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作为刻画时代与社会面孔的工具,能够拉近看照片者与照片中人的距离,其深刻性不亚于文字。同时,随着时间变化,照片的语境会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解读。 摄影师刘香成的大型回顾展“刘香成 镜头 · 时代 · 人” 于6月9日起在浦东美术馆正式开幕。透过那些已成为历史的图片,人们试图洞察几亿人曾经的生活方式。那些关于时代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记忆,如浪花一般,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怎样的社会变迁?如何理解摄影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影像能否继续承担记录时代故事的功能?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刘香成,从半世纪以前的中国城市生活回忆谈起,以公共生活作为关键词,谈谈影像中的都市。 ——本期嘉宾 刘香成,纪实摄影大师,曾担任美国《Times》周刊及美联社首席驻华摄影记者 ——本期主持 郝汉,澎湃新闻记者 李麑,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线 01:35 三十年前的中国,宏大理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09:22回中国前,我意识到中国可能出现的转型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13:48人们的面孔与我童年看到的不一样了,肩膀、表情开始变得放松 24:08镜头作为一种报道工具,在表现画面的深刻性方面不亚于文字 31:18随着时间变化,照片的语境会发生变化 44:40中国双城记:北京是中外精英的聚合点,上海更具商业气息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引导收听
建筑师何志森认为,在设计和建造时,更应当关注建筑的社会意义,即建筑如何与社会、与人去互动和联结。除了“盖房”,建筑师还能扮演别的角色,他们通过改造、运用城市空间,将建筑变成连接人与人的平台,这样的建筑才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是一个社会空间。 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何志森,广州这座城市气质对他有哪些启发?光鲜亮丽的城市改造更新背后,如何重申建筑与社会关系构筑的重要性?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建筑师何志森,从他所居住的岭南与广州谈起,探讨空间、建筑与社会关系。 ——本期嘉宾 何志森,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李靖越,资深文化艺术记者 ——本期主持 ——收听时间线 06:05广州迷人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11:21广州看似“混乱”的背后,有一种“高级的自信” 21:08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能激发广州人的创造性 31:35广州潮湿的天气会激起人的欲望,这种欲望会转化为一种“血性” 37:15建筑师不只是盖房子,还要去建构空间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2:42如果城市慢慢变成一个个“孤岛”,走向私密和割裂 55:06烟火气不应该变成一种文化和IP,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应该被刻意包装和建造。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 引导收听
工作,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常见联系。近年来,诸如“内卷”“脱不下的长衫”“985废物”“孔乙己”“逆向考研”“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等热词,呈现出当今年轻人面对工作的百般焦虑。 当今青年人如何理解工作?读研读博为何会成为青年人暂缓工作的选择?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意味着什么? 今年,澎湃研究所播客“如此城市CityTells”推出特别系列“城市所以燃”,我们将走进N个城市角落。 6月16日,“城市所以燃”首期特别节目,我们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共同探讨青年与工作。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由“城市所以燃”首期直播录音整理而成。 —— 本期嘉宾 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和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袁长庚,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本期主播 郝汉 —— 收听时间线 08:10 当读研读博成为一个集体性的行动 11:32 二十年前,只要愿意参加工作“都会上一些岸” 34:06 青年走向社会的焦虑,是“付出—回报”链条的断裂 44:25 “3个人,拿4份工资,干5个人的活”背后的超人崇拜与成功崇拜 48:30 对奋斗景观的迷恋中,杂糅着危机感和对人之潜能的极致追求 52:52 年轻人不一定真正了解什么是“稳定的工作” 56:45“打工而已,不必太认真”背后,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悄然转变 61:01 在工作中,需要寻找属于自我的意义吗?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 引导收听
当我们试图理解城市时,土地制度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城市成其所是的过程是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结果。 21世纪的前十年,某个地块拍出“地王”是报纸常见的城市新闻,时至今日,城市中不少人仍面临“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之间的艰难抉择。 高昂的居住成本背后是资源的错配。不同城市间建设用地指标与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配置,以及同一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不平衡分配,使得城市化“化了土地,没有化人”。 如何认识城市的房价问题?有哪些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化左右着房价的涨跌?为什么从土地制度去理解城市至关重要?