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4 四个90后聊上海买房:两个买了,两个没买

这一期三明治电台,四位编辑们聊了聊在上海买房子的话题。其中,我和胖粒组成了“无产阶级”阵营,而二维和备备则属于“有产人士”。我们问了她们俩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决定买房,以及买房之后家庭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而“没房族”的我们也聊了自己是否对于房产拥有欲望,以及“房子”对我们这一代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的确是两个不同的轨道。就如胖粒所说,在国内,房地产和婚姻市场看似是绑定在一起的,其中大部分的年轻人因为依赖家长帮他们在一线城市支付首付,买下第一套房,使得代际之间的联系看似在地理空间上是疏远了,但是内在核心却更紧密,甚至有可能形成再向下一代索取的模式。 而在天平另一边的年轻人,尽管有时候不愿意承认,但也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慢慢分流,讨论婚姻、房产、育儿的朋友人数愈来越多,有时候因为自己没有进入到这个赛道之中,开始和朋友少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其中的一部分人,因为忧患感,早早思考起更多的问题,比如终身独居、抱团养老等。 这是一个小样本的对话。录制电台,总是让我觉得更轻松,甚至也是在这个流动办公时期,一次和同事们更新近况,好好针对某个话题聊一聊的机会。在这一期的最后,我们分享了一份书单,希望在每一次对谈之后,也能改进我们的观点。

52分钟
1k+
4年前

Vol.5 曾经的恋人、朋友…都是想写下的记忆中重要的人

前几期每日书电台推荐的,都是每日书作者们最近写下的故事,今天想要推荐的则有些久远。来自2017年6月,作者是安蓝。安蓝也是每日书的老朋友了,从2017年一直写到现在,办了两张年卡,还怂恿了不少身边的朋友来写。以至于很多时候她会被怀疑是不是和我们有什么商业往来,才那么热烈地安利。 安蓝生活在南京,身上有许多标签,自由职业者,儿子已经11岁了的单身妈妈,报纸一整版的文章都是她写的以至于不得不取好几个笔名的前媒体人,设计师,摄影师,写作者。工作状态下的安蓝极度理性,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但在每日书里,她把不会轻易展露的脆弱、敏感、感性,都倾注在文字里。在三年来的几十个页面上,她写童年,写感情,写家人,写朋友,用她自己的话说,前三十多年的人生细节几乎都写在每日书里了。所以后来,她就开始把每日书当作工作笔记,写文案、写工作计划,甚至什么都不写。 有时什么都不写,那为什么还要在每日书里待下去呢?安蓝开玩笑地说,每日书让她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自己也有事情是做不到做不完美的,比如坚持每天写300字。这让她学会放过自己。而且对于金牛座的安蓝来说,写作是比心理咨询更划算的选项。人总要给情绪一个出口,酒精,香烟,音乐,或者是文字。 2017年6月,安蓝在每日书里记录了“记忆中的三十个人”,每天一位。 回忆没有过期一说,记录回忆的文字自然也没有,3年前安蓝记录下的曾经的恋人和朋友,在今天依然很好看。

17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