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许多年轻人的朋友圈里都发出了自己参加婚礼的照片。受到疫情影响,一些原本会在上半年举办的婚礼被推迟,国内的疫情形势缓和后,很多新人也决定在国庆期间举行自己的婚礼。有人开玩笑说,自己十月的工资都随份子钱了。 年轻人想要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的?婚礼上,那些没有结婚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婚礼承担了什么样的社交功能,婚礼是必要的吗?本期三明治电台,三明治的三位编辑们一起聊了聊我们对婚礼的理解和看法。
列文虎克,指的是那些能够从蛛丝马迹里发现线索,发现真相的人群。这个词被“饭圈”频繁使用。当我们在为一个鼓励大家更多向外去观察生活的每日书主题班想名字之前,就想到可以使用这个词汇,希望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放大镜,去观察,为此还提供了30个载玻片,列了观察的题目。 我们也从“列文虎克”的行为讨论到人类对于“偷窥”这个行为的欲望。当手机成为生活的必备品,社交账号也几乎成为一个人的第二张脸庞,上面也布满了待人观察的“蛛丝马迹”。所谓的“真实”,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增添了许多滤镜。 四位编辑里,究竟谁是真正的“列文虎克”女孩?来听音频吧,还有更多没被剧透的故事。
这一期三明治电台,四位编辑们聊了聊在上海买房子的话题。其中,我和胖粒组成了“无产阶级”阵营,而二维和备备则属于“有产人士”。我们问了她们俩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决定买房,以及买房之后家庭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而“没房族”的我们也聊了自己是否对于房产拥有欲望,以及“房子”对我们这一代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的确是两个不同的轨道。就如胖粒所说,在国内,房地产和婚姻市场看似是绑定在一起的,其中大部分的年轻人因为依赖家长帮他们在一线城市支付首付,买下第一套房,使得代际之间的联系看似在地理空间上是疏远了,但是内在核心却更紧密,甚至有可能形成再向下一代索取的模式。 而在天平另一边的年轻人,尽管有时候不愿意承认,但也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慢慢分流,讨论婚姻、房产、育儿的朋友人数愈来越多,有时候因为自己没有进入到这个赛道之中,开始和朋友少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其中的一部分人,因为忧患感,早早思考起更多的问题,比如终身独居、抱团养老等。 这是一个小样本的对话。录制电台,总是让我觉得更轻松,甚至也是在这个流动办公时期,一次和同事们更新近况,好好针对某个话题聊一聊的机会。在这一期的最后,我们分享了一份书单,希望在每一次对谈之后,也能改进我们的观点。
今天这期播客是三明治编辑万千和胖粒在拉萨的时候,和她们在旅程中认识的朋友杨若谦一同录制的。 那时,她们刚离开商业化气氛侵染的大理,对这趟旅行有些担忧,计划去西藏,但不知道是否会成行,刚好在沙溪的青旅遇到了也准备去往拉萨的若谦,就决定结伴成行了。 她们眼中的这个地方和他眼中的这个地方,好像一样,又不一样。他开始扎根,第二天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她们却想要离开,每一天想离开这里的念头都会更加深一点。 万千和胖粒会邀请他和我们一起录制这期播客,为了和你分享这些对话。 她们聊了在我们眼中有差异的拉萨这座城市,聊了旅途中惊险的经历,聊了对女性话题的一些分歧,也更多让若谦讲了讲他的故事。 这期的剪辑由胖粒操刀。
三明治在今年8月25日的时候开启了一个限时一个月的“三号信箱”,我们希望这个存在于一串网络代码中的信箱成为一个安全的角落,有人可以在这里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感受,我们也希望这个信箱成为对话的发生地,不论是什么样的经历和观点都可以可以在这里平等地交流。 本期节目是我们的一封回信,由三明治主编万千带来。
三明治“短故事”的四位编辑目前游荡在不同的地方,万千和胖粒坐在汽车里,像贪吃蛇一样在滇藏线上疯狂摆动,但他们依然在车上打扑克。依蔓回到了南宁,在清晨拍家里的老房子,一只小鹅在出镜后不久被她外公无意中冲入下水道消失不见。二维酱打算去西双版纳,但误机了8分钟,眼睁睁看着自己要坐的飞机缓缓开走。 本期三明治电台,四位短故事编辑将在各自的“动荡”中进行连线,聊聊她们不管身处怎样的混乱与动荡中也必须要每天进行点评进行编辑的“短故事”。 她们怎样理解“短故事”?这是一门写作课吗?她们怎样看待自己在其中的身份?她们怎样面对那些还是雏形的故事?她们的困惑又是什么?
