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6 “在地”究竟是什么?在地创作还能怎么玩?

疫情阴晴不定,全国各地小伙伴们的创作实践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三明治不只是一个内容平台,更是一个想对社会中个体文化创造有推动的创作者社群。我们在想,能为当下的“在地创作者”做点什么? 由此,我们设立了“555 Project 在地创作支持计划”,希望为在地创造上有需要的朋友提供支持。 你可以点击这里了解“555 Project 在地创作支持计划“的具体内容和规划 三明治“555 Project”自2021年1月推出以来,在“在地”领域呈现了近两年上海街区发展的生态,并连接了很多在地的创作力量。现在,我们正推动555 project走向全国,共创更多在地项目。“在地”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创作潮流,将很多地方的有趣特性发掘出来,加以艺术化呈现。从大理到成都,再到泉州、福州……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新的在地创作实践,有空间营造、独立出版、文创产品、行为艺术…… 本期节目,“555 Project 在地创作”支持计划的组委会成员梓新、备备和刁一刀一起聊了聊对“在地创作”的理解,期待打开更多创作者的思路,让在地创作的空间变得更广阔。 如果你对在地创作有兴趣,希望加入“555 Project 在地创作支持计划”,欢迎给我们发来申请。申请截止日期为9月12日,期待收到你的消息。 点击填写申请表:http://china30s.mikecrm.com/npnBj68 本期节目索引 1:50 从“555 Project” 到 “555在地创作支持计划”,我们期待怎样的创作发生? 10:23 “在地”究竟是什么? 27:18 认识一个地方,因人而异的探索方式 39:35 我们与地方的连接会如何塑造我们的创作? 42:02 如果在家乡做个在地项目,我们想到了哪些可能 52:37 “555在地创作支持计划”希望支持哪些创作形式? 54:51 “在地”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吗? 本期主播 李梓新 备备 刁一刀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剪辑 备备 ❑ 节目编辑 备备 配乐:Scott Orr - Living Bones

69分钟
99+
2年前

Vol. 75 年轻人怎么找到能活出自我叙事的工作?

这是三明治两位创始人梓新和小创谈工作的第二期节目。这期节目是紧接上一期节目之后,在第二天中午聊的,所以气氛昂扬一点。 三明治是一个不断生产和发生故事的平台,也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体”,我们想从你的故事中认识你,知道你为什么想来三明治工作,最终如何拥有自己的故事。 对于这一点,可能不是所有朋友能理解,工作如何和生活结合成一种生活方式?听起来有点过于吞噬了。但如果你的生活能被工作带动和开拓,自然而然将其融入,会有很好的收获。两位创始人都从自己的从业经历,谈到了这一点。 最后,他们还一起畅想了三到五年,三明治会做成一个怎样的公司? 如果你准备好加入三明治,让我们认识你,知道你的故事,来填写下方的表格吧! http://storylive.mikecrm.com/60w1v2v ————————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1:02 三明治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3:48 我们对“Own your own story”的理解 7:57 从红色和蓝色房子开始,讲讲三明治的故事 15:15 我们在关注什么类型的人才 20:33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体”,我们想从你的故事中认识你 28:40 聊聊“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37:59 工作和个人的成长的交互 44:05 给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人的建议 47:59 做内容与做“产品经理”有什么共同点? 1:10:06 三到五年,我们希望把三明治做成一个怎样的公司? 本期主播 李梓新、小创 三明治创始人 剪辑:备备 配乐:Tom Rosenthal

