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底,我和昱辰第一次去了Vipassana的内观十日营。Vipassana,又称内观,是当年佛祖释迦摩尼传授的一种冥想方法,在打坐时观察和扫描自己的身体,最终实现从痛苦中解脱,获得终极内心平静的目的。这种方法随着释迦摩尼逝世后,逐渐失传,练习的人越来越少。20世纪末期,从印度和缅甸开始,一位叫葛印卡的老师再次将Vipassana带到了全世界,内观中心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建立了起来,免费向所有人提供封闭式的十日禅修项目。 我们第一次参加完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内观十日营之后,录了一期播客——《Vipassana冥想闭关十天,一次脱胎换骨的体验》。那一期播客,在各个平台收获了总共超过5万的播放量。2021年的圣诞节,我们又去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内观中心,在一个十日营项目里做义工,同时也参加每天的冥想。这次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Effie和Lincoln,也是在这里和我们做过两期栏目的老朋友。他们是第一次体验内观。十日营结束的当天,我们上午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回家,下午收拾好行李,晚上就迫不及待邀请Effie和Lincoln过来聊一下这次的体验。
很久没更新的一期,我们忽然打算聊聊最近两个人先后重新读了一遍的《鹿鼎记》。小时候没看懂的故事,现在发现居然隐藏着特别深刻的人生智慧。放下执念,寻找“天命”,追随自己的心,吸引力法则,用“爱”而非“恐惧”来指引人生……所有灵性书籍里一直在谈论的东西,原来金庸先生早就写在了故事里。 其实归根结底,一切外在的变化,还要回到自己的心。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在,明白自己真正的能量来源在哪里?如何让心去指引自己走上“天命”?如何知道自己做一件事的动机是“爱”还是“恐惧”?结合自己冥想的体验,我们现在意识到,原来身体内部真的有全部的答案。 本期highlight: * 鹿鼎记颠覆了“侠”文化,解构了“江湖”的概念 * 我最初想从学习法律中找到的,是一种普世而皆准的“正义” * 武侠小说的浪漫主义:在自由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坚守信仰 * 法哲学思想变迁也走过类似的流程,“正义”一次又一次被新时代的人解构 * 20世纪的法哲学历史,是从公权不应干预私权,到公权应该促进市场发展 * 批判法学理论的最终解构:都是拟制,一切“正义”都是为了服务某个阶层的意志,约束社会的普遍真理是不存在的 * 鹿鼎记里,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自私的人和不自私的人 * 每个人所谓“相信”的价值观和道义,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 大脑会想像出各种各样的道理,但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事情 * 要认识到人性的多面与真实:嘴上说的信仰,和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不同的 * 但看起来“政治不正确”的关系,却可能产生非常真挚的感情 * 撕掉所有的立场、阵营和标签,金庸在最后只是想写出一个个真实的人而已 * 《鹿鼎记》不仅在破,也在立:那生而为人,到底应该遵从什么,坚持什么? * “头脑”与“心”的战争:“真正”正确与“虚假”正确的区别 * 韦小宝不管大道理,只遵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才能代表他真实的动机:油嘴滑舌的韦小宝总是将利益分给别人 * 与吸引力法则的奇妙联动:当你不断真诚给予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给你更多 * 韦小宝其实是一个特别活在当下的人,获得快乐极其容易 * 一个看起来“不要面子”的人,才是真正获得轻松和通透,可以时刻遵从自己的心 * 人有的时候读书越多越虚伪,沉浸在大脑编织的“正义”故事里,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 * 韦小宝没有那么多的大脑屏障和包袱,来指挥着自己“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韦小宝和郭靖的区别:郭靖有一些名门正派的包袱,需要坚持一些“假”的正确 * 