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城市研究学者哈罗德·乔尼对于城市的描绘精准地抓住了城市的特点——变化万千与异质性。而这一主题正是社会学对于城市的重要关切所在。
从乡村来到都市以不同方式谋生的陌生人们是如何生活与行动的?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有机和谐还是失序混乱?曾经流行的“漂”话语与当下“附近的消失”的焦虑,到底折射出当今城市人群的何种心态?
对于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非虚构新作《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一书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通过记录与分析异乡人大都市生存实景,用“悬浮”来描述漂泊在城市的中国年轻人所共享的某种心灵状态。
作家黄灯在世纪之初从湘北小城来到广州求学,并在高校任教至今。从检视自己,回望乡土的《大地上的亲人》到观察年轻人命运的《我的二本学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对人的状态的影响,一直是她所关心与书写的主题。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到严飞与黄灯,从作为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出发,聊聊城市与人。

——本期嘉宾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黄灯,学者、非虚构作家

——本期主播
郝汉、灵子


——收听时间线
06:30 城市如何进入社会学家的视野?
13:36 21世纪初,来到大都会广州是何种体验?
26:15 房产中介、理发小哥等群体,如何构成城市生活的“附近”?
32:05 70后一代城市生活的“确定性”
48:10 城市生活里的“附近”究竟是什么
52:50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感到“悬浮”?
64:15 重建身边的小世界,如何抵御都市的冷漠?
75:55附近的“技术”,是与周遭事物打交道的能力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