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期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基本概念和跨学科对话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三十一期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基本概念和跨学科对话 齐泽克理论的中文出版让大家对许多精神分析术语并不陌生:能指链、大他者、三界、客体小a等似乎也成为了写影评必备的“黑话”。 拉康的能指/所指与索绪尔语言学概念有何不同?大他者在法哲学当中对应着什么?遭遇实在界、objet a究竟指的是什么?“创伤”的时间性特殊在哪里?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是如何被书写的? 本期节目邀请了两位哲学系出身的嘉宾,一方面,讨论精神分析与其他学科的交集与对话,另一方面,在不同语境中,用临床或是生活中的例子梳理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时间轴 06:52 哲学系学生的困惑:哲学原初的对话实践与“学术产品包装”的冲突 15:02 有血有肉的主体如何在哲学中找到对应和认同?哲学是否允许平等的交流?S(Ⱥ)的概念 19:42 布朗肖同拉康:寂静本身也在言说;分析师用沉默来回应主体话语的空白;空间中两具身体的对撞 28:58 拉康的能指/所指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区别;能指的滑动与欲望图示 (見公眾號) 35:00 经验主义的反思:我们使用的语言及其对象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7:16 洛克、莱布尼茨:知识的第二来源是无意识,需要通过反思唤起 39:28 词与物的关系:“词是物的杀手”,“词的本质即是物的本质” 46:02 能指替代母亲的不可能性;菲勒斯替代所指的幻想 58:00 黑格尔:大他者(第三方担保者)与婚姻结合的目的论 01:12:38 《图腾与禁忌》:符号“父亲”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超我的凝视之下” 01:20:34 奥古斯丁笔下的“牧羊人”:“看”与“嫉羡”的关联;“邪眼”对objet a的缝合功能 01:24:22 嫉妒目光的力量可以“杀生”、使运动暂停,揭开主体的死亡 01:29:50 死亡与驱力为什么有关系?精神装置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01:31:48 “享乐”与快乐的区别?自我保存冲动与性冲动的对立 01:39:09 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真实)界 01:42:56 实在界的入侵/遭遇实在界 01:50:44 创伤导致的“僵直”:“无力反抗”的缘由 01:52:19 精神分析视角下创伤的时间性和创伤的“无法书写”(ne pas s’écrire) 02:05:12 精神分析为女性运动提供的理论工具:重要的是主体对创伤的象征化;对于主体而言的真相书写在身体之上 本期主播 小柏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2在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本期嘉宾 王明睿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学博士在读 哲学硕士,精神分析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拉康思想中的表象者(représentant)概念与语言结构的跨临床表现 谢勇 巴黎一大哲学系博士在读 参考文献 Sigmund Freud, Totem et tabou Sigmund Freud, Inhibition symptôme et angoisse Sigmund Freud, Au-delà du principe de plaisir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VII,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1959-1960)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X, L'angoisse (1962-1963)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XI,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Friedrich Nietzsche, Par-delà le bien et le mal. Prélude d'une philosophie de l'avenir Friedrich Nietzsche, Généalogie de la morale Thomas Hobbes, Léviathan John Locke, Traité du gouvernement civil Jean-Jacques Rousseau, Du contrat social Judith Lewis Herman, 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 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Jacques-Alain Miller, Les prisons de la jouissance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 《Inner Reaches III 欲望的暗角三》 – Zaliva-D Remix – Gong Gong Gong 工工工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133分钟
9k+
3年前

