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无尽的玩笑》:你会发现有目标的重复的痛苦的清醒

【本期音乐】 Our Lips Are Sealed, by Fun Boy Thre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阅读里程碑 00:16 当我们走向“无尽的”尽头:在过去20多天,我们密不透风地读完了这111多万字,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挣扎。从“真好哇!”“有意思!”“好累啊”,“完蛋了”......到“前面的内容我还记得吗”......帮助我们坚持阅读的办法包括表示和整理章节、提取关键词、写下内容梗概、添加小标题、分组分类阅读等等。 04:34 好似一次漫长的思想实验:书中的章节是混乱的、语言是复杂的、感觉是灵敏的、故事是戛然而止的......因为它描述的生活是重复的、失序的、微小的、流动的、无尽的。更因为华莱士是懂我们的,他是真诚的。 17:58 混乱中的稳定:网球学校、康复之家、轮椅暗杀团这三个地点搭建起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以这三个地点基础,上百个人物接连登场。托华莱士的福,在短暂进出过许许多多人不一样精神状态后,我们会慢慢迎接并紧紧抱住一份大大的温暖。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27:00 第85页,关于“无限可能”:明明是在科学理智地分析网球场上不断增加的击球可能性,但能轻易就让人感叹到“(有)无限可能”几乎是生命里万事万物共有的特点。 34:33 第175页,关于“把自己当作身体”:这是一个“赋能”的片段。它描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击球和比赛状态。这个状态是实现了“只有现在、完全的物理性和绝对的潜能”的结果。 45:18 第213页,关于“上瘾和戒断”: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进入“上瘾”的状态里,因此也无法避免“戒断”的挑战。无论是在上瘾还是戒断的过程里,我们都是在跟快乐不断地重逢。 56:54 第320-326页,一组时间的比喻:华莱士极其善于描述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时间残忍,痛苦缓慢,如脚上装着刀刃、像被蚂蚁抬着走、似一个没有光线的走廊,就像一只盘旋在屋顶上方的家禽。 1:07:37 第471页,关于“遗忘、没有意义的痛苦、和清醒的痛苦”: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恰好遇到一条老鱼迎面游过来。老鱼对他们点头致意,然后说:”小朋友早!水怎么样啊?”小鱼继续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看着它的同伴说:“水是什么东西?”这一段摘自华莱士2005年在Kenyon College做的毕业演讲《这是水》。 1:24:22 第553页,关于“正中心的妈妈们”:华莱士的文字不是水平、单向流动的,而是立体发展的。比如在这个例子里,他做到了把“妈妈进入办公室并落座”这个简单动作,放慢了好几倍。 第三部分:小心翼翼又极力地推荐 1:34:47 扎扎实实读完后,我们愿意说,这是一本其实可以随时、随意翻看的书! 【涉及作品】 《生日故事集》村上春树/编 《弦理论》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 《旅行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 (2015)》James Ponsoldt/导

