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EP14 當代藝術|藝術與生活:藝術家的生活及藝術創作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14 當代藝術|藝術與生活:藝術家的生活及藝術創作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在廣州的這段時間,我認識了一些藝術家朋友,我們每週定期一起相約曉崗公園練功打拳。我也時常會前往小洲村參與一些他們組織的藝術活動。我很開心在回國這段時間能夠遇見這麼一幫朋友,大家也都是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在城市邊緣的夾縫中生存。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正式的工作,住著低廉的出租屋,過著節儉的生活,很有法國南部貧窮藝術家的氛圍。本期節目,我來到藝術家左牽羊的家裡,與幾位朋友聊了聊他們的的生活與創作。希望能夠給同樣掙扎在城市之中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可替代的生活想像。 節目內容 1. 藝術家及藝術團體的介紹 2. 怎麼開始進行藝術創作的? 3. 怎麼看待藝術家這個身分? 4. 平時生活都主要做些什麼? 5. 關心一些什麼議題 6. 藝術家的生活是否是一種「後生產主義」的生活? 7. 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與關係 本期主播 詭譎子 比利時魯汶大學 文化研究 MA IG: gui_juezi 长毛象:[email protected] newsletter:https://gjzwrites.substack.com/ 本期嘉賓 欧飞鸿 广东黄,本广大画廊CEO,《刺纸》杂志编辑之二,生活于广州 左牵羊 盤絲洞主 女儿国s-society主编之一 牵羊商売店 https://k.youshop10.com/S4Pb3szN 更杳 詩人, 藝術小組「浦口工廠」发起人 背景音乐 op雪莲- Jump Trap ed creepy nuts/朝焼け

132分钟
1k+
3年前

S2EP13 视觉文化|「视觉中心主义」及其重影(double):视觉政体、巴洛克艺术、与主权者的眼睛 ft. 马丁·杰伊《低垂之眼:20世纪法国思想对视觉的贬损》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13 视觉文化|「视觉中心主义」及其重影(double):视觉政体、巴洛克艺术、与主权者的眼睛 ft. 马丁·杰伊《低垂之眼:20世纪法国思想对视觉的贬损》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在如今这个时代,图像景观总是已经无间断地充斥在我们的视觉神经之中。我们的目光被这些视觉图像无情地捕捉和斩获。不管是在短视频、网红脸、还是food pron都充斥在各种网络和现实当中。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这种视觉政体对人们的控制。因此,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聊一聊马丁·杰伊的《低垂之眼》,来追溯视觉中心主义及其重影的思想谱系。 时间轴 12:53 视觉政体 19:54 古希腊:视觉中心主义 31:15 中世纪:视觉崇拜 42:59 笛卡尔:现代视觉中心主义 57:58 巴洛克视觉制度:不稳定的时刻 1:13:07 卢梭:政治哲学 1:22:36 印象派:旧制度的危机 1:29:10 柏格森:身体转向 1:34:04 巴塔耶:“卑贱的眼睛” 本期主播 诡谲子,比利时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Sergio,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理论 硕士在读 霖子,广州美术学院 美术史 本科在读 参考书目 马丁·杰伊《低垂之眼:20世纪法国思想对视觉的贬损》 背景音乐 op荘瀚/明亮的眼睛 ed I spy

