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电台S03E01 在暗房里重温旧梦

【本期嘉宾】 俞独一 头顶有两个旋涡,容易炸毛,记性较差,靠照片留住大部分记忆。 Lily 我叫雷心晴,多才多艺,三心二意,日常拍点照片,打点小鼓,现居深圳。 【本期梗概】 04:58 最初选择胶片相机的原因 Lily:“相比之下,数码相机给我更多选择,反而驾驭不住” 独一:“因为便宜” 07:05 近期被击中的胶片摄影作品 11:45 近几年胶卷价格上涨会劝退一些人吗? 13:22 “别浪费胶卷了!”——同一个场景拍两次是不是浪费? 16:52 胶片机的型号重要吗? 18:01 流明印刷:借用“太阳”印出的照片 21:02 暗房是photoshop的前身,底片就像版画的“版” 22:22 搭建暗房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工具 25:40 冲胶卷的自制平替“药水”:啤酒、咖啡、茶水…… 26:37 暗房里的化学实验,发明自己的冲洗食谱! 32:56 为什么有电子照片之后还要印到银盐相纸上? 相纸本身的纹理也是一种滤镜的叠加 33:34 不少人手机里都下载过的模拟胶片滤镜app 36:26 过期了也不必担心:过期胶卷/相纸的特殊效果、检验过期药水药效的方法 38:10 值得推荐和被高估的相机 41:32 日常保存胶卷的tips:冷冻、和食品干燥剂放在一起……? 43:30 比较爽的时刻是从暗房出来喝一罐啤酒 45:20 给胶片初学者的入坑&劝退理由 【本期后期/编辑】 陈家心,小阳蛋子 【本期音乐】 片头 Matmos - Spondee 中场 Satoshi & Makoto - Silence Joanne Grauer - Evergreen 片尾 Rilo Kiley - Well,You Left

54分钟
99+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02E16 毛冬&文森特送你上开放麦

本期嘉宾 毛冬:脱口秀演员,《基本无害》主播 文森特:《Nice Try》主播,《外行看热闹》主播 串台嘉宾主持 李秋实 :《偶然误差FM》主播 本期梗概 03:40 交底环节:嘉宾与主播各自看/创作喜剧的经历 05:35 脱口秀演员和喜剧演员其实有挺大区别 07:03 文森特09年就开始写段子,12年当了脱口秀编剧 09:56 毛冬:美式伪纪录片尴尬喜剧更吸引我 11:02 东北话好笑在于:“这话还能这么说?”、“一种奇怪的普通话” 16:05 文森特写的第一个段子 18:15 职业脱口秀编剧更多像是在写命题作文 “要运用很多技巧,很痛苦” 20:30 “一开始看太多英文脱口秀,满脑子都是不能讲的段子” 27:19 地域段子中的方言是工具还是笑点? 28:32 现在还有观众耻于\犹豫于承认自己是河南人 “希望乡亲们再自信一些。” 31:57 采样:小鹿《福鹿秀》 32:30 初学者写脱口秀段子,需要手册/教材吗? 38:40 在台上是观众先欣赏你这个人,再笑你的段子 40:43 喜欢脱口秀演员和喜欢爱豆的区别 41:40 脱口秀中有没有更占便宜的人设? 46:03 脱口秀舞台对秀优越感的容忍度低:在说什么时,会让人感觉很装? 47:33 毛冬第一次上开放麦是Norah鼓励的 48:44 采样:Norah 线下脱口秀 53:23 漫才的场域是独立于观众席的,而脱口秀现场演员与观众是同一个场域 53:55 脱口秀有没有“pattern/套路”,或是反套路? 59:40 社会共识是脱口秀演出的一个隐性“大前提” 01:01:27 脱口秀演员重复说一个段子,如何保持“兴奋感”? 01:05:58 不可避免的冷场问题 01:07:23 在中国,未来的脱口秀会更偏向“秀”还是“文本”? 01:16:05 脱口秀是一场双向疗愈的过程 01:18:18 给单口喜剧初学者一些建议吧! 提到的影视剧/节目/书 《打鱼晒网》 《老友记》 《宋飞正传》 《百年酒馆》 《今晚80后脱口秀》 《搞笑漫画日和》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单立人原创喜剧大赛》 《三体》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单口喜剧表演手册》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The Comedy Bible》 提到的单口喜剧演员(及演出) 曾志伟 软硬天师 黄子华 Norah 小鹿《福鹿秀Vol.01》 漫才组合Tutorial(德井义实+福田充德) Hannah Gadsby Russell Peters George Carlin Louis C.K. 《Live at the Beacon Theatre》 Anthony Jeselnik 《Thoughts and Prayers》 Jerry Seinfeld《I’m Telling You For The Last Time》 来自嘉宾的喜剧演出推荐 文森特: ①看过次数最多的一个演出(片段):乔治卡林:拯救地球 George Carlin : Saving The Planet ②想给听众推荐的演出:Louis C.K. Live at the Beacon Theatre 毛冬:我想推荐的都在节目里,听节目就行了朋友们。 本期音乐 片头 Matmos-Sondee 片尾 毛阿敏-今宵情 本期主持 赵阿萌 、赵梦莎

