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电台S2E7 我们抓来了张宇凌和btr教你看展览

本期嘉宾: 张宇凌:艺术史学者、作家,艺术史暨考古学博士,著有《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唯美主义》,译有《中世纪社会》、《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 btr:作家、译者、评论人,著有艺术书《意思意思》、短篇小说集《迷走·神经》等,译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等。 本期梗概: [02:47] btr和张宇凌最早的看展览记忆 [04:00] 非艺术类博物馆的视觉经验与当代艺术装置的重合 [05:10] 如果看展览从业余兴趣变成了工作 [06:22] btr的“拉练型”看展 [07:42] 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空间的变化 [14:40] 看视觉艺术展览前应该先阅读文字吗? [16:26] 影像艺术展怎么逛 [18:59] 大型美术馆怎么逛 [20:51] 经典博物馆展厅布局的立场与意识形态 [23:34] 博物馆展品与墓园排序的相似之处 [25:16] 现当代美术馆怎么逛 [26:52] 如何分辨特展的品质 [34:24] 如何为一次旅行制定观展清单 [37:40] 北京和上海观展的不同 [39:50] 普通人观展的随机性和消费性:地铁广告&小/红/书作为展览的入口 [46:23] 观众与作品亲密接触带来的困扰 [50:31] 展览的门票设置:从“观众”到“消费者” [59:13] 和艺术空间里的保安和工作人员聊天 [1:02:55] 一种有意维持的不适感 [1:06:06] 坐在自家客厅里看展览 [1:10:15] 线下感官经验今后会越来越珍贵 [1:13:50] 观看问题很多时候是比例问题 [1:15:10] 艺术空间的厕所问题与实用建议大放送! 本期主持: 赵阿萌 赵梦莎 后期剪辑&编辑: 赵阿萌 陈家心 配乐: 开场 Matmos - Spondee 片尾 崔健 - 摇滚游击队之歌

82分钟
2k+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2E6 做杂志的秘诀:把每期都当作最后一期

本期嘉宾 爱米 | 「Be Water Journal水象」视觉文化平台创办人及编辑、资深杂志人、小众杂志评荐者。2004年入行杂志业,曾于《城市画报》、《Neway华夏》杂志担任编辑、记者;曾参与创立自出版视觉杂志《TOO》及女性创作杂志《after17》。 邱正 | 设计咨询研究工作室“DEMO”联合创始人。曾任中国创意生活方式杂志《新视线》副主编,创意生活方式平台“良仓”业务拓展总监和媒体内容总监,艺术生活方式品牌“稀奇艺术”市场总监,设计策展人,设计品藏家。 本期梗概 [01:38] 《Be Water Journal水象》和《DEMO》的新刊 [08:05] 独立杂志之“独立”? [11:28] 出刊频率的快与慢 DEMO:“不是我们快,只是时间过得快而已。” 水象:“如果焦虑有用的话,我每天都焦虑。” [15:15] 佛系做杂志是个伪命题 像植物一样不紧不慢地生长?——“可就算是农夫种地,也需要按时间去撒种子啊!” [16:57] 从生活中长出来的选题是更有机、更有生命力的 [21:30] 从固定框架中出走,生活不应该被美食、旅行、车、数码、手表给方式掉 [23:35] 纪录片式的采访,不可控性与可遇不可求的巧合都是珍贵的 [27:58] 与其说是“读者定位”,不如说是个自然聚集的过程:通过杂志传递的价值观、风格,吸引来同质的人 [32:11] 世界上不是只有大众媒体,被大众媒体“淘汰”的方式,仍有它存在的意义 [38:00] 版式设计的尝试:拒接“设计感”/纸张实验 [41:13] 现在的商业可能缺乏一些想象力,但不要粗暴地和商业二元对立 [43:51] 与合作品牌之间的关系:其实品牌的思路也在变化 [47:00] 所谓的“坑”其实是不同环节的角色之间磨合、共同成长的机会 [52:21] 老老实实地做一本朴实杂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多样化的形态从何而来? [58:50] 数字媒体降低了做内容的门槛,用一个技术性的工具降低了这件事本身的技术性,而一本实体杂志的诞生需要整个行业去支撑 [1:01:30] 分享、推荐环节:国内外的独立杂志 [1:08:30] 给个体、小团体们的一些建议 本期主持: 赵阿萌 周玥 陈家心 后期剪辑&编辑: 周玥 陈家心 播客中提到的杂志: 《after17》 《生活手帖》 《The Plant Journal》 《Hole&Corner》 《MacGuffin》 《INTO》 《homeland家园》 《Emergence Magazine》 《FLANEUR》 《Dirty Furniture》