84分钟
2k+
2年前

Vol.74 小众品牌创始人想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

今天,“工作”已经成为一件定义模糊的事情,老板与员工经常对其有不同的程度的误读。“工作”本身随着大时代的变迁,已经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对于经常被新鲜候选人觉得不太容易理解的神秘组织“三明治”,两位创始人梓新和小创,自己是怎么看待工作这件事,他们想要和什么样的人才一起工作?在云南大理的旅行途中,夫妻俩决定聊一期播客来谈谈这件事。 对于小众品牌而言,有一些硬条件不能和大厂相比,但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个性化发展,灵活性强,凝聚力高,更重视团队感情和价值观……所以小众品牌的创始人,要招到合适的人才,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面试和深聊。而且,因为创新团队通常需求的创新文化,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并不一定匹配所有人的性格和能力类型。这也使从招聘到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踩坑。 梓新和小创从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以及做三明治的这十年出发,谈了谈三明治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家公司,他们最看重的人才素质,以及如何理解今天年轻人的择业观。 这是他们关于“工作”的主题聊天的上期,录制时间是凌晨……聊到一半,第二天白天又录了下期。 本期主播 李梓新、小创,三明治创始人 Timeline 03:44 我们对近期面试的思考 10:34 我们如何看待年轻人对公司的期待? 19:28 我们理解的工作自由度是什么? 21:19 工作中的跨界思维和更新思维 30:47 三明治的产品如何设计和创造 41:44 我们看重哪些工作能力? 51:52 我们正在长期招聘的岗位 剪辑:备备 配乐:Tom Rosenthal

72分钟
1k+
2年前

Vol.73 毕业后来到纳米比亚,我从Nobody变成我自己

本期节目的嘉宾王不羊目前工作和生活在纳米比亚,正在国际组织从事项目管理类的工作。研究生毕业时,她没有太多对未来的规划和工作的设想,看到有朋友在留学生群里转发留学基金委与国际组织合作的项目,就想试试。通过几轮笔试和面试之后,幸运地来到纳米比亚。 不羊生活在纳米比亚的首都温特和克,这是一个高原内陆城市,365天里有300天是大晴天,无论春夏秋冬,太阳从不缺席,气候非常干燥。不羊开玩笑说自己应该五行缺火,经常手凉脚凉,整个人的情绪能量也常年游走在平均线以下。温特和克的常年高温平衡了她的能量,让她心态积极。 去北部出差时跟着同事住进了她的老家,体验了一下乡村生活 纳米比亚传统服饰 毕业后飞往千里之外的陌生国度,开始一段未知的生活。王不羊认为,到一个新地方有一个反学习(unlearn)和学习的过程。反学习是把以前习得的僵化的知识、价值标准和文化规范打散,丢弃不必要的枷锁,代谢掉对身心有害的社会习俗和观念,再跳进一片新的大海,寻找新的角色。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这种蜕变的可能。 这期节目,我们会跟不羊聊聊她在纳米比亚的生活,以及如何在脱离学生身份后慢慢寻找自我。 本期主播 备备 本期嘉宾 王不羊 国际组织项目成员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 研究生毕业后前往纳米比亚 * 在当地的媒体工作能接触到怎样的人群和选题 * 不羊在纳米比亚的社交生活 * 纳米比亚衣食住行体验 * 纳米比亚趣事:陪同事去找沙子吃?睡觉可以屈腿吗? * 纳米比亚的宗教和语言 * 关于未来的想法和选择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剪辑 备备 ❑ 节目编辑 备备 ❑ 音乐 Novo Amor - Seneca Thom Byles - The Great Outdoors

78分钟
1k+
2年前

Vol.70 隔离60天的毕业季,两位大四毕业生的宿舍卧谈

今年的毕业季,在上海两所不同高校的子仪和黄鱼共同经历了长达60天以上的在校隔离。大学四年级是校园生活的终点,也是走向下一段旅程的起点。接下来会有怎样的选择?手中的计划会发生什么变化?存在于这段特殊时间的举棋不定随着安静的春季起起伏伏。 子仪和黄鱼在每日书中记录下毕业季的真实感受: “原本以为,2022年的五月会是忙忙碌碌四处道别的时候,曾经计划着找上过课的老师签名留言,和每一处去过的地方合影,把学校周边的小店再一一走一遍,现在看来都无法实现了。甚至连所有毕业生都可以拥有的毕业照、毕业典礼、毕业晚会,也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像气泡一样一个个地破碎了。” “大学毕业真是非凡,但又觉得只是灰烬中飘出的几颗火星,已经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觉得它也将灭了。朋友们都四散各地,不得相聚。被生存忧虑反复折磨的我们,已不敢轻易向未来和远方许诺。身处疫情中心,负面的消息像砂纸,每天摩擦我们年轻血肉构成的心。意气会就此丧失吗?” 意外出现的缓冲地带,让她们看见被挫伤的“确定的勇气”,以及身处世界之中,人与人的连接和共振。让我们在夜晚的宿舍进行一次久违的隔空卧谈,聊聊正在度过的大四毕业季。 放风时候野餐的女孩们 阳台每日放风 即将被抛弃的小猪们 本期主播 备备 子仪 本期嘉宾 黄鱼 在节目里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02:11 连续60天的宿舍生活,做核酸、网格管理、摇号下楼…… 7:48 宿舍的半公共性,我们和舍友的交流 13:40 不用抢菜,但也吃不到想吃的东西 17:11 同学之间的以物易物,良心保证! 24:54 心理压力和情绪困境 29:54 告别宿舍记录 37:20 支离破碎的毕业仪式感 39:39 关于毕业季的逃避和拖延 41:49 被挫伤的“确定的勇气” 44:30 出现在“不确定”中的缓冲地带,我们如何做毕业后的决定 52:23 大四就要做出人生的选择吗? 57:14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在世界共同的共振中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剪辑 子仪 ❑ 节目编辑 子仪、备备 ❑ 音乐 夏末的歌-夏日入侵企画