第二十八期 破除语言本質主義的「迷思myth」:code-switch、語言混杂、失語的南方、與後殖民身份認同|feat.「各站停車」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二十八期 破除语言本質主義的「迷思myth」:code-switch、語言混杂、失語的南方、與後殖民身份認同|feat.「各站停車」 「中英夹杂」这个现象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如果仔细浏览很多中文播客下方的留言,我们却能惊奇地发现,这个现象也常常成为了一个众矢之的,不断地被人提及和批判。作为中文播客的从业者,「例外状态x各站停车」两档人文学术类播客对此有些话想说。从语言的使用者和生产者的角度来重申有关code-switch的种种常见看法。 本期节目是一次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中文播客当中常见的「中英夹杂」为起点,企图通过跨越国家边界,学科边界,语言边界,地理边界的方式,来对语言与文化背后的纯洁性「迷思」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理论批判。打通语言学与文学理论的藩篱,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进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语言混杂的现象进行理论化的说明,从文学文本和批判理论的视角来反思纯洁性与文化本质主义的陷阱。最后,提出一种新的后殖民混杂主体的身份认同的可能。 时间轴 节目开始: 00:56 「各站停车」两位主播蛋妞和小盒子对于他们节目介绍以及谈谈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例外状态」主播诡谲子进行节目介绍以及今后节目发展的方向 06:00 大家各自谈一谈目前对于中文播客生态的一些看法 话题引入: 10:19 目前,我们能在很多播客的留言下面发现有关批评「中英夹杂」的现象(code-switch) 11:45 语言/文化的混杂性 13:16 1.混杂有利于表达的准确性与信息的可溯源性,专业名词、专业表达 2.但这里也存在着个人表达与公共表达间的张力,后者需要考虑听众的理解(这背后也有英文具有更大表达权力的问题) 15:26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code-switch,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符合人类语言习得过程当中的认知结构 17:46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人们会倾向以最 舒服的形式来与人沟通,其中也包含语际间的转换。我们不仅要看到输出者,还要考虑对接受者的共情。 20:22 「中日夹杂」和日语当中的语言混杂使用方式 21:00 「中日夹杂」相较于「中英夹杂」并没有那么明显 26:43 日语中的外来词、日语书写系统的多重标记能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灵活 提出问题: 34:00 人们为何反感语言的混杂使用? 34:50 语言的「省力原则」导致我们在languag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的時候期待使用最省力的方式 36:56 人们或许难以忍受惯常的言说方式遭到未经许可的介入,这事关自己是否受到尊重 37:52 当语言混杂现象作为“加分项”:以托尔斯泰与说唱押韵为例 39:39 哪些场合语言混杂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外企、发廊、酒吧、社交、学术场合、旅行) 分析问题: 51:41 语言纯洁性「迷思」的预设 53:39 语言纯洁性「迷思」背后是一种「文化本质主义」的幻象illusion,这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历史息息相关(one nation one language) 55:45 national language 本身就是一种方言/白话 vernacular language 理论批判: 56:25 在官方语言普遍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伴随着残酷的暴力和权力关系 57:22 「国语」的建构性 ,殖民主义,同文同种 1:00:13 中文的「书同文」传统 (文言) 1:02:06 通过倒转德里达的「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我们可以发现中文是一种「书写中心主义」的语言,对方言,多音华语的压抑 1:05:40 德里达《他者的單語主義》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语言认同的困境,法语语系,母语的任意性 1:10:34 民族起源的神话与传统的发明 1:11:44 自我民族志(周蕾,《原初的激情》):寻根文学、第五代导演、东方化东方 1:13:42 黄锦树:「表演的中国性」(《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1:18:08 脱口秀大会上的语音纯洁性、普通话霸权、和口音歧视 1:19:40 黄锦树:「失语的南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少数文学」(德勒兹、瓜塔利)、「阴性书写」(伊利葛瑞) 1:25:10 乡土文学中的性别恶臭与油腻 1:28:29 现当代文学当中都市文学的缺乏 1:29:16 在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当中寻找都市性、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中的後殖民大都會身份認同 1:49:58 走出純潔性的迷思,生成新的混雜性的主體(港式茶餐廳、港式奶茶),根莖之間(between roots and routes)、離散diaspora(播撒,再生) 本期主播 诡谲子,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小盒子,「各站停车」主播 剪辑 蛋妞&诡谲子 Shownotes: 诡谲子 參考文獻: 周蕾,《原初的激情》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德里達,《论文字学》,《他者的單語主義》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德勒茲、瓜塔利,《反俄狄浦斯》 史書美,《視覺與認同》、《反離散》 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Homi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Ashcoft,《逆写帝国:后殖民的理论与实践》 James Clifford,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王德威,《華夷風起》 李有成、張錦中(編),《離散與家國想像》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 《之乎者也》罗大佑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117分钟
2k+
3年前