0分钟
1k+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2E5 在古迹被封存之前,她们是最后的入殓师

“考古”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个并不日常的话题,古迹现场也遥远而神秘,因此,这个词汇往往被赋予一些浪漫和奇异的想象。这期节目始于一次机缘巧合,我们请到了两位女性考古研究者和从业者,从一个轻松的角度去展开,听她们聊聊工作中的细节与趣闻,也试着谈论考古带来的更多面向的思考。 对考古的研究始于客观冷静的书本,而真正面对古迹时,她们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在陕西,艺璇第一次挖掘到人骨,通常在提取入库之前,先要对人骨进行绘图——“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老祖先,只能一边绘图,一边播放王菲的《心经》,让她听听千年后有宗教意义的音乐”,浪漫之外,还是不可遏制地难过起来;诗雨站在希腊的遗址博物馆与现代建筑的中,一阵头晕目眩的感动,时间在眼下的空间里缓缓流淌,而文化遗产则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是种永恒的见证。 事实上,考古现场是未知而复杂的,尤其是深入田野乡村时,总是会遇到一地鸡毛的状况,她们通常要面临什么样具体的困难?有哪些“奇怪”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而身为考古人群中占少数比例的女性,她们的工作方式与男性考古人存在怎样的差别?面对大家对于考古或是女性考古的误解,她们如何回应?考古这件事让她们对于死亡与时间有了怎样的思考?……希望通过这次聊天,我们可以剥开想象的迷雾,触摸到关于考古这件事生动而真实的质地。 本期嘉宾: 王诗雨:北大考古/艺术史双学位,目前在UCL就读考古学硕士。曾在故宫、大英博物馆古埃及与苏丹部门实习。 张艺璇:本科厦大考古专业,研究生北大考古专业。目前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职。 本期梗概: [04:13]古埃及人的幽默:刻在严肃神庙、墓葬建筑上的轻松日常 [05:20]为什么选择考古研究? “虽然是考古专业的人,但好像不太擅长考自己的古” [09:30]雨天可能是考古人的福报 [11:21]田野工作从被“扔”到工地上开始——“你们自己下去挖吧!” [14:34]挖到人骨后,先绘图再打包封存,考古人是最后的入殓师 [18:04]解开千年的疑思:考古vs盗墓 []19:10]女性考古从业者如何工作?是否存在性别优劣势? [25:25]考古人自嘲的有趣段子 “四年的考古学,你学到了什么?”“98%喝白酒+2%专业知识”(考古人内部流传的饼状图) 郑嘉励:“我这工作吧,上班就等于是上坟。” [27:55]遗址博物馆:在原址进行保护的意义在于文物没有和它的位置发生分离,而博物馆藏品往往会去语境化 [32:49] 从电影《发掘》(The Dig)聊到考古的意义 “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从洞壁上的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已经存在在历史上,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地死去。” [34:47]面对古老遗迹时,忍不住思考死亡和时间 “考古可以看清时间序列的问题,补充历史中时间的缺环” “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变得很怕死” [38:40]公众考古:让考古“出圈” [45:08]考古学家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只有0.7% [48:30]“从事这一行之后,说谎这件事情变得特别危险。” 本期主持: 周玥 小阳蛋子 后期剪辑&编辑: 周玥 小阳蛋子 陈家心 播客中提到的图像/影像/书籍资料: * 学者郑嘉励的一席演讲:https://v.qq.com/x/page/y038949qrnn.html * 电影《发掘》 * 《考古完全秘笈》台版绘本 十三行博物馆出版 * 纪录片《古墓派》 * 纪录片《相约古罗马》 * “公众考古”进行时 公众号@挖啥呢 微博@考古君 @青年考古学生 @河森堡 配乐: 片头:Louis Armstrong - A Kiss to Build a Dream On 插曲:Brian Eno - By This River 片尾:sid - Wild World