82分钟
15k+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02E15 Long Time No See,欧洲艺术书展!

一晃就是两年,屏幕前的你我一定很怀念“速度,将我推向椅背”的感觉。同样让我们怀念的是那些国内外书友相聚的日子——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取代蹩脚的第二语言,在异乡的土壤上,我们能随时随地接收文化碰撞迸发的新鲜能量。2021年末的某个夜晚,身在北京的abC女孩心已飘向远方,一通视频打给了远在欧洲的自出版人一只(Doooogs)和石真(真姨书房)。随心的大笑一扫阴云,两位“留守儿童”向我们介绍了疫情爆发以来,她们的自我调整与工作经验,畅聊后疫情时代欧洲艺术书展的新面貌和重返书展的新体验。如果你没有参观过欧洲的艺术书展,亦或是准备携自己的新作品亮相欧洲,那么这一期节目也将是你必须收听的“欧洲艺术书展安利大会”。 在录制这期播客时,我们发现“书展”是我们每个人工作中并不轻松的组成部分,它让我们身心疲惫,口干舌燥却穷且益坚、无法自拔。大概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一场生意,它更像一次精心策划的约会,一次彼此奔赴的旅行,一次紧张的自我考核,甚至是从冗杂做书工作中脱离出来的“放风”。无论你是一名观众还是一位做书人,又或者你也和我们一样办过书展,希望你在收听完这期节目后,对未来的日子抱有更大的信心与热情。 本期嘉宾 一只:广告人,独立出版社Doooogs联合创办人之一(两只狗中的“一只”),Art Director及翻书爱好者,工作生活于柏林。 石真:自出版人,独立出版社真姨书房(La Maison de Z)的真姨本“姨”,创作涉及影像、艺术家手工书和非虚构写作,工作生活于巴黎。 本期梗概 01:33 困在原地的做书人,尝试两地工作新方法 04:24 年末突击,物流滞后造成新书变“旧书”? 08:00 书籍零售不甚乐观,真姨分享“监印”趣事 11:20 从【Unseen】到【Polycopies】,真姨的2021年度书展之旅 15:50 一只分享德国书展防疫措施——“顶风作案”的【INDIECON】 19:05 没有展方的【Comicfestival Hamburg】如何举办? 21:07 应对人员聚集,书展“化整为零”带来哪些挑战? 25:50 【BOOKED大馆】推出人人称赞的“一帮一,一对儿红” 28:20 疫情常态化,跨国书展真的恢复了吗? 30:08 其实参加艺术书展,我们最看重的是…… 35:03 真姨推荐:法国必去的休闲书展【Hyper Cosmos】 38:06 一只推荐:德国必去的书展【missread】 40:13 欢迎来【Crack! Underground Festival】“探监” 43:08 当亚洲出版物碰撞欧洲认知 48:05 向欧洲艺术书展取取经 54:29 后疫情时代,“跨国”出版社的工作经验 01:00:58 自出版方如何看待线上书展新形式? 01:07:31 给想要参加书展的朋友一些建议吧! 本期音乐 片头:Matmos - Spondee 中场:Boards of Canada - Seeya Later 片尾:The Books - Read,Eat,Sleep 本期主持&编辑 周玥 刘小门