107分钟
2k+
3年前

S2EP12 文学理论|巴特、杜拉斯及其他:性别写作和小说的准备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12 文学理论|巴特、杜拉斯及其他:性别写作和小说的准备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杜拉斯曾评价罗兰·巴特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因为他只透过阅读、分析,用三言两语、简化的方式来解释一切,他从未通过切身的经验(女性的身体)来书写爱,只是通过模仿别人。而巴特在《哀悼日记》中,却写了这样的一段自我对话:“——您从来都不懂女性的身体!——我了解我母亲生病的身体,接着是死亡的身体”。 在神仙打架之外,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是否跳脱出了异性恋规范模式去想象爱情?他们写作的理念如何颠覆了传统文学叙事?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写作者谭香山,从具体的文本分析,一起谈谈女性向叙事的特殊之处以及如何准备写一本小说。 时间轴 04:30 对文学作品中性别操演的感受? 10:33 何为“中性”作家:普鲁斯特?博尔赫斯? 16:55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重构爱情神话学 20:50 《我爱迪克》:女性如何成为爱情主体? 28:42 《广岛之恋》的爱情记忆;remémoration(回忆)与réminiscence(模糊的记忆重现)的区别 36:38 杜拉斯“不合格的恋人模式”&剧作《长别离》谈论的创伤与人性 45:56 费兰特的笔下女性如何成长、互相安抚 55:28 《小说的准备》:走在模仿写作、追寻幻想的道路上已经是“得道” 01:08:33 《S/Z》:巴尔扎克的《萨拉辛》 01:18:56 Livre VS Album,叙事的采样与剪辑 01:22:33 巴特《中国行日记》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2在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巴黎圣-安娜医院儿童与青少年部门实习生 本期嘉宾 谭香山,写小说的,副业文学理论和创意写作博士候选人,读者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相关阅读 罗兰·巴特 《小说的准备》 《恋人絮语》 《S/Z》 《中国行日记》 《哀悼日记》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广岛之恋》 《长别离》 《杜拉斯谈杜拉斯:悬而未决的激情》 《1962-1991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 嘉宾推荐 克丽丝·克劳斯《我爱迪克》 背景音乐 OP 雪莲- Jump Trap ED Massive Attack – Teardrop

93分钟
2k+
3年前

S2EP11 五一劳动节特辑 | “修游”八小时!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11 五一劳动节特辑 | “修游”八小时!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李大钊在《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中提出“五一的标语是工作八小时,修游八小时,休息八小时”, 那么工作和休息之外的“修游”时间指的是什么? “996”究竟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自由支配的这八小时,会自愿做什么事呢?如果选择娱乐、游戏的话,那什么样的游戏可被称为“修游”呢?什么游戏又在剥削人的“第三剩余价值”?本期嘉宾会从游戏理论研究出发,从游戏的领悟感和深层游戏(Deep Play)的概念视角分析修游的趣味和文化价值。 大纲 1)李大钊提出“修游八小时”的背景 2)“修游八小时”的英文原文和词源追溯 3) 在what we will和修游之间 ·游戏的自发参与性 ·温尼科特:playing与game的区别 4) 什么不是修游?“第三剩余价值”概念 ·内购型游戏 ·买断制游戏 5)什么可能是修游? ·appreciable games(触动感、启发感、反思性) ·deep play(沉浸性、迁移性、补偿性、绵延性) 6)以上分析的现实意义 ·修游的文化性、社会意义 ·缩短工时之外,做什么? ·游戏哲学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2在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巴黎圣-安娜医院儿童与青少年部门实习生 本期嘉宾 衣刀 巴黎一大哲学系博士候选人,G4G学术顾问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参考文献 李大钊 1922 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 约翰•赫依津哈1938 游戏的人 简•麦戈尼格尔2016 游戏改变世界 亚历克斯•索勇-金•庞 2021 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aneels, R., Bowman, N. D., Possler, D., & Mekler, E. D. (2021). The ‘eudaimonic experience’: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concept in digital games research.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9(2), 178-190. Deleuze 1986 Sociétés de contrôle Geertz, C. (2000).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In Culture and politics (pp. 175-201).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背景音乐 OP 雪莲- Jump Trap ED The Strokes – Machu Picchu

