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对话李辛 油麻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动静自在

在动静自在读书会·第九季时,我们曾邀请到李辛老师与黄剑老师(网名:油麻菜)作为讲座的对谈嘉宾。两位老师是多年的好友,在本次对谈中,他们将分享在各自的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如何抓住自己的主干,内外一体,做喜欢的事情,探索本来的幸福。 李辛老师与黄剑老师相识于2009年,两人是曾一起走江湖的同伴。 李辛老师喜静,慢慢的,柔柔的;黄剑老师好动,风风火火的,行动力极强。两个人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他们一起行走江湖,拜访了许多“野生”中医,留下大量珍贵的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记录,一起去终南山拜访张至顺老道长,一起为雅克爷爷的书籍《光钻》出版而努力...... 借着这场播客,我们一起跟他们聊一聊书籍背后的故事和他们一起行走江湖的故事。希望在老师们的对谈中,我们也能去探寻日常生活里自己喜欢的事情。 ⌚️本期时间轴: 01:21 江边追鸟记:四点半起床的斑鱼狗战役 05:37 李辛眼中的油麻菜:阳气满满的“野生动物” 10:09 养成一个习惯——总是去做喜欢的事、开心的事 14:22 油麻菜眼中的李辛:不会被小事困住的“尤达大师” 17:14 伪装成树的幸福:被鸟群接纳的瞬间 22:53 环球航行后,我并不会感到快乐阈值上升 27:43 当我们与整个世界在一起 32:51 同一段山路,走出不同滋养感 34:42 幸福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松” 40:05 交谈也是可以无声的 43:54 跨国记录野生中医的江湖行走 49:42 清晰的目标和想法,让人容易获得幸福感 53:00 李辛:我们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55:13 在自己的节奏里生活才能与万物同行 57:09 太阳与少阴:不必成为别人,找到自己 01:03:25 幸福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做你喜欢的事 01:09:01 回到生活本源而非知识囚笼 01:13:00 蜘蛛眼睛与月亮背面的童心拷问 在本期播客中,令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73分钟
1k+
1周前

Vol.9 对话跳绳博物馆:当一根绳成为一把“钥匙”

动静自在

荣鑫原是一名设计师,疫情期间他在国外,当骑行、跑步这些需要走出去的运动都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发现跳绳是一个在方寸之地,随时随地都能开练的运动。 你可能没打过篮球,但应该都跳过绳,跳绳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运动。有人拿它燃脂减肥,小孩子拿它锻炼长高,有些学校还把跳绳纳入中考项目。 荣鑫把跳绳比作是一项“万金油”运动。无论是拳击、击剑、羽毛球,还是跑步、游泳的运动员都会在赛前利用跳绳来热身,锻炼身体的灵活度和脚踝的力量,可如此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竟然没有自己的运动品牌。 全世界几乎所有运动项目,像跑步、篮球、足球,乃至极限运动都有自己耳熟能详的头部品牌,唯独跳绳没有。基于这个出发点,荣鑫创立了自己的跳绳品牌,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跳绳运动潮牌——CtrlJump跳绳博物馆。 荣鑫觉得跳绳不仅仅是健身,更是一种自我调节的休闲方式。当他工作劳累、没有灵感的时候,在音乐的律动下跳绳,反而能让他找到身心平衡、很有灵感的状态。 随着跳绳运动在国内外重新流行,也涌现了一批很有运动天赋的跳绳达人,尧Yao就是其中之一。作为CtrlJump跳绳博物馆品牌大使,她既是跳绳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有时候想出去跑步,村民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就得往回赶;或者约好了等会要过来,我就没法出门。所以跳绳真的非常适合我,它可以随时拿起来,随时放下。” 尧Yao从一天勉强跳300个,到后来能一口气连续跳2000个。她说跳绳更像是一个人的修行,听着音乐,放松地投入其中,慢慢去消化这一天的压力和精神负担,这样的感觉挺好。 无论是开会间隙,或是休息的10分钟,拿起绳子跳一跳,强度不会很大,身体一下子就放松了。诊室门口的水泥地、写字楼楼梯间、甚至高铁站台的候车间隙,这些最普通的场所都能成为运动空间。 其实真正改变生活的不是绳子,是想动的那个决心。当“等有空运动”变成“抓住每个10分钟”,零碎时间也能成为健康起点。 ⌚️本期时间轴: 03:16 跳绳,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运动 05:18 疫情期间,跳绳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开始复苏 09:06 运动天赋一般,最开始一天只能跳300个 15:00 跳绳:随时随地拿起、放下的运动 17:54 能一口气跳到2000个以后,我就开始了花式之旅 20:32 跳绳分竞速跳绳和自由式(花式)跳绳 24:06 有生之年,或许能见到跳绳进入奥运会 27:46 解锁花式跳绳的愉悦感会带来运动惯性 33:00 从医生角度看跳绳的益处与注意事项 35:38 跳绳有助于抗抑郁 41:46 每个人跳绳都会有自己舒服的节拍 43:55 为什么说跳绳是“万金油”运动? 50:53 跳绳对儿童成长的三个显著作用 54:18 推荐腹部肥胖者用跳绳减腹围 01:00:06 跳绳的器材选择以及技巧推荐 01:09:53 不要盲目追求运动效能而选用过重的绳 01:13:02 没有一项运动能带来所有运动效果 本期播客—公众号配套文章 提到跳绳,你的印象还停留在体育课考试或童年游戏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77分钟
99+
2周前