72分钟
99+
3年前

学起来!跳起来!做起来!| 初学者电台 × 跳岛FM

本期初学者电台很高兴和跳岛FM(点击可进入收听页)串台,我们都喜欢“书”这样一种具有历史脉络、也具有生长性的媒介,因为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相遇。在这期节目中,梦莎与跳岛FM主理人猫弟、两人的共同好友btr连线,共同翻阅经历07年、21年的两本《做(do it)》,聊了聊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艺术项目——do it,以及艺术创作这件事与普通人、与日常生活的交缠。 把喜欢的书变成超大号彩绘地毯、把连体袜扎成背包、制作一部低成本电影……这些都出自于《做(do it)》这本书,当代艺术家们跳出展厅,给出了他们基于日常生活的动手方案,告诉我们:人人皆可做艺术。只是这句鸡血一般的话难免让人产生警惕:真的“人人皆可”吗?为什么“你也可以做”后面往往跟着一句“但你没有”?如果是的话,初学者要如何开始ta自己的实践? 书中方案也不乏有机巧又挑衅的几个: “把此书整体临摹十遍”、“无视这个方案”、“此页过后请闭眼”……若是按书中顺序逐一实施,势必是一个曲折反复、自相矛盾、漫长的过程,大概率是你会中途就听从指令把书烧了,使得读完这本书成为不可能。它当然可以作为一本艺术初学者拿来效仿与体会的方案书,但它还可以是什么?这个聊天时最初抛出的问题也许到最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可能只是个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容器,一个善意的邀请,书里的言语都汇集并重组成了一句触发行动的简单指令——“Just Do it!”。而你自己使用它的方式也像书中的脑洞本身一样有着无限荒谬古怪的可能。 本期嘉宾 btr: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文化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等。2014年起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意思意思”(petite mort)。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赵梦莎:编辑,前艺术媒体从业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 本期梗概 03:40 假如用一个词来定义“do it”:说明书、食谱、作品方案还是……? 08:51 “do it”在中国的出版物:《做》从2007版到2021版 10:41 一本“摊在手上像一只软软的手风琴”的书 14:08 提名环节:两本《做》里面我们喜欢的方案 21:00 “无视这个方案”、“把这本书烧了”……拒绝“做”可能是艺术家最喜爱的回应 21:55 方案即作品?不如把此书当作一个展览去看 24:57 用读文学书的方式来读方案书,反之亦可 26:40 “人人都可以做艺术”,只是有些“人人”比另一些“人人”厉害一点 31:05 从方案到完成状态的作品,中间有着怎样的距离? 35:15 我们各自的日常创作经历 btr:如果这个冷笑话你没听懂,没关系,明天再来看看哦 猫弟:在手机壳里策展,拼贴个人的生活趣味 梦莎:给正在消失的胡同店面保存一份声音档案 54:05 给听众的“do it”指令几则 本期编辑 陈家心

55分钟
99+
3年前

初学者电台 S02E13 被杂志拉下水的艺术家 / 策展人

本期嘉宾: 秦可纯/COCO 《te》联合创办者。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策展硕士,并联合策展了线上展览“Hear the Light”(伦敦煤气厂空间,2021)。曾在不同艺术媒体撰写展评,见于Artforum中文网、艺术眼和《财富堂》等。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 郭鹤天/Michael 满族,工作生活于伦敦和北京。他2017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并于2020年取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策展学硕士学位。芝加哥非盈利空间人无画廊联合创始人,独立杂志te magazine联合创始人,策展人。 郑亦然/Jasphy 一名艺术家,旅居纽约和上海,她的创作围绕私人与集体层面不可避免的沟通失败展开。融合场景装置、临时雕塑、公共介入、文字、艺术家书等媒介,郑亦然的作品创造出新的场域和规则邀请公众的介入,试图在当代艺术语境内外,拓展人们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综观。郑亦然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近期个人展览和个人项目展出于上海外滩美术馆(2020)和日本北九州当代艺术中心(2020)。 还记得第二季第6期节目我们就跟爱米和邱正请教过做独立杂志的秘诀:把每期都当作最后一期。尽管这一期节目中的几位主编并非资深媒体人,他们甚至都没有在编辑部待过一天,但他们的杂志却在abC艺术书展上「break a leg」。每当有人感慨国内没有好的艺术杂志时,我们总想找出一些名字堵上他们的嘴。直到今年上海的abC艺术书展我们看到了一本声称关于食物的、名为“te”(音呔)的杂志——以及随后不断听到身边的朋友们提起它,我们觉得是时候跟它的创办者聊聊了。郭鹤天和秦可纯作为曾经的艺术学生和初入艺术界的年轻策展人,他们为什么要做杂志?我们还邀请到《Little Sound》的主编、艺术家郑亦然,她自己一个人在过去的几年间缓慢地出版着这本期刊访谈录,从未间断以视觉和文字同时作为自己的工作方法。 本期以全员连线的方式录制,几位半生不熟的嘉宾隔空分享她们在做杂志这件事上的收获,无论是一个人说干就干还是把身边人“拉下水”,他们的故事都值得你听一听。 本期梗概: 03:28 为什么要做独立杂志? 07:38 独立杂志界的role models:“它在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做了一件跟主流媒体不一样的事情”、“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它是一个拿在手上就不太想要放下来的东西” 14:52 在纸的世界里,海内外也说不同的语言 15:56 做书的producer真是太厉害了!——对接设计师与印厂的若干tips 24:15 《te》 #1 “食物”主题的渊源、组稿的方式 30:43 《te》的两位主编如何通过互联网找到不同领域的作者 35:55 《Little Sound》之所以是一本访谈录的原因 38:05 要做出精彩的访谈并不容易:如何聊出亲密感? 42:07 资金:独立杂志的可持续问题 44:35 中英双语在翻译费用、排版设计方面带来的难题 47:30 后疫情时代,(怎么约到Wolfgang Tillmans),怎么与陌生的远程合作者建立信任关系?(超实用技巧大放送) 55:08《te》#1与《Little Sound》#2 同时关注的话题:去中心 60:00 下一期的计划:正在筹备的艺术圈八卦杂志和(有可能成为主题的)“舒适区”(comfort zone) 63:00 彩蛋&下期预告:如何看待Hans Ulrich Obrist的项目do it 提到的杂志&刊物 《黑纸》 Subway Magazine The Happy Reader LEAP Migrant MacGuffin 《把自己作为方法》 apartmento do it 音乐 片头 Matmos - Spondee 插曲 Khalab/ Prince Buju - Shouts Wolfgang Tillmans/ Wreck and Reference - Growing 片尾 h hunt - C U Soon 本期主播 赵梦莎 王紫薇 后期编辑 王紫薇 赵梦莎 周玥

