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 [德]燕妮·埃彭贝克《时世逝》:Go,went,gone

【本期音乐】 Lost, by Bülow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意料之外的“虚构” 00:31 封面设计:灰底上的几抹蓝色,是一只空荡荡小纸船映照出了无垠的天空和浩瀚的大海。 00:36 中文译名:尽管中文译名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德文的原始韵味,但当我们从书中走出来时,却能深刻感受到中文译名里的深意。其中,“时”代表当下的时间,“世”代表身处的世界,“逝”则代表那些逝去的故事。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是对生命、时间和记忆的深刻凝视。 08:03 难民题材:这是一个关于难民的故事,但它却在一个虚构的空间展开。这个叙事方式的选择,为一个本应沉重的非虚构题材,搭建起了一个无比完美的结局。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近22万字,被分成55个不记名的小章节。 26:28 第37页,花园里的黑暗:“在这里,时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度,一季又一季,你总能回到故乡......黑暗,哪怕是在花园里被驯服的黑暗,也能短暂地把他这样的人变成一只脆弱的动物。” 在花园的黑暗中,时间变得具象化,它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一个可以反复进入的国度。这份超越日常的宁静与深邃会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冷静不是冷漠地旁观,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34:08 第49-50页,一连串问题:“小时候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长大?父母是怎么相识的?家里有电视吗......” 这是一连串问题,一连串好奇,也是一连串的关心,更是一份诚挚的邀请,邀请读者进入。 48:10 第125-126页,对绩优主义(Meritocracy)的反思:“......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如果这种繁荣不能归功于他们自己的努力,那么同样的,难民也不该为他们的境况恶化而受到指责。” 这段文字反思了绩优主义的内在逻辑。绩优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能力+努力=成功”。然而,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外部环境和先天条件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优越生活并非完全由其自身努力所决定,那么同样,难民的困境也不应仅仅归咎于他们自身。 59:57 第162页,“彻底的随意性”:“奥萨罗伯在弹的不是巴赫,不是莫扎特,不是爵士或布鲁斯,但是理查德听到了奥萨罗伯的倾听,这样的倾听赋予这些扭曲的、倾斜的、粗糙的、踉跄的、不纯净的音符以一种彻底的随意性,但依旧很美。” 这里的每一声琴音,都会是一个难民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应该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挣扎。理查德决定去聆听这些扭曲的、倾斜的、粗糙的、踉跄的、不纯净的人生故事,并将它们悉心安置。理查德的选择,不仅是此刻对音乐的解读,更是未来对这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的尊重与理解。 01:13:09 第168页,威斯马的黑月亮:“五百年,圣母玛利亚将一个黑月亮踩在脚下,五百年,那个月亮有了一张和卢弗一样的脸,在这世上孤单一人,没有朋友,也没人讲话。” 威斯马的黑月亮,代表着卢弗的孤独与被忽视,象征着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们模糊的脸。 01:21:01 第191页,新的认识:“在退休几周后的十一月的这天,理查德读到的东西其实已经伴随他一辈子了,然而直到今天,由于迎面扑来的那一小部分知识,一切又重新组合,变得不同。”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许多事物,但那些更贴近生活的发现,总能持续帮我们更新旧有的认知框架,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第三部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01:29:26 理想的榜样:理查德的退休选择,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操作指南。相反,他更像是一个近乎理想的榜样,引导我们去接触更具体、更真实的事物。

93分钟
99+
2个月前

047 [美]约翰·威廉斯《斯通纳》:他在捍卫什么?