中国的城市与城市化,土地制度又有何特殊之处? 在《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试图回应这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土地的城市化不等于人的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两者。 如此城市CityTells,站在2023年,于人地之间,回望中国城市与城市化。 —— 本期嘉宾 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 本期主播 郝汉 —— 收听时间线 09:05 二十年前,中国城市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价格差距并不悬殊 14:17 中国大城市既有过度集聚又存在集聚不足 22:33 城市化,“化”了地,没有“化”人 23:41“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的抉择背后可能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 24:50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下,中国人的居住状况本应有另一种可能 33:56 城市更新既要拆除重建式更新,又要进行有机更新 56:20 文创园区使得城市焕发新活力,但城市的功能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居住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 引导收听
在日本,8平米被称作四叠半,即大小为四个半榻榻米的房间,居住在其中的人也因此被日本媒体称作只住四叠半的人。由于租金低廉、周边配套设施便利,这类房屋成为不少年轻人与独居老年人的选择。 作家吉井忍即居住在这样一间居所内,尽管推开门后中介的第一反应是:“这房间也太小了,要不算了吧”,吉井忍却对房间很满意。 从“团地”到如今的“8平米”,日本城市中人的居住状态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对于当下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在有限的居住面积内如何生活?又如何把城市的生活更广泛地延展为我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新作《东京八平米》中,围绕着8平米的居所,吉井忍展开了在东京独特的居住体验,偶遇的报社办公室老人、建立深厚情谊的喫茶店老板……尽管交集时间或长久或短暂,这些都是城市的魅力的一部分。它们也为我们揭示了,城市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身处的所居之地,更动人的是居住空间外的延展与交集。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媒体人梵一如则分享了一个铭记至今的小故事,在陌生人送回的丢失钱包中,有手写的Message,告诉他一人在外留学辛苦了,以后一定要注意不要再丢东西。看似人情淡漠的东京原来是个平和又善意的城市。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吉井忍与梵一如,从城市变迁与居住空间延展的角度出发,回望城市中居住状态的变迁,以及8平米外延展出的广阔生活。 —— 本期嘉宾 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亚洲各地任新闻编辑。著有《东京本屋》、《四季便当》等。 梵一如,资深媒体人,前《第一财经日报》驻东京特约记者,《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主播,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 —— 本期主播 郝汉 —— 收听时间线 06:08 推开8平米房间的门后,房屋中介对吉井忍说,算了,太小了 17:19 尽管日本有些房子不收取中介费,但房屋有额外的收费项目,如换钥匙费、清理费 23:45 近几年的城市更新项目,使得池袋不复《池袋西口公园》中展示出的混乱面貌 51:13 出于浓厚的人情味,吉井忍非常喜欢北京 58:33 梵一如丢失的钱包被一位老人送回,并附有手写Message:“一人在外留学辛苦了,以后一定要小心不要再丢东西”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 引导收听
《无名》是程耳继《罗曼蒂克消亡史》后第二部背景发生在上海的电影。为了塑造耳目一新的空间,程耳没有选择那些成熟的影视基地,而是自己搭建了所有内景。唯一的外景拍摄地点是在搬迁的江阴街,他们与对方沟通:“反正你们也在拆迁,不如我们帮你改建一下。” 影帝影后与当红炸子鸡的组合似乎暗合了预告片中“超级商业片”的宣传语,程耳在新作中依旧使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手法,这使得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不接受它的支离破碎,喜爱者则认为这恰好捕捉到了那段如烟如雾的历史的精魂。如他所言,历史和电影的机制有时和梦的机制是一样的。 《无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谍战片。程耳把拍电影的过程理解为做切片,在历史中取最关注的几个部位进行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这些重要节点,其余段落则轻轻带过。 他酷爱拍摄吃饭,当被问及自己对电影中出现两次的醉虾的“执著”时,程耳猜测,一定是某次自己在吃醉虾时,看到盆中在酱汁中挣扎的虾,或牙齿咬下去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某种残忍与恻隐。 电影语法的打乱、重组弥漫在程耳的作品中。一些枝蔓旁生的镜头被保留下来,如那只瘸腿的狗,被使用的同时,也被重新创造。 导演程耳与学者毛尖做客如此城市CityTells,聊一聊电影中食物与人物以及那段如梦一般展开的魔都往事。 —— 本期嘉宾 程耳,导演,作家,电影作品包括《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等。 毛尖,学者,作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中外影视、城市文化。 著有《凛冬将至》等,译有《上海摩登》等。 —— 本期主播 郝汉、筱狸 —— 收听时间线 03:28 接连两部电影的背景都在上海,但只是某种偶然 07:44 程耳电影捕捉到的历史感,是短暂的方生和漫长的方死感 12:40 电影与历史机制,与梦和回忆的机制是互通的 18:29 拍食物的细节要服务于电影总纲,否则就变成了舌尖上的民国 34:28 “超级商业片”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商业片与艺术片并非泾渭分明 44:38 《边境风云》预算不多,电影语言本身可以造就华丽感 60:02 影视剧中的上海男人变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形容词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城市智库·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以及同样以广州冼村为题材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都讲述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城建浪潮中,财富、土地、权力以及人性的深度纠缠。