104分钟
99+
8个月前

023 张悦然《茧》:走在秘密织成的大雾里

【本期音乐】 Cocoon, by Entertainment for Braindead, Free Music Archive(CC BY-NC-N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想要继续保持联系 05:16 一部长篇:虽然全书“只”描述了漫漫长夜里的一场对话,但是这本书有足足三十四万字。也只有这么长的篇幅,才能把纠缠三代人的爱恨细细描写出来。 06:46 青春文学:这是一个不该轻易落入“伤痕文学”或者“青春疼痛文学”分类的作品。因为在这份回忆里,无论是时代的残忍和感伤,还是青春的痛苦和迷茫,都只留下了离去的背影。它让我们了解到,背影里痛苦的残留,才真正充满了力量。曲终,人散,但情留在了原地,会长久守护着。 09:40 封面设计:书封和书底的两只俄罗斯套娃就像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彩色的、热烈的、露出头来的开始,和灰色的、平静的、隐过身去的结束。除了跟故事中李佳栖的梦境相关,俄罗斯套娃的形象也跟书名“茧”相得益彰。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分别五个章节,用两个视角,叠起同一份回忆。从当下,写到李佳栖和程恭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13:54 第32页,选自第一章,一次语言暴力:虽然成长于同样的家族荣耀里,但是李佳栖和堂姐沛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她们之间的言语暴力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愿意相信的是,在这层暴力之下,也有一份无法割舍的亲密关系。 19:39 第182页,选自第二章,来到生死之间:“有人在死,有人在生,(年幼的)我们在生死的隔壁玩耍”。 29:17 第223页,选自第三章,一场手榴弹炸出的爱情:程恭奶奶不仅用极端的方式换取了自己的婚姻自由,而且奶奶的才华吸引来了爷爷。只不过,这样爆裂的、单纯的生命姿态逐渐被时代抛弃,叫人叹息。 41:56 第268页,选自第三章,点题的“茧”:茧,代表束缚也代表重生,是伤痛也是保护。在“茧”出现点题之前,小白房、雪、雾等一连串的意象已经提早铺垫了同样的主题。 53:53 第487页,选自第四章,追寻爱:我们天生对爱有一种向往和追寻。如同李佳栖,花了小半辈子去寻找自己,寻找她失去父爱的理由。 1:02:00 第517页,选自第四章,陈莎莎的重生:这是一个很残忍的场景,程恭眼睁睁地目睹了爱自己的、突发哮喘病的陈莎莎的垂死挣扎。可就是这样一份极恶,成全了陈莎莎的重新开始。 第三部分:雪夜的秘密 1:10:21 雪夜里,三十出头的我们曾经共同的痛苦回忆,落下过,也停留过。但等太阳出来之后,这个夜晚的秘密会融化掉,我们依旧可以轻装上阵。

76分钟
99+
8个月前

022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四段艰难的停顿

【本期音乐】 Someone New, by Laufe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部低于预期的作品 00:18 封面设计:一本绿汪汪的书,墨绿色打底,一只荧光绿色的蝴蝶翩翩飞舞于山峦之上,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一个绝对的权威感。 02:34 整体感受:相比于短篇《逝川》和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短篇小说集不太符合我们的期待。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逐一聊聊这四个短篇 这本书收录了迟子建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创作出的四个短篇,分别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和《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 09:03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个带着最单纯的心对待感情的女人,像收到一份礼物一样深爱着她作为魔术师的丈夫。直到丈夫突然离开,女人的旅途中意外停留在了一个矿区小镇,她小孩儿样的委屈得以疏通。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都仿佛降临之后,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触到了更大的悲伤。 21:09 《芳草在沼泽中》:故事讲述一个失意的青年在一个破败的景区,遇见了一个辍学母亲和他被误诊致哑的孩子的故事。故事里,所有人事物的破败都是由小小的意外组成。 31:56 《草原》:这是一个主旋律的、向善的故事。我们尤其喜欢故事里“信使”这个身份。信封上最简单的信息里,包裹着的总是最亲密的思念。或许我们稍微慢一点,才能让更多的善意抵达。 43:00 《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一个好似梁山好汉集结般的,带点超现实感觉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两个动物意象,猎犬和红鱼,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部分:关于“停顿”的故事 51:21 这样诚实地聊下来过后,我们想“单纯”、“暂停或停顿”或许能作为这四个故事的共同点和关键词。 【涉及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 《逝川》迟子建/著