Vol.8 对话罗韬 李辛:两位旅者的对话

动静自在

暑期已至,有许多朋友或独自上路旅行,或与家人朋友一同出发。 这一次,我们邀请了两个旅者来讲旅途中的故事。 像《一千零一夜》中的谢赫拉查德,像卡尔维诺笔下《看不见的城市》里的马可波罗,他们会讲述曾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遇过的人,听过的传说。 这些故事,来自于真实的经历和留在时间里的回忆。每段走过的旅程,都曾默默地改变他们的身心和灵魂。 罗韬老师说:“一个旅者可以轻易地在人群里发现另一个旅者的目光,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走在旅途上,无论是来自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知的未来,每个相遇的灵魂都愿彼此聆听与诉说。” 在本期播客中,罗韬老师和李辛老师,将从旅行的角度出发和大家聊一聊: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在广阔天地间,遇到的那些触达心灵的美景,以及自然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真实感受和心灵感触。 就像是旅途中的某个夜晚,白天大家走完了自己的行程,回到旅店洗掉疲惫,美美地吃完一顿饭,与几位素不相识的旅友坐在一起轻松地聊天。 ⌚️本期时间轴: 2:48 城市待久了,“去自然”是人本能的需要 5:12 我去自然中徒步、穿越、露营大概快30年了 7:00 罗韬:27天,我一口气连着走了四座雪山 10:12 有采虫草的少女带路,我才走进了格聂神山 14:41 我或许是第一个登上雄心山的汉族人 17:00 信任那个藏族少女,也信任这座山 20:29 真实地与某个地域的文化和人进行交流 24:03 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能让你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 29:21 走得多了就像变色龙,很好地适应各地的气场 34:40 在封闭的火山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41:12 在西西里《天堂电影院》拍摄场景,遇到一对老夫妇 47:01 不定期去做一个“异乡人”,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48:53 李辛:我喜欢感受一个城市的土地空间或城市的性格 59:34 看一幅壁画,在教堂里看和在美术馆里看是不一样的 01:01:32 为什么我们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去旅行? 01:08:09 长途的旅行更有利于于你打破生活中的“惯性” 01:12:08 长时间的徒步,你会与脚下的土地和自己的身体建立联系 01:15:04 长时间的旅行,你必须非常的“简单” 01:21:00 太平洋沿岸骑行与极寒的气候挑战 01:32:45 无论是行走还是骑行,和自己全身心相处在一起 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是去了哪里?为什么?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96分钟
1k+
3周前