第二十七期 例外电台:独立音乐创作的反-俄狄浦斯|P.Murk&p-i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二十七期 例外电台:独立音乐创作的反-俄狄浦斯|P.Murk&p-i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这是例外状态出品的一期特别的音乐节目,我们邀请了常驻巴黎的独立音乐人P. Murk和p-i,一起聊聊独立音乐人的创作过程,分享听歌体验,讨论作者与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节目中对话和背景音乐同时进行,希望能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这一期将不提供时间轴,仅截取一些聊天内容的片段: ·作者的主体性与接受者的主体性 ·海朋森作为一种“另类” ·科班出身还是非科班出身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概念先行还是旋律先行?香颂、诗喃、电子…… ·创作者的反-俄狄浦斯与《感觉的逻辑》:结构之内还是冲破结构? ·德乐兹论音乐与绘画:particulier d’une généralité VS généralité du particulier ·p-i:一个东方的圣·热内 ·音乐体验: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氛围、童年的闪回、 « il y a » ·温尼科特:婴儿沉迷于哭声在口腔中的音韵与振动 ·音乐、文学、艺术的政治介入方式 ·罗伯-格里耶与新小说派的形式革命:巴洛克迷宫式的叙事或许才是世界的真实 ·创作者对读者预期的反抗与漠不关心、“作者之死” ·创作者作为演员、persona在专辑里的登场 ·评论者能否成为创作者?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的“得道” 节目歌单(按时间顺序) Pleasure Of Love — Tom Tom Club Lukewarm — P. Murk (怖呜)* Au Moment Voulu — p-i (拟白)* 你或许也想要翻过第四面墙 — p-i (拟白)* 朝着眼睛 — P. Murk (怖呜) + 陈思江* 春风 — 海朋森 鼻 — Phew Bite The Air — P. Murk (怖呜)* Childhood Is A Human Water — P. Murk (怖呜)* Jean Cocteau — dsslio* Golden Hours — Brian Eno Capri — Georges Delerue Space Is Only Noise If You Can See — Nicolas Jaar Credit In The Straight World — Young Marble Giants Jean Genet — dsslio* Jennifer — Faust Funny Ha-Ha (demo) — P. Murk (怖呜)* Meet Ze Monsta — PJ Harvey Down By The Water — PJ Harvey Going Back Home — Howlin’ Wolf La Chanson Nue — P. Murk (怖呜)* In Medias Res — Raime Polymorphia — Krzysztof Penderecki Butterfly — Mega Bog Spiegel Im Spiegel — Arvo Pärt ‘My Nocturne’ — Beatrice Dillon A Little God In My Hands — Swans Pussy Cat Dues — Charles Mingus Utopia And Visions — Don Cherry Comme A La Radio — Brigitte Fontaine Symphony No. 3, Op. 36: I. Lento - Sostenuto Tranquillo Ma Cantabile — Henryk Górecki 主播: 小柏,巴黎七大Arts, Lettres et Sciences Humaines 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Master 2在读 嘉宾: P. Murk pmurk.bandcamp.com https://y.music.163.com/m/artist?id=36224104&userid=102088952&app_version=8.6.01 (@网易云音乐) p-i https://p--i.bandcamp.com/ https://dsslio.bandcamp.com/ https://y.music.163.com/m/artist?id=1038326&userid=102088952&app_version=8.6.01 (@网易云音乐)

101分钟
1k+
3年前

第二十五期 打破偏见的牢笼(分析哲学or欧陆哲学?):三位哲学系学生的「跨界」交流(科哲,西马,与批判理论)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二十五期|打破偏见的牢笼(分析哲学or欧陆哲学?):三位哲学系学生的「跨界」交流(科哲,西马,与批判理论)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近期,b站哲学圈里上演了各种撕逼大战,包括哲学up主「未名子」与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关于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论战,给哲学圈外的朋友们普及了一下这种长期主要分析哲学内部的陈词滥调。换言之,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中,分析哲学内部对欧陆哲学长期充满敌视,且很少认真对待来自欧陆的论述。与此同时,分析哲学也被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痛斥为一种「单向度思维」,一种对现实缺乏批判性维度的肯定性思维。 作为一个从分析哲学转向文化研究的学生来说,我本身也对分析哲学的这种缺乏社会批判维度的思考感到不满。相反,更愿意求助于批判理论,文化研究,文学批评,法国理论等资源来进行社会介入。因此,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两位在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朋友,一起来聊一聊各自在哲学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同时也试图在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之间建立一种可以相互对话和沟通的可能。 时间轴 3:06 哲学史学习经历及之后的哲学转向 7:39 基本概念的区分西哲、外哲、科哲、分析哲学、西马、和批判理论 14:20 科学哲学的定义 17:02 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概念区别 20:20 对哲学的认识 21:30 最早对哲学感兴趣的缘由 25:48 最近关注的社会问题 44:14 本科课程设置以及在校学习体会 1:03:13 最近感兴趣的研究 1:12:43 语言哲学中是否是物质性的 1:24:08 学习西马到现在的想法 1:38:57 对其他人文学科的看法 1:43:20 形式和内容的思考 1:54:52 对未来的打算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鲁汶大学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岳舒晗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18级本科生「暂时徘徊在批判理论中的人」 安秀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18级本科生 「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什么的真是太有趣了」 剪辑 Wingo&诡谲子 Shownotes: Wingo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 Little Boxes》Pete Seeger