74分钟
99+
3年前

S2EP10 批判理论|今晚有音乐会:德勒兹的“概念”与艺术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10 批判理论|今晚有音乐会:德勒兹的“概念”与艺术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 上打赏支持我们! 哲学家利奥塔称他的同事德勒兹是一座“巴别塔图书馆”,这种称赞绝对名副其实。德勒兹的思想跨越了艺术、哲学、科学逻辑的边界而交织纵横,沿着康德-胡塞尔的哲学路径铺展却又逃逸开来,与此同时,他还激活了柏格森、尼采、斯宾诺莎等思想家的关键概念并使其持续生成。德勒兹是一个始终在“运动”的思想家,这提示我们,不能静态地把握他的思想,尤其不能将他的论述、著作、言论按照时间先后勾连成一个线性的序列。套用一种德勒兹式的表述,我们只有在思想的内在性平台上不断游牧,才能将他如“根茎”般生长的思想网络图绘出来。 在北京又一轮疫情之前,“例外状态”请到了张晨、高畅两位老师,我们相聚在成府路上的一家餐馆,畅谈这位哲学史中独一无二的人物。从情动、无器官身体、节奏和迭奏、褶子、逃逸线、混沌等“概念”出发,我们的对话涉及了阿布拉莫维奇、小野洋子等艺术家,舒曼、梅西安等音乐家,卡拉瓦乔、弗朗西斯·培根等画家。闲聊之时,也不禁感慨,以前“分别”才是例外,而现在“相聚”变成了例外。 本期主播 胡桃楸 清华大学文艺学PhD在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史博士,主要研究视觉文化理论、中外美术比较、西方美术史、当代艺术与理论等。 高畅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中国古典美学、法国理论等。 时间轴 1:37话题引入 2:43“身体”既是理论概念,也是艺术史范畴 11:49“情动”(Affect)、艺术史中的“情感” 13:22 情感走向的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 17:10“无器官身体”(CSO)、庄子的“倏忽凿混沌” 19:45身体、力、节奏与感觉的矢量 20:50“节奏”的观念史:从数到音乐 27:25“迭奏”(Refrain)是节奏的内逃,而不是数的外逃 30:50《千高原》中的1837年、舒曼和《大卫同盟舞曲》 41:48音乐与绘画的通融 46:27艺术史中的触觉-视觉 50:25音乐中的听觉、时间-空间 53:55巴赫“赋格”与空间性,逃逸的音乐? 58:00隋建国的《一立方米的绝对黑暗》与空间性,什么是雕塑? 1:01:57为什么是巴洛克?德勒兹的“褶子”(Fold)。 1:07:30遭遇德勒兹(嘉宾的个人经验分享) 1:14:30有节奏感的德勒兹 1:16:58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反俄狄浦斯与精神分裂症 1:19:43 今天的艺术与音乐是解辖域的吗? 1:24:15疫情期间的线上演唱会 1:28:32是逃逸,还是混沌? 1:31:00“三”是“正反合”,还是生成另一种可能性、一种间隔 1:37:30创造新的哲学概念就是打开感觉的逻辑,改变感觉就是改变现实 相关阅读 德勒兹:《感觉的逻辑》《时间-影像》《运动-影像》《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论福柯》《褶子》《批评与临床》《<荒岛>及其他文本》《对话》 德勒兹、加塔里:Anti-Oedipus《千高原》《什么是哲学》 罗纳德·博格:《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张晨:《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斯蒂瓦尔:《德勒兹:关键概念》 庄子:《庄子·内篇·应帝王》 罗伯特·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莱辛:《拉奥孔》 福柯:《福柯文选Ⅰ: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彼得·盖伊:《感官的教育》 背景音乐 OP 雪莲- Jump Trap ED Johnny Cash- Wayfaring Stranger 剪辑 胡桃楸 &诡谲子

103分钟
3k+
3年前

S2EP8 城市文学|听得见的城市:低端全球化、东北文学、侦探小说、赛博朋克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城市文学|听得见的城市:低端全球化、东北文学、侦探小说、赛博朋克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 上打赏支持我们! 「城市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当中一直处于一种「经典缺席」的尴尬处境,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我们年轻的城市一代在想象城市的过程中,缺乏适当的语言与文本材料来对城市经验进行表述。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山大学的林峥副教授,作为一位关注和研究城市文学的学者,我们希望通过跟林老师的交谈,透过思考巴黎、上海、伦敦、北京、香港、广州、东北等城市,开启我们对于城市经验的多重表述可能。 时间轴 2:00 介绍林老师课程「听得见的城市」(微信听书搜索) 3:30 城市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巴黎、上海、北京 24:10 低端全球化:香港重庆大厦、重庆森林、五条人、广州小北、城中村 44: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与「乡土」 54:20 新东北作家群与东北的后工业创伤 1:02:26 都市现代性与侦探小说 1:22:55 香港、武侠、赛博朋克 1:39:51推荐著作: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林峥,中山大学 中文系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学 参考书籍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 齐美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 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 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 背景音乐 吞吐puff/八仙饭店 苏三不要哭 Joe Dassin/Les Champs-Elysées 宋冬野/安和桥 喀秋莎 Sidney Bechet/Si tu vois ma mère The Mamas & The Papas/California Dreaming 五条人/Canton express 五条人/梦幻莉莎法郎 五条人/地球仪 王傑/一场游戏一场梦 老舅/野狼disco the game is on and Irenes theme 川井憲次 Kenji Kawai/傀儡謡 马念先/台北纽约