52分钟
99+
4年前

读书人频道S02E01 一本玩游戏玩出来的书

本期嘉宾 刘育黎 字体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撰稿人,《街机游戏字体》译者。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媒体与传达方向研究生在读。长期关注字体和流行文化的结合点,动画、游戏和文鸟爱好者。对像素艺术情有独钟,设计有像素中文字体家族 “丁卯点阵体”。 周安迪 书籍设计师、译者。2018 年在上海创立文化出版品牌“梯”(Telos Books),2020年冬开办了Text&Image梯书店。译著有《设计为何》《怎样用设计改变世界》等。 本期梗概 [01:42] 《街机游戏字体》的背景介绍 [04:38] 中文版引进的幕后故事 [08:07] 三年玩了四千款游戏的字体设计师 [09:48] 各个时代的游戏反映着当下的科技水平及流行文化风潮 “某宅男用别人读博的时间爆玩几千款游戏,不仅著书立说还找到了女朋友……” [11:07] 像素风格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最新技术下的表现力 [14:01] 设计界专业人士如何使用这本书 [16:50] 字体里的游戏界花边故事集 [18:10] 如何给一本关于字体设计的书选择一款封面字体 “我们都是冲动消费,买了不一定看,但就是想拥有它。” [19:55] “素人”字体设计的神(胡)来之笔 [23:10] 有规则限制的游戏反而更有意思 [27:54] 像素字体里的汉字设计 [31:20] 像素字体帮助新手设计师少走弯路 “都是逼出来的。” [34:30] 设计等特定领域工具书的翻译问题 [37:05] 翻译是一种深度的阅读 [38:30] 我们身边的个人研究选题 [41:07] 像素点阵体在新设备上的应用 [42:28] 街机游戏推荐 “为了翻译书也云通关了上百个游戏。” [46:16] 设计工具书的另类用法:动森和十字绣图谱 [48:25] 像素画与马赛克拼贴的核心区别 [49:20] 为了卖书炼成标题党 🎵🎵🎵 [53:48] 突然掉落的彩蛋! 相关阅读 - 雅达利字体 作为最经典的像素字体之一,雅达利字体被大曲都市称为“游戏界的 Helvetica”。 - Low Poly(低多边形)风格 区别于早期游戏,这种新风格用最先进的光照渲染等技术赋予简单元素复杂多变的细节与视觉感受。 - 大热复古游戏《八方旅人》的像素美学 - 《街机游戏字体》封面选用了经典街机游戏《雪人兄弟》的字体 - 与其它字母风格大相径庭的“未知数x” 早期日本街机游戏中的许多字体并非由专业设计师创作,而常常出自游戏开发员工之手,且员工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款游戏中“风格出挑”的小写字母x便是一例,该员工或许是采用了数学公式中x的写法。 - 汉字的像素字体设计与 “丁卯点阵体”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PYEoB_gLwDnc-ARYi09HPw - “通行线” 的公交电牌字体研究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iX8inI6kiS5TSqWbwFP7EQ - 街机游戏 Gyruss 中的圆筒形 “伪3D” 效果 游戏画面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rMQBLqqVo - 《苍穹红莲队》的版式风格像EVA的明朝体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 如何在动森里活用像素字体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dKUzFwI20j8okDkTLalp2g - 其它延伸阅读视频: “低解析度” 中文:非拉丁点阵字体的历史 Tom Mullane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SZegyLdsI 8x8 的格子里,写着设计师的智慧 oooooohmygosh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A411T7w2 本期主持 赵阿萌 刘小门 本期编辑 赵阿萌 刘小门 本期音乐 开场 Super Mario Bros. - Ground Theme 片尾 Gorillaz - 19-2000