62分钟
1k+
2年前

Vol.69 Hi,好久没有联络,我是你的身体

别回头,请确保没人看见,别引起注意。对,你和身体的秘密接头我们都监听到了。头痛、牙痛、生理痛、失眠……还有那些只有你才明白的、无法言说的感觉。在公司、在教室、在人群中,那些只有你和你的身体彼此感知的时刻,我们都记录在案。 罗兰·巴特说:我和你的不同,就是因为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不同。身体是属于个人的宇宙,个体的故事便是在不同的身体之上发生。也许你会忽略身体发出的讯息,身体却了解你的一切。生命的所有时刻,你和你的身体都在一起。身体可能比你更诚实,更明白你的想法,期待你会听到它沉默的语言。 其实,你知道的,你和身体一直在进行秘密通话。多数场合,这些交谈不被允许说出来,或者你也从没想过说出来。 在3月的三明治每日书,我们窃听了8位作者和身体的加密通话…… 你和你的身体,又有哪些只有你知道的、只有你能听见的对话呢? 和身体连线的作者们 迷迷不迷糊 阿危 两瓶酱 卡桑 阿白 云四朵 CD 睡不醒 本期旁白 备备 子仪 ❑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三明治 微博:三明治 Sandwichina 豆瓣:中国三明治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剪辑 子仪 ❑ 节目编辑 子仪、备备 ❑ 音乐 feeling empty inside because there's no more spaghetti - In Love With A Ghost 風の住む街 - 磯村由紀子 Moon and You - Kryust ❑ 收听更多和身体与自我认知有关的节目 Vol.17 不穿胸罩,我没有错 Vol.20 现在的年轻人“恐婚恐育”也挺好的

38分钟
1k+
3年前

Vol.68 天气好极了,今天我打算什么也不做

在世界高速旋转的今天,允许自己凝视一片树叶的掉落是否已成为奢侈? “我正是因为这些事情不重要,我才能选择这样生活。” “好像在那一瞬间,你看到了一个未知的不存在的事物。于是她被一种未知的力量震撼了。” “你在这样很小的地方,好像更能遇到一些知己一样的朋友。” 酒竹子是三明治的老朋友了,她的页面上总是充满了美丽的图片和美好的词句。几年前在纽约留学的时候,她在每日书用影像与文字记录下了疫情期间的时代广场。身为摄影师的她,更喜欢把自己称作是一名记录者。2021年,她在云南与一见如故的朋友创办了“自在游走”,为更多年轻人带来共创式的奇妙游走体验。她们在云南小镇生活,坐着房车到新疆旅行了3个月,现在到达了海南,开始了新的旅程。 酒竹子旅居生活的沿途美景 身在上海的我们已经足不出户一个月了,而三明治的每日书作者酒竹子却在海南岛自在地飘荡,和环球旅修者们共同生活。所以,这期节目是墙内人和墙外人的连线,也是三个infp的隔空对话,也许有些漫无边际,但当你沉浸其中,也许能和我们一起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汲取一些自在生活的力量。 我们在节目中插入了许多酒竹子旅居生活的声音碎片,希望这些饱蘸生活美好的片段,能给你的带来些许快乐和能量。 热带岛屿生活营片段 本期主播 备备 子仪 本期嘉宾 酒竹子 如果你对“自在游走”感兴趣,可以关注她们的公众号: 自在游走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三明治 微博:三明治 Sandwichina 豆瓣:中国三明治 ❑ 剪辑 子仪 ❑ 节目编辑 备备、子仪 ❑ 音乐 插曲:memory——ANANT-GARDE EYES 片尾曲:Each New Day——Rose Melburg