109分钟
4k+
3年前

S2EP6 性别|从酷儿到赛博格:身体如何表达自我认同?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6 性别|从酷儿到赛博格:身体如何表达自我认同?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 上打赏支持我们! 20 世纪中后期,身/心二元对立遭到后结构主义的激烈批判,有关“身体”的社会文化理论快速发展起来,女性主义便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流派。从波伏瓦对女人主体性的建构,到七十年代的理论家批判性别结构的不对称性,强调有性差异的身体,再到后女性主义转向的开启,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呈现为一个复杂的话语斗争领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政治群落。 八十年代,主体的合法性受到了彻底的质疑,女性主义似乎面临自身立场的消解。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已经意识到,“性别”不是女性主义专属的话语资源,围绕女性身体展开的理论建构,不仅是反抗男性霸权的运动史,还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性别话语的生产史。 本次节目由“例外状态”的三位主播兼任嘉宾,结合个人的身体经验和理论背景,围绕身体、性别和身份认同等议题展开。一方面,我们讨论了贴近生活的经验问题,如,突然遭遇异性的身体接触后如何反应?异性恋社会中如何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如何面对缺乏集体认同的忧郁状况?照片和语言何者能反映我们的身体?另一方面,我们还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展开了理论对话,如,为什么拉康说“女人不存在”?“身体转向”是什么?巴特勒的“操演”有何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哈拉维的赛博格政治的激进性何在?等等。 本期主播 胡桃楸 清华大学文艺学PhD在读,首都师范大学 文化研究MA 小柏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2在读,巴黎七大文学 艺术与当代理论MA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时间轴 1:55话题引入 4:09性别经验、身份认同与差异的本体论 10:30亲密关系也遵循男/女二元结构吗? 13:30性别认同机制与社会性别形象 16:24 性别认同中大写女性的缺席 19:40没有稳定主体的认同,赛博格or酷儿? 22:20“非异性恋”为“异性恋”提供关系范式 27:09精神分析叙述中的女性认同 31:10女性的认同机制是关系式的、附属式的 40:30 (后)女性主义不是铁板一块的理论 46:21后期拉康理论中“女性在语言之外” 48:27 Logos与Pathos、语言与影像 53:37“身体转向”是什么? 1:00:01宁愿成为赛博格,而不是女神 1:10:27人称代词与身份政治 1:19:01性别是操演的结果 1:25:51大他者、可理解性、符号秩序的颠覆、复数的“以父之名” 1:33:16承认主体是脆弱的 1:37:31身份忧郁症、精神分析中的女性 1:43:37女性是复数的吗?性别结构本身是对称的吗? 1:48:15 真正的在场者(中心)不被标记,边缘才被标记 1:56:47身体就是我们的语言 相关阅读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身体之重》Excitable Speech《脆弱不安的生命》《战争的框架》 唐娜·哈拉维:《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灵长类视觉》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雅克·拉康:Le séminaire, Encore 波伏瓦:《第二性》 巴迪欧:《何为真正生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关于他人的痛苦》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福柯:《性史》《双性人巴尔班》《知识考古学》 路西·伊利格瑞:《此性非一》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 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劳儿之劫》 美剧《姿态》 纪录片《巴黎在燃烧》 背景音乐 OP 雪莲-Jump trap ED Joan Baez- Donna Donna