67分钟
1k+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02E12 当代都市神秘学指津

本期嘉宾: 胖丁/Joyce Ding 多媒介创作者,神秘学实践者,本科苦读社会学和艺术史,毕业后主要在算命和“传销”。 ​王文楷 1996年出生于中国,现居纽约与上海。摄影师,电影工作者。作品长期关注话题包括另类意识,巫术与后人类学。 当我们谈论神秘学回潮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新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公布其主题为“梦想之乳”,题目来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Leonora Carrington的同名绘本,与此同时,以神秘主义为基轴的展览在全球如雨后蘑菇般纷纷冒头;我们深爱的文学似乎也共谋了这一巧合:青春期羞答答地读过的那几个华语女作家近年渐次走上了灵修之路,而主张以神话之力疗愈破碎当代的Olga Tokarczuk则在2019年收获诺奖;就算对这一切浑然不知也无妨,如果你是为着物质资料的积累在大城市早C晚A的年轻人,回忆一下,星座占卜是不是竟成为了你在多数场合下搭讪的不二法门? 神秘学又卷土重来了,没错。正是这种无可辩驳的的“体感”,让abC编辑部决定邀请胖丁和王文楷——两位由濒死体验开启了灵性修习之旅的神秘朋友,以他们亲身的实践和知识,用言语捕捉不可言说之物,聊一聊这个从欧洲启蒙运动中诞生的庞大概念。 聊天的过程是攀着神秘学的触角一路畅游的过程,从神经科学到宗教体系和异教的历史,到哲学,到现代物理学,到流行影视文化,到艺术创作。与其说是“新世界的大门”,我们意识到,神秘学更像是蛇行在无数寻常领域的密道,好奇的初学者一旦踏入由这些密道织成的网络,就很难不一路拓展进阶,并且邂逅曾经想象不到的同仁。而新世界实则是在对旧常识的抄底中,在打破疆域界限的灵性联结中,从每个探索者身上显露出端倪。 本期梗概: [08:30] 胖丁从濒死体验中得到无条件的爱 [16:00] 作为全美回力镖大赛第六届冠军的萨满教人类学家 [17:00] 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们的虚无主义危机,菌类和致幻植物作为治愈灵药 [19:40] 什么是“萨满”和“巫”? [23:10] 塔罗占卜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所谓的“准”? [25:15] 水晶、死藤水、萨满鼓等灵修道具与法器的使用方法 [27:25]声音的震动与大脑松果体之间产生的能量关系? “蹦迪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体验” [36:00] 强调自我灵性成长本质上是反宗教权威的 [40:58] 转向内在探索是志业追求的必然结果? [42:30] 古希腊灵知主义世界观作为许多神秘学分支的故事内核 [45:06] 当代人可以从灵学世界中得到什么? “灵学这套东西是我给自己世界设定的一种游戏规则” [49:00] 为什么历来以灵性觉醒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53:18] 现代西方神秘学常见的三种模型:附魔、隐秘组织(cult)、灵性维度 [1:01:20] 濒死时进入的幻境其实是人脑的量子活动 [1:04:50] 科幻电影《沙丘》中的神秘学符号:梦境、香料、沙漠、姐妹会…… [1:09:30] 大卫·林奇作为一位资深神秘学实践者 [1:15:12] 超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之密不可分 [1:19:05] “电影是关于鬼魂的艺术”——影像媒介本身具备的神秘主义基因 [1:20:28] Leonora Carrington:“不能把视觉的神秘世界矮化为 ‘智性游戏’ !” [1:24:52] Hilma af Klint 组织的降神会与胖丁组织的行为工作坊“沉洞泉” [1:26:00] 胖丁和王文楷各自的灵修实践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提到的影视作品&书 《西方神秘学指津》 《赫尔墨斯秘文集》 《异狂国度》 《万物与虚无》 《沙丘》 《双峰》 《蓝丝绒》 《一条安达鲁狗》 提到的人名(学者、艺术家、导演) R. Gordon Wasson Valentina Pavlovna Guercken Roger Penrose David Lynch 黑泽清 Andre Breton Maya Deren Leonora Carrington Hilma Af klint 本期音乐 片头 Matmos - Spondee 插曲 The Beach Boys - Stoked (Remastered 2001)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Blue Danube (《2001太空漫游》OST) Angelo Badalamenti - Twin Peaks Theme(《双峰》OST) 片尾 Cocteau Twins - Sea, swallow me 本期主持 陈家心 王紫薇 后期编辑 陈家心 王紫薇