【本期音乐】 9 Crimes, by Damien Ric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本沉寂了半个世纪的书 01:58 平凡一生:在不歌颂苦难、不夸大历史的语境中,这是一个朴素之人平凡的故事。就像他的姓氏“Stoner(斯通纳)”一样,他只是那个动荡时代中无数平凡人中的一员,是众多小石子中的一颗。斯通纳笨拙却倔强,他的日子既大胆又轻盈。 12:30 封面设计:蓝天、日光、树林、麦浪、黑土、棕土——封面上的六条色带,好像一幅静谧的田园画,也象征着六本书。而从每本书名中抽取的一个英文字母,巧妙地拼凑出了“Stoner(斯通纳)”这个名字。这样的设计既隐喻了斯通纳平凡而质朴的一生,也暗示了他在平凡中所蕴含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近17万字,有17个未命名的章节组成。 16:41 第12-14页,一次提问:“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这句话,仿佛是斯通纳的判词。在英国文学概论课的课堂上,当同学们围绕一个近乎永恒的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时,文学的力量被瞬间点燃。 38:18 第43页,一种教导:“如果一个民族战争频仍,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以及动物,那些我们——你我以及其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污秽里培养出的动物。”这是书中对战争的深刻洞察。战争不仅摧毁了物质世界,更侵蚀了人性的光辉。一代代人,应该传承对战争的思考。 53:27 第204页,大学的本质:“我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戴夫·马斯特思)说——对那些贫困者、瘸子们而言,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但他不是指沃尔克。戴夫会认为沃尔克就是——就是外面那个世界。”在这段文字中,戴夫·马斯特思的话被再次提及,斯通纳和朋友们对大学本质的思考照进实践。斯通纳以坚持拒绝接纳沃尔克——这位看似在社会中处于弱势、被边缘化,但实际代表着大学之外那个残酷、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现实世界的人物,完成了年轻时和朋友们对大学的期待。 01:04:14 第237页,爱情的期待:“......(斯通纳)他把爱情视为人类生成转化的行为,一种状态: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创造、修改的状态。”斯通纳对爱情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浪漫和激情。他将爱情视为一种动态的、持续生成的过程,是用意志、智慧和心灵去雕琢和塑造的状态。这种理解,让爱情不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贯穿一生的修行。 01:16:16 第248-249页,林中的小鹿:“......小鹿斜着精致的脸蛋,好像礼貌又质疑地看着他们。接着,小鹿不慌不忙转身离去,高高地抬着脚走出雪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精确,一路发出尖细的踩踏声。”在这段无法被世俗接受的婚外情中,小鹿的出现,象征着一种纯粹而不可言说的美好。它似乎真正完成了斯通纳心中那个神圣、遥远、脆弱又难以言喻的梦。这一刻,自然成为了斯通纳和凯瑟琳情感的庇护所。 01:24:19 第338-339页,青春的力量:“......一种有关自己的身份感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东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青春的力量,虽然已经从斯通纳的生命中悄然消逝,但它从未真正离去。它如同一颗火种,继续在他人的生命中燃烧。于是,在生命的末尾,一种关于自我的身份感突然如潮水般涌来。斯通纳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变迁。

96分钟
99+
3个月前

046 [法]埃莉萨·秀雅·迪萨潘《束草的冬天》:故事在我眼前溶解了

【本期音乐】 Creep, by Radiohea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个自我矛盾着的缪斯 01:38 封面设计:几颗色彩斑斓的石头随意散落,一点点压抑,一点点寂静,就好像这个故事的基调。 02:15 处女作:作者以克制疏离的文笔风格,勾勒出故事中“冬天”的氛围。更巧妙的是,这种“留白”的文字手法,与故事里主人公,漫画家,的画风也不谋而合。字里字外,都给读者留下了合适的想象空间。 05:12 身份撕扯:一位法韩作家,笔下描绘了一个在韩国长大的法韩混血儿,在韩朝边境的小城与一位来自法国的漫画家相遇的故事。这样的设定,自然而然地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己身份的思考与投入。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12:58 第13页,复杂的故乡经验:“......他对束草的了解永远不会如我一般。想要了解这里,就要在这里出生,就要体验过这里的冬天、气味、章鱼。孤独。”这样荒凉的冬天,这样寒冷的氛围,诺曼底和束草,宛如彼此的镜像故乡,承载着各自独特但又彼此相通的记忆与情感。 19:37 第50页,创作和欲望:“后来,我在床上听到了钢笔刮纸的声音。我贴着墙板。那声音像在啃咬,刺得人痒痒的。我几乎抓狂。那声音并不是连续的......”漫画家笔下难以完成的性感女人像,激发了“我”身体的欲望。“我”希望给这支纠结又慎重的笔提供灵感和养分。 26:39 第63页,只是在等:“冬天与海鲜一滴一滴地往外渗,束草在等。/束草只是在等。游客,船只,人,春回大地。/母亲只是感冒了。”母亲的病痛,束草的冬天,让“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也在流失。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绝望吧。“我”,跟身边的一切,都在耐心等待某种外在力量的到来。 33:42 第66页,自我带领:“您那边的海滩,战火曾横跨而过,虽然痕迹仍在,但人们已经抬眼向前。这里的海滩仍在等待战争的结束......现在的情况就好像是在两段海蚀崖之间悬了一条绳子,人们如杂技演员般从绳上走过,完全不知道这条绳子什么时候会断,我们生活在似是而非之中,而这冬天永远不会结束!”这段话既在聊政治,也在说自己。 45:46 第88页,创作反思: “每次都是这样,我亲手写下的故事离我自己越来越远,它终归会按照它自己的思路继续发展......”这就像西西弗斯的故事一样,每一次创作都是一场不断投入与尽力放手的循环,充满了心动、无奈与坚持。 54:35 第104页,“我”就是缪斯:“我不想要他的清醒。我想让他画我。”经历了一次次窥探,一次次旅行之后,这句话终于成形。“我”固守原处的状态也因此被打破。 第三部分:成为超越缪斯的存在 1:02:42 这是一份不需要抵达爱情的感情。“我”成为了超越缪斯的存在,一支画笔,一份孤本,帮“我”记录下了这个成长阶段的真实。真实的“我”,不再需要依附。