今年6月,后浪出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叫做《642件可写的小事》,作者是美国旧金山写作社,成员是 一群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作家。本期的每日书电台,我们请到两位每日书写作者,他们是王七八和小杰瑞,他们每天会以这本书中的写作题目作为参考,选择一个作为当天的写作主题,当然也有一些是两人另外商量决定的。 那么在声音独白的部分,我会选择他们共写的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读一读,叫做:一株盆栽快死了,告诉它活下去的理由。一起听一听王七八和杰瑞,会各自对这株盆栽说些什么吧。 主播:依蔓 音频编辑:备备
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有同学在本期的三明治普鲁斯特班的群里说,当然是包租公/婆啦!不仅有物质保障,也有时间自由,算被动收入较为可观的职业。 老yin反驳,包租公也是有烦恼的!最常见的是302的大黑又抱怨空调不给力,507的小红又要我找人给她修水管;担心现在卖了会不会亏,沦为包租界的笑柄;租客退房还要去收拾,有时候遇到一些奇葩租客还喜欢满地拉奥力给。 看上去占有天然优势“资本家”身份的包租公,肯定也会有不为人知的烦恼。但是,这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称心如意的职业吗?当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自嘲“社畜”,不满于现有职业的各种问题,这背后似乎隐含着的更多是无奈与妥协,而不是改变的勇气。 好好想一想,自己在意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或许,更认清自己一些,才能有勇气踮起脚离梦想更近一些。 主播:依蔓 音频编辑:备备
这个8月,每日书开设了普鲁斯特问卷主题班,将近100位作者在三明治一起回答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问卷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由28个问题组成,问题涵盖生活、思想、价值观、人生经验等等。这份问卷之所以以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命名,并非因为他是这份问卷的作者,而是因为他的问卷答案在当年时髦的巴黎沙龙中红极一时,让这份问卷本身也变得十分有名。 普鲁斯特曾在13岁和20岁分别回答了一次问卷,其答案差异之大甚至成为后世研究者研究作家成长变化的一手资料。后来,《名利场》杂志甚至设置了普鲁斯特问卷专栏,每期邀请知名人士来回答。 也许你曾在很多场合遇到过普鲁斯特问卷,也曾试想过自己会如何回答其中一些问题,但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每天都认真地回答一个问题,写下至少300字的答案,会怎么样呢?也许会更了解自己一些吧。 今天我们在每日书电台想要分享的,就是每日书作者,来自广东汕头,自封为对生活和未来都没有答案的已婚少女和家里蹲废宅——沙苑,对其中5个问题的回答。
今年四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学食品科学专业的方肉,第一次遇到了三明治每日书。那时她临近毕业,两个月后就要进入美国一家罐头工厂做夜班经理,工作时间是晚六点到早六点。 第一个月,方肉在每日书里自由地写了很多不同的主题,从一篇读后感开始,对比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食物的认识,也谈小猫,谈外婆。她说,“当我想不到要写什么的时候,我就去洗澡。热水从头皮流向脚踝的时候,我可以想到自己昨天吃的草莓上的霉斑,想起自己和妈妈的争吵,想起刚刚听的说唱歌词和诗句之间的联系。只要我不拒绝,灵感就能从花洒里流出来。洗完澡以后,我就会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灵感。“ 接下来的几个月,方肉还写了许多和食物有关的故事以及科普,比如曾在大学社团里带大家做蟋蟀曲奇、教大家如何识别鸡蛋是否可以生食、植物肉又是什么东西。 在刚刚过去的七月,进入罐头厂工作正轨的方肉,在每日书里写了一个月的情书,给她的男朋友C。写给最亲近恋人的文字,总是最接近一个人最隐秘内心的。不仅仅和爱有关。
每日书电台已经上线6期了,第6期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两位在共写班给彼此写信的姑娘,蕊蕊和小米。 蕊蕊目前生活在上海,是一家外企的管培生,目前正在轮岗中。小米目前生活在北京,用她自己的话说,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宅在家里,天气凉爽一些的时候就出去放放风。 无论是蕊蕊还是小米,在这个7月都是第一次参加每日书的共写班,第一次尝试用给陌生人写信的方式,在同一个页面上实时地交换彼此的生活。 她们惊喜地发现,两个人都对“成长”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她们聊工作、城市、旅行,以及在这些生活时刻中的感受和思考。
前几期每日书电台推荐的,都是每日书作者们最近写下的故事,今天想要推荐的则有些久远。来自2017年6月,作者是安蓝。安蓝也是每日书的老朋友了,从2017年一直写到现在,办了两张年卡,还怂恿了不少身边的朋友来写。以至于很多时候她会被怀疑是不是和我们有什么商业往来,才那么热烈地安利。 安蓝生活在南京,身上有许多标签,自由职业者,儿子已经11岁了的单身妈妈,报纸一整版的文章都是她写的以至于不得不取好几个笔名的前媒体人,设计师,摄影师,写作者。工作状态下的安蓝极度理性,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但在每日书里,她把不会轻易展露的脆弱、敏感、感性,都倾注在文字里。在三年来的几十个页面上,她写童年,写感情,写家人,写朋友,用她自己的话说,前三十多年的人生细节几乎都写在每日书里了。所以后来,她就开始把每日书当作工作笔记,写文案、写工作计划,甚至什么都不写。 有时什么都不写,那为什么还要在每日书里待下去呢?安蓝开玩笑地说,每日书让她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自己也有事情是做不到做不完美的,比如坚持每天写300字。这让她学会放过自己。而且对于金牛座的安蓝来说,写作是比心理咨询更划算的选项。人总要给情绪一个出口,酒精,香烟,音乐,或者是文字。 2017年6月,安蓝在每日书里记录了“记忆中的三十个人”,每天一位。 回忆没有过期一说,记录回忆的文字自然也没有,3年前安蓝记录下的曾经的恋人和朋友,在今天依然很好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