120分钟
5k+
3年前

S2EP4 香港x跨国劳工|菲佣:中环主流价值之外的社会边缘人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4 香港x跨国劳工|菲佣:中环主流价值之外的社会边缘人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 上打赏支持我们! 近期香港疫情严峻,特区政府一再收紧限聚令,但周日的中环仍有大批菲佣聚集,如往常一般餐照吃,舞照跳,看不到一丝疫情下的恐慌。另一边,多宗个案是由菲佣传染雇主,甚至将病毒带给家里的儿童。菲佣作为香港的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疫情的影响下被放大了关于她们权益的讨论,引起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期我们邀请了一位做菲佣相关研究的人类学研究者和一位有实战经验的港漂菲佣雇主,希望从学术和雇主的双重视角,来一起顺着这个话题聊一聊菲佣作为社会“隐形人”和边缘人在香港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探讨在中环菲佣聚集的城市奇观里所存在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辩证关系、菲佣是否可以通过这种在异乡的家政工作来逃脱父权和夫权等问题。 因疫情限制,本期为线上录制。 本期主播 梦楚 Warwick 大学文化政策研究MA,前财经记者,现努力做个文化撰稿人 本期嘉宾 俞琳皓 香港中文大学MA,容易焦虑的人类学研究者与香港迷恋者。 Mavis 一个港漂十年有着媒体情怀的金融从业者,新手妈妈兼新手外佣雇主 时间轴 2:26 “菲佣”在香港的语境下是泛指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佣 03:45 菲佣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香港,周日将中环变成小马尼拉 5:00 菲佣在香港的家庭非常普遍,但菲佣的薪资水平比本地普通劳工的最低工资要低得多 9:50 菲佣在香港的居住环境普遍恶劣 16:00政府如何保障菲佣的居住空间的权益,与菲佣在现实中所面对的弱势困境 18:45 每周日和公众假日菲佣在中环聚集的城市奇观的形成历史和现状 21:45 菲佣周日的聚集令中环有了城市公园的功能,没有导致混乱,还带来了活力,把所有阶级的活动都纳入进来了 24:30菲佣在周日中环的权力关系的空间中,是具有权力的主体,以弱胜强的感觉 28:15 菲佣周日分散在香港各地,但中环在菲佣群体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消费能力较高、性格外向的菲佣一般才会选择中环 31:40 中环的菲佣聚集是一个如电影《寄生虫》一样绝妙的空间隐喻的现实注脚,也是从社会隐形人到自我现身的过程 34:20 公共场所反而是菲佣的私人领域,是菲佣群体与中环主流价值的碰撞 36:10 香港的阶级区分已经达到了“种族隔离”的程度,老牌豪宅普遍为菲佣设计后门和专用电梯出入,菲佣的英语口音揭示出阶级歧视 41:30 菲佣之前的香港仆人——妈姐 43:00 菲佣是否是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成为真正独立的女性去冲破父权和夫权 54:42 如同电影《沦落人》所讲述的故事,现实中菲佣在精神上的追求难以实现,但从中环的菲佣选美活动中或许可以看到一些基础的情绪价值和自我的需求 1:02:50 年轻一辈人与菲佣的相处更可以看做普通职场的雇佣关系,香港的法律更倾向菲佣的权益,导致部分菲佣“学坏”,雇主投诉无门 1:14:26 疫情下菲佣公众日聚集,呈现出更明显的文化表征,主次矛盾的区别 1:18:50 雇主在现实中如何面对疫情下菲佣工作日休假的劳工权益 1:25:08 菲佣是否真正让女性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救出来,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权力 1:29:29 菲佣的流动性和归属感两者是怎样的关联,此时的公共场所是有多重意义的 1:31:32 菲佣的迪士尼情节和美国文化符号 相关阅读: ▪ Constable, Nicole. Maid to Order in Hong Kong : Stories of Filipina ▪ Worker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 苏美智 《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 呂大樂 《城市接觸 : 香港街頭文化觀察》 ▪ 馬國明 《路邊政治經濟學》 ▪ 蓝佩嘉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 电影《沦落人》 背景音乐: Opening 《I Remember Leslie》,鲍比达(中菲混血)编曲 Ending 《仍然記得果一次》杜麗莎(中菲混血) 演唱