71分钟
99+
3个月前

045 [韩]金惠珍《9号的工作》:当我们消极抵抗时

【本期音乐】 People Equal Shit, by Richard Chees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到了聊“工作”的时候 03:55 关于“工作”的思考:在这个充满叹息的时代,工作对我们的意义究竟何在?它是否足以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仅仅成为生活的负担? 06:00 封面设计:封面呼应书名“九号”工作,呈现“九个”列队的背影。视觉上,仿佛一个人站在镜子中央,映射出“九个”自己。象征着“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多重面貌与复杂情感。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09:26 第16-17页,不去说教:“......他不想追究是谁的责任,不想要求什么赔偿,也不愿絮絮叨叨地教育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骑车习惯、保持高度警惕什么的。”选择不去说教,既是一种无力感的体现,也彰显出对已知错误者的尊重与理解。 18:15 第31页,少年模样:“他费力地回忆着谁说了什么,自己又回答了什么。虽然他也告诉自己没必要如此纠结,可越是这样,就越是深深陷入那些场景,无法挣脱。”这个年过五旬的男人,仿佛被生活逼迫,活成了一个极其单纯的少年模样。 24:19 第50页,单纯的愤怒:“......事实上根据他的经验,从来没有什么情绪会不掺杂其他情感单独存在。”在第一章的末尾,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个男人的无奈。尽管如此,他依旧不想思考太多,单纯得近乎孩子气。 30:53 第133页,坚持与反抗:“太辛苦的话就辞了吧......”面对妻子反复地规劝,他依旧选择坚持这份工作。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吗?或许在他看来,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而坚持则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对生活不屈的抗争。 34:18 第146页,消极抵抗:“......事实上,他希望从公司得到的,本来就是他应得的。‘尊重’‘理解’‘感恩’和‘道义’,听起来好像很宏大,其实都是理所当然。”停留在原地变成了一种借口,他用消极抵抗的方式表达着对现状的不满,是无奈,是悲哀。 37:51 第157-158页,一份宁静祥和:“下午的阳光斜斜地一直照进屋子深处,将老丈人夫妇住的这套安静的房子照得透亮。屋里的家具物品都极其简朴,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很多东西仿佛写着二老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守在它们该在的位置......”这种安分才是这个失意男人真正的等待吧。他渴望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哪怕这份宁静来自于对生活的妥协与退让. 第三部分:警示与启示 45:13 聊着聊着这个中年男人一路下坡的故事,我们意外地聊出了一个电影提案。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工作与生活的警示,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现实的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生活的挫折中保持内心的坚韧与希望。