119分钟
3k+
3年前

第二十四期 路标Pathmark专访:怎样面对当下思想的贫瘠不堪?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二十四期 路标Pathmark专访:怎样面对当下思想的贫瘠不堪?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本期简介 路标Pathmark是一个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跨领域、跨地域的综合性文化组织,横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等多个人文领地,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在线上线下举行百余场读书与研讨活动。主播诡谲子有幸曾经被路标所邀请,讲过一次关于朗西埃的讲座,那次讲座的录音也放到了「例外状态」播客里。 诡谲子认为路标是近些年来国内青年思想界的一股力量,相比于纯粹的学术生产来说,路标这股新鲜的力量有能力带动且影响一部分思想的局部气候和观念的水位。因此,思想的动力并不仅仅也不应当被限制在学院内,这些年,路标举办了非常高质量大密度的线上讲座,为我们在这个思想贫瘠的时代撕开了一道黑暗中的裂缝,透露了一丝微弱的光芒。 时间轴 0:00:40 路标人员自我介绍 0:03:14路标的建立与钱金铎的渊源 0:15:47 Alan的加入 0:21:33《一部哲学史——场地的命运》为什么要翻译引入(探讨哲学与哲学史) 0:50:06《场地》最开始从神话开始的原因与神秘主义的误解 0:54:45 各位对当代学习哲学可能的想象 1:07:50 如何看待国内年轻同学对齐泽克拉康的“热情” 1:21:30 国内哲学文化思想的匮乏 1:23:52这两年路标做的好玩的记忆深刻的事和未来愿景 1:30:01国内“知识青年”的现实处境 1:33:57大家未来计划和期待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王齐恳 路标美工后期 个人方向中医极其相关哲学思想 浩川 路标美工 懂点绘画的故事收集者 路遥 路标讲师 同济大学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领域为海德格尔哲学与场地现象学 雨祈 路标讲师 同济大学哲学美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领域为利奥塔哲学与法国后现代思潮 巫师 路标讲师 同济大学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领域为德勒兹哲学与法国后现代思潮 Ex 复旦大学外国哲学硕士在读 黑格尔哲学方向 圈内不知名黑格尔主义者 剪辑 诡谲子 浩川 背景音乐 Op 《Jump trap》雪莲 Ed 《之乎者也》罗大佑

103分钟
2k+
4年前

第二十二期 “精神分裂”的社会与病理构建:如何作为精神病幸福地生活下去?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二十二期 “精神分裂”的社会与病理构建:如何作为精神病幸福地生活下去? (请大家在「爱发电」(https://afdian.net/@lwztsoe)上打赏支持我们!) 在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用“精神分裂”的标签攻击发言者言行不一已经司空见惯,同时,被“言行一致”的标准来要求、审查其精神健康的现代主体却发现自己常常处于类似“精神分裂”的困境中。 “精神病”与正常人到底有没有本质区别?当我们使用精神分裂这一词时,我们指涉的是什么样的症状?拉康如何定义“精神病”?福柯如何挖掘建构神经病的知识-权力机制?现代社会有没有发明新的伦理道德和科学语言去规范主体?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在巴黎圣-安娜医院实习的精神分析在读博士王明睿和巴黎一大科学哲学硕士衣刀,来谈一谈不同学科、权力机制对病态的定义和建构。我们将提出两种社会理想模型,探索不同社会对主体精神状态和身份单位的要求标准——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病人有没有可能被治愈,并以“非正常人”的方式,幸福地生活下去? 【时间轴】 03:33 精神分析对主体的区分:神经症névrosé,e(大部分“正常人”),精神病psychotique,倒错pervers,e 07:43 神经症主体阉割机制的特点:压抑无意识的思想,用身体去言说不能被说出来的话 10:44 “词与物”等同的精神病:幻听、幻视、幻嗅、幻触 12:27 拉康对Sujet d’énonciation言说主体与sujet énoncé被言说出来的主体的区分,精神病直接对前者作出反应 17:45 神经症患者经历阉割后会进入幻想 21:14 病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走进神经病医院? 24:40 福柯:精神病学并不是普通医学的分支,而是公共卫生,其目的在于社会控制 27:07 精神病学的三种面向:医学、法学、公共卫生(“治安风险调控”) 30:50 古典刑罚与现代刑罚的区别:经济学的量刑问题 32:52 “病态并不存在”:拉康的莫比乌斯环 36:46 théorie de bio-statistique以及dysfonctionnement péjoratif理论对病态的定义 39:13 风险调控面向的病态定义有着对外部语境的依赖性 43:15 精神病学建构了神经病“不被喜欢”的特性(indésirabilité) 44:17 解剖临床医学是否实现了疾病的去语境化? 53:17 两种理想模式:古典主体与现代主体的区分,“神经病”在古典时代为何成问题? 54:25 现代社交媒体上的精分现象:古典再现体系的还魂 57:10 罗兰·巴特:兰波是一个缺乏思想连贯性、断裂的现代主体 01:00:54 现代主体的困境:社会运作的最小单位是个体还是ID、人设? 01:06:00 拉康的区分:大他者存在的时代(精神病不存在,被intégré为“圣愚”)和大他者不存在的时代 01:10:54 精神病人是否可以通过成为第三种主体——“艺术家”来获得幸福的可能? 01:12:32 精分之痛成为永恒创作的源泉:兰波—成为先天愚型;阿尔托—永远的肛欲期 01:16:55 艺术家的创作:对身体的延展与表达,疗愈性的升华 01:18:40 精神分析“治愈”精神病患者的方向:使结构趋于稳定 01:23:15 乔伊斯用妄想的隐喻(métaphore délirante)使自己作为健康的神经病活下来 本期主播 小柏 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 本期嘉宾 王明睿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学博士研究生 哲学硕士,精神分析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拉康思想中的表象者(représentant)概念与语言结构的跨临床表现 衣刀 巴黎一大科学哲学硕士 Shownotes编辑 Xixi&小柏 参考文献 Gilles Deleuze,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L’anti-OEdipe Roland Barthes, La préparation du roman Monique David-Ménard, Deleuze et la psychanalyse Lacan J., Le séminaire, Livre III, Les psychoses, Paris, Seuil, 1981. Miller J.-A., « L’invention du délire » in. La Cause freudienne, 2008/3 N° 70, Paris, L’École de la Cause freudienne. Maleval J.-C., Logique du délire,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1. Schreber D.P., Mémoires d’un névropathe (1902), Paris, Seuil, 1975. Michel Foucault,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 : La volonté de savoir Michel Foucault, Les anormaux: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74-1975) Rachel Davies-Cooper, Psychiat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 《schizophrenia》Sonic Youth