在中国城市化的深化与加速进程中,“城中村”曾是社会焦点,《狂飙》让许多人重新回想起这段中国人的公共记忆。 北京、广州、深圳的城中村,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城中村对于理解城市的本质有何帮助?城中村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面临何种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赵益民长期关注城市转型、空间政治、城市政治经济。他认为,“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改写我们周遭的空间和我们自己。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在这个过程里被消灭或生成,不同的人群按照各式各样的原则重新排序,进而被整合为特定城市意象之中的元素。” 在一些抽象的“原则”与“蓝图”中,一些城中村与居住其中之人连同他们的记忆成为了“牺牲品”,但这并非城中村的唯一出路。“城市只是纯形式,它变成什么样应当由其中的人,和人与人的关系去决定”。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联合《信睿周报》旗下播客“信睿电台”,与赵益民共同“走进”城中村,回望土地、权力与记忆如何塑造一座城市。 ——本期嘉宾: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周发发 ——收听时间线: 03:40 “城中村”的变迁,是城市一步步“变”出来的过程 06:08 为什么有些大城市的城中村在市中心,有些则在城郊? 14:25 北京城中村初体验 24:40 城中村的高密度与“脏乱差”,是社会问题的表征,而不是原罪 33:50 上海这座城市为什么较少与“城中村”话题关联 41:40 当形式凌驾于内容:建筑师柯布西耶如何杀死一座城市 50:02 相比拆迁户,借助城中村在大城市落脚的流动人口如何主张居住的权利 54:35 市中心区域的城中村、城市资本积累导向的“士绅化”与被迫离开人们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城市研究学者哈罗德·乔尼对于城市的描绘精准地抓住了城市的特点——变化万千与异质性。而这一主题正是社会学对于城市的重要关切所在。 从乡村来到都市以不同方式谋生的陌生人们是如何生活与行动的?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有机和谐还是失序混乱?曾经流行的“漂”话语与当下“附近的消失”的焦虑,到底折射出当今城市人群的何种心态? 对于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非虚构新作《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一书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通过记录与分析异乡人大都市生存实景,用“悬浮”来描述漂泊在城市的中国年轻人所共享的某种心灵状态。 作家黄灯在世纪之初从湘北小城来到广州求学,并在高校任教至今。从检视自己,回望乡土的《大地上的亲人》到观察年轻人命运的《我的二本学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对人的状态的影响,一直是她所关心与书写的主题。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到严飞与黄灯,从作为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出发,聊聊城市与人。 ——本期嘉宾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黄灯,学者、非虚构作家 ——本期主播 郝汉、灵子 ——收听时间线 06:30 城市如何进入社会学家的视野? 13:36 21世纪初,来到大都会广州是何种体验? 26:15 房产中介、理发小哥等群体,如何构成城市生活的“附近”? 32:05 70后一代城市生活的“确定性” 48:10 城市生活里的“附近”究竟是什么 52:50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感到“悬浮”? 64:15 重建身边的小世界,如何抵御都市的冷漠? 75:55附近的“技术”,是与周遭事物打交道的能力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哲学是对人存在方式的反思。从古到今,城市容纳了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与最丰富多元的人类实践,如苏格拉底所言:“我热爱知识,而城里的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 什么样的生活更值得一过?幸福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应当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些问题或许并没有最终答案,而当苏格拉底走上街头,与人交谈,进行思辨,总能在认识上有所收获,这就是以哲学打开城市的方法。 今天对城市的思考,或许也需要新的“苏格拉底式对话”。 从古典城邦,到中世纪城镇,再到工业、信息革命后的全球城市,伴随历史、技术变迁,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哲学家是如何认识、反思城市的?这些看法又能够如何帮助我们更新对城市的看法与观念?在庸碌的日常中,如何适时地抽离,“Jump out of the box”去思考城市生活的合理性?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祁涛,畅谈并梳理那些关于城市生活的哲学脑洞。 ——本期嘉宾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哲学播客“柏拉图什么”主理人 ——本期主播 郝汉 ——收听时间线 06:40 城邦与城市,有哪些不同? 13:20 古城布局背后的哲学 19:15 韦伯提出了一个作为市场中心的城市 38:15 本雅明对城市的庸常有何反思? 46:10 系统,如何异化城市人的生活 58:32 列斐伏尔与城市空间中的隔离感 60:15 当网红地拍照打卡,如何剥夺关于城市的想象力 68:00 假如元宇宙到来,那将是人的感知能力的危机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社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或许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个舶来词,最初来自德语“Gemeinschaft”,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提出的“共同体”的概念。 “社区”在中国被广泛使用是在世纪之交。当时,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宣告终结,单位制小区让步于商品房小区,后者改变了基层治理单元的面貌,官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运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才逐渐成为社会用语。 即便“社区”的话语获得了法定身份,现实语境中的“社区”依然有着尴尬的处境。最简单的就是,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社区或街道,而只以小区作为身份与地理的标识。 当我们说“社区”时,我们在说什么?“中国式社区”与“中国式居住”之间有何关系? 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的居委会在社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基于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存在怎样的张力?....... 如此城市CityTells第三期,带着以上种种问题,邀请到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谈谈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社区。 ——本期嘉宾 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 ——收听时间线 05:35 2000年,中国“社区”元年 14:30 中国式居住,如何塑造中国式社区 21:00 居委会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31:15 社区事务的专业化要求并不高 40:35 形式主义,才是社区工作者的负担 55:25 高档小区的社区组织化程度,反而比较低 60:05 中国大城市高密度住房,会成为“社会坍塌之地”吗? 66:40 我们可以如何想象新型的邻里社群生活方式?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茅盾《子夜》里吴老太爷来到上海。); “望过去最初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厮杀得异常热闹。在这夸张的城里,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初到香港的场面。);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林肯路。在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穆时英《上海狐步舞》,讲述十里洋场中红男绿女的故事。) 现代意义上的大都会,或许算个“舶来品”。随着晚清开埠,国人开启了大都会的初体验,懵懂于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彼时,上海被称作“东方巴黎”,被当作远东现代性的化身。 作家或许是最敏感的一群人,百年前,中国作者们的书写中,大都会一度是摩登的,却又是堕落的。文学史中,中国的城市书写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当今的城市表达?城市书写与中国文学的乡土传统有何张力? 文学研究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曾在作品《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梳理中国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包括呈现上海摩登生活的新感觉派作家,如刘呐鸥、穆时英,到重要的左翼作家茅盾,以及难以归类的张爱玲。 在这些小说里,城市意味着什么?士农工商,百年前的故事里,谁是主角?大都会缝隙处,又有何种人性幽微? 带着以上种种好奇,如此城市CityTells第二期,深度对话许子东,共同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大都会,与那群写故事的人。 ——本期嘉宾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余雅琴 ——收听时间线 09:30 晚清中国,近九成的出版物都出自上海 18:0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是乡土吗? 19:00 新感觉派一面批判着城市的堕落,一面热烈拥抱着都会生活 25:30 不写工人、官员、资本家,张爱玲写得究竟是谁?或许是都市里最庞大却无声的一群人 28:30 张爱玲笔下,小市民的梦想是什么?或许就是要比小市民有钱一些 42:00 都市与传统,在张爱玲爱情小说里的并置关系是怎样的 50:00 城市中的摩登女性,有哪些象征意义 60:35 大都市始终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提到“城市病”,我们会有一连串的想象,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这些词都曾出现在教科书上。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一些显性的城市问题得到了治理,如雾霾、污水。 另一些“城市病”却仍困扰着人们。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仍忍受着成本极高的通勤,伴随城市消费的升级与互联网兴起,进城的“异乡人”,身份与生计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比世纪之交,如今“城市病”这个词变得有些陌生,但它真的远离我们了吗? 换个问法,城市病的“病灶”究竟何在?如今,病灶消弭了吗? “如此城市CityTells”的首期特别对话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他在新书《向心城市》中继续关注着城市化的种种路径与可能。 ——本期嘉宾 陆铭,经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李麑 ——收听时间线 06:50 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的“城市病”初体验 10:55 “城市病”专属大城市吗? 15:44 “堵城”鄙视链,上海比北京好些吗? 31:15 高楼、宽马路、霓虹灯,是我们对城市“现代化”的全部想象吗? 34:45 抢人大战里的“香饽饽”:各大城市想抢的是谁? 52:15 城市问题是人太多造成的吗?谁是“多余”的人?不能粗暴地将城市问题与特定人群的身份挂钩。 58:28 “都市圈”概念与关于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误区 68:05 中国城市化,还面临哪些挑战?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