49分钟
99+
3个月前

044 [韩]金惠珍《关于女儿》:关于我

【本期音乐】 엄마가 딸에게 (妈妈对女儿说),杨熙恩 & 乐童音乐家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个炎热夏天的故事 01:23 封面设计:封面上,一双手温柔地托起一个背影,手心里的光传递着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又温馨的氛围。 03:34 母亲视角:这个故事好像打开了一个通道,透过母亲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妈妈或许没好意思、没来得及开口对我们说过的话。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部分 08:50 第89-90页,老去的身体:“珍的身体摇来晃去,失去重心。我眼疾手快地抱住了她,像是漏气的气球般皱巴巴的身体比想象中来得沉重......”一位年迈女性的身体,就这样直观地被描绘到我们眼前,将衰老的现实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0:44 第102-103页,女儿的倒影:“我是你妈,除了我,还有谁会对你说这种话?不管你怎么生活,别人都不会在乎,也不会关心你的。”珍的出现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母亲对女儿老去时的担忧与恐惧。母亲恐惧着,女儿的形象慢慢跟珍的形象重合。 29:36 第106-107页,不会自己消化掉的话语:“我像是一头被逼至墙角的野兽,反射性地闭上了眼睛。”很多时候,话语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不受控制地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思考与纠结。 35:49 第126页,世上的事:“什么世上的事?只要与自己无关的事,都称为世上的事,所以只要清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好了,这种想法令我很不痛快。”在这一瞬间,母亲、参加社会活动的女儿以及终身未婚、在孤独中老去的珍这三个形象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生阶段对于“世上的事”的不同态度与理解。 41:24 第178页,时间滔滔流逝:“闭上眼睛,时间滔滔流逝的声音令我打起寒战。瞬息之间,白天与黑夜交替,夏与秋也相继离去,暴雨之后天色放晴,漫天绿荫转为一地的凋零干瘠。也许,我早已在这些季节之中,头也不回地老去。”在这样失落和无助的瞬间,母亲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她在漫长时间里经历的一切,给予了她接受了眼前这一切的力量。 48:44 第190-191页,一个完美的下午:“那天的天气就如早间新闻预报所说的一样,清风徐徐,阳光明媚......珍带来的和平,短暂的休战。”四个女人围坐在一起,仿佛一个早已存在的家庭般温馨和睦。她们不需要完全理解彼此,结局依旧美好。 第三部分:坚毅的女性 52:16 这一生中,如果我们选择轰轰烈烈地活着,会是怎样的景象?如果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理解那些与我们关系最亲密的人,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58分钟
99+
3个月前

043 [马来西亚]黎紫书《流俗地》:在蓝调时刻轻轻摇曳

【本期音乐】 Abettor,by LÜC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都可能是“盲”人 03:45 市井生活:这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各色人等轮番登场,性格鲜明而生动。其中,由盲女银霞、细辉和拉祖组成的“铁三角”的成长轨迹,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06:16 盲女视角:盲女银霞通过声音“看到”现实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作为读者通过文字“看到”虚构世界的方式相通。“看”多是主动的,而“听”几乎是被动的,但正是这种“被动”,让时间变得温柔。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阶级盲区、文化盲区、地域盲区等等。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篇 这个故事长达28万字,共分40个章节。我们都钟爱的一篇是《蕙兰》,此外,Eve特别喜欢《新造的人》和《点字机》,而Iris更偏爱《密山新村》和《远水与近火》。 19:24 第40到41页,选自《蕙兰》:一个市井女人的坚韧 蕙兰与女儿春分虽心意相通,却总是无法找到真正相爱的方式。在得知失踪许久的丈夫大辉再次出现的消息后,蕙兰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挣扎,直到“身体像装满液体的气球骤然裂开,里头的浆汁汩汩倾出......” 36:17 第131页,选自《密山新村》: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去之前银霞就知道,密山新村的盲人院跟红毛丹的精神病院很像:“那就像月亮里的广寒宫一样,远的只能闻其名。它几乎像在另一个时空,唯有一条神秘的甬道衔接哪里。正常人寻它不着,只有神志失常者才能做到骆驼穿过针眼,抵达那小镇,见到那传说中的医院。”尽管如此,在盲人院上学的日子,却成了银霞人生中短暂而特别的一段时光。她在那里收获,也在那里受伤,生命在同一个地点发生两次重要转折。 46:27 第164到165页,选自《新造的人》:“我在这儿陪陪你” 本该拜月光的晚上,银霞一如往常,在楼梯间陪着因为和哥哥争吵而闷闷不乐的细辉。“细辉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晓得,银霞也以为不可能对他说得清楚,他笑或不笑,楼梯间的气味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陪伴,无论是不是爱情,都动人心弦。 54:55 第263页,选自《远水与近火》:四组不如意 婵娟被邻居的装修噪音困扰,惠兰不得不面对大女儿意外怀孕的现实,莲珠姑姑发现丈夫有了新的情人,而婵娟的梦境始终被一位女学生的影像侵扰。这些日复一日、却无能为力的纷扰,让来自远方的倾诉显得格外触不可及。故事里的“远近”,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亲疏。 1:03:11 第339页,选自《点字机》:星图般的信 “......写信是一件好玩的事,每次都像打开一个话匣子,又像是推开一扇门去到别的世界。那些空间也和这里一样的漆黑无名,却包容了别的可能。我在那些信里说了许多我平日不敢说的话......" 然而,银霞用点字机敲出的十来公斤写给细辉和拉祖的信,最终被母亲梁金妹当作废品卖掉了。幸好,来收废品的是一对互相扶持的老夫妇,他们智力迟钝的儿子也始终陪伴在身旁;幸好,细辉和拉祖早已感受到“……满纸凸点十分悦目,如同一幅一幅星图……”的珍贵;更幸好,银霞已经完成了她的表达。 第三部分:女性作家的长篇“野心” 1:19:15 许愿,希望女性作家们不仅能拥有足够多的钱,还能拥有喝了咖啡也不会感到难受的身体,让她们能更自在、更从容地投入创作。