56分钟
99+
9个月前

021 [日]山本弘《艾比斯之梦》:Ai爱的故事

【本期音乐】 Was It a Dream? by Alfonso De Vilallonga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浅浅谈,从封面特点到结构设计 01:23 封面设计:以红金为主色调的封面颜色和内容,让我们想起了今敏大师的动画神作之一《红辣椒》。 03:35 整体结构:全书由八个“中场休息”和七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这样的布局让《艾比斯之梦》既可被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可以以七个小故事为主,把这本书当作一个短篇小说集。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故事 这本书里,我们俩都很喜欢第四个故事《黑洞潜者》,除此之外,Eve还喜欢《正义不打折的世界》和《中场休息八》,Iris还喜欢的是《诗音翩然到来之日》和《艾比斯之梦》。 07:34 《黑洞潜者》:这是一个孤独又浪漫的故事。当一个目睹了一次次离开甚至死亡的太空站产生了无法名状的孤独感受时,它迎来了一个新的访客......它想开始写诗。诗,源于矛盾、复杂、差池、美等一切不理性的冲动。 21:38 《正义不打折的世界》:这是一个会让人感到亲切的“模拟人生”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不是“我”,而是“我的席姆/一部分人格”成为主角。这样的视觉转换,让我们反思到“保持身为正义使者的自觉”、维护一个真正正义的世界,是件无比艰难的事。 31:05 《诗音翩然到来之日》:强者一定要帮助弱者吗?机器人为什么会无条件地服务人类呢?我们该如何跟机器人共处?初代老人护工机器人初音通过在老人院的实习,完成了自己的进化。她的“成长故事”试图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答案。 42:52 《艾比斯之梦》:讲完了前六个“虚构”故事的艾比斯,终于要讲她自己的故事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一个被“赋情”过的战斗机器人,这个故事讲述了艾比斯如何逐渐拥有自主意识,直到成功反叛她的主人。 57:55 《中场休息八》:至此,艾比斯已经像个菩萨一样对听故事的“我”循循善诱。她一连串的故事,包括自己的成长,不仅治愈了受伤的“我”,更试图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意识到不完美后能保有有羞耻感,并且愿意持续成长,或许能帮助我们克服弱小。 第三部分:包容和理解 1:04:17 全书主题:山本弘用一个个故事浇灌出了一份生动的“包容和理解”。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包容,互相理解,人类的未来一定会值得我们去期待。

67分钟
99+
9个月前

020 韩少功《马桥词典》:用词语守护生活

【本期音乐】 Words Fall Apart (Instrumental version), by Josh Woodward, Free Music Archive (CC B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这本被错过的好书 00:27 阅读缘起:这本书是Iris要求看的,来自于大学当代文学史课上,老师推荐的众多书目中的一本。虽然“拖”到了现在才看完,但也很庆幸是“现在的自己”把这样一本好书看完了。 01:23 两个版本的封面:我们俩看的分别是2017年和2023年出版的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蓝一棕,不同的装帧强调了“词典”的不同功能。 02:06 整体阅读感受:这本书很容易进入,但是读完整本书又非常费神。“容易进入”是说,读三、四个故事就能明白作者想要留住什么。“非常费神”是说,这是一本呈现了作者与编辑的互动,同时需要作者与读者互动的书。而且二十九万字的体量,创造性的语言,需要仔细斟酌着读。 06:26 用母语习得的方式走进马桥:马桥的方言是Iris最亲近的语言。这样的亲近,也为阅读这本书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到底外婆和妈妈的日常语言背后有哪些更深的含义?于是,这次阅读也充实着她自己的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在百来个故事中,Eve最喜欢的是《神仙府》、《枫鬼》和《梦婆》,Iris喜欢的是《一九四八年(续)》、《火焰》、《归元(完)》和《白话》。 19:28 《神仙府》:这里描述了一种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在文革的特殊时期,生活着四大金刚,四个彻底拒绝了社会尺度的人,借此提供了一份生活里全然轻快的自由。拒绝成人就能成仙吗?不一定吧,但想要成仙的话,肯定不该好好做人! 31:59 《枫鬼》:从论小说的主导性原则,到让两棵枫树跃然纸上,这是一个构思不算新颖,但叙述结构很大胆的故事。 37:47 《梦婆》:“梦婆”不仅代表远离知识和理智的人,也代表最接近真理的人,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人。另外,如果睡觉是让我们过上了另一种生活,我们是不是会更安心地睡去? 46:48 《一九四八年(续)》:我们承认现实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度量,时间就是一种度量的单位。但在这个故事里,时间是感官,是猎物。于是我们或许会问,人和时间谁才是主体? 56:10 《火焰》:除了靠知识,我们也可以靠做梦提高我们的生命状态。“人们希望看见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总有一天就会出现。人们可以用两种手段实现之:火焰高的时候,用革命、科学和经济发展;火焰低的时候,用梦幻。” 1:03:58 《还元(完)》:“yuan”是“元”,是“原”,也是“圆”。它本身既代表开始,也代表结束。有多少事物能真的回到原点呢?又有多少事物的成型不算圆满呢? 1:12:00 《白话》:我们是不是已经遗忘了不少先人的言词、巫公的符咒,梦婆的癔语,大自然的雷声和雨声......除了言语所在的符号系统,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身份还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被流传下来? 第三部分:当词典成为小说 1:23:14 一直会忘记,又会一直记起来,这是一本小说!一本立体小说,一本互动小说。它让我们回味起了日常生活,想起了家人朋友,学业和工作,过去和未来。遇到一本好书的幸福,是无论发生多少次,都会感叹近乎神迹。

