听友群
沿着气味的讯号,我们从人群中辨识到一个努力彰显存在的面容。嗅觉有直接唤醒某个记忆的魔力,你可以停几秒钟,回忆下脑海中特殊的味道。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OFO,从充满朝气的新鲜走向黄了的第一代共享单车。而小黄车的一部分创始人,投入了香水这个行业,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从0到0的创业结束了,再次从0开始”。从共享单车跨越到香水行业,就像从格子间里穿着格子衬衫的程序员变成了举手投足间都充满设计感的形象专家,这次创业他们做了哪些准备?他们对香有什么样的判断和解读? 本期节目小雪和阿廖邀请小黄车创始人代表佳冬,一起聊聊东西方用香的历史、文化和用香习惯,以及如何避免被广告带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香。如果你对香水感兴趣又不甚了解,那么这期最对你的鼻子。 本期时间轴: [04:26] “小黄车”创业之后,为何决定跨界香水行业? [06:23] “国内的香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13:33] 香文化是少数贵族阶级编织成的历史吗? [18:21] 东西方不同文化下,用香偏好的异同 [23:41] 还真有“川普味”和“拜登味”的香水? [31:08] 怎么判断香水的好坏?气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吗? [36:11] 比起买香水,更重要的是“先尝试用鼻子感知身边的世界” [38:14] 便宜香水“毒性更大”?过敏性鼻炎还能不能愉快用香水 [41:11] 纯天然香料vs化工香料,哪种更好? [44:43] 香水容器的设计:要好闻,也要好看 [50:56] 香水的宣传五花八门,怎样挑到自己的那一款? [55:55] 还能通过香水择偶?“臭味相投”是有道理的 最后,听到结尾,在评论区附赠你的故事,可能会收到一份香水小样。 你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听友群,有空闲聊
上期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人表示聊到了痛点,本期节目算得上是其姐弟篇,小雪邀请了两位大龄男青年回应女青年的一些感受。 我们常听女生表示对相亲对象“没感觉”,那男性的“感觉”更倚重外形、更注重世俗考量标准吗? 城市里的相识相知的方式可能更多元,那小镇青年是否仅存在“附近”原则?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给他们带来扶持还是干扰? 受教育、参与生产创造,将大部分女性从被剥削、被牺牲的旧式婚姻家庭模式中解脱出来,“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另一边,是男性被抨击为“繁殖癌”,想要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普通男性,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和妥协? 这两期节目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学者专家讲大道理,也不是随波逐流对某种时髦说法趋同,这些青年男女都在话筒前掏出了(人均)三十年的经历和思考,以及个人的真实抉择。我们相信只要认得清自己的需要,就能找到爱的呼吸空间。 剩下的就是找到或者被介绍到一个对象了(狗头表情) 不要错过哦~ 本期时间轴: [04:30] 东北青年相亲婚恋实况 [05:40] 不能与同事谈恋爱,但是同事会操心你的恋爱 [08:00] 哪种“小老弟儿”最容易被介绍对象 [10:00] 相亲产生的花费要AA吗? [11:30] 本来就找对象就不易,何况还有个民族的障碍…… [12:50] 小地方影响“口碑”的行为 [16:00] 相亲节目假、网恋不现实、同城交友不靠谱、知乎上学怎么恋爱也不行…… [20:20] 远离人群,在岳麓山脚开民宿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21:30] 文艺男青年建立恋爱的方式 [27:00] 时代通病是“什么都想要”,但是男人更会妥协 [30:40] 主流男性梦想的“双儿”其实是半个奴隶 [33:00] 是什么让一个男人决定丁克 [34:50] 婚恋问题上男性其实有更深的焦虑 [42:10] 大龄单身男青年无法恋爱的理由 [45:40] 文艺男青年眼里性别对立的本质 [47:00] 当代年轻人恋爱难在哪里?恋爱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子问题 [50:50] 35+人士对年轻人婚恋的建议 欢迎评论节目,或加入我们的听友群~
活字文化编辑部新来了一位文艺而宜室宜家的女青年,小雪就想着帮人家找对象,然而…… 这届年轻人为啥都不想谈恋爱了?通过相亲能找到真爱吗?我们还在等待想象中的灵魂伴侣吗?爱情究竟是一种人类本能还是被建构的意识形态? 带着这些问题,活字电波主播小雪、小天和编辑部新来的女同事小杨进行了一场灵魂深处的沟通。从“那些年,我们相过的亲”聊到“我们为什么惧怕‘被剩下’”,从“当代年轻人为爱积极的动力”聊到“未来亲密关系的无数种可能性”。 不管你还敢不敢为爱痴狂,都不要错过这期节目哦! 本期时间轴: [01:40] 给同事介绍对象但是被拒绝了 [05:30]那些年我们被介绍对象的经历 [08:20] 为什么父母介绍的对象通常不靠谱? [10:08] 《相亲题》相亲不过是/一道规规矩矩的语法分析题/是一群面目模糊的定语的相认/是两个句子间僵硬的句式匹配/它剪除了文学的言外之意/取消了形容词的灵魂属性/久久地将主语悬置在题目之外。 [11:55] 当妈妈认为你“寂寞得难受” [15:40] “优秀”男孩为何相亲不成功 [23:00] 介绍人有两种形象:媒婆或红娘 [26:10] 相亲领域的内卷 [29:30] 爱情观念与社会价值同构,自由恋爱曾是革命的奋斗目标 [32:20]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不想谈恋爱了? [43:00]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幻想中的“有情人”形象 [47:20] 享受肉体的欢愉是庸俗的吗? [59:00] 与人工智能谈恋爱是什么感觉? [01:03:20] 不婚不育保平安时代对爱的追求不是为了看起来很酷 你还可以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与主播互动~