88分钟
99+
3个月前

042 卢慧心《安静·肥满》:是生活本身庞大活动的呼吸

【本期音乐】 The Way Things go, by beabadoobe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晴天打水漂 00:55 关于“肥满”:“肥满”是胖,是福气,是自圆其说的圆满和平淡,是书里一篇同名短篇的名字。 03:20 平静沉稳的内核:这是十一个“猫式人生”的故事。他们接受现实,不求甚解。但是,他们并没有“躺平”。他们只是不再追求轰轰烈烈,不再习惯大喊大叫。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篇 这本书收录了卢慧心自2000年到2015年,这十五年年间创作的十一个短篇故事。 08:56 选自《平滑干净的材质》:“我常常想象短篇小说是什么呢,短篇小说似乎是一种跟水面保持关系与张力的技术......”黄丽群的推荐序在前,没有道破任何故事,没有表述自己的喜好,只是用“水漂与飞鱼”来形容卢慧心的作品特点。她的序,衬卢慧心的故事,刚刚好。 15:02 第30页,金背脊的青蛙,选自《蛙》:这个故事里,卢慧心把自己语言上“诗意的模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金背脊的青蛙,想来已经像是她的梦,又或者,她才是青蛙的梦。”从森林里走出来,贝唯无法忘怀的感情,被编织进彩绳里,是梦,也是现实。 25:49 第128页,死前走马灯,选自《Time to Next Life》:故事结尾写道,“活过一遭真好,真的很好。今生的最后一个念头,带她去了远方。”家妤死的时候,才三十岁。四段致死般难过的日子都已经过去,终于,“她倒是不想死(了),只是活得很浅,越活越浅”,却被抢包的飞车贼意外夺去了生命。 33:53 第129页和第158页,橘树、小金鱼和水草,选自《艾莉亚》: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互相映照。每一颗橘子树下,都埋藏着一段不如意的过去,随着时间过去,这些过去最终都变成了养分,变成“小红豆的故事就在嘴边了,她的心澄澈明晰......曾经瑰丽如翠的水草凋萎尽净终至不复存在,那么多鱼儿逐一死去被她埋在没有凤蝶来访的橘树底下。而她,她已经从这个故事里走了出来。” 45:34 第191页,二十六岁的便利店女孩,选自《安静·肥满》:“......我张伞,迎着他走去,眼看着他的表情从讶异、询问到微笑,仿佛时间也拉长了,当我跋涉到他立足的檐下,我几乎错以为我们是很熟的朋友。”让细密的心意流进大雨里,就像让“肥满”成为“我”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 56:47 第238页,人人都被贴了邮票,选自《浮浪》:围绕着主人公“申”在日本和台湾的成长,故事里一共描述了四组漂泊和等待:外婆等待着活成了幽灵的爸爸,申等待着生死未卜的朋友清水的电话......“那外婆说的故事,就是给人贴上邮票的故事了。或那张邮票人人都有,只怕碰上一个打邮戳的人......” 第三部分:回归平淡的日常 1:05:04 在浓墨重彩的年代过去后,留下来的痕迹似乎在吐露,生活在两岸的我们共享的生活困惑,其实是差不多的。