84分钟
86
9个月前

019 白先勇、奚淞《红楼梦的神话结构》:了、怜悯以及痛苦

【本期音乐】 林海,《琵琶语》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红楼梦》会是我们的终身陪伴 00:16 阅读缘起:是理想国呀,是口袋本呐,是白先勇啊! 00:47 一张“梦幻舞台”:这张艺术版的思维导图,被叫做“梦幻舞台”。因为印刷成了黄橙色,所以看起来也好似一张符咒。导图创造出了一个环形的立体结构,对《红楼梦》这个故事来说,非常合适。全书/整场演讲,就是把这张图讲清楚。 4:06 红楼梦与我们:虽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专注在了解《红楼梦》中的神话结构上,但从小读到大的《红楼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都会是终身陪伴。有红楼,我们就有归宿。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这次是共同!)喜欢的三个片段 16:27 第62-63和201页,关于“好了”的解释:过去,“好了”对于我们来说只可能在结束时发生。现在,比起代表“结束”,“了”更代表“了解”,代表哪怕只是浅浅的认识,也有收获圆满的可能,也能算“好了”。 24:37 第77页,以英莲的故事说“怜悯”:菩萨会以跟我们一样的样子来到我们身边,陪伴我们经历世事无常。这样的怜悯之心会幻化成万千样子,带给我们平等的感受,引导我们最终接纳自己。 38:08 第169-171页,妙玉的修行: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他人,好像以此才能证明我们真正拥有。可就像妙玉,她的结局才是她真正修行的开始。 44:46 第219和224页,关于“痛苦”:“痛苦就是一种生命的撞击”,我们以此获得光亮,就像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一样。这是一份多大的安慰啊。 第三部分:读不完的人生之书 51:33 对我们来说,《红楼梦》不是个日常的话题。托这本书的福,我们不仅又过了一遍《红楼梦》,而且了解到,开放式的对话可以如此有趣。

56分钟
99+
9个月前

018 [美]莱尔德·亨特《佐丽》:我的心宛如一朵颠倒的火焰

【本期音乐】 Hope, by Yakov Golman, Free Music Archive (CC B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细腻和温柔 00:20 时间性价比超高:看起来特别不起眼的一本口袋本,共十万字,只需要2-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01:20 无尽的温柔:这是一个20世纪初出生的农场女孩,看似波澜不惊的一辈子。莱尔顿·亨特用最温柔的文字,写尽了女性心里的波澜、动荡、折叠和悸动。佐丽会是个肤色偏暗的女孩儿吗? 07:20 封面设计:蓝绿和鹅黄的配色不算出彩,但够妥帖,适合这个不算热烈的故事。整体上给人“夏日晚风”的感觉。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聊聊我们俩各自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10:42 第16页,选自第一章,第一次发光的佐丽:佐丽在镭表盘厂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友善的玛丽和贾妮。第一次,三个女孩儿一起“发着光”。这时候,她们还不知道自己被叫做“幽灵女孩”。只不过,发光粉从此一直出现在女孩儿们的生命故事里,从带来单纯的快乐,到变成无尽的痛苦,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17:16 第32-33页,选自第二章,被温柔地、热烈地爱着的佐丽:生活中一个看似随意的瞬间里,充满了新婚夫妻温柔的情意。这样美好的瞬间,不是一种悲伤的怀念,而是佐丽力量和勇气的来源。 24:47 第61-62页,选自第三章,失去挚爱的佐丽:面对丈夫的去世,从强迫自己忘却,到鼓起勇气表达,再到重新面对回忆,佐丽终于从身边最细致的日常中积累起了安稳和幸福。 35:08 第98页,选自第四章,再次去爱的佐丽:重新出发去爱的佐丽,想要拥抱的是那个跟她一样受过伤的、孤单的、也深爱过另外一个人的诺亚。 40:57 第143-144页,选自第五章,小心翼翼的佐丽:年仅五十的佐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爱的表达放进了行动里......“透明塑料保鲜盒里的樱桃在晨光里显得太红火了,不合时宜,于是,她拿来白桃,削皮,去核,切块,称量糖......” 51:43 第173-174页,选自第六章,海边的佐丽:走出失去的佐丽,终于来到了丈夫葬身的水域。这一次,“她真的在想哈罗德”。虽然眼前的海景,跟她过去的土地经验几乎毫无关联。然而此时,佐丽的整个世界已经是平静的、舒缓的、安静的。 第三部分:女性成长 1:00:08 成长和失去:这是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佐丽所拥有感知和收藏幸福的能力,让她成为了一个值得被爱的女性。这也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失去是为了好好送别,是为了整理好行囊,去迎接更多。