Vol.7 对话李辛:运动、阅读与精神健康

动静自在

一个成年人日理万机,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一个小朋友只是蹲在地上认真地玩泥巴,这二者,哪个包含的信息更广阔?哪个场景包含的精神世界更“高级”? 生活在不可控的世界里,一方面,我们都无可避免嘈杂的社会生活,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和真实的自己独处,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运动、深入完整地阅读一本书,甚至是心无旁骛的玩泥巴来塑造自己。 在本场播客中,李辛老师将结合自己的运动经验和阅读体会,和我们分享这两者对于现代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每一个普通人如何利用这些途径进行自我塑造和主体性的建立。 李辛老师热爱尝试各类运动——徒步、拳击、射箭、跑步、乒乓球等。他说,不同的运动,会用到不同的肌肉,锻炼身体的协调度,是对整个身体的塑造。 [图片] 谈到阅读,李辛老师经常提醒大家,要做清晰的表达,要深入完整地阅读。这对每天接收大量资讯、信息的现代人来说很重要,读一本好书,可以连接到书籍背后生动、真诚的力量,会获取真实的饱足感和安定感。 日复一日的运动、完整深入地阅读,这些主动训练,看似简单但力量宏大,是深入、真实认识自己的可靠途径,是可以在动荡世界中深深扎的根,也是逐步趋近于真实内心的过程。 当我们的身心融合得更紧密时,小到买菜、选择合适的餐厅点菜,大到做出生活中的重大决定,慢慢会呈现出统一的美感以及和谐度。 [图片] ⌚️本期时间轴: 01:56 在大理徒步,从古城往洱海方向走 03:31 练习传统弓箭,体会身心合一的感觉 07:35 在体能和身体能适应的情况下,去尝试不同的运动 11:42 除了考虑体能,也可依精神状态选择不同运动方式 17:10 运动是很好的学习与自我塑造方式 20:02 缺乏个人化的思考、语言行动是非常危险的 27:05 重复性运动让人沉浸其中,可促进个人化感受与表达 32:16 通过运动,在生活低点时逐步提升能量与身心整合度 37:59 儿童玩泥巴,其能量信息接通更广阔的自然与精神世界 42:12 现代人精神完整与深入发展的三个方向 44:46 阅读需系统性 51:25 看深入的书可提高内在深刻度与发展思维 57:53 个人化语言、思想、行动、情感对于个体至关重要 01:02:23 状态不好的时候先向内,别急着向外 01:10:32 培养自己的感受判断力,是关乎美感、和谐度及内心趋近真实的过程 01:12:33 人工智能提供统计平均信息有便利性,但需注意其局限性。 01:14:51 过度依赖AI信息化便利,缺乏个人思考阅读判断,将错失“珍珠” 01:20:11 技术便利下,信息判断筛选及形成个人意见更重要 本期播客—公众号配套文章 你是如何理解运动、阅读与精神健康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85分钟
4k+
1个月前