69分钟
99+
4个月前

041 [韩]赵艺恩《爱,鸡尾酒与生化危机》:无人生还

【本期音乐】 Girls Never Die,Shin Giwon Piano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概念先行 00:52 “概念”书:我们借用了“概念专辑”的说法来形容这本书有趣的装帧风格。它看起来很前卫,充满金属感,好似复古未来主义,里外都有荧光粉,处处都是小心思。 04:11 体量小:整本书由四个故事组成,作者很年轻。整体阅读感受就像书的题目一样,给人“喝一杯新派鸡尾酒”的感觉。 第二部分:逐一谈谈书中收录的全部四个故事 08:53 第一个故事,《邀请》:如果泰铢就是彩媛自己的话,这个故事读起来会更有意思一些。它描述了一种预谋已久的爆发,仿佛鱼鲠在喉,“那段时间里,喉咙里的异物感对我造成的困扰愈发严重。它不会带来致命的痛,只是会在我忘却它的时候,伴随着不经意间咽下的口水隐隐发作......”同时,故事里的几把刀似乎标示着女性潜藏的攻击能力。 19:02 第二个故事,《爱,鸡尾酒与行尸走肉》:活得跟丧尸一样的爸爸真的变丧尸后,妈妈很快就能与女儿达成共识,且好好地活下去。 24:46 第三个故事,选自《湿地的爱情》:这是一个接近童话的故事。在资本主义强势发展的世界里,年轻人是没有名字,并且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哪怕死去的男孩变成水鬼,掀起洪水;哪怕死去的女孩儿变成林间幽魂,四处游荡。 31:45 第四个故事,选自《刀,重叠的刀》:故事主角金世浩通过一次次兑现“弑父”的命运,最终理解到“我是母亲所有不幸的种子”,产生了对自己的存在,对生命本身的质疑。整理起来,这虽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想穿越回过去改变现实的故事,但故事的叙事方式会给人一些促进深思的“错觉”。 第三部分:一个充满新鲜感的选择 46:08 诗一样的意象,还姑且说得过去,但一定不是暴力美学。暴力它美不了一点!

47分钟
99+
4个月前

040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蛇结》:我的心在窒息

【本期音乐】 Aesthetic,by Tollan Kim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又一部诺奖作品 00:20 两层封面:紫色的外封上,留下了心脏形状的镂空。从镂空处看进去,黑色的内封上用银色勾勒出了一团线管。紫色漫散开去,助长了我们的想象,是热烈过后发紫的感情,理性过后发紫的郁结。 03:46 《蛇结》与《窄门》:这个故事有古典主义的规整。同时,它也仿佛站在了《窄门》肩膀上,构建出了一个语言更美,内容更现实的故事。 06:44 书信和日记之间:书中那叠未寄出的信,最终变成“日记”被留传了下来。最真心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写给一个既定对象还是写给自己?我们俩的观点不同,但殊途同归的地方是,这是一个很私密的故事。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部分 12:40 第42页,钱的保护作用,选自第三章:“......十足的错误!一个老人拥有财产才有存在的价值。他一旦一文不名,就会被抛进废物堆里......它对你们具有的是吸引力,对我起到的却是保护作用。”金钱是导火索,从开篇就直接推进着故事的发展。但慢慢往后看会发现,“钱本位”这座大厦慢慢被撼动,直到崩塌。 20:13 第107页,半个路易,选自第八章:"......我们正迈着犹豫不决的步子,打算离开月光映亮的区域,朝一丛石榴树和丁香树走去......”为什么玛丽奈特和路易的这段情愫会戛然而止?他们相同,都没有宗教狂热;他们也不同,对金钱、对爱、对家庭的期待都不一样。 31:50 第123页,路易的反面,选自第十章:“......你认为每个人的肋骨上都带有一处‘原伤’,可是凭借人的肉眼在吕克身上却找不到这样一处伤痕:吕克完好无缺地出自制陶匠人之手,被赋予了无暇的美好。而我,与他相比自惭形秽。”侄子小吕克彻底活成了路易的反面。对路易来说,他是几乎完美的存在,宛如一面明镜,照出了路易所有的丑恶,让他无处可逃。 38:24 第128页,金钱的价值,选自第十章:“......那是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小吕克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们,金钱的价值是流动的。 47:11 第132页,“蛇结”的意义,选自第十一章:从第十一章开始,“蛇结”在书里被解释了四次。“蝰蛇们”从路易的内心逃到身外,变成邪恶的他者,直至充满了全世界。路易这才慢慢意识到,他终其一生累积的蛇结般的恨意其实源于自己的选择。 57:31 第226页,选自第十八章:妻子伊莎过世后,通过对家具、对风声、对家族过去生活场景的描写,写出了路易对不愉快过去的理解。路易终于决定“暴露”自己,就像他不知道从哪里感受到“风在房子四周逡巡,并席卷椴树的枯叶。有个房间的护窗板敞开着,他们忘记了合上。” 第三部分:不要着急,慢慢解开 65:23 这是一部有自我疗愈功能的小说。它用一个故事,带我们走过了一段谁都会经历的纠结与释怀。