89分钟
2k+
3年前

Vol.67 为了再吃一口童年滋味的西红柿,一位摇滚人开始务农

3月31日,居住在昆山的每日书作者斯唐给我们发来微信,她说第二天她要赶往农场,紧急摘菜。受到上海疫情的影响,斯唐志愿工作的农场订单量暴增,而原本在大家印象中价格比较贵的有机菜在本地菜场坐地起价的情况下显得非常朴实,能支持本地的农业体系,有效地缓解了一部分疫情带来的食物短缺情况。 疫情压力下,农场订单也暴增,斯唐作为志愿者在前期也一早前去支援帮忙摘菜 为了响应政府关于疫情期间,加快蔬菜供应的号召,农场开始春播了很多速生的绿叶菜,小苗们在一场春雨后迅速发芽 三月的“光合作用班”里,斯唐的页面是大家都想长期驻扎的地方。前摇滚人斯唐,现在在苏州阳澄湖边务农,给当地的有机农场志愿做土壤改良与老种子保育的项目,每天和大家分享农场的点滴。从春景到美食,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大地的香气。而对农业与有机世界的探索,也让她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 春天农场的勃勃生机 目前,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中,蔬菜更是成为许多市民口中的“奢侈品”。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一线农人斯唐和我们聊聊当下的有机农场工作日常,也和她一起讨论我们与食物的关心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期主播 备备 子仪 本期嘉宾 斯唐 延伸阅读 为了再吃一口童年滋味的西红柿,一位摇滚人开始务农 一袋菜,让我成为全社区最靓的仔 推荐书单: Michael Pollen系列书,比如《吃的法则》、《杂食者的两难》、《烹》等 纪录片《食品公司》、《烹》 Dan Barber《第三餐盘》 台湾主妇联盟《菜篮子革命》 高桥博之《消失的城乡边界线》 如果想关注更多与有机农业相关的资讯,可以搜索: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活力农耕 食通社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三明治 微博:三明治 Sandwichina 豆瓣:中国三明治 ❑ 剪辑 备备 ❑ 节目编辑 备备、子仪 ❑ 音乐 片头曲:绿叶菜里有什么——彩虹室内合唱团 片尾曲:春暖花开去见你——福禄寿

77分钟
99+
3年前

Vol.65 保洁阿姨一会要来了,我赶紧把家里打扫干净

你请过保洁阿姨到家里打扫卫生吗? 我和同事刁一刀生活在上海,因为租房平台提供的配套服务,每个月,保洁阿姨会来我们家中上门打扫卫生。2020年某租房平台发布的长租消费新趋势报告中指出,生活在当代城市的年轻人热衷于“一站式打包”的生活方式,由长租机构提供的深度保洁、家居维修和精致搬家服务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忙碌的都市生活正在大量挤压年轻人的私人时间,请阿姨上门清洁,的确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效率;但也有人认为,把清洁工作外包给阿姨,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其实只是为生活“挽尊”。 当清洁阿姨上门服务渐渐成为大城市的生活日常,我们是否就此习惯一种“生活外包”的常态,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切分自己的家务和生活吗? 这样的现象背后,我们还试图真正看见那些上门为我们服务的阿姨,在与她们的接触中重建一种人与人的连接。 本期主播 备备 还不习惯请清洁阿姨的矛盾用户 刁一刀 阿姨来家里之前要先打扫屋子的勤快用户 延伸阅读 ❑ 收听方式 小宇宙App Apple Podcast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QQ音乐 皮艇APP 汽水儿APP ❑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三明治 微博:三明治 Sandwichina 豆瓣:中国三明治 ❑ 剪辑 备备 ❑ 节目编辑 备备 ❑ 音乐 mama!milk - andante,Coquettish "kuroneko" 梁晓雪-看见蓝

50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