Vol.6 对话杜欣:挥拍之前,我看到那颗球开始变慢

动静自在

🏓当你拿起乒乓球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颗直径仅40毫米的小球,在专业运动员的手中,转速能超过50转/秒,球速可超过100公里/小时。 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这样的发球,几乎是难以接住的,可对于接受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而言,他们不仅要打回这一球,还要同时念出那颗球上的所有信息。 是红双喜还是双鱼?是二星球还是三星球?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本期嘉宾学球的那几年中。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从七岁开始练习乒乓球的校友——杜欣。 在杜欣七岁的时候,学校放学很早,她常常是一点四十便结束了一天的课程,然后开始乒乓球训练。 每天的训练会从放学后一直持续到夜里九点半,将近八个小时。 若是遇上寒暑假不用上课,训练的时间便会延长到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 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即便是过年期间,算上春节,他们也只有三天假期。 专业的乒乓球训练,每天还充斥着大量的体能练习。 除了跑圈,蛙跳上下楼也是令杜欣印象深刻的项目之一。 “每一次练完体能,你的脚就有一种踩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好像随时都要软下去。但是,这样强度的体能训练结束后,乒乓球的训练才刚刚开始。” 对于所有的选手而言,最初的训练莫说“上桌”,就连“碰球”也是奢望。 他们需要每天握着五斤或十斤重的铁拍,对着一条墙上提前画好的线空挥5000次,直到基本功扎实。 这是体系化训练的一环,选手需要把每一拍控制到精微的程度。 训练枯燥乏味,但却真实有效。 有一天,杜欣发现,那颗旋转的乒乓球好像变慢了。 她兴奋地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飞过来的名场面一样。 随着技术水平精进,教练的要求也在提高。 这个阶段,他们不仅需要把教练发的球打回去,同时还要念出那颗球所属的品牌名称,甚至是球上标注的星级数量。 这些看似无法完成的操作背后,依赖的是完整的体系化训练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 后来,出于学业的考虑,杜欣在中学后没有继续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但乒乓球的“童子功”却在往后的日子里,长久地提供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比如说,如今在学习茶艺与中医的过程中,杜欣还常常感受到过去打球的经验在跨越领域提供指导,使她能在精微中感受到宽广,在挫折的时候体会到动力。 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专业乒乓球的世界或许遥不可及。然而,在那方寸球台之上,透过一颗小球的旋转与速度,我们却能触摸到一个由“专业”铸就的精微世界,无比具体。 面对飞旋的小球,又或是生活中需要“接招”的瞬间,我们该如何在毫厘之间找到那份笃定与从容? ⌚️本期时间轴: Part1. 乒乓少女的专业之路,从挥舞一块铁拍开始 02:46 因为不爱吃饭,妈妈就把我送去练球 04:04 蛙跳到腿软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05:50 放学后练8个小时,寒暑假练12个小时 11:23 上球桌前,先空挥铁拍几个月 Part2. 球桌上的心流:当世界进入慢镜头 17:44 你会看到那个球变慢,就像《黑客帝国》的子弹一样 16:47 那颗球打过来的时候,你要念出球的牌子 21:28 击败最强的师兄,感觉像是邓亚萍“附体” Part3. 是精微,也是深入与专业 25:32 专业体系与引路老师的重要性 29:14 童子功的本质:种下‘我必能做到’的潜意识信心 31:58 千年老二的顿悟:体育竞技与心态迭代 38:09 中年人,也可以练“童子功” Part4. 专业与深度的迁移:从乒乓球到茶与中医 41:15 从茶汤的内在结构,联想到儿时的乒乓球训练 45:19 当你深入了一个领域,就不会被他人扰动 52:03 既然觉得好玩,那也可以把它玩好 📃写在最后 对于中国人而言,乒乓球几乎是最耳熟能详的一项运动项目,但同样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运动项目之一。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能通过杜欣的故事看到一名乒乓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与专业程度,也意识到“深度练习”在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听完这一期播客,你还记得自己最初打乒乓球的感受吗?或者是否也有其他“童子功”想与我们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54分钟
99+
2个月前

Vol.5 对话一帆、朱浩:“向上”的运动,为何要先学掉落?