92分钟
4k+
4年前

第二十一期 导读福柯《性史:第一卷》:性与权力之间的隐秘关系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二十一期 导读福柯《性史:第一卷》:性与权力的隐秘关系 《性史》第一卷作为一本论战性著作,主要体现了福柯对主流的压制性或司法性的有关性与权力的模型的彻底批判,福柯在此提供了一种对于权力重新思考的可能,以及在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之外对当代社会进行批判的权力之维 笔记 性史 第一卷 Sex Sexuality 认知意志 Ch1 压抑假说 压抑假说在本质上讲维多利亚体制视为对性的紧闭: 1. 赖希:资本主义压制了工人的性行为,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 2. 弗洛伊德:心理压抑(力比多的不健康冲动)institutional repression 对于压抑假说的批判 前提性问题的处理: 1. 压抑假说究竟是谁的观点 a. 回答:福柯自己的 研究方法: 谱系学:谱系学方法是以事实为基础,其目的是要找出跟压抑假说相矛盾的“特定历史事实”,指出压抑性假说所忽视的某些实事 1. 话语爆炸:有关性的特定的直接表达可能确实受到了压抑,但性话语的总量或各种不同性话语的数量却在持续攀升 Discourse a. 忏悔/坦白(17世纪) b. 色情文学(19世纪):萨德、唐璜 c. 人口:批判不以生殖为目的性 d. 医学、精神病学 ie: 林间野趣 2. 性变态的植入 a. 在18世纪之前,有三种准则对性进行治理(婚内性行为) i. 教会法规 ii. 教会给信徒的建议 iii. 普通法律 b. 对于不正常性行为的关注 i. 性变态者 1. 同性恋(1870) 2. 兽奸、自性恋、。。。。 c. 性渗透机制(性的建筑学) 3. 坦白科学 可能的反驳:话语隐藏了性的秘密,而不是关注性的秘密 性爱艺术 性科学 a. 坦白 i. 被权力锤炼的“个体” ii. 主体 iii. 坦白技术的无处不在 b. 坦白律令 i. 科学的 ii. 性被假定为疾病的潜在根源 iii. 性被认为是潜伏的,性真理是难以言说的,因此人们需要在指导下进行坦白 iv. 对坦白的解释需要那些具备特定资格的人 v. 性被划分为正常和病态 4. 权力分析 压抑假说和律法都是否定性权力 “只有掩盖住自己最为重要的部分,权力才能够被人容忍” 几种占主导地位的权力观: a. 否定性 b. 规范性:to order c. 禁止性:not to do d. 审查性 e. 机制统一性:单一权力 权力的样态:power as a group of institutions a. 主权权力 b. 规训权力 c. 生命权力 对权力的定义: a. Multiplicity b. Process/game c. Inter-relation d. strategies 权力的特征: a. 不是某种东西 b. 一种关系 c. 来自下层 d. 意向性的,非主观的 e.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抗 研究sextuality的四条方法论 1. 内在性原则 rule of immanence: 权力内在于性 2. 持续变化原则 rules of continual variations 3. 双重调节原则 rule of double conditioning:local/global 4. 话语的策略多样性原则 rule of the tactical polyvalence of discourses 性态分布 Sexuality is produced by power,因此不是天生的/自然的 1. 女性身体的歇斯底里化 2. 儿童的性的教育化 3. 生育行为的社会化 4. 反常愉悦的精神病学化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Elio 哲学学徒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 《玫瑰少年》蔡依林