60分钟
99+
4年前

初学者电台S2E2 牛年初浴,去沈阳洗心革面

在上一期节目中分享过俱乐部极乐体验之后,第二期的abecedarian初学者电台我们来聊聊:洗浴。 作为一个东北小孩,童年与家人或朋友结伴去澡堂洗澡,是集体主义时代留给我的最后记忆,没有隔断的开敞淋浴间也是我最初接受性别教育的地方。澡堂也是一种社区联结方式,在城市更新中逐渐消失的老澡堂,像是人与人之间消失的坦诚,以及那股子人情味。 关于洗浴最妙的比喻,大概就是《千与千寻》中,身躯庞大的河神满身污秽地走进浴汤,最后一身轻松从门口飞身而出。当时肤浅没想到环保这一层隐喻,只是单纯地觉得日本的钱汤令人神往。 公共浴室作为社交场合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期,那时候的公共浴室和公共厕所,都是人们社交、交换信息的地方。这件事细想其实挺有意思的:如厕,听起来都是特别私密/个人的时刻,然而“社交”显然是一个公共/群体行为,公厕,是将私人行为放到了公共场所进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享受”其中。如果说在过去,受到生活条件限制,人们去公共浴室洗澡还有一定的必需性,那么在今天,还喜欢去公共浴室洗澡的人,都是出于什么理由? 如果你对于”东北”、“洗浴” 这两个词的印象还停留在“东北人进澡堂,大金链子下水就浮起来”的阶段,那么推荐你有感情阅读廖信忠这篇《南方人想像不到,東北洗浴已經完成超进化》,文章中廖作对沈阳洗浴给予盛誉,认可了沈阳人民在沐浴仪式中大胆求新求变,在审美上勇攀高峰,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无不令人赞叹。再次巩固了沈阳作为中国三大中心的战略地位。 主播本人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按图索骥前往文中介绍的几间公共浴室,而后便如成年之后与青梅竹马重逢般爱上了自己的故乡。趁着牛年新春佳节之际,我邀请了我心中的三位沈阳文艺代表人物:班宇、宋元元和潘赫,一起聊聊与洗浴有关的记忆以及我们心中理解的洗浴文化,希望听完这一期节目,你可以尝试为自己安排这样一趟北方寻浴之旅,全方位的认识沈阳这座城市。 本期嘉宾 班宇 | 小说作者 宋元元 | 艺术家 潘赫 | 沈阳无条件地陪 本期梗概 [5:52] 班宇:“三四岁时的性别意识很强烈,我会很羞耻进入女浴室。” [7:04] 宋元元:“不用花钱,但非常不舒服。” ——沈阳工厂里公共浴室的集体记忆 [8:43] 洗澡是日常劳作与休息之间的切换仪式 [12:40] 90年代末,公共澡堂从国营单位走向大众消费场所 [15:14] 班宇:“浴池是一套粗暴的语法,进去了都得脱,一切的社交和谈论是在坦诚相见的基础之上。” [15:38] 宋元元:“洗浴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娱乐、社交、甚至快捷酒店的功能。” [22:40] 电影《洗澡》里的自动洗澡机器以及某宝中出售的自动蒸洗机 [26:49] 在赵本山小品《中奖了》里体验东北洗浴过程 [33:12] 古罗马时期将图书馆、散步道、健身房和商店置入进洗浴中心 [36:35] 班宇:“人的社会标签会在浴室里被去除掉。” [40:02] 沐浴过程中“搓澡”的南北派之分 [43:40] 影视中和搓澡相关的描写 [46:15] 潘赫:“我的小学现在变成了一个洗浴中心堆煤的地方” ——城市化进程下旧记忆的消逝 [52:58] 沈阳洗浴景观化的两面性 [54:58] 潘赫:“城市人口老龄化,而洗浴中心则是面向全年龄段的人” [58:30] 向洗浴零经验的人推荐东北洗浴中心的理由 🎵 本期音乐 摘要 电影《钢的琴》片段 2013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中奖了》 开场 SHY48《沈阳》 中场 万能青年旅店 -大石碎胸口 片尾 Lube - Skoro Dembel 插曲 电影《白日焰火》片段 2013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中奖了》 电影《沐浴之王》—大国重器之搓澡巾的前世今生特辑 🎤 主持人 赵梦莎、周玥 ​ 🎧 后期 周玥、小阳蛋子、赵梦莎 ✍️ 编辑 赵梦莎、小阳蛋子