93分钟
3k+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2E10 与ALFA同行,把自己交给自然

本期嘉宾 Ian | The ALFA Adventures 厂长 Eric | The ALFA Adventures 主理人 本期梗概 [1:58] Ian 最近的一次Camper Van经历,欢迎点击下方链接查看1万字旅行游记。(1000公里追日逐浪野攀的公路旅行|See Great China with ALFA) [3:09] See Great China First 企划,Eric 的三江源漂流之行。 [5:35] 开放绿地、国家公园/州立公园、荒野的区别。 [10:30] 接触Vanlife的初体验,打开对户外的认识。 [13:50] 房车(RV)与Camper Van的差别。 [18:15] 驾驶 Camper Van能够将旅程时间延长。 - Ian:“把旅程覆盖到从A到B的过程中。” [22:30] 抛开城市的逻辑,以野外的思维方式去体验Vanlife。 [26:08] 每种交通工具对应着不同的用途,Camper Van是探索自然时所享受的交通工具。 [27:30] Vanlife 不是舍弃,而是关于选择。 - Eric:“选择一辆车,符合生活的Size;第二点,把Life放进去;第三点,让Life跑起来。” [30:50] Camper Van的紧凑型室内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最基本的需要。 [34:33] 是否有绝对正宗的 Camper Van 改造文化。保持自我风格,选择改装的车型背后其实在传递Vanlife精神。 [38:24] 选择车型的误区:不要在instagram照片上寻找Vanlife。 [41:20] 在路上遇到过用金杯车来改造的大哥,只解决住这件事被称为“Car Camping”。 [43:59] 不是独属于家庭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个人加入Vanlife会丰富它的可能。 [47:56] 在社交网络的照片、大小屏幕之外,用实际行动去体验Vanlife。 [52:10] 国内志同道合的Vanlife爱好者是否拥有一个共同的社群? [53:10] 媒体对于Vanlife的描述过于标题党,并不是只有“辞职”“卖房”“离婚”“带着孩子环游世界”才能开启Vanlife。 [54:20] 在户外的热闹过去之后,再去讨论“我们去哪儿”。 - Eric:“不羡慕那些能去某些地方的人,但我很羡慕那些玩任何事情都很开心的人。” [56:04] 改造的DIY精神体现在:当车被改造完之后,剩下50%需要车主动用生活智慧去完善它。 [60:04] 将使用场景代入到AN KO RAU的车子改造中,强调服装的功能性。 [65:03] Camper Van的别样形态:在城市中的户外派对Forest party,大叫控的巡演舞台,户外咖啡车…… [70:10] 从《无依之地》开始说起,Ian与Eric 给Vanlife初学者的两条入坑理由。 本期主持 赵梦莎 小阳蛋子 后期编辑 小阳蛋子 本期音乐 开场 Matmos - Spondee 插曲 Ludovico Einaudi - Oltremare 片尾 Nomadland Cast - On The Road Again

