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五期 精神分析的临床诊断介绍
精神分析诊断与精神科的诊断有什么不同?精神分析的诊断如何分类主体的结构?精神病主体在享乐层面的表现与神经症有什么不同?对象小a在临床上处于哪种位置、如何和主体发生关系?有没有“神药”和分析师关于真相的解释可以让主体完全脱离痛苦?如今,精神分析与哲学、文学、艺术的跨学科对话日益流行,而精神分析的临床诊断对很多人来说,却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期节目邀请了在“拉康圈”活跃的精神分析师、译者李新雨老师,我们将从精神分析诊断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说起,聊一聊不同结构的来访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不同主体的享乐形式、与能指、对象a的关系。当对象小a被“拍”在每个赌徒的桌上,或是像口香糖一样黏在身上,面对它,分析师的话语会扮演何种角色?
按时间顺序的要点提示:
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的不同?
Stop-DSM运动在反对什么?DSM的发展与增生
Borderline在精神分析中的位置
精神分析的诊断逻辑
围绕大他者的欲望:强迫症的内收、癔症的外放
性倒错的诊断
如何区分精神病的发作和癔症的疯癫?
passage à l’acte (objet a 的跌落) 和acting out(表意的维度)的区别
精神病的确信 (certitude)
钟情妄想转被迫害妄想症的机制
日常精神病(psychose ordinaire):通过身体现象增补结构;癔症:身体症状的指向性
癔症的扮演男人(faire homme),女人并不等于癔症
精神病发作的女性化
埃梅、精神分裂的“分身化”
对象小a
偏执狂把自己放在“实际知道”的主体;精神分裂能指链条的脱落
从“俄狄浦斯”到加速的资本主义:主体不断要求享乐的直接满足
反复吐出的能指(S1)本身就是在享乐
“说唱实在化了能指链”
圣状的增补
对象a的体外化拔除、安置
对象a、邪眼、丢不掉的“口香糖”、拍出去的赌注
“药也是一种增补”
治愈的谜题
本期主播
小柏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2在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本期嘉宾
李新雨 拉康派执业精神分析家,公众号“跨拉康圈”主理人。另已出版的译作有《嫉羡与感恩》、《导读拉康》、《导读弗洛伊德》与《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等。
王明睿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学博士研究生,哲学硕士,精神分析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拉康思想中的表象者(représentant)概念与语言结构的跨临床表现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Delirium - The Underground Youth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