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密云区的潮汇桥附近水域,观察到了鹗潜入水中捉鱼的场面,并且用相机拍摄了连续的照片和视频。鹗是唯一以吃鱼类为生的猛禽。也是鹰形目、鹗科、鹗属的仅有的一种中型猛禽。雌雄相似。体长51-64厘米,体重1000-1750克。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一个短的羽冠。身体黑白两色界线分明。
今天凌晨1点多种,水坑与水盆实验中安装的红外相机成功拍摄到两只活泼而矫健的黄鼬打闹、喝水的镜头,开张大吉。期待往后可以拍摄到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踪迹。
观鸟真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新手,对此深有体会。时间以年计,不同时段里有不同种类,春秋的旅鸟,冬夏的候鸟,各有精彩;相同时段的不同地点/生境也有各色鸟种。鸣禽需要练耳,区分涉禽需要观察细节,追踪海鸟要顶着风远远地辨认飞行模式和模糊的形态特征(斑块颜色等等),稀有品种更是需要高人指点和运气加持。除此之外,查阅资料自我充电也少不了。总得来说就是得有持续的兴趣和热情。希望同好们可以多多交流,获得更多的乐趣——我的播客粉丝和观鸟同好Oroz的评论。
秋分位于90天秋日的中分点,是真正平分秋色的时节;秋分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秋分后,降雨减少,雷声也慢慢听不见了;随着天气转凉,在土壤中生活的虫子们开始用细土封住动口以抵御寒风的侵袭;而由于降水量下降,河流的水量慢慢变少,南北方的河流逐渐进入了枯水期。
今天早上在南旱河公园观鸟,意外遇到布氏鹨——一种北京不常见的旅鸟。因为觉得它可能是理氏鹨,我拍摄过的鸟类,所以没有拍摄视频,有点遗憾。 中午在老公的协助下,一起完成了水盆和水坑实验的基础工作。我们用锹挖土的方式给鸟类做了一个2米左右的水坑,又在旁边放了一个花盆底座,中间放了块石头做成水盆。把一台红外相机绑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做记录。设的是照片和视频双重记录方式。这就是水坑和水盆实验,用以观察鸟类的种类和它们在喝水和洗澡时的行为。明天去看看第一天的结果如何。
我观鸟,所以也经常从鸟的视角俯瞰这个世界,比如今天沿着大石河开车一路逛去水峪民俗村,从鸟的角度来看这条河流会是怎么样子?
今天用直播间录的播客,在马场现场风太大,可能会影响听感,我已经将过大的风噪剪掉了,但可能还是会吵。明天有时间再改改。今天拍到了金斑鸻。超开心。
今天继续在家附近的两亩半地里面观察小鹀和树鹨,它们都是很多观鸟大咖眼中的菜鸟,但对于我来说,鸟无高低贵贱,即使是很常见的鸟只要仔细观察,都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原本无菜鸟,庸人自扰之。
今天去沙河巩华城半岛沿沙河岸边进行鸟况调查,观察到了27种鸟类。花脸鸭、凤头潜鸭也在秋季迁徙过程中到沙河歇脚。鸭类的到来意味着迁徙高峰即将来临。
今天在离家不到100米的两亩半里面观鸟,一个小时的时间观察到了十种鸟:迁徙的候鸟四种:东亚石䳭;树鹨;小鹀;红喉姬鹟;留鸟六种:珠颈斑鸠;灰喜鹊;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麻雀和喜鹊。用这个例子再次说明:鸟儿就在家门口,就在你身边,等着你发现它们、观察它们。
1600—2000年,有80种鸟类已经灭绝,但据鸟类学家统计,如果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态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世界约有1300种鸟会在本世纪灭绝。灭绝是否是鸟类的未来取决于很多客观因素,比如气候变暖和雨林的丧失,但人类的入侵和干预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任何图片是值得为鸟类的安全和生存冒险。所有的观鸟者和鸟类摄影师都应该把不打扰鸟类或改变其行为作为首要任务;了解每种鸟类的压力情况;对这些迹象保持警惕;一旦有任何压力迹象,就果断退后或完全离开。——Roberta Olenick(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动物学家和资深鸟类摄影师) 封面照片也是Roberta Olenick拍摄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