97分钟
2k+
3年前

S2EP1 性别|女性與中國現代性:比較文學&西方与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S2EP1 性别|女性與中國現代性:比較文學&西方与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简介: 近期,在关于中国模特咪咪眼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将女性形象与民族国家绑定起来的话语方式,即小眼睛是辱华。在这个民族主义作为主导话语的时代里,我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从杜嘉班纳到《尚气》,再到三只松鼠。我们总会发现女性形象或想象成为了两种主人话语(东方的/西方的)之间角力的场合。在此,我们似乎发现真实女性的缺席,而在场的女性形象的存在不过是用来弥补与主体与大他者之间裂隙的对象小a。 实际上,想要理解这种reactionary的情绪并不难理解,这不过是因为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逻辑当中缺乏一种自我再现和自我想象的话语,因此在其面对西方他者凝视的过程当中,只能以否定式的,歇斯底里式的方式回击种种不满足其自身欲望的话语。这是一种匮乏的体现,一种失语的症候,一种缺乏自身主体性根基的歇斯底里。 此种话语从晚期到现在的百年间实际上一直存在,只不过如果想对当下的话语逻辑有一个深刻而基础性的理解,我们不得不回溯性地探讨中国在帝国晚期与西方文明接触之后的各种回应,从而在一种冲击/反应的理论模式之外寻找自身的主体性的话语建构。这恰恰也是最近几十年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的问题意识。 本期节目我们尝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切入这个话题,来谈一谈「女性与中国现代性」这个话题,谈一谈海外的中国文学究竟在研究什么?如何将女性的问题放置在中国自身的脉络当中进行谈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纠葛关系? 时间轴 4:09话题引入 6:08 视觉文化与消费主义 第一部分 比较文学的基本议题讨论 15:34 如何在地化的思考和谈论中国的女性主义议题? 20:28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跟文化研究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35:36 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是如何在海外进行发声? 43:12 为什么文学可以更加幽微地抓住时代的「情感结构」而其他学科却不同,比如哲学,社会学? 51:00 如何理解女性与中国现代性? 53:50 如何进入这些学术著作? 第二部分 文本细读 58:29 文本介绍 1:00:57 胡缨《翻译的传说》:新女性形象在晚清到民国过度时期的出现以及其政治功能 1:19:19女性形象是如何被政治话语挪用和塑造的? 1:14:45 女性形象在当时的文学想象当中的特殊性意味着什么? 1:18:08 中国新女性形象在生成时的独特性 1:22:51 第一章 《孽海花》:一个跨界传说(身份的超越) 1:36:22 李海燕 《心灵革命》:情感在塑造现代主体当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 1:37:36 儒家的情感结构的剩余 1:40:32 女性阅读文学时认同的位置在哪里? 1:52:51 儒家的男性情感关系(横向结构)例如:江湖 2:05:50 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 本期主播 詭譎子,魯汶大學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苗大,比较文学学者 剪辑&后期 诡谲子 参考文献: 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李海燕 《心灵革命》 胡缨《翻译的传说》 塞吉维克《男人之间》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背景音乐: OP Jump trap雪莲 ED 蔡依林 Jolin Tsai - I'm Not Yours Jazz Cafe BGM

143分钟
6k+
3年前

第三十五期 精神分析的临床诊断介绍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三十五期 精神分析的临床诊断介绍 精神分析诊断与精神科的诊断有什么不同?精神分析的诊断如何分类主体的结构?精神病主体在享乐层面的表现与神经症有什么不同?对象小a在临床上处于哪种位置、如何和主体发生关系?有没有“神药”和分析师关于真相的解释可以让主体完全脱离痛苦?如今,精神分析与哲学、文学、艺术的跨学科对话日益流行,而精神分析的临床诊断对很多人来说,却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期节目邀请了在“拉康圈”活跃的精神分析师、译者李新雨老师,我们将从精神分析诊断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说起,聊一聊不同结构的来访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不同主体的享乐形式、与能指、对象a的关系。当对象小a被“拍”在每个赌徒的桌上,或是像口香糖一样黏在身上,面对它,分析师的话语会扮演何种角色? 按时间顺序的要点提示: 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的不同? Stop-DSM运动在反对什么?DSM的发展与增生 Borderline在精神分析中的位置 精神分析的诊断逻辑 围绕大他者的欲望:强迫症的内收、癔症的外放 性倒错的诊断 如何区分精神病的发作和癔症的疯癫? passage à l’acte (objet a 的跌落) 和acting out(表意的维度)的区别 精神病的确信 (certitude) 钟情妄想转被迫害妄想症的机制 日常精神病(psychose ordinaire):通过身体现象增补结构;癔症:身体症状的指向性 癔症的扮演男人(faire homme),女人并不等于癔症 精神病发作的女性化 埃梅、精神分裂的“分身化” 对象小a 偏执狂把自己放在“实际知道”的主体;精神分裂能指链条的脱落 从“俄狄浦斯”到加速的资本主义:主体不断要求享乐的直接满足 反复吐出的能指(S1)本身就是在享乐 “说唱实在化了能指链” 圣状的增补 对象a的体外化拔除、安置 对象a、邪眼、丢不掉的“口香糖”、拍出去的赌注 “药也是一种增补” 治愈的谜题 本期主播 小柏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2在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本期嘉宾 李新雨 拉康派执业精神分析家,公众号“跨拉康圈”主理人。另已出版的译作有《嫉羡与感恩》、《导读拉康》、《导读弗洛伊德》与《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等。 王明睿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学博士研究生,哲学硕士,精神分析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拉康思想中的表象者(représentant)概念与语言结构的跨临床表现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Delirium - The Underground Youth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104分钟
4k+
3年前