动静自在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热爱攀岩的一帆、朱浩。 一帆从学生时代便开始攀岩,至今已有十三年。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定线员、运动博主、上海Benchmark攀岩馆的主理人。 朱浩与一帆不同,虽然同为攀岩爱好者,但他的本职是一名忙碌的程序员。因为攀岩,二人在上海相识。 攀岩的魅力究竟在哪?二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其实,大约十年前,朱浩曾尝试过攀岩,只不过那时他并没有感受到这项运动有何魅力。直到四年前,在工作上备受打击的情况下,他受朋友邀请又一次来到了岩馆,重新攀上了岩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他处于生活低谷的那段日子里,攀岩给了他一个“UP”的力量,把他不断向上提。从证明自己到重新与自己待在一起,攀岩给他提供了不少乐趣。 对于一帆而言,攀岩一直是一项很有魅力的运动。 最初,他享受和朋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拼搏的过程。 后来,许多人相继离开,可因为热爱,他依旧没有放弃这项运动,反而开始向着专业的道路前进,努力变得更快、更强。 对于一名拥有恐高症的人来说,一帆第一次攀岩登顶后,由于不敢松手,在岩壁顶端挂了足足有一分多钟。 他不相信那根绳子,也很排斥“失控”的感觉。 但如今,一帆很喜欢从岩壁上掉落的过程,虽然意味着失败,但这是不断尝试和调整自己的方式。 若是把岩壁上的每条路线当作一道题,那掉落的过程仿佛是一本错题集,不断为他提供着崭新的解题思路,而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题方式,同样是攀岩的乐趣所在。 本期播客里,你将听到: 🧗‍ 攀岩运动的专业分类与硬核浪漫 🧗‍ 为什么“松手”比“抓紧”更需要勇气? 🧗‍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尝试攀岩? 🧗‍ 比起其他运动,为何攀岩更需要专注。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 ⌚️时间轴: Part1. 岩壁第一课:恐惧是身体最诚实的语言 04:27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难的是松手 09:17 攀岩的安全性就如同开车,忌讳“危险驾驶” 12:36 攀岩分类指南:室内 VS 户外 Part2. 攀岩的魅力与技术要求 24:52 挑战一条路线,就像是解一道题 27:11 掉落不是终点,失败是更高效的调整 31:15 攀岩就是不断UP,直到把你带出“低谷” 35:31 从证明自我回到当下,享受全力以赴后的松弛 Part3. 定线员视角下的攀岩 42:35 从熟悉自己的动作,到了解自己的身体 52:49 一个月死磕单条线路的极限训练 57:24 跨年夜的冲刺,赶在新年到来前突破自我 Part4. 新手启示录:岩壁是认识自我的镜子 01:03:34 攀岩能排除世界的干扰,只专注于自己 01:08:06 纯粹且硬核的运动浪漫 📃写在最后 本期,动静自在的同事佳佳作为攀岩新手,也参与了此次录制。 事实上,在录制本期播客之前,制作组的成员也特地去所在城市的岩馆体验了一次攀岩。 体验结束后,手指打颤,小腿发软。不得不说,相较于眼睛看到的部分,自己亲自攀上岩壁时的感受截然不同。 在向下掉落与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专注自己,感受当下,或许这也是攀岩难以复制的魅力所在。 如果大家对一帆、朱浩在本期节目中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73分钟
99+
2个月前