终极领导力:洞悉人心的智慧,加上一丝丝真诚待人的心,可以让所有人都为他所用 * 韦小宝通过利用别人的恐惧,来让别人臣服于自己,也懂得通过安抚别人的恐惧来获得信任 * 鹿鼎记里奇妙的人生智慧:当你什么都能放下的时候,你就得到了一切 *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头脑、武功、情商……而是自己的心 * 韦小宝是个本质上对财富和权势没有欲望的人,才滚滚红尘中也没有失了初心 * 联动电影《怦然心动》:什么样的人是发光的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恐惧和欲望,在诱惑中坚守本心的人 * 人生是由鸟语花香进入黑暗沼泽的过程,越是因为恐惧而蒙住眼睛,就会在沼泽中走的越深 * 做一个自己在发光的人,就是摘掉自己的小我,勇敢去往回走,往光的方向走 * 从《怦然心动》中学到的家庭教育观:做一个用于接受和承认自己不完美的父母,而不是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露完美形象的父母 * 从冥想中体会到的“心”的力量,我学会了逐渐和自己的心对话 * 如何区分什么是头脑、欲望、恐惧、执念想要的,以及什么是“心”真的想要的? * 感觉到“心”打开的时候,整个人会进入一种绝对的宁静和幸福 * 玩德扑时进入的一种“心流”状态:意识到输赢都不重要,但享受和爱着自己在每一刻做决策的过程 * 曾经打德扑执著于赢钱的时候,我每一局都在输,而且经常心态崩盘 * "心"会处于两个不同的状态:爱和恐惧。如何分辨?如何选择?
这一期播客两个半小时,一笔未剪,一场真实到灵魂深处的对话。刚出关时,昱辰就很认真地说他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要告诉我。感谢有录播客这样一个动力,让我们有机会坐下来去打开、疗愈彼此回忆里的创伤。录到一半我们两个开始抱头痛哭,我们好像从未见过彼此的这一面。 之前有一阵子研究星盘,发现我们两个的冥王星的位置很有意思,大致就是我们注定面临的人生挑战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要做彼此生命中的搭档,一起互相取长补短自我进化。 现实中也真的是这样,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很典型的“光明“和“黑暗”两种性格。 “光明”性格: - 热爱冒险,有勇气,在阳光中更有安全感,喜欢热闹、社交,让自己处于人群之中会很快乐。但容易被别人的言语伤害,担心自己不被喜欢。 - 时常充满计划性,有创造力,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但也时常会因为期待太多而陷入焦虑,担心事情做不完,由此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欲。 - 表现欲很强,对自己要求也高,自律严格,比较“intense”,但时常会因为自己能量不足或表现不好而陷入严重的失落。 “黑暗”性格: - 在黑暗中和自己独自相处更有安全感,喜欢一件东西会玩很久,更喜欢熟悉的环境,不喜欢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无法从社交中获得快乐,喜欢跟自己玩。 - 钝感力比较强,不怎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自己随时可以退回到一个安全区域里。但因此与人相处时不够热情,比较平淡。 - 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期待,比较随遇而安,能接受生活中的变化。但容易陷入拖延和懒惰的陷阱里,会难以找到生活的动力。 这次聊完,第一次听了他小时候的故事,我才意识到,人最大的“ego”,对世界和他人的习惯性反馈,真的都是来自于童年时的创伤性经历。这种经历有时在成年人里算不得什么,常常被当作是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小矛盾,但在成长期的小孩子身上,就是彻头彻尾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痛苦。 这种强大的痛苦,会让我们从儿时开始就建立起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听了他的故事,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小时候都有这么一段在学校和家里都找不到自己,承受排挤、怀疑和伤害的经历。 这些刺激让我们定义出了独特的“自我”:他是开始对世界没什么期待,好像拿起了一支盾牌,把自己安全的保护在后面,再也不出来。我则是拿了一支矛,拼命冲锋陷阵。