101分钟
6k+
4年前

第十九期 饮食文化与身份认同:食物中的性别、种族、与后殖民主义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十九期 饮食文化与身份认同:食物中的性别、种族、与后殖民主义 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最常接触的一种材料,我们通过饮食获取能量,用来维持生命。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食物仅仅只是营养成分,倘若我们可以通过代餐来获取这些营养,那么似乎我们也无需再进行进食。然而,这种美式实用主义的科学话语和健康话语真的能够展现食物与我们的关系吗? 本期节目主播诡谲子邀请两位久居巴黎的朋友,一同从文化的角度来聊一聊饮食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其中牵扯到性别、种族、与后殖民和全球化等诸多问题和表征,都是有待听众进一步进行追问的。 时间轴 03:40 食物与他者:法国媒体采访越南华裔建议在学校食堂增加亚洲食物可以减少歧视 10:30 食物与平等:平等对待每种食物与种族平等之间的关系 11:50 中国人接触世界食物的途径:从亚洲走向世界 / 西方 13:30 食物与移民:食物交流与人口流动 15:19 米其林与欧洲中心主义:食物等级、区隔、与现代性 19:20 米其林在中国的遭遇:饮食文化与现代性 23:55 法国的餐饮概念与饮食文化 27:07 饮食与欲望:自助餐在中国的发展史 28:45 资本主义、城市化、与本土食物所面临的危机 32:50 外卖与饮食的贫困 34:30 食物的符号区隔与历史记忆:东西方饮食当中的 “下水” 39:19 饮食与文化翻译 42:37 具身认知与他者 46:55 食物与性别:饮食、性别规训 、与不平等 1:00:00 通过食物来认识世界 1:14:01 如何定义一道菜? 1:24:00 食物的流动性与全球性 1:30:39 读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后殖民 or 全球公民 1:46:00 食色性也与酒桌文化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Momo,索邦大学 戏剧 MA (在欧洲游走的好吃不懒做的灵魂) Hui,兰斯美院 食物设计 MA (可食用材料爱好者)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雪莲 Ending 《台北纽约》马先念

128分钟
2k+
4年前

第十七期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音乐与结巴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十七期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音乐与结巴 阿多诺用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句著名的论断提出了二战之后诗歌、文学何以可能的问题。阿多诺借此表达的是,一个追求理性,自诩文明,使用歌德、康德的语言的国家,却犯下了犹太大屠杀这样惨无人道的行径,那么再使用这样的审美语言去描述过去,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这样的典范语言曾一度成为暴力的装饰和帮凶。 如何划分界限,探索二战之后新的语言就成为了作家和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么保罗・策兰是如何通过诗歌 “发明” 另一种语言回应阿多诺呢?这一语言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它为艺术家通过创作见证历史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能路径?能否通过人创作的语言和音乐悖论性地实现去民族化和去主体性?在其他艺术形式上,是否也存在对于二战之后思维不连贯性的回应? 本期节目尝试通过闲聊以及 “夹带私货” 的方式,讨论二战之后音乐和诗歌的一些共性。是否结巴的语言、声音的空隙本身就能成为对某一时代的见证? 时间轴 02:48 策兰回应阿多诺:我们的语言不是为了评价,而是应该在 “穿越” 毒气室后,展现自身的状态 04:30 策兰《TÜBINGEN, JÄNNER》语言中 Lallen 的三种含义:结巴、逻辑不连贯、婴儿牙牙学语 05:32 诗歌语言在结巴之后,能否用音乐和歌声来表达思想? 06:14 John Cage 来到消音的房间后,仍然听到了身体发出的两种不同的声音 07:24 John Cage 的极简主义音乐和策兰诗歌的共性:发明在人类之上的声音 10:53 大门《Riders on the storm》:远方的雷声给人提供的留白 15:14 垮掉的一代的诗歌借鉴了爵士乐的节奏 19:43 艾伦・金斯堡 “舌尖上的节奏”; 阿尔托 “压迫–神经”(说出脑中最为直接的停留) 26:30 《知觉之门》:嬉皮士运动的圣经 27:42 爵士乐的逃逸线(ligne de fuite) 30:10 德勒兹的迭奏曲概念;从民族化到去民族化 36:24 The Who《My generation》:唱出我们这一代的结巴 40:06 卡夫卡:写作对于我来说是辅音在牙齿间吱吱嘎嘎的摩擦;辅音与德式酸菜摇滚的关联? 41:05 John Cage《Living room music》: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FI60rwa64 44:59 Aphex Twin《Avril 14th》: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FBWB4vv3s 本期主播 小柏 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本期嘉宾 小顾 巴黎八大 造型艺术 Licence 在读 背景音乐 Opening 《Jump trap》雪莲 Ending 《Omgyjya-switch 7》 Aphex Twin