Vol.4 对话白洁:山路即心路,跨越雪山与旧我

动静自在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登顶十三座雪山的白洁。 2012年,她还是央视科教频道的编导,参与制作过《先生·南怀瑾》纪录片。喝茶、焚香、喜欢穿民族风的服饰,这些都曾是她的日常。 一次采访登山者时,那句“山路即心路”像一粒雪籽,埋进了她的身体。 2013年,她穿着冲锋衣出现在珠峰大本营,吐到怀疑人生后觉醒:“雪山不是一步能登的天”。此后,从云南雨崩到川西洛克线,她带着高反在下着冰雹的荒原里边哭边走,像玄奘去取“无字真经”。 2015年,她站上四姑娘山二峰之巅,在5200米的云海之上被极致的蓝色与白色震撼。此后十年,从乞力马扎罗的风雪到雀儿山的冰壁,她用脚步丈量了十三座海拔在5000—7500米的雪山。 如今,曾经的文艺女青年已经成了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她在大学教纪录片创作,周末还继续去爬山,远足,兼职户外领队。 她说:“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翻越的不仅是现实的雪山,更是生活中的那一座座山。” 本期播客里,你将听到: 🏔 十余年间,雪山是如何改变了一个人? 🏔 攀登雪山之前,我们都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 🏔 在绝望之中,白洁是如何找到生命的自信? 🏔 走过一座座雪山后,生活中的“山”还算高吗?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 ⌚️时间轴: Part1. 山路即心路:从央视编导到走进雪山 1:20 大家好,我是白洁 3:41 曾作为央视编导,做过纪录片《先生·南怀瑾》 8:50 开启我雪山之旅的两句话 10:34 珠峰大本营初体验——痛苦到怀疑人生 Part2. 从高海拔徒步开始:崩溃、眼泪与“无字真经” 12:33 一天内经历大雾、雨雪、冰雹,我在无人的荒原边走边哭 17:21 不要试图对抗,就让高反像一阵风去穿越你 20:03 乞力马扎罗登顶:在绝望中找到对生命的自信 26:37 四姑娘山二峰:云海之上的蓝天与寂静 Part3. 冒险也是修行:身体与生活的双重蜕变 31:31 体能训练真相:从瑜伽到跑步,肌肉力量改变了我 35:47 从文艺女青年,变成“阳光女悍匪” 42:57 雪山之后,生活中的“山”就没那么高了 45:52 在生活中也养成一种心理韧性 Part4. 对话极限:风险、技术与生命的可能性 52:00 “胆大心细”的冒险哲学 56:41 山路即心路,生命的坐标尺因此拓宽 📃一则留言 如果大家对白洁在本期节目中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58分钟
1k+
4个月前

Vol.3 对话朱泓默:照顾一棵植物,和过日子一样缓慢

动静自在

泓默最早在网络上被人熟知,是因为她的天台花园。 这个美丽的花园,建立在湖南湘潭,一个普通小区的顶楼之上。 也是因为这个花园,一位编辑找到了泓默,把花园落成的故事出版成一本书,名为《梦想花园》。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泓默的家里,无论是阳台、露台,还是家中任何适宜花草的角落,都美美地养着植物。 她的生活平静美好,充盈着秩序与美感。 大多数通过自媒体认识泓默的人,总以为她财富自由、名校毕业,所以才能不慌不忙地过着日子,享受人人羡慕的生活。 其实,泓默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她毕业于子弟学校,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最“远”只是去过香港,还是因为购买保险的需要。 生活在家乡的小城里,泓默选择用心地经营生活。她热爱摄影、手工、园艺,用文字与影像日复一日地记录着平凡的日常。 在本期播客中,泓默与我们分享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感受的诀窍。 “我们常说要慢下来,但是这个‘慢’其实是需要有一个焦点的,我觉得植物就是慢下来的一个入口。当你愿意去照顾一棵植物,感受它缓慢生长的过程,无论是开花、结果,甚至是萧瑟、死亡,也能接纳自己慢下来,停下来......” 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朝九晚五,两点一线,远离自然,仿佛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改变的生活。然而,泓默却用自己的“花园”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如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美”?如何用心生活,和植物一样缓慢生长?欢迎收听本期播客。 ⌚️时间轴: Part1. 第二个计划,我要在屋顶建一个花园 2:12 大家好,我是泓默 6:55 每一次关键的时刻,我都把握不了 10:14 买房八年后,我开始建“梦想花园” 16:47 花园里最漂亮的是我的石榴树 19:21 不要轻易给自己上一个“植物杀手”的名号 Part2.在生活中找不到美好的感受,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能力 23:56 植物和人一样有不同的性格属性 28:44 植物是生活慢下来的一个入口 37:52 记录的意义不仅是发现美,更是记录本身 45:37 我们需要与生活“对焦” Part3.我最满意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53:47 生活美学它有规则,但没有定式 01:00:09 我觉得家里是一定要有植物的 01:06:37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01:10:14 谦虚戒骄,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一则留言 如果大家对泓默老师在本期节目中的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在后续节目邀请泓默老师回复大家,一起把讨论延续下去。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故事~