第三十三期 后巷里的温哥华:Drug、无家可归者、与公共健康危机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三十三期 后巷里的温哥华:Drug、无家可归者、与公共健康危机 简介 本期为“例外状态x温哥华”的第一期节目,我们在此聚焦温哥华市中心东区(DTES)的多种社会问题,包括药物滥用、原住民歧视、无家可归者等。五位嘉宾从法律、社会、文化等角度,为大家带来以公共健康、民间公益、立法历史等视角出发的观点分享,希望从更多层面为大家介绍复杂的药物使用问题,尝试去关注弱势群体,推动更多可能的改变。 时间轴 6:17 温哥华市中心东区(DTES)总体介绍 12:50 对药物使用的认识及其演变,使用药物的根源性原因 17:10 原住民受到的歧视与压迫;原住民群体的药物使用 22:48 用药过量(OD)的严重性,对比新冠死亡人数 24:45 药物滥用是犯罪问题还是健康问题? 28:25 合法化与去罪化;毒品犯罪的历史与种族问题,为什么执法没有起到预想效果? 36:20 去污名化的必要性 42:47 警察的处理方式与民间公益组织的不同;用药过量(OD)的应急救助 46:56 “减少伤害”的三个具体措施:用品发放、注射屋医护、药房发放安全剂量 55:05 为什么强制戒除的效果不理想? 57:50 温哥华市中心东区(DTES)的无家可归者;嘉宾分享在DTES的亲身经验 1:14:49 普通人可以做什么?消除偏见,提倡共情,推动社会文化的改变 1:22:57 总结;结尾音乐:温哥华市中心东区音乐人Mike Richter 的《All the Best》 本期主播: 瑜冰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MA,策展人 Co-host: Harry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 主讲人: Damien 西蒙菲沙大学哲学MA,现工作于公共健康机构 嘉宾: 蔡蔡 公共卫生和性别研究者 Elisha 艺术家,设计师 小曹 艺术家,草根公益组织行动者 剪辑 诡谲子,Damien,瑜冰,小米,Elisha BGM 《Jump trap》雪莲 《All the Best》- 温哥华市中心东区音乐人 Mike Richter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84分钟
1k+
3年前

第三十二期 在戏剧中重建现实感知:欧美与中国三地戏剧教育研究讨论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三十二期 在戏剧中重建现实感知:欧美与中国三地戏剧教育研究讨论 节目简介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回到例外状态,我是纽约在地主播liz, 很高兴在半年后回到节目当中。近年来,各类戏剧节在中国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乌镇戏剧文化节,上海《Sleep No More》到号称首个“海边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的诞生,使这一传统却又小众的文化消费方式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当中。诚然,在我国当下的城市生活环境中,戏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了教育程度和消费视野的局限。那么,在这个“元宇宙”的时代,数码设备成为了后人类的器官人类与戏剧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又对现实的探寻有怎样的作用?探讨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有哪些展开?今天,我们邀请到两位在伦敦与纽约学习戏剧的朋友,生活在欧美国家戏剧文化重镇的她们,在不同文化体系戏剧的浸润中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一起聊聊她们眼中的跨文化戏剧生态。 时间轴|话题指路 3:38 戏剧双城记:伦敦/纽约/中国的看戏体验 9:10 “身体要沉浸、思维也要沉浸”:不同环境/舞台/场域对戏剧的影响 16:25经典重谈: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改编在西方如此普遍 21:10包容性戏剧:听障戏剧、监狱戏剧和性少数在戏剧中的普及 25:31社会评价:social commentary,我们想要制作的戏剧是否存在一种文化诉求 30:00戏剧的未来:社群营建、戏剧学者的毕业去向 40:19各自接触戏剧的生命经验 52:10从专业出发,各自专业的区别和研究的方向 节目主播 Liz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与媒体研究 硕士在读 节目嘉宾 Genevie Wang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系戏剧研究 硕士在读 郭芷灵 中央戏剧学院17戏教 英国皇家演讲学院应用戏剧 硕士在读 剪辑 Liz&诡谲子 BGM: Jump trap雪莲 Jazz Cafe BGM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64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