我潜意识里的恐惧告诉我,如果我不努力,我停下来了,我就不会被爱,我会一无是处,我都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ego”曾经是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是童年时根据当下的痛苦而建立起的自我保护模型。但ego也注定成为我们长大成人后,最大的痛苦来源。 有没有发现,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痛苦、烦恼、焦虑都是有规律的,相似的情景,可能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总能激发起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 这种痛苦基于自己潜意识里我们根据“自我“的这个核心算法,写出来的对世界的期待和框架。每个人自我深层的恐惧不同,对世界的期待就不同。但自然法则无一例外地,会让事情的发展总是不适应我们的期待,因此也就产生了痛苦。 这就是“无常“。人即使在智性上能理解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生理上也无法免除无常带来的痛苦。这是因为“ego”的算法是写在潜意识系统里的,受到刺激后,就会自动生成一个保护性的反应,让我们用思维、习惯、情绪化的反馈,去逃避这个痛苦。 这个逃避的力量有时会很强,完全转化为想做另一件事情的能量。这种能量有时会被误以为是“热爱”,但其实还是“小我”出于恐惧的力量。Ego习惯性的逃避,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恐惧那个痛苦,甚至把记忆在潜意识里封存,叠加上一层又一层的习惯性反馈。 到后来我们就变成一个容易被各种事情trigger的人,都有着不断重复的自己的恐惧和执念,但无论如何都很难破局。Ego叠加上无常的存在,注定了人生是一场向内探索的修行。 播客里,我们聊到了在这十天里,我们是如何通过冥想一点点接触到自己的潜意识,打破Ego带来的自我循环的恐惧。这种感觉就好像顺着一颗腐烂的果子,逐渐挖出了整个树根。 我们聊到了: * 所有的痛苦、执念、不接受,和所有的负面情绪,本质上只是一种身体的反应,是微观层面的感觉 * 在宏观层面,未经训练的大脑,会自动把这些感觉判断为ego的厌恶/反感,激发起保护机制 * 想要跳出这个机制,就是要拥有觉知,在身体起反应的当下,认识到ego的习惯性恐惧又出现了 * 这种觉知是大脑的一个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专注力,让自己停止大脑的思维、判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当下的感受。这种觉知力的练习,就是Vipassana冥想最基础的修行内容 * 练习冥想的第四天,我们开始建立各种基于身体感受的情绪图谱,意识到所有的情绪,在身体上都有对应的细微的电流感受 * 在觉知力之外,还需要一种叫“平等心”的能力。这是一种客观观察自己身体感受的能力,在陷于恐惧和负面情绪之时,不断从更高的震动频率来观察身体感受。 * 昱辰给自己开发的“小程序”,通过不断描述当下的身体感受,从绝望的丧和痛苦中慢慢走出来 * 觉知力和平等心是冥想的两大基础能力,必须要通过数十个小时的专注打坐才能建立起来。在智性上理解了还远远不够,需要自己去拥有体验 * 对我来说,平等心是发生在心脏上的一个生理感受,是我在看到自己陷于情绪中时,去释放那个能量,“放下“的状态。只能在大量的冥想实践中去不断练习。 * 因果和无常的关系:观测到了就是因果,没有观测到就是无常。不必纠结于因果链条,所有的果都已经是现实,”work with reality”。接受现实,在当下去观察身体的感受。 * 这世界上唯一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办法,就是不去逃避,去看到痛苦真实的样子。Vipassana的意思是“see things as they are”,就是去意识到所有的情绪和ego的恐惧不过是一种身体感受而已。带着平等心去接受这些感受,就能从痛苦中解脱
我和你:原来关系才是内心成长最重要的命题 这一期,我们聊了我最近看的两本书,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和黑塞的《悉达多》,和这两本书之间奇妙的联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曾经我们总觉得修行、内心成长都是自己的事,就像武林高人都要找个避世的山洞自己苦练神功一样。但漫漫人生路,总会发现其实“关系”才是完善自我最重要的命题。要勇敢与他人去建立关系,渐渐从“我与它”,变成“我与你”。 本期highlight: * 马丁.布伯的书,什么“我与你”,什么是“我与它”?