54分钟
1k+
4年前

第十六期 政治语言与政治根据:赛博神话的两大逼问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十六期 政治语言与政治根据:赛博神话的两大逼问 在技术和算法狂飙突进的年代里,人们也逐渐对于人性的稳定基础开始产生了怀疑。如果说,政治的基础是先建立在人性之上,政治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和至善。那么,当我们发现,人总是已经成为了政治的结果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思考政治的稳定根基呢?在今天,我们何以不是后人类?何以不是赛博格呢? 时间轴 02:06 福柯与现象学传统直接的关联:身体 12:42 赛博政治讨论的引入 14:56 反思政治现象的三重维度:政治活动(话语)、政治秩序(语言)、政治根据 16:24 Haraway 对传统女权的批判 18:06 赛博政治对我们两大提问 22:00 赛博政治对于传统政治区分基础的打破 27:00 我们为什么不试赛博格?权力的结果!!! 30:56 赛博权力的对象是什么? 34:26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还依然是(原生)人? 36:40 赛博政治的根据和秩序:政治何以可能?政治何以必要? 45:47 人性(human nature)是什么? 54:00 孟子论人性 58:39 我为什么要过有所思的生活? 01:04:00 如果在世之在取决于政治,那么政治的根据如何可能? 01:10:00 政治需要尊重什么? 01:14:03 算法统治 01:21:50 操练与赛博政治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衣刀 巴黎一大 科学哲学与逻辑学 MA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柏拉图 《高尔吉亚》 Plato Gorgias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Aristote Éthique à Nicomaque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Aristote La Politique 米兰多拉 《论人的尊严》 霍布斯 《利维坦》 福柯 《词与物》 Foucault Les mots et les choses 福柯 《规训与惩罚》 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 福柯 《安全,领土与人口》 Foucault Sécurité, territoire et population 福柯 《生命政治的诞生》 Foucault Naissance de la Biopolitique 德勒兹 《控制社会》 Deleuze Société de contrôle 哈拉维 《赛博格宣言》 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 福山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福山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 Ending 《Inner Universe》攻壳机动队主题曲

114分钟
3k+
4年前

第十五期 无尽的焦虑主体:打开阿尔都塞杀妻案与隐藏文本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十五期 无尽的焦虑主体:打开阿尔都塞杀妻案与隐藏文本 1980 年 11 月 16 日,埃莱娜,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妻子,被丈夫掐死在巴黎高师的公寓中。这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杀人者的无罪释放、辩护性自传《来日方长》的出版以及被压在墓碑下冰冷的女性尸骨为结束标志。是谁释放了阿尔都塞?又是谁在为阿尔都塞辩护?是白人男性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吗?是将杀妻行为浪漫化、激情化的新闻媒体吗?或者,是阿尔都塞喃喃自语的无尽的焦虑之梦吗?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无尽的焦虑之梦》的译者机车,聊一聊阿尔都塞的哲学主题、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向。我们将会拿出思想侦探的放大镜,以精神分析与文学的方法进入阿尔都塞的梦境和文本《无尽焦虑之梦》,试图寻找这场杀妻案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在我们的视域下所显现的 “真相”。除此之外,作为阿尔都塞著作译者的机车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阿尔都塞一手文献的学习经验,为我们介绍一个不同于 “已出版” 的、作为法共代表人的阿尔都塞,阅读阿尔都塞的 “隐藏文本”。在把握 “共时性” 的多种身份书写的同时,我们也会讨论阿尔都塞思想的 “历时性” 转变,去寻找《读 < 资本论 >》和《保卫马克思》背后的阿尔都塞。 时间轴 02:50 阿尔都塞哲学:无法与基督教融合的马克思主义 05:17 作为法共代表的阿尔都塞与作为孤独个体的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未出版文稿与《无尽的焦虑之梦》 12:46 阿尔杜塞的名字 “路易”:母亲的情人、伯父还是 “我”? 17:55 《无尽的焦虑之梦》中的父亲形象:萨德式军官、真实父亲的反转 19:12 阿尔都塞与父亲:“或许我可以成为自己的父亲” 22:43 拉康的洋葱隐喻:自我的形成源于对所爱客体的认同 13:25 阿尔都塞与巴黎高师:包裹 “我” 的子宫 25:39 在 “路易” 与 “阿尔都塞” 中,选择 “皮埃尔” 作为自己的称谓 27:51 精神分析为何在法国流行? 31:29 阿尔都塞以 “拯救” 女人为主线的人生 32:08 双重语言书写的阿尔都塞之梦 36:38 《天空之蓝》与《无尽的焦虑之梦》:精神分析机制下的无意识与无逻辑的逻辑呈现 40:00 如何进入梦境的文本?文学或精神分析的方法? 42:33 精神分析元素:海洋的感觉(Sentiment océanique) 49:57 阿尔都塞杀妻案:“我杀了我的妻子是我们的共同谋划” 51:2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与伤害是双方的默许吗? 54:00 媒体的语言、高师的共谋与阿尔都塞的无罪释放 01:06:48 阿尔都塞的早晚期转变:从结构主义的多重决定论到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01:13:33 相关著作推荐、国内出版状况 01:15:37 从寻找马克思到支持马克思 01:19:58 反目的论:禁止询问终点的唯物主义列车 01:20:53 反主体性:作为问题被提出却无法回答的主体 01:22:06 阿尔都塞与马基雅维利:关于主体与历史的隐藏文本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机车 巴黎八大 哲学 MA,译有《无尽的焦虑之梦》等。 时间轴编辑 小祝 & 小柏 参考文献 [法] 路易・阿尔都塞 《无尽的焦虑之梦》Des rêves d'angoisse sans fin 《来日方长》L'Avenir dure longtemps 《读 <资本论>》Lire le Capital 《保卫马克思》Pour Marx 《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L'initiation à la philosophie pour les non-philosophes 《马基雅维利和我们》Machiavel et Nous 《论哲学》Sur la philosophie Louis Althusser, Positions, Paris, Editions sociales Judith Bulter, La vie psychique du pouvoir Dupuis-Déri, Francis. « La banalité du mâle. Louis Althusser a tué sa conjointe, Hélène Rytmann-Legotien, qui voulait le quitter », Nouvelles Questions Féministes, vol. vol. 34, no. 1, 2015, pp. 84-101. le Blanc, Guillaume. « Etre assujetti : Althusser, Foucault, Butler », Actuel Marx, vol. 36, no. 2, 2004, pp. 45-62.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 Ending 《農村武裝青年》 囝仔你咁知