76分钟
99+
3年前

初学者电台 S2E9 来自涂鸦人的朴素建议:多写多看,多吃蔬菜

本期嘉宾: ZEIT(时间):在街头创作的同时,收集与利用城市肌理以及图像碎片带给个人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现成品的重新组合,产生出物品相互之间的误读。 东北:考古视觉炼金术士,城市涂鸦字体写手 本期梗概: 1:23 嘉宾躺录播客初尝试,从涂鸦负伤经历说起 4:45 东北和时间的涂鸦tag 6:07 涂鸦的迷人之处在于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 8:32 纽约的唐人街是涂鸦最多的地方 13:25 Vandal Squad(专门抓涂鸦写手的警察小分队)其实是涂鸦界的”最大粉丝” 15:30 涂鸦界的beef:敬你是个对手才覆盖你的涂鸦 20:20 为什么叫涂鸦writer而不是painter?反商业是涂鸦最初的精神 25:15 涂鸦的几个基本的形式 29:12 中国涂鸦圈的有趣现象:“学院派”涂鸦 33:27 涂鸦往往是阶段性的自娱自乐?有没有可能职业化? 38:40 开始涂鸦单纯是为了出名 40:26 在无人的山顶看到其他写手的贴纸——社群的连接感 42:15 不同的城市建筑、文化环境会产生不同风格的涂鸦 46:37 中国特色tag ,贴办证广告的人可能是真正的涂鸦写手 49:10 合法涂鸦?当涂鸦成为一种商业广告/市政装饰 52:03 涂鸦被放进白盒子空间:晚安编辑部在tabula rasa 56:32 如果扔掉喷漆罐,还可以怎么涂鸦? 59:25 给涂鸦初学者的建议:多写多画多看,多吃蔬菜 1:01:01 荐书环节:《无妥协方式》&《常的写字人》 提到的书&纪录片: 《无妥协方式》 《常的写字人》 《Australian Graffiti》 《Style Wars》 《Beyond Brave出格》EP2 燃烧的涂鸦 本期主持: 赵梦莎 陈家心 后期剪辑&编辑: 陈家心 音乐: 片头 Matmos - Spondee 插曲 Flamingosis/YUNG BAE - Groove 片尾 Gorillaz - To Binge

64分钟
99+
3年前

初学者电台S2E8 兴趣小组还是野生学院?青年艺术家的自我组织之道

本期嘉宾: 陈逸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夹山改梁艺术小组共同发起人之一,刺纸编辑部主编之一,生活工作于广州。 王天羲(Tim):一名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工作者。在过去的数年中,他工作、学习和生活于中国和美国,曾就读于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他的作品聚焦于日常环境中富含隐喻的小型景观,或是探索小众的生活方式。Tim也是 MISC Lab的创始人,这间影像工作室除了为个人的创作提供资源和场地,同时也进行艺术创作相关的图像、色彩和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并为艺术家提供驻地、和作品制作服务。 本期梗概: [02:15]夹山改梁艺术小组、Tim摄影工坊的简单介绍 [5:05]把critique作为方法,让每个人都开口说话 [7:17]为什么艺术工作者更需要critique [8:56]木刻是民主的材料,将艺术创作方法分享给大众 [10:51]从北京到广州:不仅是房租的原因 [12:30]成员们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 [15:00]参加摄影工坊的村干部:因为领导要求“雁过留影” [19:03]将“大笨蛋理念”进行到底的日常实践 [23:56]运营过程中的困难与压力 [27:04]个体为什么需要社群连接 [30:14]反权威、反体制组织的出现与灭亡是一个无尽的循环 [31:34]广州地区艺术团体、自组织的历史 [33:38]流动、无边界的日常交往:杂志灵感取自快递员的朋友圈 [37:32]连接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建立消费社会中的真空层 [42:04]价值的产生是偶然的,组织是无目的的合目的 [53:20]给想要加入自我组织,以及想要成立自己的组织的听众们的建议 [59:00]一个相当无聊的冷笑话 本期主持: 陈家心 关节 后期剪辑&编辑: 陈家心 关节 配乐: 开场 Matmos - Spondee 插曲 Ogre You Asshole - ペーパークラフト 片尾 坂本慎太郎-未来の人

61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