为什么要区分? * “我与它”是小我的期待,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 人对于他人的恶意与仇恨,也来自于“我与它”预期失效后带来的惩罚心态 * 但“我与它”带来的痛苦,是促成“我与你”转换的必要条件,因此同样重要 * 如何在面对拖延、懒惰、无法自律和自控时,做出一个“超越自我”的选择? * 《悉达多》的故事,当我们在别人眼中只能是“它”时,超越自我是极其困难的 * 环境会不停地定义我们,试图将我们变成“它”,所以有时候要先逃离环境才能重塑自我 * 悉达多对佛教理论的质疑:因果是牢不可破的吗?那为什么可以通过修行达到涅槃? * 黑塞的解读:涅槃并不是此生修行的最终目的,修行只是为了在每一刻做出超越因果的选择 * 超越因果的选择,就是基于“我与你”的选择:当我们不停看见“它”的时候,对方就会只是成为“它”,此为因果。 * 跳不出因果的人:总是在重复同样失败的关系,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法维持一段感情 *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即人无法孤立与世界去修行,入世与万物产生关系才是万法归一之路 *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修行,要先经历了“它”,才能看到“你”。没有“它”,也不可能遇到“你” * 智慧并不仅仅是在书本和打坐中获得 ,勇敢的去建立关系,才能不断成长 * 我们总是习惯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那种关系网络,每个人都有其角色和界限,分出亲疏远近 * 我曾经逃避真正的“我和你”的关系,也在孤立的探索中变成了一个傲慢的人 * 注重秩序、习惯对他人有心理预期,就总是会面临“我的世界不断在崩塌” * 一次让我嚎啕大哭的圣诞旅行,才发现朋友之间重要的是联结,而不是完美 * 理论的现实指引,是让我每天都更加“用力”的去生活,超出自己的预期,做出新的选择 * “我与你”的关系是要积极去新找的,重新定义自己身边的每一段关系 * 婚姻的前提是互相表露你,是超越传统两性角色的期待,去看到对方一个完整的人
这一期和老朋友Effie和Lincoln一起聊了亲密关系,延续了我们在一起去夏威夷时在车上的种种谈话,更深入的聊了许多情侣间日常相处的共同困境。 吵架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聊到了不要用理性去包裹情绪,用问题去掩盖需求。和对方坦诚自己的脆弱性,去真诚的告诉对方自己到底需要哪些情感上的支持,往往是情侣间沟通更有效的方式。 我们谈到了自己最初是如何被另一半所吸引,又如何在漫长时间的相处中,持续感受到更多的吸引。最开始我们可能爱上的是对方灵魂中与我们共鸣的部分,但时间会让我们慢慢爱上这个完整的灵魂本身,那些最开始未曾注意的细节,都成了我们与对方联结、感受爱的机会。 我们还提到了亲密关系对自己的意义——是找到真正“自己”的一面镜子。那些存在于小我层面的执念和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逃避和转移所消解掉了。但是在亲密关系中,对方对我们那种极其敏感的情绪体察和反馈,让小我的局限性被无限放大,也让我们意识到如何如果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亲密关系是自我成长最好的礼物。是那种想要体验无条件的爱与包容,想要重现灵魂联结那一刻的感动,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刻选择拔掉自己身上的刺,更好的体验爱、创造爱。 背景音乐:《Red Light》 by Rex Banner
上个月我看了两本书,迈克尔.辛格的《臣服实验》和《不羁的灵魂——超越自我的旅程》。这两本书看完后,彻底重塑了我的人生哲学。书中的作者的故事和观点,和我今年以来冥想的经历互相印证,让我意识到,“自我”的概念,或者说ego,是我们人生痛苦的所有来源。 人生获得幸福的本质是向内修行,而不是去试图创造一个满足ego想象的,对幸福的某种期待。究极根本,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常,我们根本没办法控制外界和他人,甚至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通过冥想,来去消解小我带来的痛苦。但换句话说,这也是我们唯一需要控制的。痛苦都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如果能接受一切,选择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幸福和满足,那我们将可以永远获得内心的平静。 