65分钟
99+
9个月前

017 [日]芥川龙之介《地狱变》:心软的神明

【本期音乐】 The Hunger Artist, by Circus Homunculus, Free Music Archive (CC BY-NC-N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推荐 00:18 口袋本的美丽:这本书出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一页文库出版的芥川龙之介文库本系列(全8册)。这个系列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地狱变》、《舞会》、《竹林中》、《偶人》、《点鬼簿》和随笔《侏儒警语》、《中国游记》。这个系列都是口袋本大小,有漂亮的封面。 01:20 阅读缘起:当学生告诉我们他们喜欢芥川龙之介的时候,我们既感到兴奋和骄傲,也会有些心疼。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聊聊我们俩各自最喜欢的三个短篇 全书收录的18个短篇故事是芥川龙之介在两年时间内(1917-1918)完成的。其中《掉头的故事》和《地狱变》是我们俩都喜欢的,我们还分别喜欢《大石内藏助的一天》和《黄粱梦》。 8:11《大石内藏助的一天》:这个故事的主题跟全书的母题,人性的挣扎和迟疑,是契合的。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芥川龙之介式的“历史小说”。故事里,复仇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让这个本该快意的事情变得“拧巴”。“拧巴”,也会是芥川龙之介的精神状态吗? 20:11《黄粱梦》:依旧是一个改编故事,它改编自唐代小说家沈既济的《枕中记》。不过,中举失败的颓唐不在这个故事里,取而代之的,是芥川龙之介鲜少透过文字体现出来的一份积极向上的少年朝气。 28:50《掉头的故事》:在痛恨战争的主题下,提供了一个珍贵的中立视角。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是对垂死之际,何小二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描写。我们能几乎亲身体会到痛苦一层,一层地把何小二裹挟起来。 38:28 《袈裟与盛远》:故事开头,“夜晚,盛远在泥墙外远眺月华,一边踏着落叶,心事重重”,古典意境美在这寥寥数笔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39:45 《地狱变》:这是一个描述人间炼狱的故事,是一个被害者在历经地狱般的体验之后,终于让傲慢的加害者“下”了地狱的故事。 第三部分:该不该读芥川龙之介? 57:34 心软的神明:对我们来说,在每一个年纪读芥川龙之介,都能尝到不同的“苦”。把这样一个心软的神明,推荐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坚强而勇敢过的我们。

61分钟
99+
10个月前

016 [日]乙一《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孩子与恶

【本期音乐】 Light and Darkness, Music materials providing: MusicNoteWorld, URL:en.music-note.jp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悬疑轻小说 00:17 日本轻小说:《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和《优子》这两个故事,都是可以轻松读的悬疑推理、怪诞反转故事。 02:29 封面好看:书皮和书封上都是烟火。除此之外,作者的名字下面有一句点睛之笔,“九岁那年,我的尸体漫山遍野奔跑”。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聊聊我们俩各自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 06:42 第18页,一次清清爽爽的死亡:在乙一的描述里,死亡的过程顺利又简洁。同时,他天才的设置,让第一视角叙述转为了第三视角叙述。 11:185 第97页,一步之遥:故事里有好几个“一步之遥”的设计。一步之遥的距离,明明无限接近,却让大家远离了的真相。 15:04 第106页,女孩来到了石墙上:我的尸体,看到了夏季夜空中的星辰和月亮。 19:09 第112页,孩子的恶与不安:石墙内,小孩子的恶积聚到一起,慢慢腐烂,被时间封印住,不再被轻易找到。小孩子作恶的时候,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不安。帮小孩子圆谎的大人,会是最亲密的。 《优子》 29:55 第125页,紫阳花作为象征:政义和清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他们各执一词,让故事的“平衡感”维持到了最后。 35:53 第157页,夕阳般的生命状态:无论是作为病人还是作为人偶,优子都是受人摆布、生命状态非常稀薄的。 第三部分:“过目不忘”的故事 40:27 推荐理由:只需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就能收获两个看过就不会忘的故事。