67分钟
99+
4个月前

039 [意]亚历《我用中文做了场梦》:用中文生活

【本期音乐】 夏末的萨克斯手,曹方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进入文化,生活其中 4:41 语言和心里话:在亚历这里,中国不再是一个“奇观”。他记录中国的方式是“生活其中”,而不是“冷眼旁观”。更重要的是,这个心思细腻的作者还分外真诚,大大方方地说了好多心里话。 15:49 在文字中现身和隐身:用不熟悉的语言写文字反而比接受采访要“好”得多。因为文字能暂时消除作者外表上传递出来的那些绝对特征。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篇散文 全书分为“上”、“下”和“过年”三个部分。加上后记,一共由十三篇散文组成。这些作品中,Eve更喜欢《过日子的老外》、《花园坊的春天》和《后记:世界公民》。Iris更喜欢《北京,北京》、《外籍群演大酒店》和《何处才是家?》。 18:17 第42页,选自《过日子的老外》:“......这个世界无疑简单,有时狭窄又无聊,却熟悉到令人欣慰。在两千多万人的城市里挖掘出一种小镇般的错觉,还挺奇妙。”职场如小镇,这是个多么智慧的认知! 29:06 第73页,选自《北京,北京》:“走出学校,到西土城站坐上地铁,我感觉自己在北京了......当了研究生,我便获得了一个比较模糊的身份......“回忆里,成为“梦幻岛”的北京,地铁站名比记忆更忠诚。熟悉的站名一出现,好像跟着这些准确的符号回了趟北京。 43:59 第158页,选自《外籍群演大酒店》:这一篇很适合被拍成情景喜剧! 56:59 第188页,选自《何处才是家?》:写作俱乐部是个“去标签化”的地方。各行各业的人因为写作这件单纯的小事而相聚:悉心捧出自己的作品。只需要做自己。 1:07:47 第217页,选自《花园坊的春天》:“我意识到这段时间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从在沐浴房回应余太太的命令,又跟秦先生认真地确认了他的身体状况,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了......每次交流的气氛因此变得更平淡。借着惯性,它成为生活。”生活是由日常相处组成的,在平常的日子里如此,在疫情时候更是如此。 1:15:42 第263页,选自《后记:世界公民》:“......我感觉自己误入了一个别人的房间......终于没有人注意我、跟我解释、给我演示。我是地铁上的苍蝇。“好一只可爱的”世界苍蝇“。