就像在《臣服实验》中,作者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们到底是要创造一个想象出来的幸福,然后终其一生,都在为了满足自己小我的偏好,而经历所有的痛苦和失望,还是下定决心去面对小我的执念本身,通过内心修行,彻底化解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恐惧,永远活在当下、体验幸福? 臣服实验是一个持续一生的修行,是对自己的承诺,是一旦下定决心,要把消除小我的恐惧和执念当作唯一的人生目标后,不管经历再多挑战都依然甘之如饴、让自己获得内心成长的使命感。 在这期播客里,我们聊了我读完这两本书后,在这一个月的生活里,是如何经历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被小我的偏好折磨到情绪崩溃,再通过不断的冥想、修行、观察自己获得成长的。你会听到我们的一系列充满执念的人生故事: * 在机场差点丢了电脑,想跟安检人员大喊大叫,然后坐在人来人往的安检口开始冥想 * 和编辑为宣传新书有不同意见,我内心的负面能量强大到让我冥想时觉得自己要死掉 * 因为下雪时无法滑雪,疯狂责怪昱辰,不停无理由找茬吵架,最后被录播客治愈了 * 昱辰一边炒股一边冥想,一边观察股市涨跌一边抛弃自己想赚钱的执念 本期背景音乐《Ohio》by low-light
这期和我们在纽约玩的最多的一对情侣朋友,来了一场从随机到深刻的关于工作、意义与人性的对谈。 我们四个的背景: 阿菜 - 北美最会讲相声的程序员,拖延到死的笑话王 乐乐 - 初出茅庐的广告届小白,美好与天真的集合体 我 - 时间管理女魔头,疯狂自寻烦恼的意义追问者 昱辰 - 曾是虚度人生的金融公司excel制作者,后来变成自负盈亏的美股修行家 我们这四个平时一起吃喝玩乐、爬山唱歌,因为在完全不同行业所以从来不聊工作的肤浅朋友,在一个随机的周日,随机的打算录一下播客,随机的从自己的工作聊起,最后居然深入到了一些很哲学的命题: * 程序员眼中的机器和律师眼中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 这个世界的机械性可以代替人性吗?人性究竟使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 什么是工作中的宏观视角?这种视角到底会带来激励还是沮丧? * 人性的本质在于引导世界的方向,那人到底想要什么? * 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思考人生的逻辑、追问生命的意义 * 刷游泳池墙的机器人:意义在与全情投入、不问意义的过程 * 心流、修行与爱:殊途同归的意义之路
这一期是上周六我们家的中秋阳台大爬梯那天录的。我们在纽约认识了几年的一对好朋友,Effie和Lincoln(微博@咖啡与茶的约会),今年刚开始尝试做自媒体。为了和我们录播客,特地在party那天提前跑到我们家,来了一场“四人对谈”。 这场对谈实在太有趣了!作为现实中的朋友,我们一直是一起红尘作伴潇潇洒洒那种,去长岛划船骑马、去夏威夷旅行、晚上打德扑打到半夜,但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这么一个小时,就着自媒体这个话题,谈到了我们对世界的期待、我们内心的恐惧、以及我们对彼此的观察,忽然就对好朋友有了全新的感受。 借用Lincoln在对谈中提到的,录播客的过程,就是把身边的“弱关系”变成“强关系”。让社交和人际交往不仅是陪伴和共情,更有思想与灵魂的深入交流,和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这一期,我们谈到了: * 我们今年做“喵喵予鱼”的初心,走出关注小我的输出方式 * 对创作的压力和焦虑,如何在执念中找到初心? * 做自媒体应该有目标吗?应该追求某种增长吗? * 对他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邀请嘉宾做播客的动力 * 向内看和向外看的两种人格,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 做自媒体收到的评价,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 对正面评价的贪婪,也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 * 面向熟人的自媒体创作,是增强人际信任的一个尝试 * 是通过人来与世界联系,还是通过思想来与世界联系? * 情侣增进感情的秘诀:建立起以两人为支撑的积极人际网络 * 如何面对做自媒体收到的负面评价?核心在于降低预期 * 情绪的波动来自于对外来的期待,也适用于自媒体创作 * 在意别人的评价,容易陷入情绪低谷,但也会增加自我成长的动力 * 当大家都在做自媒体时,我们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 自媒体的商业化:战略和随缘的有机平衡 * 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输出那一刻灵魂的震动 * 只迎合观众口味的内容,不可能真正获得商业成功 * 无法计算观众的反馈,因此只能去遵循内心的热情 * 有意识建立一个正能量的人际圈,打造积极的小团体影响力