42分钟
99+
10个月前

015 [法]安德烈·纪德《窄门》:无处可去的女性

【本期音乐】 Melody of Love, by Tim Taj, Free Music Archive (CC BY-NC-N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低开高走的一部经典 00:24 阅读缘起:感谢告诉我们从书里读到爱情的那个学生!在众多的版本中,十字架都是封面上的主要元素。我们选择了这册紫水晶般的封面,它比大部分黑白分明的封面要混乱、要生动很多。 01:46 性价比超高:只用三个小时,就能读完一个诺奖作品,欣赏到老师(萨特和加缪)的老师的作品,是不是挺超值? 02:43 充满谜题:虽然这本书在情节、人物、语言都看似没有过人之处,是一个关于“爱和信仰”的传统故事,大概能用“经典”来形容,但这个故事的最后部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谜题。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聊聊我们俩各自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08:38 第24页,选自第二章,关于早熟的杰罗姆:双亲去世后,“我”慢慢成长为了一个更喜欢清静的大人。在不算成熟的年纪里,“我”无意识地开始构建一种成熟的爱。 13:445 第77页,选自第五章,关于阿莉莎的困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阿莉莎困惑于眼前妹妹朱丽叶拥有的世俗婚姻和自己向往的“窄门”般的灵魂之爱。 20:24 第99页和第125页,选自第七章和第八章,关于阿莉莎的觉醒:“我”带给阿莉莎的信和书,对于阿莉莎来说都是过于美好的存在。隐约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完全依附于爱人的阿莉莎,清空了书柜,决绝地与爱人分离。 26:30 第104页,选自第七章,关于爱情的本质:爱情的本质是外在的吸引,灵魂的共振,还是二者合一?灵与肉之间的角力,是阿莉莎最深层的不安。 32:55 第118页,选自第八章,关于看待“幸福”的方式:纪德太懂女性这种迟疑的感觉了!“现在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走向幸福的过程。” 39:54 第124页,选自第八章,关于克制和理性:学会克制是不是一种理性?克制到哪一步才会成为一种美德? 第三部分:继续分享 44:58 故事结局:第八章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一本日记带来的女性视角,揭示了阿莉莎从头到尾都没有被“懂得”的事实。原来在百年前,拒绝了被男性塑造的女性,曾经无处可去。如果说灵魂之爱是“窄门”,在女性觉醒之路上,曾经也有过一道“窄门”。

52分钟
99+
10个月前

014 李娟《我的阿勒泰》:写故事的散文家

【本期音乐】 Qara jorga,酸奶乐队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在看那部绝美的电视剧之前,先把书读完吧! 00:22 熟悉的李娟:对Iris来说,李娟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作家。对李娟的喜爱,是从《冬牧场》的开篇开始的,“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03:19 阅读视角:李娟笔下的生活,同时存在的“亲近感”和“疏离感”。这本书不是一个写给汉族人的哈萨克族介绍,它更是一个女孩儿成长的故事。写的是生活,不是游记。 07:54 当散文成为故事:散文竟然能改成电视剧?李娟自己在“三版序”里说“再回过头看看这部同样非虚构的短篇集,觉得相比之下,文字的精致与精心,倒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10:09 橙绿色的封面:展开这本书,封底和封面组成了一幅连贯的图,橙绿色的草原,是秋天的阿勒泰,也是日落时候的阿勒泰。 第二部分 进入书中,聊聊我们俩各自最喜欢的三篇散文 这本书中收录的二十四篇散文,分别是是李娟在23到27岁,28-30岁这两个时间段里,完成的作品。 Iris最喜欢的是《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乡村舞会》和《通往一家人去的路》,Eve喜欢《我们这里的澡堂》、《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和《在荒野中睡觉》。 14:30《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外婆是李娟文字里的“常客”。外婆去世后,常常“吐舌头”外婆给李娟留下的是一种“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就像外婆说的那样,“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不仅外婆是顽皮而有生命力的,李娟也是。 20:59《我们这里的澡堂》:这一篇里,李娟写出了年轻女孩儿逆天的美!那个场景好似维纳斯的诞生。除此之外,“我”本人身上青年的平凡是美的,青年的风风火火是美的,老年的坦然求助也是美的。 27:26《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那只被“卖掉”之后两次试图回家的猫,就是李娟自己,也是每一个草原上的生命。“故乡感”和“异乡感”交织到一起,因为无法深深扎根与某一处,所以那片广袤的土地成为真正的归属。 36:51 《乡村舞会》:这一篇特别像小说。想象中英俊的“麦西拉”,想象中的喜欢,想象中的心动。距离,让这份想象生动而美好。跳舞,可不就该是求偶的信号吗? 52:03《在荒野中睡觉》:“溜号”中的李娟用文字“画”出了她躺下来看到的天色,无比美丽!学会“摸鱼”吧,逃到闲暇中去,感受真正的风云变幻。 59:23《通往一家人去的路》:写得实在太美了!“路”是个隐喻,它代表我们人生的方向。往不同的方向走,会遇到不同的旷野。 第三部分 彩蛋 1:06:42 超级推荐李娟!阿勒泰的生活是永恒的,但不单调。愿生活在我们的文字里自然流淌,愿我们都有能力活成草原,愿女性创作者,成为希望。