63分钟
5k+
4年前

初学者电台S2E1 去最野的酷儿派对,做最骄傲的DJ

本期嘉宾: Slowcook | DJ,平权派对Equaliser、鸡兔同笼的创始人 HUIZIT | DJ,多媒体艺术工作者,池糖Chilldo联合创办人 松松 | 池糖chilldo主理人 ​matlab95 | DJ 本期梗概 [05:41] Hu1zit:成都是著名的天腐之国,不缺酷儿主题的派对。但池糖不是以gay为主导的。 [08:16] 松松:“我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学到社会学之后让我意识到性别是非二元的。 [09:50] “直男也能来” Slowcook:我们做的派对不是非要你是酷儿或者LGBTQ+才能来,我们想要提供给社群空间交流的机会。 “抛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分享情感” [11:30] 只有20%的DJ是女性 Slowcook:在整个音乐行业本身就存在很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13:44] Hu1zit:“派对不光是交朋友,也是为社群提供实际有帮助的资源”。 [17:11] 派对场所的“安全空间”说明 Slowcook:家庭式管理的俱乐部相对更安全和友好 [23:05] matlab95:这个时段你放的歌,就是你可以掌控的,无关于性别和性格 [26:08] 笑声预警 Hu1zit:我的音乐就是又硬又婊 [29:06] Hu1zit:池糖第一场派对就顶爆成都票房 [34:45] 全民DJ时代,是不是门槛太低 Slowcook:入门简单,深入难 “赛出风格风采” [42:09] Hu1zit:成都有全球最野的party [44:28] Slowcook:“在台上感觉特别顶,日常特别佛。” [46:03] 如果想开始做DJ、 派对组织者,要做和不要做的 [48:44] 第一次去酷儿派对,要做和不要做的 超级有用tips! [53:20] 北京很快就要有自己的voguing ball啦! 本期音乐: 开场 Matmos - Spondee 中场 Octo Octa - Who I Will Become 片尾 SOPHIE - VYZEE 主持人 & 编辑: 周玥、赵梦莎 后期: 周玥、小阳蛋子

54分钟
99+
4年前

初学者电台 #14 如何从头开始做一本书

本期嘉宾 烟囱 言由 本期嘉宾主持 胡沁迪 烟囱,艺术家、漫画家、独立出版人,创办独立漫画杂志《叙事癖》以及自己的独立漫画出版社“乞丐出版”,也是“绿校”联合展览的组织者之一。 言由,独立出版人、假杂志创始人,假杂志是中国最早关注本土当代摄影的组织,十年间已经出版摄影书三十余本,并发展为包括线上线下内容生产、实体空间以及书展等在内的综合平台。 胡沁迪,艺术家,梦厂创始人之一。创办于2007年的梦厂专注于艺术书出版,今年五月刚刚出版了第21本书《蜡笔》。 本期梗概 做第一本书的故事与事故。 烟囱:“我才意识到这也可以是一本漫画书,我就满北京去找最便宜的打印店。” 言由:“我当时卡里就只剩这一万块钱,它的报价就是一万块钱。” 胡沁迪:“当时印出来基本就是黑的,都看不见图像。” 持续做书的资金问题。 融资天才与乞丐的诞生。 烟囱:“如果你把钱给乞丐,是不会问他‘有没有好好学习上进’的。” 言由:“书卖得好其实给了更大的自由能去做不好卖的书。” 最新一本书与最满意的一本书。 “创作者”与“编辑”的角色区分。 好内容与好作者的判断标准。 烟囱:“你必须自己享受这件事。” 言由:“为什么选择做编辑,也许就是更喜欢隐在后面的角色。” 实体纸质品的不可替代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效率与易逝特质。 烟囱:“互联网完全没记忆。” 言由:“微信阅读数七八千感觉还挺多的,其实上街一逛街道的人就比这多了。” 来自买家的反馈与“差评”。 参加国际书展与世界各地同行的交流感受。 言由:“为了省邮费就扛了两箱30公斤的书去赶车。” 烟囱:“把书寄到你一辈子不会去的地方感觉很神奇。” 做书的工艺问题与令人头疼的环节。 作品介绍文字及推广方式的重要性。 烟囱:“你得想各种办法让别人知道你在做这件事。” 言由:“工艺每本都不一样,能最好地呈现那个作品就是最理想的。” 胡沁迪:“书还是需要内容与形式一致。” 给初学者的建议。 本期音乐 开场 Matmos - Spondee 片尾 Lou Reed - Walk on the Wild Side 主持人 & 编辑 赵阿萌

0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