这一期是昱辰想聊的,是他生命里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概念:游戏。做为一个从小到大一直在玩游戏的人,昱辰在游戏里体验了人生也体验了自己。我们也聊了昱辰玩过的另一个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半虚拟”游戏——美股市场。聊到最后,我发现我对游戏也有了全新的人生,也许,其实,游戏里的道理完全可以适用到人生,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本期高光: * 不让对方打游戏,其实是一种带有自己ego的判断 * 如何在游戏中体验人生哲学和理解世界? * 玩游戏的三种境界:打败别人、打败规则和打败自己 * 所有的境界都体验过之后,发现打游戏其实最爽的是打败自己 * 游戏的核心体验在于过程,而不在于通关的结果 * 我们总是逃避打败自己,想着去打败别人和打败规则 * 只想打败别人和打败规则,短暂的快乐之后就只有空虚 * 空虚让我们开始抗拒游戏本身,也就错过了认知自己的机会 * 游戏没有好坏,好坏只在于我们进入游戏的方式 * 另一个大型游戏:美股投资的故事 * 炒股的三个阶段: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 第一阶段:当韭菜被割赔光学费的故事 * 通过学佛走出低谷,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局限 * 股市的核心逻辑:不能保证不亏,但要保证生存 * 巨量信息带来的混沌理论——没有人能一直预测市场 * 金融市场里,连过去的事情都无法完全解释清楚为什么 * 第二阶段:拼命学习技术,试图用知识跑赢市场 * 没有一种讲投资的“术”可以保证你一直赚钱 * 信息太多了,单纯解读信息是不可能赚钱的 * 第三阶段:与自己的贪婪、欲望和执念斗争的游戏 * 树立自己的投资信念和纪律,然后坚定地去执行它 * 炒股之“道”:剥离开自己对“财富”的贪婪与恐惧 * 股市本质上也只是另一种虚拟游戏 * 思考我们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钱是我的,还是我是钱的? * 并没有什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越多越好的,钱也一样 * 在股市中,财富增长的快乐比不上发现自己的快乐 * 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游戏:永远有更好玩的游戏 * 人生和游戏一样,体验终于结果,在于发现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
好久不见的更新!这期播客我们聊了最近一次周末旅行的经历。 几周前,我们本来只是周末想出城玩,随便定了个民宿,居然跑到了一个阿米什人的宗教聚集区。阿米什人是美国一支特殊的宗教,生活在距离纽约只有两个小时车程的宾州兰卡斯特地区,大概五万人口,成年男女都穿一样的衣服、家家种田自给自足、马车出行、不使用电器和手机,整个宗教的核心宗旨就是“远离科技,回归田园”。 我们在一个阿米什人的民宿睡了一晚,发现这里居然是个这么有趣的地方,一时兴起取消了第二天所有的旅行计划,在小镇上好好逛了一逛。回来又查了许多阿米什人的资料,从历史文化、社会分工和经济模式角度深入了解了这个族群,聊来聊去觉得太受启发了,于是录了一期播客。 这期信息量非常大!剪得很辛苦但是非常开心~希望大家听得也喜欢!期待看到留言啦!! 播客中提到的一些电影和书: * 纪录片《Social Dilemma》 * 讲阿米什人商业伦理的书《Amish Enterprise, from Plows to Profits》 *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这一期我们从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出发,聊了这几年非常流行的话题“原生家庭”。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从根本上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对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方式。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完美,所以我们自己的性格也总有着各种根植在潜意识的恐惧和焦虑。