80分钟
4k+
8个月前

Vol.2 对话老姜:不施肥、不除虫,中年转行种水稻

动静自在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用自然农法种水稻的老姜。 2010年,老姜在经历癌症手术后,开始云游四方。到了气候宜人的云南,老姜住了下来,借了一块地,转行开始了种地的生活。 三年后,老姜回到了苏州的老家,开始正式种植水稻。他不除虫、不施肥,从10亩地开始尝试,规模最大时曾做到350亩地。 2020年,距离老姜初次种地已经过去了十年。这一年,他收到了日本岐阜县美浓加茂市农业科的邀请,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前往当地指导自然农法的水稻种植。 本期播客里,他将和我们分享,怎么种出「人吃的食物」而不是「虫吃的食物」。与老姜对谈的内容中,也有许多可落地的农业「干货」,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收听~ ⌚️时间轴: Part1. 自然农法就是要种出“人的食物”,而非“虫的食物” 2:13 大家好,我是老姜 4:03 生病过后,对农药和化肥产生抵触 8:05 人生第一次种地,在云南 11:04 种出来的荞麦不好卖,我酿成了“素颜茅台” 17:04 去上海周边种水稻 20:10 食物分为“人的食物”和“虫的食物” 27:05 在我们的词典里,没有“害虫”这个单词 Part2. 技术与挑战:老姜与他的“超级深水” 31:19 稻田除草,老姜与他的“超级深水” 35:53 深水+大秧,给稻子一个先发优势 42:14 一块好的田,就是一头“地下奶牛” 49:51 台风天,我们的稻子不会被吹倒 52:39 如果年轻人不去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未来 54:54 比起自然的可持续性,我更在意人的可持续性 Part3. 我始终有一个信念:稻子远比人类强大 01:00:14 日本和国内的自然农法相关市场存在差距 01:04:41 种地这么多年,生活有什么变化? 01:09:30 成为在日本教水稻种植的第一个外国人 01:13:06 在日本,旅行与omakase 📃一则留言 如果大家对老姜在本期节目中的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在后续节目邀请老姜回复大家,一起把讨论延续下去。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故事~

83分钟
1k+
8个月前

Vol.1 对话郝冠辉:一棵蔬菜,至少可以滋养你两次

动静自在

第一场播客,我们邀请到了生态农人郝冠辉。从高中开始,他便决心从事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乡村,种过地、办过农场、建立过小农产品销售平台,至今已有20余年。本期播客里,他和将和我们探讨人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农业与中医有什么共通之处?一棵蔬菜,是如何滋养我们两次的?离开了土地、走进办公室的人们,是如何被我们的生活方式深深影响、塑造的?欢迎各位收听本期播客。 ⌚️时间轴: Part1. 当初人们崇拜农药,就像崇拜抗生素一样 5:35 80后小郝:小的是美好的 6:53 高中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去做农业了 10:06 生长在工业化农业摧毁传统乡村的过程中 16:27 当时我们崇拜农药,就像崇拜抗生素 19:26 基于“还原论”和“机械论”诞生的现代农业 24:15 看不见的一面,是我们的农业生活被摧毁 Part2. 一棵蔬菜,至少可以滋养你两次 30:01 当你不考虑鸡和猪的情感时,你也不会考虑人的情感 34:03 大多数有机农场,其实和常规农场没有本质区别 40:41 我们回乡,不是为了要过得“苦哈哈”的 42:40 一棵蔬菜,至少可以滋养你两次 49:20 我回学校就咳嗽,但一请假回家就好了 Part3. 自然农法是臣服的道路 56:20 自然农法是臣服的道路,工业化农业是征服的道路 1:10:13 我们要把农业变成“第六产业” 1:16:20 中间技术是更适用的技术 1:22:52 我们常会陷入到“反抗”或是“顺从”的模型里 1:24:02 扫厕所一个月,明白了一件事 📃一则留言 如果大家对小郝在本期节目中的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在这一季播客的最后一期邀请小郝回复大家,一起把讨论延续下去。 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 期待与大家的更多故事~

89分钟
3k+
9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