72分钟
99+
10个月前

013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狐狸》:在流亡的狐狸

【本期音乐】 Fox Kits, by Matt Bauer, Free Music Archive(CC BY-NC-SA)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 这本书引发的头脑风暴 00:26 以荷兰为国籍:荷兰只是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的定居地和政治属性,不完全代表她的文化属性。 01:07 封面设计:运用了设计中的正负形概念,让封面上的图案拥有了双重意义。看起来既是一根燃烧的火柴,也像一只狐狸的眼睛。 04:07 我们的南斯拉夫记忆:来自塞尔维亚的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作为韩剧《Dear My Friends》的取景地的克罗地亚,和去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旅行经验构成了我们的南斯拉夫记忆。穿过书之后,这些记忆无一例外变得更加生动。 06:30 “狐狸”这个意象:Fleabag第二季最后狐狸的出现,是我们爱上狐狸的理由,也是我们正视狐狸的开始。Stephen Colbert更引用了Francis Thompson的The Hound of Heaven来解释剧中“狐狸”这个隐喻,他觉得剧中的狐狸就是天堂的猎犬,也就是神的化身,它追逐感化背弃信仰而选择俗世欢愉的人。这本书中,狐狸是作家的化身。 08:10 流动的文体:这本书是游记散文还是小说?我们认为它跨越了虚构和非虚构。 第二部分 进入书中,聊聊我们俩各自最喜欢的三个章节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彼此独立又统一。我们都喜欢的是《第二章:平衡的艺术》和《第六章:狐狸的遗孀》。除此之外,我们还分别喜欢《第一章: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和《第四章:忒奥克里托斯的冒险》。 11:43《第一章: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你怎么看待虚构和真实?故事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作家和读者是什么关系?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借用古希腊的寓言,把作家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前者更倾向于输出一个one big idea,后者更乐于进行复杂而真实的探究。 23:46《第二章:平衡的艺术》:让作者出名的是他的作品还是行为?作品思想的表现形式,到底是应该更加传统还是更加现代?文学的严肃性和可得性,哪个比较重要?男女话语权该如何平衡?与作家遗孀的相遇,好像粉碎了“我”成为“狐狸”,成为作家的愿望,放大了“我”作为女性的劣势。 44:50《第四章:忒奥克里托斯的冒险》:这一章读起来是很畅快的。作者在不断照应前三章中埋下的各种意象的前提下,更深刻地在描述家、回家、战争、流离失所、故事为什么成为故事,以及她要写什么样主题的故事。 55:05《第六章:狐狸的遗孀》:狐狸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讲故事能学会吗?让文学活很容易,给它增添足够多的商业价值就好了,对吗? 第三部分 彩蛋 1:03:10 为什么会有一个人愿意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回答“想讲故事的原因”?面对当下大量重复的社媒内容,我们不可能用最简单的东西塞满生活中所有的空白,“人的手稿是不灭的”。

69分钟
99+
1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