由陈传兴执导、讲述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近期正在热映,我们请到了这部影片的同名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的编辑黄昕做客本期活字电波,一起聊聊我们看到、读到的叶嘉莹,以及图书策划编辑过程中的故事。 当“叶嘉莹”这个名字成为一个被热议的话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把叶嘉莹首先还原成一个“人”,一个既没有被博眼球的字眼和无聊的关注点所遮蔽、也没有被“大师”这样的称号所神话的真实的人。正如她提出的“弱德之美”,她自己也是这种品德的代表:弱德不意味着弱者,而是在命运的拨弄与压迫下,仍然有自己的持守。 本期时间轴: [01:45] 叶嘉莹是谁?她有什么样的经历? [04:32] 黄昕:因顾随而与叶嘉莹“结缘” [08:58] 上课时喜欢“跑野马”的叶嘉莹 [11:14] 白先勇谈叶嘉莹:逃课也要听叶先生讲诗词 [14:03] 痖弦:因为她,新旧诗人终于在一起“吃粽子” [18:22] 邝(yǎn)子与叶嘉莹:一顿难忘的早餐 [23:46] 执教UBC:克服万难,用英文讲授古典诗词 [30:15] 过于强调叶嘉莹的“隐忍”,或许是个误读 [35:53] “寸心如水”:是做一杯水,还是做汪洋大海 [43:07] 一位可爱纯真的老太太,一个“生命的静微体” [49:24] 从书中剧照,聊《掬水月在手》书与影片的呼应 [51:15] 书中每部分小标题的编辑构思 [58:39] 看过影片,为什么要再买书看? [01:02:20] 书末附录两篇:影片注解和影片音乐对谈 [01:05:04] 彩蛋:叶先生谈朱彝尊词中的“弱德之美”
近几日,互联网上引发最多舆论争议的事件,莫过于全网群嘲的“拼多多名媛群”,这一事件可谓正中“厌女”情绪的核心。一时间,“沉迷消费是女性的一种劣根性”“捞女在凹造型、钓凯子”“女权婊就是又当又立”……诸如此类的话语铺天盖地,证实了由来已久的两性矛盾。持这些观点的男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目前舆论界如火如荼的“女性主义”话语深感不解,或者觉得自己作为非既得利益群体的普通男性受到了“女权”话语冒犯的群体。 那么本期活字电波,活字君小天邀请到一位男性女权主义者、豆瓣畅销音频课程“用性别之尺丈量世界——18堂思想课解决女性问题”的课程策划及制作人,阿豪,共同讨论为什么没有占据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普通男性也需要理解并支持女性主义,以及厘清现在公众对于“女性主义”的诸多迷思和误解:比如很多男性认为当代中国女性的解放程度已经很高了,还在争取什么女权;再比如很多男性认为女性反倒有性别优势——可以用身体交换生存资源。另外,我们将结合“抖音假靳东”事件,探讨目前强调“买买买”的日益功利化、庸俗化、成功学化的女性主义,实质是市场逻辑对有经济能力的都市中产女性的献媚,而遮蔽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尊严与需求。 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主义?活字君和阿豪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解放,是去中心化的、对所有群体尊严的观照与尊重。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女性主义”这一思想武器,释放你我对建立理想世界的激情与勇气。因为基于性别的歧视,伤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本期时间轴: [06:44] 男性为什么对“名媛”又爱又恨 [12:58] 与其嘲笑“名媛”们的空虚,不如思考一下为何现实社会中女性的自我实现总是遭到阻碍 [19:23] 如果有一天达到了同工同酬,女权运动就可以寿终正寝了吗? [25:17] 私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主义为私人痛苦找到了言说方式和倾听者 [31:13] 回顾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求“同”,第二次求“异” [40:17] 男性至今也没有弄清楚该如何对待进入公共领域的女性 [50:47] 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伤害到的是每一个人,不占有特权的普通男性的斗争对象应该是剥削系统 [52:23] 警惕作为成功学变体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加入听友群,与听友、主播互动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