94分钟
2k+
4年前

第十三期 理论是他者的言说方式:后殖民,现象学与精神分析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十三期 理论是他者的言说方式:后殖民,现象学与精神分析 为什么法国哲学在 60 年代左右转向了对他者的关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区别?如何通过一种哲学的方法重新建构他者,实现他者的地位转换?我与他者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呈现的?他者有什么政治意味?我们是否可以做到真正回避、消灭他者?当代理论为何要转向对他者的关注?法国哲学为何具有普遍的反黑格尔主义色彩?同一性,绝对精神,和目的论是否是一个不可被解构的真理?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法国哲学家解读的黑格尔谈起,聊一聊哲学中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探讨认识他者的可能性。他者不是知识能绝对把握的客体,他、她、它无法被还原,他者在凝视的光亮中缺席、逃逸,在我们和他者的关系中,存在着体验的不透明、一股中性的侵袭的力量、对话的永恒的失败,但正因为如此他者也是无限的。 02:05 法国思想与后殖民的关系:德里达、戈达尔 07:59 理论与他者:后结构主义如何引入他者的概念 09:30 他者是符号之外的剩余 10:23 德里达:缺席的在场 11:07 Pierre Fédida : 弗洛伊德线圈游戏(Fort-Da)中缺席的在场 13:50 阿尔及利亚战争及法国理论的后殖民维度 17:24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社会通过格斗仪式化解争斗,减少 “熵”,而非消灭他者 21:10 加塔利:反对总体性的精神分裂,打破我和他者的身份固化 23:01 马克思与他者 24:30 法国理论反对黑格尔总体性的维度 35:00 黑格尔哲学中的他者 37:13 列维纳斯解读的黑格尔:他者作为 “我” 认识的等同 40:37 “认识脸的绝佳时刻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对方眼睛的颜色” 42:06 哲学史上他者对同一性概念的冲击 46:30 梅亚苏:在偶然性的前提之下理解世界 50:04 现象学中的他者 55:20 列维纳斯用他者来描述现象学体验的不透明性 57:16 萨特描述的树叶沙沙作响与列维纳斯的 “il y a” 1:04:08 列维纳斯的他者:绝对不能被还原的客体 1:07:22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他者作为差异性的存在,永远激发着我们了解的兴趣 1:12:52 布朗肖《死刑判决》:他者在黑暗中来袭,孤独本身开始言说 1:15:56 本雅明、现代性与他者 1:20:08 纳克索斯主体真的可以回避他者吗? 1:25:49 消费主义与大他者 1:26:46 他者在当代欧陆哲学当中的探讨:如何构建独体性的共同体?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陶陶 巴黎一大 艺术哲学 PhD 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参考文献 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 乔治・迪迪 - 于贝尔曼 《在图像面前》 甘丹・梅亚苏 《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 瓦尔特・本雅明 《巴黎,19 世纪的首都》 -《单行道》 -《拱廊计划》 -《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 胡塞尔 《笛卡尔的沉思》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罗伯特・扬 《白色神话》 朱迪斯・巴特勒 《欲望主体》(Subjects of Desire)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萨义德 《东方主义》 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 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朗西埃 《歧义》(Disagreement) 福柯 《性经验史》 福柯 《古典时代疯狂史》 布朗肖 《死刑判决》 -《黑暗托马》 沙博尼耶 《列维 - 斯特劳斯对话录》 Emmanuel Levinas Éthique et infini André Green Narcissisme de vie, narcissisme de mort Pierre Fédida L’absence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 Ending 《低賤的人》顯然樂隊

101分钟
5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