84分钟
90
4个月前

038 [美]埃斯特·李《梦女》:清醒梦

【本期音乐】 Ditto,by New Jeans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次睁眼做梦的沉浸式体验 00:30 封面设计:天蓝色为底,一个短发女孩的脑海中,梦境炸裂般绽放着。 03:00 梦女群体: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是成为“梦女”的基本门槛。无论是否贴上“梦女”这个标签,无论追求的是演员、歌手,还是各种虚构角色,我们都曾经是“梦女”呀。 10:05 阅读感受:这部十万字的小说,不仅是“梦女文学”,也不仅限于“追星文学”,它更像是一本哲学入门书。它引导我们思考真实与虚幻的关系,启发我们去问:我是谁?我为何存在?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14:36 第1章“男孩们”,集体意识与爱:“这种集体意识只会亵渎我对爱的基本观念。只有那些能让我保持隐秘、好斗、严苛的个性,那些令我对自己产生道德上的挫败感、对他人造成阻碍的人和事,才配得上我的爱。”粉丝作为一个集体,集体意识相对松散,因此也更加包容。 23:41 第3章“花楼”,梦女文学的开始:因为颈子连接着头部和身体,思想和行动,所以“......哲学家与真实的Moon都被赋予了相同的颈子。令叙述者着迷的是,她凝视Moon的颈子越久,越觉得它不属于人类。就好比一幅‘鲁宾花瓶’的图片:她永远无法同时看清一切。” 32:11 第4章“无限的否定”,清醒地做梦:“......也许是我把他想错了,是我的幻想把他歪曲成了荒唐的讽刺画——即便是这样,我也需要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虚妄,都是在回应某些真实之物。”作为梦女,其实她很清醒,她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还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并感到足够满足。 46:40 第8章“派拉贡广场”,镜像阶段:“......在图书管理员的严格监控下,没有任何关于男孩们的传记、报道或学术著作能够穿透派拉贡广场的墙壁。”虽然音乐教授把男孩们放到了镜子前面,但他们真的能认出、认可镜中反射回来的那个图像吗?这是一份强迫的自由,荒诞至极。 56:21 第10章“亲缘”,完美舞蹈:“我永远无法在陆地上,在我的生命中,重塑这舞蹈。”成为梦女的契机,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迫蹚入水中时,身体里突然迸发出了一种它内在的、完美的舞蹈。 1:04:45 第12章“纯粹的未来”,作家的左膝:“画外音里,画家开始了一段独白。她说,画布上的第一笔献给了作家的左膝。此前,她画肖像时只从人物的脸部开始......”膝盖代表日常,是一种连接,一种支持。 第三部分:幻想的力量 1:12:51 幻想的力量,珍贵且危险。构建一个幻想的世界,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但如果一直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也会是危险的。

76分钟
99+
5个月前

037 [西]哈维尔·马里亚斯《如此苍白的心》:谁来讲述?

【本期音乐】 Whisper,by 박지우(PARK JI WOO)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亲密关系里的褶皱 00:29 封面设计:蓝白色的封面上,粗砺的线条展现了床上的混乱。极私人的空间中的这些“褶皱”,不仅勾画着亲密关系里留下的痕迹,也掩藏着亲密关系里的秘密。 02:29 阅读感受:不仅书名“如此苍白的心”取材于莎翁最短的悲剧作品《麦克白》,而且这个故事像是展开和扩充了《麦克白》中的一个关键情节。在语言上,括号和重复句的频繁使用是两个很突出的特点。 08:31 两个主题:“婚姻”和“讲述”是这个故事的两大主题。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描写了隐隐热衷于讲故事的男性,以及相比较之下,更有能力选择沉默的女性。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这个长篇由十六个未命名的章节组成。其中, 19:03 第一章实在太高级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长镜头描写。 21:02 第55页,外婆唱给我的童谣:口口相传中,歌谣会慢慢失去字面意义。以至于许多年后,再次听到“娘啊娘,嘢嘢嘢!蛇在吞噬我,嘢嘢嘢”时,我才了解到,外婆曾经笑呵呵地用这令人毛骨悚然的童谣,表达过一种女性才会有的恐惧。 34:35 第79页,共担风险的强迫:“每个人都在强迫他人,并非逼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而是做不确定是否想要做的事,因为几乎没人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更不清楚想要什么,尤其是后者,根本没办法弄明白。”生活里有许多名为信赖,实则强迫的关系。 45:33 第86页,舌尖的力量和勇气:“语言是言说者的武器,也是言说者的工具,如同暴风雨后从屋檐滴落的雨水,总是落在同一处......耳语如同亲吻,最能动摇心存抵触不愿被亲吻之人......倾听是最危险的,倾听即获悉,即知情,即深入了解......” 57:07 第177、178、179页,婚姻是一种叙述机制:“......陪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大声思考,凡事思考两次而非一次,一次使用大脑,另一次依托话语。婚姻是一种叙述机制。”虽然形式上的确如此,但内容上也不至于全盘托出吧!再亲密的关系里,也得保留着空隙。 1:06:25 第363页,穿堂过的感觉:“提问和沉默都可能发生,像胡安娜·阿奇雷拉那样沉默,像她的姐姐特蕾莎那样逼问,或者既不逼问也不沉默......”让万事万物从我身体里穿过。 1:15:06 第373页,还是要讲述:“有时路易莎会在浴室里哼唱......我聆听着这段在女性的唇齿间流淌的旋律,它无意寻觅听众,更无须诠释和翻译......那曲声依旧盘旋在一切之上,永不停息,永不消散。”哪怕诉说苍白无力,我们也还是要讲述。

87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