但是没关系,这一切都会好的,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本质。 本期highlight: *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从感性和理性上无孔不入的规训 * 活到20多岁,忽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危机,想要反抗这种规训 * 一切放手、缺乏情感沟通的父母,带来了回避型人格 * 回避与人的情感沟通,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 但是冷淡回避型人格,就是让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啊! * 过于相信理性,让人无法接受到来自感性和热爱的指引 *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特定的期待? * 社会上升通道固定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了标准答案 * 遵循社会的标准答案,免除了自己做选择的焦虑 * 父母一定会把自己对于“成功”的执念传递给下一代 * 父母很难意识到孩子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 没有人可以从头到尾为另一个人的人生做选择 *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人成为人,寻找自己 * 为什么父母总是很难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 养育孩子是一个需要经过学习和反思的高度专业的技能 * 要如何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第一步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克服和接受不完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 * 去控制可以控制的,而放弃不能控制的
这期我们聊了我和昱辰追了好几周的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作为两个很少看综艺的人,最近不仅迷上了这个节目,而且就此展开了许多关于女性价值和姐姐们内心世界的大讨论!本期播客前半部分,我们聊了对综艺、女团、集体的感受,后半部分则是根据《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理论,具体分析我们对其中几位姐姐的直观感受。关于依恋类型的更多讨论,可以关注我们在youtube和B站同名频道最新一期的视频解读。 本期highlight: * 对节目的第一感受:一个破除了人设的综艺 * 破除舒适区的感觉,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 * 一群女人在一起就一定要撕吗? * 强调集体性的节目,是否在逼迫女明星去收敛个性 * 女团这种形式到底是磨灭个性,还是重新定义人设? * 30+的姐姐做女团,有了只享受过程的底气 * 只为了热爱去做女团,完成过程就可以收获感动 * 更特别的一点,是跳出人设,从“不热爱”到“热爱”的转变 * 集体统一 v. 弘扬个性——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女团这种「艺术形式 」 * 人对于“集体统一”的感动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 女团集体跳舞的美,和军训统一踢正步的美有区别吗? * 能否享受规训,取决于是否愿意为信念买单 * 从心理学上的依恋类型来分析各位姐姐 * 很想要又不敢去追求,这种性格是什么缘故? * 人的内心是否自洽,是一种可以凭直觉感受的状态 * 天生可以自如释放情感的人真的太让人羡慕了! * 亲密的本质是情绪的交集,很多人因恐惧情绪交缠而排斥亲密 * 我们的依恋类型是基因还是成长环境决定的? * 基因的作用:amygdala (杏仁核) 的大小 * 父母对亲密的态度,影响了我们的依恋类型 * 表达情绪其实跟拉shi一样?需要心理上感到安全才能释放 * 本能上不会过度压抑情绪的人,真是既快乐又可爱啊 * 有观众缘的人,秘诀其实是可以自然流露真实的情绪 * 表达情绪和操控情绪的界限:观众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自洽 * 所谓自洽,是能面对自己真实的样子 * 从伊能静的“妈味”聊到妈妈们常见的痴迷型人格 * 社会对与“孝”概念的规训,与亲密关系的天然发展逻辑相冲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